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書」魯人申公受「詩」於浮丘伯,為作詁訓,是為「魯詩」;齊人轅固生亦傳「詩」,是為「齊詩」;燕人韓嬰亦傳「詩」,是為「韓詩」;三家皆立博士。趙人毛萇傳「詩」,是為「毛詩」,未得立。

高詡字季回,平原般人也。曾祖父嘉,以「魯詩」授元帝,仕至上谷太守。父容,少傳嘉學,哀、平間為光祿大夫。

詡以父任為郎中,世傳「魯詩」。以信行清操知名。王莽篡位,父子稱盲,逃,不仕莽世。光武即位,大司空宋弘薦詡,徵為郎,除符離長。去官,後徵為博士。建武十一年,拜大司農。在朝以方正稱。十三年,卒官,賜錢及塚田。

包咸字子良,會稽曲阿人也。少為諸生,受業長安,師事博士右師細君,習「魯詩」、「論語」。王莽末,去歸鄉里,於東海界為赤眉賊所得,遂見拘執。十餘日,咸晨夜誦經自若,賊異而遣之。因住東海,立精舍講授。光武即位,乃歸鄉里。太守黃讜署戶曹史,欲召咸入授其子。咸曰:「禮有來學,而無往教。」讜遂遣子師之。

舉孝廉,除郎中。建武中,入授皇太子「論語」,又為其章句。拜諫議大夫、侍中、右中郎將。永平五年,遷大鴻臚。每進見,錫以几杖,入屏不趨,贊事不名。經傳有疑,輒遣小黃門就舍即問。

顯宗以咸有師傅恩,而素清苦,常特賞賜珍玩束帛,奉祿增於諸卿,咸皆散與諸生之貧者。病篤、帝親輦駕臨視。八年,年七十二,卒於官。

子福,拜郎中,亦以「論語」入授和帝。

魏應字君伯,任城人也。少好學。建武初,詣博士受業,習「魯詩」。閉門誦習,不交僚黨,京師稱之。後歸為郡吏,舉明經,除濟陰王文學。以疾免官,教授山澤中,徒眾常數百人。永平初,為博士,再遷侍中。十三年,遷大鴻臚。十八年,拜光祿大夫。建初四年,拜五官中郎將,詔入授千乘王伉。

應經明行修,弟子自遠方至,著錄數千人。肅宗甚重之,數進見,論難於前,特受賞賜。時會京師諸儒於白虎觀,講論「五經」同異,使應專掌難問,侍中淳于恭奏之,帝親臨稱制,如石渠故事。明年,出為上黨太守,徵拜騎都尉,卒於官。

伏恭字叔齊,琅邪東武人,司徒湛之兄子也。湛弟黯,字稚文,以明「齊詩」,改定章句,作「解說」九篇,位至光祿勳,無子,以恭為後。

恭性孝,事所繼母甚謹,少傳黯學,以任為郎。建武四年,除劇令。視事十三年,以惠政公廉聞。青州舉為尤異,太常試經第一,拜博士,遷常山太守。郭修學校,教授不輟,由是北州多為伏氏學。永平二年,代梁松為太僕。四年,帝臨辟雍,於行禮中拜恭為司空,儒者以為榮。

初,父黯章句繁多,恭乃省減浮辭,定為二十萬言。在位九年,以病乞骸骨罷,詔賜千石奉以終其身。十五年,行幸琅邪,引遇如三公儀。建初二年冬,肅宗行饗禮,以恭為三老。年九十,元和元年卒,賜葬顯節陵下。

子壽,官至東郡太守。

任末字叔本,蜀郡繁人也。少習「齊詩」,遊京師,教授十餘年。友人董奉德於洛陽病亡,末乃躬推鹿車,載奉德喪致其墓所,由是知名。為郡功曹,辭以病免。後奔師喪,於道物故。臨命,敕兄子造曰:「必致我屍於師門,使死而有知,魂靈不慚;如其無知,得土而已。」造從之。

景鸞字漢伯,廣漢梓潼人也。少隨師學經,涉七州之地。能理「齊詩」、「施氏易」、兼受「河」、「洛」圖緯,作「易說」及「詩解」,文​​句兼取「河」、「洛」,以類相從,名為「交集」。又撰「禮內外記」,號曰「禮略」。又抄風角雜書,列其占驗,作「興道」一篇。及作「月令章句」。凡所著述五十餘萬言。數上書陳救災變之術。州郡辟命不就,以壽終。

