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人们住在山洞里,穿着兽皮,没啥讲究。后来,聪明人开始用丝麻做衣服,看到鸟儿羽毛漂亮的花纹和鲜艳的颜色,就用染料把布染成各种颜色,做出五彩缤纷的衣服。他们还模仿鸟兽的角、冠、胡须等,做成帽子、饰品,总共十二种图案。 《易经》里说:“伏羲氏当政的时候,抬头看天上的星象,低头观察地上的纹理,观察鸟兽身上的花纹,以及大地的规律,从自身和万物中汲取灵感,创造了八卦,用来沟通天地,了解万物的情感。” 黄帝、尧、舜时期,大家穿戴整齐,天下太平,他们的衣服图案,是根据乾坤图来的。乾坤图有特定的纹理,所以上衣是黑色的,下裳是黄色的。
衣服上绣着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等图案,还有缋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等等,用五种颜色搭配出各种花纹。天子穿戴最隆重,图案最齐全;公爵以下,侯伯以下,子男以下,卿大夫以下,衣服上的图案也依次递减。到了周朝,又有所改变,用日月星辰作为旗帜的图案。天子祭祀上天时,穿戴大裘和冕冠;公侯卿大夫的衣服图案,也相应减少。秦朝统一六国后,推翻了以前的礼仪制度,祭祀时穿的衣服都变成黑色了。汉朝沿袭了秦朝的旧制。直到汉光武帝即位,迁都洛阳后,才重新恢复了祭祀礼仪,在各地设立祭祀场所。汉明帝时期,国家强盛,天子开始穿戴正式的冕冠和礼服,举行祭祀天地等活动,并且在祭祀场所供养老年人和孤寡老人,当时社会一片太平。
天子、三公、九卿、特进侯、侍祠侯祭祀天地和明堂时,都戴着冕冠,穿黑色上衣,黄色下裳。车驾上装饰着日月星辰等十二种图案;三公、诸侯的衣服上有山龙九种图案;九卿以下的官员,衣服上有华虫七种图案。这些衣服都用五种颜色制作,并配戴大佩玉,穿红色的袜子和鞋,以表达对祭祀的重视。其他百官参加祭祀时,戴着长冠,穿着规定的服装。祭祀五岳、四渎、山川、宗庙、社稷等,都穿黑色衣服,戴长冠,五郊的祭祀服装颜色则根据方位而定。不参加祭祀的百官,则穿着普通的黑色衣服和帽子。
皇帝在永平二年下令,让有关部门参考《周官》、《礼记》和《尚书·皋陶篇》来制定冕冠的样式。皇家的冕冠按照欧阳氏的说法制作,而公卿以下官员的冕冠则按照大小夏侯氏的说法制作。冕冠的宽度都是七寸,长度是十二寸,前面圆后面方,内里是朱红色和绿色,外面是黑色,前面垂下四寸,后面垂下三寸,用白玉珠串成十二条旒,用冕冠的绶带颜色做成组缨。三公和诸侯的冕冠有七条旒,用青玉做珠子;卿大夫的冕冠有五条旒,用黑玉做珠子。这些冕冠前面都有旒,后面没有,都用绶带的颜色做成组缨,旁边垂下红色的丝绵。祭祀天地、宗庙和明堂的时候都要戴这种冕冠。衣服、佩玉都装饰得华丽精美,皇家的车服绣有图案,公侯九卿以下官员的衣服也都织得很精美,这是陈留襄邑献上的。
长冠,也叫斋冠,高七寸,宽三寸,用漆过的丝带做成,形状像块板子,里面用竹子做芯。起初,高祖刘邦还是平民的时候,就用竹皮做这种帽子,叫做刘氏冠,是楚国的冠帽样式。老百姓管它叫鹊尾冠,其实不对。祭祀宗庙的时候要戴这种帽子。穿黑色上衣,领子和袖子是绛红色,这是中衣;穿绛红色的裤子和袜子,表示赤诚之心侍奉神灵。祭祀五郊的时候,帽子、头巾、裤子和袜子的颜色要根据祭祀对象的属性而定。这是高祖刘邦发明的帽子,所以把它作为祭祀的服装,以示最高的尊敬。
委貌冠和皮弁冠的样式相同,长七寸,高四寸,形状像个倒扣的杯子,前面高而宽,后面低而尖,这就是夏朝的“毋追”和殷朝的“章甫”。委貌冠用黑色的绢布做成,皮弁冠用鹿皮做成。在辟雍举行大射礼时,公卿、诸侯、大夫行礼的人戴委貌冠,穿黑色的上衣和白色的下裳;执事人员戴皮弁冠,穿黑色的麻布衣服,领子和袖子是黑色的,下身穿白色的下裳,这就是所谓的“皮弁素积”。
爵弁,又叫冕。宽八寸,长十二寸,形状像一只爵鸟,前面小后面大,上面用丝织物做成像爵鸟头一样的颜色,有用来固定帽子的笄,这就是夏朝的“收”和殷朝的“冔”。祭祀天地、五郊和明堂的时候,《云翘舞》的乐人要戴这种帽子。《礼记》上说:“朱干玉戚,冕而舞《大夏》”,说的就是这种帽子。
通天冠,高九寸,竖着戴,顶端稍微有点歪,然后直接往下是铁卷梁,前面有个山字形的装饰,展开像个筒子一样,是皇帝平时戴的帽子。衣服呢,是深衣款式,有袍子,颜色根据季节变化。这袍子啊,有人说是周公抱着成王的时候穿的,所以才有了袍子。 《礼记》里说“孔子穿的是逢掖之衣”,就是袖子缝合起来,再把缝合处加宽,这跟现在的袍子差不多。现在,从地位最低的小官吏,都穿袍子,单衣,领子和袖子是黑色的边,这是朝服。
远游冠,样式跟通天冠差不多,前面也有个展开的筒状装饰,但没有山字形的装饰,是诸侯王戴的。
高山冠,也叫侧注冠。样式跟通天冠差不多,顶端不歪,笔直竖着,没有山字形的装饰和筒状装饰,是中央和地方官员、谒者和仆射戴的。太傅胡广说:“高山冠,其实是齐王的帽子。秦国灭了齐国后,就把齐王的帽子赏赐给身边的近臣谒者戴。”
进贤冠,古代是用黑色布做的帽子,是文人戴的。前面高七寸,后面高三寸,长八寸。公侯戴三梁的,二千石以下到博士戴两梁的,博士以下到小史、私塾学生戴一梁的。宗室刘氏也戴两梁的帽子,表示地位高一些。
法冠,也叫柱后冠。高五寸,用丝带做成筒状装饰,铁柱卷,是执法人员戴的,比如侍御史、廷尉正监之类的。有人也叫它獬豸冠。獬豸是传说中的神兽,能辨别是非曲直,楚王曾经得到过它,所以就用它的形象做帽子。胡广说:“《春秋左氏传》里记载‘南冠而絷’,说的就是楚国的帽子。秦国灭了楚国后,就把楚王的帽子赏赐给执法人员和御史戴。”
武冠,也叫武弁大冠,是武官戴的帽子。侍中、中常侍戴的武冠上还加了黄金饰品,上面还有蝉的图案,貂尾做装饰,这叫“赵惠文冠”。胡广说:“赵武灵王效仿胡人的服饰,用黄金饰品装饰帽子,前面插貂尾,这是高官的标志。秦国灭了赵国后,就把赵王的帽子赏赐给身边的近臣。”建武年间,匈奴归顺了汉朝,皇帝赏赐南单于衣服,帽子就是中常侍戴的那种惠文冠,还赏赐了中黄门童子佩刀。
建华冠,用铁做支架,上面串着九颗大铜珠,用鹿皮绳子编织而成。古书上记载说:“懂得天理的人戴建华冠,懂得地理的人穿绣有图案的袜子。”《春秋左传》里说:“郑国大夫子臧喜欢戴鹬冠。”建华冠前面是圆的,看来这就是鹬冠的样子了。天地祭祀、五郊祭祀、明堂祭祀时,《育命舞》的乐舞人员都戴这种冠。
方山冠,形状像进贤冠,用五彩的丝绸做成。宗庙祭祀时,《大予》、《八佾》、《四时》、《五行》这些乐舞人员都戴这种冠,他们的衣服颜色也和各自表演的乐舞内容相对应。
巧士冠,前面高七寸,两侧后部相连,笔直地竖立着。平时不戴,只有祭天的时候才戴,黄门官署的四名官员会为皇帝戴上这种冠,它在仪仗队伍中,位于皇帝车驾之前,代表着宦官的四星官位。
却非冠,样式像长冠,但是下部比较短。宫殿门吏和仆射戴这种冠。冠上插着红色的旗帜,青色的翅膀,燕子的尾巴,其他的仆射的旗帜也都一样。
却敌冠,前面高四寸,总长四寸,后面高三寸,样式像进贤冠,卫士戴这种冠。
樊哙冠,汉将樊哙仓促之间戴的帽子,就是戴着它进入项羽军营的。宽九寸,高七寸,前后各突出四寸,样式像冕冠。司马殿门发生重大事件时,卫士们戴这种冠。也有人说,樊哙平时拿着铁盾,听说项羽想要杀汉王,他就撕开自己的衣服裹住盾牌,戴上帽子冲进军营,站在汉王旁边,盯着项羽。
术氏冠,前面是圆的,是吴国的样式,层层叠叠有四层,赵武灵王很喜欢戴这种冠。现在已经不用了,官府里还保存着它的图样和说明。
所有的冠都带有缨和饰物,但是执事官员和武官都要把缨收起来,只垂下五寸长。
武冠,俗称大冠,环形的缨没有饰物,用青色的丝线做帽带,加上两根鹖的尾巴,竖立在左右两侧,所以也叫鹖冠。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都戴鹖冠,穿纱或丝绸的单衣。虎贲将士穿虎纹裤子,佩带白虎纹的剑和刀。虎贲的骑兵也戴鹖冠,穿虎纹单衣。襄邑每年进献织好的虎纹布料。鹖是一种勇猛的野鸡,它打斗时,直到一方死掉才罢休,所以赵武灵王用它来象征武士,秦国也沿用了这种做法。
皇帝立了太子,太子去祭拜太祖庙和世祖庙。门大夫跟着一起去了,戴着两梁的帽子进贡;洗马戴的是高山冠。祭拜完了,侍御史任方上奏说,平时大家戴的帽子都是一梁的,不应该把祭拜时戴的两梁帽子当成常服。这事儿就交给了相关部门处理。尚书陈忠上奏说:“门大夫的职责相当于谏大夫,洗马的职责相当于谒者,所以他们都戴着各自的帽子,这是先帝留下来的旧制,可以不用改。”皇帝批准了。对了,古代“洗马”这个官职,其实就是“谒者”。
古时候帽子没有头巾,戴帽子的时候,帽子前面有个叫“頍”的东西,用来固定帽子。所以《诗经》里说:“有頍者弁”,说的就是这个。从三代时期开始,礼法制度越来越完善,到了战国时期,文治武功并用。秦朝统一六国后,给武将的帽子加上了绛红色的饰物,用来区分贵贱,后来又慢慢地加上了帽檐。汉朝建立后,沿用了帽檐,但是把帽檐翻转过来,再加个头巾连着帽檐,再把头巾翻过来盖住,现在的丧葬用的头巾就是这个样式。人们把这种头巾叫做“帻”。“帻”字的意思就是严整,表示头上的装饰很严整。到了孝文帝时期,又把帽檐提高,加上了耳片,把头巾做成了屋顶的形状,把后面的部分收拢起来,上上下下,朝廷官员,无论贵贱都戴这种帽子。文官的耳片长,武官的耳片短,这和他们的官职相对应。尚书的帻后面收拢的部分宽三寸,叫做“纳言”,表示忠诚正直,这和他们的官职相符。祭祀五郊时,帻的颜色要根据季节变化,这是按照礼制规定的。穿皂色衣服的普通官员春天戴青色的帻,到了立夏就停止戴了,这是为了顺应自然的变化,体现一种对自然的尊重。武官平时戴红色的帻,以显示他们的威严。没戴帽子的孩子戴的帻没有屋顶,表示他们还没成年;上学的小孩子戴的帻屋顶是卷起来的,表示他们年纪还小,不用戴正式的帽子。丧葬用的帻把帽檐翻转过来,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这是礼仪规定,它和正式的帽子一样,有等级之分。服丧期间,戴的帽子耳片上会有收拢的部分,白色的帻也是这样,这体现了礼仪的轻重缓急,制度的变革是循序渐进的,这是符合礼仪规范的。
