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書》曰「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齊遠近,立民信也。自伏羲畫八卦,由數起,至黃帝、堯、舜而大備。三代稽古,法度章焉。周衰官失,孔子陳後王之法,曰:「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舉逸民,四方之政行矣。」漢興,北平侯張蒼首律曆事,孝武帝時樂官考正。至元始中,王莽秉政,欲耀名譽,徵天下通知鐘律者百餘人,使羲和劉歆等典領條奏,言之最詳。故刪其偽辭,取正義著於篇。一曰備數,二曰和聲,三曰審度,四曰嘉量,五曰權衡。參五以變,錯綜其數,稽之於古今,效之於氣物,和之於心耳,考之於經傳,咸得其實,靡不協同。
數者,一、十、百、千、萬也,所以算數事物,順性命之理也。《書》曰:「先其算命。」本起於黃鐘之數,始於一而三之,三三積之,歷十二辰之數,十有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而五數備矣。其算法用竹,徑一分,長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為一握。徑象乾律黃鐘之一,而長象坤呂林鐘之長。其數以《易》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九,成陽六爻,得周流六虛之象也。夫推曆生律制器,規圜矩方,權重衡平,準繩嘉量,探賾索隱,鉤深至遠,莫不用焉。度長短者不失毫氂,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權輕重者不失黍累。紀於一,協於十,長於百,大於千,衍千萬,其法在算術。宣於天下,小學是則。職在太史,羲和掌之。
聲者,宮、商、角、徵、羽也。所以作樂者,諧八音,蕩滌人之邪意,全其正性,移風易俗也。八音:土曰塤,匏曰笙,皮曰鼓,竹曰管,絲曰弦,石曰磬,金曰鐘,木曰祝。五聲和,八音諧,而樂成。商之為言章也,物成孰可章度也。角,觸也,物觸地而出,戴芒角也。宮,中也,居中央,暢四方,唱始施生,為四聲綱也。徵,祉也,物盛大而繁祉也。羽,宇也,物聚臧,宇覆之地。夫聲者,中於宮,觸於角,祉於徵,章於商,宇於羽,故四聲為宮紀也。協之五行,則角為木,五常為仁,五事為貌。商為金,為義,為言;徵為火,為禮,為視;羽為水,為智,為聽;宮為土,為信,為思。以君、臣、民、事、物言之,則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唱和有象,故言君臣位事之體也。
五聲為本,生於黃種之律。九寸為宮,或損或益,以定商、角、徵、羽。九六相生,陰陽之應也。律十有二,陽六為律,陰六為呂。律以統氣類物,一曰黃鐘,二曰太族,三曰姑洗,四曰蕤賓,五曰夷則,六曰亡射。呂以旅陽宣氣,一曰林鐘,二曰南呂,三曰應鐘,四曰大呂,五曰夾鐘,六曰中呂。有三統之義焉。其傳曰,黃帝之所作也。黃帝使泠倫自大夏之西,崑崙之陰,取竹之解谷,生其竅厚均者,斷兩節間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制十二筒以聽鳳之鳴,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比黃鐘之宮,而皆可以生之,是為律本。至治之世,天地之氣合以生風;天地之風氣正,十二律定。
黃鐘:黃者,中之色,君之服也;鐘者,種也。天之中數五,五為聲,聲上宮,五聲莫大焉。地之中數六,六為律,律有形有色,色上黃,五色莫盛焉。故陽氣施種於黃泉,孳萌萬物,為六氣元也。以黃色名元氣律者,著宮聲也。宮以九唱六,變動不居,周流六虛。始於子,在十一月。大呂:呂,旅也,言陰大,旅助黃鐘宣氣而牙物也。位於丑,在十二月。太族:族,奏也,言陽氣大,奏地而達物也。位於寅,在正月,夾鐘:言陰夾助太族宣四方之氣而出種物也。位於卯,在二月。姑洗:洗,潔也,言陽氣洗物辜浩之也。位於辰,在三月。中呂:言微陰始起未成,著於其中旅助姑洗宣氣齊物也。位於巳,在四月。蕤賓:蕤,繼也;賓,導也,言陽始導陰氣使繼養物也。位於午,在五月。林鐘:林,君也,言陰氣受任,助蕤賓君主種物使長大茂盛也。位於未,在六月。夷則:則,法也,言陽氣正法度,而使陰氣夷當傷之物也。位於申,在七月。南呂:南,任也,言陰氣旅助夷則任成萬物也。位於酉,在八月。亡射:射,厭也,言陽氣究物,而使陰氣畢剝落之,終而復始,亡厭已也。位於戌,在九月。應鐘:言陰氣應亡謝,該臧萬物而雜陽閡種也。位於亥,在十月。
三統者,天施,地化,人事之紀也。十一月,「乾」之初九,陽氣伏於地下,始著為一,萬物萌動,鐘於太陰,故黃鐘為天統,律長九寸。九者,所以究極中和,為萬物元也。《易》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六月,「坤」之初六,陰氣受任於太陽,繼養化柔,萬物生長,楙之於未,令種剛強大,故林鐘為地統,律長六寸。六者,所以含陽之施,楙之於六合之內,令剛柔有體也「立地之道,曰柔與剛。」「『乾』知太始,『坤』作成物。」正月,「乾」之九三,萬物棣通,族出於寅,人奉而成之,仁以養之,義以行之,令事物各得其理。寅,木也,為仁;其聲,商也,為義。故太族為人統,律長八寸,象八卦,宓戲氏之所以順天地,通神明,類萬物之情也。「立人之道,日仁與義。」「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後以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此三律之謂矣,是為三統。
其於三正也,黃鐘,子,為天正;林鐘,未之衝丑,為地正;太族,寅,為人正。三正正始,是以地正適其始紐於陽東北丑位。《易》曰「東北喪朋,乃終有慶」,答應之道也。及黃鐘為宮,則太族、姑洗、林鐘、南呂皆以正聲應,無有忽微,不復與它律為役者,同心一統之義也。非黃鐘而它律,雖當其月自宮者,則其和應之律有空積忽微,不得其正。此黃鐘至尊,亡與並也。
《易》曰:「參天兩地而倚數。」天之數始於一,終於二十有五。其義紀之以三,故置一得三又二十五分之六,凡二十五置,終天之數,得八十一,以天地五位之合終於十者乘之,為八百一十分,應曆一統千五百三十九歲之章數,黃鐘之實也。繇此之義,起十二律之周徑。地之數始於二,終於三十。其義紀之以兩,故置一得二,凡三十置,終地之數,得六十,以地中數六乘之,為三百六十分,當期之日,林鐘之實。人者,繼天順地,序氣成物,統八卦,調八風,理八政,正八節,諧八音,舞八佾,監八方,被八荒,以終天地之功,故八八六十四。其義極天地之變,以天地五位之合終於十者乘之,為六百四十分,以應六十四卦,大族之實也。《書》曰:「天功人其代之。」天兼地,人則天,故以五位之合乘焉,「唯天為大,唯堯則之」之象也。地以中數乘者,陰道理內,在中饋之象也。三統相通,故黃鐘、林鐘、太族律長皆全寸而亡餘分也。
天之中數五,地之中數六,而二者為合。六為虛,五為聲,周流於六虛。虛者,爻律夫陰陽,登降運行,列為十二,而律呂和矣。太極元氣,函三為一。極,中也。元,始也。行於十二辰,始動於子。參之於丑,得三。又參之於寅,得九。又參之於卯,得二十七。又參之於辰,得八十一。又參之於巳,得二百四十三。又參之於午,得七百二十九。又參之於未,得二千一百八十七。又參之於申,得六千五百六十一。又參之於酉,得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又參之於戌,得五萬九千四十九。又參之於亥,得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此陰陽合德,氣鍾於子,化生萬物者也。故孳萌於子,紐牙於丑,引達於寅,冒茆於卯,振美於辰,已盛於巳,咢布於午,昧暧於未,申堅於申,留孰於酉,畢入於戌,該闔於亥。出甲於甲,奮軋於乙,明炳於丙,大盛於丁,豐茂於戊,理紀於己,斂更於庚,悉新於辛,懷任於壬,陳揆於癸。故陰陽之施化,萬物之終始,既類旅於律呂,又經歷於日辰,而變化之情可見矣。
玉衡杓建,天之綱也;日月初躔,星之紀也。綱紀之交,以原始造設,合樂用焉。律呂唱和,以育生成化,歌奏用焉。指顧取象,然後陰陽萬物靡不條暢該成。故以成之數忖該之積如法為一寸,則黃鐘之長也。參分損一,下生林鐘。參分林鐘益一,上生太族。參分太族損一,下生南呂。參分南呂益一,上生姑洗。參分姑洗損一,下生應鐘。參分應鐘益一,上生蕤賓。參分蕤賓損一,下生大呂。參分大呂益一,上生夷則。參分夷則損一,下生夾鐘。參分夾鐘益一,上生亡射。參分亡射損一,下生中呂。陰陽相生,自黃鐘始而左旋,八八為伍。其法皆用銅。職在大樂,太常掌之。
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長短也。本起黃鐘之長。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鐘之長。一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而五度審矣。其法用銅,高一寸,廣二寸,長一丈,而分、寸、尺、丈存焉。用竹為引,高一分,廣六分,長十丈,其方法矩,高廣之數,陰陽之象也。分者,自三微而成著,可分別也。寸者,忖也。尺者,蒦也。丈者,張也。引者,信也。夫度者,別於分,忖於寸,蒦尺,張於丈,信於引。引者,信天下也。職在內官,廷尉掌之。
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於黃鐘之龠,用度數審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以井水準其概。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而五量嘉矣。其法用銅,方尺而圜其外,旁有庣焉。其上為斛,其下為斗。左耳為升,右耳為合龠。其狀似爵,以縻爵祿。上三下二,參天兩地,圜而函方,左一右二,陰陽之象也。其圜象規,其重二鈞,備氣物之數,合萬有一千五百二十。聲中黃鐘,始於黃鐘而反覆焉,君制器之象也。龠者,黃鐘律之實也,躍微動氣而生物也。合者,合龠之量也。升者,登合之量也。斗者,聚升之量也。斛者,角斗平多少之量也。夫量者,躍於龠,合於合,登於升,聚於斗,角於斛也。職在太倉,大司農掌之。
衡權者:衡,平也;權,重也,衡所以任權而均物平輕重也。其道如底,以見準之正,繩之直,左旋見規。右折見矩,其在天也,佐助旋機,斟酌建指,以齊七政,故曰玉衡。《論語》云:「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車則見其倚於衡也。」又曰:「齊之以禮。」此衡在前居南方之義也。
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本起於黃鐘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忖為十八,《易》十有八變之象也。五權之制,以義立之,以物鈞之,其餘小大之差,以輕重為宜。圜而環之,令之肉倍好者,周旋無端,終而復始,無窮已也。銖者,物繇忽微始,至於成著,可殊異也。兩者,兩黃鐘律之重也。二十四銖而成兩者,二十四氣之象也。斤者,明也,三百八十四銖,《易》二篇之爻,陰陽變動之象也。十六兩成斤者,四時乘四方之象也。鈞者,均也,陽施其氣,陰化其物,皆得其成就平均也。權與物均,重一萬一千五百二十銖,當萬物之象也。四百八十兩者,六旬行八節之象也。三十斤成鈞者,一月之象也。石者,大也,權之大者也。始於銖,兩於兩,明於斤,均於鈞,終於石,物終石大也。四鈞為石者,四時之象也。重百二十斤者,十二月之象也。終於十二辰而復於子,黃鐘之象也。千九百二十兩者,陰陽之數也。三百八十四爻,五行之象也。四萬六千八十銖者,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物歷四時之象也。而歲功成就,五權謹矣。
權與物鈞而生衡,衡運生規,規圜生矩,矩方生繩,繩直生準,準正則平衡而鈞權矣。是為五則。規者,所以規圜器械,令得其類也。矩者,矩方器械,令不失其形也。規矩相須,陰陽位序,圜方乃成。準者,所以揆平取正也。繩者,上下端直,經緯四通也。準繩連體,衡權合德,百工繇焉,以定法式,輔弼執玉,以冀天子。《詩》云:「尹氏大師,秉國之鈞,四方是維,天子是毗,俾民不迷。」咸有五象,其義一也。以陰陽言之,大陰者,北方。北,伏也,陽氣伏於下,於時為冬。冬,終也,物終臧,乃可稱。水潤下。知者謀,謀者重,故為權也。大陽者,南方。南,任也,陽氣任養物,於時為夏。夏,假也,物假大,乃宣平。火炎上。禮者齊,齊者平,故為衡也。少陰者,西方。西,遷也,陰氣遷落物,於時為秋。秋也,物斂,乃成孰。金從革,改更也。義者成,成者方,故為矩也。少陽者,東方。東,動也,陽氣動物,於時為春。春,蠢也,物蠢生,乃動運。木曲直。仁者生,生者圜,故為規也。中央者,陰陽之內,四方之中,經緯通達,乃能端直,於時為四季。土稼嗇蕃息。信者誠,誠者直,故為繩也。五則揆物,有輕重、圜方、平直、陰陽之義,四方、四時之體,五常、五行之象。厥法有品,各順其方而應其行。職在大行,鴻臚掌之。
《書》曰:「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七始詠,以出內五言,女聽。」予者,帝舜也。言以律呂和五聲,施之八音,合之成樂。七者,天地四時人之始也。順以歌詠五常之言,聽之則順乎天地,序乎四時,應人倫,本陰陽,原情性,風之以德,感之以樂,莫不同乎一。唯聖人為能同天下之意,故帝舜欲聞之也。今廣延群儒,博謀講道,修明舊典,同律,審度,嘉量,平衡,均權,正準,直繩,立於五則,備數和聲,以利兆民,貞天下於一,同海內之歸。凡律、度、量、衡用銅者,各自名也,所以同天下,齊風俗也。銅為物之至精,不為燥濕、寒暑變其節,不為風雨、暴露改其形,介然有常,有似於士君子之行,是以用銅也。用竹為引者,事之宜也。
歷數之起上矣。傳述顓頊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其後三苗亂德,二官咸廢,而閏餘乖次,孟陬殄滅,攝提失方。堯復育重、黎之後,使纂其業,故《書》曰:「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歲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允釐百官,眾功皆美。」其後以授舜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舜亦以命禹。」至周武王訪箕子,箕子言大法九章,而五紀明歷法。故自殷、周,皆創業改制,咸正歷紀,服色從之,順其時氣,以應天道。三代既沒,五伯之末,史官喪紀,疇人子弟分散,或在夷狄,故其所記,有《黃帝》《顓頊》《夏》《殷》《周》及《魯歷》。戰國擾攘,秦兼天下,未皇暇也,亦頗推五勝,而自以獲水德,乃以十月為正,色上黑。
漢興,方綱紀大基,庶事草創,襲秦正朔。以北平侯張蒼言,用《顓頊曆》,比於六曆,疏闊中最為微近。然正朔服色,未睹其真,而朔晦月見,弦望滿虧,多非是。
至武帝元封七年,漢興百二歲矣,大中大夫公孫卿、壺遂、太史令司馬遷等言「曆紀壞廢,宜改正朔」。是時御史大夫兒寬明經術,上乃詔寬曰:「與博士共議,今宜何以為正朔?服色何上?」寬與博士賜等議,皆曰:「帝王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明受命於天也。創業變改,制不相復,推傳序文,則今夏時也。臣等聞學褊陋,不能明。陛下躬聖發憤,昭配天地,臣愚以為三統之制,後聖復前聖者,二代在前也。今二代之統絕而不序矣,唯陛下發聖德,宣考天地四時之極,則順陰陽以定大明之制,為萬世則。」於是乃詔御史曰:「乃者有司言曆未定,廣延宣問,以考星度,未能讎也。蓋聞古者黃帝合而不死,名察發斂,定清濁,起五部,建氣物分數。然則上矣。書缺樂弛,朕甚難之。依違以惟,未能修明。其以七年為元年。」遂詔卿、遂、遷與侍郎尊、大典星射姓等議造《漢曆》。乃定東西,立晷儀,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於四方,舉終以定朔晦分至,躔離弦望。乃以前曆上元泰初四千六百一十七歲,至於元封七年,復得閼逢攝提格之歲,中冬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月在建星,太歲在子,已得太初本星度新正。姓等奏不能為算,願募治曆者,更造密度,各自增減,以造《漢太初曆》。乃選治曆鄧平及長樂司馬可、酒泉候宜君、侍郎尊及與民間治曆者,凡二十餘人,方士唐都、巴郡落下閎與焉。都分天部,而閎運算轉曆。其法以律起曆,曰:「律容一龠,積八十一寸,則一日之分也。與長相終。律長九寸,百七十一分而終復。三復而得甲子。夫律陰陽九六,爻象所從出也。故黃鐘紀元氣之謂律。律,法也,莫不取法焉。」與鄧平所治同。於是皆觀新星度、日月行,更以算推,如閎、平法。法,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先藉半日,名曰陽曆;不藉,名曰陰曆。所謂陽曆者,先朔月生;陰曆者,朔而後月乃生。平曰:「陽曆朔皆先旦月生,以朝諸侯王群臣便。」乃詔遷用鄧平所造八十一分律曆,罷廢尤疏遠者十七家,復使校曆律昏明。宦者淳于陵渠復覆《太初曆》晦、朔、弦、望,皆最密,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陵渠奏狀,遂用鄧平曆,以平為太史丞。
