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官七
○秩祿萬石。太師。太傅。太保。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前後左右將軍。
中二千石。太常。光祿勳。衛尉。
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執金吾。
真二千石。
二千石。
太子太傅。太子少傅。詹事。
將作少府。大長秋。長樂少府。長信少府。典屬國。水衡都尉。京兆尹。左馮翊。
右扶風。京輔都尉。左輔都尉。
右輔都尉。司隸校尉。城門校尉。中壘校尉。屯騎校尉。步兵校尉。越騎校尉。長水校尉。胡騎校尉。
射聲校尉。虎賁校尉。諸侯相。郡太守。長信中太仆。
諸侯太傅。諸侯御史大夫。諸侯中尉。中少府。左曹。右曹。
大郡都尉。州牧。長陵令。大內。
比二千石。
丞相司直。護軍都尉。光祿大夫。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監羽林中郎將。西域都護。
奉車都尉。駙馬都尉。騎都尉。郡都尉。千石。丞相長史。太司馬長史。御史中丞。
將軍長史。太常丞。光祿丞。
衛尉丞。太仆丞。太鴻臚丞。宗正丞。大司農丞。少府丞。執金吾丞。廷尉正監。廷尉左監。
廷尉右監。諸侯郎中令。諸侯仆。萬戶縣令。
比千石。太中大夫。郎中車將。郎中戶將。郎中騎將。謁者仆射。期門仆射。
八百石。比八百石。諫大夫。六百石。
將作少府丞。詹事丞。水衡都尉丞。廷尉左平。廷尉右平。京兆丞。左馮翊丞。右扶風丞。京輔都尉丞。左輔都尉丞。右輔都尉丞。郡長史。
州刺史。郡太守丞。郡都尉丞。萬戶縣令。朔方刺史。太子門大夫。
太子庶子。太常掌故。武騎常侍。公車司馬令。大廄令。未央令。家馬令。車府令。路令令。
騎馬令。駿馬令。式道左候。式道右候。式道中侯。廩犧令。外史。閭師。比六百石。
博士。議郎。左中郎。右中郎。五官中郎。戊己校尉。太子洗馬。謁者。
五百石。縣長。四百石。縣丞。縣尉。
比四百石。五官侍郎。左侍郎。右侍郎。三百石。次縣長。
比三百石。五官郎中。左郎中。右郎中。二百石。左馮翊卒史。縣丞。縣尉。
比二百石。百石。
御史屬。左右內史卒史。郡國五經卒史。
大行卒史。長安遊徼。長安獄吏。比百石。
鬥食。
佐史。
○增秩汲黯以諸侯相秩居淮陽。詔增符璽郎秩二等。
宣帝時,二千石有治理效,輒以璽書勉厲,增秩賜金。
王成為膠東相,治甚有聲,宣帝最先褒之,下詔曰,膠東相成,治有異等,其賜成爵關內侯,秩中二千石,潁川太守黃霸,秩以八百石居,以治行褒揚,秩中二千石。
召信臣為南陽太守,為百姓興利,又為河南太守,治行第一,數增秩賜金。周堪召拜光祿大夫,秩中二千石。
小黃令焦延壽舉最當,遷三老,官屬上書借留,有詔許增秩留。
馮野王為大鴻臚,王舅不宜備九卿,以秩出為上郡太守。班伯遷水衡都尉,秩中二千石。蕭鹹為宏農河東太守,所居有政跡,數增秩賜金。
蕭由遷江夏太守,平江賊成重等,有功增秩。陳立為巴郡太守,秩中二千石居。
元始元年,賜吏在位二百石以上,一切滿秩如真。
○益吏祿
孝惠即位,詔曰,吏所以治民也,能盡其治,則民賴之,故重其祿,所以為民也。
孝宣神爵三年,詔曰,吏不廉平,則治道衰,今小吏皆勤事而奉祿薄,欲其毋侵漁百姓難矣,其益吏百石以下奉十五。
○班序太師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太傅位在三公上。武帝以衛青為大將軍,位次丞相。舊列侯奉朝請者,位次三公。
元壽二年,賜大司馬位在司徒上。御史大夫位上卿。前後左右將軍位上卿。詹事位在長秋上。
中太仆位在正卿太仆上。給事中位次中常侍中。
故事司隸校尉位在司直下,其有所會,居二千石前。
諸侯群臣朝十月,儀先平明,謁者治禮,引以次人殿門,傳曰趨,殿下郎中俠陛,陛數百人,功臣列侯諸將軍軍吏,以次陳西方東鄉,文官丞相以下陳東方西鄉,大行設九賓臚句傳,於是皇帝輦出房,引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賀。
諸侯王。相國。太師。太傅。太保。丞相。大司馬。御史大夫。大將軍。列將軍兼官。特進。列將軍。
列侯奉朝請。太常。光祿勳。衛尉。太仆。廷尉。宗正。大司農。大鴻臚。少府。長信少府。中少府。
執金吾。太子太傅。水衡都尉。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典屬國。將作少府。就國侯。潁川三河太守。齊楚等相。東海等太守。
高密等侯。太子少傅。太子詹事。
關內侯。丞相司直。司隸校尉。城門校尉。八校尉。騪粟都尉。
光祿大夫。御史中丞。丞相長史。三輔都尉。五官左右中郎將。羽林中郎將。
護軍都尉。奉車都尉。駙馬都尉。騎都尉。尚書令。西域都護。太中大夫。尚書仆射。尚書。
諸侯太傅。十三州刺史。朔方刺史。郡都尉。關都尉。農都尉。屬國都尉。西域副校尉。郎中車將。
郎中戶將。郎中騎將。諸侯中尉。諸侯內史。諫大夫。太子家令。博士。九卿列卿丞。謁者仆射。公車司馬令。將軍長史。廷尉正監。
長安令。千石令。黃門侍郎。尚書丞郎。議郎。五官左右中郎。從事中郎。太史令。廷尉平。三輔丞。六百石令。五百石長。
郡司馬長史。五官左右侍郎。太守丞。都尉丞。三百石長。侍御史。太子門大夫。五官左右郎中。太子庶子。中庶子。太子舍人。
太子洗馬。羽林郎。
○蠻夷敘位
孝宣甘露二年,匈奴呼韓邪單於款五原塞,願奉國珍朝,三年正月詔公卿議其儀,丞相霸,御史大夫定國,議曰,聖王之製,施德行禮,先京師而後諸夏,先諸夏而後夷狄,詩雲,率禮不越,遂視既發,相土烈烈,海外有截,陛下聖德充塞天地,光被四表,匈奴單於鄉風慕義,舉國同心,奉珍朝賀,自古未之有也,單於非正朔所加王者所客也,禮儀宜如諸侯王稱臣,昧死再拜,位次諸侯王下,太子太傅蕭望之,以為單於非正朔所加,故稱敵國,宜待以不臣之禮,位在諸侯王上,外夷稽首稱藩,中國遜而不臣,此則羈縻之誼,謙亨之福也,書曰,戎狄荒服,言其來服,荒忽亡常,如使匈奴後嗣,卒有鳥竄鼠伏,闕於朝享,不為畔臣,信讓行乎蠻貉,福祚流於無窮,萬世之長策也,天子采之,下詔曰,蓋聞五帝三王,教化所不施,不及以政,今匈奴單於稱北藩,朝正朔,朕之不逮,德不能宏覆,其以客禮待之,令單於位在諸侯王上,讚謁稱臣而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