以前啊,君王和大臣都戴玉佩,等级制度很严格;地位高的戴韨(yáo,一种玉饰),地位高低一目了然。戴玉佩是为了彰显美德,是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戴韨是为了处理政务,是礼仪制度的一部分。所以说,礼仪制度有它的规范,仪容举止有它的标准,夏商周三代都是这样。后来,春秋五霸轮番称霸,战争不断,玉佩不是武器,韨也不是军旗,所以就把韨和玉佩摘掉了,只留下系玉佩的绳子,作为身份的象征。《诗经》里说“鞙鞙佩璲”,说的就是这个。
韨和玉佩不用了以后,秦朝就用彩色的丝带把玉佩系起来,看起来光彩夺目,身份象征明显,大家互相效仿,所以就叫它绶(shòu)。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沿用至今,还在绶带上加上了双印和佩刀之类的装饰。到了汉孝明帝的时候,又制作了大型玉佩,佩饰上用双层玉璜,都是白玉做的。皇帝的玉佩上缀着白色的珍珠,公卿和诸侯则用彩色的丝线,玉佩的等级和冕旒(miǎn liú)一样,是祭祀服装的一部分。
佩刀啊,皇帝的佩刀通体黄金,镶嵌着貂皮和鲛鱼鳞片,用金漆装饰,刀鞘内壁是雌黄色的,外面还包着五彩的罽(jì)丝织物。诸侯王的佩刀是黄金镶嵌的,环柄上镶嵌着半块鲛鱼鳞片,刀鞘内壁是黑色的。公卿百官的佩刀都是纯黑色的,没有鲛鱼鳞片。小黄门的刀鞘内壁是雌黄色的,中黄门的刀鞘内壁是朱红色的,童子的佩刀是虎爪纹的,虎贲卫的佩刀是黄色的虎纹,他们的将领佩刀是白色虎纹的,刀柄上都用白珠和鲛鱼鳞片装饰。皇帝的佩刀上,还加了翡翠山形的装饰,在刀柄旁边垂挂着。
这印章啊,佩在身上,长一寸二分,宽六分。皇帝用的,还有诸侯王、公、列侯,用的是白玉做的;从二千石官到四百石官,用的是黑犀牛角做的;二百石官到私塾先生,用的都是象牙做的。印章上面系着丝带,皇帝用的丝带是用白珠子串起来的,还用红色的罽(jì)织成的穗子装饰;诸侯王以下的,就用红色丝线织成的穗子,丝带和穗子的材质都跟印章的材质对应。印章上刻着字,一共六十六个字,写的是:“正月刚卯既决,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莫我敢当。疾日严卯,帝令夔化,慎尔周伏,化兹灵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庶疫刚瘅,莫我敢当。”
皇帝的绶带是黄赤两色,四种颜色搭配,黄、赤、缥(piāo)、绀(gàn),用纯黄色的圭(guī)做装饰,长二丈九尺九寸,五百个穗子。诸侯王的绶带是红色,四种颜色搭配,赤、黄、缥、绀,用纯红色的圭做装饰,长二丈一尺,三百个穗子。太皇太后、皇太后的绶带跟皇帝的一样,皇后也是。长公主和皇帝的贵人,跟诸侯王的绶带一样,但还要更华丽一些。各国的贵人和丞相,用的是绿色绶带,三种颜色搭配,绿、紫、绀,用纯绿色的圭做装饰,长二丈一尺,二百四十个穗子。公、侯、将军用的是紫色绶带,两种颜色搭配,紫、白,用纯紫色的圭做装饰,长一丈七尺,一百八十个穗子。公主和受封的君主也佩戴紫色绶带。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官用的是青色绶带,三种颜色搭配,青、白、红,用纯青色的圭做装饰,长一丈七尺,一百二十个穗子。从青色绶带往上,穗子都长三尺二寸,颜色和绶带一样,穗子的数量是绶带的一半。这“縌(xuán)”啊,是古代佩带的饰物。绶带相互交错佩戴,所以叫縌。紫色绶带以上,绶带之间可以佩戴玉环和鐍(duǒ)之类的装饰品。
一千石官和六百石官用的是黑色绶带,三种颜色搭配,青、赤、绀,用纯青色的圭做装饰,长一丈六尺,八十个穗子。四百石官和三百石官的绶带长度一样。
话说这官服啊,等级森严着呢!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的官员,戴的是黄色的绶带,宽一寸,长一丈五尺,每条绶带由六十个“首”组成。“首”是什么呢?就是绶带编织的单位。黑绶以下的绶带,长度都缩短到三尺,颜色和四百石的黄绶一样,但“首”的数量减半。
一百石的官员,戴的是青绀色的绶带,宽一寸,长一丈二尺,用一种叫“圭”的特殊编织方法织成。这官服的制作工艺也讲究得很,先把丝线单股纺成一股,四股合为一“扶”,五“扶”为一“首”,五“首”组成一“文”,再把“文”编织成“圭”。“首”越多,丝线就细,反之就粗,宽度都是一尺六寸。
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庙服,颜色是上面绀色下面皂色,或者上面青色下面缥色,都是深衣款式,领口和袖口都用绦带装饰。头上戴着精美的发饰,簪子和耳环。这耳环啊,就是垂着珠子的耳珰。簪子用玳瑁做柄,长一尺,顶端是华丽的发饰,上面是凤凰形状,羽毛用翡翠做成,下面缀着白珠,垂着黄金镊子。左右各戴一支簪子,用发结固定。其他的簪子和耳环都是同样的样式,只是柄上的装饰会有等级区别。
皇后谒庙的衣服,也是上面绀色下面皂色,或者上面青色下面缥色,同样是深衣款式,领口和袖口都用绦带装饰,发型是假结,戴着步摇、簪子和耳环。这步摇啊,是用黄金做成山峰的形状,用白珠串成桂枝互相缠绕,一个步摇有九个装饰,还有熊、虎、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种神兽,这正应了《诗经》里说的“副笄六珈”。这些神兽的羽毛也都是用翡翠做的。金色的山峰,白珠做的耳环环绕着,用翡翠做成云朵形状的装饰。
贵人参加祭祀蚕神的仪式时,穿的是纯缥色的衣服,也是深衣款式,发型是大手结,戴着黑玳瑁做的簪子,还有簪子和耳环。长公主参加朝会时,也要戴步摇,发型是大手结,同样戴着簪子和耳环,衣服款式也一样。从公主到封君以上的女性,都要佩戴绶带,用彩色的丝线做成带子,颜色和她们佩戴的绶带颜色一致。黄金做的辟邪兽,头部做成带扣,装饰着白珠。
首先,那些达官贵人啊,比如公卿、列侯、还有俸禄两千石以上的大官及其夫人,她们戴的首饰可讲究了,都是用深蓝色的丝织品做成的,上面镶嵌着黄金做的龙形簪头,龙嘴里还衔着白色的珍珠,簪子上的装饰像鱼须一样垂下来,长达一尺。去庙里祭祀的时候,穿的是黑色绢布做的深衣;参与养蚕的,穿的是青绿色的绢布深衣。总之,从两千石夫人们到皇后,朝服都是用蚕丝做的。
公主、贵人、妃子及以上级别的女性,结婚或者嫁娶的时候,就能穿锦缎、罗绮、纱縠和丝织品做的衣服了,颜色可丰富了,足足十二种颜色,衣袍的边缘还加了厚厚的装饰。那些特进、列侯及以上级别的大官,他们的衣服也是锦缎做的,也是十二种颜色。六百石以上俸禄的大官,穿的是重叠的丝绸衣服,九种颜色,但是红色、紫色和深蓝色是禁止使用的。三百石以上的大官,衣服有五种颜色:青、绛、黄、红、绿。二百石以上的大官,衣服有四种颜色:青、黄、红、绿。至于商人,就只能穿黄褐色和青绿色的衣服了。
公、列侯以下的官员,衣服的边缘就比较简单了,祭祀的时候穿的衣服上会绣上图案。从皇后以下,都不能穿那些带有古丽圭、襂、闺等装饰的华丽衣服。建武、永平年间曾经禁止这种华丽的服饰,到了建初、永元年间又恢复了,而且更加讲究,以至于当时没人能掌握这种服饰的制作工艺,最后这种服饰就彻底消失了。
各种冠帽和衣服,比如旒冕、长冠、委貌冠、皮弁、爵弁、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等等,以及衣服上的刺绣图案、红色的鞋子、丝带做的鞋子、大佩饰等等,这些都是祭祀时穿戴的。其他的衣服首饰,都是平时上朝穿戴的。不过,长冠倒是例外,各诸侯国的谒者平时上朝也戴长冠。宗庙祭祀以及其他祭祀活动,都要戴长冠,穿黑色丝织品做的单衣,里面穿红色的中衣,衣领和袖子也是红色的,裤子和袜子也是红色的,五郊祭祀则根据祭祀对象的属性选择不同颜色的衣服。
赞曰:车辂各有不同,旌旗样式各异。冠服精美绝伦,佩饰琳琅满目。恭敬地表达敬意,尊卑有序,各司其职。无需炫耀华丽的服饰,真正的美不在于繁缛奢华。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住在山洞里,穿着兽皮,没啥规矩。后来,聪明人开始用丝麻织布,看到鸟类羽毛鲜艳的颜色,就用染料把布染成各种颜色,做成衣服。他们还观察鸟兽的角、胡须之类的装饰,就发明了帽子、头饰等等,衣服上还有各种图案,一共十二种。 《易经》里说:“伏羲氏当政的时候,他观察天上的星象,研究地上的规律,观察鸟兽的纹理,以及大地的各种特征,还从自身和万物中寻找灵感,于是创造了八卦,用来沟通神灵,了解万物的特性。”
黄帝、尧、舜穿戴整齐,天下就太平了,他们的衣服图案是从乾坤图里来的。乾坤图有特定的纹理,所以他们的上衣是黑色的,下裳是黄色的。衣服上绣着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等等图案,还有藻、火、粉米、黼、黻、絺、绣等等纹样,用五种颜色搭配。天子衣服上的图案最齐全,公爵以下,侯伯以下,子男以下,卿大夫以下,衣服上的图案也依次减少。到了周朝,又改用三颗星作为旗帜的图案。天子祭祀上天,就穿大裘和冕冠;公侯卿大夫的衣服图案就更少了。
秦朝统一六国后,灭掉了很多礼仪制度,祭祀用的衣服都变成了黑色。汉朝沿袭了秦朝的做法。直到汉光武帝即位,迁都洛阳,才重新修建祭祀场所,恢复了祭祀活动。汉明帝时期国力强盛,又开始穿戴冕冠和华丽的衣服,还穿红色的鞋子,祭祀天地,赡养三老五更。那时候天下太平。
