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川郡秦置。雒陽東南五百里。十七城,戸二十六萬三千四百四十,口百四十三萬六千五百一十三。

陽翟,禹所都。有鈞臺。有高氏亭。有雍氏城。

襄,有養陰里。

襄城,有西不羹。有汜城。有汾丘。有魚齒山。

昆陽,有湛水。

定陵,有東不羹。

舞陽,邑。

郾,

臨潁,

潁陽,

潁陰,有狐宗鄉,或曰古狐人亭。有岸亭。

許,

新汲,

焉陵,春秋時曰[阝焉]。

長社,有長葛城。有向鄉。有蜀城,有蜀津。

陽城,有嵩高山,洧水、潁水出。有鐵。有負黍聚。

父城,有應鄉。

輪氏,建初四年置。

汝南郡,高帝置。雒陽東南六百五十里。三十七城,戸四十萬四千四百四十八,口二百一十萬七百八十八。

平輿,有沈亭,故國,姬姓。

新陽,侯國。

西平,有鐵。有柏亭,故柏國。

上蔡,本蔡國。

南頓,本頓國。

汝陰,本胡國。

汝陽,

新息,侯國。

北宜春,

㶏強,侯國。

灌陽,

期思,有蔣鄉,故蔣國。

陽安,有道亭,故國。

項,

西華,

細陽,

安城,侯國。有武城亭。

吳房,有棠谿亭。

鮦陽,侯國。

愼陽,

愼,

新蔡,有大呂亭。

安陽,侯國。有江亭,故國,嬴姓。

富波,侯國,永元中復。

宜祿,永元中復。

郎陵,侯國。

弋陽,侯國。有黃亭,故黃國,嬴姓。

召陵,有陘亭。有安陵鄉。

征羌,侯國。有安陵亭。

思善,侯國。

宋,公國,周名[C745]丘,漢改為新[C745],章帝建初四年徙宋公於此。有繁陽亭。

襃信,侯國。有賴亭,故國。

原鹿,侯國。

定潁,侯國。

固始,侯國。故寢也,光武中興更名。有寢丘。

山桑,侯國,故屬沛。有下城父聚。有垂惠聚。

城父,故屬沛,春秋時曰夷。有章華臺。

梁國,秦碭郡,高帝改。其三縣,元和元年屬。雒陽東南八百五十里。九城,戸八萬三千三百,口四十三萬一千二百八十三。

下邑,

睢陽,本宋國閼伯墟。有盧門亭。有魚門。有陽梁聚。

虞,有空桐地,有桐地,有桐亭。有綸城,少康邑。

碭山,出文石。

蒙,有蒙澤。

穀熟,有新城。有邳亭。

焉,故屬陳留。

寧陵,故屬陳留。有葛鄉,故葛伯國。

薄,故屬山陽,湯所都。

沛國,秦泗水郡,高帝改。雒陽東南千二百里。二十一城,戸二十萬四百九十五,口二十五萬一千三百九十三。

相,

蕭,本國。

沛,有泗水亭。

豐,西有大澤,高祖斬白蛇於此。在枌楡亭。

酇,有[D279]聚。

谷陽,

譙,刺史治。

洨,有垓下聚。

蘄,有大澤鄉,陳涉起此

銍,

鄲,

建平,

臨睢,故芒,光武更名。

竹邑,侯國,故竹。

公丘,本滕國。

龍亢,

向,本國。

符離,

虹,

太丘,

杼秋,故屬梁國,有澶淵聚。

陳國,高帝置,為淮陽,章和二年改。雒陽東南七百里。九城,戸十一萬二千六百五十三,口百五十四萬七千五百七十二。

陳,

陽夏,有固陵聚。

寧平,

苦,春秋時曰相。有賴鄉。

柘,

新平,

扶樂,

武平,

長平,故屬汝南。有辰亭。有赭丘城。

魯國,秦薛郡,高后改。本屬徐州,光武改屬豫州。六城,戸七萬八千四百四十七,口四十一萬一千五百九十。

魯國,古奄國。有大庭氏庫。有鐵。有闕里,孔子所居。有牛首亭。有五父衢。

騶,本邾國。

蕃,有南梁水。

薛,本國,六國時曰徐州。

