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祐,字仲先,是南阳宛县人。他从小就没了父亲,于是寄住在外家的复阳刘氏,经常往来于舂陵。光武帝刘秀和他的哥哥刘伯升都很喜欢他。后来刘伯升当上了大司徒,就提拔朱祐当了护军。等到光武帝当上大司马,征讨河北的时候,又让朱祐当护军,经常带在身边,很受宠信,甚至住在光武帝的内营。有一次,朱祐陪光武帝喝酒,很轻松地对他说:“长安现在很乱,您却有日角的帝王之相,这是天命啊!”光武帝一听,立刻说:“叫人去查查,看看护军是不是在搞什么鬼!”朱祐吓得再也不敢说话了。

在河北作战期间,朱祐总是冲锋陷阵,英勇无比,后来被升为偏将军,封为安阳侯。光武帝登基后,又任命他为建义大将军。建武二年,朱祐的爵位又升为堵阳侯。那年冬天,他和其他的将领一起在淯阳攻打邓奉,结果军队战败,朱祐被邓奉俘虏了。第二年,邓奉被击败,于是赤身裸体地通过朱祐向光武帝投降。光武帝恢复了朱祐的官职,还赏赐了他很多东西。之后,光武帝派他去平定新野和随县的叛乱,他都成功完成了任务。

延岑在穰县战败后,就和秦丰的将领张成联合起来对抗朝廷。朱祐率领征虏将军祭遵在东阳与他们作战,大获全胜,当场斩杀了张成,延岑也逃回了秦丰那里。朱祐这次一共缴获了九十七枚印绶。接着,他又攻打黄邮,迫使黄邮投降,光武帝赏赐了他三十斤黄金。建武四年,朱祐率领破奸将军侯进、辅威将军耿植,代替南大将军岑彭去围攻秦丰于黎丘,并在蔡阳斩杀了秦丰的将领张康。光武帝亲自来到黎丘,派御史中丞李由拿着皇帝的诏书去招降秦丰,但是秦丰出言不逊,不肯投降。皇帝只好回师,并嘱咐朱祐制定作战策略。朱祐尽全力攻打黎丘。

第二年夏天,黎丘城内已经弹尽粮绝,秦丰带着他的母亲、妻子和九个孩子赤身裸体地投降了。朱祐用囚车押送秦丰到洛阳,然后将他处死了。大司马吴汉弹劾朱祐违反诏令接受秦丰的投降,违背了将帅的职责,但是光武帝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朱祐回到部队后,又和骑都尉臧宫一起攻打延岑的残余势力,平定了阴县、酂县和筑阳县的叛乱,彻底平定了这片地区的动乱。

这位祐啊,为人正直,特别喜欢儒家学说。带兵打仗的时候,他总是尽量争取对方投降,把攻克城池作为主要目标,从不追求杀敌立功。他还严禁士兵抢掠百姓,可那些士兵都喜欢放纵自己,很多人因此对他怨声载道。九年的时候,他驻扎在南行唐抵御匈奴。十三年,朝廷加封了他的邑地,正式封他为鬲侯,食邑七千三百户。

十五年,他进京朝见皇帝,皇上亲自授予他大将军的印绶,然后就让他留在京城协助处理朝政。祐上奏说,古代人臣受封,一般不会加王爵,建议把诸王改封为诸公。皇上马上就采纳了他的建议。他还上奏说,应该把三公官职名称中的“大”字去掉,以符合经典典籍的规定。后来,皇上也同意了他的意见。祐刚到长安学习的时候,皇帝还特意去拜访他,祐并没有因此就和皇帝寒暄客套,而是直接去讲学去了。后来皇帝驾临他府上,皇帝笑着说:“主人莫非是想让我听你讲学啊?”因为以前有旧情,所以祐经常受到皇帝的赏赐。二十四年,他去世了。