祭祀天地和明堂的时候,天子、三公、九卿、特进侯、侍祠侯都要戴冕冠,穿黑色上衣、红色下裳的衣服。天子的车驾上装饰着日月星辰等十二种图案,三公和诸侯用山龙九种图案,九卿以下用华虫七种图案,衣服都用五种颜色,佩带大玉佩,穿红色鞋子。其他官员参加祭祀,戴长冠,穿规定的衣服。祭祀五岳、四渎、山川、宗庙、社稷等,都穿黑色衣服,戴长冠,五郊祭祀则根据方位选择颜色。如果官员不参与祭祀,就穿常服,戴普通帽子。
皇帝在永平二年的时候,下令让有关部门参考《周官》、《礼记》和《尚书·皋陶篇》来制定冕冠的样式。皇家的冕冠按照欧阳氏的说法来制作,而公卿以下官员的冕冠则按照大小夏侯氏的说法来制作。冕冠的宽度是七寸,长度是十二寸,前面圆后面方,里面是朱红色和绿色,外面是黑色,前面垂下四寸,后面垂下三寸,用白玉珠串成十二条旒垂下来,用冕冠的绶带颜色做成缨子。三公和诸侯的冕冠有七条旒,用青玉做珠子;卿大夫的冕冠有五条旒,用黑玉做珠子。这些冕冠前面都有旒,后面没有,都用绶带的颜色做成缨子,旁边垂下红色的丝绵。祭祀天地、宗庙和明堂的时候都要戴这种冕冠。衣服、佩玉都非常华丽,皇家的车服绣有图案,公侯九卿以下官员的衣服也都织得很精美,陈留襄邑的人还进献过这样的衣服呢。
长冠,也叫斋冠,高七寸,宽三寸,用漆过的丝线编织而成,形状像块板子,里面用竹子做芯。起初,高祖皇帝年轻的时候,用竹皮做的这种帽子,叫做刘氏冠,是楚国的帽子样式。老百姓管它叫鹊尾冠,其实不对。祭祀宗庙的时候要戴这种帽子。穿黑色上衣,领子和袖子是绛红色的中衣,穿绛红色的裤子和袜子,表示赤诚之心来祭祀神灵。在五郊祭祀的时候,帽子、头巾、裤子和袜子的颜色要根据祭祀的对象而定。这种帽子是高祖皇帝设计的,所以把它作为祭祀的服装,表达了最高的敬意。
委貌冠和皮弁冠的样式相同,长七寸,高四寸,形状像个倒扣的杯子,前面高而宽,后面低而尖,这也就是夏朝的“毋追”和殷朝的“章甫”吧。委貌冠用黑色的绢做成,皮弁冠用鹿皮做成。在辟雍举行大射礼的时候,公卿诸侯大夫行礼的人戴委貌冠,穿黑色上衣和白色的下裳;执事的人戴皮弁冠,穿黑色的麻布衣服,领子和袖子是黑色的,下裳是白色的,这就是所谓的“皮弁素积”。
爵弁,也叫冕,宽八寸,长十二寸,形状像一只爵鸟,前面小后面大,上面是像爵鸟头一样的颜色,有用来固定帽子的笄,这就是夏朝的“收”和殷朝的“冔”吧。祭祀天地、五郊和明堂的时候,《云翘舞》的乐人要戴这种帽子。《礼记》上说:“朱干玉戚,冕而舞《大夏》”,说的就是这个。
通天冠,高九寸,竖着戴,顶端稍微有点歪,下面是铁卷梁,前面有个山字形的装饰,叫“展筩”,是皇帝平时戴的帽子。衣服呢,是深衣款式,有袍子,颜色根据季节变化。这袍子啊,有人说是周公抱着成王的时候穿的,所以就有了袍子。 《礼记》里说“孔子穿逢掖之衣”,就是把袖子缝起来,再把缝合的地方缝大一点,这跟现在的袍子差不多。现在,就连最低级的官吏,都穿这种袍子,单衣,领子和袖子是黑色的边,这是朝服。
远游冠,样式跟通天冠差不多,前面也有个横着的山字形装饰,但是没有山字形的那个装饰,是诸侯王戴的。
高山冠,也叫侧注冠。样式跟通天冠一样,顶端不歪,竖着戴,没有山字形装饰,是中外官、谒者、仆射戴的。太傅胡广说:“高山冠,其实是齐王的帽子。秦国灭了齐国之后,就把齐王的帽子赏赐给近臣谒者戴。”
进贤冠,古时候是用黑色布做的帽子,是文人戴的。前面高七寸,后面高三寸,长八寸。公侯戴三梁的,二千石以下到博士戴两梁的,博士以下到小史、私塾学生戴一梁的。刘氏宗室也戴两梁冠,表示他们的地位比较高。
法冠,也叫柱后冠。高五寸,用丝带做山字形装饰,铁柱卷,是执法人员戴的,比如侍御史、廷尉正监平。有人也叫它獬豸冠。獬豸是传说中的神兽,能辨别是非曲直,楚王曾经得到过它,所以就用它的形象做帽子。胡广说:“《春秋左氏传》里说‘南冠而絷’,指的是楚国的帽子。秦国灭了楚国之后,就把楚王的帽子赏赐给执法近臣御史戴。”
武冠,也叫武弁大冠,是武官戴的帽子。侍中、中常侍戴的武冠上还要加上金色的环,再配上蝉的图案和貂尾做装饰,叫做“赵惠文冠”。胡广说:“赵武灵王效仿胡人的服饰,用金环装饰帽子,前面插上貂尾,这是高级官员的标志。秦国灭了赵国之后,就把赵王的帽子赏赐给近臣。”建武年间,匈奴归顺了汉朝,皇上赏赐南单于衣服,还送了他中常侍戴的那种帽子,以及佩刀给中黄门童子。
建华冠,用铁做支架,上面串着九颗大铜珠,用鹿皮线编织而成。古书上记载说:“了解天的人戴这种冠,了解地的人穿这种履。” 《春秋左传》里也说:“郑国子臧喜欢戴鹬冠。” 这种冠前面是圆的,我想这就是建华冠的样子了。天地祭祀、五郊祭祀、明堂祭祀时,《育命舞》的乐工们都戴这种冠。
方山冠,形状像进贤冠,用五彩的丝织物做成。宗庙祭祀时,《大予》、《八佾》、《四时》、《五行》的乐工们都戴这种冠,他们的冠服颜色都跟他们表演的乐章对应。
巧士冠,前面高七寸,两侧后部相连通,笔直地竖立着。平时不戴,只有祭天的时候才戴,黄门官署的四名官员会为皇帝戴上这种冠,在仪仗队伍中,走在皇帝的车驾前面,象征着皇帝身边四位重要的宦官。
却非冠,样式像长冠,但下部比较短。宫殿门吏和仆射戴这种冠。冠后插着红色的旗帜,青色的燕尾,所有仆射的旗帜都一样。
却敌冠,前面高四寸,总长四寸,后面高三寸,样式像进贤冠,卫士们戴这种冠。
樊哙冠,汉将樊哙仓促之间戴的帽子,就是戴着这顶帽子进入项羽军营的。宽九寸,高七寸,前后各突出四寸,样式像冕冠。司马门发生重大事件时,卫士们也戴这种冠。也有人说,樊哙平时拿着铁盾,听说项羽想杀汉王,他就撕开衣服裹住盾牌,戴上帽子冲进军营,站在汉王旁边,盯着项羽。
术氏冠,前面是圆的,是吴国的样式,层层叠叠有四层,赵武灵王很喜欢戴这种冠。现在已经不用了,官府里还保存着它的图样和说明。
所有的冠帽都有帽带和装饰物,执事官员和武官们都把帽带收拢起来,只垂下五寸长。
武冠,俗称大冠,帽带是圆形的,没有装饰物,用青色的丝线做帽带,加上两只鹖的尾巴,竖立在左右两侧,所以也叫鹖冠。五官、左右虎贲、羽林军、五中郎将、羽林军的左右监,都戴鹖冠,穿纱或丝织物的单衣。虎贲军的将领穿虎纹裤子,佩带白虎纹的剑和刀。虎贲军的骑兵戴鹖冠,穿虎纹单衣。襄邑每年进贡织好的虎纹布料。鹖是一种勇猛的野鸡,它打斗时,直到一方死掉才停止,所以赵武灵王用它来象征武士,秦国也沿用了这种做法。
汉安帝立了皇太子,太子去祭拜高祖庙和世祖庙,门大夫跟着一起去了,戴着两梁的帽子进贡;洗马戴的是高山冠。祭拜完之后,侍御史任方上奏说,平时不是去祭拜的时候,大家都应该戴单梁的帽子,不应该把这种两梁的帽子当成平常的衣服。这事儿就交给有关部门处理了。尚书陈忠上奏说:“门大夫的职务相当于谏大夫,洗马的职务相当于谒者,所以他们都戴着各自的帽子,这是先帝留下来的旧例。这件事可以不用管了。”皇上准奏了。对了,古时候,谒者也叫洗马。
古时候帽子是没有帽子的,戴帽子的时候,会在头上加个頍(音kǔi),用来固定帽子。所以《诗经》里说:“有頍者弁”,说的就是这个。从三代时期开始,礼法制度越来越完善,到了战国时期,文治武功并行。秦朝统一六国后,就给武将的帽子加上了绛色的袙(音zhuó),用来区分尊卑贵贱,后来又慢慢地加上了帽檐。汉朝建立后,沿用了秦朝的帽檐,但是把帽檐翻过来,用巾子把帽檐和帽子连起来,再把巾子翻过来盖住,现在的丧葬用的帽子就是这种样式,我们把它叫做帻(音zé)。帻的意思就是严整,戴在头上,显得庄严整洁。到了孝文帝时期,又把帽檐加高,做成了像耳朵一样的形状,把帽子上的巾子做成了像屋顶一样的形状,把后边的巾子收拢起来,上下群臣,无论尊卑都戴这种帽子。文官的帽子耳朵长,武官的帽子耳朵短,这都是根据官职来区分的。尚书的帻,帽檐宽三寸,叫做“纳言”,表示忠诚正直,显示他们的官职重要。祭祀五郊的时候,帽子的颜色要根据季节而定,这是根据礼仪制度来的。穿皂色衣服的官员春天戴青色的帻,到了立夏就停止戴青色帻了,这是为了顺应自然的变化,尊崇季节的规律。武官平时戴红色的帻,显示他们的威严。没戴冠的小孩子戴的帻没有屋顶,表示他们还没成年;上学的小孩子戴的帻,屋顶是卷起来的,表示他们年纪还小,不用戴太复杂的帽子。丧葬用的帻,帽檐是翻过来的,这是礼仪,它的层数跟帽子一样,和帽子是一样的。服丧期间,帽子上的耳朵部分会有收拢,白色的帻也是这样,礼仪的轻重有不同的规定,变化和废除都是循序渐进的,这都是礼仪制度。
以前啊,君王和大臣都戴玉佩,等级制度分明,地位高的戴韨(yáo,一种玉饰),地位高低一目了然。戴玉佩是为了彰显德行,是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戴韨是为了处理政务,是礼仪的象征。所以说,古代的礼仪制度和仪容仪表,夏商周三代都是一样的。
后来,春秋五霸轮番称霸,战争不断,玉佩和韨都不是武器,所以大家就把韨和玉佩摘掉了,只留下系玉佩的带子——璲(guī),作为身份的象征。《诗经》里就写道“鞙々佩璲”,说的就是这个。
韨和玉佩不用了以后,秦朝就用彩色的丝带把璲系起来,更加光鲜亮丽,也方便传递,所以就叫它绶(shòu)。汉朝沿袭了秦朝的制度,没有改变,还在绶带上加上了双印和佩刀之类的装饰。到了汉孝明帝时期,又制作了大型的玉佩,上面有冲牙、双瑀、璜,都是白玉做的。皇帝的玉佩上还坠着白珠子,公卿和诸侯就用彩色的丝线。这些玉佩在祭祀的服装上,地位跟冕旒(miǎn liú,皇帝祭天时戴的帽子上的装饰)一样重要。
佩刀啊,皇帝的佩刀通体黄金,镶嵌着貂皮和鲛鱼鳞片,还有金漆、雌黄、五彩的罽(jì,一种毛织物)等装饰。诸侯王的佩刀是黄金镶嵌,环柄上镶嵌着半块鲛鱼鳞,刀鞘是黑色的。公卿百官的佩刀都是纯黑色的,没有鲛鱼鳞。小黄门佩刀的刀鞘是雌黄色的,中黄门是朱红色的,童子的佩刀是虎爪纹的,虎贲卫的佩刀是黄色的虎纹,他们的将领佩刀是白色的虎纹,这些佩刀的刀柄都用白珠子和鲛鱼鳞装饰。皇帝的佩刀上,还加了翡翠山形状的装饰,并用丝带缠绕在刀柄旁边。
