羈縻州
唐興,初未暇於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諸蕃及蠻夷稍稍內屬,卽其部落列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雖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然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都護所領,著于令式。今錄招降開置之目,以見其盛。其後或臣或叛,經制不一,不能詳見。突厥、回紇、党項、吐谷渾隸關內道者,為府二十九,州九十。突厥之別部及奚、契丹、靺鞨、降胡、高麗隸河北者,為府十四,州四十六。突厥、回紇、党項、吐谷渾之別部及龜茲、于闐、焉耆、疏勒、河西內屬諸胡、西域十六國隸隴右者,為府五十一,州百九十八。羌、蠻隸劍南者,為州二百六十一。蠻隸江南者,為州五十一,隸嶺南者,為州九十二。又有党項州二十四,不知其隸屬。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號為羈縻云。
關內道
突厥州十九,府五。
定襄都督府,領州四。阿德州 執失州 蘇農州 拔延州
右隸夏州都督府
雲中都督府,領州五。舍利州 阿史那州 綽州 思壁州 白登州
桑乾都督府,領州四。郁射州 藝失州 卑失州 叱略州
呼延都督府,領州三。賀魯州 葛邏州 𨁂跌州
右隸單于都護府
新黎州 渾河州 狼山州
堅昆都督府
右隸安北都護府
回紇州十八,府九。
燕然州 雞鹿州 雞田州 東皋蘭州 燭龍州 燕山州
右隸靈州都督府
達渾都督府,領州五。姑衍州 步訖若州 嵠彈州 鶻州 低粟州
安化州都督府
寧朔州都督府
僕固州都督府
右隸夏州都督府
榆溪州 窴顏州 居延州 稽落州 余吾州
浚稽州 仙萼州
瀚海都督府
金微都督府
幽陵都督府
龜林都督府
堅昆都督府
右隸安北都護府
党項州五十一,府十五。 清塞州 歸德州
蘭池都督府
芳池都督府
相興都督府
永平都督府
旭定都督府
清寧都督府
忠順都督府
寧保都督府
靜塞都督府
萬吉都督府
樂容州都督府,領州一。東夏州
靜邊州都督府,領州二十五。布州 北夏州 思義州 思樂州 昌塞州 吳州 朝州 歸州 浮州 祐州 卑州 西歸州 嶂州 餝州 開元州 歸順州 淳州 烏籠州 恤州 嵯州 蓋州 悅州 迴樂州 烏掌州 諾州
右隸靈州都督府
芳池州都督府,領州九。寧靜州 種州 玉州 濮州 林州 尹州 位州 長州 寶州
宜定州都督府,領州七。党州 橋州 烏州 西戎州 野利州 米州 還州
安化州都督府,領州七。永和州 琮州 儒州
右隸慶州都督府
吐谷渾州二。
寧朔州
右隸夏州都督府
渾州
右隸延州都督府
河北道
突厥州二。
順州順義郡 瑞州
右初隸營州都督府,及李盡忠陷營州,以順州隸幽州都督府,徙瑞州于宋州之境。神龍初北還,亦隸幽州都督府。
奚州九,府一。
鮮州 崇州 順化州 歸義州歸德郡
奉誠都督府,領州五。弱水州 祁黎州 洛瓌州 太魯州 渴野州
契丹州十七,府一。
玄州 威州 昌州 師州 帶州 歸順州歸化郡 沃州 信州 青山州
松漠都督府,領州八。峭落州 無逢州 羽陵州 白連州 徒河州 萬丹州 疋黎州 赤山州
歸誠州
靺鞨州三,府三。
慎州 夷賓州 黎州
黑水州都督府
渤海都督府
