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 高句麗 百濟 新羅
卽漢車師前王之廷,後漢戊己校尉之故地。漢時興師西討,軍中羸憊者留居焉。地形高敞,故因名高昌。壘有八城,本皆中國人也。後魏時爲郡,以闞伯周爲太守,尋爲沮渠無諱所奪。居數世,高昌滅之,以燉煌人張孟明爲國王。國人殺之,共立馬儒。又殺之,乃立其長史金城麴嘉爲王。嘉自云河東人,世修職貢於中國,知文字書計,置官亦採中國之號。今王伯雅,卽嘉之後世。
武德七年,獻狗,雌雄各一,高六寸,長一尺餘。
貞觀四年,其王文泰來朝。妻宇文氏,卽隋煬帝所賜華容公主也,請入宗親,詔賜姓李氏,封常樂公主。其後與突厥連結,西域諸國朝貢者,皆路出高昌,文泰稍擁絕之。至十三年,太宗謂其使曰︰「高昌數年來朝貢旣略,無蕃臣之禮。今茲歲首,萬國來朝,而文泰不至。我使人至彼,文泰云︰『鷹飛于天,雉竄於蒿,貓遊於堂,鼠安於穴,各得其所,豈不快耶!』明年當發兵以擊爾國也。」
十四年八月十日,交河道行軍大總管侯君集、副總管牛進達平高昌國,下其郡三、縣五、城二十二、戶八千四十六、口三萬七千七百三十八、馬四千三百疋。太宗欲以其地爲州縣,魏徵諫曰︰「未若因撫其人,而立其子,所謂伐罪弔民,威德被於遐外,爲國之善者也。今若利其土壤,以爲州縣,常須千餘人鎭守。數年一易,往來交替,死者十有三四。遣辦衣資,離別親戚,十年之後,隴右空虛,陛下終不得高昌撮粟尺布以助中國,所謂散有用而資無用。」上不從,以其地爲西昌州,又改爲西州。以交河城爲交河縣,始昌城爲天山縣,田山城爲柳中縣,東鎭城爲蒲昌縣,高昌城爲高昌縣,併爲都護府,留軍以鎭之。初,西突厥遣其葉護屯兵于可汗浮圖城,與高昌爲影響,至是懼而來降,以其地爲庭州,幷置蒲類縣。國威旣震,西域大懼。焉耆王詣軍門請謁,留兵鎭守,刻石紀功而還。每歲調發千人防邊。黃門侍郎褚遂良上疏曰︰「臣聞古者哲后,必先華夏而後夷狄,務廣德化,不事遐荒。是以周宣薄伐,至境而止;始皇遠塞,中國分離。漢武負文、景之聚財,翫士馬之餘力,始通西域,將三十年。復得天馬于宛城,采蒲桃於安息,而海內空竭,生人物故。所以租及六畜,算至舟車,因之凶年,盜賊並起。搜粟都尉桑弘羊復希主意,請遣士卒,遠田輪臺,築城以威西域。武帝翻然追悔,情發於衷,棄輪臺之野,下哀痛之詔,人神咸悅,海內乂康。向使武帝復用桑弘羊之言,天下生靈皆盡之矣。是以光武中興,不踰葱嶺;孝章卽位,都護來歸。陛下誅滅高昌,威加西域,收其鯨鯢,以爲州縣。然則王師薄發之歲,
高句麗者,出自扶餘氏,其後有朱蒙孫莫來,因滅扶餘,都平壤,卽玄菟之故地。俗頗知書記,恆西與中國通。
武德七年二月七日,遣使內附,受正朔,請頒曆,許之。
八年三月十一日,高祖謂羣臣曰︰「名實之間,理須相副。高麗稱臣於隋,終拒煬帝,何必令其稱臣,以自尊大?可卽詔述朕此懷也。」裴矩、溫彥博進曰︰「遼東之地,周爲箕子之國,漢家玄菟郡耳。魏、晉以前,近在提封之內,不可許以不臣。若與高麗抗禮,四夷必當輕漢。且中國之於夷狄,猶太陽之於列星,理無降尊,俯同藩服。」乃止。
貞觀十八年二月,太宗謂侍臣曰︰「高麗莫離支賊殺其主,盡誅大臣,用刑有同坑穽。夫出師弔伐,須有其名,因其殺虐下人,取之爲易。」諫議大夫褚遂良進曰︰「兵若渡遼,事須剋捷,萬一不獲,無以威示遠方,必更發怒,再動兵衆。若至於此,安危難測。」太宗然之。兵部尚書李勣曰︰「近者延陀犯邊,陛下必欲追擊,但爲魏徵之諫,所以遂用其言。此之失機,亦由徵之誤計。倘若仰申聖策,延陀無一人生還,可五十年間,邊境無事。」至十一月十六日,以刑部尚書張亮爲平壤道行軍大總管,自萊州泛海趨平壤。又以特進李勣爲遼東道行軍大總管,趨遼東。兩軍合勢,以其月之三十日,征遼之兵集於幽州。
