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出自姬姓。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周宣王時有卿士張仲,其後裔事晉為大夫。張侯生老,老生趯,趯生骼。至三卿分晉,張氏仕韓。韓相張開地,生平,凡相五君。平生良,字子房,漢留文成侯。良生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大司馬金。金生陽陵公乘千秋,字萬雅。千秋生嵩。嵩五子:壯、讚、彭、睦、述。壯生胤。胤生皓,字叔明,後漢司空,世居武陽犍為。皓生宇,北平、范陽太守,避地居方城。宇孫肥如侯孟成。孟成生平,魏漁陽郡守。平生華,字茂先,晉司空、壯武公。二子:禕、韙。禕字彥仲,散騎侍郎。生輿,字公安,太子舍人,襲壯武公。生次惠,宋濮陽太守。二子:穆之,安之。安之之族,徙居襄陽。

韙,晉散騎常侍,隨元帝南遷,寓居江左。六世孫隆,太常卿,復還河東,後徙洛陽。生子犯。子犯生俊,河東從事。生弋。

河東張氏本出晉司空華裔孫吒子,隋河東郡丞,自范陽徙居河東猗氏,生長度。

始興張氏亦出自晉司空華之後,隨晉南遷,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

馮翊張氏本出後漢司空皓少子綱,字文紀,後漢廣陵太守。曾孫翼,字伯恭,蜀冀州刺史。子孫自犍為徙下邽。

吳郡張氏本出嵩第四子睦,字選公,後漢蜀郡太守,始居吳郡。裔孫顯,齊廬江太守,生紹。

清河東武城張氏本出漢留侯良裔孫司徒歆。歆弟協,字季期,衞尉。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內徙清河。曾孫幸,後魏青州刺史、平陸侯。生準,東青州刺史,襲侯。生靈真。生彝,隋末徙魏州昌樂。

河間張氏,漢常山景王耳之後,世居鄚縣。後周有司成中大夫、虞鄉定公張羨,賜姓叱羅氏。生照,照字士鴻,隋冀州刺史,復為張氏。三子:惠寶、惠瑤、惠珍。

中山張氏出漢北平文侯倉之後,世居中山義豐。

魏郡張氏世居繁水。

汲郡張氏世居平原。

鄭州張氏

張氏宰相十七人。柬之、說、嘉貞、延賞、弘靖、九齡、仁愿、鎰、錫、文瓘、光輔、文蔚、濬、行成、大安、鎬、亮。

馬氏出自嬴姓,伯益之後。趙王子趙奢為惠文王將,封馬服君,生牧,亦為趙將,子孫因以為氏,世居邯鄲。秦滅趙,牧子興徙咸陽,秦封武安侯。三子:珪、琛、嵩。嵩生述,字貞惠,漢太子大夫、平通侯。生權,為寧東將軍。三子:何羅、通、倫。通字達,黃門郎、侍中、重合侯,坐何羅反,徙扶風茂陵成懽里。生賓,議郎、繡衣使者。三子:慶、昌、襄。昌生仲,玄武司馬。四子:況、余、員、援。余字聖卿,中壘校尉、揚州牧。二子:嚴、敷。嚴字威卿,後漢將作大匠。七子:固、伉、歆、鱄、融、留、續。歆十一世孫默,十二世孫岫。

扶風馬氏:

茌平馬氏,北齊有茌平令暹,因家焉。

馬氏宰相三人。燧、植、周。

褚氏出自子姓。宋共公子段,字子石,食采於褚,其德可師,號曰「褚師」,生公孫肥,子孫因為褚氏。漢梁相褚大,元、成間有褚先生少孫,裔孫重,始居河南陽翟。裔孫招,安東將軍、揚州都督、關內侯。孫䂮,字武良,晉安東將軍,始徙丹楊。五子:頠、說、洽、裕、祥。洽,武昌太守。生征討大都督、都鄉元穆侯裒,字季野。二字:歆、熙。歆字幼安,祕書監。生爽,字義弘,會稽王諮議參軍。爽五子:秀之、粹之、陟之、裕之、淡之。秀之字長倩,宋太常。四子:儶之、湛之、貞之、法顯。

褚氏宰相一人。遂良。

崔氏出自姜姓。齊丁公伋嫡子季子讓國叔乙,食采於崔,遂為崔氏。濟南東朝陽縣西北有崔氏城是也。季子生穆伯。穆伯生沃。沃生野。八世孫夭生杼,為齊正卿。生子成、子明、子彊,皆為慶封所殺。子明奔魯,生良。十五世孫意如,為秦大夫,封東萊侯。二子:業、仲牟。業字伯基,漢東萊侯,居清河東武城。生太常信侯昱。昱生襄國太守穆侯紹。紹生光祿勳嗣侯雅。雅生揚州刺史忠。忠生散騎常侍泰。泰字世榮,始居歈縣。二子:恪、景。恪,丞相司直,生郡功曹殷。七子:雙、邯、㝢、金、虎、蕃、固。雙為東祖,邯為西祖,㝢為南祖,亦號中祖。㝢四世孫林,字德儒,魏司空、安陽孝侯。曾孫悅,前趙司徒、左長史、關內侯。三子:渾、潛、湛。湛生顗,後魏平東府諮議參軍。生蔚,自宋奔後魏,居滎陽,號鄭州崔氏。

