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林宗,字林宗,是太原界休人,家里世代贫穷低贱。他很小就没了父亲,母亲想让他去县衙当差。林宗说:“大丈夫怎么能去做那种低贱的工作呢?”于是就拒绝了。他去成皋拜屈伯彦为师学习,三年学业完成后,广泛通晓经史典籍,擅长辩论,声音也很动听。后来他到洛阳游学,第一次见到河南尹李膺,李膺对他非常欣赏,两人成了好朋友,于是林宗的名声在京城传开了。后来他回到家乡,许多穿着儒服的学者送他到河边,送行的车队有几千辆。林宗只和李膺同乘一条船渡河,其他人都在岸边看着,觉得他像神仙一样。
司徒黄琼和太常赵典都推荐他做官,很多人劝他出来做官,他却回答说:“我夜观天象,白天观察人事,上天已经放弃了这个时代,是无法支撑下去的。”所以他始终没有接受任何官职。他为人正直,善于识人,喜欢提携和教导士人。他身高八尺,相貌魁梧,穿着宽大的袍服,周游各地。有一次他在陈留和梁国之间赶路,遇到下雨,他用头巾的一角垫在脚下,后来人们就故意把头巾的一角折起来,叫做“林宗巾”。可见人们对他的仰慕之情如此之深。有人问汝南的范滂:“郭林宗是个什么样的人?”范滂说:“他隐居不违背孝道,正直不脱离世俗,天子不能让他做臣子,诸侯不能让他做朋友,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后来他母亲去世,他表现出了极度的孝顺。林宗虽然通晓人伦,但却从不发表危言耸听的议论,所以宦官专权时也没能伤害他。
等到党锢之祸爆发,许多有名望的士人都遭到迫害,只有林宗和汝南的袁闳幸免于难。于是他闭门授课,学生多达上千人。建宁元年,太傅陈蕃和大将军窦武被阉人杀害,林宗在野外痛哭,悲恸不已。然后叹息道:“‘人之云亡,邦国殄瘁’,‘瞻乌爰止,不知于谁之屋’啊!”
第二年春天,林宗在家中去世,享年四十二岁。四方士人一千多人前来为他送葬。他的同道们一起刻石立碑,蔡邕为他撰写碑文,后来蔡邕对涿郡的卢植说:“我写过很多碑铭,都觉得有些惭愧,只有郭林宗的碑文,我写得心安理得,毫无愧色。”
林宗这个人啊,提拔人才的眼光那叫一个准!后来有些人为了吹捧他,添油加醋地写了不少文章,搞得辞藻华丽,却一点都不靠谱,跟那些算命先生的书差不多。我这里只记录那些真正有根据的事迹,放在文章的最后。
说个左原的故事,他是陈留人,在郡里当学生,犯了法被斥责。林宗在路上碰见他,就请他喝酒吃饭安慰他,说:“以前颜涿聚是梁甫山的大盗,段干木是晋国的大坏蛋,最后都成了齐国的忠臣,魏国的名贤。就连蘧瑗、颜回这样的大圣人都还会犯错,更何况其他人呢?你千万别生气懊悔,还是反省反省自己吧!”左原听了他的话,就走了。有些人就批评林宗,说他不该跟坏人来往。林宗说:“人不仁义,就狠狠地批评他,这样社会才会安定。”结果,左原后来又生起了怨恨,拉拢了一帮人想报复那些学生。那天林宗正好在学校,左原一想到自己之前答应林宗的话,就羞愧地离开了。后来事情败露了,大家都佩服林宗的识人能力。
茅容,字季伟,也是陈留人。四十多岁了还在田里耕地。有一次,他和一些人一起在树下躲雨,大家都随意地坐在地上,只有茅容一个人正襟危坐,非常恭敬。林宗路过看见了,觉得他很特别,就和他聊天,还邀请他到家里住。第二天,茅容杀鸡做菜款待林宗,林宗以为是为他准备的,结果茅容却拿去供奉他母亲,自己则和林宗一起吃粗茶淡饭。林宗站起来向他行礼说:“您真是贤德啊!”于是劝他去读书,最后茅容果然成就了一番事业。
孟敏,字叔达,钜鹿杨氏人,在太原做客。他把装饭的蒸笼扔到田里,头也不回地走了。林宗看见了,就问他为什么。孟敏说:“蒸笼都破了,看它还有什么用?”林宗觉得他很特别,就劝他去读书。十年后,孟敏名扬天下,朝廷的三公都来征召他,但他都没有答应。
庾乘,字世游,颍川鄢陵人,年轻时在县衙当门卫。林宗发现了他,劝他读书做官,于是他成了学生。后来他很擅长辩论,但因为自己出身低微,总是坐在最下面的位置。学校里的学生和博士都来向他请教问题,因此学校里的人都把下座看得很尊贵。后来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没答应,人们称他为“征君”。
