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諱昂。元和四年十月十日生。長慶元年,封爲江王。名涵。寶曆二年十二月,卽位,改名昂。開成五年正月四日,崩于大明宮之太和殿。八月,葬章陵。諡曰元聖昭獻孝皇帝,廟號文宗。哀册文,諡册文,諡議。年號二。
宰相二十四人:杜元穎、王播、李逢吉、牛僧孺、竇易直、裴度、韋處厚、楊嗣復、李珏、路隨、李宗閔、段文昌、宋申錫、李德裕、李固言、鄭覃、王涯、李訓、賈餗、舒元輿、李石、陳夷行、崔珙、崔鄲。
使相五人:烏重胤、史憲誠、王智興、李載義、劉從諫。
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諱炎。元和九年甲午歲六月十一日,生于東宮。長慶元年三月,封穎王。名澧。開成五年正月,立爲皇太子。其年卽位。會昌二年正月,上尊號曰仁聖文武至神大孝皇帝。五年正月,又上尊號曰仁聖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大孝皇帝。六年三月,改名炎。其月二十三日,崩。八月,葬端陵。諡曰至道昭肅孝皇帝。諡議。年號一。
宰相十五人:李固言、李石、楊嗣復、李珏、崔鄲、牛僧孺、崔珙、李德裕、陳夷行、李紳、李讓夷、崔鉉、杜悰、李回、鄭肅。
使相四人:劉從諫、王元逵、王起、何弘敬。
宣宗聖武獻文孝皇帝諱忱。元和五年庚寅六月二十三日,生于大明宮。長慶元年三月,封光王。名怡。會昌六年丙寅三月二十一日,武宗不豫,立皇太叔,勾當軍國政事。翌日,卽位,改名忱。大中二年戊辰正月,上尊號曰聖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大中十三年己卯八月七日,崩于大明宮。大中十四年二月庚辰,葬貞陵。諡曰聖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哀册文,諡册文,諡議。咸通十三年壬申,追崇尊號曰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年號一。
宰相二十三人:李讓夷、李紳、鄭肅、李回、白敏中、韋琮、崔元式、李德裕、盧商、馬植、周墀、崔龜從、任銘、魏扶、令狐綯、裴休、魏謩、崔愼由、鄭朗、蕭鄴、劉瑑、夏侯孜、蔣伸。
使相十一人:魏墓、杜悰、崔鄲、王元逵、何弘敬、王起、張仲武、崔愼由、盧耽、白敏中、鄭涯。
懿宗睿文昭聖恭惠孝皇帝諱漼。太和七年癸丑十一月十四日,生于藩邸。大中元年丙寅,封鄆王。名溫。大中十三年己卯八月,立爲皇太子,監國,改名漼。翌日,宣宗崩,卽位。咸通三年壬午正月,上尊號曰睿文明聖孝德皇帝。咸通十二年辛卯正月,再上尊號曰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聖廣孝皇帝。咸通十四年癸巳七月,崩于咸寧殿。乾符元年二月甲午,葬簡陵。諡曰睿文昭聖恭惠孝皇帝,廟號懿宗。哀册文,諡册文,諡議。年號一。
宰相二十一人:令狐綯、白敏中、蕭鄴、夏侯孜、蔣伸、杜審權、杜悰、畢諴、楊收、曹確、高璩、蕭寘、徐商、路巖、于琮、韋保衡、王鐸、劉鄴、趙隱、蕭倣、崔彥昭。
使相十人:盧耽、何弘敬、張允伸、何全皞、李福、崔愼由、崔鉉、康承訓、曹確、韋宙。
僖宗惠聖恭定孝皇帝諱儇。咸通三年壬午五月八日,生于東內。初封普王。名儼。咸通十四年癸巳七月,立爲皇太子,改名儇。是月,懿宗崩,卽位。乾符二年乙未正月,上尊號曰聖神聰睿仁哲明孝皇帝。光啓元年五月,上尊號曰至德光烈皇帝。文德元年三月,崩于武德殿。十二月,葬靖陵。諡曰惠聖恭定孝皇帝,廟號僖宗。哀册文,諡册文,諡議。年號五。
