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驾崩了,诸侯王、列侯、新封的贵人和公主们都死了。
哎,皇上身体不好,太医令带着太医们赶快进宫,赶紧上药。 皇上吃药前,监察御史、近臣、中常侍、小黄门都要先尝药,这可是相当严格的,据说每次都得尝十二份呢! 文武百官都轮流来探望,嘘寒问暖,一刻不停。太尉请求到南郊去祭祀,司徒、司空请求到宗庙去祭祀,还要祭祀五岳、四渎和其他的神灵,大家都在祈祷皇上能早日康复。皇上病重期间,文武百官都按照礼仪尽心尽力地侍奉。
这整个过程,大家都是按照规矩来的,从太医到文武百官,都尽职尽责。 “大丧 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 这句话,就足以说明当时的情景有多么悲痛了。
皇后驾崩了,皇上就下令让三公(相当于当时的宰相)主持丧事。所有官员都得穿白色的单衣,戴着白色的头巾,不戴帽子。城门和宫门都关上了。宫里重要的官员,那些黄门侍卫都拿着武器,虎贲军、羽林军、郎中署的官兵都严阵以待,在宫里守卫。宫里各个地方都加强了警戒,北军五个校尉的部队在皇宫周围驻扎。黄门令、尚书、御史、谒者这些官员日夜轮流值班。三公按照礼仪的要求,表情悲伤,手脚动作也符合礼仪规范。皇后、太子、皇子们都按照礼仪的规定哭泣,表现出极度的悲痛。给皇后沐浴更衣,也完全按照礼仪进行。负责宫中事务的官员和东园的工匠们,以及他们的女眷,都按照惯例处理丧事相关事宜,用的都是上好的黄绵、缇缯、金线和玉器。摆放贡品,也按照礼仪的规定,用珍珠、玉石等珍贵物品。冰块也按照规定摆放。百官都在殿下哭泣,表达哀思。
当天晚上,就派出了竹使符,向各郡国的地方官和诸侯王们通报丧事。竹使符一到,他们都得跪地痛哭,表达对皇后的哀悼。然后按照礼仪进行小殓(第一次收殓)。东园的工匠和负责工艺的官员,呈上了东园珍藏的陪葬器物,这些器物内外都涂成了红色,上面雕刻着日月、鸟、龟、龙、虎等图案,还有连璧和偃月纹饰,棺椁也按照惯例制作。之后在大殿的两根柱子之间进行大殓(正式收殓)。五官、左右虎贲军、羽林军五个将领,都带着自己的部队,拿着虎贲戟,在殿前的端门和台阶两侧站岗,黄门侍卫则在殿上站岗。到了晚上,大臣们都进宫了。第二天早上,大鸿胪(主管礼仪的官员)按照礼仪,安排了九宾(九位宾客的席位),让大家在殿下站好。谒者(负责引领宾客的官员)引导诸侯王在殿下站好,面向西,朝北而立;宗室诸侯和一些小侯爵们站在后面,也面向西,朝北而立。然后按照礼仪,引导三公就位,三公在殿下北面;特进(一种高级官职)在中二千石(级别相当于现在的厅局级)官员之后;列侯(诸侯王)在二千石官员之后;六百石官员和博士们在后面;陪位的群臣都按照顺序,面向西站好。掌管典故的官员在后面,已经开始哭泣了。太常(主管祭祀的官员)跪下说:“开始哭泣!”大鸿胪就按照礼仪传达哭泣的指令。司徒(主管土地和人民的官员)跪下说:“请移驾到下位。”东园的武士们就抬着车子送司徒过去。司徒又跪下说:“请移驾到下房。”都导(一种官职)和东园的武士们就抬着车子送司徒到下房。司徒和太史令(主管天文历法的官员)一起拟定了皇后的谥号和哀策(哀悼的文书)。
东园的武士们负责把这些祭祀用的器物摆放好。你看,这八个筲(shāo), 每个能装三升,里面分别装着黍(shǔ)、稷(jì)、麦、梁、稻、麻、菽(shū)、小豆,每种一样。还有三个瓮,每个也装三升,分别装着醯(xī)、醢(hǎi)、屑(xiè),三种酱料。另外还有黍做的饴糖。这些都用木桁(héng)抬着,上面盖着粗布。
