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从天地诞生开始,到天地混沌的时候,叫做一元。一元分十二个会,每个会有一万八百年。这十二个会,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的意思。子会生天,丑会生地,寅会生人。到戌会的时候,天地之气渐渐衰竭,人和万物也逐渐衰败,所以不生而灭。到亥会,天地之气就完全消亡了,但这并不是回到混沌状态。到亥末交子会的时候,又会重新生出天来,如此循环往复,无穷无尽。从寅会开始算一度,到午会又生一度,一共是四万五千多年,正好是唐尧甲辰年的时候。从尧的甲辰年,到洪武六年戊申年,一共是三千七百二十四年。自古以来,帝王的兴衰更替,都在这气数消长的规律之中。气数盛则天下治,气数衰则天下乱;气数衰到极点,天下又会太平。虞舜当政六十一 年,夏朝四百五十八年,商朝从建国到灭亡共三百八十一 年。这前九百年,是气数兴盛的时期。商朝之后,周朝从建国到灭亡共六百三十七年。这后九百年,是气数衰落的时期。为什么这消息之数都按九百年计算呢?因为每三百年为一个方息,三百年为一个中息,三百年为一个极息,消数也是这样。现在我们再把这前后九百年细分一下。虞朝是方息,夏朝是穷后息,商朝是方消,这是前九百年气数消长的规律。商朝是方息,周朝是中息,这是后九百年气数消长的规律。周朝二百三十六年,秦朝四十三 年,然后又过了七年是周朝的余绪,五年后汉朝建立。两汉四百六十九年,两晋一百五十六年,十六国南北朝到南宋一共十年,这是前九百年的气数。前五代,宋朝五十年,齐朝六十四年,梁朝五十六年,陈朝三十六年,隋朝三十八年,两唐二百八十九年。后五代,梁朝十七年,唐朝十三年,晋朝十一年,汉朝四年,周朝九年,宋朝三百二十八年,元朝三十六年,这是后九百年的气数。我们再把前后九百年细分一下消息之数。秦朝是中息,汉朝是中息,两晋是中消,南宋是消极,这是前九百年气数消长的规律。前五代是方息,两唐是中息,后五代是方消,两宋是中消,元朝是消极,这是后九百年气数消长的规律。
这段书是从盘古氏时代一直讲到现在的,文辞通俗易懂,内容涉及古今,和那些市面上记载历史的小说不一样,它对世道人心是有益处的。现在我们就来说说古今帝王的统治,以及这万载相传的历史,最先要说的就是盘古氏。
话说这盘古大神,在天地还没分开的时候,也就是天地将分未分的那会儿,诞生在一片荒凉的野外。那时候,时间还没清晰起来,世界一片混沌,所以也叫他混沌氏。但他却明白天地运行的规律,通晓阴阳变化的道理。
盘古天生神力,力大无穷,他看不惯这混沌一片的世界,于是就决心要开天辟地。他挥舞着巨斧,奋力向混沌劈去,只听得一声巨响,混沌被劈开了! 天地开始慢慢分开,盘古也随着天地一起长大。他的头碰着天,脚踏着地,就这样支撑着天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盘古开天辟地的时候,天地之间混沌一片,轻的东西往上飘,重的往下沉。轻的慢慢形成了天,重的慢慢形成了地。可是有些轻的东西被重的粘住了,上不去。盘古一看这情况,说:“这样粘在一起,阴阳之气不通畅啊!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西方属金,土最坚硬,我在西方找块最坚硬的东西,凿开这天地混沌的缺口,岂不是妙哉?”
他走到西方,找到一块锋利的石头,认出这是西方金精所化,这石头像斧头一样,可以变大变小,可以变扁变圆。盘古得到这块石头,非常高兴,但是缺个敲斧头的锤子。他随手捡起一块大石头,往西方粘在一起的地方敲,结果那块石头碎了。他又捡起第二块石头敲,第二块也碎了。连续敲了十多块石头,都碎了。盘古明白,这石斧是金石精华,天地间还有什么东西比它硬呢?
