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王制》里头记载着:“东方叫作夷。”这“夷”啊,就是“柢”的意思,意思是说他们心地善良,爱好和平,万物都是从大地里生长出来的,所以他们的天性比较温和顺从,容易被教化引导,甚至有些夷人国家出了君子,还有长寿不死的传说呢!夷人呢,大概分九种,叫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所以孔子都想在九夷这些地方住上一段时间呢。

尧帝那时候,曾派羲仲去东方嵎夷的地方居住,那地方叫旸谷,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后来夏朝的太康王不务正业,荒废朝政,夷人就开始造反了。不过从少康王开始,夷人又归顺了夏朝的统治,成了朝贡的国家,还经常进贡乐舞呢。到了夏桀王的时候,他暴虐无道,结果导致夷人趁机入侵中原。后来商汤革命,打败了夏朝,也把那些入侵的夷人给平定了。到了商朝的仲丁王时期,蓝夷又出来作乱。自此以后,夷人时而归顺,时而叛乱,这种情况持续了三百多年。到了商朝武乙王的时候,国家衰弱,东夷势力越来越强,他们逐渐迁徙到淮河、泰山一带,慢慢地占据了中原地区。

武王伐纣之后,肃慎人还来进贡石斧和带毒的箭呢!可是管叔、蔡叔却反叛周朝,还勾结夷狄,周公旦亲自带兵征讨,才平定了东夷的叛乱。到了康王时期,肃慎人又来朝贡了。后来徐夷这个部落自立为王,还联合了九夷攻打周朝,一直打到黄河边上。周穆王害怕他们势力强大,就把东方诸侯分封出去,让徐偃王来管辖。徐偃王住在潢池的东边,地盘有五百里,他施行仁政,有三十六个国家陆路来朝见他。后来周穆王得到了一匹名叫骥騄的好马,就让造父驾车去楚国送信,让楚国去攻打徐国,结果一天就到了。于是楚文王就带兵攻打徐国,把徐国给灭掉了。徐偃王为人仁厚,没有多少权力,又不想跟人家打仗,所以才会失败。他逃到了彭城武原县东边山下,跟随他的百姓有好几万人,人们就把那座山叫做徐山。

周厉王无道,淮夷人又来入侵,周厉王派虢仲去征讨,结果没成功,到了宣王时期,周宣王又重新组织军队,分兵讨伐,才平定了叛乱。到了周幽王的时候,他荒淫无道,四面八方的夷人都来入侵,直到齐桓公称霸,才把他们赶走。楚灵王和申侯也来参加齐桓公的盟会。后来越国迁都琅琊,跟其他国家一起征战,结果越国越来越强大,欺压中原诸夏,灭掉了很多小国家。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淮河、泗水流域的夷人,都被编成了普通的百姓。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大乱,燕国人卫满逃到朝鲜,结果当上了朝鲜的国王。一百多年后,汉武帝灭了朝鲜,这才让东夷地区开始和中央政府联系上了。王莽篡汉之后,高句丽人(貊人)经常来骚扰边境。到了光武帝初期,他们又重新来朝贡了。当时辽东太守祭肜在北方威名远播,名声传到了海外,于是濊、貊、倭、韩等国,不远万里前来朝贡。从章帝、和帝时期开始,使者和这些国家来往不断。到了永初年间,天下不太平,东夷地区开始入侵抢掠;到了桓帝、灵帝时期,情况越来越严重了。

从东汉中兴之后,四夷国家经常来朝拜,虽然有时候也会发生叛乱,但是使者往来的通道一直没有断绝,所以我们能够了解一些他们的风俗习惯。东夷各族基本上都是当地土著居民,他们喜欢喝酒唱歌跳舞,有的穿着华丽的衣服,用着精美的器皿。所谓中原礼仪不周到的地方,在四夷地区都能找到。我们把蛮、夷、戎、狄统称为四夷,这就像公、侯、伯、子、男都统称为诸侯一样。