薛漢字公子,淮陽人也。世習「韓詩」,父子以章句著名。漢少傳父業,尤善說災異讖緯,教授常數百人。建武初,為博士,受詔校定圖讖。當世言「詩」者,推漢為長。永平中,為千乘太守,政有異跡。後坐楚事辭相連,下獄死。弟子犍為杜撫、會稽澹台敬伯、鉅鹿韓伯高最知名。

杜撫字叔和,犍為武陽人也。少有高才。受業於薛漢,定「韓詩章句」。後歸鄉里教授。沈靜樂道,舉動必以禮。弟子千餘人。後為驃騎將軍東平王蒼所辟,及蒼就國,掾史悉補王官屬,未滿歲,皆自劾歸。時,撫為大夫,不忍去,蒼聞,賜車馬財物遣之。辟太尉府。建初中,為公車令,數月卒官。其所作「詩題約義通」,學者傳之,曰「杜君法」云。

召馴字伯春,九江壽春人也。曾祖信臣,元帝時為少府。父建武中為卷令,俶儻不拘小節。

馴小習「韓詩」,博通書傳,以志義聞,鄉里號之曰「德行恂恂召伯春」。累仕州郡,辟司徒府。建初元年,稍遷騎都尉,侍講肅宗。拜左中郎將,入授諸王。帝嘉其義學,恩寵甚崇。出拜陳留太守,賜刀劍錢物。元和二年,入為河南尹。章和二年,代任隗為光祿勳,卒於官,賜塚塋陪園陵。

孫休,位至青州刺史。

楊仁字文義,巴郡閬中人也。建武中,詣師學習「韓詩」,數年歸,靜居教授。仕郡為功曹,舉孝廉,除郎。太常上仁經中博士,仁自以年未五十,不應舊科,上府讓選。

顯宗特詔補北宮衛士令,引見,問當世政跡。仁對以寬和任賢,抑黜驕戚為先。又上便宜十二事,皆當世急務。帝嘉之,賜以縑錢。

及帝崩,時諸馬貴盛,各爭欲入宮,仁被甲持戟,嚴勒門衛,莫敢輕進者。肅宗既立,諸馬共譖仁刻峻,帝知其忠,愈善之,拜什邡令。寬惠為政,勸課掾史弟子,悉令就學。其有通明經術者,顯之右署,或貢之朝,由是義學大興。墾田千餘頃。行兄喪去官。

後辟司徒桓虞府。掾有宋章者,貪奢不法,仁終不與交言同席,時人畏其節。後為閬中令,卒於官。

趙曄字長君,會稽山陰人也。少嘗為縣吏,奉檄迎督郵,曄恥於斯役,遂棄車馬去。到犍為資中,詣杜撫受「韓詩」,究竟其術。積二十年,絕問不還,家為發喪制服。撫卒乃歸。州召補從事,不就。舉有道。卒於家。

曄著「吳越春秋」、「詩細歷神淵」。蔡邕至會稽,讀「詩細」而歎息,以為長於「論衡」。邕還京師,傳之,學者咸誦習焉。

時,山陽張匡,字文通,亦習「韓詩」,作章句。後舉有道,博士徵,不就。卒於家。

衛宏字敬仲,東海人也。少與河南鄭興俱好古學。

初,九江謝曼卿善「毛詩」,乃為其訓。宏從曼卿受學,因作「毛詩序」,善得「風雅」之旨,於今傳於世。後從大司空杜林更受「古文尚書」,為作「訓旨」。時濟南徐巡師事宏,後從林受學,亦以儒顯,由是古學大興。光武以為議郎。

宏作「漢舊儀」四篇,以載西京雜事;又著賦、頌、誄七首,皆傳於世。

中興後,鄭眾、賈逵傳「毛詩」,後馬融作「毛詩傳」,鄭玄作「毛詩箋」。

「前書」魯高堂生,漢興傳「禮」十七篇。後瑕丘蕭奮以授同郡後蒼,蒼授梁人戴德及德兄子聖、沛人慶普。於是德為「大戴禮」,聖為「小戴禮」,普為「慶氏禮」,三家皆立博士。孔安國所獻「禮」古經五十六篇及「周官經」六篇,前世傳其書,未有名家。中興已後,亦有「大」、「小戴」博士,雖相傳不絕,然未有顯於儒林者。建武中,曹充習慶氏學,傳其子褒,遂撰「漢禮」,事在「褒傳」。

