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服(下)

○天子冠服

高祖以竹皮為冠,令求盜之薛治,時時冠之,及貴,常冠,所謂劉氏冠也,八年,令爵非公乘以上毋得冠劉氏冠。

高皇帝所述書天子所服第八,曰大謁者臣章受詔長樂宮,曰令群臣議天子所服,相湯舉秋,貢禹舉冬,四人各職一時,大謁者襄章奏,製曰可。

文帝身衣弋綈。

孝文身衣弋綈,足履革舄,以韋帶劍莞蒲為席,兵木無刃,衣縕無文。聖文躬服節儉,綈衣不敞,革鞜不穿。

昭帝元鳳四年,帝加元服。

皇太后賜禦府衣迎宣帝。

元帝初元五年,罷齊三服官。

○百官冠服爵非公乘以上,毋得冠劉氏冠。

景帝中六年,詔曰,吏者民之師也,車駕衣服宜稱,亡度者或不吏服出入閭裏,與民無異,令長吏車騎從者不稱其官衣服下吏,出入閭巷亡吏體者,二千石上其官屬,三輔舉不如法令者。

皂衣。直指使者衣繡衣持斧。

柱後惠文。

郎侍中皆鵕鸃冠貝帶。

貂羽黃金附蟬。司隸冠進賢冠。

仄注冠。

皮弁素績。

方山冠。

○雜錄

武安侯田恬,坐衣襜褕入宮不敬,免。

朱博為刺史,敕功曹官屬多褒衣大裙,不中節度,自今掾史衣皆令去地三寸。叔孫通儒服,漢王憎之,乃變其服,服短衣楚製。

婁敬見高祖,虞將軍欲與鮮衣,敬曰,臣衣帛,衣帛見,衣褐,衣褐見,不敢易衣。

江充召見,願以所常被服冠見,武帝許之,充衣紗縠衣,曲裾後垂交輸,冠禪儷步搖冠飛翮之纓。

雋不疑見暴勝之,冠進賢冠,帶櫑具劍,佩環玦,褒衣博帶,盛服至門上謁。

董偃綠幘傳韝。

○臣庶衣服漢初定與民無禁。高祖八年,賈人毋得衣錦繡綺縠絺佇罽。

文帝時,賈誼上疏言,今民賣僮者為之繡衣絲履偏諸緣,內之閑中,是古天子後服所以廟而不宴者也,而庶人得以衣婢妾,白縠之表,薄紈之裏,緁以編諸,美者黼繡,是古天子之服,今富人大賈嘉會召客者以被牆,庶人屋壁,得為帝服,倡優下賤,得為後飾,帝之身自衣皂綈,而富民牆屋被文繡,天子之後,以緣其領,庶人{薛女}妾緣其履,此臣所謂舛也。

成帝永始四年詔,公卿列侯多蓄奴婢,被服綺縠車服過製,申敕有司以漸禁之,青綠民所常服,且勿止。成帝微行,私奴客皆白衣袒幘,帶刀持劍。

白衣。

○璽

漢元年十月,沛公至霸上,秦王子嬰封皇帝璽符節,降枳道旁。

代王至,周勃跪上天子璽。

符璽御史。

霍光輔少主殿中,嚐有怪,一夜群臣相驚,光召尚符璽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奪之,郎按劍曰,臣頭可得,璽不可得也。

霍光奏,昌邑王受皇帝信璽行璽,大行前,就次發璽不封。

初高祖入咸陽至霸上,秦王子嬰降於軹道,奉上始皇璽,及高祖誅項籍,即天子位,因禦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以孺子未立,璽藏長樂宮,及莽即位請璽,太后不肯授莽,莽使安陽侯舜諭指,舜素謹敕,太后雅愛信之,舜既見,太后知其為莽求璽,怒罵之曰,而屬父子宗族,蒙漢家力,富貴累世,既無以報,受人孤寄,乘便利時,奪取其國,不復顧恩義,人如此者狗豬不食其餘,天下豈有而兄弟邪,且若自以金匱符命,為新皇帝,變更正朔服製,亦當自更作璽,傳之萬世,何用此亡國不祥璽為,而欲求之,我漢家老寡婦,旦暮且死,欲與此璽俱葬,終不可得,太后因涕泣而言,旁側長禦以下皆垂涕,舜亦悲不能自止,良久,乃仰謂太后,臣等已無可言者,莽必欲得傳國璽,太后寧能終不與邪,太后聞舜語切,恐莽欲脅之,乃出漢傳國璽,投之地以授舜曰,我老已死,知而兄弟今滅族也,舜既得傳國璽奏之,莽大說,乃為太后置酒未央宮漸台,大縱眾樂。

○群臣璽綬(印)

諸侯王金璽盭綬。相國丞相金印紫綬,高帝十一年,更名相國綠綬。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左右前後將軍,金印紫綬。

御史大夫,銀印青綬。

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銀印青綬,光祿大夫無,秩比六百以上,皆銅印黑綬,大夫博士御史謁者郎無,其仆射御史治書尚符璽者有印綬,比二百石以上,皆銅印黃綬,綏和元年,長相皆黑綬,建平二年,復黃綬。

武帝太初元年,正曆以正月為歲首,數用五。

楊仆懷銀黃垂三組。宣帝始賜單於印璽,與天子同。

匈奴故印文,曰匈奴單於璽。方寸之印,丈二之組,鎮撫方外。

印韍。

○符節

天子璽符節。高祖與功臣剖符作誓。

文帝二年,初與郡守為銅虎符,竹使符。

武帝征和二年,更節加黃旄,初漢節純赤,以戾太子持赤節,故更為黃旄加上以相別。少府屬官有符節令丞。

襄平侯紀通尚符節。

齊王欲發兵誅諸呂,魏勃曰,王欲發兵,非有漢虎符驗也。

七國敗,弓高侯告膠西王卬曰,未有詔虎符擅發兵,王其自圖之。武帝曰,吾新即位,不欲出虎符發兵郡國。御史中丞劾馮野王持虎符出界歸家,遂免。

淮南王盜寫虎符。閩越王弟餘善殺王以降,遣使者上符節,請所立。伍符。衛太子擅發兵,盧賀坐受太子節,掠死。

任安坐受太子節,懷二心,要斬。

霍光奏昌邑王自之符璽取節十六,朝暮臨,從官持節從。

○關傳

文帝十二年,除關無用傳。

景帝四年,復置諸關,用傳出入。

宣帝本始四年,詔曰,今歲不登,民以車船載穀入關者,得毋用傳。寧成詐刻傳出關。

終軍從濟南當詣博士步入關,關吏予軍繻,軍問以此何為,吏曰,為復傅還當以合符,軍曰,大丈夫西遊,終不復傳還,棄繻而去,軍為謁者使行郡國建節東出關,關吏識之,曰此使者乃前棄繻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