他儿子商继承了爵位。商死后,他的儿子演继承了爵位。永元十四年,演因为他的哥哥伯与阴皇后巫蛊事件牵连,被降为庶民。永初七年,邓太后重新封演的儿子冲为鬲侯。

景丹,字孙卿,是冯翊栎阳人。年轻时在长安学习。王莽时期,他被举荐担任四科官职,因为善于辞令被任命为固德侯相,因政绩突出,升迁为朔调连率副贰。

更始帝建立政权后,派使者招抚上谷地区,景丹和连率耿况一起投降,再次担任上谷长史。王郎起兵造反,景丹和耿况一起商议抵抗。耿况派景丹和他的儿子弇以及寇恂等人率兵南下投奔光武帝。光武帝接见景丹等人,笑着说:“邯郸的将领多次说我要调动渔阳、上谷的军队,卿也应该这么说过吧?没想到这两个郡的精兵良将竟然都来投奔我了!咱们一起共享这功名利禄吧!”于是拜景丹为偏将军,封为奉义侯。后来跟随光武帝讨伐王郎的将领儿宏等人,王郎的军队迎战,汉军后退,景丹等人率领突骑发起猛攻,大破敌军,追击十多里,敌军死伤无数。景丹回来后,光武帝说:“我听说突骑是天下精兵,今天终于见识了他们的战斗力,真是令人高兴啊!”于是继续带兵征讨河北。

皇帝世祖登基了,因为受到谶文的指引,想让平狄将军孙咸当大司马,但是大家心里都不服气。于是就下诏令,让大家推荐合适的人选当大司马。大臣们推举的人只有吴汉和寇恂两个人。皇帝说:“景将军(指寇恂)是北方的名将,确实合适。但是吴将军(指吴汉)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而且还诛杀了苗更和谢躬,功劳更大啊!以前骠骑将军的官职和司马是差不多的。” 所以,就让吴汉当了大司马,而让寇恂当了骠骑大将军。

建武二年,皇帝正式册封寇恂为栎阳侯。皇帝对寇恂说:“现在关东地区都是以前的王国,虽然只有几个县,但栎阳也是个一万户的大邑啊。俗话说得好:‘富贵不归故乡,如同穿着锦绣衣服在夜里行走’,所以才封你在这里。”寇恂连忙叩头谢恩。秋天,寇恂跟吴汉、建威大将军耿弇、建义大将军朱祐、执金吾贾复、偏将军冯异、强弩将军陈俊、左曹王常、骑都尉臧宫他们一起出兵,在羛阳打败了五校的军队,俘虏了五万多人。这时,陕地的贼寇苏况攻破了弘农郡,还活捉了郡守。寇恂当时正生病,但是皇帝因为他是老将,想让他强撑着去管弘农郡的事,所以半夜把他召进宫,说:“贼寇快到京城了,只要有将军您的威望在那里,即使躺在床上也能震慑住他们!”寇恂不敢推辞,硬撑着病体领命,到了弘农郡后,十几天就去世了。

寇恂的儿子寇尚继承了爵位,被改封为余吾侯。寇尚死后,儿子寇苞继承爵位。寇苞死后,儿子寇临继承爵位,寇临没有儿子,所以侯国就绝嗣了。永初七年,邓太后又重新封了寇苞的弟弟寇遽为监亭侯。

王梁,字君严,是渔阳要阳人。他在当地当过小官,后来太守彭宠推荐他去狐奴县当县令。 他和盖延、吴汉一起带兵南下,在广阿跟上了光武帝刘秀,被封为偏将军。攻下邯郸后,又得到了关内侯的爵位。 跟着光武帝平定了河北,之后被任命为野王县令。 他跟河内太守寇恂一起,在洛阳以南抵御敌人,在天井关以北防守,朱鲔他们都不敢轻举妄动,光武帝很看重他的功劳。

光武帝登基后,要选大司空,这时有人拿出《赤伏符》说:“王梁主卫作玄武。” 皇帝觉得野王是卫国迁徙来的地方,“玄武”是水神的名字,而司空掌管水利和土地,所以就提拔王梁当了大司空,封他为武强侯。 这《赤伏符》说的还真准! 皇帝觉得这简直就是天意!