夫余国,在玄菟郡以北一千多里。南部和高句丽接壤,东部和挹娄接壤,西部和鲜卑接壤,北部是弱水。国土面积大约两千里,本来是濊人的地盘。

一开始,北夷索离国的国王出去打猎,他的侍女怀孕了。国王回来后,想要杀了她。侍女说:“我之前看到天上有一股气,像鸡蛋那么大,落到我身上,所以我才怀孕的。”国王把她关了起来,后来她生了个男孩。国王下令把孩子扔到猪圈里,猪用气呵护着他,他没死。又把他放到马厩里,马也这样护着他。国王觉得这孩子有神灵庇佑,就允许孩子的母亲抚养他,给他取名叫东明。

东明长大后箭法很好,国王忌惮他的勇猛,又想杀了他。东明逃跑了,南跑到掩虒水边,他用弓箭射水,鱼鳖都聚集在水面上,东明乘着鱼鳖渡过了河,到了夫余,在那里当了国王。夫余地处东夷地区,地势平坦,土地适合种植五谷。这里出产好马、赤玉、貂皮和像酸枣一样大的珍珠。他们用圆形的栅栏做城墙,有宫殿、仓库和监狱。夫余人身材高大强壮,性格谨慎厚道,不互相抢劫掠夺。他们的武器是弓箭、刀和矛。他们用六畜的名字来命名官职,有马加、牛加、狗加等等,各个村落都归属于这些官职。他们吃饭喝酒用俎豆,举行集会时互相敬酒,行礼时有升降的顺序。

他们每年腊月祭天,连续几天举行盛大的集会,大家一起吃饭、唱歌跳舞,叫做“迎鼓”。这个时候,他们还会审理案件,释放囚犯。如果遇到军事行动,也要祭天,杀牛,用牛蹄来占卜吉凶。夫余人出行没有昼夜之分,喜欢唱歌吟诗,歌声不断。他们的风俗习惯是刑罚严厉,被处死的人,全家人都要成为奴婢。偷窃一物要处罚十二倍。男女通奸,都要处死,尤其严厉打击妒妇,杀掉之后,还要把尸体扔到山上。哥哥死了,弟媳要嫁给他的弟弟。人死了,要用木制棺椁下葬,不用棺材。他们实行殉葬,殉葬的人数多的时候能达到上百人。国王去世时,要用玉匣盛放遗体,汉朝经常预先把玉匣交给玄菟郡,国王死后就取来用以安葬。

话说东汉建武年间,不少东夷国家都来朝见皇上。到了建武二十五年,夫余国派使者进贡,光武帝还送了好多礼物给他们,从此两国就每年都有使者往来。一直到安帝永初五年,夫余王突然带了七八千步兵骑兵去袭击乐浪郡,杀了不少官民,后来又乖乖地回来归顺了。永宁元年,夫余王派他的儿子尉仇台来京城进贡,皇上还赏了他印信、丝绸和金子。到了顺帝永和元年,夫余王亲自来京城朝见皇上,皇上还特地安排了盛大的欢迎仪式,用黄门鼓吹和角抵表演来招待他。桓帝延熹四年,夫余国又派使者来朝贺并进贡。永康元年,夫余王夫台带着两万多人马攻打玄菟郡,玄菟太守公孙域把他们打败了,还斩杀了一千多敌军。到了灵帝熹平三年,夫余国再次进贡。其实夫余国以前是归属玄菟郡管辖的,到了献帝的时候,夫余王却想归属辽东郡了。

挹娄国,是古代肃慎国的一个分支。它在夫余国的东北方向,距离大约一千多里,东边是海,南边和北沃沮接壤,至于它的北部在哪里,就没人知道了。那地方多山,地势险峻。挹娄人长得跟夫余人差不多,但是语言不一样。他们会种粮食,会织麻布,还出产红色的玉石和上好的貂皮。他们没有统一的君主,每个村落都有一个头领。他们住在山林里,那地方特别冷,所以都住在地穴里,而且地穴越深越好,有些大户人家甚至要爬九层梯子才能进屋。他们喜欢养猪,吃猪肉,穿猪皮。冬天,他们会在身上涂厚厚的几公分猪油来御寒,夏天就光着膀子,只用一块布遮住前后。他们生活不太讲究卫生,厕所就在屋子里,围着厕所住。从汉朝建立以来,挹娄国就一直臣服于夫余国。虽然挹娄人数量不多,但是个个都很勇猛,他们住在山里,箭法又好,箭能射穿人的眼睛。他们的弓长四尺,力量跟弩差不多;箭是用楛木做的,长一尺八寸,箭头是用青石做的,而且都涂了毒,中箭的人马上就会死。他们善于驾船,喜欢抢劫,邻国都很害怕他们,但是一直也没办法制服他们。东夷地区的夫余国等民族吃饭都用俎豆,只有挹娄国不用,他们的风俗习惯最没规矩。

