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批通鑒輯覽」、「四庫全書提要」、「東華錄」、「明史稿」、「綏寇紀略」、「貢舉考」、「三朝備要」、「明季遺聞」、「甲乙編年」、「舊京志」、「揚州殉難觚」、「殘明書」、「中興金鑒」、「兩朝識小錄」、「三垣筆記」、「綏史」、「三藩紀事本末」、「金陵剩事」、「贛難紀實」、「江東事案」、「浮海記」、「滇考」、「滇緬日記」、「劫灰錄」、「孑遺錄」、「三岡志略」、「湖錄」。
以上書二十七種,皆一時參核徵引者。所以附識於此,特明「勘本」、「摭遺」之事必有源、言必有據,非杜撰也。群書不分年代後先,示便也;不列作者姓氏,省文也。
「皇朝武功紀盛」、「江南義師始末」、「福人錄」、「續鑒」、「明季輯略」、「魯乘」、「廣見聞」、「舟山忠節表」、「閩小史」、「閏餘逸事」、「夢華潭水榭叢錄」、「澳門圖志」、「浙東郡縣新舊志」。
又,續見諸書,於紀傳中隨時轃損。難經排版印成,亦多案事翻改。並附識。
嗟夫!不才少務交游,絀於知己;名心獨冷,俠骨空張。向維急人之急,每致累益加累。今而纘此故史,托驥尾、逐蠅頭,亦計之末焉者矣。憶昨從事都轉幕下,浮家西子湖邊,月滿一樓,花明四壁。詩酒壺矢之會,旬輒載舉;親疏依附之流,日繁有徒。及茲黃金散盡,白髮漸生。鼓枻重來,入山小住,聽萬籟之既寂,對一鐙而自孤。我因注史杜門,人亦棄交絕跡。撫今感昔,尚忍何言!
夫是書之初,助我借書考鏡者,苕上坊友吳壽昌;助我貸泉始事於梓者,盤石九品官周劍堂。既而我子辛生來自蕪湖,命之校字。楮本不足,則罄我行裝投諸質庫;又不足,則乞貲市儈,耐盡誹嘲。自夏歷秋,工徒百有餘指,岌岌欲潰;亦不啻爾時江上之防獨守,我心散而復振。先嘗馳書吳門幕中舊雨,或以危言相恐;間詣鹺政偕事諸人,幾至叩關弗納。竭智盡力,書乃有成。成之時,幸錢塘大令同里石敦夫、前漢陽觀察富春周蕓皋、前湖州太守贛榆董奕山、杭州別駕同郡吳兼山先後分廉相饟;且不敷,則更得蕭山蔡氏松町封翁偕其妷孝廉篴椽年丈為之稱貸以益之。是書初印計八十部,工閱二百四十餘日,糜用平泉三十萬有奇。
所以歷識集事之難於此者,藉以示吾後人,知賣文為活之難乎其為難也!凡一江上下、十年前後之奉觴為壽、折簡為盟及誼稱世執而嘗小受吾惠者,或呼之弗應、或望之輒走,非之笑之之不暇,而皆以冰炭視也。噫!
己丑秋吳山觀潮日,七寶轉輪藏主古高陽氏並記於十二峰寓樓。
「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國殤事略」、「三朝閏餘年表」、「國變難臣鈔記」、「南渡錄」、「吳下舊聞」、「天南逸史」、「平定臺海事略」、「國初七子遺書」、「明通事案」、「越中殉義傳」、「越東郡縣新舊志」、「鮚埼亭集內、外編」、「明文授讀」、「西河合集」、「天都文類」、「諸名家專集」。
「繹史」既成之明年庚寅春,重事勘補。蕭山蔡氏丈篴椽孝廉為之鳩工排版,傳諸海內者又百部。凡續見之書,名列如上。夫溫氏原史臚引書目僅四十餘種,今就吳興楊氏跋尾之所稱及區區者一隅之所聞所見,則約略猶在百種以外;此溫氏之所以不盡不詳也。以上續引諸書,人名之備者,莫如「勝朝殉節錄」;人事之詳者,莫如全氏「內、外編」也。
庚寅閏夏,子玉氏並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