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變古,王制亡,始郡縣天下。下更漢、晉,分裂為南、北。至隋滅陳,天下始合為一,乃改州為郡,依漢制置太守,以司隸、刺史相統治,為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七千五百三十六,口四千六百一萬九千九百五十六。其地: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東、南皆至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

唐興,高祖改郡為州,太守為刺史,又置都督府以治之,然天下初定,權置州郡頗多。太宗元年,始命併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為十道:一曰關內,二曰河南,三曰河東,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隴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劍南,十曰嶺南。至十三年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縣一千五百五十一。明年,平高昌,又增州二,縣六。其後,北殄突厥頡利,西平高昌,北踰陰山,西抵大漠。其地:東極海,西至焉耆,南盡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景雲二年,分天下郡縣,置二十四都督府以統之。既而以其權重不便,罷之。開元二十一年,又因十道分山南、江南為東、西道,增置黔中道及京畿、都畿,置十五採訪使,檢察如漢刺史之職。天寶盜起,中國用兵,而河西、隴右不守,陷于吐蕃,至大中、咸通,始復隴右。乾符以後,天下大亂,至於唐亡。

然舉唐之盛時,開元、天寶之際,東至安東,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單于府,蓋南北如漢之盛,東不及而西過之。開元二十八年戶部帳,凡郡府三百二十有八,縣千五百七十三,戶八百四十一萬二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萬三千六百九,應受田一千四百四十萬三千八百六十二頃。

考隋、唐地理之廣狹、戶口盈耗與其州縣廢置,其盛衰治亂興亡可以見矣。蓋自古為天下者,務廣德而不務廣地,德不足矣,地雖廣莫能守也。嗚呼,盛極必衰,雖曰勢使之然,而殆忽驕滿,常因盛大,可不戒哉!

關內道,蓋古雍州之域,漢三輔、北地、安定、上郡及弘農、隴西、五原、西河、雲中之境。京兆、華、同、鳳翔、邠、隴、涇、原、渭、武、寧、慶、鄜、坊、丹、延、靈、威、雄、會、鹽、綏、宥為鶉首分,麟、豐、勝、銀、夏、單于、安北為實沈分,商為鶉火分。為府二,都護府二,州二十七,縣百三十五。其名山:太白、九嵕、吳、岐、梁、華。其大川:涇、渭、灞、滻。厥賦:絹、綿、布、麻。厥貢:毛、羽、革、角、布、席、弓、刀。

上都,初曰京城,天寶元年曰西京,至德二載曰中京,上元二年復曰西京,肅宗元年曰上都。

京兆府,京兆郡,本雍州,開元元年為府。厥貢:水土稻、麥、麰、紫稈粟、隔紗、粲席、鞾氈、蠟、酸棗仁、地骨皮、櫻桃、藕粉。天寶元年領戶三十六萬二千九百二十一,口百九十六萬一百八十八。領縣二十。

萬年,

長安,

咸陽,

興平,

雲陽,

涇陽,

三原,

渭南,

昭應,

高陵,

同官,

富平,藍田,

鄠,

奉天,

好畤,

武功,

醴泉,

華原,

美原。

華州,華陰郡,上輔。義寧元年析京兆郡之鄭、華陰置,垂拱二年避武氏諱曰太州,神龍元年復故名,上元二年又更名太州,寶應元年復故名,乾寧四年曰興德府。縣次畿、赤。光化三年復為州。土貢:鷂、烏鶻、伏苓、伏神、細辛。戶三萬三千一百八十七,口二十二萬三千六百一十三。縣四。

鄭,

華陰,

下邽,

櫟陽。

同州,馮翊郡,上輔。土貢:鞾鞹二物、皺紋吉莫、麝、芑茨、龍莎、凝水石。戶六萬九百二十八,口四十萬八千七百五。縣八。

馮翊,

朝邑,

韓城,

郃陽,

夏陽,

白水,

澄城,

奉先。

商州,上洛郡,望。土貢:麝香、弓材。有洛源監錢官。貞元七年,刺史李西華自藍田至內鄉開新道七百餘里,迴山取塗,人不病涉,謂之偏路,行旅便之。戶八千九百二十六,口五萬三千八十。縣六。