建武二年,王梁和大司马吴汉一起攻打檀乡。 皇上下了命令,所有军事行动都听大司马的,可王梁却擅自调动野王驻军。 皇上觉得他不听命令,很生气,就派尚书宗广带着皇帝的旨意去军中把他杀了。 宗广不忍心杀他,就用囚车把他押回京城。 到了京城后,皇上又赦免了他。 一个月后,又让他当了中郎将,负责执金吾的工作。 他北上守卫箕关,打败了赤眉军的一支部队,还把他们降服了。

建武三年春天,他又去攻打五校,追击到信都、赵国,打败了他们,平定了那里的叛乱。 冬天,皇上派使者给他加封前将军的官职。 建武四年春天,他又攻打肥城、文阳,把这两座城都攻下来了。 后来他又跟骠骑大将军杜茂一起,在楚沛一带攻打佼缰、苏茂,攻克了大梁、齧桑, 而捕虏将军马武、偏将军王霸也分别带兵前进,一年多后,彻底平定了叛乱。 建武五年,他参加了救援桃城的战斗,打败了庞萌等人,王梁作战非常勇猛,后来被任命为山阳太守,负责安抚新归顺的百姓,并且继续统领军队。

好家伙,欧阳歙那个河南尹的差事,梁这个人干了好几个月呢。他弄了个工程,想从梁地挖条水渠,把谷水引到洛阳城下,再往东流到巩川。结果渠挖好了,水却流不动!这事儿拖了七年,上面有人告了他一状。梁挺不好意思,挺害怕的,就上书请求退休。

皇上下了道圣旨,说:“梁啊,你以前带兵打仗,大家都夸你厉害,所以才让你管京师这么重要的位置。你提议开挖水渠,是为了造福百姓,可费了这么大力气,最后没成功,老百姓怨声载道,到处都在议论这事儿。虽然朕原谅你了,但你还是主动请辞,这‘君子成人之美’的精神啊,真是难得!就让你去当济南太守吧。” 过了十三年,皇上又加封了他土地,正式封他为阜成侯。十四年,梁去世了。

他儿子梁禹继承了爵位。梁禹死后,他的儿子梁坚石又继承了爵位。 后来,梁坚石因为牵连到他爹梁禹和弟弟梁平跟楚王英谋反的事儿,被处死了,爵位也取消了。

杜茂,字诸公,是南阳冠军郡人。他一开始就跟着光武帝在河北打仗,当了中坚将军,一直跟着征战四方。光武帝当了皇帝后,封他为大将军,乐乡侯。他北上打败了真定五校的军队,又让广平投降。建武二年,他又被封为苦陉侯。后来,他和中郎将王梁一起,在魏郡、清河、东郡打败了五校贼,把他们的营寨都平定了,还降服了三十多个高级将领,那三郡一下子就太平了,路也通畅了。

第二年,皇上派使者拿着符节,任命杜茂为骠骑大将军,让他去攻打沛郡,攻下了芒县。那时候,西防那边又造反了,佼强也跑来凑热闹。建武五年春天,杜茂带着捕虏将军马武去攻打西防,几个月就打下来了,佼强逃跑了,投奔了董宪。

太阳升起,过了七年,朝廷下令让马援率领军队到晋阳、广武一带屯田,以防备匈奴的入侵。又过了两年,马援和雁门太守郭凉一起攻击卢芳的将领尹由,结果卢芳派贾览率领一万多骑兵来救援,马援打败了,只好退守楼烦城。当时,卢芳占据着高柳,和匈奴勾结,经常骚扰边境百姓,皇上很担心。