卞,有盜泉。有郚鄉城。

汶陽,

右豫州刺史部,郡、國六,縣、邑公、侯國九十九。

魏郡高帝置。雒陽東北七百里。十五城,戸十二萬九千三百一十,口六十九萬五千六百六。

鄴,有故大河。有滏水。有汙水,有汙城。有平陽城。有武城。有九侯城。

繁陽,

內黃,清河水出。有羛陽聚。有黃澤。

魏,

元城,五鹿墟,故沙鹿,有沙亭。

黎陽,

陰安,邑

館陶,

清淵,

平恩,

沙,侯國。

斥丘,有葛。

武安,有鐵。

曲梁,侯國,故屬廣平。有雞澤。

梁期,

鉅鹿郡,秦置。建武十三年省廣平國,以其縣屬。雒陽北千一百里。十五城,戸十萬九千五百一十七,口六十萬二千九十六。

陶,有薄落亭。

鉅鹿,故大鹿,有大陸澤。

楊氏,

鄡,

下曲陽,有鼓聚,故翟鼓子國。有昔陽亭。

任,

南和,

廣平,

斥章,

廣宗,

曲周,

列人,

廣年,

平鄉,

南『糸言糸』,

常山國,高帝置。建武十三年省眞定國,以其縣屬。十三城,戸九萬七千五百,口六十三萬一千一百八十四。

元氏,

高邑,故鄗,光武更名。刺史治。有千秋亭、五成陌,光武即位於上此矣。

都鄉,侯國。有鐵。

南行唐,有石臼谷。

房子,贊皇山,濟水所出。

平棘,有塞。

欒城,

九門,

靈壽,衛水出。

蒲吾,

井陘,

眞定,

上艾,故屬太原。

中山國,高祖置。雒陽北一千四百里。十三城,戸九萬七千四百一十二,口六十五萬八千一百九十五。

盧奴,

北平,有鐵。

毋極,

新市,有鮮虞亭,故國,子姓。

望都,

唐,有中人亭,有左人鄉。

安國,

安憙,本安險,章帝更名。

漢昌,本苦陘,章帝更名。

蠡吾,侯國,故屬涿。

上曲陽,故屬常山。恆山在西北。

蒲陰,本曲逆,章帝更名。有陽城。

廣昌,故屬代郡。

安平國,故信都,高帝置。明帝名樂成,延光元年改。雒陽北二千里。十三城,戸九萬一千四百四十,口六十五萬五千一百一十八。

信都,有絳水、呼沱河。

阜城,故昌城。

南宮,

扶柳,

下博,

武邑,

觀津,經西有漳水,津名薄落津。

堂陽,故屬鉅鹿。

武遂,故屬河間。

饒陽,故名饒,屬涿。有無蔞亭。

安平,故屬涿。

南深,澤故屬涿。

河間國,文帝置,世祖省屬信都,和帝永元二年復故。雒陽北二千五百里。十一城,戸九萬三千七百五十四,口六十三萬四千四百二十一。

樂成,

弓高,

易,故屬涿。

武垣,故屬涿。

中水,故屬涿。

鄚,故屬涿。

高陽,故屬涿。有葛城。

文安,故屬勃海。

束州,故屬勃海。

成平,故屬勃海。

東平舒,故屬勃海。

清河國,高帝置。桓帝建和二年改為甘陵。雒陽北千二百八十里。七城,戸十二萬三千九百六十四,口七十六萬四百一十八。

甘陵,故厝,安帝更名。

貝丘,

東武城,

鄃,

靈,和帝永元九年夏。

繹幕,

廣川,故屬信都。有棘津城。

趙國,秦邯鄲郡,高帝改名。雒陽北千一百里。五城,戸三萬二千七百一十九,口十八萬八千三百八十一。

邯鄲,有叢臺。

易陽,

襄國,本邢國,秦為信都,項羽更名。有檀臺。有蘇人亭。

柏人,

中丘,

勃海郡,高帝置。雒陽北千六百里。八城,戸十三萬二千三百八十九,口百一十萬六千五百

南皮,

高城,侯國。

重合,侯國。

浮陽,侯國

東光,

章武,

陽信,延光元年復。

脩,故屬信都。

右冀州刺史部,郡、國九,縣、邑、侯國百