他继续寻找,翻过一座山,这座山是青色的,发出许多青光。盘古明白,这是混沌之前的一座铁山,盛产铁。这座山几万年都没损坏,元气十足,非常坚固。他在山凹里青光最亮的地方,发现一个东西,上面粗下面细,大概十多丈高。盘古说:“这肯定是铁石精华,可以变化大小。我试试让它变小看看。”他喊了一声“小”,它就变小了一半;又喊了一声“小”,就小到只有一寸长了。盘古明白,这就是敲金斧的锤子,它和斧头一样可以变大变小。
他拿着锤子和斧头,找到粘在一起的地方,用斧头一凿,只听“哗啦”一声,天就往上拔,地就往下坠。于是天地分开,阴阳分明了。
过了几百年,天地间就出现了太阳。盘古氏看见东方有一座大山,石头树木把山洞堵得严严实实,里面射出万丈光芒。他明白那是太阳的精华,现在该出现了。于是他走过去,把那坚硬的岩石凿开,只听“轰隆”一声,一轮红日出现了,像山一样大!太阳里还有天子的宫殿,日光菩萨住在里面,和盘古氏一起互相行礼。
他又看到一座山,在太阳的对面,也射出万丈光芒,只是比太阳的光芒稍微弱一些。他又明白这是太阴的精华,现在也该出现了。他走过去,用斧头把那坚硬的岩石凿开,里面也“轰隆”一声,出现了一轮明月,月亮也像山一样大!月亮里也有天子的宫殿,月光菩萨住在里面,也和盘古氏一起互相行礼。但是太阴比较阴柔,它的宫殿是用七宝合成的,月亮的形状是凹陷的。盘古氏就命令月宫里的八万三千户人家,用斧头凿子修理它。
从此,太阳从扶桑升起,从细柳落下。这扶桑在东海的东岸,岸边又直又陡,长达一万里。东边还有个碧海,面积和东海一样大,水不咸也不苦,而是又甜又美的碧绿色。扶桑就在碧海之中,方圆万里的地方,上面有大帝的宫殿,是太真东王父居住的地方。那地方树木很多,叶子都像桑叶一样,桑树是同根而生的,互相依偎着,所以叫扶桑。这大帝宫,是混沌时期就有的,盘古氏经常去那里。月亮则东升西落,和太阳一起运行在天地之间。
话说天地刚分开的时候,海水慢慢变得清澈,星星也渐渐显现出来了。海里的星星,因为日月在天上发光,互相辉映,一颗颗像串珠子一样,闪闪发光,像连在一起的璧玉一样漂亮。天上呢,有北斗七星;南方有南极老人星;北方有天钺十星;东方有璧星、尾宿;北斗的四颗星叫璇玑;北斗的三颗星叫玉衡;还有三十六天罡、二十八宿,以及数不清的其它星星。这些星星都各自排列在天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星象。这就是所谓的四象变化,万物由此繁衍生息啊。你看:
天得一而清,地得一而宁。红轮西坠,素娥东临。象变成四,普照六合其何心?
分气于二,雕刻万物而无情。这是混沌初开的新景象,天地宇宙万物清晰分明。
那时候,天地刚分开,海水慢慢变干净了,星星也看得清了。海里的星星,因为太阳和月亮的光芒,互相映照,一颗颗亮晶晶的,像串起来的珍珠,又像连在一起的宝玉一样闪耀。天上啊,北斗七星高挂;南边有南极老人星;北边有天钺十星;东边有璧星和尾宿;北斗星的前面四颗叫璇玑,后面三颗叫玉衡;还有三十六天罡星、二十八宿,以及数不清的其他星星,都各有各的位置,排列在天上,形成了天上的景象。这就是所谓的四象变化,万物都是这样繁衍生息的。你看这景象:
天得一而清,地得一而宁。红轮西坠,素娥东临。象变成四,普照六合其何心?