宰相二十三人:蕭倣、崔彥昭、鄭畋、盧攜、王鐸、李蔚、鄭從讜、崔沆、豆盧瑑、王徽、裴澈、蕭遘、韋昭度、鄭昌圖、杜讓能、孔緯、張濬、韋保衡、趙隱、劉鄴、裴坦、劉瞻、劉崇望。
使相六十人:王鐸、鄭從讜、高駢、李可舉、王重榮、李克用、陳敬瑄、朱玫、孫惟晟、李匡威、張均、王敬武、陳儒、鍾傅、李鋋、李茂貞、朱全忠、王處存、東方達、令狐綯、杜悰、路巖、曹確、杜審權、趙隱、李蔚、韋昭度、鄭畋、李都、崔安潛、周寶、張允伸、王鎔、劉鄴、王重盈、王行瑜、李罕之、李昌言、李昌符、齊克儉、齊克讓、楊師立、朱瑄、滿存、樂彥貞、劉巨容、諸葛爽、趙德諲、李思恭、時溥、安師儒、周岌、秦宗權、曹金正、楊守亮、楊守忠、楊守信、顧彥暉、顧彥朗、曹誠。
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諱曄。咸通八年三月二十二日,生于東內。十三年壬辰四月,封壽王。名傑。乾符四年丁酉,遙鎭幽州。文德元年戊申三月,立爲皇太弟,監國,改名敏。翌日卽位,改名曄。大順元年庚戌正月,上尊號曰聖文睿德光武弘孝皇帝。天祐元年甲子八月,梁王密令蔣玄暉等弒于東都椒殿。葬和陵。諡曰聖穆景文孝皇帝,廟號昭宗。哀册文,諡册文,諡議。年號七。
宰相二十五人:韋昭度、孔緯、杜讓能、張濬、劉崇望、崔昭緯、徐彥若、鄭延昌、王摶、崔胤、李磎、陸扆、孫偓、鄭綮、朱朴、崔遠、裴贄、裴樞、王溥、獨孤損、柳璨、陸希聲、蘇檢、盧光啓、韋貽範。
使相三十九人:李鋋、張全義、孫惟晟、王重盈、錢鏐、羅弘信、李罕之、雷滿、王建、趙匡凝、成汭、孫德昭、周承誨、李匡威、楊守信、張均、李磎、趙德諲、崔安潛、董彥弼、徐彥若、韋昭度、王鎔、王處直、陳敬瑄、朱瑄、時溥、王珙、杜洪、劉崇望、朱全忠、李思恭、王行瑜、李茂貞、王摶、楊守亮、楊守忠、顧彥朗、楊晟。
哀皇帝諱柷。景福元年壬子九月三日,生于大內。乾寧四年丁巳,封輝王。名祚。天復三年癸亥二月,拜開府儀同三司,充諸道兵馬元帥。天祐元年甲子,昭宗崩。翌日,蔣玄暉矯遺詔,以帝卽位,改今名。天祐四年丁卯三月,禪位于梁。梁奉帝爲濟陰王,遷於曹州。明年二月,遇害前刺史氏叔琮之第。葬濟陰之定陶鄉。諡曰哀皇帝。年號一。
宰相六人:裴樞、獨孤損、崔遠、柳璨、張文蔚、楊涉。
使相十三人:王師範、錢鏐、韓建、張全義、王鎔、羅紹威、劉仁恭、朱全忠、王處直、李茂貞、趙德諲、王建、趙匡凝。
大曆十四年七月,禮儀使、吏部尚書顏眞卿上言︰「高祖至肅宗七聖,廟號尊號,文字繁多。皇帝則悉有大聖之號,皇后則盡有順聖之名,使言之者惑於今,行之者異於古。請高祖以下累聖諡號,悉取初諡爲定。謹按舊制上諡號:高祖爲武皇帝,太宗爲文皇帝,高宗爲天皇大帝,中宗爲孝和皇帝,睿宗爲聖眞皇帝,玄宗爲孝明皇帝,肅宗爲孝宣皇帝;其廟號如故。仍請準漢、魏及國朝故事,於尚書省議定奏御。」乃令尚書省議之。時以諡號前後繁多不經,儒學之臣思改者久矣,會眞卿上奏,皆謂必克正焉。而兵部侍郎袁傪,官以兵達,不詳典故,乃上言:「陵廟中玉册旣刊矣,不可輕改。」遂罷之。傪曾不知陵中玉册,實紀其初號,後雖追尊,而册文如故。
興元元年正月,上在奉天,頒罪己之詔,讓去徽號。其後雖翦大盜,復天步,羣臣屢請,終不許焉。
元和十五年四月,禮儀使奏:「羣臣告天,請大行皇帝諡,準禮及故事,合集中書門下御史臺五品以上,尚書省四品以上,于南郊告天畢議定,然後連署聞奏。」
太和七年十二月,宰臣王涯等四人上表請册徽號,不許。至開成二年二月,因御紫宸殿,宰相鄭覃、李固言、李石等以請,諸道節度觀察使頻有表章,以加徽號爲請。上固謙抑不允。其月自朔至晦,諸道節度觀察使請上徽號者,凡二十餘道,或再請三請者,皆報不許焉。