安靜都督府
右初皆隸營州都督,李盡忠陷營州,乃遷玄州于徐、宋之境,威州于幽州之境,昌、師、帶、鮮、信五州于青州之境,崇、慎二州于淄、青之境,夷賓州于徐州之境,黎州于宋州之境,在河南者十州,神龍初乃使北還,二年皆隸幽州都督府。
降胡州一。
凜州
右隸幽州都督府
高麗降戶州十四,府九。 南蘇州 蓋牟州 代那州 倉巖州 磨米州 積利州 黎山州 延津州 木底州 安市州 諸北州 識利州 拂涅州 拜漢州
新城州都督府
遼城州都督府
哥勿州都督府
衞樂州都督府
舍利州都督府
居素州都督府
越喜州都督府
去旦州都督府
建安州都督府
右隸安東都護府
隴右道
突厥州三,府二十七。
皋蘭州
興昔都督府
右隸涼州都督府
特伽州 雞洛州
濛池都護府
崑陵都護府
匐延都督府
嗢鹿州都督府
潔山都督府
雙河都督府
鷹娑都督府
鹽泊州都督府
陰山州都督府
大漠州都督府
玄池州都督府
金附州都督府
輪臺州都督府
金滿州都督府
咽麪州都督府
鹽祿州都督府
哥係州都督府
孤舒州都督府
西鹽州都督府
東鹽州都督府
叱勒州都督府
迦瑟州都督府
憑洛州都督府
沙陀州都督府
答爛州都督府
右隸北庭都護府
回紇州三,府一。
蹛林州 金水州 賀蘭州
盧山都督府
右初隸燕然都護府,總章元年隸涼州都督府。
党項州七十三,府一,縣一。
馬邑州
右隸秦州都督府
保塞州
右隸臨州都督府
密恭縣
右隸洮州
叢州 崌州 奉州 巖州 遠州 麟州 可州 闊州 彭州 直州 肆州 序州 靜州
軌州都督府以上有版。
研州 探那州 [忄+巳]州 毗州 河州 幹州 瓊州 犀州 龕州 陪州 如州 麻州霸州 䃹州 光州 至涼州 曄州 思帝州 統州 穀邛州 達違州 萬卑州 慈州融洮州 執州 答針州 稅河州 吳洛州 齊帝州 苗州 始目州 悉多州 質州兆州 求易州 託州 志德州 延避州 略州 索京州 柘剛州 明桑州 白豆州瓚州 酋和州 和昔州 祝州 索川州 拔揭州 鼓州 飛州 索渠州 目州 寶劍州津州 柘鍾州 紀州 徽州以上無版。
右初隸松州都督府,肅宗時懿、蓋、嵯、諾、嶂、祐、臺、橋、浮、寶、玉、位、儒、歸、恤及西戎、西滄、樂容、歸德等州皆內徙,餘皆沒于吐蕃。
乾封州 歸義州 順化州 和寧州 和義州 保善州 寧定州 羅雲州 朝鳳州 永定州 宜芳州
右
吐谷渾州一。
閤門州
右隸涼州都督府
四鎮都督府,州三十四。
龜茲都督府,領州九。
毗沙都督府,領州十。
焉耆都督府
疏勒都督府,領州十五。
河西內屬諸胡,州十二,府二。
烏壘州 和墨州 溫府州 蔚頭州 遍城州 耀建州 寅度州 豬拔州 達滿州 蒲順州 郢及滿州 乞乍州
媯塞都督府
渠黎都督府
西域府十六,州七十二。
月支都督府,領州二十五。藍氏州 大夏州 漢樓州 弗敵州 沙律州 媯水州 盤越州 忸密州 伽倍州 粟特州 鉢羅州 雙泉州 祀惟州 遲散州 富樓州 丁零州 薄知州 桃槐州 大檀州 伏盧州 身毒州 西戎州 疊仗州 苑湯州
大汗都督府,領州十五。附墨州 奄蔡州 依耐州 犂州 榆令州 安屋州 罽陵州 碣石州 波知州 烏丹州 諾色州 迷蜜州 盻頓州 宿利州 賀那州
條支都督府,領州九。細柳州 虞泉州 犂蘄州 崦嵫州 巨雀州 遺州 西海州 鎮西州 乾陀州
天馬都督府,領州二。洛那州 束離州
高附都督府,領州二。五翖州 休蜜州
脩鮮都督府,領州十。毗舍州 陰米州 波路州 龍池州 烏弋州 羅羅州 檀特州 烏利州 漠州 懸度州