上洛,

豐陽,

洛南,

商洛,

上津,

乾元。

鳳翔府,扶風郡,赤上輔。本岐州,至德元載更郡曰鳳翔,二載復郡故名,號西京,為府。上元二年罷京,元年曰西都,未幾復罷都。土貢:榛實、龍鬚席、蠟燭。戶五萬八千四百八十六,口三十八萬四百六十三。縣九。

天興,

岐山,

扶風,

麟遊,

普潤,

寶雞,

虢,

郿,

盩厔。

邠州,新平郡,緊。義寧二年析北地郡之新平、三水置。邠,故作「豳」,開元十三年以字類「幽」改。土貢:剪刀、火筯、蓽豆、澡豆、白蜜、地膽。戶二萬二千九百七十七,口十二萬五千二百五十。縣四。

新平,

三水,

永壽,

宜祿。

右京畿採訪使,治京城內。

隴州,汧陽郡,上。本隴東郡,義寧二年,析扶風郡之汧源、汧陽、南由,安定郡之華亭置。天寶元年更郡曰汧陽。土貢:榛實、龍鬚席。戶二萬四千六百五十二,口十萬一百四十八。縣三。

汧源,

汧陽,

吳山。

涇州,保定郡,上。本安定郡,至德元載更名。土貢:龍鬚席。戶三萬一千三百六十五,口十八萬六千八百四十九。縣五。

保定,

靈臺,

臨涇,

良原,

潘原。

原州平涼郡,中都督府,望。廣德元年沒吐蕃,節度使馬璘表置行原州於靈臺之百里城。貞元十九年徙治平涼。元和三年又徙治臨涇。大中三年收復關、隴,歸治平高。廣明後復沒吐蕃,又僑治臨涇。土貢:氈、覆鞍氈、龍鬚席。戶七千三百四十九,口三萬三千一百四十六。縣二。

平高,

百泉。

渭州,元和四年以原州之平涼縣置行渭州,廣明元年為吐蕃所破,中和四年,涇原節度使張鈞表置。凡乾元後所置州,皆無郡名;及其季世,所置州縣,又不列上、中、下之第。縣一。

平涼。

武州,中。大中五年以原州之蕭關置。中和四年僑治潘原。縣一。

蕭關。

寧州,彭原郡,望。本北地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五色覆鞍氈、龍鬚席、芫青、亭長、菴䕡、假蘇。戶三萬七千一百二十一,口二十二萬四千八百三十七。縣五。

定安,

真寧,

襄樂,

彭原,

定平。

慶州,順化郡,中都督府。本弘化郡,天寶元年曰安化,至德元載更名。土貢:胡女布、牛酥、麝、蠟。戶二萬三千九百四十九,口十二萬四千二百三十六。縣十。

順化,

合水,

樂蟠,

馬嶺,

華池,

同川,

洛源,

延慶,

方渠,

懷安。

鄜州,洛交郡,上。本上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龍鬚席。戶二萬三千四百八十四,口十五萬三千七百一十四。縣五。

洛交,

洛川,

三川,

直羅,

甘泉。

坊州,中部郡,上。武德二年析鄜州之中部、鄜城置。土貢:龍鬚席、枲、弦麻。戶二萬二千四百五十八,口十二萬二百八。縣四。

中部,

宜君,

昇平,

鄜城。

丹州,咸寧郡,上。本丹陽郡,義寧元年析延安郡之義川、汾川、咸寧縣置,天寶元年更名。土貢:龍鬚席、麝、蠟燭。戶萬五千一百五,口八萬七千六百二十五。縣四。

義川,

雲巖,

汾川,咸寧。

延州,延安郡,中都督府。土貢:樺皮、麝、蠟。戶萬八千九百五十四,口十萬四十。縣十。

膚施,

延長,

臨真,

金明,

豐林,

延川,

敷政,

延昌,

延水,

門山。

靈州,靈武郡,大都督府。土貢:紅藍,甘草,花蓯蓉,代赭,白膠,青蟲,鵰,鶻,白羽,麝,野馬、鹿革,野猪黃,吉莫鞾,鞹,氈,庫利,赤檉,馬策,印鹽,黃牛臆。戶萬一千四百五十六,口五萬三千一百六十三。縣四。