高句丽啊,在辽东的东边,远着呢,足足千里地。南方跟朝鲜、濊貊(yì mò)接壤,东边是沃沮(wò jǔ),北边和夫余(fú yú)挨着。地盘有两千里那么大,山多,山谷也深,人们就顺着地形住。耕地少,光靠种地养活自己都不够,所以他们生活比较节俭,但特别喜欢修建漂亮的宫殿。东夷那边一直传说是夫余的一个分支,所以他们的语言和语法有很多相似之处,不过他们跪拜的时候只弯曲一条腿,走路也都是跑着走。他们总共有五个部落,分别是消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和桂娄部。一开始是消奴部当王,后来势力有点弱,就被桂娄部给取代了。他们的官职设置啊,有相加、对卢、沛者、古邹大加、主簿、优台、使者、帛衣先人等等。汉武帝灭了朝鲜之后,把高句丽当成一个县,归属玄菟郡管辖,还赏赐给他们乐队和乐器。他们民风比较开放,大家都爱干净,讲究卫生,晚上经常男女一起聚会唱歌跳舞。他们喜欢祭祀鬼神、土地神和星星,十月的时候要举行祭天的大会,叫“东盟”。他们国家东边有个大洞穴,叫做禭(xǐ)神,也是在十月的时候去祭拜。参加祭祀的人,衣服都用锦缎绣着,还用金银装饰自己。大加和主簿戴的帽子,像冠帽但没有后部;小加戴的是折风帽,形状像弁帽。他们没有监狱,要是犯了罪,那些官员们商量一下就直接杀了,家产妻子都充公为奴婢。他们结婚都是住在女方家里,孩子长大成人之后,才把孩子接回男方家,然后就开始准备丧葬的事宜。金银财宝都用在厚葬上,堆积石头做坟墓,还会种上松柏。高句丽人性格比较凶猛急躁,力气大,擅长打仗,喜欢抢劫,沃沮和东濊都臣服于他们。

高句丽又叫貊(mò),还有一个分支,住在小河边,所以叫小水貊。他们出产很好的弓,就是我们说的“貊弓”。

话说王莽刚当上皇帝那会儿,就派句骊国的兵去打匈奴。那些兵压根儿不想去,硬是被逼着去的,结果都逃跑了,跑到塞外当起了强盗。辽西太守田谭去追击他们,结果战死了。王莽就命令将军严尤去对付他们,严尤用计把句骊国的侯驺骗到塞内,把他杀了,然后把头送到长安去邀功。王莽特别高兴,还把高句骊王改名叫下句骊侯,这下可好,那些貊人(高句骊人)就更猖狂了,老是来骚扰边境。

后来到了光武帝建武八年,高句骊派人来朝贡,光武帝又给他们恢复了原来的王号。到了建武二十三年冬天,句骊国的蚕支落首领戴升带着一万多口人跑到乐浪郡投降了。可是到了建武二十五年春天,高句骊又来攻打右北平、渔阳、上谷、太原几个郡。这时候辽东太守祭肜用恩威并施的方法招降他们,结果那些高句骊人都又乖乖地退回了塞外。

话说这个后句骊王宫,一出生就能看见东西,老百姓都挺喜欢他。长大后,这小子又勇猛又壮实,老是跑到边境去闹事。

汉和帝元兴元年春天,他又跑到辽东去抢劫,祸害了六个县。太守耿夔带兵把他打败了,还把他们的头头给杀了。到了汉安帝永初五年,这后句骊王宫又派人送礼来,想让玄菟郡归顺他们。

元初五年,他又联合濊貊(ye mo)一起攻打玄菟郡,还打到了华丽城。建光元年春天,幽州刺史冯焕、玄菟太守姚光、辽东太守蔡讽他们,带兵出塞去打他。结果打败了濊貊,杀了他们的头头,还缴获了不少兵马和财物。