接下来是两个甒(bì),每个能装三升,里面装着醴(lǐ)和酒,也是用木桁抬着,上面盖着细密的功布,旁边还放着一个瓦做的灯。 红色的箭四支,放在车厢里,也属于卫队的装备。另外还有四支红色的箭,箭杆是骨头做的,也是卫队的装备。还有一张红色的弓。八个酒杯,八个盛肉的盘子,八个豆形的食器,八个盛放祭品的笾(bēn),还有八个方形的酒壶。一套完整的盘和匜(yí)。 一根拐杖,一张小几,还有一个盖子。十六个钟,没有钟架。四个镈(bó),也没有钟架。十六个磬(qìng),同样没有钟架。还有一支壎(yún)、四支萧(xiāo)、一支笙(shēng)、一支篪(chí)、一个祝(zhù)器、一个敔(yǔ)、六张瑟(sè)、一张琴、一支竽(yú)、一把筑(zhù)、一个坎侯(hóu)。一把干(gān)、一把戈(gē),一根笮(zuó),一件甲胄,一件头盔。九辆挽车,三十六匹用来祭祀的刍灵(chú líng)。两个瓦灶,两个瓦釜,一个瓦甑(zèng)。十二个瓦鼎,每个能装五升。一个匏(páo)做的勺子,能装一升。九个瓦做的案几。十六个大的瓦杯,每个能装三升。二十个小的瓦杯,每个能装两升。十个瓦做的饭盘。两个瓦做的酒樽(zūn),每个能装五斗。还有两个匏做的勺子,每个能装一升。
衣服什么的都送完了,园子里负责修建陵墓的工匠说:“可以哭了吧。”屋里的人就都哭了起来。主管礼仪的官员和主管外宾接待的官员赶紧出来,让大家按照规矩哭,别哭得太过了。司徒(相当于当时的丞相)说:“百官的事都办完了,我请求退朝。”屋里的人都再次行礼,然后退了出去,回到自己的位置。主管礼仪的官员引导皇帝到祭奠的地方。司徒跪下说:“请开始祭奠。”侍中捧着盛放玉圭的盒子。玉圭长十四寸,用紫色的巾子垫着,巾子宽三寸,里面是红色的丝绸,四周用红色的丝线绣边;祭祀用的丝帛,黑色三匹,红色两匹,每匹长十二寸,宽一幅布那么宽。皇帝跪着,走到祭奠的房间门口,朝西站着,接过玉圭,投入盛放玉圭的盒子里,三次。园子里负责修建陵墓的工匠把盒子封好,放到存放祭品的房间里。主管礼仪的官员跪下说:“皇帝再次行礼,请开始哭祭。”主管外宾接待的官员传达哭祭的指令,按照礼仪进行。主管礼仪的官员跪下说:“祭奠完毕。”皇帝这才回到座位。载着丧服的车子缓缓驶去。司徒到了便殿,所有随行的车马都在便殿的玉帐下停好。司徒跪下说:“请皇帝进帐。”引导皇帝进去。主管皇帝衣物的官员依次呈上衣服和器物,放到便殿里。太祝(祭祀的官员)进献了酒。从开始到结束,一共用了十个时辰。仪式结束,司空(主管土木工程的官员)和他的属官把土填好。
皇帝、皇后以下的人都换下粗布衣服,穿上大红色的衣服,回到宫里,按照礼仪立起灵位。灵位用桑木制成,高十二寸,不写谥号。丧事仪式结束后,按照礼仪把皇后的牌位迁入宗庙。
之前大驾出巡的时候,皇帝在各个宫殿里试穿了丧服,群臣都穿着吉服参加,一切按照礼仪进行。皇帝的近臣穿着丧服,也按照礼仪进行。穿大红衣服的官员穿小红衣服,戴十一升都布练冠;穿小红衣服的官员穿细麻布衣服,穿细麻布衣服的官员穿留黄色的衣服,戴常服冠。近臣和二千石以下的官员都穿留黄色的衣服,戴常服冠。百官都穿素服。每次更换衣服,都要按照礼仪哭着去陵墓祭奠。祭祀用特牲,不用进贡毛发、血液和头。司徒和光禄勋(主管皇室饮食的官员)准备三爵酒,按照礼仪进行。
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去世后,司空用特牲在祖庙报告谥号,一切按照礼仪进行。长乐宫的太仆(主管马匹的官员)、少府(主管皇室财物的官员)和大长秋(主管宫中事务的官员)主理丧事,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奉行制度,其他事情都按照礼仪进行。