过了三年,皇上派谒者段忠带着各郡的赦免令去给马援,让他镇守北方边境。马援就动员边境士兵修建亭障、烽火台,还调拨金银财帛、丝绸布匹供应军队,还赏赐给边境百姓,车马络绎不绝。马援也开始屯田,用驴车往东运输粮食。之前,雁门人贾丹、霍匡、解胜等人被尹由抓去当兵,尹由把他们当作将领,一起守卫平城。贾丹他们听说卢芳战败了,就一起杀了尹由,投降了郭凉;郭凉把这事儿上报朝廷,他们都被封为列侯,朝廷还下令赏赐金银财帛给马援、郭凉的军官和投降的平城百姓。

从那以后,卢芳的城邑陆续投降,郭凉还诛杀了卢芳的亲信郇氏家族等豪强,安抚百姓,不到一个月雁门郡就平定了,卢芳逃到匈奴去了。皇上提拔郭凉的儿子当了中郎,在皇宫里侍卫。郭凉,字公文,是右北平人。身高八尺,力气很大,虽然是武将,但他通晓经书,很有智谋,尤其精通边境事务,在北方很有名气。开始的时候,幽州牧朱浮把他招募为兵曹掾,他攻打彭宠有功,被封为广武侯。

又过了三年,马援的封地增加了,改封为脩侯。再过了两年,因为马援克扣军队的钱粮布匹,还让军官杀人,所以被免官,削减了封地,最后只封了个参蘧乡侯。十九年,马援去世了。他的儿子马元继承了爵位,永平十四年,因为和东平王等人谋反,被减轻处罚,爵位被取消。永初七年,邓太后又追封马援的孙子马奉为安乐亭侯。

马成,字君迁,是南阳棘阳人。年轻时做过县吏。光武帝攻打颍川时,马成担任安集掾,后来调任郏县县令。等到光武帝讨伐河北时,马成直接弃官步行,背着行李追赶光武帝到蒲阳,被光武帝任命为期门,跟随光武帝征战。光武帝即位后,马成升迁为护军都尉。

公元28年,他被任命为扬武将军,率领刘隆、宋登、王赏等将领,统帅会稽、丹阳、九江、六安四郡的军队去讨伐李宪。当时皇上在寿春,还专门设坛祭祀,隆重地送他出征呢!他包围了李宪在舒县的军队,命令各部队都挖深沟、筑高垒,严加防守。李宪多次挑战,但成公坚守不出,就这样守了一年多。到了公元30年春天,城里粮食吃光了,成公才下令攻城,结果舒县被攻破,李宪被斩首,他的同党也被追杀殆尽,江淮地区终于平定下来了。

公元31年夏天,他被封为平舒侯。公元32年,他跟随大军征讨隗嚣,战后被任命为天水太守,将军的职位也保留着。冬天,他回到京城。公元33年,他接替来歙担任中郎将,率领武威将军刘尚等人攻破河池,平定了武都地区。第二年,大司空李通被免职,成公代理大司空,虽然是代理,但权力和待遇都跟正式的一样,几个月后他又被任命为扬武将军。

公元38年,他驻守常山、中山地区,以防备北方敌人,同时还统领建义大将军朱祐的军队。他还接替骠骑大将军杜茂负责修缮边境防线,从西河到渭桥,从河上到安邑,从太原到井陉,从中山到邺,都修筑了坚固的城墙,设立了烽火台,每隔十里就设一个瞭望哨。他在边疆工作了五六年,皇上因为他的勤劳功绩,把他召回京城。很多边疆百姓都上书请求皇上让他回去,皇上又派他回到边疆驻守。等到南匈奴单于归顺朝廷,北方安定下来后,他被任命为中山太守,还被授予上将军的印绶,继续统领驻军。

公元48年,他南下讨伐武溪的蛮族叛贼,但没有取得战功,于是上交了太守印绶。公元51年,他被正式封为全椒侯,然后就回封地去了。公元57年,他去世了。

他的儿子卫继承了爵位。卫死后,他的儿子香继承爵位,并被改封为棘陵侯。香死后,他的儿子丰继承爵位;丰死后,他的儿子玄继承爵位;玄死后,他的儿子邑继承爵位;邑死后,他的儿子丑继承爵位,但在桓帝时期因为犯了罪而被夺去爵位。直到延熹二年,皇上才重新封他的玄孙昌为益阳亭侯。