这印章啊,佩在身上,长一寸二分,宽六分。皇帝用的,还有诸侯王、公、列侯,都是白玉做的;从二千石官到四百石官,用黑犀牛角做的;二百石官到私塾的学生,都用象牙做的。印章上面系着丝带,皇帝用的丝带是用白珠子穿起来的,还缀着红色的罽(jì)丝;诸侯王以下的,就用红色的丝带,系法跟印章材质一样。印章上刻着字,一共六十六个字,写的是:“正月刚卯既决,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莫我敢当。疾日严卯,帝令夔化,慎尔周伏,化兹灵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庶疫刚瘅,莫我敢当。”
皇帝的绶带是黄赤两色,四种颜色搭配,黄、赤、缥(piāo)、绀(gàn),用纯黄色的圭(guī)做装饰,长二丈九尺九寸,五百颗饰珠。诸侯王的绶带是红色,四种颜色搭配,红、黄、缥、绀,用纯红色的圭做装饰,长二丈一尺,三百颗饰珠。太皇太后、皇太后的绶带跟皇帝的一样,皇后也是。长公主、皇帝的贵人和诸侯王绶带一样,但还要再加点特别的东西。各国的贵人和丞相都是绿色的绶带,三种颜色搭配,绿、紫、绀,用纯绿色的圭做装饰,长二丈一尺,二百四十颗饰珠。公、侯、将军的绶带是紫色的,两种颜色搭配,紫、白,用纯紫色的圭做装饰,长一丈七尺,一百八十颗饰珠。公主和封君也戴紫绶。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官员的绶带是青色的,三种颜色搭配,青、白、红,用纯青色的圭做装饰,长一丈七尺,一百二十颗饰珠。从青色绶带往上,那些縌(kuài)都长三尺二寸,颜色和绶带一样,珠子数量是绶带的一半。这縌啊,就是古代的佩饰,绶带互相交错佩戴,所以叫縌。紫色绶带以上,縌和绶带之间可以戴玉环和鐍(yǐ)之类的装饰。
一千石官、六百石官的绶带是黑色的,三种颜色搭配,青、赤、绀,用纯青色的圭做装饰,长一丈六尺,八十颗饰珠。四百石官、三百石官的绶带长度和这个一样。
好家伙,这说的都是古代官员的服饰制度,听着就复杂!先说官阶低的,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的官员,戴的是黄色的绶带,宽度是一样的,长度是不同的。四百石的绶带最长,一丈五尺,有六十个系结;级别越低,绶带越短,系结也越少,最短的是三尺长。
然后是百石的官员,戴的是青绀色的绶带,宽度也是一样的,长度是一丈二尺,花纹也比较特别,是宛转缪织的样式。这些绶带的制作工艺也很讲究,先把丝线织成一条条的系,四条系组成一扶,五扶组成一首,五首组成一文,再把这些文采淳组合起来就成了一条完整的绶带。 绶带上的系结数量和粗细,也根据官员的品级来调整,宽度都是一尺六寸。
再来说说皇室女眷的服饰。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上庙祭祀穿的衣服,颜色是上面绀色下面皂色,或者上面青色下面缥色,都是深衣款式,领口和袖口都用绦带装饰。她们戴的饰品很讲究,用犀牛角做的发簪和耳环,耳环上还垂着珍珠。发簪用玳瑁做成簪柄,长一尺,顶端是华丽的发饰,上面是凤皇的形状,羽毛用翡翠做成,下面缀着白珠和金镊子。左右各戴一只,用发结固定。其他簪子和耳环的样式都差不多,只是做工和材料的等级会略有不同。
皇后上庙祭祀穿的衣服,颜色和太皇太后、皇太后一样,也是深衣款式,领口和袖口也用绦带装饰。不过皇后戴的发饰更华丽,叫做步摇,是用黄金做成山形的框架,用白珠串成桂枝的样子缠绕其上,一共九层装饰,还有熊、虎、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种瑞兽,这正应了《诗经》里说的“副笄六珈”。这些瑞兽的羽毛也都是用翡翠做的。步摇上还有金色的山题,白珠做的耳环,以及翡翠做的云纹装饰。
贵人参加祭祀蚕神的仪式,穿的是纯缥色的深衣。她们戴的发饰相对简单些,用墨色的玳瑁做成的发簪,还有耳环。长公主参加宴会穿的衣服,会戴上步摇,发饰也和贵人一样,衣服款式也差不多。从长公主到封君以上的女性,都要佩戴绶带,绶带用彩色的丝线编织而成,颜色和她们的官阶相对应。她们的腰带上还会有黄金辟邪作为装饰,辟邪的头作为带扣,上面还装饰着白珠。
话说啊,那些达官贵人,从公卿列侯到中二千石,还有他们的夫人,她们戴的首饰可讲究了,都是用深蓝色的丝织品做成的,上面镶嵌着黄金做的龙首,龙嘴里衔着白色的珍珠,鱼须似的装饰垂下来,长约一尺,做成簪子和耳环。去庙里祭祀的时候,穿的是黑色绢布做的深衣;帮助养蚕的,穿的是青色绢布做的深衣,都是深衣的款式,而且衣边还加了装饰。从二千石的夫人到皇后,朝服都是用蚕丝做的。
公主、贵人、妃子以上的人,结婚嫁娶的时候,才能穿锦缎、罗纱、縠(hú)和缯(zēng)做的衣服,颜色要十二种,衣袍的边缘也要加重装饰。特进、列侯以上级别的人,穿的锦缎也要有十二种颜色。六百石以上的官员,穿的是重叠的丝绸,颜色有九种,但不能用红色、紫色和深蓝色。三百石以上的官员,衣服颜色可以有五种,青、绛、黄、红、绿;二百石以上的官员,只能用四种颜色,青、黄、红、绿;至于商人,就只能穿黄色和青色的衣服了。
公、列侯以下的官员,衣服的边缘装饰就比较简单了。祭祀时穿的衣服,上面会绣上图案。皇后以下的人,都不能穿那些用各种珍贵材料和精细工艺制作的华服。建武、永平年间曾经禁止过这种华丽的服饰,到了建初、永元年间又恢复了,而且更加讲究,以至于后来没人知道怎么裁剪制作了,这种服饰也就彻底消失了。
各种冠服啊,像旒冕(liú miǎn)、长冠、委貌冠、皮弁(biàn)、爵弁、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等等,还有衣服上的纹绣、红色的鞋子、丝带做的鞋子、大佩饰等等,这些都是祭祀时穿戴的。其他的,都是日常朝服。不过,长冠,各诸侯国的谒者平时上朝也戴。宗庙祭祀以及其他的祭祀活动,都要戴长冠,穿黑色丝织品做的单衣,里面穿绛色镶边的中衣,裤子和袜子也是绛色的,五郊祭祀则根据祭祀场所的颜色来选择衣服颜色。
赞曰:车马各有不同,旌旗样式各异。冠服精美绝伦,佩饰琳琅满目。恭敬地表达敬意,尊卑有序,各安其位。谁又能夸耀华丽的服饰呢?真正的华贵不在于繁复奢靡。
书上说:“明智的君主用功绩来检验官员,用俸禄来酬谢他们。”意思是说,以前那些圣人兴办天下的大好事,消除天下的大坏事,都亲力亲为,非常辛苦,不畏惧严寒酷暑,让天下百姓和万物都能安居乐业,免受夭折、昏乱、暴虐的灾难。所以天下百姓敬爱他们,就像敬爱自己的父母一样;供养他们,就像仰望日月一样。那些爱戴圣人的百姓,希望圣人的功业能够长久,所以不辞辛苦,一起建造宫殿,上梁下柱,用它来庇护圣人,希望他们的功业能够长久;那些敬重圣人的百姓,希望圣人能够尊贵威严,所以不辞劳苦,一起制作车舆、旌旗、各种装饰品,来尊崇圣人。这就是爱戴圣人到了极致,敬重圣人到了极点。即使报答圣人的恩德到了极致,百姓的情感也表达不完。有的百姓甚至为了圣人而牺牲自己的生命,以表达他们最真挚的情感;有的世世代代祭祀圣人,来彰显圣人的功绩。所以圣人的光辉流传的时间,可以和天地相比拟。后世的圣人,知道百姓的忧愁和思念很深很重,一定会分享百姓的快乐;勤于行善,使万物不致夭折的圣人,一定会得到百姓的福报。所以圣人制定礼仪来规范这一切,使那些仁慈的君主继承天下的统治,管理万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百姓安居乐业,就像自然之道一样,大家都不知道该怎样感谢圣人。老子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老子》曰:“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圣人看似不讲人情,却把百姓当作祭祀用的草狗一样对待,看似无情,实则有情。 这并非真的不仁,而是为了天下大义,为了百姓长远福祉,不得不采取一些看似冷酷的措施。 圣人为了天下苍生,不计较个人得失,这才是真正的仁爱。
礼服的出现,是为了表彰功绩,推崇仁德贤能。所以等级森严,不能逾越,这就是礼的根本。不是相应身份的人,就不能穿相应的衣服,这就是遵循礼制。遵循礼制,就能上下有序,德行浅薄的退居后位,德行高尚的则地位显赫。所以圣人当上天子,就穿戴玉藻邃延的服饰,乘坐日月升龙图案的山车,用黄金装饰车辕,车盖是黄色的,车旗是左纛,以此来体现他的德行,彰显他的功绩。贤能的臣子辅佐圣君,被封为诸侯,管理百姓,他们穿着绣有黼黻图案的华美服饰,乘坐装饰华丽的龙纹车驾,以此来显示他们的仁德,光耀他们的才能。
到了王朝末期,圣人不能当政,贤者隐居不出,所以天子地位衰弱,诸侯们就敢于对抗天子了。于是大家互相攀比地位,用钱财互相贿赂,用利益互相收买,天下的礼制就混乱了。到了周夷王时期,他竟然下堂迎接诸侯,这是天子失了礼仪,也是王朝衰弱的开始。从此,诸侯们在宫殿里享用美食,祭祀用上等的白牡牛,敲击玉磬,用朱红色的车辕和铜铃,戴着冕冠跳《大武》舞。大夫们在自家门口竖立标志身份的树木和反坫,穿着绣有黼黻图案的红色中衣,用雕刻精美的簋和朱红色的纮,这是大夫僭越诸侯礼仪的表现。《诗经》里讽刺说:“那些家伙的儿子,穿着打扮都不合身份”,以此来表达对礼制败坏的惋惜。《易经》里批评说:“背负重物还骑在马上,招致灾祸”,意思是说小人使用君子的器物,怀着夺取之心。