皇帝要祭奠合葬的先人,先去了趟厕所。太常寺的官员带路,到了羡道(可能是陵墓的通道),皇帝把拐杖交给中常侍,到了棺材前,行礼、哭丧,一切都很正式。仪式结束后,太常寺官员把皇帝送出来,中常侍把拐杖还给皇帝,皇帝就回宫了。之后,按照礼仪进行反虞(祭祀仪式)。所有郊庙祭祀用的衣服都放在了便房。五种朝服各留一件在陵寝,其他的衣服和宴会服装都用箱子装起来,藏在宫殿的后阁里。
诸侯王、列侯、新封的贵人和公主去世,都要赠送印玺、玉盒银线;地位更高的贵人和长公主则赠送铜楼。诸侯王、贵人、公主、公、将军、特进都赐予器物,一共二十四件。使者负责处理丧事,制作棺椁,柏木做的棺材,百官一起送葬,都按照旧例来。诸侯王、公主、贵人的棺材用樟木做成,涂朱红色,画着云气图案;公、特进的棺材用樟木做成,漆成黑色;中二千石以下的官员用坎侯木做棺材,漆成黑色。朝中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和将军,使者要去吊祭;郡国二千石到黄绶官的官员,都赐予常车和驿站的牛,以示祭奠。从佐史以上级别的官员,大殓时都要穿朝服。皇上如果亲自来吊唁,或者派使者来,主人就要脱去丧服,放下拐杖,远远地站在马头前,按照礼仪来。脱去丧服放下拐杖,这是表示不敢穿着丧服去见尊贵的人。从王、主、贵人到佐史,送葬的车马、引导的官员和士兵,都按照各自的官职来安排。
车上的装饰很华丽,车头是龙,车尾是鱼,车厢用华美的布做墙,上面是红色的绸缎,前后交错装饰,帷幔上画着云气图案。中二千石以上的官员有辎车,左边画龙,右边画虎,还有朱雀和玄武;公侯以上,还要加上鹿和熊的图案。千石以下的官员,车厢用黑色的布做墙,只有鱼龙的头尾图案。二百石黄绶以下到处士,都用竹席做车厢的墙和盖子。正妃、夫人、妻子也一样。诸侯王的丧事,由傅、相、中尉、内史负责办理,大鸿胪奏报谥号,天子派使者赠送璧玉和丝绸,按照礼仪记载日期和谥号。下葬后,群臣穿着粗布衣服,按照礼仪进行祭奠,主人也按照礼仪行事。
话说这仪式虽然简朴,但规模却很大,很体面。 天子的威严和地下的恭敬,君主的庄重和臣子的恭敬,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整个过程既有质朴的一面,也有文雅的一面,既有哀伤的氛围,也有恭敬的态度,变化多端,拿捏得恰到好处。 有了这样好的开端,国家才能兴盛,家庭才能和睦。
赞曰:大礼虽简,鸿仪则容。天尊地卑,君庄臣恭。质文通变,哀敬交从。元序斯立,家邦乃隆。
这之后呢,就正式开始祭祀了。 整个过程庄严肃穆,大家按照规定的程序,一步一步地进行。 从祭祀的物品到祭祀的流程,都体现了古代人对天地神灵的敬畏之心,也体现了他们对国家和家庭的重视。 大家都很认真,也很虔诚,整个气氛庄重而肃穆,让人感觉非常震撼。
想想看,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可是关系到国家兴衰的大事,容不得半点马虎。 所以,从祭祀的准备到祭祀的结束,每个人都尽职尽责,不敢有丝毫懈怠。 他们明白,这不仅仅是一场仪式,更是一份责任,一份对国家、对子孙后代的责任。
而这整个过程,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以及人们对等级制度的遵守。 君臣之间的礼仪,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独特的文化内涵。 总之,这整个祭祀过程,既庄严隆重,又井然有序,让人印象深刻。 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大礼虽简,鸿仪则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