这后句骊王宫不服气,就派他儿子遂成带着两千多人去跟冯焕他们对着干,还派人假装投降。冯焕他们信了,结果遂成利用地形优势阻挡大军,偷偷派了三千人去攻打玄菟和辽东,烧城杀人的,死了两千多人。

这下可不得了,朝廷赶紧派广阳、渔阳、右北平、涿郡的属国,三千多骑兵去救援,结果等他们到了,那些貊人早就跑没影了。

夏天,后句骊王宫又联合辽东鲜卑八千多人去攻打辽东,杀害了不少官吏和百姓。蔡讽他们追击到新昌,结果打仗的时候死了,功曹耿耗、兵曹掾龙端、兵马掾公孙酺为了保护蔡讽,也一起战死了,总共死了百十号人。

秋天,后句骊王宫带着马韩、濊貊几千骑兵包围了玄菟。这时候夫余王派他儿子尉仇台带了两万多人,跟州郡的军队一起,把后句骊王宫的军队打败了,杀了五百多人。

公元某年,宫(鲜卑首领)死了,他儿子遂成继位了。姚光建议趁着宫死,发兵攻打遂成,大家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但是尚书陈忠站出来说:“宫活着的时候都很难对付,姚光都没能把他怎么样,现在宫死了才去打他儿子,这说不过去啊!应该派人去吊唁,顺便谴责一下他们之前的罪行,然后大赦天下,不追究他们的责任,争取让他们以后好好做人。”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第二年,遂成就带着俘虏的人口,来到玄菟郡投降了。皇帝下诏说:“遂成他们之前造反,罪该万死,应该把他们剁碎了喂狗,杀鸡儆猴!但现在他们幸运地赶上了大赦,主动来投降了。鲜卑和濊貊这些年一直骚扰边境,抢掠百姓,每次都抢走上千人,可他们送回来的俘虏却只有几十个,这根本就不是真心归顺的态度啊!从现在开始,如果那些部落不跟官兵打仗,主动送回俘虏的话,我们会给他们赎金,每送回一个成年人给四十匹绢,小孩儿就给一半。”

遂成后来死了,他儿子伯固继位。之后,濊貊等部落都比较老实了,边境也少有战事了。到了顺帝阳嘉元年,玄菟郡设立了六个屯田部门。在质帝和桓帝时期,濊貊又侵犯了辽东、西安平,还杀了带方郡的郡守,抓走了乐浪郡太守的妻儿。建宁二年,玄菟太守耿临带兵讨伐他们,斩杀了几百个敌人,伯固再次投降,请求归附玄菟郡。

东沃沮这个部落住在高句骊的盖马大山以东,东边是海,北边和挹娄、夫余接壤,南边和濊貊相邻。他们的地盘东西狭窄,南北狭长,差不多有一千平方里。土地肥沃,背靠大山,面向大海,适合种植五谷,农业发达,有自己的村落首领。他们的人民性格耿直,骁勇善战,擅长使用长矛进行步兵作战。他们的语言、饮食、住房、服饰都跟高句骊人很像。

他们的葬俗很有特点,会制作巨大的木棺,长十多丈,棺材只开一个口作为门。人死了以后,先暂时埋起来,等尸体腐烂,只剩下骨头了,再把骨头放到棺材里。一家人通常合葬在一个大棺材里,棺材上还会刻上栩栩如生的木雕像,数量跟死者人数一样多。

汉武帝打败了朝鲜之后,把沃沮的地盘划成了玄菟郡。但是后来被夷貊族给欺负了,玄菟郡就搬到了高句丽的西北边,然后把原来的沃沮地改成了一个县,归乐浪东部都尉管辖。等到光武帝当政的时候,取消了都尉的职位,之后就干脆封那些沃沮的首领当侯爷了。沃沮这地方地盘小,夹在大国之间,最后就归顺了高句丽。高句丽又在沃沮地区设置了官员,派人监督管理,收取他们的赋税,比如貂皮、布匹、鱼、盐,还有海里的各种食物,甚至强迫他们送美女当婢妾。