天地分开,万物被创造出来,这是一种无情却有序的雕琢。这是混沌初开的新景象,整个宇宙都清晰可见了。
话说天地开辟之后,空旷的地方自然就刮起了风,天地间氤氲之气,也自然有了寒暑冷暖的变化。春天有和风,夏天有薰风,秋天有金风,冬天有朔风,还有东西南北风。有了风,天地之气就能流通,自然也就有雨了。天要下雨,就会先刮起温柔的少女风;要下大雨,就会刮起强劲的少男风。清明时节有杏花雨,三月有榆荚雨,四月有黄梅雨,五月有分龙雨,六月有濯枝雨,七月有洗车雨,八月有豆花雨,九月有黄雀雨。而雨的产生,都源于云的形成。冬至有泛阳云,立春有青阳云,谷雨有太阳云,立夏有初阴云,夏至有少阴云,寒露有正阴云,霜降有太阴云;冬至时节,露水凝结成霜,再进一步就成了雪。甚至冰雹、雾、雷、电等等,都是阴阳二气变化的结果。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天之道”啊。这些名称,虽然是后人起的,但天地分开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盘古氏看到天地已经形成了,这时又出现了天皇氏一族,一共十三个人。盘古氏就此隐去了身形,他的头变成了四岳(嵩山、衡山、华山、恒山),眼睛变成了日月;脂肪和膏变成了江海,毛发变成了山林草木。后人钟伯敬有诗云:
盘古继天而出治,生於太荒有谁知?
混茫节候应开闢,御世三皇展重熙。
话说这天皇氏一族出现后,兄弟一共十三个。天皇氏名叫天雾,长得高大威猛,有三条舌头,头上像龙一样有角,身上有鳞片,住在碧绿的草庐里,寿命很长。天皇氏出行,速度就像风一样快。那时候的人口还不算多,民风淳朴。天皇氏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举动,只是过着一种清静无为的生活。百姓们,前面村子里住着几个人,后面村子里住着几个人,也都过着平静淡然的生活,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勾心斗角。大家一起呼吸天地之气,饮用山间清泉,采摘野果充饥,虽然生活简朴,却也自得其乐。真是应了那句诗: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天皇看着一年四季的运行,万物生长变化。他心想,老百姓虽然相安无事,可一年四季寒来暑往,他们却不知道一年就是一个轮回啊。盘古虽然开辟了天地,但这个“年”的概念,还没搞清楚呢。于是,他和十三个兄弟商量,决定制定十个天干来确定年份。啥叫“乾”?“乾”就是“干”的意思。这十个天干的名字,也叫十母:第一个叫“关逢”,现在叫甲;第二个叫“旅蒙”,现在叫乙;第三个叫“柔兆”,现在叫丙;第四个叫“强圉”,现在叫丁;第五个叫“著雍”,现在叫戊;第六个叫“屠维”,现在叫己;第七个叫“上章”,现在叫庚;第八个叫“重光”,现在叫辛;第九个叫“玄默”,现在叫壬;第十个叫“昭阳”,现在叫癸。 就这样定了。
然后,他们又制定了十二地支来确定时间:第一个叫“困敦”,就是子;第二个叫“赤奋若”,就是丑;第三个叫“摄提格”,就是寅;第四个叫“单阙”,就是卯;第五个叫“执徐”,就是辰;第六个叫“大荒落”,就是巳;第七个叫“敦牂”,就是午;第八个叫“协洽”,就是未;第九个叫“涒滩”,就是申;第十个叫“作噩”,就是酉;第十一个叫“阉茂”,就是戌;第十二个叫“大渊献”,就是亥。天干地支都确定下来了,老百姓才知道一年四季是怎么安排的,寒来暑往,大家都明白这就是一年了。
天皇氏的十二个兄弟,每人当政一万八千岁。那时候的“万”,相当于现在的“千”;那时候的“千”,相当于现在的“百”。所以,算下来就是一千八百年。后来,地皇氏一族十一个人出现了。天皇氏的兄弟们知道天下该由地皇氏来治理了,于是就隐退了,不见了踪影。