後二十七年,元鳳三年,太史令張壽王上書言:「曆者天地之大紀,上帝所為。傳黃帝《調律曆》,漢元以來用之。今陰陽不調,宜更曆之過也。」詔下主曆使者鮮于妄人詰問,壽王不服。妄人請與治曆大司農中丞麻光等二十餘人雜候日、月、晦、朔、弦、望、八節、二十四氣,鈞校諸曆用狀。奏可。詔與丞相、御史、大將軍、右將軍史各一人雜候上林清台,課諸曆疏密,凡十一家。以元鳳三年十一月朔旦冬至,盡五年十二月,各有第。壽王課疏遠。案漢元年不用黃帝《調曆》,壽王非漢曆,朔天道,非所宜言,大不敬。有詔勿劾。復候,盡六年。《太初曆》第一。即墨徐萬且、長安徐禹治《太初曆》亦第一。壽王及待詔李信治黃帝《調曆》,課皆疏闊,又言黃帝至元鳳三年六千餘歲。丞相屬寶、長安單安國、安陵杯育治《終始》,言黃帝以來三千六百二十九歲,不與壽王合。壽王又移《帝王錄》,舜、禹年歲不合人年。壽王言化益為天子代禹,驪山女亦為天子,在殷、周間,皆不合經術。壽王曆乃太史官《殷曆》也。壽王猥曰安得五家曆,又妄言《太初曆》虧四分日之三,去小餘七百五分,以故陰陽不調,謂之亂世。劾壽王吏八百石,古之大夫,服儒衣,誦不詳之辭,作袄言欲亂制度,不道。奏可。壽王候課,比三年下,終不服。再劾死,更赦勿劾,遂不更言,誹謗益甚,竟以下吏。故曆本之驗在於天,自漢曆初起,盡元鳳六年,三十六歲,而是非堅定。
至孝成世,劉向總六曆,列是非,作《五紀論》。向子歆究其微眇,作《三統曆》及《譜》以說《春秋》,推法密要,故述焉。
夫曆《春秋》者,天時也,列人事而因以天時。傳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故有禮義動作威儀之則以定命也,能者養以之福,不能者敗以取禍。」故列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之事,以陰陽之中制其禮。故春為陽中,萬物以生;秋為陰中,萬物以成。是以事舉其中,禮取其和,曆數以閏正天地之中,以作事厚生,皆所以定命也。《易》金、火相革之卦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又曰「治曆明時」,所以和人道也。
周道既衰,幽王既喪,天子不能班朔,魯曆不正,以閏餘一之歲為蔀首。故《春秋》刺「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於是辰在申,而司曆以為在建戌,史書建亥。哀十二年,亦以建申流火之月為建亥,而怪蟄蟲之不伏也。自文公閏月不告朔,至此百有餘年,莫能正曆數。故子貢欲去其餼羊,孔子愛其禮,而著其法於《春秋》。《經》曰:「冬十月朔,日有食之。」《傳》曰:「不書日,官失之也。天子有日官,諸侯有日御,日官居卿以底日,禮也。日御不失日以授百官於朝。」言告朔也。元典曆始曰元。《傳》曰:「元,善之長也。」共養三德為善。又曰:「元,體之長也。」合三體而為之原,故曰元。於春三月,每月書王,元之三統也。三統合於一元,故因元一而九三之以為法,十一三之以為實。實如法得一。黃鐘初九,律之首,陽之變也。因而六之,以九為法,得林鐘初六,呂之首,陰之變也。皆參天兩地之法也。上生六而倍之,下生六而損之,皆以九為法。九六,陰陽、夫婦、子母之道也。律娶妻而呂生子,天地之情也。六律六呂,而十二辰立矣。五聲清濁,而十日行矣。《傳》曰「天六地五」,數之常也。天有六氣,降生五味。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所受以生也。故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畢,言終而復始。太極中央元氣,故為黃鐘,其實一龠,以其長自乘,故八十一為日法,所以生權衡、度量,禮樂之所繇出也。《經》元,一以統始,《易》太極之首也。春秋二以目歲,《易》兩儀之中也。於春每月書王,《易》三極之統也。於四時雖亡事必書時月,《易》四象之節也。時月以建分、至、啟、閉之分,《易》八卦之位也。象事成敗,《易》吉凶之效也。朝聘會盟,《易》大業之本也。故《易》與《春秋》,天人之道也。《傳》曰:「龜,象也。筮,數也,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
是故元始有象一也,春秋二也,三统三也,四时四也,合而为十,成五体。以五乘十,大衍之数也,而道据其一,其余四十九,所当用也,故蓍以为数。以象两两之,又以象三三之,又以象四四之,又归奇象闰十九,及所据一加之,因以再扐两之,是为月法之实。如日法得一,则一月之日数也,而三辰之会交矣,是以能生吉凶。故《易》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并终数为十九,《易》穷则变,故为闰法。参天九,两地十,是为会数。参天数二十五,两地数三十,是为朔、望之会。以会数乘之,则周天朔旦冬至,是为会月。九会而复元,黄钟初九之数也。经于四时,虽亡事必书时月。时所以记启、闭也,月所以纪分、至也。启、闭者,节也。分、至者,中也。节不必在其月,故时中必在正数之月。故《传》曰:“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余于终。履端于始,序则不愆;举正于中,民则不惑;归余于终,事则不誖。”此圣王之重闰也。以五位乘会数,而朔旦冬至,是为章月。四分月法,以其一乘章月,是为中法。参闰法为周至,以乘月法,以减中法而约之,则七扐之数,为一月之闰法,其余七分。此中朔相求之术也。朔不得中,是谓闰月,言阴阳虽交,不得中不生。故日法乘闰法,是为统岁。三统,是为元岁。元岁之闰,阴阳灾,三弦闰法。《易》九厄曰:初入元,百六,阳九;次三百七十四,阳九;次四百八十,阳九;次七百二十,阴七;次七百二十,阳七;次六百,阴五;次六百,阳五;次四百八十,阴三;次四百八十,阳三。凡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与一元终。经岁四千五百六十,灾岁五十七。是以《春秋》曰:“举正于中。”又曰:“闰月不告朔,非礼也。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不告闰朔,弃时正也,何以为民?”故善僖“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至昭二十年二月己丑,日南至,失闰,至在非其月。梓慎望氛气而弗正,不履端于始也。故传不曰冬至,而曰日南至。极于牵牛之初,日中之时景最长,以此知其南至也。斗纲之端连贯营室,织女之纪指牵牛之初,以纪日月,故曰星纪。五星起其初,日月起其中,凡十二次。日至其初为节,至其中斗建下为十二辰。视其建而知其次。故曰:“制礼上物,不过十二,天之大数也”。《经》曰“春,王正月”,《传》曰:周正月“火出,于夏为三月,商为四月,周为五月。夏数得天”,得四时之正也。三代各据一统,明三统常合,而迭为首,登降三统之首,周还五行之道也。故三五相包而生。天统之正,始施于子半,日萌色赤。地统受之于丑初,日肇化而黄,至丑半,日牙化而白。人统受之于寅初,日孽成而黑,至寅半,日生成而青。天施复于子,地化自丑毕于辰,人生自寅成于申。故历数三统,天以甲子,地以甲辰,人以甲申。孟、仲、季迭用事为统首。三微之统既著,而五行自青始,其序亦如之。五行与三统相错。传曰“天有三辰,地有五行”,然则三统五星可知也。《易》曰:“参五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太极运三辰五星于上,而元气转三统五行于下。其于人,皇极统三德五事。故三辰之合于三统也,日合于天统,月合于地统,斗合于人统。五星之合于五行,水合于辰星,火合于荧惑,金合于太白,木合于岁星,土合于镇星。三辰五星而相经纬也。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五胜相乘,以生小周,以乘《乾坤》之策,而成大周。阴阳比类,交错相成,故九六之变登隆于六体。三微而成著,三著而成象,二象十有八变而成卦,四营而成易,为七十二,参三统两四时相乘之数也。参之则得《乾》之策,两之则得《坤》之策。以阳九九之,为六百四十八;以阴六六之,为四百三十二,凡一千八十,阴阳各一卦之微算策也。八之,为八千六百四十,而八卦小成。引而信之,又八之,为六万九千一百二十,天地再之,为十三万八千二百四十,然后大成。五星会终,触类而长之,以乘章岁,为二百六十二万六千五百六十,而与日月会。三会为七百八十七万九千六百八十,而与三统会。三统二千三百六十三万九千四十,而复于太极上元。九章岁而六之为法,太极上元为实,实如法得一,阴阴各万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气体之数,天下之能事毕矣。
自書契之作,先民可得而聞者,經傳所稱,唐、虞以上,帝王有號諡。輔佐不可得而稱矣,而諸子頗言之,雖不考虖孔氏,然猶著在篇籍,歸乎顯善昭惡,勸戒後人,故博采焉。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又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未知,焉得仁?」「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又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傳曰:譬如堯、舜,禹、稷、卨與之為善則行,鯀、讙兜欲與為惡則誅。可與為善,不可與為惡,是謂上智。桀、紂,龍逢、比干欲與之為善則誅,於莘、崇侯與之為惡則行。可與為惡,不可與為善,是謂下愚。齊桓公,管仲相之則霸,豎貂輔之則亂。可與為善,可與為惡,是謂中人。因茲以列九等之序,究極經傳,繼世相次,總備古今之略要云。
上上 | 上中 | 上下 | 中上 | 中中 | 中下 | 下上 | 下中 | 下下 |
聖人 | 仁人 | 智人 | 愚人 | |||||
太昊帝宓羲氏
〈張晏曰:「太昊,有天下號也。作罔罟田漁以備犧牲,故曰宓羲氏。」師古曰:「宓音伏,字本作虙,其音同。」〉 |
||||||||
女媧氏
〈師古曰:「媧音古蛙反,又音瓜。」〉 |
||||||||
共工氏
〈師古曰:「共讀曰龔。下皆類此。」〉 |
||||||||
容成氏 | ||||||||
大廷氏
〈師古曰:「廷讀曰庭。」〉 |
||||||||
柏皇氏 | ||||||||
中央氏 | ||||||||
栗陸氏 | ||||||||
驪連氏 | ||||||||
赫胥氏 | ||||||||
尊盧氏 | ||||||||
沌渾氏
〈師古曰:「沌音大本反。渾音胡本反。」〉 |
||||||||
昊英氏 | ||||||||
有巢氏 | ||||||||
朱襄氏 | ||||||||
葛天氏 | ||||||||
陰康氏 | ||||||||
亡懷氏
〈師古曰:「亡讀曰無。下皆類此。」〉 |
||||||||
東扈氏 | ||||||||
帝鴻氏 | ||||||||
炎帝神農氏
〈張晏曰:「以火德王,故號曰炎帝。作耒耜,故曰神農。」〉 |
悉諸
〈炎帝師。〉 |
|||||||
少典
〈炎帝妃,生黃帝。〉 |
||||||||
列山氏 | ||||||||
歸臧氏 | ||||||||
黃帝軒轅氏
〈張晏曰:「以土德王,故號曰黃帝。作軒冕之服,故謂之軒轅。」〉 |
方雷氏
〈黃帝妃,生玄囂,是為青陽。〉 |
蚩尤 | ||||||
絫祖
〈黃帝妃,生昌意。師古曰:「絫音力追反。」〉 |
倉頡
〈黃帝史。〉 |
|||||||
肜魚氏
〈帝妃,生夷鼓。〉 |
||||||||
悔母
〈黃帝妃,生倉林。師古曰:「悔音謨,字從巾。即嫫母也。」〉 |
||||||||
封鉅
〈黃帝師。〉 |
||||||||
大填
〈黃帝師。〉 |
||||||||
大山稽
〈黃帝師。〉 |
||||||||
力牧 | ||||||||
風后 | ||||||||
鬼臾區
〈師古曰:「即鬼容區也。臾、容聲相近。」〉 |
||||||||
封胡 | ||||||||
孔甲 | ||||||||
岐伯 | ||||||||
泠淪氏
〈服虔曰:「淪音鰥,始造十二律者。」師古曰:「音零綸。」〉 |
||||||||
少昊帝金天氏
〈張晏曰:「以金德王,故號曰金天。」〉 |
五鳥 | |||||||
五鳩 | ||||||||
昌僕
〈昌意妃,生顓頊。〉 |
||||||||
顓頊帝高陽氏 | 女祿
〈顓頊妃,生老童。〉 |
九黎 | ||||||
嬌極
〈老童妃,生重黎。〉 |
||||||||
吳回 | ||||||||
后土 | ||||||||
蓐收 | ||||||||
玄冥 | ||||||||
熙 | ||||||||
柱 | ||||||||
帥味 | ||||||||
允格 | ||||||||
臺駘
〈師古曰:「駘音胎。」〉 |
||||||||
窮蟬
〈顓頊子,生敬康。〉 |
||||||||
大款
〈顓頊師。〉 |
||||||||
栢夷 | ||||||||
亮父
〈顓頊師。師古曰:「父讀曰甫。下皆同。」〉 |
||||||||
綠圖
〈顓頊師。〉 |
||||||||
僑極
〈玄囂子,生帝嚳。〉 |
||||||||
帝嚳高辛氏
〈張晏曰:「少昊以前天下之號象其德,顓頊以來天下之號因其名。高陽、高辛,皆所興地名也。顓頊與嚳,皆以字為號,上古質故也。」〉 |
姜原
〈帝嚳妃,生弃。〉 |
|||||||
簡逿
〈帝嚳妃,生契。師古曰:「逿音吐歷反,即簡狄也。」〉 |
||||||||
陳豐
〈帝嚳妃,生堯。師古曰:「即陳鋒是也。」〉 |
||||||||
娵訾
〈帝嚳妃,生摯。〉 |
||||||||
祝融 | ||||||||
陸終
〈祝融子。〉 |
||||||||
女潰
〈陸終妃,生六子: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乙,五曰曹姓,六曰季連。〉 |
||||||||
廖叔安
〈師古曰:「左氏傳作飂,同音力周反,又力授反。」〉 |
||||||||
丹人 | ||||||||
赤松子
〈帝嚳師。〉 |
||||||||
栢招
〈帝嚳師。〉 |
||||||||
句望
〈敬康子,生蟜牛。師古曰:「句音鉤。蟜音矯。」〉 |
||||||||
帝摯 | ||||||||
帝堯陶唐氏
〈張晏曰:「翼善傳聖曰堯。」〉 |
女皇
〈堯妃,散宜氏女。〉 |
|||||||
朱
〈堯子。〉 |
共工 | |||||||
羲仲 | 閼伯 | 讙兜 | ||||||
羲叔 | ||||||||
和仲 | 實沈 | 三苗 | ||||||
和叔 | ||||||||
倉舒 | 鮌 | |||||||
隤敳
〈師古曰:「隤音頹,敳音五來反。」〉 |
女志
〈鯀妃,有㜪氏女,生禹。師古曰:「㜪音所巾反。」〉 |
|||||||
檮㪦
〈師古曰:「音疇演。」〉 |
||||||||
大臨 | ||||||||
尨降
〈師古曰:「降音下江反。」〉 |
||||||||
咎繇 | ||||||||
仲容 | ||||||||
叔達 | ||||||||
栢奮 | ||||||||
仲堪 | ||||||||
叔獻 | ||||||||
季仲 | ||||||||
栢虎 | ||||||||
仲熊 | ||||||||
叔豹 | ||||||||
季熊
〈師古曰:「即左氏傳所謂季狸者也。」〉 |
||||||||
尹壽
〈堯師。〉 |
||||||||
被衣
〈師古曰:「被音披。」〉 |
||||||||
方回 | ||||||||
王兒
〈師古曰:「兒音五奚反。」〉 |
||||||||
齧缺 | ||||||||
許繇
〈師古曰:「即許由也。」〉 |
||||||||
巢父 | ||||||||
子州 | ||||||||
支父 | ||||||||
鼓叜
〈蟜牛子,生舜。〉 |
||||||||
帝舜有虞氏
〈張晏曰:「仁聖盛明曰舜,舜之言充也。」〉 |
娥皇
〈舜妃。〉 |
手㪙
〈舜妹。師古曰:「㪙音口果反。流俗書本作擊字者誤。」〉 |