从此,礼制大乱,战争不断;上下没有法度,诸侯和陪臣们,都穿着华丽的服饰,僭越礼制。到了战国时期,奢靡僭越更加严重,人们甚至销毁礼仪典籍,因为他们讨厌那些约束自己的话。大家竞相追求奇特的服饰,装饰车马,用精美的丝织品、玉饰、象牙车饰和金鞍来互相炫耀。他们争夺刀剑的锋利,杀人如同割草一般,他们的宗族祭祀也很快被废除。他们只顾眼前的荣华富贵,即使死了也不后悔。秦朝统一全国后,收缴了各地的车马服饰,最好的供奉皇帝使用,稍次的赏赐给百官。汉朝建立后,文化传承断裂,刚刚开始建设,沿袭了秦朝的制度,后来逐渐修改完善,参考《六经》,逐渐向雅正的方向发展。孔子说:“继承周朝的,应该实行夏朝的正朔,乘坐殷朝的车子,戴上周朝的冕冠,演奏《韶》乐,跳《舞》舞。”所以撰写了《舆服》篇,记载这些内容,用来观察古今礼制变化的道理。
很久以前,那些最聪明的人啊,看到风吹着蓬草打滚,就明白了轮子的道理。轮子能载东西,他们从自然现象中得到启发,发明了车子。车子有了轮子,就能跑得更远,发展越来越快,承担越来越重的责任,最终造福天下。
后来,那些聪明人观察天象,看着北斗星的旋转,发现它的形状变化,就模仿着天上的星象造了皇帝的御驾。他们把车辕做成弯的,用牛拉车,用马驾车,能上险峻的山路,能去危险的地方,能周游四方。所以《易经·震卦》讲到震卦承载乾卦,就叫作“大壮”,意思是说,没有比这更厉害的工具了。从此以后,人们就开始不断地装饰和改进车子。
到了奚仲当夏朝的造车官的时候,车子上就开始插上各种旗帜,表示尊卑等级。到了周朝,国家制度完善,官职分成了六种,其中就有专门负责制造各种东西的官员。各种各样的工具里,车子的制作最复杂,需要很多工匠一起协作,所以车子的材料都要精挑细选,做到最好。车子的形状模仿大地,车轮是圆的,象征着天;车轮有三十根辐条,象征着日月;车盖上有二十八根弓形的装饰,象征着星星;皇帝的车子上,龙旗有九面旗帜,旗杆高七仞(古代长度单位),象征着大火;鸟旗有七面旗帜,旗杆高五仞,象征着鹑火;熊旗有六面旗帜,旗杆高五仞,象征着参宿和伐宿;龟旗有四面旗帜,旗杆高四仞,象征着营室星;还有弧形的旌旗和弯曲的矢旗,象征着弓。这些都是诸侯以下才能用的车旗。
皇帝的车子则更加豪华,用玉来装饰,车辕上的装饰品有十二层,插着十二面旗帜,旗杆高九仞,拖到地上,车子上还有日月和龙的图案,象征着天帝的光辉。但是从夷王开始,周朝衰落了,诸侯们也开始用豪华的车子。秦朝统一全国后,参考了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有人说秦始皇的车子是模仿商朝的瑞山车,车身是金色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皇帝的车子叫做乘舆,就是孔子坐过的殷朝那种车子的样式。
哎,这车啊,那叫一个豪华!皇帝坐的车,叫“德车”,轮子都是红漆的,镶着象牙,车辕上雕着龙,车轼上趴着老虎,车轭上是龙的头,车衡上站着鸾鸟和雀鸟,车厢上的木头雕刻着花纹,车盖华丽,还插着十二面大旗,上面画着日月和升龙。六匹马拉的车,马具上镶嵌着金银,马尾巴上插着翟鸟的羽毛,车帘是红色的,车厢里铺着厚厚的毛毯,十二根车辕都用金子装饰。左边还有一面大旗,用牦牛尾巴做的,挂在左边拉车的马轭上,又大又显眼。其他的五时车,安车、立车也都差不多,颜色和马匹都一样,白马就用红色染毛发和鬃毛。皇帝的六驾马,其他的车都是四驾马,后面跟着一些副车。
耕田用的车,装饰也差不多,有三顶车盖。其中一辆叫“芝车”,放着犁和耙,是皇帝亲自耕田时坐的。打仗用的车,装饰也一样,但车上多了矛、旗、鼓、羽扇、幢幡,还有放盔甲、弓弩的箱子。打猎用的车,装饰也一样,轮子宽大,车辕上缠绕着龙纹。其中一辆叫“猪车”,是皇帝打猎时坐的。
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车,都是金根车,上面加了华丽的帐幔。如果不是正式出行,就坐紫色的车,车厢上雕刻着花纹,车辕用黄金装饰,车盖也很华丽。左边和右边都有拉车的马,一共三匹。长公主坐红色的车;大贵人、贵人、公主、王妃、封君坐油画装饰的车,大贵人车的车辕上还有更精美的装饰。这些车都是右边有拉车的马,一共三匹。
皇太子和皇子的车是安车,轮子是红漆的,车盖是青色的,车盖上的装饰很华丽,车厢是黑色的,车辕上雕刻着花纹,车辕末端用金子装饰。皇子当了王,就赐给他这种车,所以叫“王青盖车”。皇孙就坐绿色的车跟着。这些车都是左边和右边都有拉车的马,一共三匹。公侯们坐的车也是安车,轮子是红漆的,车辕上装饰着鹿角,车轼上趴着熊的雕刻,车盖是黑色的,车辕也是黑色的,右边有拉车的马。
话说古代那些当官的,级别不一样,坐的车也大不一样。中二千石和二千石级别的官员,车子是黑色的车盖,车辕是红色的,而且是两根车辕。一千石和六百石的官员,车辕是红色的,但只有一根,在左边。这车辕呢,长六尺,下面宽八寸,上面宽一尺二寸,上面还有九个纹饰,十二个初始的纹路,最后还谦逊地少了一寸,就像月亮初升的样子,表示不敢骄傲自满。景帝中元五年开始,规定六百石以上的官员才能用带车辕的车,车辕用铜做成,车轭上还有个吉阳筩(一种装饰)。中二千石以上的官员,车子的右边可以坐个副驾驶;三百石以上的官员用黑色布做的车盖,一千石以上的官员用黑色丝绸的车盖,二百石以下的官员用白色布做的车盖,所有车都得有四个车厢的遮盖物。商人是不允许坐马车的。官员的车杠,如果是吏员,是红色的,其他的都是青色的。
公侯、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们上朝的时候,就像一群勤劳的蚕一样,都乘坐自己夫君的安车,坐在车子的右边,车上还有华丽的帷幔和车衣,都是黑色的。如果不是参加朝会,就不能乘坐朝车,可以用漆布做的辎軿车,车辕也是铜做的。
皇帝出行,那场面可大了!公卿大臣们在前面引路,太仆掌管车马,大将军陪同乘坐。随行的车辆多达八十一辆,真是千乘万骑的壮观景象!去西都祭祀天地的时候,甘泉宫也会准备这样的仪仗,这套仪仗有个专门的名字,叫“甘泉卤簿”。东都只有大行(皇帝出巡)的时候才用大驾。大驾出行,由太仆负责准备车辆;法驾(皇帝祭祀)出行,由黄门令负责准备车辆。
皇帝祭祀出行(法驾),公卿大臣们就不在仪仗队伍里了。河南尹、执金吾、雒阳令负责引路,奉车郎掌管车马,侍中陪同乘坐。随行的车辆有三十六辆。前面开路的队伍里,有九面飘扬的云纹旗帜,还有凤凰形的门翕戟,皮轩鸾旗,这些都是由大夫级别的人员乘坐的。鸾旗,是用羽毛和旄(一种装饰品)编织而成的,排列在幢旗旁边。老百姓有时候管它叫“鸡翘”,其实不对。后面跟着金钲(一种乐器)、黄钺(一种仪仗),还有黄门负责敲鼓的车子。
古代诸侯的仪仗,车子是两辆,九辆车随行。秦朝灭了六国之后,把各国的车服都收归己有,所以皇帝大驾的随行车辆才多达八十一辆,法驾就是一半,四十五辆。这些随行的车辆,车盖都是黑色的里面是红色的,车辕是红色的,车上还装着戈矛弩箭,车上坐着的是尚书、御史这些官员。最后一辆车上挂着豹尾,豹尾之前的车辆代表着朝廷的级别。
皇上祭祀天地郊庙的时候,用的是法驾,祭祀天地、明堂和宗庙的时候,仪仗就简化一些,称为小驾。皇上每次出巡,太仆负责掌管车驾和仪仗队,中常侍和小黄门协助;尚书省的主管官员负责,郎中和令史协助;侍御史负责,兰台令史协助。他们都拿着记录册,监督管理车马队伍,这叫护驾。春秋两季去陵墓祭祀,比小驾还要简化,只带尚书一人,其他官吏都先走或后走。
轻车,是古代的战车。车轮是红色的,没有车篷,只插着矛、戟、幢、麾,车厢里装着弩和弓箭。这些轻车都储存在军械库里。皇上出大驾或法驾的时候,射声校尉和司马以及他们的士兵会把轻车抬出来,按照顺序排列在仪仗队的中间。这些车上都插着矛和戟,车上的幡、斿、旗帜都用五种颜色,样式都按照《周礼》的规定。吴起和孙武的兵法里说:“有车篷的车叫做武刚车。”武刚车走在最前面开路,轻车作为辅助车辆,殿后。
大使出行乘坐的大车,车厢是竖立的,用四匹马拉,车帷是红色的。如果大使是持节的,随从人员就多:贼曹车、斧车、督车、功曹车各两辆;大车,有伍伯和弩手十二人;辟车四人;随从车辆四辆。如果不是持节的大使,随从人员就减半。
小使出行乘坐的车,车厢不是竖立的,有车辕,车厢用红色的泥土涂抹,车帷是深红色的。随从队伍里没有斧车。
比小使车更小的车,车厢是兰色车轮是红色的,车篷是白色的,车帷是红色的。随从的骑兵有四十人。这种车是用来追捕犯人,或者奉命取回什么东西的时候乘坐的。
所有使者的车,车轮都是朱红色的,有四个轮辐,车衡和车轭都是红色的。如果用来送葬,车轮就涂成白色,送葬回来后要清洗车轮。公卿、中二千石、二千石官员去郊庙、明堂、陵墓祭祀,或者奉旨出巡,都乘坐大车,车厢竖立,用四匹马拉。其他时候出行,就乘坐安车。
话说这出行的大车啊,那装饰,啧啧,跟黄金打造的一样,车角上还镶嵌着精美的玉璧,金龙龙头衔着玉璧,垂下五彩缤纷的饰物,车前后都挂着羽毛流苏,车厢上是云气图案的帷帐,车辕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车身还悬挂着各种装饰品,总之就是气派!驾车的马,六匹纯白的骆马,身上还用黑药烧制出虎纹图案,那叫一个威风!出行结束后,马匹就卖掉了,车则藏在城北的秘密宫殿里,连城门都进不去。要用的时候,太仆寺的工匠们再重新装饰一番,反正吉凶祭祀场合都用得上。
跟着这出行队伍的,从公卿大臣到县里三百石俸禄的官员,那叫一个浩浩荡荡!队伍里还有专门的五位官员:贼曹、督盗贼、功曹,这三位都佩带宝剑,各带三辆车;主簿、主记,各带两辆车。县令及以上级别的官员,出行队伍里还要加上斧车。官员乘坐安车的话,前后都会有骑马的侍卫护驾。长安、洛阳的县令以及王国都城县令的出行队伍,前面还要加上兵车。亭长出行,则配备一辆右騑车,驾两匹马。弩车前面有伍伯率领的士兵,官员出行护卫人数也不一样:公卿八人,二千石官员四人,六百石官员四人,四百石到二百石官员两人。黄绶带的武官由伍伯护卫,文官则有专门的车辆。铃下、侍阁、门兰、部署、街里走卒,这些人员都有明确的等级和数量,根据所服务的官员等级而定。驿站的马匹,每隔三十里就设一个驿站,驿卒们都戴着红色的头巾,穿着红色的袖套,那场面,真叫一个壮观!