地皇氏出生的时候,是在雄耳龙门山,所以就以“岳”为姓,名字叫铿。地皇出生的时候,头上戴着马蹄形的装饰,站在天地中央,号召百姓。百姓都听他的号召,跟着他一起治理天下。他行动起来像鬼一样快,消失得像闪电一样迅速,一会儿龙飞腾,一会儿鸾鸟聚集,和天体一起旋转,和大地一起转动,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他觉得天皇氏已经确定了干支,但是还没有月份的概念,白天黑夜不分,人们都像在漫长的黑夜里一样迷茫。于是他就抬头观察天象,仔细研究日月盈亏的规律,然后教导百姓说:“前十五个昼夜是这样,后十五个昼夜又是那样。白天光线灼灼明亮的,叫做日;晚上光线晃晃明亮,有圆有缺的,叫做月。在天空中形成景象,有光落到地上变成石头,叫做星宿。有日就叫白天,属阳;有月就叫夜晚,属阴,这叫做日月星三辰。” 于是百姓明白了三辰的区别,白天黑夜也分清楚了。他又教导百姓日月盈亏、朔望相继的道理,以三十天为一个月,于是百姓都明白了日月运行的规律,也明白了昼夜变化的原因。他的兄弟们也各活了一万八千岁,当时人皇氏一族出了九个人。地皇氏兄弟知道天下应该由人皇氏来治理,于是就隐退了,不再出现。
人皇氏出生在刑马山提地国,长得像条腾空飞翔的蛟龙,脑袋高昂,肩膀耸立。那时候万物虽然已经生长繁茂了,但是人们的生活还比较简单朴素,社会风气也比较淳朴。
人皇氏在太平盛世的时候,他开始治理中原地区,乘坐云车,驾驭着六只羽鸟,从山谷中出来。这时候百姓已经很多了,不像天皇、地皇时代那样人口稀少。人们看到人皇氏如此神通广大,都仰望着天空,只见人皇氏显现出他的神圣威严,大家都对他非常尊敬。人皇氏又考虑到社会风气逐渐开放,万物生长茂盛,却没有人能够很好地管理天下,于是他就驾着云车,巡视了天下的山川,查看哪些地方平坦,哪些地方高耸。看完之后,他就乘着清新的气息返回,把天下分为九个区域。这九个区域,按照天上的九野来划分:中央一个区域,东边一个区域,东北一个区域,北边一个区域,西北一个区域,西边一个区域,西南一个区域,南边一个区域,东南一个区域,一共是九个区域。每个区域都由他的一个兄弟治理,他自己则在中央区域管理天下。他能够呼风唤雨,来救济百姓的困苦。他还寻找民间有才能有德行的人,让他们辅佐自己。有才能有德行的人,都听从人皇氏的号召,于是就有了君主和臣子。你看他治理下的百姓,是什么样的景象:
渴了就喝清澈的泉水,饿了就摘野果充饥。夏天一起纳凉,冬天一起玩雪。饮食逐渐丰富起来,男女之间相处和谐。
没有互相残杀,没有互相争吵。忠诚的政府教化百姓,大家和睦相处,共同快乐。
那时候,老百姓还没啥衣服穿呢,就用草叶树枝什么的遮遮身子。虽然也有欲望,但欲望还不强烈。男女虽然有性生活,但没啥争斗,感情也淡薄,不会贪恋。当官的根本不把自己当官,一心想着为老百姓谋福利;做臣子的也不把自己当臣子,一心想着辅佐君王治理国家。老百姓也不管什么君臣尊卑,也不懂什么赚钱养家。人皇氏九兄弟管着九个地区,个个都太平得很。也叫九皇氏,九兄弟一共统治了四万五千六百年。
后来,又出了五个兄弟,五龙五姓,这就是五龙纪。老大叫皇伯,老二叫皇仲,老三叫皇叔,老四叫皇季,老五叫皇少。五个兄弟分别管着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掌管金木水火土五行,管理着各地的山川。这时候,日月精华特别充足,比三皇时代更繁荣昌盛。日月运行规律也更稳定了。鸟兽鱼虫,以前没这么多,现在各种各样的都出现了,你看:
虎在山坡上睡觉,豹子在平地上跑。白狼在郊外跳舞,野牛成群结队地走。獐子、麂子、鹿、兔子在山谷里跑,还有好多猴子、猿猴和狐狸。鼯鼠、鼫鼠在洞里吃竹鼠,水獭、貂、雁、凫在水里游。马、牛、狗、猪到处跑,鸡、鹅、鸭子也到处都是,不用关起来。长尾雉发出“噦噦”的叫声,羽毛丰满的鸟儿带着小鸟飞过霜降的秋天。白鷴、鹧鸪在苦竹林里叫,黄莺、斑鸠和其它鸟儿也在叫。水里还有乌龟、蛇、鱼、鳖、鲤鱼,蛟龙互相缠绕,谁敢杀它们?