寫鳳都督府,領州四。嶰谷州 泠淪州 悉萬州 鉗敦州
悅般州都督府,領雙靡州。
奇沙州都督府,領州二。沛隸州 大秦州
姑墨州都督府,領栗弋州。
旅獒州都督府
崑墟州都督府
至拔州都督府
鳥飛州都督府,
王庭州都督府
波斯都督府
右隸安西都護府
劍南道
諸羌州百六十八。
西雅州 蛾州 拱州 劍州
右隸松州都督府
塗州 炎州 徹州 向州 冉州 穹州 笮州 蓬魯州 姜州 恕州 葛州 勿州 鞮州 占州 達州 浪州 邠州 斂州 補州 賴州 那州 舉州 多州 爾州 射州 鐸州 平祭州 時州 箭州 婆州 浩州 質州 居州 可州 宕州 歸化州 柰州 竺州 卓州
右隸茂州都督府
思亮州 杜州 初漢州 孚川州 渠川州 丘盧州 祐州 計州 龍施州 月亂州 浪彌州 月邊州 團州 櫃州 威川州 米羌州
右隸巂州都督府
當馬州 林波州 中川州 林燒州 鉗矢州 會野州 當仁州 金林州 東嘉梁州 西嘉梁州 東石乳州 西石乳州 涉邛州 汶東州 費林州 徐渠州 彊雞州 長臂州 楊常州 羅巖州 雉州 椎梅州 三井州 束鋒州 名配州 鉗恭州 斜恭州 畫重州 羅林州 籠羊州 龍逢州 敢川州 驚川州 楇眉州 木燭州 當品州 嚴城州 昌磊州 鉗幷州 作重州 楇林州 三恭州 布嵐州 欠馬州 羅蓬州 論川州 讓川州 遠南州 卑廬州 夔龍州 耀川州 金川州 鹽井州 涼川州 夏梁州 甫和州 橛查州
右隸雅州都督府
奉上州 輒榮州 劇川州 合欽州 蓬口州 博盧州 明川州 胣䏢州 蓬矢州 大渡州 米川州 木屬州 河東州 甫嵐州 昌明州 歸化州 象川州 叢夏州 和良州 和都州 附樹州 東川州 上貴州 滑川州 比川州 吉川州 甫萼州 比地州 蒼榮州 野川州 邛凍州 貴林州 牒珍州 浪彌州 郎郭州 上欽州 時蓬州 儼馬州 邛川州 護邛州 脚川州 開望州 上蓬州 比蓬州 剝重州 久護州 瑤劍州 明昌州 護川州 索古州 諾柞州 柏坡州
右隸黎州都督府
諸蠻州九十二。
南寧州 昆州 匡州 髳州 尹州 曾州 鉤州 裒州 宗州 微州 縻州 望州 謻羅州 盤州 麻州 英州 聲州 勤州 傍州 求州 丘州 覽州 咸州 瀘慈州 歸武州嚴州 湯望州 武德州 奏龍州 武鎮州 南唐州 連州 南州 德州 為州 洛州 移州 悅州 鏡州 筠州 志州 盈州 武昌州 扶德州 播朗州 信州 居州 炎州 馴州 騁州 浪川州 協州 靖州 曲州 播陵州 鉗州 哥靈州 滈州 切騎州 品州 從州 牱連州 碾衞州
右隸戎州都督府
于州 異州 五陵州 䄂州 和往州 舍利州 范鄧州 野共州 洪郎州 日南州 眉鄧州 邆備州 洛諾州
右隸姚州都督府
納州都寧郡 薩州黃池郡 晏州羅陽郡 鞏州因忠郡 奉州 浙州 順州 思峩州 淯州 能州 高州 宋州 長寧州 定州
右隸瀘州都督府
江南道
諸蠻州五十一。
牂州 琰州 莊州 充州 應州 矩州 明州 蒍州 勞州 羲州 福州 犍州 邦州 清州 峩州 蠻州 [上山下歐]州 濡州 琳州 鸞州 令州 那州 暉州 都州 總州 敦州 殷州 候州 晃州 樊州 稜州 添州 普寧州 功州 亮州 茂龍州 延州 訓州 卿州 雙城州 整州 懸州 撫水州 思源州 逸州 南平州 勳州 襲州 寶州 姜州 鴻州
右隸黔州都督府
嶺南道
諸蠻州九十二。
紆州 歸思州 蕃州 溫泉州溫泉郡 述昆州 格州
右隸桂州都督府
椳州 歸順州 思剛州 侯州 歸誠州 倫州 石西州 思恩州 思同州 思明州 萬形州 萬承州 上思州 談州 思琅州 波州 員州 功饒州 萬德州 左州 思誠州 𩹄州 歸樂州 青州 得州 七源州
