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象志下
◎曆象誌下
○朔考
古者太史掌正歲年以敘事,國史以事系日,以日、月、時系年。時月不正,則敘事不一。故二史合為一官,頒歷授時,必大一統。遼、漢、周、宋,俱行夏時,各自為歷。國史閏朔,頗有異同。遼初用「乙未元曆」,本何承天「元嘉曆」法,後用「大明曆」,本祖沖之「甲子元曆」法。承天日食晦朏,一章必七閏;沖之日食必朔,或四年一閏。用「乙未曆」,漢、周多同;用「大明曆」,則間與宋異。國史敘事,甲子不殊,閏朔多異,以此故也。耶律儼「紀」以「大明」法追正「乙未」月朔,又與陳大任「紀」時或抵牾。稽古君子,往往惑之。
用「五代職方考」誌契丹州軍例,作「朔考」。法殊曰「異」,傳訛曰「誤」;遼史不書國,儼、大任偏見並見各名;他史以國冠朔。並見註於後。
宋元豐元年十二月,詔司天監考遼及高麗、日本國歷與「奉元曆」同異。遼己未歲氣朔與「宣明曆」合,日本戊午歲與遼歷相近,高麗戊午年朔與「奉元曆」合,氣有不同。戊午,遼大康四年,己未,五年也。當遼、宋之世,二國司天固相參考矣。
高麗所進「大遼事跡」載諸王冊文,頗見月朔,因附入。
○象
孟子有言:「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茍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甚哉,聖人之用心,可謂廣大精微,至矣盡矣!
日有晷景,月有明魄,鬥有建除,星有昏旦。觀天之變而制器以候之,八尺之表,六尺之筒,百刻之漏,日月星辰示諸掌上。運行既察,度分即審,於是像天圜以顯運行,置地櫃以驗出入,渾象是作。天道之常,尋尺之中可以俯窺,陶唐之象是矣。設三儀以明度分,管一衡以正辰極,渾儀是作。天文之變,六合之表可以仰觀,有虞之璣是矣。體莫固於金,用莫利於水。範金走水,不出戶而知天道,此聖人之所以為聖也。
歷代儀象表漏,各具於誌。太宗大同元年,得晉歷象、刻漏、渾象。後唐清泰二年已稱損折不可施用,其至中京者概可知矣。古之煉銅,黑黃白青之氣盡,然後用之,故可施久遠。唐沙門一行鑄渾天儀,時稱精妙,未幾銅鐵漸澀,不能自轉,置不復用。金質不精,水性不行,況移之沍寒之地乎!
○刻漏
晉天福三年造。「周官」契壺氏,懸壺必爨之以火。地雖沍寒,蓋可施也。
○官星
古者官星萬餘名。遭秦焚滅圖籍,世秘不傳。漢收散亡,得甘德、石申、巫咸三家圖經。經緯合千餘官,僅存什一。分為三垣、四宮、二十八宿,樞以二極,建以北斗,緯以五星,日月代明,貴而太一,賤逮屎糠。占決之用,亦云備矣。司馬遷「天官書」既以具錄,後世保章守候,無出三家官星之外者。天象昭垂,歷代不易,而漢、晉、隋、唐之書累誌天文,近於衍矣。且天象機祥,律格有禁,書於勝國之史,詿誤學者,不宜書。其日食、星變、風雲、震雪之祥,具載「帝紀」,不復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