这些鸟兽鱼虫等等,虽然不伤人,但人们看到它们种类繁多,有的温顺,有的凶猛,难免也会欺软怕硬。老百姓三五十个人一起,在山洞岩穴里住。
话说,接下来是摄提纪,一共五十九个姓氏的部落,他们接替了五龙氏的统治。把天下分成了五十九个地方居住。这五龙氏啊,治天下啥也不干,啥也不造作,就这么过去了。
然后是合雒纪,三个姓氏的部落接替了摄提氏的统治。他们发现老百姓都住在山凹里,风吹雨打很不方便。合雒氏就教导百姓说:“你们住在山凹里,干嘛不利用山凹的地形,挖些深洞出来住呢?那样风吹不着,雨打不着。”百姓们听了都很高兴,于是就开始动手挖洞,有的挖一丈深,有的挖两丈深,挖了洞穴住进去,再也不怕冷不怕热了。
接着是连通纪,两个姓氏的部落,继续由合雒氏的治理方式延续下去;再接下来是叙命纪,四个姓氏的部落,又接替了连通氏的统治。这都是因为合雒氏的治理方法好,所以大家都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第七个君王叫循蜚。循蜚当政的时候,前面五六七个君王已经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啦,全国老百姓,都有山可以采摘食物,都有洞穴可以安身,日子过得可开心了!谁不感激上天的恩德呢?所以循蜚一治理天下,大家都变得循规蹈矩,就跟蜚鸟飞得一样快,所以才叫他循蜚。
那时候,有个叫巨灵氏的人,出生在汾阴睢水边。巨灵氏会玩转变化之术,法力高强得很。他居无定所,特别喜欢在巴蜀地区到处游走。他掌握着巨大的力量,运用化解矛盾的能力来治理百姓。蜀地有五个兄弟,叫五丁氏,他们能操控阴阳,搬山倒海。巨灵氏懂得天地造化的道理,也明白五丁氏的来历,所以他能降服五丁氏,就指挥五丁氏扶正阴阳。从盘古开天辟地到现在,有些山川方位不对,有些地方险峻不通,五丁氏领了巨灵氏的命令,就把那些山的位置调整好,把险阻的地方修通了。你看他们:那些凸起的地方,都被削平成了坦途;那些凹陷的地方,都被修砌成了方便行走的道路。川地里有些河流被隔断,不相连通,还有些地方水流方向不对,五丁氏直接把隔断的地方连通起来,把水流方向调整好。你看他们:有些深潭可以扬帆起航了,有些山谷可以停泊船只了。山川因此变得井然有序。
后来是句强氏、谯明氏、涿光氏、钩阵氏,他们治理得也都很好,没什么好说的。再后来是黄神氏。黄神氏长得黄头发大肚子,做事稳重端正,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他活了三百四十岁,巨神氏出现了,出生在淮河地区。巨神氏出行乘坐六只蜚羊拉的车,他当政三百岁,传了五代,一共一千五百岁,犁灵氏出现了。犁灵氏死后,尸体不腐烂,到现在还记载在《东荒经》里。
犁灵氏之后,出了个大騦氏。大騦氏出生在南密,又叫泰块。以前黄帝去具茨山找泰块,泰块之后是弇兹氏。弇兹氏之后是泰运氏,住在和山。这和山其实是黄河的九个支流之一。泰运氏经常来往于萯山的南面,出入都有神光,老百姓看见了都跟着学他的样子。