董鈞字文伯,犍為資中人也。習「慶氏禮」。事大鴻臚王臨。元始中,舉明經,遷禀犧令。病去官。建武中,舉孝廉,辟司徒府。

鈞博通古今,數言政事。永平初,為博士。時草創五郊祭祀,及宗廟禮樂,威儀章服,輒令鈞參議,多見從用,當世稱為通儒。累遷五官中郎將,常教授門生百餘人。後坐事左轉騎都尉。年七十餘,卒於家。

中興,鄭眾傳「周官經」,後馬融作「周官傳」,授鄭玄,玄作「周官注」。玄本習「小戴禮」,後以古經校之,取其義長者,故為鄭氏學。玄又注小戴所傳「禮記」四十九篇,通為「三禮」焉。

「前書」齊胡母子都傳「公羊春秋」,授東平贏公,贏公授東海孟卿,孟卿授魯人眭孟,眭孟授東海嚴彭祖、魯人顏安樂。彭祖為「春秋」嚴氏學,安樂為「春秋」顏氏學,又瑕丘江公傳「穀梁春秋」,三家皆立博士。梁太傅賈誼為「春秋左氏傳訓詁」,授趙人貫公。

丁恭字子然,山陽東緡人也。習「公羊嚴氏春秋」。恭學義精明,教授常數百人,州郡請召不應。建武初,為諫議大夫、博士,封關內侯。十一年,遷少府。諸生自遠方至者,著錄數千人,當世稱為大儒。太常樓望、侍中承宮、長水校尉樊儵等皆受業於恭。二十年,拜侍中祭酒、騎都尉,與侍中劉昆俱在光武左右,每事諮訪焉。卒於官。

周澤字稺都,北海安丘人也。少習「公羊嚴氏春秋」,隱居教授,門徒常數百人。建武末,辟大司馬府,署議曹祭酒。數月,徵試博士。中元元年,遷黽池令。奉公克己,矜恤孤羸,吏人歸愛之。永平五年,遷右中郎將。十年,拜太常。

澤果敢直言,數有據爭。後北地太守廖信坐貪穢下獄,沒入財產,顯宗以信臧物班諸廉吏,唯澤及光祿勳孫堪、大司農常衝特蒙賜焉。是時京師翕然,在位者咸自勉勵。

堪字子稺,河南緱氏人也。明經學,有志操,清白貞正,愛士大夫,然一毫未嘗取於人,以節介氣勇自行。王莽末,兵革並起,宗族老弱在營保間,堪常力戰陷敵,無所迴避,數被創刃,宗族賴之,郡中咸服其義勇。

建武中,仕郡縣。公正廉潔,奉祿不及妻子,皆以供賓客。及為長吏,所在有跡,為吏人所敬仰。喜分明去就。嘗為縣令,謁府,趨步遲緩,門亭長譴堪禦吏,堪便解印綬去,不之官。後復仕為左馮翊,坐遇下促急,司隸校尉舉奏免官。數月,徵為侍御史,再遷尚書令。永平十一年,拜光祿勳。

堪清廉,果於從政,數有直言,多見納用。十八年,以病乞身,為侍中騎都尉,卒於官。堪行類於澤,故京師號曰「二稺」。

十二年,以澤行司徒事,如真。澤性簡,忽威儀,頗失宰相之望。數月,復為太常。清潔循行,盡敬宗廟。常臥疾齋宮,其妻哀澤老病,窺問所苦。澤大怒,以妻干犯齋禁,遂收送詔獄謝罪。當世疑其脆激。時人為之語曰:「生世不諧,作太常妻,一歲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齋。」十八年,拜侍中騎都尉。後數為三老五更。建初中致仕,卒於家。

鍾興字次文,汝南汝陽人也。少從少府丁恭受「嚴氏春秋」。恭薦興學行高明,光武召見,問以經義,應對甚明。帝善之,拜郎中,稍遷左中郎將。詔令定「春秋」章句,去其復重,以授皇太子。又使宗室諸侯從興受章句。封關內侯。興自以無功,不敢受爵。帝曰:「生教訓太子及諸王侯,非大功邪?」興曰:「臣師於恭。」於是復封恭,而興遂固辭不受爵,卒於官。