宋果,字仲乙,是扶风人。他性格轻率暴躁,喜欢跟人结怨,所以被郡县官吏讨厌。林宗就教育他做人的道理,担心他会因为自己的坏脾气而招来祸患。宋果听了之后很后悔,磕头认错,从此改过自新。后来因为他刚正不阿的性格而闻名,被朝廷征召到公府任职,做过侍御史和并州刺史,到哪里都能把地方治理得很好。
贾淑,字子厚,是林宗老家的同乡。虽然他家世显赫,但为人阴险狠毒,乡里人都很怕他。林宗母亲去世的时候,贾淑去吊唁。之后,钜鹿人孙威直也来了。孙威直觉得林宗这么优秀的人,竟然接受一个恶人的吊唁,心里很奇怪,就没进去就走了。林宗追上去向他道歉说:“贾子厚确实品行不好,但他现在已经洗心革面想要改过自新了。孔子说过‘不逆恶人’,所以我才允许他进来。”贾淑听了这话,痛改前非,努力提升自己,最终成为一个好人。乡里有人遇到困难,贾淑总是倾尽全力去帮助,深受乡邻的称赞。
史叔宾,陈留人,年轻时就很有名气。林宗见到他后就对别人说:“他的基础不牢固,虽然现在很厉害,但最终一定会失败。”果然,后来因为在言论上阿谀奉承,歪曲事实,而败坏了名声。
黄允,字子艾,济阴人,因为才华出众而闻名。林宗见到他后说:“你很有才能,将来能成就一番大事业。但是我担心你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最终会失败。”后来司徒袁隗想为女儿找个好女婿,见到黄允后感叹道:“找到这样的女婿就足够了!”黄允听了这话后,就休掉了自己的妻子夏侯氏。夏侯氏对婆婆说:“我现在要被休掉了,要和黄家彻底告别了,我想见见亲戚朋友,和他们道个别。”于是她召集了三百多宾客,自己坐在中间,撸起袖子,数落了黄允十五条隐匿的恶行。说完之后,她就上了车离开了。黄允因为这件事而被当时的人们所唾弃。
谢甄,字子微,汝南召陵人,和陈留的边让一样,都擅长辩论,都很有名气。他们经常一起拜访林宗,一待就是好几天几夜。林宗对自己的学生说:“这两个人才华横溢,但是却没有修养,真是可惜啊!”谢甄后来不注意自己的行为,被世人批评。边让因为轻慢曹操,被曹操杀害了。
王柔,字叔优,他弟弟王泽,字季道,他们俩都是晋阳县人,跟林宗是老乡。兄弟俩年纪轻轻就一起跟着林宗,想问问他俩将来适合做什么。林宗说:“叔优啊,你应该走仕途,将来能做出一番事业;季道,你适合钻研经学,将来也能有所成就。不过,要是你们不按自己的特长来,想改行,那可就很难成功了。” 后来,事情的发展还真跟林宗说的一样,王柔当上了护匈奴中郎将,王泽当上了代郡太守。
王柔还认识了张孝仲,是在放牧的时候认识的;他还认识范特祖,是在邮驿站认识的。他还召集了公子、许伟康,都是些在屠宰场卖酒的普通人;还有司马子威,是从普通士兵里提拔起来的;以及老乡郭长信、王长文、韩文布、李子政、曹子元,还有定襄的周康子、西河的王季然、云中的丘季智、郝礼真等等,一共六十多个人,后来都成了有名的人物。
文章评论说:庄子说过,人情比山川还要险恶,因为人的喜怒哀乐是可以看出来的,但是人的内心深处却很难探测。所以,那些城府很深的人,他们的真实想法往往和表面表现不一样;那些能够看透人心的人,恐怕只有圣人才办得到吧。而林宗对待人和事都能恰如其分,这难道是因为他天生就具有洞察人心的能力吗? 可是林宗谦虚谨慎,为人处世又很小心,最终却能安享晚年,他循循善诱,让很多人都渴望成名,即使是墨子、孟子那样的人物,也无法改变这种现象。
符融,字伟明,是陈留浚仪人。他年轻的时候做过一个小官吏,但是觉得这工作没啥意思,就辞职不干了。后来,他去太学读书,拜少府李膺为老师。李膺为人高洁,每次见到符融,都会把其他的客人打发走,专心听他说话。符融头戴便帽,捋起袖子,滔滔不绝地谈论各种事情,李膺每次都听得合不拢嘴,连连叹息。郭林宗刚到京城的时候,还没什么名气,李膺第一次见到他就非常佩服,于是把符融引荐给了李膺,从此符融也名声大噪了。