許州鄢陵房:蔚少子彧,居鄢陵。

南祖崔氏:泰少子景,字子成,淮陽太守,生挺,字子建。挺生破虜將軍權。權生諫議大夫濟,字元先,亦稱南祖。濟生湫,字道初。湫生安定侯融,字子長。融生中書令溫,字道和。溫生魏常山太守就,字伯玄。就生上谷太守公安。公安生晉大司徒、關內侯岳,字元嵩。岳生後趙尚書右僕射牧,字伯蘭。牧生後趙征東大將軍蔭,字道崇。蔭生聊城令怡,字少業。怡生宋樂陵太守曠,隨慕容德度河居齊郡烏水,號烏水房。生清河太守二子:靈延、靈茂。靈茂,宋庫部郎中,居全節。生稚寶,稚寶,後魏祠部郎中。生逵,字景通,北齊三公郎中。生周司徒長史德仁。德仁生君實。

伯基八世孫密。密二子:霸、琰。霸曾孫遵。

琰字季珪,魏尚書。生諒,字士文。生遇。遇生瑜。瑜生逞,字叔祖。逞生禕。禕四世孫溉。

清河大房:逞少子諲,宋青、冀二州刺史。生靈和,宋員外散騎常侍。生後魏贈清河太守宗伯。生休、寅。休號大房。

清河小房:寅字敬禮,後魏太子舍人、樂安郡守。生長謙,給事中、青州刺史,生子令、公華。

清河青州房:琰生欽。欽生京。京孫瓊,慕容垂車騎屬。生輯,宋泰山太守,徙居青州,號青州房。輯生脩之、目連。

博陵安平崔氏:仲牟生融。融生石。石生廓,字少通,生寂。寂生欽。欽生朝,漢侍御史。生舒,漢四郡太守。二子:發、篆。篆,郡文學,生毅。毅生駰,字亭伯,長岑長。二子:盤、寔。盤生烈,後漢太尉、城門校尉。生鈞,字州平,西河太守。十世孫昂。

大房崔氏:駰少子寔,字子真,後漢尚書,生皓。皓生質。質生讚。讚生洪,字良夫,晉大司農。生廓。廓生遄。遄生懿,字世茂。五子:連、琨、格、邈、殊,又三子:怡、豹、偘為一房,號「六房」。連字景遇,鉅鹿令,號「大房」。生郡功曹綽。二子:標、鑒。標字洛祖,行博陵太守。生後魏鎮南長史廣,字仲慶。生元猷,元猷生當。

鑒字神具,後魏東徐州刺史、安平康侯。三子:含、秉德、習。秉德,驃騎大將軍,謚曰靖穆。子忻、君哲、仲哲。

第二房崔氏:琨字景龍,饒陽令,行本郡太守。二子:經、鬱。經生辯,字神通,後魏武邑太守、饒陽侯,謚曰恭。二子:逸、楷。

鬱,後魏濮陽太守,生挺。

第三房崔氏:格二子,蕃、潁。蕃生天護。潁八世孫不疑,左補闕。

崔氏定著十房:一曰鄭州,二曰鄢陵,三曰南祖,四曰清河大房,五曰清河小房,六曰清河青州房,七曰博陵安平房,八曰博陵大房,九曰博陵第二房,十曰博陵第三房。宰相二十三人。鄭州崔氏有元綜;鄢陵有知溫;南祖有昭緯、慎由、胤、詧、神基;清河大房有龜從,小房有彥昭、羣、鄲;青州房有圓;安平房有仁師、湜;博陵大房有玄暐、損、鉉、元式,第二房有珙、遠、祐甫、植,第三房有日用。

于氏出自姬姓。周武王第二子邘叔,子孫以國為氏,其後去「邑」為于氏。其後自東海郯縣隨拓拔隣徙代,改為萬紐于氏。後魏孝文時復為于氏。外都大官新安公栗磾生侍中、尚書令洛拔。洛拔六子:烈、敦、果、勁、洎、天恩。天恩,內行長、遼西太守,生太中大夫仁。仁生高平郡都將子安。子安生隴西郡守建平郡公子提。子提生謹,字思敬,從西魏孝武帝入關,遂為京兆長安人,仕後周,太師、燕文公。九子:寔、翼、義、智、紹、弼、簡、禮、廣。

于氏宰相三人。頔、志寧、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