大中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追尊順宗憲宗諡號。初,羣臣以河湟旣復,請加尊號,上深執謙讓,三表不許,曰:「河湟已復,繼承先志。朕欲追尊順宗、憲宗諡號,以成功烈,其事如何?」宰臣白敏中等對曰︰「臣等愚昧,思慮所不及。」故遂行之。至册日,上御宣政殿,百僚拜訖,乃降階受玉册于太尉。拜受訖,授禮官,將奉迎以退,上俯僂,不瞬目送使者,流涕嗚咽。俟太尉奉策出,升殿,羣臣莫敢動焉。
天祐二年三月,起居郎蘇楷議昭宗諡號曰︰「皇帝御宇,由治亂以審汙隆;宗祀配天,資諡號以定升降,故臣下君上,皆不得而私也。有司先定尊諡曰聖穆景文孝皇帝,廟號昭宗。按後漢和帝、安帝、順帝,緣非功德,遂改尊稱,亦允臣下之請。今郊禋有日,祫祭惟時,伏望別議新廟之稱,庶協先朝罪己之德。」于是太常卿張廷範改諡曰恭靈莊閔孝皇帝,廟號襄宗。
孝敬皇帝諱弘。
殤皇帝重茂。
讓皇帝憲。
奉天皇帝琮。
承天皇帝倓。
龍朔元年,孝敬命太子賓客許敬宗等,于文思殿博採古今集,摘其英詞麗句,以類相從,勒成五百卷,名曰「瑤山玉彩」,表上之,制賜物三萬段。總章元年二月,勅征遼軍逃亡,限內不首,及更有逃亡者,身並處斬,家口沒官。孝敬上表切諫,請免其配沒,從之。其月,親釋奠司成館,因請贈顏回太子少師、曾參太子少保,制並從之。咸亨二年,駕幸東都,太子監國。時屬大旱,關中饑乏,取廊下兵馬糧視之,見有食榆皮、蓬實者,乃令家令等各給米使足。時義陽、宣城二公主,以母得罪,幽于掖庭,太子見之驚惻,遽奏請出降。又請以同州沙苑地分借貧人,詔並許之。
承天皇帝倓旣爲張良娣所搆,肅宗怒而幽死,又欲搖動代宗。時代宗收復兩京,遣判官李泌入朝獻捷,從容語及倓事。泌曰:「臣幼稚時,念得「黃臺瓜辭」,陛下聞其說乎?高宗大帝有子八,天后所生四子,自爲行第,故睿宗第四。長曰孝敬皇帝弘,爲太子監國,仁明孝悌。天后方圖臨朝,乃鴆殺之,立雍王賢。賢每自憂惕,知必不保全,與二弟同侍父母之側,無由敢諫,乃作「黃臺瓜辭」,令樂工歌之,冀天后聞之哀愍。辭曰:『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自可,四摘抱蔓歸。』太子賢終爲天后所逐,死于黔中。陛下有今日運祚,已一摘矣,愼無再摘。」上愕然曰︰「卿安得有是言。」自是奪宗之計不行。
玄宗嘗與讓帝憲及岐王範等書曰︰「昔魏文帝詩云︰『西山一何高,高處殊無極。上有兩仙童,不飲亦不食。賜我一丸藥,光輝有五色。服藥四五日,身體生羽翼。』朕每思服藥而求羽翼,何如骨肉兄弟,天生之羽翼乎!夫陳思王有超代之才,堪任經國之務,絕其朝謁,卒令憂死。魏祚未終,遭司馬宣王之奪,豈神丸之效也!虞舜至聖,捨傲象之𠎝,以親九族,九族旣睦,平章百姓。此爲帝王之軌則,于今數千歲,天下歸善焉,朕未嘗不廢寢忘餐欽歎也!頃因餘暇,妙選仙經,得此神效方,古老云服之必驗。今分此藥,願與兄弟同保長齡,永無限極。」時申王等皆先薨,唯憲獨在,上尤加恩貸。每至憲生日,必幸其宅,移時宴樂。居常無日不賜憲酒酪及異饌等,尚食總監及四方有所進獻,食稍甘,卽皆分以賜之。憲奏請年終錄付史館,每年至數百紙。開元二十九年冬十月,京城寒甚,凝霜封樹,學者以爲「春秋」「雨木冰」卽是,亦名樹介,言其象介冑也。憲見而歎曰︰「此俗爲樹稼者也,諺曰︰『樹生稼,達官怕。』必有大臣當之,我其死矣。」其年十一月薨。上聞之,號呼失聲,左右莫不掩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