汉中人晋文经和梁国人黄子艾,都仗着自己有点小聪明,跑到京城来显摆,还装病不出门,谁也不见。洛阳那些爱凑热闹的达官贵人们,听说他们名气大,就跑到他们家门口去看望,想见一面都难。朝廷里那些三公,要是有人推荐他们,就问晋文经和黄子艾的情况,根据他们的评价来决定要不要提拔这个人。 蔡融觉得这俩人根本没真本事,就跑到太学找到李膺,说:“这俩人啥本事没有,就觉得自己了不起,弄得朝廷大官都去他们家问候,王公大臣都跑到他们家门口等。我担心他们这种歪门邪道会败坏社会风气,名不副实,您最好好好查查他们。”李膺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以后,晋文经和黄子艾的名声越来越差,来拜访的人也越来越少,没几天就灰溜溜地逃走了。后来,他们都成了不学无术的小混混,最后还因为犯事被废黜了。
蔡融因为这件事更加出名了。各州郡都请他去做官,推荐他当孝廉,朝廷也多次征召他,但他都没答应。太守冯岱名声很大,到任后,想见见蔡融。蔡融去了一趟,推荐了范冉、韩卓、孔由三个郡里的优秀人才,然后就借口生病,与世隔绝了。后来遇到党锢之祸,他也被禁锢了。
蔡融的妻子去世了,家里穷得连办丧事都困难,乡里人想帮他置办棺材和丧服,蔡融不肯接受。他说:“古代人死了,就随便埋在野外。只有妻子可以表达自己的心意,直接挖个坑埋了就行了。”
蔡融同郡的田盛,字仲向,跟郭林宗是好朋友,也很会识人,他悠闲自在,不当官,最后寿终正寝。
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年轻时就以高尚的节操和对人伦的重视而闻名,他很会识人,像樊子昭、和阳士这样的人,都被他看重,后来都名扬天下。所以,天下人都说要选拔人才,就要问许劭和郭林宗的意见。
许劭刚开始做郡功曹的时候,太守徐璆非常尊敬他。府里的人听说子将当了官,都赶紧改掉自己的坏毛病,端正自己的行为。同郡的袁绍,是豪门贵族家的子弟,很豪爽,从濮阳令任上回来,车马浩浩荡荡,正要进郡界,就赶紧打发走了随从,说:“我的车马仪仗,怎么能让许子将看见呢?”于是就只坐一辆车回家了。
许劭曾经到颍川,结交了很多长者,唯独不去拜访陈寔。陈蕃的妻子去世,要重新安葬,乡里人都去了,只有许劭没去。有人问他为什么,许劭说:“太丘陈寔道义广博,广博就难以周全;仲举陈蕃性情刚直,刚直就难以通融。所以,我没有去。”他就是这样,对人评价很到位。
曹操年轻的时候,总是低声下气,送厚礼,想让祢衡给自己当幕僚。祢衡看不起曹操这个人,不愿意搭理他。曹操就偷偷地找机会威胁祢衡,祢衡没办法,只好说:“你是太平盛世的奸贼,乱世的英雄!”曹操听了很高兴,就走了。
祢衡他祖上三代,祢敬、祢训、祢相,都做过三公。祢相是因为会拍马屁讨好宦官,所以才做到高官厚禄,封侯拜将。他多次邀请祢衡去做官,祢衡讨厌他这种卑鄙的行为,始终没有去。
祢衡老家汝南有个叫李逵的,是个很正直、很有气节的人。祢衡开始和他关系很好,后来因为一些原因闹翻了。祢衡和他堂兄祢靖关系也不好,当时的人都因此看轻祢衡。其实,祢衡和祢靖年轻的时候都很有名,喜欢一起评论家乡的名人,每个月都会重新评价他们的品行,所以汝南有个习俗叫“月旦评”。
司空杨彪曾经邀请祢衡,说他正直、敦厚,想征召他做官,但祢衡都没答应。有人劝祢衡做官,他回答说:“现在小人当道,朝廷就要乱了,我想躲到淮海地区,保全家人。”于是他就南下到了广陵。徐州刺史陶谦对他非常客气,祢衡心里却不安稳,告诉他的朋友说:“陶恭祖表面上很看重名声,实际上并非真心实意。虽然现在对我很好,但以后肯定不会长久,不如离开他。”于是他又投奔了扬州刺史刘繇,到了曲阿。后来陶谦果然抓捕了城里寄居的文人。后来孙策平定江东,祢衡和刘繇一起逃到豫章,最后在那里去世了,享年四十六岁。
祢衡的哥哥祢虔也很有名,汝南人都说平舆县的渊里有两条龙呢!
赞曰:林宗怀宝,识深甄藻。明发周流,永言时道。符融鉴真,子将人伦。守节好耻,并不逡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