右隸邕州都督府
德化州 郎茫州 龍武州 歸化州 郡州 萬泉州 思農州 為州 西原州 林西州 思廓州 武靈州 新安州 金廓州 提上州 甘棠州 武定州 都金州 諒州 武陸州 平原州 龍州 武定州 真州 信州 思陵州 祿州 南平州 西平州 門州 餘州 巋州 金隣州 暑州 羅伏州 儋陵州 樊德州 金龍州 哥富州 尚思州 安德州
右隸安南都護府
蜀爨蠻州十八
右隸峯州都督府
唐置羈縻諸州,皆傍塞外,或寓名於夷落。而四夷之與中國通者甚眾,若將臣之所征討,敕使之所慰賜,宜有以記其所從出。天寶中,玄宗問諸蕃國遠近,鴻臚卿王忠嗣以西域圖對,纔十數國。其後貞元宰相賈耽考方域道里之數最詳,從邊州入四夷,通譯于鴻臚者,莫不畢紀。其入四夷之路與關戍走集最要者七:一曰營州入安東道,二曰登州海行入高麗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雲中道,四曰中受降城入回鶻道,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竺道,七曰廣州通海夷道。其山川聚落,封略遠近,皆概舉其目。州縣有名而前所不錄者,或夷狄所自名云。
營州西北百里曰松陘嶺,其西奚,其東契丹。距營州北四百里至湟水。營州東百八十里至燕郡城。又經汝羅守捉,渡遼水至安東都護府五百里。府,故漢襄平城也。東南至平壤城八百里;西南至都里海口六百里;西至建安城三百里,故中郭縣也;南至鴨淥江北泊汋城七百里,故安平縣也。自都護府東北經古蓋牟、新城,又經渤海長嶺府,千五百里至渤海王城,城臨忽汗海,其西南三十里有古肅慎城,其北經德理鎮,至南黑水靺鞨千里。
登州東北海行,過大謝島、龜歆島、末島、烏湖島三百里。北渡烏湖海,至馬石山東之都里鎮二百里。東傍海壖,過青泥浦、桃花浦、杏花浦、石人汪、橐駝灣、烏骨江八百里。乃南傍海壖,過烏牧島、貝江口、椒島,得新羅西北之長口鎮。又過秦王石橋、麻田島、古寺島、得物島,千里至鴨淥江唐恩浦口。乃東南陸行,七百里至新羅王城。自鴨淥江口舟行百餘里,乃小舫泝流東北三十里至泊汋口,得渤海之境。又泝流五百里,至丸都縣城,故高麗王都。
夏州北渡烏水,經賀麟澤、拔利干澤,過沙,次內橫剗、沃野泊、長澤、白城,百二十里至可朱渾水源。又經故陽城澤、橫剗北門、突紇利泊、石子嶺,百餘里至阿頹泉。又經大非苦鹽池,六十六里至賀蘭驛。又經庫也干泊、彌鵝泊、榆祿渾泊,百餘里至地頹澤。又經步拙泉故城,八十八里渡烏那水,經胡洛鹽池、紇伏干泉,四十八里度庫結沙,一曰普納沙,二十八里過橫水,五十九里至十賁故城,又十里至寧遠鎮。又涉屯根水,五十里至安樂戍,戍在河西壖,其東壖有古大同城。今大同城故永濟柵也。北經大泊,十七里至金河。又經故後魏沃野鎮城,傍金河,過古長城,九十二里至吐俱麟川。傍水行,經破落汗山、賀悅泉,百三十一里至步越多山。又東北二十里至纈特泉。又東六十里至賀人山,山西磧口有詰特犍泊。吐俱麟川水西有城,城東南經拔厥那山,二百三十里至帝割達城。又東北至諾真水汊。又東南百八十七里,經古可汗城至鹹澤。又東南經烏咄谷,二百七里至古雲中城。又西五十五里有綏遠城。皆靈、夏以北蕃落所居。