另外呢,还有一个北沃沮,也叫置沟娄,离南沃沮大概八百多里地。他们的风俗习惯跟南沃沮差不多。北沃沮的南边紧挨着挹娄。挹娄人很喜欢坐船到处抢劫,北沃沮人特别怕他们,每年夏天都躲到山洞里去避难,等到冬天船不能航行了,才敢出来住村庄。他们村里的老人说,曾经在海里捞到一件布衣服,样子跟人穿的衣服差不多,但是袖子特别长,足足有三丈长!还说曾经在岸边看到一个人,坐着破船,头顶上居然还有一张脸,根本没法沟通,这个人不吃东西就死了。他们还说海里有个女人国,没有男人。有人说那个国家有个神奇的井,往井里看一眼就能怀孕生孩子。

濊族住在高句丽和沃沮的北边,南边跟辰韩接壤,东边是大海,西边到乐浪郡。濊族、沃沮和高句丽,本来都是朝鲜的地盘。以前武王把箕子封在朝鲜,箕子教他们礼仪、耕种和养蚕,还制定了八条教化。但是他们一直没啥长进,家家户户都没门,女人都很贞洁可靠,吃饭用着精致的食器。过了四十多代以后,朝鲜侯准自称国王。汉朝初期天下大乱,燕国、齐国、赵国好几万人跑到朝鲜避难,结果燕国人卫满打败了准,自己当了朝鲜王,传到他孙子右渠手里。

元朔元年,濊族首领南闾等人背叛了右渠,带着二十八万人投降了辽东,汉武帝把他们那块地设为苍海郡,几年后又撤销了。到了元封三年,汉武帝灭了朝鲜,分设了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个郡。到了昭帝始元五年,又撤销了临屯和真番,把他们的地并入了乐浪和玄菟。后来玄菟郡又搬到了高句丽地区。从单单大领以东,沃沮和濊貊都归乐浪郡管辖。后来因为管辖范围太大了,又分出来东边七个县,设立了乐浪东部都尉。

自从濊族投降汉朝以后,他们的风俗习惯渐渐败坏,法律条文也越来越多,最后竟然有六十多条。建武六年,汉朝取消了都尉的官职,放弃了东边那些县的管辖,把那些首领都封为县侯,让他们每年按时来朝拜。

话说这地方没啥大官,就有些侯爵、邑君和三个长老管事。当地老人们都说自己跟句骊人是一家人,语言习惯也差不多。这地方的人啊,老实巴交,欲望少,也不爱要饭。男男女女都穿圆领衣服。他们特别敬重山川,每座山每条河都有自己的地界,谁都不能随便越界。同姓的人不能结婚。他们有很多忌讳,要真是谁家人生病死了,立马就搬家,盖新房子住。他们会种麻,养蚕,织布。还会看星星,预测来年是丰收还是歉收。每年十月都要祭天,白天黑夜地喝酒跳舞,叫“舞天”。他们还拜虎为神。要是村子之间发生冲突,就互相罚款,罚些人、牛、马,叫“责祸”。杀人偿命。这地方盗贼很少。他们会打仗,做的长矛有三丈长,有时候好几个人一起抬着。乐浪檀弓就产自这里,还有好多豹子,果下马,海里还有班鱼,这些东西使臣们都进贡来了。

韩地呢,分三种:马韩、辰韩、弁辰。马韩在西边,有五十四个国家,北边跟乐浪接壤,南边跟倭国接壤;辰韩在东边,十二个国家,北边跟濊貊接壤;弁辰在辰韩南边,也有十二个国家,南边也跟倭国接壤。加起来一共七十八个国家,伯济就是其中一个。大的国家有一万多户人家,小的也有几千户,都散落在山山水水之间,整个地区方圆四千多里,东西两边都是海,都是古时候的辰国。马韩最大,他们推举自己人当辰王,都城在目支国,管辖着整个三韩地区。这些小国的国王,祖上都是马韩人。