象
〈舜弟。〉 |
|||||
女罃
〈舜妃。師古曰:「即女英也。罃音於耕反。」〉 |
||||||||
董父石 | 商均
〈舜子。〉 |
|||||||
姞人
〈弃妃。師古曰:「姞音其乙反。」〉 |
戶之農 | |||||||
北人亡擇 | ||||||||
洛陶 | ||||||||
續身 | ||||||||
禼 | 栢陽 | |||||||
垂 | 東不訾 | |||||||
朱斨 | 秦不虛
〈師古曰:「洛陶已下皆舜之友也。身或作耳。虛或作字。並見尸子。」〉 |
|||||||
栢譽
〈師古曰:「譽音弋於反。」〉 |
||||||||
栢益 | ||||||||
龍 | ||||||||
夔 | 昭明
〈禼子。〉 |
|||||||
帝禹夏后氏 | 女趫
〈禹妃,塗山氏女,生啟。師古曰:「趫音丘遙反。」〉 |
奚仲 | ||||||
啟
〈禹子。〉 |
相土
〈昭明子。〉 |
有扈氏
〈師古曰:「即與啟戰于甘者也。」〉 |
||||||
六卿 | 昌若
〈相土子。〉 |
|||||||
不窋
〈弃子。師古曰:「窋音竹出反。」〉 |
根圉
〈昌若子。〉 |
太康
〈啟子,昆弟五人,號五觀。〉 |
||||||
胤 | 中康
〈太康弟。師古曰:「中讀曰仲。下皆類此。」〉 |
羲和
〈師古曰:「即廢時亂日,胤往征之者也。」〉 |
||||||
后夔玄妻 | ||||||||
有扔君
〈師古曰:「扔音仍。」〉 |
相
〈中康子。〉 |
逢門子 | 羿
〈師古曰:「有窮君也。」〉 |
|||||
武羅 | 后緡
〈相妃,生少康。〉 |
韓浞
〈師古曰:「羿之相也。浞音七角反。」〉 |
||||||
栢因 | ||||||||
熊髠 | ||||||||
庬圉
〈師古曰:「武羅以下四人皆羿之賢臣也。庬音尨。」〉 |
奡
〈師古曰:音五到反。楚詞所謂澆者也。〉 |
|||||||
少康
〈相子。〉 |
靡 | 斟灌氏 | 殪
〈師古曰:「殪音許兾反。」〉 |
|||||
二姚
〈少康妃。〉 |
女艾 | 虞后氏 | 斟尋氏
〈師古曰:「二國,夏同姓諸侯,為奡所滅也。」〉 |
栢封叔 | ||||
冥
〈根圉子。〉 |
杼
〈少康子。師古曰:「杼音大呂反。」〉 |
|||||||
芬
〈師古曰:「音紛。」〉 |
垓
〈冥子。師古曰:「音該。」〉 |
槐
〈杼子。〉 |
||||||
芒
〈槐子。〉 |
微
〈垓子〉 |
|||||||
泄 | 鞠
〈不窋子。〉 |
報丁
〈微子。〉 |
||||||
不降 | ||||||||
扃
〈不降弟。師古曰:「扃音工榮反。」〉 |
報乙 | 孔甲
〈不降子。〉 |
||||||
劉絫
〈師古曰:「古累字。」〉 |
報丙 | |||||||
公劉
〈鞠子。〉 |
廑
〈師古曰:「音勤,又音覲。」〉 |
主壬 | 皐
〈師古曰:「墓在殽者也。」〉 |
|||||
主癸 | 發 | |||||||
關龍逢 | 韋
〈師古曰:「豕韋國彭姓。」〉 |
癸
〈發子,是為桀。〉 |
||||||
鼓
〈師古曰:「即顧國,己姓。」〉 |
末嬉
〈桀妃。〉 |
|||||||
于辛 | ||||||||
昆吾
〈師古曰:「姒姓國也。三者皆湯所誅也。」〉 |
推侈 | |||||||
葛伯
〈師古曰:「湯所征。」〉 |
||||||||
帝湯殷商氏
〈師古曰:「禹、湯皆字。三王去唐虞之文,從高古之質,故夏殷之王皆以名為號也。」〉 |
有㜪氏
〈湯中妃,生大丁。師古曰:「㜪與莘同。」〉 |
仲虺
〈師古曰:「湯左相也。」〉 |
虞公遂 | 慶節
〈公劉子。〉 |
尹諧
〈師古曰:「湯所誅,見孔子家語。」〉 |
|||
逢公 | ||||||||
老彭 | 栢陵 | |||||||
義伯 | 費昌
〈師古曰:「費音扶味反。」〉 |
|||||||
大丁 | 中伯
〈師古曰:「義、仲,湯之二臣。」〉 |
終古
〈夏太史令。〉 |
皇僕
〈慶節子。〉 |
|||||
伊尹 | 卞隨 | |||||||
咎單
〈師古曰:「湯臣,主土地之官也。單音善。下皆類此。」〉 |
務光 | 外丙
〈大丁弟。〉 |
||||||
中壬
〈外丙弟。〉 |
||||||||
太甲
〈大丁子。〉 |
沃丁
〈太甲子。〉 |
差弗
〈皇僕子。師古曰:「差音楚宜反。」〉 |
||||||
大庚
〈沃丁弟。〉 |
||||||||
小甲
〈大庚子。〉 |
||||||||
雍己
〈小甲弟。〉 |
||||||||
大戊
〈雍己弟。〉 |
伊陟
〈師古曰:「伊尹子也。」〉 |
孟獻
〈益後。〉 |
毀隃
〈差弗子。師古曰:「隃音踰。」〉 |
|||||
巫咸
〈師古曰:「大戊之臣也。」〉 |
臣扈
〈師古曰:「亦湯臣。」〉 |
中衍 | ||||||
中丁
〈大戊弟。〉 |
||||||||
外壬
〈中丁弟。〉 |
||||||||
河亶甲
〈外壬弟。〉 |
公非
〈毀隃子。〉 |
|||||||
祖乙
〈河亶甲弟。〉 |
巫賢 | 辟方
〈公非子。師古曰:「辟音壁。」〉 |
||||||
祖辛
〈祖乙子。〉 |
||||||||
沃甲
〈祖辛弟。〉 |
高圉
〈辟方子。〉 |
|||||||
祖丁
〈祖辛子。〉 |
||||||||
南庚
〈沃甲子。〉 |
夷竢
〈高圉子。師古曰:「竢與俟同。」〉 |
|||||||
大彭 | ||||||||
豕韋 | 亞圉
〈高圉子。〉 |
|||||||
陽甲
〈祖丁子。〉 |
||||||||
盤庚
〈陽甲弟。〉 |
雲都
〈亞圉弟。〉 |
|||||||
小辛
〈盤庚子。〉 |
公祖
〈亞圉子。〉 |
|||||||
小乙
〈小辛弟。〉 |
||||||||
武丁
〈小乙子。〉 |
劉姓 | |||||||
豕韋 | ||||||||
傅說
〈師古曰:「說讀曰悅。武丁相也。」〉 |
祖己 | |||||||
甘盤
〈師古曰:「武丁師也。」〉 |
孝己 | |||||||
大王亶父
〈公祖子。〉 |
祖伊 | 祖庚
〈武丁子。〉 |
||||||
姜女
〈大王妃。〉 |
甲
〈祖庚弟。〉 |
|||||||
馮辛
〈甲子。〉 |
||||||||
太伯 | ||||||||
庚丁
〈馮辛弟。〉 |
||||||||
中雍 | ||||||||
武乙
〈庚丁子。〉 |
||||||||
王季 | ||||||||
大丁
〈武乙子。〉 |
||||||||
大任
〈王季妃,生文王。〉 |
乙
〈大丁子。〉 |
|||||||
微子
〈紂兄。〉 |
辛
〈乙子,是為紂。〉 |
|||||||
箕子 | ||||||||
比干 | 妲己
〈紂妃。師古曰:「妲音丁葛反。」〉 |
|||||||
伯夷 | 費中
〈師古曰:「費音扶味反。」〉 |
|||||||
叔齊 | ||||||||
太師摯 | 膠鬲 | 飛廉 | ||||||
亞飯干
〈師古曰:「飯音扶晚反。」〉 |
微中 | 惡來 | ||||||
商容 | 左強 | |||||||
三飯繚
〈師古曰:「繚音來雕反。」〉 |
師涓
〈師古曰:「涓音工玄反。」〉 |
|||||||
梅伯 | ||||||||
四飯缺 | 邢侯 | |||||||
鼓方叔 | 鬼侯 | |||||||
播鞉武
〈師古曰:「鞉音徒高反。」〉 |
||||||||
少師陽 | ||||||||
擊磬襄
〈師古曰:「自師摯已下八人皆紂時奔走分散而去。鄭玄以為周平王時人,非也。」〉 |
伯達 | |||||||
伯适
〈師古曰:「适音江闊反。」〉 |
||||||||
中突 | 伯邑考
〈文王子。〉 |
|||||||
文王周氏 | 大姒
〈文王妃。〉 |
虢中 | 中曶
〈師古曰:「曶與忽同。」〉 |
楚熊麗
〈鬻子。師古曰:「鬻讀與粥同。」〉 |
||||
虢叔
〈師古曰:「中、叔二人皆文王弟也。」〉 |
叔夜 | |||||||
大顛 | 叔夏 | |||||||
閎夭 | 粥熊
〈師古曰:「文王師也。粥音弋六反。」〉 |
季隨 | ||||||
季騧
〈師古曰:「伯達以下,周之八士也,騧音瓜。」〉 |
虞侯 | |||||||
散宜生 | 芮侯
〈師古曰:「二國訟田質於文王者。」〉 |
|||||||
南宮适
〈師古曰:「大顛以下,文王之四友也。」〉 |
辛甲 | |||||||
周任 | ||||||||
史扁
〈師古曰:「扁音編。」〉 |
成叔武
〈文王子。〉 |
吳周章
〈中雍曾孫。〉 |
芮伯
〈師古曰:「周同姓之國在圻內者,當武王時作旅巢命。」〉 |
|||||
祭公
〈師古曰:「祭音側介反。」〉 |
向摯
〈殷太史。〉 |
霍叔處
〈文王子。〉 |
巢伯
〈師古曰:「南方遠國,武王克商而來朝。」〉 |
|||||
武王
〈文王子。〉 |
師尚父 | 邑姜
〈武王妃。〉 |
檀伯達
〈師古曰:「武王臣。」〉 |
|||||
畢公
〈文王子。〉 |
大姬
〈武王妃。〉 |
|||||||
太師庇 | 曹叔振鐸 | 蘇忿生
〈師古曰:「武王司寇蘇公。」〉 |
杜伯 | |||||
楚熊狂
〈麗子。〉 |
||||||||
少師強 | 毛叔鄭
〈文王子。〉 |
滕叔繡
〈文王子。〉 |
虞中
〈周章弟。〉 |
季勝
〈惡來弟。〉 |
||||
虞閼父 | 原公
〈文王子。〉 |
杞東樓公
〈禹後。〉 |
||||||
陳胡公滿
〈舜後。〉 |
郜子
〈文王子。師古曰:「郜音告。」〉 |
邘侯
〈武王子。〉 |
秦女妨
〈惡來子。〉 |
|||||
衞康叔封
〈文王子。〉 |
雍子
〈文王子。〉 |
韓侯
〈武王子。〉 |
||||||
成王誦
〈武王子。〉 |
齊丁 | 楚子繹
〈狂子。〉 |
祿父
〈紂子。〉 |
|||||
酆侯
〈文王子。〉 |
公伋師尚父子。 | |||||||
召公
〈周同姓。〉 |
聃季載
〈文王子。〉 |
郇侯
〈文王子。師古曰:「郇音荀。」〉 |
魯公伯禽
〈周公子。〉 |
孟會
〈季勝子。〉 |
管叔鮮
〈文王子。〉 |
|||
周公
〈文王子。〉 |
史佚 | 君陳 | 蔡叔
〈文王子。〉 |
|||||
芮伯
〈師古曰:「周司徒也。」〉 |
唐叔虞
〈武王子。〉 |
凡伯
〈周公子。〉 |
蔡中 | |||||
師伯
〈師古曰:「周宗伯也。尚書作彤伯。」〉 |
應侯
〈武王子。〉 |
蔣侯
〈周公子。〉 |
胡叔度子 | |||||
毛公
〈師古曰:「周司空也。」〉 |
右史 | 邢侯 | ||||||
戎夫 | 茅侯
〈周公子。〉 |
|||||||
祝雍 | 胙侯
〈周公子。〉 |
|||||||
師氏
〈古曰:「周大夫也。」〉 |
邘叔 | 祭侯
〈周公子。師古曰:「祭音側介反。」〉 |
||||||
龍臣
〈師古曰:「周武賁氏也。尚書作武臣。」〉 |
商子 | 衞康叔
〈封子。〉 |
||||||
中桓 | 晉侯燮
〈虞子。〉 |
陳申公
〈滿子。〉 |
||||||
南宮髦
〈師古曰:「二人亦周大夫也。桓、髦皆其名也。自芮伯以下皆見周書•顧命。」〉 |
秦旁皐
〈女防子。〉 |
|||||||
楚熊艾
〈繹子。〉 |
||||||||
康王釗
〈成王子。師古曰:「釗音之遙反,又音工遼反。」〉 |
宋微中
〈啟子。〉 |
蔡伯
〈胡子。〉 |
祭公 | |||||
魯考公
〈伯禽子。〉 |
楚熊亶
〈艾子。〉 |
蔡侯宮
〈伯子。〉 |
辛繇靡
〈師古曰:「繇讀與由同。」〉 |
|||||
齊乙公
〈丁公子。〉 |
宋公稽
〈仲子。〉 |
衡父
〈孟增子。〉 |
昭王瑕
〈康王子。〉 |
|||||
晉武公
〈燮子。〉 |
衞孝伯
〈康伯子。〉 |
房后
〈師古曰:「昭王后也。」〉 |
||||||
秦大几
〈旁皐子。〉 |
陳柏公
〈申公弟。〉 |
|||||||
魯煬公
〈孝公子。師古曰:「煬音式向反。」〉 |
陳孝公 | |||||||
齊癸公
〈乙子。〉 |
造父
〈衡父子。師古曰:「造音千到反。」〉 |
|||||||
穆王滿
〈昭王子。〉 |
秦大雒
〈大乙子。〉 |
徐隱王
〈師古曰:「即偃王也。」〉 |
||||||
呂侯
〈師古曰:「穆王司寇也。」〉 |
楚熊盤
〈艾子。〉 |
鉛陵 | ||||||
君牙
〈師古曰:「穆王司徒也。」〉 |
卓子 | |||||||
伯㷩
〈師古曰:「穆王太僕也。㷩音居永反。」〉 |
衞嗣伯
〈孝伯子。〉 |
|||||||
祭公謀父
〈師古曰:「祭音側介反。」〉 |
衞疌
〈嗣伯子。〉 |
楚熊錫
〈盤子。〉 |
魯幽公
〈煬公子。〉 |
|||||
秦非子
〈大雒子。〉 |
宋愍公
〈共公子。〉 |
共王伊扈
〈穆王子。〉 |
齊哀公
〈癸公子。〉 |
|||||
密母 | 衞靖伯
〈疌子。〉 |
晉成侯
〈武侯子。〉 |
密康公 | 宋煬公
〈愍公弟。〉 |
||||
陳慎侯
〈孝侯子。〉 |
懿王堅
〈穆王子。詩作。師古曰:「政道旣衰,怨刺之詩始作也。」〉 |
齊胡公
〈哀公弟。〉 |
||||||
楚摯紅
〈渠子。〉 |
蔡厲侯
〈宣侯子。〉 |
魯魏公
〈幽公弟。〉 |
||||||
秦嬴
〈非子子。〉 |
魯厲公
〈魏公子。〉 |
孝王辟方
〈共王弟。師古曰:「辟音壁。」〉 |
楚熊摯
〈渠子。〉 |
|||||
衞貞伯
〈靖伯子。〉 |
晉厲侯
〈成侯子。〉 |
宋厲公
〈愍公子。〉 |
||||||
秦侯
〈嬴子。〉 |
魯獻公
〈厲公弟。〉 |
衞頃侯
〈貞伯子。〉 |
夷王摺
〈懿王子。師古曰:「摺音燮。」〉 |
齊獻公
〈胡公弟。〉 |
||||
宋弗父何
〈愍公子。〉 |
燕惠公
〈邵公九世。〉 |
楚熊延
〈摯弟。〉 |
||||||
芮良夫 | 共伯和
〈師古曰:「共,國名也。伯,爵也。和,共伯之名也。共音恭。而遷史以為周召二公行政,號曰共和,無所據也。」〉 |
宋釐公
〈厲公子。師古曰:「釐讀曰僖,下皆類此。」〉 |
蔡武侯
〈厲侯子。〉 |
齊武公
〈獻公子。〉 |
||||
杞題公
〈東樓子。〉 |
厲王胡
〈夷王子。〉 |
|||||||
史伯 | 曹夷伯
〈振鐸六世。〉 |
衞釐公
〈頃公子。〉 |
曹幽伯
〈夷伯子。〉 |
衞巫 | ||||
宋父
〈何子。〉 |
魯慎公
〈獻公子。〉 |
楚熊勇
〈延子。〉 |
陳幽公
〈慎公子。〉 |
|||||
秦中
〈伯子。〉 |
齊文公
〈厲公弟。〉 |
晉靖侯
〈厲侯子。〉 |
齊厲公
〈武公子。〉 |
楚熊嚴
〈勇子。〉 |
||||
魯武公
〈慎公弟。〉 |
晉釐侯
〈靖侯子。〉 |
邾顏 | 魯懿公
〈武公子。〉 |
|||||
秦嚴公
〈仲子。〉 |
楚熊紃
〈嚴弟。師古曰:「紃音巡。」〉 |
夏父 | ||||||
嘉父 | 楚熊霸
〈嚴子。〉 |
蔡夷侯
〈武侯子。〉 |
叔術 | 伯御
〈魯懿公兄子。〉 |
||||
譚大夫 | 楚熊�
〈紃子。〉 |
盱 | ||||||
召虎 | 寺人孟子 | 衞武公
〈釐公子。〉 |
陳釐公
〈幽公子。〉 |
衞共伯
〈釐公子。〉 |
||||
方叔 | ||||||||
南中 | 伯陽父 | 宋世子士 | 宋惠公
〈釐公子。〉 |
晉獻侯
〈釐侯子。〉 |
||||
周宣王靖
〈厲王子。〉 |
中山父 | 史伯 | ||||||
申伯 | 師服 | 燕釐侯
〈十世。〉 |
晉繆侯
〈獻侯子。〉 |
|||||
尹吉父 | 蔡夷侯 | |||||||
韓侯 | 齊成公
〈文公子。〉 |
|||||||
蹶父
〈師古曰:「蹶音居衞反。」〉 |
奄父
〈造父六世孫。〉 |
宋戴公
〈惠公子。〉 |
||||||
張中 | 鄭桓公友 | 魯孝公
〈懿公子。〉 |
||||||
程伯休父
〈師古曰:「休音許虯反。」〉 |
虢文公 | 陳武公
〈釐公子。〉 |
曹戴伯
〈幽伯子。〉 |
晉殤公
〈繆公弟。〉 |
||||
蔡釐侯
〈夷侯子。〉 |
幽王宮涅
〈宣王子。〉 |
|||||||
燕頃侯
〈十一世。〉 |
襃姒 | |||||||
齊嚴侯
〈成侯子。〉 |
曹惠伯
〈戴伯子。〉 |
虢石父 | ||||||
陳夷公
〈武公子。〉 |
皇父卿士 | |||||||
司徒皮
〈師古曰:「即十月之交詩所謂『蕃維司徒』是也。」〉 |
||||||||
陳平公
〈夷公弟。〉 |
太宰冢伯 | |||||||
楚若敖
〈咢子。〉 |
膳夫中術
〈師古曰:「即所謂中允膳夫也。」〉 |
|||||||
內史掫子
〈師古曰:「掫音側流反。」〉 |
||||||||
秦襄公
〈嚴公子。〉 |
魯惠公
〈孝公子。〉 |
趣馬蹶
〈師古曰:「趣音千後反。蹶音居衞反。」〉 |
||||||
文子 | 晉文侯仇
〈繆侯子。〉 |
秦文公
〈襄公子。〉 |
師氏萭
〈師古曰:「萭讀與楀同,音九禹反。」〉 |
|||||
辛有 | 趙叔帶
〈奄父子。〉 |
楚寗敖
〈若敖子。〉 |
申侯 | |||||
宋武公
〈戴公子。〉 |
鄭武公
〈桓公子。〉 |
平王宜臼 | ||||||
衞嚴公
〈武公子。〉 |
燕哀侯
〈十二世。〉 |
晉昭侯
〈文侯子。〉 |
曹繆公
〈惠公子。〉 |
|||||
陳文公
〈平公子。〉 |
燕鄭侯
〈十三世。〉 |
潘父 | ||||||
宋宣公
〈武公子。〉 |
蔡共侯