十九年四月,李勣攻拔蓋牟城,獲口二萬,以其城置蓋州。五月,上渡遼水,詔撤橋梁,
龍朔元年四月十六日,兵部尚書任雅相爲浿江道行軍大總管,三十五軍水陸分途,先觀高麗之釁,上將親率六軍以繼之。蔚州刺史李君球上疏曰︰「臣聞「司馬法」曰︰『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戰者危事,兵者凶器,故聖主明王重行之也。憂人力之盡,恐府庫之殫,懼社稷之危,生中國之患。故古人云︰『務廣德者昌,務廣地者亡。』昔秦始皇好戰不已,至于失國,是不愛其內而務其遠故也。漢武遠討朔方,迨乎萬里,廣拓南海,分爲八郡。終于戶口減半,國用空虛。至于末年,方垂哀痛之詔,自悔其失。彼高麗者,僻側小醜,潛藏山海之間,得其人不足以彰聖化,棄其地不足以損天威。何至於疲中國之人,傾府庫之實,使男子不得耕耘,女子不得蠶織?陛下爲人父母,不垂惻恤之心,傾其有限之貲,貪彼無用之地。設令高麗旣滅,卽不得不發兵鎭守。少發則兵威不足,多發卽人心不安。是乃中國疲於轉戍,萬姓無以聊生,則天下敗矣。天下旣敗,卽陛下何以自安?故臣以爲征之不如不征,滅之不如不滅,惟陛下裁斷焉。」
乾封三年,
總章元年夏四月,彗星見於五車,許敬宗以爲星孛於東北,王師問罪,此高麗將滅之徵。九月,李勣拔平壤城,虜高藏、男建等。十二月,至新豐,詔取便道獻俘於昭陵。
儀鳳中,高宗授高藏遼東都督府,封朝鮮王,居安東,領本蕃爲主。高藏至安東,潛與靺鞨相通謀叛。事覺,召還,配流邛州,以永淳初卒,贈衞尉卿。聖曆二年,又授高藏男德武爲安東都督,以領本蕃。自是高句麗舊戶在安東者漸寡少,分投突厥及靺鞨等,其舊地盡入於新羅,高氏君長遂絕。
元和十三年四月,其國進樂物兩部。
百濟者,本扶餘之別種,當馬韓之故地。其後有仇台者,爲高麗所破,以百家濟海,因號百濟焉。大海之北,小海之南,東北至新羅,西至越州,南渡海至倭國,北渡至高麗。其王所居,有東西兩城。新置內官佐平,掌宣納事;內頭佐平,掌庫藏事;內法佐平,掌禮儀事;衞士佐平,掌宿衞兵事;朝廷佐平,掌刑獄事;兵官佐平,掌在外兵馬事。又外置六帶方,管十郡。其用法:叛逆者死;殺人者以奴婢二人贖罪;官人受財及盜者,三倍追贓;餘與高麗同。武德四年,其王扶餘璋遣使獻果下馬。與新羅世爲仇讎。
貞觀十六年,與高麗通和,以絕新羅入朝之道。太宗親征高麗,百濟懷二。數年之間,朝貢遂絕。至顯慶五年八月十三日,左衞大將軍蘇定方討平之,虜其王義慈及太子崇、將校五十八人,送于京師。其國分爲五部,統郡三十七、城二百、戶七十六萬。至是,以其地置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等五都督,各統州縣,立其酋長爲都督、刺史、縣令,命左衞郎將王文度爲都統,總兵以鎭之。義慈事親以孝行聞,友于兄弟,時人號爲「海東曾閔」。及至京,數日病卒,葬于孫皓、陳叔寶墓側。至麟德三年已後,其地爲新羅、靺鞨所分,百濟之種遂絕。
新羅者,本弁韓之地。其風俗衣服與高麗、百濟略同,而朝服尚白。好祭山神。國人多金、朴兩姓,異姓不爲婚姻。重元日,每其日,拜日月鬼神。人髮長美。其先出高麗,魏將毌丘儉之破高麗也,其衆遁保沃沮,後歸故國,其留者號新羅。