迴樂,

靈武,

懷遠,

保靜。

威州,中。本安樂州。初,吐谷渾部落自涼州徙于鄯州,不安其居,又徙于靈州之境,咸亨三年以靈州之故鳴沙縣地置州以居之。至德後沒吐蕃。大中三年收復,更名。光啟三年徙治涼州鎮為行州。縣二。

鳴沙,

雄州,在靈州西南百八十里。中和元年徙治承天堡為行州。

警州,本定遠城,在靈州東北二百里,先天二年,朔方大總管郭元振置。其後為上縣,隸靈州。景福元年,靈威節度使韓遵表為州。

會州,會寧郡,上。本西會州,武德二年以平涼郡之會寧鎮置。貞觀八年以足食故更名粟州,是年又更名。土貢:駝毛褐、野馬革、覆鞍氈、鹿舌、鹿尾。戶四千五百九十四,口二萬六千六百六十。縣二。會寧,烏蘭。

鹽州,五原郡,下都督府。本鹽川郡。唐初沒梁師都。武德元年僑治靈州。貞觀元年州省,以縣隸靈州,二年,師都平,復置州。天寶元年更郡曰五原。貞元三年沒吐蕃,九年復城之。土貢:鹽山、木瓜、𤕠牛。戶二千九百二十九,口萬六千六百六十五。縣二。

五原,

夏州,朔方郡,中都督府。土貢:氈、角弓、酥、拒霜薺。戶九千二百一十三,口五萬三千一十四。縣三。

朔方,

德靜,

寧朔。

綏州,上郡,下。本雕陰郡地。唐初沒梁師都。武德三年以歸民於延州豐林縣僑置,六年徙治延川境,七年徙治魏平。貞觀二年,師都平,歸治上縣。天寶元年更郡名。土貢:胡女布、蠟燭。戶萬八百六十七,口八萬九千一百一十二。縣五。

龍泉,

延福,

綏德,

城平,

大斌。

銀州,銀川郡,下。貞觀二年析綏州之儒林、真鄉置。土貢:女稽布。戶七千六百二,口四萬五千五百二十七。縣四。

儒林,

真鄉,

開光,

撫寧。

宥州,寧朔郡,上。調露元年,於靈、夏南境以降突厥置魯州、麗州、含州、塞州、依州、契州,以唐人為刺史,謂之六胡州。長安四年併為匡、長二州。神龍三年置蘭池都督府,分六州為縣。開元十年復置魯州、麗州、契州、塞州。十年平康待賓,遷其人於河南及江、淮。十八年復置匡、長二州。二十六年還所遷胡戶置宥州及延恩等縣,其後僑治經略軍。至德二載更郡曰懷德。乾元元年復故名。寶應後廢。元和九年於經略軍復置,距故州東北三百里。十五年徙治長澤,為吐蕃所破。長慶四年,節度使李祐復奏置。土貢:氈。戶七千八十三,口三萬二千六百五十二。縣二。

延恩,

長澤。

麟州,新秦郡,下都督府。開元十二年析勝州之連谷、銀城置,十四年廢,天寶元年復置。土貢:青他鹿角。戶二千四百二十八,口萬九百三。縣三。

新秦,

連谷,

銀城。

勝州,榆林郡,下都督府。武德中沒梁師都。師都平,復置。土貢:胡布、青他鹿角、芍藥、徐長卿。戶四千一百八十七,口二萬九百五十二。縣二。

榆林,

河濱。

豐州,九原郡,下都督府。貞觀四年以降突厥戶置,不領縣。十一年州廢,地入靈州。二十三年復置。土貢:白麥、印鹽、野馬胯革、駝毛褐、氈。戶二千八百一十三,口九千六百四十一。縣二。

九原,

永豐。東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

單于大都護府,本雲中都護府,龍朔三年置,麟德元年更名。土貢:胡女布、野馬胯革。戶二千一百五十五,口六千八百七十七。縣一。金河。

安北大都護府,本燕然都護府。龍朔三年曰瀚海都督府。總章二年更名。開元二年治中受降城,十年徙治豐、勝二州之境,十二年徙治天德軍。土貢:野馬胯革。戶二千六,口七千四百九十八。縣二。陰山,通濟。

鎮北大都護府。長寧。

右關內採訪使,以京官領。

校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