〈釐公子。〉 |
曹桓公
〈繆公子。〉 |
曲沃桓叔
〈晉文侯弟。〉 |
|||||
楚蚠冒
〈甯子。師古曰:「蚠音扶粉反。」〉 |
齊釐公
〈嚴公子。〉 |
蔡戴侯
〈共公子。〉 |
晉孝侯
〈昭侯子。〉 |
|||||
宋大金
〈考父子。〉 |
燕繆侯
〈十四世。〉 |
蔡宣侯
〈戴侯子。〉 |
||||||
宋繆公和
〈宣公弟。〉 |
陳桓侯鮑
〈文侯子。〉 |
曲沃嚴伯
〈桓叔子。〉 |
||||||
蔡桓侯封人
〈宣侯子。〉 |
展亡駭 | 魯隱公
〈惠公子。〉 |
||||||
臧釐伯 | 邾儀父 | 鄭嚴公寤生
〈武公子。〉 |
公子翬
〈師古曰:「翬音暉。」〉 |
|||||
潁考叔 | 衞桓公完
〈嚴公子。〉 |
|||||||
石碏
〈師古曰:「碏音千若反。」〉 |
宋司徒皇父 | 叔段 | ||||||
鄭公子呂 | 司空牛父 | 晉鄂侯
〈孝侯子。〉 |
公子州吁 | |||||
曹嚴公亦姑
〈桓公子。師古曰:「即射姑也。」〉 |
公子榖生 | 宰咺
〈師古曰:「咺音許遠反。」〉 |
芮伯 | |||||
楚武王
〈蚠冒弟。〉 |
耏班
〈師古曰:「耏音而。」〉 |
宋殤公
〈宣公子。〉 |
魯桓公
〈惠公子。〉 |
|||||
宋孔父
〈大金子。〉 |
臧哀伯 | 鄧曼
〈楚武王夫人。〉 |
秦憲公
〈文公子。〉 |
桓王林
〈平王孫,泄父子。〉 |
華督
〈師古曰:「華音下化反。」〉 |
夫人文姜 | ||
衞太子伋 | 魯施父 | 衞宣公晉
〈桓公子。〉 |
蔡哀侯
〈桓侯弟。〉 |
彭生 | ||||
公子壽 | 宋嚴公馮
〈繆公子。〉 |
虞公 | 晉哀侯
〈鄂侯子。〉 |
陳厲公
〈桓公弟。〉 |
||||
鬬伯比 | 虞叔 | 晉小子侯
〈哀侯子。〉 |
||||||
隨季良 | 熊率且比
〈師古曰:「率音力出反。且音子余反。」〉 |
燕宣公
〈十五世。〉 |
楚瑕丘 | 秦出公曼 | ||||
觀丁父 | 隨少師 | |||||||
鄭祭足 | 薳章
〈師古曰:「薳音于詭反。」〉 |
鄭厲公突
〈嚴公子。〉 |
||||||
魯申繻 | 楚文王
〈武王子。〉 |
嚴王佗
〈桓王子。〉 |
魯嚴公同
〈桓公子。〉 |
夫人哀姜 | 長狄僑如 | |||
楚保申王子 | 騅甥 | 鄧祁侯 | ||||||
成父 | 聃甥
〈師古曰:「聃音乃甘反。」〉 |
衞惠公朔
〈宣公子。〉 |
||||||
養甥 | 公子黔牟 | 鄭昭公忽
〈厲公兄。〉 |
||||||
謝丘章 | 左公子泄 | 周公黑肩 | ||||||
辛甲 | 潘和 | 高渠彌 | 連稱 | 齊襄公兒 | ||||
齊寺人費
〈師古曰:「即徒人費也。費音秘。」〉 |
石之紛如
〈師古曰:「紛音扶云反。」〉 |
秦武公
〈出公兄。〉 |
鄭子斖
〈昭公弟。〉 |
管至父 | ||||
王青二友 | 燕桓侯
〈十六世。〉 |
右公子職 | 雍人稟 | 公子亡知 | ||||
齊桓公小白
〈襄公弟。〉 |
齊公子糾 | 王子克 | 鮒里乙 | |||||
管仲 | 鮑叔牙 | 高傒
〈師古曰:「傒音奚。」〉 |
紀侯 | 宋愍公捷
〈嚴公子〉 |
||||
魯公孫隱 | 紀季 | |||||||
召忽
〈師古曰召讀曰邵〉 |
蕭叔大心 | 顓孫
〈師古曰:「顓音上專反。」〉 |
齊伯氏 | 南宮萬 | ||||
寺人貂 | 子游 | |||||||
隰朋 | 石祁子 | 曹釐公夷
〈嚴公子。〉 |
易牙 | 猛獲 | ||||
寗戚 | 王子成父 | 原繁 | 宋桓公御說
〈愍公弟。師古曰:「說讀曰悅。」〉 |
常之巫
〈師古曰:「齊桓時人也。見呂覽。」〉 |
南宮牛 | |||
宋仇牧 | 賔須亡 | 鄭子嬰齊
〈子舋子。〉 |
||||||
麥丘人 | 衞公子開方 | 傅瑕 | ||||||
魯曹劌
〈師古曰:「劌音居衞反。」〉 |
輪邊
〈師古曰:「輪扁也。扁音翩。」〉 |
晉愍侯
〈哀侯弟。〉 |
||||||
秦德公
〈武公弟。〉 |
釐王胡齊
〈嚴王子。〉 |
曲沃武公
〈嚴公子。〉 |
||||||
平陵老 | 秦宣公
〈德公子。〉 |
陳宣公杵臼
〈嚴公弟。〉 |
王子頹 | |||||
楚粥拳 | 愚公 | |||||||
陳公子完
〈佗子。〉 |
息媯 | 息侯 | 蔿國 | |||||
燕嚴侯
〈十七世。〉 |
惠王母涼 | 邊柏 | ||||||
虢史嚚 | 虢叔 | 楚杜敖
〈文王子。師古曰:「即堵敖。」〉 |
||||||
鄭文公椄
〈厲公子。〉 |
鄭高克 | |||||||
周內史過 | 魯禦孫 | 公孫素 | 陳太子禦寇 | |||||
宰孔 | 疆鉏 | 陳轅濤塗 | ||||||
召伯 | 楚申侯 | 魯公子牙 | ||||||
魯公子季友 | 楚屈完
〈師古曰:「屈音九勿反。」〉 |
廖 | 秦成公
〈宣公弟。〉 |
魯公子般 | 圉人犖 | |||
齊中孫湫
〈師古曰:「湫音子小反。」〉 |
曹昭公班
〈釐公子,作詩。〉 |
魯閔公啟
〈嚴公子。〉 |
公子慶父 | |||||
魯公子奚斯 | 許夫人 | 衞戴公
〈黔牟子。〉 |
卜齮
〈師古曰:「齮音螘。」〉 |
|||||
衞弘夤
〈師古曰:「夤音演。」〉 |
先丹木 | 衞懿公
〈惠公子。〉 |
||||||
卜偃 | 羊舌大夫 | 趙夙 | 晉獻公
〈武公子。〉 |
|||||
荀息 | 辛廖
〈師古曰:「廖音聊。」〉 |
史蘇 | 畢萬
〈畢公後。〉 |
史華龍滑 | 晉驪姬 | |||
宋公子目夷 | 梁余子養 | 魯釐公 | 士蔿 | 奚齊 | 優施 | |||
罕夷 | 臣猛足 | 卓子
〈師古曰:「卓音敕角反。」〉 |
梁五 | |||||
申生 | 楚逢伯 | 井伯 | 趙孟
〈夙子,生衰。師古曰:「衰音楚危反。」〉 |
東關五虞公
〈為晉所滅,太王後。〉 |
||||
宮之竒 | 狐突 | 衞寗嚴子 | 衞文公
〈戴公弟。〉 |
|||||
百里奚 | 秦繆公
〈成公弟。〉 |
富辰 | 蔡繆公 | 虢公
〈為晉所滅,王季後。〉 |
||||
晉兾芮 | 宋襄公
〈桓公子。〉 |
|||||||
秦繆夫人 | 慶鄭 | 許釐公 | 鄭子華 | |||||
奄息 | 公孫枝 | 韓簡 | 蔡嚴侯
〈穆侯子。〉 |
|||||
中行
〈師古曰:「行音戶郎反。」〉 |
繇余
〈師古曰:「即由余。」〉 |
鄭叔詹 | 襄王鄭 | 曹共公
〈昭公子。〉 |
||||
鍼虎
〈師古曰:「鍼音其廉反。」〉 |
蹇叔 | 皇武子 | 燕襄公
〈十八世。〉 |
惠后 | 王子帶 | |||
燭之武 | 釐負羈妻 | 晉惠公
〈獻公子。〉 |
||||||
內史叔興 | 曹豎侯獳
〈師古曰:「獳音乃侯反。」〉 |
梁卜招父
〈師古曰:「招音上遙反。」〉 |
里克。 | 梁伯。 | ||||
卜徒父 | 衞元咺
〈師古曰:「咺音許遠反。」〉 |
虢射 | 楚成王惲
〈師古曰:「左傳作頵,音於倫反。」〉 |
|||||
禽息 | 楚子玉 | 宋襄公
〈成公子。〉 |
晉懷公
〈惠公子。〉 |
|||||
王廖
〈師古曰:「廖音聊。」〉 |
鬬宜申 | 叔武 | 潘崇 | |||||
寗武子 | 晉文公
〈獻公子。〉 |
成大心 | 鍼嚴子 | 齊孝公
〈桓公子。〉 |
衞成公
〈文公子。〉 |
|||
狐偃 | 欒悼子 | |||||||
趙衰
〈師古曰:「衰音楚危反。」〉 |
夫人姜氏 | 晉李離 | 倉葛 | 曹共公
〈昭公子。〉 |
||||
衰妻 | 魏犨
〈畢萬子。〉 |
寺人披 | 鄭子臧 | |||||
介子推 | 顛頡 | 鄭繆公蘭
〈文公子。〉 |
齊公子無詭
〈師古曰:「左氏傳作無虧。」〉 |
|||||
胥臣 | 曹文公壽
〈共公子。〉 |
|||||||
推母 | 賈佗
〈師古曰:「佗音徒何反。」〉 |
燕桓公
〈十九世。〉 |
石𤟭
〈師古曰:「𤟭音丑略反。」〉 |
|||||
郤縠 | 董因 | 陳繆公
〈宣公子。〉 |
齊昭公
〈孝公子。〉 |
|||||
舟之僑 | 豎頭須 | 秦康公
〈繆公子。〉 |
||||||
荀林父 | 齊國嚴子 | 周頃王王臣 | ||||||
先軫 | 周內史叔服 | 晉襄公
〈文公子。〉 |
陳共公
〈繆公子。〉 |
|||||
狼瞫
〈師古曰:「瞫音審。」〉 |
||||||||
陽處父 | 孟明視 | 邾文公 | 魯文公 | 夏父不忌 | ||||
甯嬴 | 西乞術 | |||||||
臾駢
〈師古曰:「駢音步千反。」〉 |
宋子哀 | 周匡王班 | 宋昭公 | |||||
士會 | 邾子玃且
〈師古曰:「玃音居碧反。且音子余反。」〉 |
胥申父 | ||||||
鄭弦高 | 繞朝 | |||||||
石癸 | 齊君舍
〈昭公子。〉 |
狐射姑
〈師古曰:「射音夜。」〉 |
||||||
公孫壽 | 楚繆王商臣 | |||||||
叔仲惠伯 | 蕩意諸 | 魯公孫敖 | 單伯 | 魯宣公 | ||||
宋方叔
〈嘉子。〉 |
公冉務人 | 蔡文公
〈嚴公子。〉 |
魯叔孫得臣 | 邴歜
〈師古曰:「歜音觸。」〉 |
齊懿公商人 | |||
樂豫 | 卜楚丘 | 單襄子 | 秦共公
〈康公子。〉 |
閻職 | ||||
董狐 | 晉趙盾
〈衰子。〉 |
靈輒 | 晉趙穿 | 晉靈公夷皐
〈襄公子。〉 |
||||
鉏麛 | 祁彌明
〈師古曰:「祁音上尸反。」〉 |
晉成公黑臀
〈靈公弟。〉 |
||||||
宋伯夏叔子 | 秦桓公
〈共公子。〉 |
|||||||
鬬伯比 | 鄭子良
〈士良子〉 |
衞穆公速 | 周定王榆 | 鄭靈公 | 陳靈公 | |||
令尹子文 | 楚嚴王
〈穆王子。〉 |
泄冶 | 宋文公鮑
〈昭公弟。〉 |
公子歸生 | 夏姬 | |||
孔達 | 逢大夫 | 子公 | 孔寧 | |||||
王孫滿 | 王子伯廖
〈廖音聊。〉 |
王札子 | 翟豐舒 | 儀行父 | ||||
楚薳賈 | 箴尹克黃 | 晉解陽 | 魯公子歸生 | 召伯
〈師古曰:「召讀曰邵。」〉 |
晉先縠 | |||
申叔時 | 魏顆
〈師古曰:「顆音口果反。」〉 |
荀尹 | ||||||
申舟 | 毛伯 | 楚子越 | ||||||
孫叔敖 | 五參 | 箕鄭 | 齊惠公
〈懿公弟。〉 |
少師慶 | ||||
陳應 | 公子雍 | 士斖 | ||||||
申公申培
〈師古曰:「培音陪。」〉 |
秦景公
〈桓公子。〉 |
陳成公
〈靈公子。〉 |
鄭襄公堅
〈靈公子。〉 |
|||||
樂伯 | 燕宣公
〈二十世。〉 |
衞繆公
〈成公子。〉 |
||||||
優孟 | 楚鄖公 | |||||||
鄭公子弃疾 | 鍾儀 | 曹宣公廬
〈文公子。〉 |
周簡王夷
〈定王子。〉 |
|||||
子反 | 楚共王
〈嚴王子。〉 |
穀陽豎 | ||||||
晉郤克 | 吳壽夢
〈中雍後,十五世。師古曰:「夢音莫風反。」〉 |
魯成公
〈宣公子。〉 |
||||||
逢丑父 | 辟司徒妻
〈師古曰:「辟讀曰壁。」〉 |
齊頃公
〈惠公子。〉 |
||||||
賔媚人 | 鄭悼公
〈襄公子。〉 |
衞定公
〈繆公子。〉 |
||||||
范文子
〈士燮。〉 |
荀罃 | 申公巫臣 | 衞子良夫 | 鄭公子班 | ||||
臧宣叔 | 鄭賈人 | 曹成公負芻
〈宣公弟。〉 |
||||||
曹𠜗時
〈師古曰:「即曹欣時也。𠜗音許其反。」〉 |
伯宗 | 王孫閱 | 中叔于奚 | |||||
伯宗妻 | 宋共公瑕 | |||||||
韓獻子厥 | 秦醫緩 | 燕昭公
〈二十一世。〉 |
晉景公
〈成公子。〉 |
屠顏賈
〈師古曰:「即屠岸賈也。音工下反。」〉 |
||||
程嬰 | 桑田巫 | 趙朔
〈盾子。〉 |
宋蕩子 | |||||
羊舌 | 呂相 | 郄犫 | 宋平公
〈成公子。〉 |
晉厲公
〈景公子。〉 |
||||
公孫杵臼 | 郄至 | 郄錡
〈師古曰:「錡音螘。」〉 |
叔孫僑如 | |||||
中行偃 | 公子偃 | |||||||
劉康公 | 姚句耳
〈師古曰:「句音鉤。」〉 |
胥童 | ||||||
欒書 | 長魚矯 | |||||||
單襄公 | 羊魚 | |||||||
呂綺 | 鮑嚴子牽 | |||||||
苗賁皇 | 養由基 | 向于 | ||||||
叔嬰齊 | 叔山舟 | 鄭成公綸
〈師古曰:「綸音工頑反,左傳作睔,音工頓反。」〉 |
||||||
宋華元 | 匡句須
〈師古曰:「句音其于反。」〉 |
羊斟 | 宋魚石 | |||||
孟獻子 | 燕武公
〈二十二世。〉 |
慶克 | ||||||
樂正求 | 鮑國 | 國佐 | ||||||
牧中 | 晉解狐 | 鄭廖 | ||||||
晉悼公周 | 祁午 | |||||||
韓亡忌 | 楊干 | |||||||
鄭唐 | 銅鞮伯華 | 子服佗 | ||||||
楚工尹襄 | 叔梁紇
〈師古曰紇音下結反。〉 |
楚公子申 | ||||||
祁奚 | 靈王泄心
〈簡王子。〉 |
|||||||
羊舌職 | 魯匠慶 | 秦堇父 | 魯襄公 | 公子壬夫 | ||||
魏絳 | 衞柳壯
〈師古曰:「壯讀曰莊。」〉 |
狄斯彌 | 鄭釐公
〈成公子。〉 |
|||||
張老 | ||||||||
籍偃 | 士鞅 | 齊靈公環
〈頃公子。〉 |
程鄭 | |||||
汝齊 | 吳諸樊 | 尹公佗 | 子駟 | |||||
宋子罕 | 齊晏桓子 | 庾公差 | 衞獻公衎
〈定公子。〉 |
孫蒯 | 西鉏吾 | |||
向戌 | 楚子囊 | 公孫丁 | 朱庶其 | |||||
范宣子
〈士匄〉 |
鄭師慧 | 無終子嘉父 | 衞殤公焱
〈獻公弟。師古曰:「春秋焱作剽。」〉 |
鄭尉止 | ||||
晉邢蒯 | 衞大叔儀 | 姜戎 | ||||||
齊殖綽 | 公子鱄 | 駒支 | 衞寗喜 | |||||
鄭游昄
〈師古曰:「昄音普板反。」〉 |
曹武公勝
〈成公子。〉 |
楚令尹子南 | 孫文子
〈林父〉 |
|||||
齊杞梁 | 鄭簡公嘉
〈釐公子。〉 |
觀起
〈師古曰觀音工喚反〉 |
福陽子
〈妘姓。師古曰:「即偪陽也。妘音云。」〉 |
|||||
魯季文子 | 殖妻 | 晉陽 | 燕文公
〈二十三世。〉 |
楚屈建 | ||||
范武子
〈師古曰:「據今春秋說范武子即士會也,而此重見,豈別人乎?未詳共說。」〉 |
華州
〈師古曰:「即華周。」〉 |
罕 | 魯國歸父 | 魯臧堅 | ||||
樂王鮒 | 祝佗父
〈師古曰:「佗音徒何反。」〉 |
行人子員
〈師古曰:「員音云。」〉 |
鄭公孫夏 | 宋華臣 | 巢牛臣 | |||
申蒯 | 子朱 | 燕懿公
〈二十四世。〉 |
晉叔魚 | |||||
晉叔向 | 楚申叔豫 | 陳不占 | 楚湫舉
〈師古曰:「即椒舉。」〉 |
齊崔杼 | 宋伊戾 | |||
向母
〈師古曰:「向讀曰嚮」〉 |
士鞅 | 薳奄 | 楚康王
〈共王子。〉 |
慶封 | ||||
齊大史三人 | 衞右宰穀臣 | 趙武
〈朔子。〉 |
慶嗣 | 吳餘祭
〈師古曰:「祭音側介反。」〉 |
||||
蘧伯玉 | 南史氏 | 厚成子 | 鬷蔑
〈師古曰:「鬷音子公反。」〉 |
吳遏
〈壽夢子。〉 |
||||
吳季札 | 陳文子 | 衞公子荊 | 晉平公彪
〈悼公子。〉 |
景王貴
〈靈王子。〉 |
||||
鄭子產 | 卞嚴子 | 絳老人 | 鄭子皮 | 晉亥唐 | 齊陳桓子 | 魯昭公稠
〈師古曰:「稠音直流反。」〉 |
齊嚴公光
〈靈公子〉 |
|
晏平仲 | 史趙 | 衞襄公惡
〈獻公子。〉 |
||||||
臧文仲 | 士文伯 | 秦醫和 | 楚夾敖
〈康王子。〉 |
|||||
仲尼 | 太子晉 | 鄭卑湛
〈師古曰:「卑音脾。湛音諶。」〉 |
晉船人固來
〈師古曰:「即固乘也。」〉 |
曹平公
〈武公子。〉 |
晉昭公夷
〈平公子。〉 |
蔡景侯 | ||
左丘明 | 宰我 | 燕惠公
〈二十五世。〉 |
蔡靈侯 | |||||
子貢 | 行人子羽 | 舟人清涓 | 北燕伯款 | |||||
顏淵 | 冉有 | 馮簡子 | 陳公子招 | 陳哀公弱
〈成公子。〉 |
||||
閔子騫 | 季路 | 子大叔 | 周儋桓伯 | |||||
冉伯牛 | 子游 | 衞北宮文子 | 劉定公 | 魯謝息 | 陳惠公
〈哀公孫。〉 |
魯南蒯 | 吳餘昧
〈餘祭弟。師古曰:「昧音秣。」〉 |
|
子夏 | 鄭定公
〈簡公子。〉 |
鄭孔張 | 莒子庚輿 | |||||
仲弓 | 曾子 | 魯叔孫豹 | 公孫楚 | 燕悼公
〈二十六世。〉 |
周原伯魯 | 晉頃公
〈昭公子。〉 |
宋寺人柳 | |
子張 | 狐丘子林 | 公孫黑 | 魯豎牛 | |||||
曾晳 | 晉趙文子 | 韓宣子厥 | 薳啟疆 | 宋元公佐
〈平公子。〉 |
楚靈王圍 | |||
子賤 | 孟釐子 | 魯叔孫昭子 | 申子斖 | 蔡平侯
〈景侯子。〉 |
晉邢侯
〈雍子〉 |
|||
南容
〈師古曰:「南宮縚也,字子容。」〉 |
孟懿子 | 楚薳罷
〈師古曰:「罷讀曰疲。」〉 |