三四二一頁一0行 有氾城 按:「氾」原訛「汜」,逕改正。

三四二一頁一一行 臨潁 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和帝女封臨潁公主,志似脫「邑」字。桓帝時,邊韶為臨潁侯相,蓋公主之子襲封為侯也。

三四二二頁 一行 衝陵 按:前志「衝」作「傿」。

三四二二頁 三行 輪氏 按:前志作「綸氏」。

三四二二頁 三行 建初四年置 殿本考證齊召南謂按前志潁川郡有綸氏,疑縣不自建初置也。今按:漢書補注王先謙謂「置」疑「復」之誤。

三四二二頁一五行 高陵山汝水所出 按:張森楷校勘記謂案前志,潁川、汝南俱有定陵,此定陵下但云「有東不羹」,其高陵云云在汝南定陵下,今於此處注之,非是。

三四二二頁一六行 是文帝繼王位 按:張森楷校勘記謂案上下文義,「是」字頗不相屬,疑當作「時」,否則下有「時」字脫去。

三四二三頁 五行 徐廣曰岸亭 集解引惠棟說,謂當作「岸門亭」,諸本缺「門」字。今按:史記魏世家裴駰集解引作「岸亭」,小司馬索隱引作「岸門亭」。

三四二三頁 六行 獻帝徙都改許昌 按:集解引周壽昌說,謂考獻帝改都許在建安二年八月,改許縣為許昌縣在魏文帝黃初二年,非獻帝徙都時改名也。注誤。

三四二三頁 七行 成十七年伐(齊)〔鄭〕至曲洧 按:據左傳「齊」當作「鄭」,各本皆未正,今改。

三四二三頁 九行 克段於鄢 按:「段」原訛「假」,逕改正。

三四二三頁一二行 伐魏蜀澤 按:殿本考證謂魏世家作「濁澤」,六國年表又作「涿澤」。

三四二三頁一七行 史記曰周敬王十九年鄭伐負黍 按:殿本考證齊召南謂按周本紀無此文。年表是周威烈王十九年鄭敗韓於負黍,時鄭繻公十六年,韓景侯二年也。又按:「伐」原訛「代」,逕改正。

三四二三頁一七行 遇許由於負黍(山) 據集解引惠棟說刪。

三四二四頁 五行 新息〔侯〕國 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國」上當有「侯」字,馬援所封。今據補。按:集解又引馬與龍說,謂光武封朱浮為侯,在馬援前,見浮傳。

三四二四頁 六行 濦強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說文「濦」作「濦」,云「濦水出陽城少室山,東入潁」。

三四二四頁 六行 〔有〕道亭故國 張森楷校勘記謂「道」上當有「有」字,各本皆脫,蓋道是國,道亭非國也。按:張說是,今據補。

三四二四頁 七行 安城侯國 按:前志作「安成」。錢大昕謂銚期封安成侯,即此安城也。光武又封劉賜為安成侯。

三四二四頁 八行 慎陽 集解引惠棟說,謂索隱、路史引司馬志皆作「滇陽」。前志作「慎陽」,闞駰云合作「滇」。今按:前書師古注謂「慎」字本作「滇」,音真,後誤為「慎」耳。

三四二五頁 一行 有(摯)〔{執羊}〕亭見說文 集解引錢大昕說,謂「摯」當作「{執羊}」。說文「汝南平輿縣有{執羊}亭」,讀若晉。今據改。

三四二五頁 六行 縣有葛陂鄉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葛陂」一作「葛陵」。

三四二五頁 六行 民謂之楚王岑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水經汝水注作「楚王琴」,云楚人謂冢曰琴也。