马韩人懂种田养蚕,还会织布做棉衣。他们那儿产的大栗子,个头跟梨一样大。还有种长尾鸡,尾巴能长到五尺长呢!他们的村落杂乱地分布着,根本没有城墙和城门。住的房子是用土垒成的,形状像坟墓,门开在上面。他们不知道什么叫跪拜,也没什么长幼尊卑、男女之别的说法。他们不重视金银财宝和丝绸,也不会骑牛骑马,只喜欢那些璎珞珠子,用来装饰衣服,或者挂在脖子上、戴在耳朵上。大部分人都头发蓬松,穿着粗布衣服,脚上是草鞋。他们的人民都很强壮勇敢,年轻人要是盖房子出力气,就用绳子穿过自己的后背皮肤,吊着大木头往上搬,一边还欢呼雀跃地炫耀自己的力气。他们每年五月田里活儿干完了,就要祭祀鬼神,白天黑夜地喝酒聚会,大家一起唱歌跳舞,每次跳舞都有好几十人跟着一起跳,用脚跺地打拍子。十月农活结束的时候,也要举行同样的仪式。每个国家每个村落都派一个人去祭祀天神,称这个人为“天君”。他们还会立起祭祀用的木柱,挂上铃鼓,用来祭祀鬼神。马韩国的南边靠近倭国,所以那儿的人也有人文身。

辰韩人,他们的老人自己说,他们是秦朝灭亡后逃出来的难民,为了躲避繁重的徭役,跑到韩国去了,后来马韩把东边的一块地给了他们。他们管国家叫“邦”,管弓叫“弧”,管强盗叫“寇”,管喝酒叫“行觞”,互相称呼为“徒”,这些说法都跟秦朝的语言很像,所以有些人就管他们叫“秦韩”。他们有城墙、栅栏和房屋。一些小的村落,都有自己的首领,大的首领叫臣智,然后是俭侧、樊秖、杀奚、邑借。那里的土地肥沃,适合种植各种粮食作物。他们懂得养蚕种桑,会织绸缎和麻布,还会骑牛骑马。他们的婚嫁也比较讲究礼仪,路上行走的人都会互相谦让。辰韩出产铁,濊国、倭国、马韩都来这里买铁。他们所有的贸易,都用铁来做交易。他们喜欢唱歌跳舞、喝酒、弹瑟。他们生了孩子,为了让孩子的头型变扁,都会用石头压着孩子的头。

弁辰国和辰韩国的人住在一起,他们的城墙、房屋、衣服都差不多,但是语言和风俗习惯却不一样。弁辰人个子都长得高大,头发漂亮,衣服干净整洁。但是他们的法律非常严厉。弁辰国靠近倭国,所以也有很多人文身。

一开始啊,朝鲜王卫满被人家打败了,就带着剩下的几千人逃到海里去了,然后攻打马韩,把马韩给打败了,自己当上了韩王。后来卫满王死了,马韩人又重新自立,称王,叫辰王。

建武二十年,也就是公元44年,马韩那边的廉斯人苏马諟他们,跑到乐浪郡来进贡了。东汉光武帝就封苏马諟为汉廉斯邑君,让他归乐浪郡管辖,每年都要来朝拜。到了汉灵帝快死的时候,马韩和濊国都强大了起来,乐浪郡的官府管不住他们,老百姓受苦受难,很多人逃到马韩去了。

马韩的西边,海里那些岛上,有个叫州胡的国家。他们的人个子矮小,脑袋剃得光光的,穿的衣服是用兽皮做的,衣服上面有,下面没有。他们喜欢养牛和猪。他们经常坐船来马韩这边做买卖。