左史倚相 | 楚公子比 | ||||
申亡宇 | 樊頃子 | |||||||
公冶長 | 南宮敬叔
〈師古曰:「南宮适。」〉 |
吳厥由
〈師古曰:「即蹶由。」〉 |
申亥
〈亡宇子。〉 |
司徒醜 | 觀從
〈師古曰:「觀音工喚反。」〉 |
|||
公西華 | 郯子 | 衞史鼂 | 晉籍談 | 子鼂 | ||||
有若 | 子鉏商 | 賔猛
〈師古曰:「即賔孟也。」〉 |
周悼王猛
〈景王子。〉 |
|||||
漆彫啟 | 老子 | 師曠 | 周史大㢰 | 蔡悼侯
〈靈侯孫。〉 |
||||
澹臺滅明
〈師古曰:「澹音大甘反。」〉 |
南榮疇
〈師古曰:「即南榮趎也。趎音直俱反。」〉 |
屠蒯 | 蜎子
〈師古曰:「蜎音一袞反。」〉 |
齊景公杵臼
〈嚴公弟。〉 |
梁丘據 | |||
樊遟 | 子服惠伯 | 曹桓公 | ||||||
巫馬期 | 晉荀吳 | 孝成子 | ||||||
司馬牛 | 裨竈 | 齊虞人 | 南宮極 | 敬王丐
〈景王子,悼王兄。〉 |
||||
子羔 | 公伯寮 | 里析 | 頓子 | |||||
原憲 | 越石父 | 裔款 | 胡子髠 | |||||
顏路 | 公肩子 | 梓慎 | ||||||
商瞿
〈師古曰:「瞿音劬。」〉 |
申須 | 栢常騫 | 許男 | 沈子逞 | 楚平王棄疾
〈靈王弟。〉 |
|||
季次 | 子石 | 林旣 | 燕子于 | 陳夏齧 | ||||
公良 | 隰成子 | 北郭騷 | 魏獻子
〈絳孫。〉 |
魯季平子 | 費亡極 | |||
顏刻 | 琴牢 | 逢於何 | 燕共公
〈二十七世。〉 |
宋樂大心 | 曹聲公
〈悼公弟。〉 |
|||
司馬穰苴
〈師古曰:「穰音人羊反。苴音子余反。」〉 |
司馬彌牟 | 季公鳥 | ||||||
司馬篤 | 公叔務人 | 吳僚
〈餘昧子。師古曰:「僚音聊。」〉 |
||||||
楚伍奢 | 魏戊 | 楚太子建 | ||||||
伍尚 | 智徐吾 | 寺人僚柤
〈師古曰:「柤音側加反。」〉 |
曹隱公通
〈平公弟。〉 |
|||||
孟丙 | 燕平公
〈二十八世。〉 |
|||||||
魯師已 | 成鱄
〈師古曰:「音上兖反。」〉 |
臧昭伯 | ||||||
子家羈 | 閻沒 | 專諸 | 厚昭伯
〈師古曰:「即昭郈伯也。」〉 |
|||||
楚子西 | 汝寬 | 秦哀公
〈景公子。〉 |
吳王闔廬 | 吳夫槩
〈師古曰:「夫音扶。槩音工代反。」〉 |
||||
公子闔 | 吳孫武 | 楚司馬子期 | 楚昭王
〈平王子。〉 |
徐子 | ||||
伍子胥 | 申包胥 | 沈尹戌 | 鍾建 | 楚郄宛 | 章禹 | |||
江上丈人 | 蔡墨 | 衞彪傒
〈師古曰:「傒音奚。」〉 |
越王允常
〈夏少康後。〉 |
衞靈公元
〈襄公子。〉 |
||||
史魚 | 楚史皇 | 鄭獻公禹
〈定公子。〉 |
鬬且
〈師古曰:「且音子余反。」〉 |
南子 | ||||
公叔文子 | 王孫由于 | 萇弘 | 蒯聵
〈師古曰:「蒯音五怪反。」〉 |
|||||
鑪金
〈師古曰:「鑪音盧。」〉 |
員公辛
〈師古曰:「員讀曰鄖。」〉 |
宋景公兜欒
〈元公子。〉 |
魯定公 | |||||
中叔圉 | 宋昭公 | 宋朝 | ||||||
祝佗
〈師古曰:「佗音徒何反。」〉 |
屠羊說
〈師古曰:「說讀曰悅。」〉 |
王孫章 | 宋中幾 | 邾嚴公 | 彌子瑕 | |||
王孫賈 | 莫敖大心 | 楚石奢 | 齊高張 | 夷射姑
〈師古曰:「射音夜。」〉 |
雍渠
〈黎且子。師古曰:「且音子余反。」〉 |
|||
公父文伯母 | 蒙穀 | 劉文公卷
〈師古曰:「卷音其專反。」〉 |
榮駕鵝
〈師古曰:「駕音加。」〉 |
楚囊瓦 | ||||
衞公子逞 | 陳逢滑 | 季康子 | 唐成公 | 季桓子 | ||||
司馬狗
〈師古曰:「衞宣公臣也。見魯連子。」〉 |
秦惠公
〈哀公孫。〉 |
蔡昭侯
〈悼侯弟。〉 |
||||||
觀射父
〈師古曰:「觀音工喚反。」〉 |
顏讎由 | 公父文伯 | 晉定公
〈頃公子。〉 |
|||||
大夫選 | 東野畢 | 曹靖公路
〈聲公子。〉 |
||||||
陳司城貞子 | 鄭聲公勝
〈獻公子。〉 |
陳懷公
〈惠公子。〉 |
||||||
顏燭鄒
〈師古曰:「即顏涿聚子也。」〉 |
滕悼公 | |||||||
郵亡 | 許幼 | |||||||
卹 | 周舍 | 趙簡子
〈武子孫。〉 |
莒郊公 | 范吉射
〈師古曰:「射音食亦反。」〉 |
||||
王良 | 邾悼公 | 中行寅
〈師古曰:「行音戶郎反。」〉 |
||||||
鳴犢 | 栢樂 | 田果 | ||||||
竇犫 | 陽城胥渠 | 行人燭過 | 韓悼子
〈宣子子。〉 |
頓子 | 杞隱公
〈悼公子。〉 |
|||
越句踐
〈允常子。師古曰:「句音鉤。」〉 |
扁鵲 | 燕簡公
〈二十九世。〉 |
齊國夏 | 胡子 | ||||
董安于 | 桑掩胥 | 薛襄子 | 杞釐公
〈隱公子。〉 |
|||||
大夫種 | 田饒 | 嚴先生
〈師古曰:「即殺陶朱公兒者也。」〉 |
小邾子 | 曹伯陽
〈為宋所滅。〉 |
||||
范蠡 | 后膚 | 仇汜 | ||||||
諸稽到 | 榮聲期
〈師古曰:「即榮啟期也。聲或作啟。」〉 |
魯哀公 | 齊悼公陽生 | 公孫疆 | ||||
若成 | 楚芋尹文
〈師古曰:「芋音于具反。」〉 |
秦悼公
〈惠公弟。〉 |
齊晏孺子
〈師古曰:「即安孺子也。」〉 |
鮑牧 | 田乞
〈完六世孫。〉 |
|||
臯如 | 隰斯彌 | 燕獻公
〈三十世。〉 |
高昭子 | 田恒
〈陳乞子。〉 |
齊簡公壬 | |||
葉公子高 | 計然 | 市南熊宜僚 | 楚白公勝 | 楚慧王章
〈昭王子。〉 |
諸御鞅 | 子我 | ||
大陸子方 | 屈固 | 申鳴 | 衞太叔遺 | 子行 | ||||
嚴善 | 檀弓 | 孔文子 | 衞出公輒 | |||||
魯太師 | 公儀中子 | 太叔疾 | 渾良夫
〈師古曰:「渾音下昆反。」〉 |
|||||
儀封人 | 公明賈 | 皐魚 | 陳轅頗 | 孔悝 | ||||
達巷黨人 | 長沮
〈師古曰:「沮音子余反。」〉 |
陳亢
〈師古曰:「音岡,又音抗。」〉 |
蔡成公
〈昭公子。〉 |
石乞 | ||||
朱張 | 顏亡父 | 狐黶
〈師古曰:「即孟黶。」〉 |
||||||
桀溺 | 子服景伯 | 顏隃倫 | 齊平公驚
〈簡公子。〉 |
衞簡公蒯聵 | ||||
少連 | 丈人 | 林放 | 厥黨童子
〈師古曰:「即闕黨童子也。」〉 |
|||||
何蕢
〈師古曰:「蕢音匱。」〉 |
顏夷 | 原壤 | ||||||
叔孫武叔 | ||||||||
楚狂接輿 | 陳司敗 | 陳弃疾 | 革子成
〈師古曰:「即棘子成也。」〉 |
衞公孫朝 | 衞侯起 | |||
陳子禽 | 工尹商陽 | 尾生畮
〈師古曰:「即微生畮也。畮,古畝字。」〉 |
石國 | |||||
陽膚 | 周元王赤
〈敬王子。〉 |
陽虎 | ||||||
孟之反 | 師襄子 | 尾生高
〈師古曰:「即微生高也。」〉 |
齊禽敖
〈師古曰:「即黔敖也。」〉 |
晉出公
〈定公子。〉 |
互鄉童子 | |||
申棖 | 餓者 | |||||||
大連 | 師己 | 師冕
〈師古曰:「即師免。」〉 |
陳子亢 | 茀肸
〈師古曰:「即佛肸也。茀音弼。」〉 |
||||
賔牟賈 | 鄭戴勝之 | 公之魚 | 陳愍公
〈為楚所滅。〉 |
|||||
顏丁 | 公肩瑕
〈師古曰:「即公肩假也。」〉 |
南郭惠子 | 陳尊己 | |||||
顏柳 | 姑布子卿 | 宋桓魋 | 公山不狃
〈師古曰:「即公山不擾也。音人九反。」〉 |
|||||
周豐 | 衞視夷
〈師古曰:「即式夷也。見呂氏春秋。」〉 |
宋子韋 | 秦厲共公
〈悼公子。〉 |
匡人 | ||||
采桑羽 | 公輸般 | 貞定王
〈元王子。〉 |
杞愍公
〈釐公子。〉 |
|||||
史留 | 離朱 | |||||||
樂正子春 | 豫讓 | 陳太宰喜 | 杞釐公
〈師古曰:「此不當言釐公,字誤也。」〉 |
吳王夫差 | ||||
青荓子
〈師古曰:「荓音步丁反。」〉 |
吳行人儀 | 鄭共公丑
〈哀公弟。〉 |
||||||
石讎 | 趙襄子
〈簡子子。〉 |
鄭𨟎魁絫
〈師古曰:「鄭人所俘也。𨟎音雋。魁,口賄反。絫音累。」〉 |
晉定公
〈昭公子。〉 |
晉哀公忌 | 鄭哀公易
〈聲公子。〉 |
太宰噽 | ||
子服子 | 知過
〈師古曰:「即知果。」〉 |
燕考公桓
〈三十一世。〉 |
智伯 | 蔡聲侯產
〈成侯子。〉 |
||||
惠子 | 鮑焦 | 魏桓子
〈獻子曾孫。〉 |
齊宣公
〈平公子。〉 |
蔡侯齊
〈為楚所滅。〉 |
||||
墨翟 | 杞簡公春
〈為楚所滅。〉 |
|||||||
公房皮 | 禽屈釐
〈師古曰:「即禽滑釐者是也。屈音其勿反,又音丘勿反。」〉 |
韓康子
〈貞子子。〉 |
蔡元侯
〈聲侯子。〉 |
|||||
高赫 | 田襄子
〈悼子子。〉 |
衞悼公
〈出公叔子。〉 |
思王叔襲
〈定王子。〉 |
|||||
我子 | 原過 | 魯悼公
〈出公子。〉 |
衞敬公
〈悼公子。〉 |
周考哲王嵬
〈思王弟。〉 |
||||
田俅子
〈師古曰:「俅音求。」〉 |
任章 | |||||||
隨巢子 | 中山武公
〈周桓公子。〉 |
燕成公
〈三十二世。〉 |
西周桓公
〈考王弟。〉 |
秦懷公
〈躁公子。〉 |
||||
胡非子 | 韓武子
〈康子子。〉 |
秦躁公
〈厲公子。師古曰:「躁音千到反。」〉 |
魯元公
〈悼公子。〉 |
衞懷公
〈敬公弟。〉 |
||||
段干木 | 魏文侯
〈桓子孫。〉 |
公季成 | 周威公
〈桓公子。〉 |
周威烈王
〈考王子。〉 |
||||
田子方 | 司馬庾 | 趙獻侯
〈襄子兄孫。〉 |
||||||
寗越 | 李克 | 司馬喜 | 趙桓子
〈襄子弟。〉 |
東周惠公
〈威公子。〉 |
鄭幽公
〈共公子。〉 |
|||
太史屠黍 | 魏成子 | 楚簡王
〈惠王子。〉 |
秦靈公
〈懷公孫。〉 |
宋昭公
〈景公子。〉 |
||||
翟黃 | 躬吾君 | 司馬期 | 燕愍公
〈三十三世。〉 |
晉幽公
〈懿公子。〉 |
||||
任座
〈師古曰:「座音才戈反。」〉 |
牛畜 | 趙公中達 | 樂陽
〈師古曰:「即樂羊也。」〉 |
|||||
李悝
〈師古曰:「悝音口回反。」〉 |
荀訢 | 田大公和 | 趙烈侯
〈獻侯子。〉 |
衞慎公
〈敬公子。〉 |
||||
趙倉堂 | 徐越 | 秦簡公
〈厲公子。〉 |
楚聲王
〈簡王子。〉 |
|||||
屈侯鮒 | ||||||||
西門豹 | 韓景侯虔
〈武侯子。〉 |
燕釐公
〈三十四世。〉 |
元安王駹
〈威烈王子。〉 |
|||||
公儀休 | 魯穆公
〈元公子。〉 |
孫子 | 秦惠公
〈簡公子。〉 |
晉列侯
〈幽公子。〉 |
||||
子思 | 泄柳 | 費惠公
〈師古曰:「費音秘。」〉 |
南宮邊 | 趙武公
〈列侯弟。〉 |
鄭繚公駘
〈師古曰:「繚音聊。駘音台。」〉 |
|||
申詳 | 顏敢 | 列子 | 宋悼公
〈昭公子。〉 |
|||||
王慎 | 韓烈侯
〈景侯子。〉 |
楚悼公
〈聲王子。〉 |
鄭相駟子陽 | |||||
長息 | ||||||||
公明高 | 魏武侯
〈文侯子〉 |
吳起 | 齊康公
〈為田氏所滅。〉 |
|||||
嚴仲子 | 韓文侯 | 韓相俠絫 | ||||||
聶政 | 趙敬侯
〈烈侯子。〉 |
宋休公
〈悼公子。〉 |
||||||
聶政姊 | 陽成君 | 魏惠王
〈武王子。〉 |
晉孝公
〈列公子。〉 |
|||||
孟勝 | 大監突 | 韓哀侯
〈文侯子。〉 |
||||||
徐弱 | 徐子 | 齊桓侯
〈和子。〉 |
秦出公
〈惠公子。〉 |
鄭康公乙
〈為韓所滅。〉 |
||||
白圭 | 楚肅王
〈悼王子。〉 |
|||||||
孟子 | 鄒忌 | 齊威王
〈田桓侯子。〉 |
趙成侯
〈敬侯子。〉 |
晉靖公任伯
〈為韓魏所滅。〉 |
||||
孫臏
〈師古曰:「臏音頻忍反。」〉 |
韓懿侯
〈哀侯子。〉 |
|||||||
章子 | 燕桓公
〈三十五世。〉 |
魯共公
〈繆公子。〉 |
周夷烈王喜
〈元安王子。〉 |
|||||
田忌 | 秦獻公
〈靈公子。〉 |
龐涓
〈師古曰:「涓音工玄反。」〉 |
||||||
太史儋 | 大成午 | 趙肅侯
〈成侯子。〉 |
宋辟公
〈休公子。〉 |
|||||
秦孝公
〈獻公子。〉 |
衞聲公
〈慎公子。〉 |
|||||||
趙良 | 商鞅 | 楚唐蔑 | ||||||
申子 | 甘龍 | 韓昭侯
〈懿侯子。〉 |
||||||
杜摯 | ||||||||
子桑子 | 燕文公
〈桓公子,三十六世。〉 |
衞成公
〈聲公子。〉 |
周顯聖王扁
〈夷烈王子。師古曰:「扁音篇。」〉 |
|||||
屈宜咎 | 被雍 | 安陵繵
〈師古曰:「繵即纏字也。」〉 |
楚宣王
〈肅王子。〉 |
|||||
鐸椒 | 昭奚恤 | |||||||
鄚敖子華 | 江乙 | 蘇秦 | 宋剔成君
〈辟公子。〉 |
|||||
沈尹華 | 張儀 | 魯康公 | ||||||
史舉 | 齊宣王辟疆
〈威王子。〉 |
巖蹻
〈師古曰:「蹻音居略反。」〉 |
||||||
馮赫 | ||||||||
閭丘光 | 淳于髠 | 靖郭君 | 魯景公
〈康公子。〉 |
|||||
昆辯
〈師古曰:「齊人也,靖郭君所善,見戰國策。而呂覽作劇貌辯。」〉 |
於陵中子 | 唐尚 | ||||||
司馬錯 | 秦惠王
〈孝王子。〉 |
楚威王 | ||||||
犀首 | ||||||||
閭丘卬 | 公中用 | 魏襄王
〈惠王子。〉 |
衞平公
〈成公子。〉 |
|||||
顏歜
〈師古曰:「歜音觸。」〉 |
史起 | |||||||
王升 | 蕩疑
〈師古曰:「即薄疑也。」〉 |
韓宣王
〈昭王子。〉 |
衞嗣君
〈平公子。〉 |
慎靚王
〈顯王子。〉 |
||||
尹文子 | ||||||||
番君 | 魏哀王
〈襄王子。〉 |
燕易王
〈三十七世。〉 |
魯平公
〈景公子。〉 |
越王無疆
〈句踐十世。為楚所滅。〉 |
||||
唐易子 | 韓襄王
〈宣王子。〉 |
周昭文君 | 燕王噲
〈三十八世。〉 |
|||||
如耳 | 赧王延
〈慎靚王子。〉 |
|||||||
屈原 | 西周武公 | 蘇代 | 子之 | |||||
蘇厲 | 馬犯 | 楚懷王
〈威王子。〉 |
夫人鄭袖 | |||||
陳軫 | 周景 | |||||||
昭廷 | 占尹 | 宋遺 | 令尹子椒 | 靳尚 | ||||
漁父 | 應豎 | 上官大夫 | 子蘭 | 魏昭王
〈哀王子。〉 |
||||
秦武王
〈惠王子。〉 |
烏獲 | |||||||
軋子 | 孟說
〈師古曰:「說讀曰悅。」〉 |
趙武靈王
〈肅侯子。〉 |
||||||
焣子
〈師古曰:「聚字也。」〉 |
魯愍公
〈平公子。〉 |
|||||||
樗里子
〈師古曰:「樗音丑於反。」〉 |
任鄙 | |||||||
公羊子 | 沈子
〈師古曰:「魯人也。善春秋。」〉 |
戚子 | 李兊 | |||||
穀梁子 | 根牟子 | 楚頃襄王
〈懷王子〉 |
田不禮 | |||||
肥義 | 北宮子 | 申子 | 代君章 | |||||
萬章 | 慎子 | 衞懷君
〈嗣君子。〉 |
||||||
告子 | 魯子 | 嚴周 | 齊愍王
〈宣王子。〉 |
|||||
甘茂 | 薛居州 | 公扈子 | 惠施 | |||||
滕文公 | 樂正子 | 尸子 | 公孫龍 | 齊襄王
〈愍王子。〉 |
淖齒
〈師古曰:「淖音女敎反,字或作卓。」〉 |
宋君偃
〈為齊所滅。〉 |
||
捷子 | 魏公子牟 | |||||||
高子 | 鄒衍 | |||||||
仲梁子 | 田駢 | 狐爰
〈師古曰:「即狐咺也,齊人。見戰國策。」〉 |
||||||
公孫丑 | 惠盎 | |||||||
孔穿
〈子思玄孫。〉 |
王孫賈 | |||||||
王歜
〈師古曰:「歜音觸。」〉 |
宋玉 | 唐勒 | ||||||
嚴辛 | 景瑳
〈師古曰:「瑳音子何持,即景差也。」〉 |
|||||||
燕昭王
〈三十九世,噲子。〉 |
范雎 | 燕惠王
〈四十世,昭王子。〉 |
騎劫 | |||||
樂毅 | 郭隗 | 葉陽君 | 秦昭襄王
〈武王弟。〉 |
韓釐王
〈襄王子。〉 |
||||
白起 | 穰侯 | |||||||
田單 | 涇陽君 | |||||||
趙奢 | 趙惠文王
〈武靈王弟。〉 |
|||||||
縮高 | 安陸君 | 魏安釐王
〈昭王子。〉 |
||||||
廉頗 | 唐雎 | 陳筮 | ||||||
公孫弘
〈師古曰:「齊人也,孟甞君所使。見戰國策。」〉 |
孟甞君 | 雍門周 | 燕武成王 | |||||
魯仲連 | 虞卿 | 魏公子 | 范座
〈師古曰:「座音才戈反。」〉 |
趙孝成王