刘隆,字元伯,是南阳安众侯的宗室子弟。王莽篡汉当权的时候,刘隆的父亲刘礼和安众侯一起起兵反抗王莽,结果事情败露了。刘隆当时才不到七岁,所以才幸免于难。等他长大成人后,去长安学习,更始皇帝(刘玄)任命他当骑都尉。刘隆告假回家,把妻子孩子接到洛阳。后来听说光武帝(刘秀)在河内,就赶紧追过去投奔光武帝,继续担任骑都尉。他和冯异一起抵抗朱鲔、李轶等人,结果李轶杀了刘隆的妻子和孩子。建武二年,刘隆被封为亢父侯。建武四年,他被任命为诛虏将军,去讨伐李宪。李宪被平定后,刘隆被派去武当屯田。

建武十一年,刘隆担任南郡太守,一年多后,上交了太守印绶。建武十三年,他的封地增加了,改封为竟陵侯。那时候,全国各地报上来的垦田数量很多都不真实,户口年龄也经常出现增减的情况。建武十五年,朝廷下令各州郡检查核实这些情况,但是刺史和太守们执行得都不公平,有的偏袒豪强,有的苛刻百姓,老百姓怨声载道,拦路哭喊。当时,各郡都派使者去朝廷汇报情况。皇帝看到陈留郡送来的文书上写着:“颍川、弘农可以参考,河南、南阳不可以参考。”皇帝问这是什么意思,那个官员不肯承认,说是从长寿街捡到的。皇帝很生气。当时,明帝(刘庄)还是东海公,才十二岁,在帘子后面说:“这些官员是按照朝廷的命令上报垦田数量,应该只是想互相比较一下吧。”皇帝说:“既然这样,为什么说河南、南阳不可以参考呢?”明帝回答说:“河南是帝都,有很多朝廷大臣,南阳是皇帝的老家,有很多皇亲国戚,他们的田地房屋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不能作为参考。”皇帝就让虎贲军去审问那个官员,官员这才承认了,跟明帝说的完全一样。于是皇帝派谒者去调查核实,查清了其中的真相。第二年,刘隆因为这件事被抓进监狱,和他一起被牵连的十多个人都被处死了。皇帝念及刘隆的功劳,赦免了他,让他做了平民。

第二年,刘隆又被封为扶乐乡侯,跟随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去征讨交趾的蛮夷首领徵侧等人。刘隆在禁溪口与蛮夷军队交战,打败了他们,俘获了他们的首领徵贰,斩杀了一千多敌人,有两万多人投降。战争结束后,刘隆的爵位再次提升,被封为长平侯,地位显赫。后来大司马吴汉去世,刘隆被任命为骠骑将军,代理大司马的职务。

老傅家世代奉公守法,傅俊他八岁就开始做事,后来还被封为上将军,职位很高,后来辞官了,皇上赏赐他一头牛,还给了他十斛酒,并且让他以列侯的身份朝见皇上。过了三十年,正式被封为慎侯。中元二年,他去世了,被追谥为靖侯,他的儿子傅安继承了他的爵位。

傅俊,字子卫,是颍川襄城人。当年世祖攻打襄城的时候,傅俊当时是县里的亭长,他主动迎接军队,后来被任命为校尉。攻下襄城后,他把自己的母亲和兄弟家族的人都给杀了。之后,他跟随世祖打败了王寻等人,被升为偏将军。他还单独率兵攻打京、密两地,取得了胜利,之后他被允许回颍川老家,安葬自己的家人。