古代军队出征,那可是全军出动;秦朝之后就精简了,只保留了军队出征的名称和仪式。从公卿大臣到二千石官员,都有四名骑马的吏员护卫;千石到三百石官员,县长则有两人,他们都佩带宝剑,拿着棨戟走在队伍最前面,身上还挂着弓箭和箭筒。诸侯王出行,官员们也都跟在后面,排场跟京都官员一样,个个弓箭在身,出行时更是戒备森严。列侯出行,家丞和庶子们都会跟在后面。如果遇到祭祀耕种的活动,县令会临时借调车辆和士兵,以确保仪式的庄严。仪式结束后,这些借调的人员就会被遣散。
话说这车啊,等级可讲究了!皇帝的御驾,那可是气派十足,车厢上雕龙刻虎,车辕上绘着精美的图案,车衡是龙首鸾形,车轮是重叠的,车轴上还有飞龙的装饰,简直是龙飞凤舞!皇太子和诸侯王的车,车厢上是虎鹿图案,车辕也是精美的图案,车辕上还有吉阳筩,车轮是朱红色的,车轴上也有鹿纹和飞龙的装饰,车旗是九面,上面还有降龙的图案。公侯的车,车厢上是鹿熊图案,车辕是黑色的,车轮是朱红色的,车轴上也有鹿纹和飞龙的装饰,车旗也是九面,上面有降龙的图案。卿大夫的车,车辕是朱红色的,车旗是五面,上面有降龙的图案。 至于比卿大夫官阶低的,就根据官职品级来定车制了,不过凡是车辕比较讲究的车,车轭上都会有吉阳筩。
再来说说马匹的装饰。皇帝的车马,马头上戴着金色的装饰,马鞭上插着翟鸟羽毛和象牙,马饰上画着龙,马鞍是红色的,马汗巾是红色的,马的翅膀是青色的,马尾是燕尾式样的。驸马的车马,马头上戴着红色的耳饰和流苏,马鞭是飞鸟形状的,马胸前装饰是红色的。皇太子有时候也会用类似的装饰。王公侯的车马,马头上装饰着镂空的金属,马鞭是朱红色的,马饰是朱红色的鹿纹,马汗巾是绛红色的,马的翅膀是青色的,马尾是燕尾式样的。卿以下有马车的,马汗巾是红色的,翅膀是青色的,马尾是燕尾式样的,马头上装饰着当卢纹,这些装饰上下通用的。 而中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和使者,才能用上华丽的騑驾。
书上说:“明智的君主用功绩来检验官员,用俸禄来酬谢他们的劳苦。”意思是说,古代圣明君主为了天下的大利益,消除天下的大祸害,亲自参与,身体力行,忧心劳神,不畏惧寒暑,让天下百姓和万物都能安居乐业,免受夭折、昏乱、暴虐的灾害。所以天下百姓敬爱他们,如同敬爱自己的父母;供养他们,如同仰望日月。
爱戴他们的人,希望他们的功业长久,不辞辛劳,一起建造宫殿,上梁下柱,用它来庇护他们,希望他们的功业长久;尊敬他们的人,希望他们尊贵显赫,不辞劳苦,一起制作车舆、轮子、旌旗、章表,来尊崇他们。这就是爱戴到了极致,尊敬到了极点。即使报答到了极致,情意也未必表达完全。有些人甚至会为了他们而牺牲生命,以尽其忠心;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祭祀他们,以彰显他们的功绩。所以他们的光辉业绩与天地同寿。
后世的圣明君主,知道百姓的忧虑深重而伟大,必然会分享他们的快乐;勤于仁政,使万物不致夭折,必然会受到福泽。所以制定礼仪来规范这一切,使那些仁慈的君主继承天命,治理万物,不夸耀他们的功劳,百姓和万物安居乐业,如同自然之道,无人知道该如何感谢他们。《老子》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礼服制度的兴起,是为了表彰功勋、彰显德行,尊崇仁义,推崇贤能。所以等级森严,礼仪等级不能逾越,这就是礼仪的根本。不是身份相符的人,就不能穿相应的衣服,这是顺应礼仪。上下有序,德行浅薄的人就退居下位,德行高尚的人就地位显赫。所以圣人处在天子之位,穿着玉藻邃延的华服,乘坐日月升龙图案的山车,使用金根装饰,黄屋左纛,都是为了体现他的德行,彰显他的功勋。贤能仁义之士辅佐圣君,被封为诸侯,治理百姓,他们穿着绣有黼黻图案的华服,乘坐降龙路车,以此来彰显他们的仁德,光耀他们的才能。
到了王朝末期,圣人不再掌握权力,贤者隐居不出,所以天子地位衰微,诸侯们就敢于对抗天子了。于是大家互相攀比地位,用钱财互相贿赂,用利益互相收买,天下的礼仪制度就彻底混乱了。到了周夷王的时候,竟然下堂迎接诸侯,这就是天子失仪的开始,也是国家衰微的开始。从此,诸侯们在宫殿里享用美食,祭祀用上等的白牡,敲击玉磬,用朱干设钖,戴着冕冠跳起《大武》舞。大夫们在府邸门口竖立旅树和反坫,穿着绣有黼黻图案的丹朱中衣,用镂刻的簋和朱纮,这都是大夫僭越诸侯礼仪的行为。《诗经》里讽刺说:“那些家伙的孩子,穿的衣服根本不符合他们的身份”,以此来表达对社会败坏的痛心。《易经》里也批评说:“背负着,又骑乘着(指小人僭用君子之物),招致祸患”,意思是说小人使用君子才能使用的器物,是盗窃之心,想夺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从此礼制大乱,战争频繁爆发;上下之间没有法度,诸侯和陪臣们,都穿着华丽的服饰。到了战国时期,奢靡僭越更加盛行,人们甚至销毁礼仪典籍,因为他们讨厌那些约束自己的说法。大家竞相追求奇特的华丽服饰,用华丽的车辆和马匹装饰自己,穿着精美的丝织品,佩戴玉制的马饰,用象牙装饰的马鞭和金鞍,互相攀比炫耀。他们争夺刀剑的锋利,杀人如同割草一般,他们的宗族也很快被灭亡。荣华富贵只顾自己享受,即使死了也不后悔。秦国统一全国后,收缴了各地的车马服饰,最好的用来供奉皇帝,其余的赏赐给百官。汉朝建立后,文化传承中断,一切都在草创阶段,沿袭了秦朝的制度,后来逐渐修改完善,参考《六经》,逐渐向雅正的方向发展。孔子说过:“如果有人继承周朝的统治,就应该实行夏朝的正制,乘坐殷朝的车,戴周朝的冕冠,演奏韶乐,跳《舞》。”所以写了《舆服》一书,记录这些内容,用来观察古今礼仪制度的兴衰变化。
很久以前,那些圣人啊,看到风吹着蓬草打转,就明白了轮子的道理。轮子可以用来载东西,从自然现象中得到启发,于是就发明了车子。车子和轮子结合起来,不断发展变化,没有止境,承担重任,走得远,天下人都从中受益。
后来的圣人们观察天象,看着斗宿的旋转,北极星的位置和南斗的形状,就用龙、角星的形象来设计天子的车子。于是他们就弯曲车辕,用牛拉车,用马驾车,能上险峻的山路,能去危险的地方,周游四方。所以《易经·震卦》依附于《乾卦》,叫做《大壮》,意思是说,没有比这更厉害的车子了。
从那时起,人们就开始装饰车子了。到了奚仲当了夏朝的车辆制造官,就开始在车上装饰旗帜,根据身份地位的高低,车子也分等级。到了周朝,国家制度完善,官职分成了六种,各种工匠都参与其中。各种器物中,最需要很多工匠精雕细琢的就是车子了,所以车子的制作要讲究时节,材料都要上等。车子的形状像大地,车盖是圆的像天;三十根辐条象征日月;车盖上的弓形装饰有二十八根,象征着星星;天子车上的龙旗有九面旗帜,旗杆高七仞,旗子齐到车辕;鸟旗有七面旗帜,旗杆高五仞,旗子齐到车辕;熊旗有六面旗帜,旗杆高五仞,旗子齐到车辕;龟旗有四面旗帜,旗杆高四仞,旗子齐到车辕;还有弧形的旌旗和弯曲的矢旗,象征着弓箭。这些都是诸侯以下才能用的。
天子的车,用玉来装饰,车上的装饰品有十二个,旗杆有十二面旗帜,高九仞,拖到地上,车上还有日月和龙的图案,象征着天明。从夷王开始,周朝衰弱了,诸侯的车子也越来越豪华。秦朝统一全国后,参考了前三代的礼制,有人说秦始皇的车子像殷商的瑞山车,车上的装饰是金色的。汉朝沿袭秦朝的制度,皇帝坐的车叫乘舆,这就是孔子说的殷商时期的车子。
哎,这古代的车,那叫一个讲究!皇帝的车,那可是顶配!车轮都是朱红色,上面镶嵌着象牙,车轴、车辕,那都是金光闪闪的,上面还雕刻着龙纹。车辕两边是吉阳筩,车衡上站着鸾鸟,车厢上画着精美图案,车盖华丽无比,还插着十二面大旗,上面画着日月和飞龙。六匹马拉的车,马具上也镶嵌着金银,马尾巴上还插着翟鸟的羽毛,车座上铺着红色的罽和茸毛,十二根车辕也都是金的。左边的车轭上还挂着牦牛尾巴做的装饰物,跟斗一样大,这车叫“德车”。五时车也差不多,颜色和马匹都一样,只是白马的鬃毛和尾巴要染成红色。皇帝的车是六匹马拉的,其他的车都是四匹马拉的,后面跟着一些副车。
耕田用的车,装饰也差不多,不过有三个车盖。其中一辆叫“芝车”,车上放着犁和耙,是皇帝亲自耕田时乘坐的。打仗用的车,装饰也一样,不过车上会多一些武器装备,比如矛、旗、鼓、羽扇等等。打猎用的车,装饰也一样,车轮比较宽,上面绕着龙纹,其中一辆叫“门翕猪车”,是皇帝打猎时乘坐的。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车,都是金根车,上面加了华丽的帐幔。如果不是正式出行,她们就乘坐紫色的车,车厢上画着精美图案,车辕上涂着金子,车盖也很华丽。车是三匹马拉的,左右各一匹。长公主乘坐红色的车,大贵人、贵人、公主、王妃、封君乘坐油漆过的车,大贵人车的车辕上还有特殊的装饰。这些车的马匹都是右边一匹。
皇太子和皇子的车是安车,车轮是朱红色的,车盖是青色的,车盖边缘装饰华丽,车厢上画着图案,车辕上涂着金子。皇子当了王之后,就乘坐这种车,所以叫“王青盖车”。皇孙则乘坐绿色的车跟随。这些车都是三匹马拉的,左右各一匹。公侯们乘坐的车,车轮是朱红色的,车辕上装饰着鹿角和熊的图案,车盖是黑色的,车辕也是黑色的,马匹在右边。