〈惠文王子。〉 |
趙括 | |||
侯嬴 | 朱亥 | 左師觸龍 | 韓王安
〈為秦所滅。〉 |
|||||
藺相如 | 平原君 | 春申君 | 龐煖
〈師古曰:「煖音許元反,又音許遠反。」〉 |
燕孝王
〈四十二世,武成王子。〉 |
||||
毛遂 | 秦孝文王
〈昭襄王子。〉 |
|||||||
朱英 | 蒙恬 | 李園 | 趙王遷
〈為秦所滅。〉 |
|||||
華陽夫人 | 楚考烈王
〈頃襄王子。〉 |
魯頃公
〈為楚所滅。〉 |
||||||
孫卿 | 王翦 | 秦嚴襄王
〈文王子。〉 |
韓桓惠王
〈釐王子。〉 |
魏景湣王
〈安釐王子。〉 |
楚幽王
〈考烈王子。〉 |
楚王負芻
〈為秦所滅。〉 |
||
呂不韋 | 衞元君
〈懷君弟。〉 |
趙悼襄王
〈孝成王子。〉 |
燕栗腹 | 燕王喜
〈為秦所滅。〉 |
||||
韓非 | 淳于越 | 秦始皇 | 劇辛 | |||||
燕將渠 | 李牧 | 代王嘉
〈為秦所滅。〉 |
魏王假
〈為秦所滅。〉 |
|||||
樂間 | 燕太子丹 | 李斯 | ||||||
高漸離 | 鞠武
〈師古曰:「鞠音六居反。」〉 |
秦武陽 | 齊王建
〈為秦所滅。〉 |
|||||
荊軻 | 項梁 | 秦二世胡亥 | 趙高 | |||||
樊於期 | 衞君角
〈為秦所滅。〉 |
|||||||
秦子嬰 | 閻樂 | |||||||
孔鮒
〈孔穿孫。〉 |
項羽 | |||||||
孔襄
〈孔鮒弟子。〉 |
陳勝 | 董翳 | ||||||
吳廣 | 司馬欣 |
紀年 | 官秩 | 官秩 | 官秩 | 官秩 | 官秩 | 官秩 | 官秩 | 官秩 | 官秩 | 官秩 | 官秩 | 官秩 | 官秩 | 官秩 |
相國 | 左內史 | |||||||||||||
丞相 | 太尉 | 御史大夫 | 列將軍 | 奉常 | 郎中令 | 衛尉 | 太僕 | 廷尉 | 典客 | 宗正 | 水衡都尉 | |||
大司徒 | 大行令 | 治粟內史 | 中尉
執金吾 |
左馮翊 | ||||||||||
太師 | 大司馬 | 大司空 | 太常 | 光祿勲 | 中大夫令 | 大理 | 大鴻臚 | 大司農 | 少府 | 主爵都尉 | 右內史 | |||
太傅 | 右扶風 | 京兆尹 | ||||||||||||
太保 | ||||||||||||||
高帝元年 | 沛相蕭何為丞相 | 內史周苛為御史大夫,守滎陽三年,死 | 滕令夏侯嬰為太僕 | 職志周昌為中尉,三年遷。
〈師古曰:「志音式巽反。」〉 |
內史周苛遷 | |||||||||
二 | ||||||||||||||
三 | ||||||||||||||
四 | 中尉周昌為御史大夫六年,徙為趙丞相 | |||||||||||||
五 | 太尉盧綰後九月為燕王 | 郎中令王恬啓 | 廷尉義渠 | 廣平侯薛歐為典客。
〈師古曰:「歐音一后反。」〉 |
軍正陽咸延為少府,二十一年,卒。
中尉丙猜。 |
殷內史杜恬 | ||||||||
六 | 將軍酈商為衛尉 | 汲侯公上不害為太僕 | ||||||||||||
七 | 博士叔孫通為奉常,三年,徙為太子太傅 | |||||||||||||
八 | ||||||||||||||
九 | 丞相何遷為相國 | |||||||||||||
十 | 符璽御史趙堯為御史大夫,十年,免 | 中地守宣義為廷尉 | ||||||||||||
十一 | 絳侯周勃為太尉,后官省 | 衛尉王氐 | 中尉戚鰓。
〈師古曰:「鰓音先才反」。〉 |
|||||||||||
十二 | 太子太傅叔孫通復為奉常 | 廷尉育 | ||||||||||||
孝惠元年 | 營陵侯劉澤為衛尉 | |||||||||||||
二 | 七月辛未,相國何薨。
七月癸巳,齊相曹參為相國。 |
|||||||||||||
三 | 長脩侯杜恬為廷尉 | |||||||||||||
四 | ||||||||||||||
五 | 八月己丑,相國參薨 | |||||||||||||
六 | 十月己丑,安國侯王陵為右丞相,曲逆侯陳平為左丞相 | 絳侯周勃復為太尉,十年,遷 | 士軍侯宣義為廷尉 | |||||||||||
七 | 奉常免。
〈師古曰:「名免也。」〉 |
辟陽侯審食其為典客,一年,遷 | ||||||||||||
高后元年 | 十一月甲子,右丞相陵為太傅,左丞相平為右丞相,典客審食其為左丞相 | 上黨守任敖為御史大夫,三年,免 | ||||||||||||
二 | 上邳侯劉郢客為宗正,七年,為楚王 | |||||||||||||
三 | ||||||||||||||
四 | 平陽侯曹窋為御史大夫,五年,免 | |||||||||||||
五 | ||||||||||||||
六 | ||||||||||||||
七 | 七月辛巳,左丞相審食其為太傅 | 奉常根 | 廷尉圍 | 典客劉揭 | ||||||||||
八 | 九月丙戌,復為丞相,後九月,免 | 淮南丞相張蒼為御史大夫,四年,遷 | ||||||||||||
孝文元年 | 十月辛亥,右丞相平為左丞相,太尉周勃為右丞相。八月辛未,免 | 十月辛亥,將軍灌嬰為太尉,二年,遷官省 | 太中大夫薄昭為車騎將軍。
代中尉宋昌為衛將軍。 |
郎中令張武 | 河南守吳公為廷尉 | |||||||||
二 | 十月,丞相平薨。十一月乙亥,絳侯勃復為丞相。 | 奉常饒 | 衛尉足 | |||||||||||
三 | 十二月,丞相勃免;乙亥,太尉灌嬰為丞相 | 中郎將張釋之為廷尉 | 典客馮敬,四年,遷 | |||||||||||
四 | 十二月乙巳,丞相嬰薨;正月甲午,御史大夫張蒼為丞相 | 御史大夫圍 | ||||||||||||
五 | ||||||||||||||
六 | ||||||||||||||
七 | 典客馮敬為御史大夫 | 典客靚。
〈師古曰:「『靚』與『靜』同。」〉 |
||||||||||||
八 | 太僕嬰薨 | |||||||||||||
九 | ||||||||||||||
十 | 廷尉冒;廷尉嘉 | |||||||||||||
十一 | ||||||||||||||
十二 | 奉常昌閭 | |||||||||||||
十三 | ||||||||||||||
十四 | 中尉周舍 | 內史董赤 | ||||||||||||
十五 | 廷尉宜昌 | |||||||||||||
十六 | 淮陽守申屠嘉為御史大夫,二年,遷 | |||||||||||||
後元年 | 廷尉信 | |||||||||||||
二 | 八月戊戌,丞相蒼免;庚午,御史大夫申屠嘉為丞相。 | 八月庚午,開封侯陶青為御史大夫,七年,遷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奉常信 |
《易》敘宓羲、神農、黃帝作教化民,而《傳》述其官,以為宓羲龍師名官,神農火師火名,黃帝雲師雲名,少昊鳥師鳥名。自顓頊以來,為民師而命以民事,有重黎、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之官,然已上矣。《書》載唐、虞之際,命羲、和四子順天文,授民時;盜四嶽,以舉賢材,揚側陋;十有二牧,柔遠能邇;禹作司空,平水土;棄作后稷,播百穀;卨作司徒,敷五教;咎繇作士,正五刑;垂作共工,利器用;益作朕虞,育草木鳥獸;伯夷作秩宗,典三禮;夔典樂,和神人;龍作納言,出入帝命。夏、殷亡聞焉,周官則備矣。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為六卿,各有徒屬職分,用於百事。太師、太傅、太保,是為三公,蓋參天子,坐而議政,無不總統,故不以一職為官名。又立三少為之副,少師、少傅、少保,是為孤卿,與六卿為九焉。記曰三公無官,言有其人然後充之,舜之於堯,伊尹於湯,周公、召公於周,是也。或說司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為三公。四嶽謂四方諸侯。自周衰,官失而百職亂,戰國並爭,各變異。秦兼天下,建皇帝之號,立百官之職。漢因循而不革,明簡易,隨時宜也。其後頗有所改。王莽篡位,慕從古官,而吏民弗安,亦多虐政,遂以亂亡。故略表舉大分,以通古今,備溫故知新之義云。
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國,綠綬。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置一丞相。有兩長史,秩千石。哀帝元壽二年更名大司徒。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舉不法。
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馬,以冠將軍之號。宣帝地節三年置大司馬,不冠將軍,亦無印綬官屬。成帝綏和元年初賜大司馬金印紫綬,置官屬,祿比丞相,去將軍。哀帝建平二年復去大司馬印綬、官屬,冠將軍如故。元壽二年復賜大司馬印綬,置官屬,去將軍,位在司徒上。有長史,秩千石。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有兩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蘭台,掌圖籍祕書,外督部刺史,內領侍御史員十五人,受公卿奏事,舉劾按章。成帝綏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綬,祿比丞相,置長史如中丞,官職如故。哀帝建平二年復為御史大夫,元壽二年復為大司空,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長史。侍御史有繡衣直指,出討奸猾,治大獄,武帝所制,不常置。
太傅,古官,高后元年初置,金印紫綬。後省,八年復置。後省,哀帝元壽二年復置。位在三公上。
太師、太保,皆古官,平帝元始元年皆初置,金印紫綬。太師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
前後左右將軍,皆週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綬。漢不常置,或有前後,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有長史,秩千石。
奉常,秦官,掌宗廟禮儀,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屬官有太樂、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醫六令丞,又均官、都水兩長丞,又諸廟寢園食宮令長丞,有廱太宰、太祝令丞,五畤各一尉。又博士及諸陵縣皆屬焉。景帝中六年更名太祝為祠祀,武帝太初元年更曰廟祀,初置太卜。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員多至數十人。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經》博士,宣帝黃龍元年稍增員十二人。元帝永光元年分諸陵邑屬三輔。王莽改太常曰秩宗。
郎中令,秦官,掌宮殿掖門戶,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祿勳。屬官有大夫、郎、謁者,皆秦官。又期門、羽林皆屬焉。大夫掌論議,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諫大夫,皆無員,多至數十人。武帝元狩五年初置諫大夫,秩比八百石,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太中大夫秩比千石如故。郎掌守門戶,出充車騎,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皆無員,多至千人。議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將,秩皆比二千石。郎中有車、戶、騎三將,秩皆比千石。謁者掌賓贊受事,員七十人,秩比六百石,有僕射,秩比千石。期門掌執兵送從,武帝建元三年初置,比郎,無員,多至千人,有僕射,秩比千石。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虎賁郎,置中郎將,秩比二千石。羽林掌送從,次期門,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名曰建章營騎,後更名羽林騎。又取從軍死事之子孫養羽林,官教以五兵,號曰羽林孤兒。羽林有令丞。宣帝令中郎將、騎都尉監羽林,秩比二千石。僕射,秦官,自侍中、尚書、博士、郎皆有。古者重武官,有主射以督課之,軍屯吏、騶、宰、永巷宮人皆有,取其領事之號。
衛尉,秦官,掌宮門衛屯兵,有丞。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後元年復為衛尉。屬官有公車司馬、衛士、旅賁三令丞。衛士三丞。又諸屯衛候、司馬二十二官皆屬焉。長樂、建章、甘泉衛尉皆掌其宮,職略同,不常置。
太僕,秦官,掌輿馬,有兩丞。屬官有大廄、未央、家馬三令,各五丞一尉。又車府、路軨、騎馬、駿馬四令丞;又龍馬、閑駒、橐泉、騊駼、承華五監長丞;又邊郡六牧師菀令各三丞;又牧橐、昆虒令丞皆屬焉。中太僕掌皇太后輿馬,不常置也。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家馬為馬挏馬,初置路軨。
廷尉,秦官,掌刑辟,有正、左右監,秩皆千石。景帝中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復為廷尉。宣帝地節三年初置左右平,秩皆六百石。哀帝元壽二年復為大理。王莽改曰作士。
典客,秦官,掌諸歸義蠻夷,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鴻臚。屬官有行人、譯官、別火三令丞及郡邸長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行人為大行令,初置別火。王莽改大鴻臚曰典樂。初,置郡國邸屬少府,中屬中尉,後屬大鴻臚。
宗正,秦官,掌親屬,有丞。平帝元始四年更名宗伯。屬官有都司空令丞,內官長丞。又諸公主家令、門尉皆屬焉。王莽並其官於秩宗。初,內官屬少府,中屬主爵,後屬宗正。
治粟內史,秦官,掌穀貨,有兩丞。景帝後元年更名大農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農。屬官有太倉、均輸、平準、都內、籍田五令丞,斡官、鐵市兩長丞。又郡國諸倉農監、都水六十五官長丞皆屬焉。騪粟都尉,武帝軍官,不常置。王莽改大司農曰羲和,後更為納言。初,斡官屬少府,中屬主爵,後屬大司農。
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共養,有六丞。屬官有尚書、符節、太醫、太官、湯官、導官、樂府、若盧、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東織、西織、東園匠十六官令丞,又胞人、都水、均官三長丞,又上林中十池監,又中書謁者、黃門、鉤盾、尚方、御府、永巷、內者、宦者八官令丞。諸僕射、署長、中黃門皆屬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考工室為考工,左弋為佽飛,居室為保宮,甘泉居室為昆台,永巷為掖廷。佽飛掌弋射,有九丞兩尉,太官七丞,昆台五丞,樂府三丞,掖廷八丞,宦者七丞,鉤盾五丞兩尉。成帝建始四年更名中書謁者令為中謁者令,初置尚書,員五人,有四丞。河平元年省東織,更名西織為織室。綏和二年,哀帝省樂府。王莽改少府曰共工。
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師,有兩丞、候、司馬、千人。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執金吾。屬官有中壘、寺互、武庫、都船四令丞。都船、武庫有三丞,中壘兩尉。又式道左右中候、候丞及左右京輔都尉、尉丞兵卒皆屬焉。初,寺互屬少府,中屬主爵,後屬中尉。自太常至執金吾,秩皆中二千石,丞皆千石。
太子太傅、少傅,古官。屬官有太子門大夫、庶子、先馬、舍人。
將作少府,秦官,掌治宮室,有兩丞、左右中候。景帝中六年更名將作大匠。屬官有石庫、東園主章、左右前後中校七令丞,又主章長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東園主章為木工。成帝陽朔三年省中候及左右前後中校五丞。