甄宇字長文,北海安丘人也。清淨少欲。習「嚴氏春秋」,教授常數百人。建武中,為州從事,徵拜博士,稍遷太子少傅,卒於官。

傳業子普,普傳子承。承尤篤學,未嘗視家事,講授常數百人。諸儒以承三世傳業,莫不歸服之。建初中,舉孝廉,卒於梁相。子孫傳學不絕。

樓望字次子,陳留雍丘人也。少習「嚴氏春秋」。操節清白,有稱鄉閭。建武中,趙節王栩聞其高名,遣使齎玉帛請以為師,望不受。後仕郡功曹。永平初,為侍中、越騎校尉,入講省內。十六年,遷大司農。十八年,代周澤為太常。建初五年,坐事左轉太中大夫,後為左中郎將。教授不倦,世稱儒宗,諸生著錄九千餘人。年八十,永元十二年,卒於官,門生會葬者數千人,儒家以為榮。

程曾字秀升,豫章南昌人也。受業長安,習「嚴氏春秋」,積十餘年,還家講授。會稽顧奉等數百人常居門下。著書百餘篇,皆「五經」通難,又作「孟子章句」。建初三年,舉孝廉,遷海西令,卒於官。

張玄字君夏,河內河陽人也。少習「顏氏春秋」,兼通數家法。建武初,舉明經,補弘農文學,遷陳倉縣丞。清淨無欲,專心經書,方其講問,乃不食終日。及有難者,輒為張數家之說,令擇從所安,諸儒皆伏其多通,著錄千餘人。

玄初為縣丞,嘗以職事對府,不知官曹處,吏白門下責之。時,右扶風琅邪徐業,亦大儒也,聞玄諸生,試引見之,與語,大驚曰:「今日相遭,真解F8D5矣!」遂請上堂,難問極日。

後玄去官,舉孝廉,除為郎。會「顏氏」博士缺,玄試策第一,拜為博士。居數月,諸生上言玄廉說「嚴氏」、「冥氏」,不宜專為「顏氏」博士。光武且令還署,未及遷而卒。

李育字元春,扶風漆人也。少習「公羊春秋」。沉思專精,博覽書傳,知名太學,深為同郡班固所重。固奏記薦育於驃騎將軍東平王蒼,由是京師貴戚爭往交之。州郡請召,育到,輒辭病去。

常避地教授,門徒數百。頗涉獵古學。嘗讀「左氏傳」,雖樂文采,然謂不得聖人深意,以為前世陳元、範升之徒更相非折,而多引圖讖,不據理體,於是作「難左氏義」四十一事。

建初元年,衛尉馬廖舉育方正,為議郎。後拜博士。四年,詔與諸儒論「五經」於白虎觀,育以「公羊」義難賈逵,往返皆有理證,最為通儒。

再遷尚書令。及馬氏廢,育坐為所舉免歸。歲餘复徵,再遷侍中,卒於官。

何休字邵公,任城樊人也。父豹,少府。休為人質樸訥口,而雅有心思,精研「六經」,世儒無及者。以列卿子詔拜郎中,非其好也,辭疾而去。不仕州郡。進退必以禮。

太傅陳蕃辟之,與參政事。蕃敗,休坐廢錮,乃作「春秋公羊解詁」,覃思不窺門,十有七年。又注訓「孝經」、「論語」、風角七分,皆經緯典謨,不與守文同說。又以「春秋」駁漢事六百餘條,妙得「公羊」本意。休善曆算,與其師博士羊弼,追述李育意以難二傳,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

黨禁解,又辟司徒。群公表休道術深明,宜侍帷幄,單臣不悅之,乃拜議郎,屢陳忠言。再遷諫議大夫,年五十四,光和五年卒。

服虔字子慎,初名重,又名祇,後改為虔,河南滎陽人也。少以清苦建志,入太學受業。有雅才,善著文論,作「春秋左氏傳解」,行之至今。又以「左傳」駁何休之所駁漢事六十條。舉孝廉,稍遷,中平末,拜九江太守。免,遭亂行客,病卒。所著賦、碑、誄、書記、「連珠」、「九憤」,凡十餘篇。

穎容字子嚴,陳國長平人也。博學多通,善「春秋左氏」,師傅太尉楊賜。郡舉孝廉,州辟,公車徵,皆不就。初平中,避亂荊州,聚徒千餘人。劉表以為武陵太守,不肯起。著「春秋左氏條例」五萬餘言,建安中卒。