话说古代官员出行,那排场可大了!级别不同的官员,车上的装饰也不一样。中二千石和二千石级别的官员,车盖是黑色的,车辕是红色的,而且是两根。千石和六百石级别的官员,车辕就只有一根红色的,在左边。这车辕啊,长六尺,下面宽八寸,上面宽一尺二寸,上面还有九道纹饰,十二个初始的纹理,最后还谦逊地少了一寸,就像初生的月亮一样,表示不敢骄傲自满。从景帝中元五年开始,朝廷规定六百石以上的官员才能用带车辕的车,车辕上还有五个铜饰,车轭上还有个吉阳管。中二千石以上的官员,车右边可以坐个副驾;三百石以上的官员,车盖是黑色布的;千石以上的官员,车盖是黑色丝织品的;二百石以下的官员,车盖就只有白色的布了,不过所有官员的车子都有四个车厢的支撑杆和车衣。对了,商人是不允许坐马车的。官员的马车,车杠是红色的,其他的都是青色的。
公侯、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们上朝的时候,那场面就像一群勤劳的蚕一样,大家各自乘坐丈夫的安车,右边可以坐人,车子上还加了帷幔和帘子,都是黑色的。如果不是上朝,这些官员就不能乘坐朝车,只能乘坐漆布的辎軿车,车辕上也有五个铜饰。
皇帝出行,那叫一个盛大!公卿大臣们在前面引路,太仆掌管车马,大将军陪同乘坐。随行的车辆有八十一辆,那真是千乘万骑的浩荡场面!去西都祭祀天地的时候,甘泉宫也会准备这样的仪仗,官方还专门为此做了记录,叫做甘泉卤簿。东都只有大行(皇帝出巡)的时候才用大驾的仪仗。大驾的仪仗,由太仆来安排;法驾的仪仗,则由黄门令来安排。
皇帝的法驾,公卿大臣们是不在仪仗队伍里的。河南尹、执金吾、雒阳令在前面引路,奉车郎掌管车马,侍中陪同乘坐。随行的车辆有三十六辆。前面开道有九面飘扬的云纹旗帜,还有凤凰形的门扇、戟,皮制的轩辕旗和鸾旗,这些都是由大夫们乘坐的车子抬着的。鸾旗是用羽毛和旄牛尾编织而成的,排列在幢旗旁边。老百姓有时会把它叫做鸡翘,其实是不对的。后面跟着金钲、黄钺,还有黄门掌管的鼓车。
古代诸侯出行,一般只有两辆车,九辆随从车。秦朝灭了六国之后,把各国的车服都收拢过来了,所以皇帝大驾的随从车就变成了八十一辆,法驾则是一半,也就是三十六辆。这些随从车,车盖都是黑色的里面是红色的,车辕是红色的,车上还装着戈矛和弩,车上坐着的是尚书和御史。最后一辆车上挂着豹尾,豹尾之前的车都比省中(宫中)的车辆等级高。
皇上祭祀天地郊庙的时候,用的是法驾,祭祀天地、明堂和宗庙的时候,就简化一些,称为小驾。每次出行,太仆寺的官员负责掌管皇帝的车驾和仪仗,中常侍和小黄门协助;尚书省的主管官员负责,郎官和令史协助;侍御史和兰台令史也协助。他们都拿着记录本,监督管理车马队伍,这叫护驾。春秋两季去祭扫陵墓,比小驾还要简化,只带一个尚书省的官员同行,其他官员都先走或后走。
轻车,是古代的战车。车轮涂成朱红色,没有车篷,只竖着矛、戟、幢、麾,车厢里装着弩箭。这些轻车都放在军械库里。皇帝的大驾、法驾出行时,射声校尉和司马以及士兵们负责把轻车抬出来,按顺序排列在仪仗队伍中。这些车上都装着矛和戟,车上的幡、斿、旗帜都采用五种颜色,样式都按照《周礼》的规定。吴起和孙武的兵法里说:“有车篷的车叫做武刚车。”武刚车走在最前面开路,轻车作为随从车辆,殿后。
大使出行所乘坐的车,是那种可以站立乘坐的车,用四匹马拉,车帘是红色的。如果大使是持节出使,随从人员就多:贼曹车、斧车、督车、功曹车各两辆;大车,有伍长和弩手十二人;辟车四人;随从车辆四辆。如果大使不持节,随从人员就减半。
小使出行所乘坐的车,不能站立乘坐,有车辕,车厢用红色泥土涂抹,车帘是深红色的。随从队伍里没有斧车。
比小使车更简易一点的车,车厢是兰色车轮是红色的,车篷是白色的,车帘是红色的。随从骑兵四十人。这种车是用来追捕犯人,或奉命取回什么东西的时候乘坐的。
所有使者的车都是朱红色的车轮,四个轮辐,车辕是红色的。如果用来送葬,车轮就用白色涂抹,送葬回来后要清洗车辆。公卿、中二千石、二千石官员去郊庙、明堂、陵墓祭祀,或者奉旨出行,都乘坐大车,可以站立乘坐,用四匹马拉。其他出行,就乘坐安车。
话说这辆大车啊,那叫一个气派!车身装饰得跟黄金打造似的,四个角上还镶嵌着精美的玉璧,互相交错着,金龙的龙头衔着玉璧,垂下五彩缤纷的饰物,车前后都挂着析羽流苏,车厢用云气图案的帷幔装饰,车辕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车身还挂着长长的车幔,总之,奢华至极。这车是六匹马拉的,这些马啊,都是纯白的骆马,用黑色的药水染成虎皮纹路。用完之后,马就卖掉了,车则藏在城北的秘密宫殿里,谁也别想把它弄进城门。等到再需要用的时候,太仆寺的工匠们再重新装饰修缮,反正吉凶祭祀场合都用得上,也不讲究什么场合匹配了。
官员队伍那也是相当壮观!从朝廷大臣到县里三百石俸禄的官员,都得跟着队伍走。队伍里还有五位门下官员:贼曹、督盗贼、功曹,这三位都得佩剑,各带三辆车;主簿和主记,则各带两辆车。县令及以上级别的官员,队伍里还要加上带斧头的仪仗车。官员们乘坐安车的话,前后就得有骑马的侍卫护驾。长安、洛阳的县令以及王国都城的县令,队伍前面后面还要加上兵车。亭长呢,就配一辆双马拉的右騑车。弩车前面有伍长,官员的随从人数也根据官阶高低而定:公爵八人,二千石、六百石官员各四人,四百石到二百石官员各两人。黄绶带的武官有伍长,文官则有专门的车辆。铃下、侍阁、门兰、部署、街里跑腿的,都有各自的等级和数量,都得根据他们负责的事务来定。驿站的马匹,每隔三十里就设一个驿站,驿卒们都戴着红帽子,穿着绛红色的袖套,威风凛凛。
古代军队出征,那可是浩浩荡荡,各种后勤保障人员都跟着。秦朝的时候精简了军队编制,但保留了这些后勤人员的名称。从朝廷大臣到二千石的官员,都有四个骑马的随从,一千石到三百石的官员,县令都有两个随从,这些随从都佩剑,拿着棨戟走在队伍前面,还带着弓箭和箭筒。诸侯王出行,那排场就更大了,从官属到傅相,都得按照京都官员的仪仗规格,张弓搭箭,出行时一路开道,声势浩大。列侯出行,家丞和庶子都要跟随。要是去参加祭祀活动,县令还要临时借调车辆和士兵,以显示威仪,活动结束后,这些借调的人员都要归还。
哎,这古代的车马制度可真讲究!你看这皇帝的座驾,那叫一个气派!“乘舆,倚龙伏虎,<木虡>文画辀,龙首鸾衡,重牙班轮,升龙飞軨。”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皇帝的车子,车厢两边雕刻着龙虎,车辕上装饰着精美的图案,车杠是龙首鸾鸟的形状,车轮是多层叠加的,车轴上也雕刻着飞龙。
皇太子和诸侯王的车子,规格也挺高。“倚虎伏鹿,<木虡>文画辀轓,吉阳筩,朱班轮,鹿文飞軨,旂旗九斿降龙。” 意思就是:车厢上雕刻着虎和鹿,车辕上画着图案,车杠上有装饰品,车轮是红色的,车轴上雕刻着鹿,车队还有九面旗帜,旗帜上绣着降龙图案。公侯的车子呢,就稍微简朴些了。“倚鹿伏熊,黑轓,朱班轮,鹿文飞軨,九斿降龙。” 也就是车厢上雕刻着鹿和熊,车辕是黑色的,车轮是红色的,车轴上雕刻着鹿,车队也带九面降龙旗。卿的级别再低一些,“朱两轓,五斿降龙”,只有两根红色的车辕,五面降龙旗。那些官职更低的,车子的装饰就更简单了,不过,官职达到二千石以上,车轭上都会有装饰品。
再说说马匹的装饰,皇帝的马,那更是金光闪闪的。“案乘舆,金方釳,插翟象镳,龙画纟忽,沫升龙,赤扇汗,青两翅,燕尾。” 翻译过来就是:马鞍是金色的,马鞭上装饰着华丽的羽毛,马嚼子上有龙纹图案,马鞍上的装饰品是飞龙形状的,马的汗巾是红色的,马饰是青色的,马尾像燕子尾巴一样漂亮。驸马的马匹装饰也比较讲究,“左右赤珥流苏,飞鸟节,赤膺兼”,就是说马匹的装饰品是红色的流苏,马鞍上有飞鸟图案,胸前也有装饰。皇太子有时候也用这种装饰。王公列侯的马匹,“镂钖文髦,朱镳朱鹿,朱文,绛扇汗,青翅燕尾”,马鬃上雕刻着精致的图案,马鞭和马饰是红色的,汗巾是绛色的,马饰是青色的,马尾像燕子尾巴。那些有马车的卿以下官员,马匹装饰就相对简单了,“缇扇汗,青翅尾,当卢文髦”,汗巾是红色的,马饰是青色的,马鬃有装饰。官职达到中二千石以上以及使者,才能用华丽的马匹。
话说,秦朝的时候,全国分成了十二个州,每个州都设一个刺史,年薪六百石粮食。书上记载:秦朝有监御史,负责监督各郡,汉朝建立后取消了这个职位,改由丞相派人分管各个州,并没有固定的官职。汉武帝初期才正式设立了十三位刺史,每人年薪也是六百石。后来汉成帝又把刺史改成了牧,年薪涨到了二千石。到了东汉建武十八年,又恢复了刺史的称呼,十二个刺史,每个管一个州,只有一个州归司隶校尉管。这些州的刺史每年八月都要巡视自己管辖的郡国,检查监狱里的犯人,考核各郡县的政绩。刚开始的时候,刺史每年都要到京城汇报工作,后来就改成派个小吏去就行了。
每个刺史手下都有从事史和假佐帮忙。书上说,刺史的幕僚人员配置和司隶校尉差不多,就是没有都官从事,而功曹从事则改称治中从事。
豫州管辖六个郡国,冀州管辖九个,兖州管辖八个,徐州管辖五个,青州管辖六个,荆州管辖七个,扬州管辖六个,益州管辖十二个,凉州管辖十二个,并州管辖九个,幽州管辖十一个,交州管辖七个,加起来一共九十八个郡国。其中二十七个是王国,由王国相管理;剩下的七十一郡由太守管理;还有几个属国,由都尉管理。这些属国呢,是把远离郡治的县单独划出来设立的,规模比郡小,就用原来的郡名来命名。光武帝刘秀曾经一次性合并和裁撤了四百多个郡县,不过后来又慢慢地增加了。