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有丞。屬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僕、中盾、衛率、廚厩長丞,又中長秋、私府、永巷、倉、厩、祠祀、食官令長丞。諸宦官皆屬焉。成帝鴻嘉三年省詹事官,並屬大長秋。長信詹事掌皇太后宮,景帝中六年更名長信少府,平帝元始四年更名長樂少府。
將行,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大長秋,或用中人,或用士人。
典屬國,秦官,掌蠻夷降者。武帝元狩三年昆邪王降,復增屬國,置都尉、丞、候、千人。屬官,九譯令。成帝河平元年省並大鴻臚。
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上林苑,有五丞。屬官有上林、均輸、御羞、禁圃、輯濯、鐘官、技巧、六廄、辯銅九官令丞。又衡官、水司空、都水、農倉,又甘泉上林、都水七官長丞皆屬焉。上林有八丞十二尉,均輸四丞,御羞兩丞,都水三丞。禁圃兩尉,甘泉上林四丞。成帝建始二年省技巧、六廄官。王莽改水衡都尉曰予虞。初,御羞、上林、衡官及鑄錢皆屬少府。
內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師。景帝二年,分置左、右內史。右內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京兆尹,屬官有長安市、廚兩令丞,又都水、鐵官兩長丞。左內史更名左馮翊,屬官有廩犧令丞尉。又左都水、鐵官、雲壘、長安四市四長丞皆屬焉。
主爵中尉,秦官,掌列侯。景帝中六年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風,治內史右地。屬官有掌畜令丞。又右都水、鐵官、廄、雍廚四長丞皆屬焉。與左馮翊、京兆尹是為三輔,皆有兩丞。列侯更屬大鴻臚。元鼎四年更置三輔都尉、都尉丞各一人。
自太子太傅至右扶風,皆秩二千石,丞六百石。
護軍都尉,秦官,武帝元狩四年屬大司馬,成帝綏和元年居大司馬府比司直,哀帝元壽元年更名司寇,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護軍。
司隸校尉,周官,武帝征和四年初置。持節,從中都官徒千二百人,捕巫蠱,督大奸猾。後罷其兵。察三輔、三河、弘農。元帝初元四年去節。成帝元延四年省。綏和二年,哀帝復置,但為司隸,冠進賢冠,屬大司空,比司直。
城門校尉掌京師城門屯兵,有司馬、十二城門候。中壘校尉掌北軍壘門內,外掌西域。屯騎校尉掌騎士。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門屯兵。越騎校尉掌越騎。長水校尉掌長水宣曲胡騎。又有胡騎校尉,掌池陽胡騎,不常置。射聲校尉掌待詔射聲士。虎賁校尉掌輕車。凡八校尉,皆武帝初置,有丞、司馬。自司隸至虎賁校尉,秩皆二千石。西域都護加官,宣帝地節二年初置,以騎都尉、諫大夫使護西域三十六國,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馬、候、千人各二人。戊己校尉,元帝初元元年置,有丞、司馬各一人,候五人,秩比六百石。
奉車都尉掌御乘輿車,駙馬都尉掌駙馬,皆武帝初置,秩比二千石。侍中、左右曹、諸吏、散騎、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將軍、卿大夫、將、都尉、尚書、太醫、太官令至郎中,亡員,多至數十人。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諸曹受尚書事,諸吏得舉法,散騎騎並乘輿車。給事中亦加官,所加或大夫、博士、議郎,掌顧問應對,位次中常侍。中黃門有給事黃門,位從將大夫。皆秦制。
爵:一級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裊,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皆秦制,以賞功勞。徹侯金印紫綬,避武帝諱,曰通侯,或曰列侯,改所食國令長名相,又有家丞、門大夫,庶子。
諸侯王,高帝初置,金璽盩綬,掌治其國。有太傅輔王,內史治國民,中尉掌武職,丞相統眾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漢朝。景帝中五年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天子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謁者、郎諸官長丞皆損其員。武帝改漢內史為京光尹,中尉為執金吾,郎中令為光祿勳,故王國如故。損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僕曰僕,秩亦千石。成帝綏和元年省內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監御史,秦官,掌監郡。漢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秩六百石,員十三人。成帝綏和元年更名牧,秩二千石。哀帝建平二年復為刺史,元壽二年復為牧。
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邊郡又有長史,掌兵馬,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太守。
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職甲卒,秩比二千石。有丞,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都尉。
關都尉,秦官。農都尉、屬國都尉,皆武帝初置。
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為少吏。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稅;游徼徼循禁賊盜。縣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則減,稀則曠,鄉、亭亦如之。皆秦制也。列侯所食縣曰國,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蠻夷曰道。凡縣、道、國、邑千五百八十七,鄉六千六百二十二,亭二萬九千六百三十五。
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銀印青綬,光祿大夫無。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銅印黑綬,大夫、博士、御史、謁者、郎無。其僕射、御史治書尚符璽者,有印綬。比二百石以上,皆銅印黃綬。成帝陽朔二年除八百石、五百石秩。綏和元年,長、相皆黑綬。哀帝建平二年,復黃綬。吏員自佐史至丞相,十三萬二百八十五人。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必興滅繼絕,修廢舉逸,然後天下歸仁,四方之政行焉。傳稱武王克殷,追存賢聖,至乎不及下車。世代雖殊,其揆一也。高帝撥亂誅暴,庶事草創,日不暇給,然猶修祀六國,求聘四皓,過魏則寵無忌之墓,適趙則封樂毅之後。及其行賞而授位也,爵以功為先後,宮用能為次序。後嗣共己遵業,舊臣繼踵居位。至乎孝武,元功宿將略盡。會上亦興文學,進拔幽隱,公孫弘自海濱而登宰相,於是寵以列侯之爵。又疇咨前代,詢問耆老,初得周後,復加爵、邑。自是之後,宰相畢侯矣。元、成之間,晚得殷世,以備賓位。
漢興,外戚與定天下,侯者二人。故誓曰:「非劉氏不王,若有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是以高后欲王諸呂,王陵廷爭;孝景將侯王氏,修侯犯色。卒用廢黜。是後薄昭、竇嬰、上官、衛、霍之侯,以功受爵。其餘後父據《春秋》褒紀之義,帝舅緣《大雅》申伯之意,浸廣博矣。是以別而敘之。
號諡姓名 | 侯狀戸數 | 始封 | 子 | 孫 | 曾孫 | 玄孫 |
臨泗侯呂公 | 以漢王后父賜號。 | 元年封,四年薨,髙后元年追尊曰呂宣王。 | ||||
周呂令武侯澤 | 以客從入漢,定三秦,將兵下碭,漢王敗彭城,往從之,佐定天下。 | 六年正月丙戌封,三年薨。 | 侯台嗣,髙祖九年更封爲鄜侯,四年,髙后元年,爲呂王,二年薨,諡曰肅,追尊令武曰悼武王。 | 腄
三年,王嘉嗣,坐驕廢。侯通,嘉弟,六年四月丁酉封,八年,爲燕王,九月,反,誅。 |
||
東平
侯庀,通弟,八年五月丙辰封,九月,反,誅。 〈師古曰:「腄音之瑞反。庀音匹履反。」〉 |
||||||
汶
侯産,台弟,髙后元年四月辛卯封,六年,爲呂王,七年,爲梁王,八年,反,誅。 〈師古曰:「汶音問。」〉 |
||||||
建成康侯釋之 | 以客從撃秦。漢王入漢,使釋之歸豐衞太上皇。 | 六年四月丙戌封,九年薨。 | 孝惠二年,侯則嗣,七年,有罪,免。則弟種,髙后元年四月乙酉封,奉呂宣王國,七年,更爲不其侯,八年,反,誅。 | |||
漢陽
侯祿,種弟,髙后元年九月丙寅封,八年,爲趙王,追尊康侯曰趙昭王,九月,反,誅。 |
右髙祖三人。
號諡姓名 | 侯狀戸數 | 始封 | 子 | 孫 | 曾孫 | 玄孫 |
扶柳侯呂平 | 以皇太后姊長姁子侯。
〈師古曰:「平旣呂氏所生,不當姓呂,蓋史家唯記母族也。姁音況于反。又音況羽反。」〉 |
元年四月丙寅封,八年,反,誅。 | ||||
襄城侯義 | 以孝惠子侯。 | 四月辛卯封,三年,爲常山王。 | ||||
軹侯朝 | 以孝惠子侯。 | 四月辛卯封,四年,爲常山王。 | ||||
壺關侯武 | 以孝惠子侯。 | 四月辛卯封,六年,爲淮陽王。 | ||||
昌平侯大 | 以孝惠子侯。 | 二月癸未封,七年,爲呂王。 | ||||
贅其侯呂勝 | 以皇太后昆弟子淮陽丞相侯。 | 四月丙申封,八年,反,誅。 | ||||
滕侯呂更始 | 爲舍人郎中十二歳,以都尉屯霸上,用楚丞相侯。 | 四月丙申封,八年,反,誅。 | ||||
呂成侯呂忿 | 以皇太后昆弟子侯。 | 四月丙申封,八年,反,誅。 | ||||
祝茲侯呂瑩
〈師古曰:「瑩音滎,又音烏瞑反。」〉 |
以皇太后昆弟子侯。 | 八年四月丁酉封,九月,反,誅。 | ||||
建陵侯張釋寺人 | 以大謁者勸王諸呂侯。 | 四月丁酉封,九月,免。 |
右髙后十人。五人隨父,凡十五人。
號諡姓名 | 侯狀戸數 | 始封 | 子 | 孫 | 曾孫 | 玄孫 |
軹侯薄昭 | 髙祖七年爲郎,從軍十七年,以中大夫迎帝於代,以車騎將軍迎皇太后,侯,萬戸。 | 元年正月乙巳封,十年,坐殺使者,自殺。帝臨,爲置後。 | 十一年,易侯戎奴嗣,三十年薨。 | 建元二年,侯梁嗣。 | ||
鄔侯駟鈞
〈師古曰:「鄔音一戸反,又音於度反。」〉 |
以齊王舅侯。 | 四月辛未封,六年,坐濟北王興居舉兵反弗救,免。 | ||||
周陽侯趙兼 | 以淮南王舅侯。 | 四月辛未封,六年,有罪,免。 |
右孝文三人。
號諡姓名 | 侯狀戸數 | 始封 | 子 | 孫 | 曾孫 | 玄孫 |
章武景侯竇廣國 | 以皇太后弟侯,萬一千戸。 | 孝文後七年六月乙卯封,七年薨。 | 孝景七年,共侯定嗣,十八年薨。 | 元光三年,侯常生嗣,十年,元狩元年,坐謀殺人,未殺,免。 | ||
南皮侯竇彭祖 | 以皇太后兄子侯。 | 六月乙卯封,二十一年薨。 | 建元六年,夷侯良嗣,五年薨。 | 元光五年,侯桑林嗣,十八年,元鼎五年,坐酎金免。 | ||
魏其侯竇嬰 | 以將軍屯滎陽扞破呉楚七國侯。皇太后昆弟子。 | 三年六月乙巳封,二十三年,元光四年,有罪,棄市。 | ||||
蓋靖侯王信 | 以皇后兄侯。 | 中五年五月甲戌封,二十五年薨。 | 元光三年,頃侯充嗣。 | 侯受嗣,元鼎五年坐酎金免。 |
右孝景四人。
號諡姓名 | 侯狀戸數 | 始封 | 子 | 孫 | 曾孫 | 玄孫 |
武安侯田蚡 | 以皇太后同母弟侯。 | 孝景後三年三月封,十年薨。 | 元光四年,侯恬嗣,五年,元朔三年,坐衣襜褕入宮,不敬,免。
〈師古曰:「衣謂著之也。襜褕,直裾裨衣也。襜音昌占反。褕音踰。」〉 |
|||
周陽懿侯田勝 | 以皇太后同母弟侯。 | 三月封,十二年薨。 | 元光六年,侯祖嗣,八年,元狩三年,坐當歸軹侯宅不與,免。 | |||
長平烈侯衞靑 | 以將軍撃匈奴取朔方侯,後破右賢王,益封,又封三子。皇后弟。 | 元朔二年二月丙辰封,二十三年薨。 | 宜春
侯伉,五年四月丁未以靑功封,元鼎元年坐撟制不害免,太初元年嗣侯,五年闌入宮,完爲城旦。 |
|||
陰安
侯不疑,四月丁未以靑功封,十二年,元鼎五年,坐酎金免。 |
||||||
發干
侯登,四月丁未以靑功封,坐酎金免。 |
元康四年,詔賜靑孫錢五十萬,復家。 | 永始元年,靑曾孫玄以長安公乘爲侍郎。 | 元始四年,賜靑玄孫賞爵關内侯。 | |||
平津獻侯公孫弘 | 以丞相詔所襃侯,三百七十三戸。 | 元朔三年十一月乙丑封,六年薨。 | 元狩三年,侯度嗣,十三年,元封四年,坐爲山陽太守詔徴鉅野令史成不遣,完爲城旦。 | 髙城 | ||
冠軍景桓侯霍去病 | 以校尉撃匈奴侯,後以將軍破祈連迎昆邪王,益封。皇后姊子。 | 六年四月壬申封,七年薨。 | 南陽 元鼎元年,哀侯嬗嗣,七年薨,亡後。
〈師古曰:「嬗音上戰反。」〉 |
樂平
侯山,地節二年四月癸巳以從祖祖父大將軍光功封,三千戸,四年,坐謀反,誅。 |
東郡 | |
冠陽
侯雲,山弟,三年四月戊申以大將軍光功封,千八百戸,四年,坐謀反,誅。 |
南陽 | |||||
周子南君姬嘉 | 以周後詔所襃侯,三千戸。 | 元鼎四年十一月丁卯封,六年薨。 | 元封四年,君置嗣,二十四年薨。 | 始元四年,君當嗣,十六年,地節三年,坐使奴殺家丞,棄市。 | 長社 | |
元康元年三月丙戌,君延年以當弟紹封,初元五年正月癸巳,更封爲周承休侯,位次諸侯王,二十九年薨,諡曰考。 | 建昭三年,質侯安嗣,四年薨。 | 陽朔二年,釐侯世嗣,八年薨。 | ||||
六世
永始二年,侯當嗣,七年,綏和元年,進爵爲公,地滿百里,元始四年,爲鄭公,王莽篡位,爲章牟公。 |
七世
天鳳元年,公常嗣,建武二年五月戊辰更爲周承休侯。 |
八世
五年,侯武嗣,十三年,更爲衞公。 |
觀 | |||
樂通侯欒大 | 以方術詔所襃侯,三千戸。 | 四年四月乙巳封,五年,坐罔上,要斬。 | 髙平 | |||
牧丘恬侯石慶 | 以丞相及父萬石積行侯。 | 五年九月丁丑封,十年薨。 | 太初三年,侯德嗣,二年,天漢元年,坐爲太常失法罔上,祠不如令,完爲城旦。 | 平原 | ||
富民定侯車千秋 | 以丞相侯,八百戸,以遺詔益封,凡千六百戸。 | 征和四年六月丁巳封,十二年薨。 | 元鳳四年,侯順嗣,六年,本始三年,坐爲虎牙將軍撃匈奴詐增虜獲,自殺。 | 蘄 |
右孝武九人。三人隨父,凡十二人。
號諡姓名 | 侯狀戸數 | 始封 | 子 | 孫 | 曾孫 | 玄孫 |
博陸宣成侯霍光 | 以奉車都尉捕反者莽何羅侯,二千三百五十戸,後以大將軍益封,萬七千二百戸。 | 始元二年正月壬寅封,十七年薨。 | 地節二年四月癸卯,侯禹嗣,四年,謀反,要斬。 | 元始二年四月乙酉,侯陽以光從父昆弟之曾孫龍勒士伍紹封,三千戸,王莽篡位,絶。 | 北海 河間 東郡
〈師古曰:「光初封食北海、河間,後益封又食東郡。」〉 |
|
安陽侯上官桀 | 以騎都尉捕反者莽何羅侯,二千三百戸。女孫爲皇后。 | 正月壬寅封,五年,元鳳元年,反,誅。 | 桑樂侯安始元五年六月辛丑以皇后父車騎將軍封,千五百戸,二年,反,誅。 | 蕩陰
〈師古曰:「桀所食也。」〉 千乘 〈師古曰:「安所食也。」〉 |
||
宜春敬侯王訢 | 以丞相侯,子譚與大將軍光定策,益封,坐法削戸五百,定六百八戸。 | 元鳳四年二月乙丑封,二年薨。 | 元鳳六年,康侯譚嗣,四十五年薨。 | 建始三年,孝侯咸嗣,十八年薨。 | 元延元年,釐侯章嗣,八年薨。 | 汝南
建平三年,侯強嗣,二十六年,更始元年,爲兵所殺。 |
安平敬侯楊敞 | 以丞相侯,七百戸,與大司馬大將軍光定策,益封子忠,凡五千五百四十七戸。 | 六年二月乙丑封,一年薨。 | 元平元年,頃侯忠嗣,十一年薨。 | 元康三年,侯譚嗣,九年,五鳳四年,坐爲典屬國季父惲有罪,譚言誹,免。 | 汝南 | |
富平敬侯張安世 | 以右將軍光祿勳輔政勤勞侯,以車騎將軍與大將軍光定策,益封,凡萬三千六百四十戸。 | 十一月乙丑封,十三年薨。 | 陽都