后来世祖去讨伐河北,傅俊带着十几个宾客追到了邯郸,去拜见世祖。世祖让他统领颍川的军队,一直跟随他征战。世祖当上皇帝后,任命傅俊为侍中。建武二年,被封为昆阳侯。三年后,傅俊被任命为积弩将军,和征南大将军岑彭一起打败了秦丰,之后又率兵平定了江东,扬州地区也全部平定下来了。建武七年,傅俊去世了,被追谥为威侯。他的儿子傅昌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被迁封为芜湖侯。建初年间,傅昌的母亲去世了,他上书朝廷,说因为国力贫弱,不愿意接受封地,请求朝廷给他五十万钱,让他做个关内侯就行了。皇上很生气,把他降为了关内侯,但钱一分没给。永初七年,邓太后又重新封了傅昌的儿子傅铁为高置亭侯。

坚镡,字子伋,也是颍川襄城人。他原来只是个郡县小吏。世祖讨伐河北的时候,有人推荐了他,所以他被召见。因为他的办事能力强,被任命为主簿。后来又升为偏将军,跟随世祖平定河北,还单独率兵打败了大枪部队于卢奴。世祖当皇帝后,任命坚镡为扬化将军,并封他为隐强侯。

话说当年,我和其他将军一起攻打洛阳。结果,朱鲔派了个将领守东城,这小子居然是反间谍!他偷偷跟镡晨约好,早上打开东门。镡晨和建义大将军朱祐趁着天亮就冲进去了,跟朱鲔在武库底下打了一场恶仗,杀伤了不少人,一直打到早上吃早饭才停下来,朱鲔这才投降。后来我又去打内黄,也平定了。

建武二年,我和右将军万脩一起在南阳各地巡视,结果堵乡人董在宛城造反,还抓了南阳太守刘驎。我立刻带兵去宛城,挑了几个敢死队,晚上偷偷摸摸爬上城墙,砍断城门冲了进去,董吓得丢下城就跑回堵乡了。可没多久,邓奉又在新野造反,还把吴汉打败了。那时候,万脩生病死了,我就孤零零地被困住了,南边要对付邓奉,北边要对付董,整整一年,道路都被堵死了,粮草送不进来,我就吃野菜,和士兵们一起吃苦。每次打仗最危险的时候,我总是冲在最前面,身上中了三次箭,多亏这样才保住了大家。后来皇上亲自带兵来南阳,把董和邓奉都打败了,皇上任命我当左曹,经常跟着皇上一起征战。建武六年,我被封为合肥侯。建武二十六年,我死了。我儿子鸿继承了我的爵位,鸿死后,他的儿子浮继承,浮死后,他的儿子雅继承。

马武,字子张,是南阳湖阳人。他年轻的时候为了躲仇家,跑到江夏去住了。王莽末年,竟陵、西阳的三老在郡里起兵,马武就跟着他们一起干,后来又进了绿林军,最后和汉军联合了。更始皇帝登基后,任命马武当侍郎,他和光武帝一起打败了王寻等人。后来被封为振威将军,和尚书令谢躬一起攻打王郎。

等到光武帝攻下邯郸后,请谢躬和马武等人喝酒庆祝,光武帝当时想除掉谢躬,但没成功。酒宴结束后,光武帝单独和马武登上丛台,很随意地对马武说:“我得到了渔阳、上谷的骑兵,想让你带他们,怎么样?”马武说:“我能力差,没啥策略。”光武帝说:“将军你带兵这么多年,经验丰富,怎么能和我的幕僚相比呢!”从此以后,马武就彻底归心了。

谢躬被杀后,武驰赶到,射杀叛军,降服了敌军。世祖皇帝看到他非常高兴,把他带在身边,每次犒劳将士,武驰总是主动上前斟酒,世祖皇帝觉得很开心。后来又派他率领部队去邺城,武驰叩头谢绝,说自己不愿意去。世祖皇帝更加欣赏他的为人,于是就让他参加平叛。世祖皇帝攻打尤来、五幡等叛军,在慎水之战中战败,武驰独自殿后,又冲回敌阵,所以敌军没能追上。军队推进到安次、小广阳,武驰总是冲在最前面,奋勇作战,其他将领都跟着他冲锋陷阵,因此最终打败了叛军,一直追击到平谷,才班师回朝。