中受降城正北如東八十里,有呼延谷,谷南口有呼延柵,谷北口有歸唐柵,車道也,入回鶻使所經。又五百里至鷿鵜泉,又十里入磧,經麚鹿山、鹿耳山、錯甲山,八百里至山鷰子井。又西北經密粟山、達旦泊、野馬泊、可汗泉、橫嶺、綿泉、鏡泊,七百里至回鶻衙帳。
又別道自鷿鵜泉北經公主城、眉間城、怛羅思山、赤崖、鹽泊、渾義河、爐門山、木燭嶺,千五百里亦至回鶻衙帳。東有平野,西據烏德鞬山,南依嗢昆水,北六七百里至仙娥河,河北岸有富貴城。又正北如東過雪山松樺林及諸泉泊,千五百里至骨利幹,又西十三日行至都播部落,又北六七日至堅昆部落,有牢山、劍水。
又自衙帳東北渡仙娥河,二千里至室韋。骨利幹之東,室韋之西有鞠部落,亦曰祴部落。其東十五日行有俞折國,亦室韋部落。又正北十日行有大漢國,又北有骨師國。骨利幹、都播二部落北有小海,冰堅時馬行八日可度。海北多大山,其民狀貌甚偉,風俗類骨利幹,晝長而夕短。
回鶻有延姪伽水,一曰延特勒泊,曰延特勒郍海。烏德鞬山左右嗢昆河、獨邏河皆屈曲東北流,至衙帳東北五百里合流。泊東北千餘里有俱倫泊,泊之四面皆室韋。
安西西出柘厥關,渡白馬河,百八十里西入俱毗羅磧。經苦井,百二十里至俱毗羅城。又六十里至阿悉言城。又六十里至撥換城,一曰威戎城,曰姑墨州,南臨思渾河。乃西北渡撥換河、中河,距思渾河百二十里,至小石城。又二十里至于闐境之胡蘆河。
自撥換、碎葉西南渡渾河,百八十里有濟濁館,故和平鋪也。又經故達幹城,百二十里至謁者館。又六十里至據史德城,龜茲境也,一曰鬱頭州,在赤河北岸孤石山。渡赤河,經岐山,三百四十里至葭蘆館。又經達漫城,百四十里至疏勒鎮,南北西三面皆有山,城在水中。城東又有漢城,亦在灘上。赤河來自疏勒西葛羅嶺,至城西分流,合于城東北,入據史德界。自撥換南而東,經崑崗,渡赤河,又西南經神山、睢陽、鹹泊,又南經疎樹,九百三十里至于闐鎮城。
于闐西五十里有葦關,又西經勃野,西北渡繫館河,六百二十里至郅支滿城,一曰磧南州。又西北經苦井、黃渠,三百二十里至雙渠,故羯飯館也。又西北經半城,百六十里至演渡州,又北八十里至疏勒鎮。自疏勒西南入劍末谷、青山嶺、青嶺、不忍嶺,六百里至葱嶺守捉,故羯盤陀國,開元中置守捉,安西極邊之戍。有寧彌故城,一曰達德力城,曰汗彌國,曰拘彌城。于闐東三百九十里,有建德力河,東七百里有精絕國。于闐西南三百八十里,有皮山城,北與姑墨接。凍凌山在于闐國西南七百里。又于闐東三百里有坎城鎮,東六百里有蘭城鎮,南六百里有胡弩鎮,西二百里有固城鎮,西三百九十里有吉良鎮。于闐東距且末鎮千六百里。自焉耆西五十里過鐵門關,又二十里至于術守捉城,又二百里至榆林守捉,又五十里至龍泉守捉,又六十里至東夷僻守捉,又七十里至西夷僻守捉,又六十里至赤岸守捉,又百二十里至安西都護府。
又一路自沙州壽昌縣西十里至陽關故城,又西至蒲昌海南岸千里。自蒲昌海南岸,西經七屯城,漢伊脩城也。又西八十里至石城鎮,漢樓蘭國也,亦名鄯善,在蒲昌海南三百里,康豔典為鎮使以通西域者。又西二百里至新城,亦謂之弩支城,豔典所築。又西經特勒井,渡且末河,五百里至播仙鎮,故且末城也,高宗上元中更名。又西經悉利支井、祅井、勿遮水,五百里至于闐東蘭城守捉。又西經移杜堡、彭懷堡、坎城守捉,三百里至于闐。
安南經交趾太平,百餘里至峯州。又經南田,百三十里至恩樓縣,乃水行四十里至忠城州。又二百里至多利州,又三百里至朱貴州,又四百里至丹棠州,
自羊苴咩城西至永昌故郡三百里。又西渡怒江,