元康四年,愛侯延壽嗣,十一年薨。元康三年三月乙未,侯彭祖以世父故掖庭令賀有舊恩封,千六百戸,四年,神爵三年,爲小妻所殺。 |
甘露三年,繆侯敞嗣,四年薨。
〈師古曰:「自敞以下至純皆延壽之嗣也。」〉 |
初元二年,共侯臨嗣,十五年薨。 | 平原
思侯放嗣,三十六年薨。 |
六世
建平元年,侯純嗣,王莽建國四年更爲張鄕侯,建武中爲武始侯。 |
||||||
陽平節侯蔡義 | 以丞相侯,前爲御史大夫與大將軍光定策,益封,凡七百戸。 | 元平元年九月戊戌封,三年,本始四年薨,亡後。 |
右孝昭六人。一人桑樂侯隨父,凡七人。
號諡姓名 | 侯狀戸數 | 始封 | 子 | 孫 | 曾孫 | 玄孫 |
營平壯侯趙充國 | 以後將軍與大將軍光定策功侯,千二百七十九戸。 | 本始元年八月辛未封,二十二年薨。 | 甘露三年,質侯弘嗣,二十二年薨。 | 建始四年,考侯欽嗣,七年薨。 | 陽朔三年,侯岑嗣,十二年,元延三年,坐父欽詐以長安女子王君俠子爲嗣,免。戸二千九百四十四。 | 濟南 |
平丘侯王遷 | 以光祿大夫與大將軍光定策功侯,千二百五十三戸。 | 八月辛未封,五年,地節二年,坐平尚書聽請受臧六百萬,自殺。
〈如淳曰:「律,諸爲人請求於吏以枉法,而事巳行,爲聽行者,皆爲司寇。」 師古曰:「有人私請求,而聽受之。」〉 |
肥城 | |||
昌水侯田廣明 | 以鴻臚撃武都反氐賜爵關内侯,以左馮翊與大將軍光定策侯,二千七百戸。 | 八月辛未封,三年,坐爲祁連將軍撃匈奴不至期,自殺。 | 於陵 | |||
陽城侯田延年 | 以大司農與大將軍光定策功侯,二千四百五十三戸。 | 八月辛未封,二年,坐爲大司農盜都内錢三千萬,自殺。
〈如淳曰:「天子錢藏中都内,又曰大内。」〉 |
濟陽 | |||
爰氏肅侯便樂成
〈師古曰:「《杜周傳》作史樂成。《霍光傳》作使樂成。今此云姓便,三者不同,疑表誤。」〉 |
以少府與大將軍光定策功侯,二千三百二十七戸。 | 八月辛未封,一年薨。 | 本始二年,康侯輔嗣,三年薨。 | 地節元年,哀侯臨嗣,二年薨,亡子,絶。 | 元始五年閏月丁酉,侯鳳以樂成曾孫紹封,千戸,王莽敗,絶。 | 單父 |
扶陽節侯韋賢 | 以丞相侯,七百一十一戸。 | 三年六月甲辰封,十年薨。 | 神爵元年,共侯玄成嗣,九年,有罪,削一級爲關内侯,永光二年二月丁酉復以丞相侯,六年薨。 | 建昭三年,頃侯寬嗣。 | 元延元年,釐侯育嗣。 | 蕭
侯湛嗣,元始中戸千四百二十,王莽敗,絶。 |
平恩戴侯許廣漢 | 以皇太子外祖父昌成君侯,五千六百戸。 | 地節三年四月戊申封,七年薨,亡後。 | 初元元年,共侯嘉以廣漢弟子中常侍紹侯,二十二年薨。 | 河平一年,嚴侯況嗣。 | 鴻嘉二年,質侯旦嗣,二十九年薨。 | 建國四年,侯敬嗣,王莽敗,絶。 |
髙平憲侯魏相 | 以丞相侯,八百一十三戸。 | 地節三年六月壬戌封,八年薨。 | 神爵三年,侯弘嗣,六年,甘露元年,坐酎宗廟騎至司馬門,不敬,削爵一級爲關内侯。 | 柘 | ||
平昌節侯王無故 | 以帝舅關内侯侯,六百戸。 | 四年二月甲寅封,九年薨。 | 五鳳元年,考侯接嗣,十六年薨。 | 永光三年,釐侯臨嗣,二十一年薨。 | 鴻嘉元年,侯獲嗣,三十八年,建武五年,詔書復獲。
〈師古曰:「以其失爵復之也。復音方目反。」〉 |
|
樂昌共侯王武 | 以帝舅關内侯侯,六百戸。 | 二月甲寅封,十四年薨。 | 甘露二年,戾侯商嗣,二十七年薨。 | 河平四年,侯安嗣,二十七年,元始三年,爲王莽所殺。 | 汝南 | |
陽城繆侯劉德 | 以宗正關内侯行謹重爲宗室率,侯,子安民以戸五百贖弟更生罪,減一等,定戸六百四十戸。 | 四年三月甲寅封,十年薨。 | 五鳳二年,節侯安民嗣,八年薨。 | 初元元年,釐侯慶忌嗣,二十一年薨。 | 居攝元年,侯颯嗣,王莽敗,絶。
〈師古曰:「颯音立。」〉 |
汝南 |
樂陵安侯史髙 | 以悼皇考舅子侍中關内侯與發霍氏姦,侯,二千三百戸。
〈師古曰:「與讀曰豫。」〉 |
八月乙丑封,二十四年薨。 | 永光二年,嚴侯術嗣,十一年薨。 | 建始二年,康侯崇嗣,四年薨,亡後。元延二年六月癸巳,侯淑以崇弟紹封,亡後。 | 元始四年,侯岑以髙曾孫紹封,王莽敗,絶。 | |
武陽頃侯丹 | 鴻嘉元年四月庚辰以帝爲太子時輔導有舊恩侯,千三百戸,七年薨。 | 永始四年,煬侯邯嗣,十一年薨。 | 元壽二年,侯獲嗣,更始元年爲兵所殺。 | 郯 | ||
邛成共侯王奉光 | 以皇后父關内侯侯,二千七百五十戸。 | 元康二年三月癸未封,十八年薨。 | 初元二年,侯敞嗣,二十八年薨。 | 鴻嘉二年,侯勳嗣,十四年,建平二年,坐選舉不以實,罵廷史,大不敬,免。 | 元始元年,侯堅固以奉光曾孫紹封,王莽敗,絶。 | 濟陰 |
安平夷侯舜 | 初元元年癸卯以皇太后兄侍中中郎將封,千四百戸,十三年薨。 | 建昭四年,剛侯章嗣,十四年薨。 | 陽朔四年,釐侯淵嗣,二十五年薨。 | 元始五年,懷侯買嗣,王莽敗,絶。 | ||
將陵哀侯史曾 | 以悼皇考舅子侍中中郎將關内侯有舊恩侯,二千二百戸。 | 三月乙未封,五年,神爵四年薨,亡後。 | ||||
平臺康侯史玄 | 以悼皇考舅子侍中中郎將關内侯有舊恩侯,千九百戸。 | 三月乙未封,二十五年薨。 | 建昭元年,戴侯恁嗣,十九年薨。
〈師古曰:「恁音女林反。」〉 |
鴻嘉二年,侯習嗣。 | 常山 | |
博望頃侯許舜 | 以皇太子外祖父同産弟長樂衞尉有舊恩侯,千五百戸。 | 三月乙未封,四年薨。 | 神爵三年,康侯敞嗣,八年薨。 | 甘露三年,戾侯黨嗣,二十六年薨。 | 河平四年,釐侯並嗣,薨,亡後。 | |
元延二年六月癸巳,侯報子以並弟紹封,千戸,王莽敗,絶。 | ||||||
樂成敬侯許延壽 | 以皇太子外祖父同産弟侍中關内侯有舊恩侯,千五百戸。 | 三月乙未封,十年薨。 | 甘露元年,思侯湯嗣,六年薨。 | 初元二年,哀侯常嗣,九年薨。 | 平氏 | |
元延二年,節侯恭以常弟紹封,千戸。 | 建昭元年,康侯去疾嗣,二十一年,鴻嘉三年薨,亡後,侯修嗣,王莽敗,絶。 | |||||
博陽定侯丙吉 | 以御史大夫關内侯有舊恩功德茂侯,千三百三十戸。 | 元康三年二月乙未封,八年薨。 | 五鳳三年,侯顯嗣,二年,甘露元年坐酎宗廟騎至司馬門,不敬,奪爵一級爲關内侯。 | 鴻嘉元年六月己巳,康侯昌以吉孫紹封。 | 元始二年,釐侯並嗣。 | 南頓
侯勝客嗣,王莽敗,絶。 |
建成定侯黃霸 | 以丞相侯,六百戸,侯賞以定陶太后不宜立號,益封,二千二百戸。 | 五鳳三年二月壬申封,四年薨。 | 甘露三年,思侯賞嗣,三十年薨。 | 陽朔三年,忠侯輔嗣,二十七年薨。 | 居攝二年,侯輔嗣,王莽敗,絶。 | 沛 |
西平安侯于定國 | 以丞相侯,六百六十戸。 | 甘露三年五月甲子封,十一年薨。 | 永光四年,頃侯永嗣,二十四年薨。 | 鴻嘉元年,侯恬嗣,四十三年,更始元年絶。 | 臨淮 |
右孝宣二十人。一人陽都侯隨父,凡二十一人。
號諡姓名 | 侯狀戸數 | 始封 | 子 | 孫 | 曾孫 | 玄孫 |
陽平頃侯王禁 | 以皇后父侯,二千六百戸,子鳳以大將軍益封五千四百戸,凡八千戸。 | 初元元年三月癸卯封,六年薨。 | 永光二年,敬成侯鳳嗣,二十年薨。 | 陽朔三年,釐侯襄嗣,十九年薨。 | 建平四年,康侯岑嗣,十三年薨。 | 東郡
建國三年,侯莫嗣,十二年,更始元年,爲兵所殺。 |
安成共侯崇 | 建始元年二月壬子,以皇太后母弟散騎光祿大夫關内侯侯,萬戸,二年薨。 | 建始三年,靖侯奉世嗣,三十九年薨。 | 建國二年,侯持弓嗣,王莽敗,絶。 | 汝南 | ||
平阿安侯譚 | 河平二年六月乙亥,以皇太后弟關内侯侯,二千一百戸,十一年薨。 | 永始元年,剌侯仁嗣,十九年,爲王莽所殺。 | 元始四年,侯述嗣,建武二年薨,絶。 | 沛 | ||
成都景成侯商 | 六月乙亥,以皇太后弟關内侯侯,二千戸,以大司馬益封二千戸,十六年薨。 | 元延四年,侯況嗣,四年,綏和二年,坐山陵未成置酒歌舞,免。 | 山陽 | |||
建平元年,侯邑以況弟紹封,王莽篡位,爲隆信公,與莽倶死。 | ||||||
紅陽荒侯立 | 六月乙亥封,以皇太后弟關内侯侯,二千一百戸,三十年薨。 | 元始四年,侯柱嗣,王莽敗,絶。 | 曾孫
武桓侯泓,建武元年以父丹爲將軍戰死,往與上有舊,侯。 |
南陽 | ||
曲陽煬侯根 | 六月乙亥,以皇太后弟關内侯侯,三千七百戸,再以大司馬益封七千七百戸,哀帝又益二千戸,凡萬二千四百戸,二十一年薨。 | 建平元年,侯渉嗣,王莽篡位,爲直道公,爲莽所殺。 | 九江 | |||
髙平戴侯逢時 | 六月乙亥,以皇太后弟關内侯侯,三千戸,十八年薨。 | 元延四年,侯置嗣,王莽敗,絶。 | 臨淮 | |||
新都侯莽 | 永始元年五月乙未,以帝舅曼子侯,千五百戸,後篡位,誅。 | 襃新
侯安,元始四年四月甲子以莽功侯,二千戸,莽篡位,爲信遷公,病死。 賞都 侯臨,四月甲子以莽功侯,二千戸。莽篡位爲天子,侯爲統義陽王,自殺。 |
南陽 | |||
樂安侯匡衡 | 以丞相侯,六百四十七戸。 | 建昭三年七月癸亥封,七年,建始四年,坐顓地盜土,免。 | 僮 |
右孝元二人。一人安平侯隨父,凡三人。
號諡姓名 | 侯狀戸數 | 始封 | 子 | 孫 | 曾孫 | 玄孫 |
安昌節侯張禹 | 以丞相侯,六百一十七戸,益戸四百。 | 河平四年六月丙午封,二十一年薨。 | 建平二年,侯宏嗣,二十八年,更始元年,爲兵所殺。 | 汝南 | ||
髙陽侯薛宣 | 以丞相侯,千九十戸。 | 鴻嘉元年四月庚辰封,五年,永始二年,坐西州盜賊群輩免,其年復封,十年,綏和二年,坐不忠孝,父子賊傷近臣,免。 | 東莞 | |||
安陽敬侯王音 | 以皇太后從弟大司馬車騎將軍侯,千六百戸,子舜益封。 | 六月己巳封,五年薨。 | 永始二年,侯舜嗣,王莽篡位,爲安新公。 | 建國三年,公攝嗣,更號和新公,與莽倶死。 | ||
成陽節侯趙臨 | 以皇后父侯,二千戸。 | 永始元年四月乙亥封,五年薨。 | 元延二年,侯訢嗣,建平元年,坐弟昭儀絶繼嗣,免,徙遼西。 | 新息 | ||
新成侯欽 | 綏和二年五月壬辰以皇太后弟封,一年,建平元年,坐弟昭儀絶繼嗣,免,徙遼西。 | 穰 | ||||
髙陵共侯翟方進 | 以丞相侯,千戸,哀帝卽位,益子宣五百戸。 | 永始二年十一月壬子封,八千戸,八年薨。 | 綏和二年,侯宣嗣,十二年,居攝元年,弟東郡太守義舉兵欲討莽,莽滅其宗。 | 琅邪 | ||
定陵侯淳于長 | 以侍中衞尉言昌陵不可成侯,千戸。皇太后姊子。 | 元延三年二月丙午封,二年,綏和元年,坐大逆,下獄死。 | 汝南 | |||
殷紹嘉侯孔何齊 | 以殷後孔子世吉適子侯,千六百七十戸,後六月進爵爲公,地方百里,建平二年益戸九百三十二。
〈師古曰:「適讀曰嫡。孔吉之適子也。」〉 |
綏和元年二月甲子封,八年,元始二年,更爲宋公。 | 沛 | |||
宜鄕侯馮參 | 以中山王舅侯,千戸。 | 綏和元年二月甲子封,建平元年,坐姊中山太后祝詛,自殺。 | ||||
氾鄕侯何武
〈師古曰:「氾音凡。」〉 |
以大司空侯,千戸,哀帝卽位益千戸。 | 四月乙丑封,十年,元始三年,爲莽所殺,賜諡曰剌。 | 元始四年,侯況嗣,建國四年薨。 | 南陽 | ||
博山簡烈侯孔光 | 以丞相侯,千戸,元始元年益萬戸。 | 二年三月丙戌封,二年,建平二年,坐衆職廢,免,元壽元年五月乙卯復以丞相侯,六年薨。 | 元始五年,侯放嗣,王莽敗,絶。 | 順陽 |
右孝成十人。安成、平阿、成都、紅陽、曲陽、髙平、新都、武陽侯八人隨父,凡十八人。
號諡姓名 | 侯狀戸數 | 始封 | 子 | 孫 | 曾孫 | 玄孫 |
陽安侯丁明 | 以帝舅侯,五千戸。 | 綏和二年四月壬寅封,七年,元始元年,爲王莽所殺。 | ||||
孔鄕侯傅晏 | 以皇后父侯,三千戸,又益二千戸。 | 四月壬寅封,六年,元壽二年,坐亂妻妾位免,徙合浦。 | 夏丘 | |||
平周侯丁滿 | 以帝舅子侯,千七百三十九戸。 | 五月己丑封,元始三年,坐非正免。 | 湖陽 | |||
髙樂節侯師丹 | 以大司馬關内侯侯,二千三十六戸。 | 綏和二年七月庚午封,一年,建平元年,坐漏泄免,元始三年二月癸巳更爲義陽侯,二月薨。 | 侯業嗣,王莽敗,絶。 | 新野
東海 |
||
髙武貞侯傅喜 | 以帝祖母皇太太后從父弟大司馬侯,二千三十戸。 | 建平元年正月丁酉封,十五年薨。 | 建國二年,侯勁嗣,王莽敗,絶。 | 杜衍 | ||
楊鄕侯朱博 | 以丞相侯,二千五十戸,上書以故事不過千戸,還千五十戸。 | 建平二年四月乙亥封,八月,坐誣罔,自殺。 | 湖陵 | |||
新甫侯王嘉 | 以丞相侯,千六十八戸。 | 三年四月丁酉封,三年,元壽元年,罔上,下獄瘐死。 | 元始四年,侯崇紹封,王莽敗,絶。 | 新野 | ||
汝昌侯傅商 | 以皇太太后從父弟封,千戸,後以奉先侯祀益封,凡五千戸。 | 四年二月癸卯封,一年,元壽元年,坐外附諸侯免。 | 元壽二年五月,侯昌以商兄子紹奉祀封,八月,坐非正免。 | 陽穀 | ||
陽新侯鄭業 | 以皇太太后同母弟子侯,千戸。 | 八月辛卯封,二年,元壽二年,坐非正免。 | 新野 | |||
髙安侯董賢 | 以侍中駙馬都尉告東平王雲祝詛反逆侯,千戸,後益封,二千戸。 | 建平四年八月辛卯封,二年,元壽二年,坐爲大司馬不合衆心免,自殺。 | 朱扶 | |||
方陽侯孫寵 | 以騎都尉與息夫躬告東平王反謀侯,千戸。 | 八月辛卯封,二年,元壽二年,坐前爲姦讒免,徙合浦。 | 龍亢 | |||
宜陵侯息夫躬 | 以博士弟子因董賢告東平王反謀侯,千戸。 | 八月辛卯封,二年,元壽二年,坐祝詛,下獄死。 | 杜衍 | |||
長平頃侯彭宣 | 以大司空侯,二千七十四戸。 | 元壽二年五月甲子封,四年薨。 | 元始四年,節侯聖嗣,十四年薨。 | 天鳳五年,侯業嗣,王莽敗,絶。 | 濟南 |
右孝哀十三人。新成、新都、平陽、營陵、德五人隨父,凡十八人。
號諡姓名 | 侯狀戸數 | 始封 | 子 | 孫 | 曾孫 | 玄孫 |
扶德侯馬宮 | 以大司徒侯,二千戸。 | 元始元年二月丙辰封,王莽篡位,爲太子師,卒官。 | 贛楡 | |||
扶平侯王崇 | 以大司空侯,二千戸。 | 二月丙辰封,三年,爲傅婢所毒,薨。 | 臨淮 | |||
廣陽侯甄豐 | 以左將軍光祿勳定策安宗廟侯,五千三百六十五戸。 | 二月癸巳封,王莽篡位,爲廣新公,後爲王莽所殺。 | 南陽 | |||
承陽侯甄邯
〈師古曰:「承音烝。」〉 |
以侍中奉車都尉定策安宗廟功侯,二千四百戸。 | 三月癸卯封,王莽篡位,爲承新公。 | 汝南 | |||
襃魯節侯公子寬 | 以周公世魯頃公玄孫之玄孫奉周祀侯,二千戸。 | 六月丙午封,薨。 | 十一月,侯相如嗣,更姓公孫氏,後更爲姬氏。 | 南陽平 | ||
襃成侯孔均 | 以孔子世襃成烈君霸曾孫奉孔子祀侯,二千戸。 | 六月丙午封。 | 瑕丘 | |||
防鄕侯平晏 | 以長樂少府與劉歆、孔永、孫遷四人使治明堂辟雍得萬國驩心功侯,各千戸。 | 五年閏月丁丑封,王莽篡位,爲就新公。 | ||||
紅休侯劉歆 | 以侍中犧和與平晏同功侯。 | 閏月丁酉封,王莽篡位,爲國師公,後爲莽所誅。 | ||||
寧鄕侯孔永 | 以侍中五官中郎將與平晏同功侯。 | 閏月丁酉封,王莽篡位,爲大司馬。 | ||||
定鄕侯孫遷 | 以常侍謁者與平晏同功侯。 | 閏月丁酉封。 | ||||
常鄕侯王惲
〈師古曰:「惲音於粉反。」〉 |
以太僕與閻遷、陳崇等八人使行風俗齊同萬國功侯,各千戸。 | 閏月丁酉封。 | ||||
望鄕侯閻遷 | 以鴻臚與王惲同功侯。 | 閏月丁酉封。 | ||||
南鄕侯陳崇 | 以大司徒司直與王惲同功侯。 | 閏月丁酉封。 | ||||
邑鄕侯李翕 | 以水衡都尉與王惲同功侯。 | 閏月丁酉封。 | ||||
亭鄕侯郝黨 | 以中郎將與王惲同功侯。 | 閏月丁酉封。 | ||||
章鄕侯謝殷 | 以中郎將與王惲同功侯。 | 閏月丁酉封。 | ||||
蒙鄕侯逯普
〈師古曰:「逯音録,字或作逮。二姓皆有之。」〉 |
以騎都尉與王惲同功侯。 | 閏月丁酉封,王莽篡位,爲大司馬。 | ||||
盧鄕侯陳鳳 | 以中郎將與王惲同功侯。 | 閏月丁酉封。 | ||||
成武侯孫建 | 以強奴將軍有折衝之威侯。 | 閏月丁酉封,王莽篡位,爲成新公。 | ||||
明統侯侯輔 | 以騎都尉明爲人後一統之義侯。 | 閏月丁酉封。 | ||||
破胡侯陳馮 | 以父湯前爲副校尉討郅支單于侯,千四百戸。 | 七月丙申封。 | ||||
討狄侯杜勳 | 以前爲軍假丞手斬郅支單于首侯,千戸。 | 七月丙申封。 |
孝平二十二人,邛成、博陵、宣平、紅、舞陽、秺、樂陵、都成、新甫、爰氏、合陽、義陽、章鄕、信成、隨桃、襃新、賞都十七人隨父繼世,凡三十九人。
〈師古曰:「據《功臣表》及《王子侯表》,平帝時無紅侯,唯周勃玄孫恭以元始二年紹封絳侯。疑紅字當爲絳,轉寫者誤耳。又《功臣表》作童鄕侯,今此作章鄕,二表不同,亦當有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