三四二五頁 七行 輒頹壞〔填〕厭 集解引惠棟說,謂諸本脫「填」字。今據補。

三四二五頁 九行 縣東有桑里亭 按:今杜注云「郎陵縣東南有桑里」,不言「亭」。

三四二五頁一二行 无忌說魏安僖王 按:「无」原訛「元」,逕改正。

三四二五頁一三行 鮦陽南有繁陽亭 按:今杜注云「繁陽,楚地,在汝南鮦陽縣南」,不言「亭」。

三四二五頁一四行 史記楚封王孫勝白公 按:下引杜注,「史記」疑「左傳」之誤。杜注見左哀十六年。

三四二五頁一四行 褒信縣有白亭 按:左傳哀十六年杜注「褒信縣」下有「西南」二字。

三四二六頁 七行 穀熟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熟」當作「孰」。

三四二六頁 七行 衝 按:前志作「傿」。

三四二六頁 八行 薄故屬山陽〔湯〕所都 殿本考證齊召南謂案「山陽」下脫「湯」字。薄與亳通,前書臣瓚注「薄,湯所都」是也。今據改。

三四二六頁一四行 邾人懸公冑於魚門 按:殿本考證齊召南謂睢陽宋國,不應有邾城門事。此亦錯簡,當在「魯國騶本邾國」下。

三四二六頁一五行 杜預曰有梁亭 按:今杜注云「睢陽縣東有地名揚梁」。

三四二七頁 四行 左傳宋萬殺宋閔公於蒙澤 按:柳從辰云左傳「殺」作「弒」,無「宋」字。校補謂今案注引左傳文往往有增損字句處,章懷注亦然。「弒」多改「殺」,則有所避忌也。

三四二七頁 八行 (左傳)〔杜預〕曰在縣東北 集解王先謙謂「左傳」二字應作「杜預」,見桓十三年注,諸本皆誤。今據改。

三四二七頁 九行 杜預曰蒙縣西北有薄城 按:杜注見莊十二年,「薄」作「亳」。

三四二七頁一0行 秦泗(川)〔水〕郡 殿本考證謂「川」何焯校本改「水」。集解引惠棟說,謂「川」當作「水」。今據改。

三四二七頁一五行 公丘本(膠)〔滕〕國 據殿本改。按:前志亦云「故滕國」。

三四二七頁一六行 虹 按:汲本作「紅」。前志作「『工虫』」,音貢。

三四二八頁 三行 左傳定八年鄭伐許 按:定八年無鄭伐許事,疑有誤。

三四二八頁一七行 襄二十年盟於澶淵 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春秋之澶淵,杜云在頓丘縣南,劉昭以杼秋之澶淵當之,非也。

三四二九頁 一行 戶十一萬二千六百五十三口百五十四萬七千五百七十二 張森楷校勘記謂每戶十三四人,戶少口多,毋乃不倫?今按:惠棟補注前引李心傳云,西漢戶口至盛之時,率以十戶為四十八口有奇,東漢戶口率以十戶為五十二口,此必有誤。

三四二九頁 六行 (邛)〔邛〕有旨苕 據集解本改。

三四二九頁 七行 (楚)〔追〕項籍至固陵 據汲本、殿本改。

三四二九頁 七行 晉灼漢書注云 按:「灼」原訛「卿」,逕據汲本、殿本改正。

三四二九頁 七行 汝南固始縣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前志淮陽有固始縣,云「汝南」者,非也。

三四二九頁一五行 魯國〔古〕奄國 據殿本補。按:汲本亦脫「古」字,王先謙謂大注「奄國」上缺「古」字,各本皆有。

三四二九頁一六行 六國時曰徐州 按:此「徐」非禹貢徐州之「徐」。司馬貞謂「徐」字從「人」,說文作「『余阝』」,並音舒。何焯校本定作「俆」。說詳補注。

三四三0頁 二行 黃帝生於壽丘 按:「生」原訛「主」,逕據汲本、殿本改正。

三四三0頁 七行 亂吾書董仲舒 按:校補謂本書鍾離意傳章懷注引意別傳「亂」作「修」,未詳孰是。

三四三0頁 八行 璧有七 按:此「璧」字及下兩「璧」字原皆訛「壁」,逕改正。

三四三0頁一0行 及護几席(嗣)〔劍〕履 據汲本、殿本改。

三四三0頁一三行 與孔子冢併 汲本、殿本「併」作「近」。按:併,相並也,作「併」義長。

三四三0頁一四行 宋伐鄭取牛首 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左傳之牛首,杜元凱以為鄭邑,劉昭以魯之牛首亭當之,非也。