后来冉相氏出现了。冉相氏心想:“治理天下,就应该简单省事,别搞得乱糟糟的,让老百姓自己快快乐乐,悠闲自在,就像远古时代那样,大家一起清静无为,多好啊!要是事儿太多,天下就不得安宁了。”所以他主张中庸之道,顺其自然。这就是治理天下的正道。冉相氏领悟到了这个道理。冉相氏死后,盖盈氏出现了,住在若水附近。禺中地区,还有大敦氏、云阳氏,他们被称为阳帝。
阳帝住在乾沙之地,足迹遍布甘泉山,也叫云阳山。山在衡山的南面,就是现在的茶陵县的云阳山,那里的山川景色秀丽,地下水丰富,真是个适合长期隐居的好地方。他隐居在这座山上,就像神仙一样时隐时现。人们去衡山朝拜,都要去看他来来往往的仙迹,恋恋不舍地离开。你看他的生活:
云往风回,临水登崍。时如天帝而飘渺,时如湘灵下九垓。
住的是石壁岩壑,干干净净;玩的是玉兔金乌,自由自在。半天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老百姓看见他这副样子,都说他是神仙。后来到了黄帝时期,经常在甘泉山大摆祭品祭祀云阳氏。
很久以前,出现了巫常氏和泰壹氏,他们被称为“皇人”。这位皇人啊,他能掌握天下太平的制度,调和宇宙间的阴阳之气。他写过《兵法》一卷、《杂子》一卷、《阴阳云气》一卷和《黄冶》一卷。其中《兵法》和《云气》在当时就流传开了,而《黄冶》和《杂子》到了汉朝以后就失传了。
后来,黄帝去峨眉山朝拜,见到了这位天真皇人,黄帝在玉堂向他行礼,问道:“请问天真皇人,什么是‘三一’之道?”皇人说:“你已经当了君主,还来问我‘三一’之道,是不是有点不自量力啊?古代的圣人,效法日月星这三颗星辰,制定了时间;划定疆域,区分邦国;观察山川的高低深浅,来划分阴阳;根据天气的冷暖变化,来安排一年四季的农事。让人们互相交易,聚集天下百姓;教导百姓准备工具,防止奸盗;规定车的大小、衣服的贵贱,来彰显尊卑等级。这些都是效法自然,遵循有形之理。圣人治理天下,心思不用过于劳累,就能使天下安定。如果你想一个人承担百人的事,那就会失去天道的帮助,最终会后悔,会吝啬,会贪婪,会欺骗,最终一事无成。”黄帝听了皇人的话,拜谢并接受了教诲,终身不敢忘记,最终使天下太平。
皇人隐居在云阳,不愿治理天下,于是空桑氏出来执政。他们在陈留县南十五里建都,叫做空桑城,后来伊尹就出生在这个城里。空桑氏之后,神民氏出来执政,被称为神皇。他能使百姓各司其职,修炼身心,使精气通达,他在神民之丘建都。神皇出行时乘坐六匹飞鹿拉的车,执政了两百年。之后是倚帝氏,建都在倚帝山;再之后是次民氏,次民氏灭亡后,元皇氏继位。到了这个时候,天下百姓的习俗虽然淳朴,但文明却更加昌盛了。人们开始用地来纪年,各种各样的发明创造层出不穷,穴居的时代终于结束了。从一开始的循蜚氏到最后,一共出现了二十二个氏族,历经六十多代。后人冯犹龙有诗云:
今古由來只一情,愚人駭古不疑今。
試將今古從頭看,今即古兮古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