世祖皇帝即位后,任命武驰为侍中、骑都尉,封他为山都侯。建武四年,武驰和虎牙将军盖延等人一起讨伐刘永,武驰单独率军攻打济阴,攻克了成武、楚丘,被封为捕虏将军。第二年,庞萌叛乱,攻打桃城,武驰首先与叛军交战,打败了他们;等到皇帝的车驾赶到,庞萌最终溃逃。建武六年夏天,武驰和建威大将军耿弇一起向西讨伐隗嚣,汉军战况不利,撤军到陇西,隗嚣紧追不舍,武驰挑选精锐骑兵殿后阻击,他身穿铠甲,手持长戟,冲锋陷阵,杀死了数千人,隗嚣的军队才退去,汉军得以返回长安。

建武十三年,武驰的封地增加了,改封为脩侯。后来他率领军队在北边下曲阳驻扎,防备匈奴。因为杀了军中的官员,他奉诏带着妻子回封地。武驰直接去了洛阳,上交了将军印绶,削减了五百户的封地,最终被封为杨虚侯,留在朝廷担任奉朝请的官职。

皇上和皇后跟功臣们还有诸侯们一起喝酒聊天,皇上很随和地说:“各位大臣,如果不是赶上了好时候,你们自己想想,能有今天的地位和俸禄吗?”高密侯邓禹第一个回答说:“我年轻的时候读过点书,勉强可以当个郡里的文学博士。”皇上说:“你这话太谦虚了!你是邓氏家族的后代,志向高洁,品行端正,怎么会只是个小小的功曹呢?”其他人也都依次回答了皇上的问题。轮到窦武的时候,他说:“我凭借的是武力,顶多能当个守尉,去抓抓盗贼。”皇上笑着说:“先别想着抓盗贼了,能当个亭长就不错了。”窦武这个人嗜酒,为人豪爽,敢说敢言。他经常在皇上面前喝醉了酒,当着众人的面批评同僚的缺点和长处,一点也不避讳。皇上却故意放纵他,以此为乐。皇上虽然控制着功臣们,但总是能回心转意,原谅他们的小过错。远方进贡来的珍贵物品,皇上总是先分给列侯们,皇宫的仓库里一点也不剩余。有功劳的,皇上就增加他们的封地和赏赐,却不让他们担任官职,所以他们都能保住自己的富贵,最终也没有人被杀头或被贬官的。

二十五年,窦武以中郎将的身份率兵讨伐武陵的蛮夷,凯旋后,他上交了印绶。汉显宗初年,西羌侵犯陇右地区,打败了朝廷军队,杀害了将领,朝廷对此十分担忧,于是再次任命窦武为捕虏将军,并让中郎将王丰担任副将,与监军使者窦固、右辅都尉陈□(此处缺字,无法翻译)一起,统率乌桓兵、黎阳营兵、三辅募兵、凉州各郡的羌胡兵以及那些被赦免刑罚的人,共计四万人马前去讨伐。军队到达金城浩亹,与羌人作战,斩首六百级。又在洛都谷与羌人作战,结果被羌人打败,一千多人战死。羌人乘胜率众退出了塞外,窦武又率兵追击,追到东、西邯,大败羌军,斩首四千六百级,俘获一千六百人,其余的都投降或逃散了。窦武班师回朝,朝廷增加了他的封地七百户,加上以前的,一共一千八百户。永平四年,窦武去世了。

他的儿子窦檀继承了爵位,后来因为他的哥哥窦伯济与楚王英的党羽颜忠一起谋反,窦檀的爵位被取消了。永初七年,邓太后重新封窦武的孙子窦震为漻亭侯。窦震死后,他的儿子窦侧继承了爵位。

话说啊,有人说光武帝手下那二十八个功臣,是上天对应二十八星宿的,这说法没法考证。不过他们个个都能呼风唤雨,智勇双全,帮着光武帝打天下,都是有本事的人。很多人批评光武帝不重用功臣,导致很多有才能的人都白白浪费了。但是,光武帝肯定有他的深谋远虑啊!