謝該字文儀,南陽章陵人也。善明「春秋左氏」,為世名儒,門徒數百千人。建安中,河東人樂詳條「左氏」疑滯數十事以問,該皆為通解之,名為「謝氏釋」,行於世。

仕為公車司馬令,以父母老,託病去官。欲歸鄉里,會荊州道斷,不得去。少府孔融上書薦之曰:

臣聞高祖創業,韓、彭之將征討暴亂,陸賈、叔孫通進說「詩」、「書」。光武中興,吳、耿佐命,範升、衛宏修述舊業,故能文武並用,成長久之計。陛下聖德欽明,同符二祖,勞謙厄運,三年乃讙。今尚父鷹揚,方叔翰飛,王師電鷙,群凶破殄,始有橐弓臥鼓之次,宜得名儒,典綜禮紀。竊見故公車司馬令謝該,體曾、史之淑性,兼商、偃之文學,博通群藝,周覽古今,物來有應,事至不惑,清白異行,敦悅道訓。求之遠近,少有疇匹。若乃巨骨出吳,隼集陳庭,黃能入寢,亥有二首,非夫洽聞者,莫識其端也。 雋不疑定北闕之前,夏侯勝辯常陰之驗,然後朝士益重儒術。今該實卓然比跡前列,間以父母老疾,棄官欲歸,道路險塞,無自由致。猥使良才抱朴而逃,逾越山河,沉淪荊楚,所謂往而不反者也。後日當更饋樂以釣由餘,克像以求傅說,豈不煩哉?臣愚以為可推錄所在,召該令還。楚人止孫卿之去國,漢朝追匡衡於平原,尊儒貴學,惜失賢也。

書奏,詔即徵還,拜議郎。以壽終。

建武中,鄭興、陳元傳「春秋左氏」學。時尚書令韓歆上疏,欲為「左氏」立博士,範升與歆爭之未決,陳元上書訟「左氏」,遂以魏郡李封為「左氏」博士。後群儒蔽固者數廷爭之。及封卒,光武重違眾議,而因不復補。

許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性淳篤,少博學經籍,馬融常推敬之,時人為之語曰:「「五經」無雙許叔重。」為郡功曹,舉孝廉,再遷除洨長。卒於家。

初,慎以「五經」傳說臧否不同,於是撰為「五經異義」,又作「說文解字」十四篇,皆傳於世。

蔡玄字叔陵,汝南南頓人也。學通「五經」,門徒堂千人,其著錄者萬六千人。徵辟並不就。順帝特詔徵拜議郎,講論「五經」異同,甚合帝意。遷侍中,出為弘農太守,卒官。

論曰:自光武中年以後,干戈稍戢,專事經學,自是其風世篤焉。其服儒衣,稱先王,遊庠序,聚橫塾者,蓋布之於邦域矣。若乃經生所處,不遠萬里之路,精廬暫建,贏糧動有千百,其耆名高義開門受徒者,編牒不下萬人,皆專相傳祖,莫或訛雜。至有分爭王庭,樹朋私裡,繁其章條,穿求崖穴,以合一家之說。故楊雄曰:「今之學者,非獨為之華藻,又從而繡其鞶帨。」夫書理無二,義歸有宗,而碩學之徒,莫之或徙,故通人鄙其固焉,又雄所謂「譊々之學,各習其師」也。且觀成名高第,終能遠至者,蓋亦寡焉,而迂滯若是矣。然所談者仁義,所傳者聖法也。故人識君臣父子之綱,家知違邪歸正之路。

自桓、靈之間,君道秕僻,朝綱日陵,國隙屢啟,自中智以下,靡不審其崩離;而權強之臣,息其窺盜之謀,豪俊之夫,屈於鄙生之議者,人誦先王言也,下畏逆順勢也。至如張溫、皇甫嵩之徒,功定天下之半,聲馳四海之表,俯仰顧眄,則天業可移,猶鞠躬昏主之下,狼狽折札之命,散成兵,就繩約,而無悔心,暨乎剝橈自極,人神數盡,然後群英乘其運,世德終其祚。跡衰敝之所由致,而能多歷年所者,斯豈非學之效乎?故先師垂典文,褒勵學者之功,篤矣切矣。不循「春秋」,至乃比於殺逆,其將有意乎!

贊曰:斯文未陵,亦各有承。塗方流別,專門並興。精疏殊會,通閡相徵。千載不作,淵原誰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