倭国在韩国东南的大海里,依着山岛而居,总共有好几百个国家。从汉武帝灭了朝鲜之后,跟汉朝有驿站往来联系的国家有三十多个,这些国家都称王,而且世世代代沿袭下来。其中最大的倭王住在邪马台国。乐浪郡的边界,离邪马台国有一万二千里,离它的西北边界的拘邪韩国有七千多里。倭国的大致位置在会稽东冶的东边,跟朱崖、儋耳差不多近,所以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很多相似之处。那里的土地适合种植水稻、麻和苎麻,也适合养蚕,他们懂得织布,能织出细绢和麻布。倭国出产白色的珍珠和青色的玉,山里还有红色的泥土。气候温暖,冬天夏天都能吃到蔬菜。那里没有牛、马、虎、豹、羊和喜鹊。他们的武器有矛、盾、木弓、竹箭,有的箭镞是用骨头做的。男人都脸上刺字,身上纹身,纹身的图案大小不同,表示身份地位的差别。男人穿的衣服都是横幅的,前后相连。女人头发披散着,盘成发髻,衣服像单薄的被子一样,从头上套下来穿;她们还用丹砂涂抹身体,就像我们中国人用粉一样。他们有城墙、栅栏、房屋。父母兄弟住在不同的地方,只有男女聚会的时候才在一起,没有男女之别。吃饭用手抓着吃,用笾和豆来盛放食物。他们都光着脚,蹲着被认为是恭敬的姿势。他们喜欢喝酒。倭国人寿命很长,活到一百多岁的人很多。倭国女人多,达官贵人都有四五个妻子,其他人也有两三个。女人不淫荡也不嫉妒。而且他们那里不偷盗,很少有争讼。犯法的人要没收妻儿,罪大恶极的要灭族。人死了要停丧十多天,家人哭泣,不吃不喝,而同族的人却歌舞娱乐。他们用灼烧骨头的方法占卜,来决定吉凶。他们来汉朝的时候要渡海,会指派一个人不梳头洗澡,不吃肉,不接近女人,叫做“持衰”。如果航海顺利,就给他很多财物;如果路上生病或者遇到灾难,就认为是“持衰”的人不谨慎,就会把他杀死。

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进贡朝贺,派来的人自称大夫,说是倭国最南边的地区。光武帝赐给他们印绶。安帝永初元年,倭国王帅升等人献上了一百六十个俘虏,请求觐见。

话说东汉桓帝、灵帝时期,倭国大乱,大家你打我我打你,好几年都没个正经的领导人。这时候,冒出来个女人,叫卑弥呼,年纪大了还没嫁人,整天搞些鬼神那一套,还特别会用妖术迷惑人,结果大家伙儿就推举她当女王了。她身边跟着上千个侍女,很少有人能见到她,只有个男人负责给她送饭送菜,传达一些话。她住的地方,宫殿、楼阁、城墙,到处都有人拿着武器守卫着,规矩可严了。

女王国的东边,隔海一千多里,有个拘奴国,虽然也是倭人,但并不归女王管。女王国的南边,四千多里外,有个朱儒国,那儿的人个子特别矮,才三四尺高。从朱儒国往东南坐船走一年,就能到裸国和黑齿国,使者传来的消息,就到这儿为止了。

会稽(今浙江绍兴)的海外,住着东鯷人,分成了二十多个国家。还有夷洲和澶洲这两个地方。据说秦始皇派方士徐福带着几千个童男童女出海,想找蓬莱仙岛,结果没找到,徐福怕被杀头,不敢回去,就留在了这些岛上,一代一代传下来,人口有几万户。这些人有时会到会稽去赶集。会稽东冶县有个老乡,出海的时候遇上风暴,漂流到了澶洲。这些地方离得实在太远了,根本没办法来往。

有人评论说:“以前箕子因为殷商衰败,逃到了朝鲜。刚开始,朝鲜的风俗习惯没啥名气,后来箕子推行‘八条之约’,让百姓知道遵守法律,结果城里没有强盗,家家户户晚上都不用关门,那些粗鲁野蛮的习俗改掉了,换上了宽松的法令,这规矩保持了几百年,所以东夷地区都以温和谨慎为风尚,跟其他地方不一样。只要政令通畅,道义自然就存在了。孔子很遗憾,觉得九夷之地是可以居住的,有人觉得那些地方很落后,孔子说:‘君子住在那儿,有什么落后的呢?’这只是个说法而已。后来,朝鲜跟中原开始通商,逐渐跟上国交往。可是燕人卫满搅乱了他们的风俗,于是朝鲜就变得粗俗野蛮了。《老子》说:‘法令繁多,盗贼就多了。’要是像箕子那样,简化法令,以诚信为本,就能达到圣贤治国的根本了!”

最后总结一下:倭国地处嵎夷,又称旸谷。它依山傍海,有九个部落。秦朝末年倭国大乱,燕人卫满又来添乱。倭国文化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最终与汉朝有了联系。关于倭国的记载,零零碎碎,有的服从,有的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