你看啊,从王道衰落到霸道盛行,即使是管仲、隰朋那样在桓公时代先后被重用,或者像乐毅、赵奢那样同时在文景之治时期受到器重,那也是比较少见的。从秦汉以来,国家需要打仗,那些扶持帝王的人,都是从军队里出来的武夫。有卖布的,有杀猪的,还有些轻浮狡猾的小人,有的被封赏到富可敌国,有的被委以重任,结果就是疑心生暗鬼,实力相当就容易起内乱。萧何、樊哙尚且被关起来,甚至像韩信、彭越那样最后都被杀掉,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从那以后,直到汉武帝时期,五代宰相都是公侯之家。这就导致了官场之路堵塞,有才能的人被埋没,朝中都是世袭的官员,老百姓都怨声载道。那些有才能却默默无闻,隐居山林的人,更是数不胜数。所以光武帝吸取了前朝的教训,想要纠正这种错误。即使是寇恂、邓禹那样战功赫赫,耿弇、贾复那样功劳巨大的人,分封的土地也不超过几个大县,官职也只是特进、朝请而已。你看他治理国家,考核官员的责任和过失,不就是“用政治引导,用刑法规范”吗?

对功臣的处理,光武帝确实伤透了脑筋。为啥呢?严格按照规矩办事,就会得罪老朋友;偏袒徇私,又违反法令;选拔人才看德行,功劳未必大;看劳苦程度选拔,人选未必贤能;一起任用,大家心里不服;平起平坐,弊端又很多。所以光武帝不得不衡量他们的功过,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所以高官厚禄,是对功臣的应有奖赏;严明的法纪,是要求官员尽职尽责。“建武”年间,封侯的有一百多人,那些地位高的,可以参与国家大事,分享荣辱;其他的,也都优待他们,完善他们的封地和俸禄,没有一个不是因为功劳而名垂青史的。

以前留侯说过,高祖皇帝重用萧何、曹参那些老朋友不好;郭伋也批评南阳人当官太多;郑兴也告诫说不能只重用功臣。

哎,要是只偏袒那些有恩于自己的人,很容易就犯了私心偏爱的毛病。反过来,要是公平地对待所有人,那肯定得广开言路,多多招揽人才才行,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东汉永平年间,皇上想念以前那些立下大功的臣子们,就让人在南宫的云台宫里画了二十八位功臣的画像。除了这二十八位,还加上了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四位,一共三十二位。所以,我就按照他们兄弟辈分,把他们的名字写在后面,记录一下这些功臣的顺序。

太傅高密侯邓禹,中山太守全椒侯马成;大司马广平侯吴汉,河南尹阜成侯王梁;左将军胶东侯贾复,琅邪太守祝阿侯陈俊;建威大将军好畤侯耿弇,骠骑大将军参蘧侯杜茂;执金吾雍奴侯寇恂,积弩将军昆阳侯傅俊;征南大将军舞阳侯岑彭,左曹合肥侯坚镡;征西大将军阳夏侯冯异,上谷太守淮陵侯王霸;建义大将军鬲侯朱祐,信都太守阿陵侯任光;征虏将军颍阳侯祭遵,豫章太守中水侯李忠;骠骑大将军栎阳侯景丹,右将军槐里侯万脩;虎牙大将军安平侯盖延,太常灵寿侯邳彤;卫尉安成侯铫期,骁骑将军昌成侯刘植;东郡太守东光侯耿纯,横野大将军山桑侯王常;城门校尉朗陵侯臧宫,大司空固始侯李通;捕虏将军杨虚侯马武,大司空安丰侯窦融;骠骑将军慎侯刘隆,太傅宣德侯卓茂。

赞曰:帝绩思乂,庸功是存。有来群后,捷我戎轩。婉娈龙姿,俪景同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