永徽元年,新羅王金眞德大破百濟,遣使金法敏來朝,仍織錦作五言「太平詩」以獻。帝嘉之,拜法敏爲太府卿。
顯慶元年三月,又破百濟兵,遣使來告。
龍朔元年,春秋卒,詔以其子法敏嗣位。三年四月,詔以新羅國置雞林州大都督府,仍授法敏雞林大都督府。麟德二年八月,法敏與熊津都督扶餘隆盟于百濟之熊津城,其盟書藏于新羅之廟。于是帶方州刺史劉仁軌領新羅、百濟、躭羅、倭人四國使,浮海西還,以赴大山之下。
上元元年二月,新羅王金法敏旣納高句麗叛亡之衆,又封百濟故地,遣兵守之。帝大怒,詔削法敏官爵,遣宰臣劉仁軌討之,仍以法敏弟右驍衞員外大將軍、臨海郡公金仁問爲新羅王。時仁問在京師,詔令歸國以代其兄。仁問行至中路,聞新羅降,仁問乃還。二年二月,雞林道行軍大總管劉仁軌大破新羅之衆於七重城而還,新羅于是遣使入朝伏罪,並獻方物,前後相屬,帝復金法敏官爵。旣盡有百濟之地及高句麗南境,東西約九百里,南北約一千八百里,於界內置上、良、康、熊、金、武、漢、朔、溟等州。所輸物產,爲諸蕃之最。
開耀元年,法敏卒,遣使册立其子政明爲王,仍襲父官爵。
長壽二年,政明卒,册立其子理洪爲王。三年,遣使來朝。其年,理洪卒,册立其弟崇基爲王,仍令襲兄輔國大將軍、左豹韜大將軍、雞林州都督。
神龍三年,授驃騎大將軍。
先天元年,改名興光。
開元十年,頻遣使獻方物。十二年,興光遣使獻果下馬二匹、牛黃、人參、頭髮、朝霞紬、魚牙紬、
天寶三載,承慶卒,命弟憲英嗣位,仍襲開府儀同三司、都督、雞林州刺史、兼持節寧海軍事。是載四月,遣使謝恩,幷獻方物。十月,遣使來賀正,授左清道率府員外長史,賜綠袍銀帶,放還蕃。自後頻來朝。七載,遣使獻金銀及六十總布、魚牙紬、
寶應二年,憲英遣使朝貢,授其使檢校禮部尚書,放還。大曆二年,憲英卒,册立其子乾運爲王。三年二月,命倉部郎中歸崇敬兼御史中丞,持節册命。又册乾運母爲太妃。七年,遣使金標石來賀正,授衞尉員外少卿,放還。八年,遣使來朝,幷獻金銀、牛黃、魚牙紬、朝霞紬等方物。建中四年,乾運卒,無子,國人立其上相金良相爲王。
貞元元年,授良相檢校太尉、都督、雞林州刺史、寧海軍使、新羅國王,仍令戶部郎中蓋塤持節册命。其年,良相卒,立上相金敬信爲王,令襲其官爵,良相之從兄弟也。十四年,敬信卒,其子先敬信亡,國人立敬信嫡孫權知國事俊邕爲王。十六年,授俊邕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新羅王,令司封郎中兼御史中丞韋丹持節册命。明年,至鄆州,
永貞元年,詔遣兵部郎中元季方持節册重興爲王。
元和元年十一月,放宿衞新羅王子金忠獻歸本國,
長慶二年十二月,遣使金柱弼朝貢。
寶曆元年,其王子金昕來朝,兼充宿衞。
大和四年,彥昇卒。五年四月,詔以新羅王金景徽爲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使持節大都督雞林州諸軍事、兼充寧海軍使,景徽母朴氏宣册爲太妃,妻朴氏册爲妃,太子左諭德、兼御史中丞源寂持節弔祭册立焉。
開成元年,其王子金義琮來謝恩,兼宿衞。二年四月十一日,放還蕃,賜物有差。五年四月,鴻臚寺奏新羅國告哀,其質子及年滿合歸國學生等共一百五人,並放還。
會昌元年七月,勅︰「歸國新羅官、前入新羅宣慰副使、前充兗州都督府司馬、賜緋魚袋金雲卿,可淄州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