咱们先说说古代的行政管理。州府的最高长官是州尹,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俸禄是两千石,下面有个丞,相当于副市长。每个郡都设一个太守,也是两千石,也配个丞。如果郡在边境,丞的职位就叫长史,负责军事方面。王国里的相,也就是宰相,设置也差不多。每个属国都设一个都尉,俸禄和两千石差不多,也配个丞。书上说,郡国长官的主要职责是管理百姓,推荐人才,表彰有功之臣,审理案件,查处奸邪。春天的时候,他们会到辖区内的各个县去,鼓励老百姓务农种桑,帮助那些贫困的人。到了秋冬,他们会派可靠的官员审理囚犯的案件,依法判决,考核各级官员的政绩。年底要向上级汇报工作,还要推荐孝廉,每二十万人推荐一个人。都尉负责军队,防备盗贼,景帝的时候改名叫都尉。武帝又设置了三辅都尉,负责监督出入关口。边郡还设有农都尉,负责屯田种粮;还有属国都尉,负责管理归顺的蛮夷。
东汉建武六年的时候,取消了各郡的都尉,把他们的职务并入太守,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关都尉也取消了,只有边郡还保留都尉和属国都尉,管理的县也有一些,管理百姓的职责和郡差不多。安帝的时候,羌族犯了法,三辅地区需要加强防卫,于是又设立了右扶风都尉和京兆虎牙都尉。这些官员下面都设有各种曹的掾史。书上说,这些曹的设置和中央政府差不多,没有东西曹之分。有功曹史,负责考核官员的功劳;有五官掾,负责协助功曹和其他的曹办差。每个郡县下面有五个部门的督邮,以及一个曹掾。正门有个亭长,负责守卫。还有记室史,负责记录文书,催促期限。没有令史这个职位。各曹和府衙都有书佐,负责处理文书。
接下来说说下面的官员。每个县、邑、道,大的地方设县令,俸禄一千石;中等地方设县长,四百石;小的就设县长,三百石;侯国里的相,俸禄也差不多。书上说,这些官员都负责管理百姓,表彰好人好事,禁止奸邪,惩罚罪恶,审理案件,平定盗贼,体恤百姓,关心民生。秋冬的时候,他们要考核政绩,向上级汇报工作。
古代,县里管辖蛮夷地区的地方官叫“道”,公主享用的汤沐之地的官吏叫“邑”。县的人口,一万户以上的设县令,不满一万户的设县长。侯国级别的官员称为“相”。这些都是秦朝的制度。每个县都有一个丞,大县有两个尉,小县只有一个尉。书上解释说:丞负责处理文书,管理仓库和监狱;尉负责抓捕盗贼。一旦发生盗贼案件,如果罪犯身份不明,尉就要追查线索,调查案情,找到案件的突破口。县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官吏。书上解释说:这些官吏跟郡里的官吏差不多,五个官吏组成一个廷掾,负责监督五个乡,春夏两季还有劝农的官吏,秋冬两季还有负责规划制度的官吏。
乡里设有有秩、三老、游徼。书上解释说:有秩是郡里任命的,俸禄百石,负责管理一个乡的人民;如果乡比较小,县里就设一个啬夫,负责管理乡里事务。他们都负责了解乡民的善恶,安排徭役的先后顺序,了解乡民的贫富,确定赋税的多少,公平地评定他们的等级。三老负责教化百姓,凡是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乐于助人、舍财救难的人,以及那些为百姓做出表率的学者,都在他们家门口立碑表彰,以鼓励善行。游徼负责巡逻,禁止奸盗行为。乡里还有乡佐,协助乡长,负责向百姓收取赋税。
亭里设有亭长,负责禁止盗贼。书上解释说:亭长负责抓捕盗贼,接受都尉的指挥。里里设有里魁,百姓实行什伍连坐制,互相监督,将善恶之事报告给官府。书上解释说:里魁负责管理一个里的一百户人家。十户人家设一个什长,五户人家设一个伍长,互相监督检查。百姓的善恶行为都要报告给监察官。
边境地区设有障塞尉。书上解释说:负责防备羌族和匈奴人侵犯边塞。如果郡里设有盐官、铁官、工官、都水官,就根据实际情况增设令、长和丞,他们的级别和县、道里的官吏一样,没有士卒的编制,官吏的俸禄也和普通的官吏一样。书上解释说:凡是郡县产盐较多的就设盐官,负责征收盐税;产铁较多的就设铁官,负责冶炼铸造;手工业发达的就设工官,负责征收手工业税;水利发达,渔业资源丰富的就设都水官,负责管理水利和收取渔业税。这些官吏的任命,由郡县轮流安排。这些官吏的设置,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不一定是县里的编制。
还设有匈奴中郎将一人,相当于二千石的官职。书上解释说:负责保护南匈奴单于。还设有从事二人,如有需要,可以根据情况增加人数,其他官吏也根据情况增减。护羌校尉、乌桓校尉的设置也一样。
说白了,就是管乌桓人的护乌桓校尉,官职级别跟二千石的官员一样高。书上解释说:这个官主要负责管理乌桓族人。
同样,管西羌人的护羌校尉,官职级别也是跟二千石的官员一样高。书上解释说:这个官主要负责管理西羌族人。
皇帝的儿子封王后,他管辖的郡就变成他的王国了,每个王国都要设一个太傅和一个丞相,这两个官职的级别都是二千石。书上解释说:太傅负责引导王子向善,地位如同老师,但不是君臣关系;丞相的地位相当于太守,而王国的长史就相当于郡丞。
汉朝刚建立的时候,沿袭了项羽分封诸侯王的制度,这些王国的领土非常广阔,有的甚至达到千里之遥。而且他们的官职设置也相当完善,有太傅、丞相,还有御史大夫和其他的卿,这些官员的级别都是二千石,百官制度都跟朝廷一样。国家只负责设置丞相,御史大夫以下的官员都是诸王自己设置的。到了景帝时期,吴、楚七国仗着地盘大,就造反了,差点把汉朝给搞垮了。七国被平定后,景帝吸取教训,规定诸侯王不能再直接管理百姓,改由内史负责管理百姓,并且把丞相的称呼改成了“相”,还取消了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等官职。武帝时期,又改了汉内史、中尉、郎中令的名称,但王国的体制没变,官员的任免都由朝廷决定,诸王不能自己任命官员。到了成帝时期,又取消了内史管理百姓的制度,改为由丞相管理百姓,太傅的称呼也简化成了“傅”。
话说古代有个中尉,官职相当于郡都尉,主要负责抓捕盗贼,级别跟二千石的官员一样。还有个郎中令,手下有个仆人,他们俩都是一千石的官。郎中令负责管理王室大夫和郎中,负责宫廷的警卫工作,地位相当于光禄勋。少府的官员也差不多都是这个级别,那个仆人主要负责管理车辆和车夫,有点像太仆。以前太仆也是二千石的官,武帝时期改了,就叫仆了,级别也降了。 治书的官员,级别是六百石,这是从尚书改名来的。大夫也是六百石,不过人数不固定,主要负责传递王室的命令,到京都去进贡,或者去别的国家出使,以前都得拿着符节,后来不用了。
谒者是四百石的官,主要负责管理皇宫的帽子,一开始有十六个人,后来减员了。礼乐长、卫士长、医工长、永巷长、祠祀长这些官,都管着各自那一摊子事,级别也都是四百石。郎中是二百石的官,人数不固定。卫公和宋公,这是汉朝给周朝和殷朝的后代封的爵位,地位在三公之上。
列侯,他们的领地就是他们的侯国。这爵位是从秦朝传下来的,一共二十个等级,最高的是彻侯,金印紫绶,用来奖励有功之臣。功劳大的就封县,功劳小的就封乡亭,可以管辖领地里的百姓和官员。后来为了避开武帝的名字,就改叫列侯了。武帝元朔二年的时候,规定诸王可以把自己的土地分给儿子们,国家再给他们封地,这样就又多了很多列侯。以前那些在长安的列侯,地位还在三公之上。后来,只有那些因为功劳被封为特进的,地位才在军骑将军之上;被封为朝侯的,地位在五校尉之上;被封为侍祠侯的,地位在大夫之上。其他的列侯,还有公主的子孙,如果在京都守着祖坟的,地位就在博士、议郎之下。
那些被封地的诸王,要接受土地和祭祀用的茅草,然后建立社稷,这是礼仪。列土、特进、朝侯这些人在正月要进贡玉璧。
每个国家都设一个丞相,他的官职等级跟本国的县令一样。《注》里说:丞相主要负责治理百姓,地位跟县令、县长一样,不是皇帝的臣子,只是向诸侯纳税,税额根据户口数量来定。诸侯的家里,会设家丞和庶子各一人。《注》里说:他们主要负责侍奉诸侯,管理家务。以前诸侯府里还设有行人、洗马、门大夫,一共五个官职。自从中兴以后,食邑超过一千户的诸侯才设家丞和庶子各一人,不满一千户的就不设家丞,行人、洗马、门大夫也都取消了。
关内侯,是继承秦朝爵位等级的十九等爵位,称为关内侯,没有封地,寄食在所属的县里,百姓的租税多少,都根据户口数量来规定。
那些四夷的国王,以及归顺的诸侯王、义侯、邑君、邑长,他们都有丞相,地位跟郡守、县令差不多。
百官的俸禄标准是这样的:大将军和三公每月俸禄三百五十斛;中二千石的官员每月一百八十斛;二千石的官员每月一百二十斛;比二千石的官员每月一百斛;一千石的官员每月八十斛;六百石的官员每月七十斛;比六百石的官员每月五十斛;四百石的官员每月四十五斛;比四百石的官员每月四十斛;三百石的官员每月四十斛;比三百石的官员每月三十七斛;二百石的官员每月三十斛;比二百石的官员每月二十七斛;一百石的官员每月十六斛;斗食的官员每月十一斛;佐史的官员每月八斛。所有这些俸禄,都是一半钱一半粮食。
赞曰:帝道深远而无声,高级将领修养品德。以少御多,分工合作才能成功。不设官不设监察,就不会骄奢淫逸。制定了这种师徒制度,才能使百姓安宁,国家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