三四三0頁一六行 劉薈騶山記 按:汲本「薈」作「會」。

三四三一頁 六行 縣南有郚鄉城 按:今杜注作「有郚城」,無「鄉」字。

三四三一頁一0行 縣邑〔公〕侯國九十九 校補引錢大昭說,謂兗州作「縣、邑、公、侯國八十」,以有東郡衛公國也。今豫州汝南郡有宋公國,則此「侯」上亦當有「公」字。今據補。

三四三一頁一二行 鉅鹿之廮陶曲(陽)〔周〕 集解引馬與龍說,謂「陽」當作「周」,諸本皆誤。今據改。

三四三一頁一三行 (廣平之)廣平任(城) 錢大昭謂閩本無「廣平之」三字,據建武十三年省廣平國入鉅鹿,則不得云「廣平之廣平」。今據刪。又集解引馬與龍說,謂謝鍾英云任城屬東平,任縣屬鉅鹿,志衍「城」字。今據刪。

三四三二頁 一行 〔五鹿〕墟故沙鹿 集解引惠棟說,謂水經河水注引郡國志,云「五鹿墟故沙鹿,有沙亭」。案前書元后傳云「元城東有五鹿之墟,即沙鹿地也」。應脫「五鹿」二字。今據補。

三四三二頁 三行 梁期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史記作「梁淇」。

三四三二頁一二行 前志曰在縣西 前書地理志魏郡內黃注:「應劭曰,今黃澤在西。」按文「前志」當作「應劭」。

三四三二頁一五行 盟于沙(亭)杜預曰〔沙亭〕在縣東南 集解引惠棟說,謂左傳云「盟于沙」,衍「亭」字。杜注云「沙亭在縣東南」,脫「沙亭」二字。今據以刪補。

三四三二頁一五行 七年盟于瑣 按:杜注云「瑣即沙也」。

三四三三頁 八行 鄡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前志作「郻」,古字通。

三四三三頁一四行 (取)〔肥〕故都也 據殿本改。

三四三四頁一0行 〔在平棘〕縣西北四十里 按:汲本、殿本作「在縣西四十里」。集解引惠棟說,謂哀四年,國夏伐晉,取欒,杜預云「欒城在平棘縣西北」。此脫「在平棘」三字。今據補。

三四三四頁一五行 (母)〔毋〕極 據殿本改。按:校補謂作「母」者誤,通典作「無極」,可證。

三四三五頁 四行 晉地道記有馬安關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水經水注引地道記作「馬溺關」,又引中山記,云「人渡馬溺,是山之要害也」。

三四三五頁 五行 堂關在中人西北百里 按:汲本、殿本「堂」作「唐」。

三四三五頁 九行 有陽安關 按:「關」原訛「闕」,逕改正。

三四三五頁一二行 阜城故昌城 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前志昌城縣屬信都郡,而勃海郡卻有阜城縣。又引惠棟說,謂宋書州郡志云前漢渤海有阜城縣,續志云故昌城,信都有昌城,未詳孰是。

三四三五頁一四行 南深(國)〔澤〕故屬涿 據殿本改。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國」當作「澤」。案前志,涿郡、中山皆有深澤縣,而涿郡加「南」字,續志有南深澤,無深澤。

三四三六頁 四行 和帝永元(三)〔二〕年復故 據殿本改。按:集解引洪亮吉說,謂「三年」應作「二年」。

三四三六頁一一行 東武(成)〔城〕 據汲本、殿本改。

三四三七頁 四行 中丘 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當云「故屬常山」。

三四三七頁一一行 高城侯國 按:前志作「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