一路自諸葛亮城西去騰充城二百里。又西至彌城百里。又西過山,二百里至麗水城。乃西渡麗水、龍泉水,二百里至安西城。乃西渡彌諾江水,千里至大秦婆羅門國。又西渡大嶺,三百里至東天竺北界箇沒盧國。又西南千二百里,至中天竺國東北境之奔那伐檀那國,與驃國往婆羅門路合。
一路自驩州東二日行,至唐林州安遠縣,南行經古羅江,二日行至環王國之檀洞江。又四日至朱崖,又經單補鎮,二日至環王國城,故漢日南郡地也。
自驩州西南三日行,度霧溫嶺,又二日行至棠州日落縣,又經羅倫江及古朗洞之石蜜山,三日行至棠州文陽縣。又經漦漦澗,四日行至文單國之算臺縣,又三日行至文單外城,又一日行至內城,一曰陸真臘,其南水真臘。又南至小海,其南羅越國,又南至大海。
廣州東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門山,乃帆風西行,二日至九州石。又南二日至象石。又西南三日行,至占不勞山,山在環王國東二百里海中。又南二日行至陵山。又一日行,至門毒國。又一日行,至古笪國。又半日行,至奔陀浪洲。又兩日行,到軍突弄山。又五日行至海硤,蕃人謂之「質」,南北百里,北岸則羅越國,南岸則佛逝國,佛逝國東水行四五日,至訶陵國,南中洲之最大者。又西出硤,三日至葛葛僧祇國,在佛逝西北隅之別島,國人多鈔暴,乘舶者畏憚之。其北岸則箇羅國。箇羅西則哥谷羅國。又從葛葛僧祇四五日行,至勝鄧洲。又西五日行,至婆露國。又六日行,至婆國伽藍洲。又北四日行,至師子國,其北海岸距南天竺大岸百里。又西四日行,經沒來國,南天竺之最南境。又西北經十餘小國,至婆羅門西境。又西北二日行,至拔䫻國。又十日行,經天竺西境小國五,至提䫻國,其國有彌蘭太河,一曰新頭河,自北渤崑國來,西流至提䫻國北,入于海。又自提䫻國西二十日行,經小國二十餘,至提羅盧和國,一曰羅和異國,國人於海中立華表,夜則置炬其上,使舶人夜行不迷。又西一日行,至烏剌國,乃大食國之弗利剌河,南入于海。小舟泝流,二日至末羅國,大食重鎮也。又西北陸行千里,至茂門王所都縛達城。
自婆羅門南境,從沒來國至烏剌國,皆緣海東岸行;其西岸之西,皆大食國,其西最南謂之三蘭國。自三蘭國正北二十日行,經小國十餘,至設國。又十日行,經小國六七,至薩伊瞿和竭國,當海西岸。又西六七日行,經小國六七,至沒巽國。又西北十日行,經小國十餘,至拔離謌磨難國。又一日行,至烏剌國,與東岸路合。
西域有陀拔思單國,
羅剎支國東至都槃國半月行,西至沙蘭國,南至大食國皆二十日行。
都槃國東至大食國半月行,南至大食國二十五日行,北至勃達國一月行。
勃達國東至大食國兩月行,西北至岐蘭國二十日行,北至大食國一月行。
河沒國東南至陀拔國半月行,西北至岐蘭國二十日行,南至沙蘭國一月行,北至海兩月行。
岐蘭國西至大食國兩月行,南至涅滿國二十日行,北至海五日行。
涅滿國西至大食國兩月行,南至大食國一月行,北至岐蘭國二十日行。
沙蘭國南至大食國二十五日行,北至涅滿國二十五日行。
石國東至拔汗那國百里,西南至東米國五百里。
罽賓國在疏勒西南四千里,東至俱蘭城國七百里,西至大食國千里,南至婆羅門國五百里,北至吐火羅國二百里。
東米國在安國西北二千里,東至碎葉國五千里,西南至石國千五百里,南至拔汗那國千五百里。
史國在疏勒西二千里,東至俱蜜國千里,西至大食國二千里,南至吐火羅國二百里,西北至康國七百里。
校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