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蕃,字仲举,是汝南平舆人。他爷爷当过河东太守。陈蕃十岁的时候,有一天闲着没事待在一个房间里,结果院子里的杂草都长疯了,乱七八糟的。他父亲的朋友,同郡的薛勤来拜访他,对陈蕃说:“孩子啊,你为什么不打扫一下院子来迎接客人呢?”陈蕃回答说:“大丈夫在世上立足,应该扫除天下的污秽,哪里会在乎打扫一间屋子呢!”薛勤知道陈蕃有治理天下的志向,非常惊奇。

陈蕃刚开始做官的时候,被举荐为孝廉,当上了郎中。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辞官回家守丧。守丧期满后,刺史周景邀请他担任别驾从事,因为陈蕃直言进谏,两人意见不合,陈蕃就辞官离开了。后来,州府多次征召他担任方正之类的官职,他都没接受。

太尉李固推荐他,朝廷征召他担任议郎,后来又升迁为乐安太守。当时,李膺担任青州刺史,名声很大,治理也很严厉,属县听到他的名声,都吓得自己主动辞职了,只有陈蕃凭借着清廉的政绩留了下来。乐安郡有个叫周璆的人,是个品格高洁的人,之前的郡守多次邀请他做官,他都不肯去,只有陈蕃能请动他。陈蕃不问他的名字,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床,周璆走了之后,再把床收起来。周璆,字孟玉,是临济人,名声很好。当地有个叫赵宣的人,他父亲去世后,他没有把墓穴填上,就住在墓穴里,穿丧服守孝二十多年,乡里人都说他孝顺,州郡也多次表彰他。郡里推荐赵宣给陈蕃,陈蕃见了赵宣之后,问了他的妻子情况,结果赵宣的五个儿子都是在他住在墓穴期间生的。陈蕃大怒道:“圣人制定礼仪,贤者都会遵守,不肖之人也应该努力效仿。况且祭祀也不应该太多,因为容易显得轻率。更何况住在坟墓里,还在里面生育子女,欺骗世人,污蔑鬼神吗?”于是治了赵宣的罪。

大将军梁冀权势熏天,当时他派人给陈蕃写信,有所请求,但陈蕃根本不搭理他。梁冀派来的使者就假装来拜访,陈蕃大怒,直接把使者杀了,因此被贬为脩武县令。后来慢慢升迁,最终当上了尚书。

话说那零陵、桂阳两郡,山贼横行霸道,搞得民不聊生。朝中大臣们就商量着派兵去剿匪,皇上还下令各州郡可以推荐孝廉、茂才。 结果,这位叫蕃的大臣就上书反对了,他说:“想当年高祖皇帝打天下,天下太平,他老人家爱民如子,把老百姓都当亲儿子一样看待。现在这二郡的老百姓,也是您的子民啊!让您的子民变成山贼,这难道不是因为地方官贪污腐败,欺压百姓造成的吗?应该严厉命令三府(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好好查查地方官吏,看看哪个在任上做不好,欺压百姓的,就赶紧上报,然后换上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好官,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恩威并施。这样一来,不用出兵,山贼自然就会平息了。再说,现在朝廷里冗员那么多,三署郎吏两千多人,三府属官也超员了还没处理,应该好好挑选合适的留下,把那些不称职的都赶走。干嘛还要下令让所有人都可以推荐人才呢?这不是给那些想巴结上司的人制造机会吗?” 因为这番话得罪了权贵,所以他被贬到豫章当太守去了。

他这个人性格刚正不阿,从不结交权贵,老百姓也对他敬而远之,觉得他太严肃了。后来朝廷又把他召回,让他当尚书令,结果送他上任的人都没出城门。 后来他又升任大鸿胪。 这期间,有个叫李云的白马县令上书直谏,惹怒了皇帝桓帝,差点被杀头。蕃又上书为李云求情,结果自己也被免职回家种地去了。 没过多久,朝廷又把他召回来当议郎,几天后又升任光禄勋。 那时候,朝廷赏赐过分,后宫嫔妃也太多,蕃就又上书劝谏说:

我听说,治理国家要以社稷为重,侍奉君主则要让君主高兴。我现在蒙受圣上恩宠,位列九卿,看到不对的地方就敢直言进谏,这也就是让您高兴的意思。那些诸侯,地位尊贵,如同天上星辰,分封土地,守护着国家。高祖皇帝立下的规矩,只有有功之臣才能被封为诸侯。可是我听说,现在却追封河南尹邓万世的父亲邓遵的微薄功劳,又提升尚书令黄俊先人的爵位,那些近臣凭借不正当的手段获得封邑,左右亲信没有功劳却得到赏赐,授予官职不考虑他们的能力,分封土地也不考虑他们的功劳,甚至一家人里,有好几个人都是诸侯。这样一来,天象紊乱,阴阳失调,农业歉收,百姓生活困苦。我知道封赏已经下达,现在说这些也没用了,我只是希望陛下从现在开始停止这种做法。

再说,这几年来连年收成不好,十成收成能剩下五六成就算不错了,成千上万的人民衣食无着,生活困苦,而宫中却有几千名宫女,她们吃肉穿丝绸,化妆品脂粉用度更是难以估量。俗话说“盗贼不会光顾五个女儿的家”,因为女儿多的家庭很穷。现在后宫的宫女这么多,难道不会让国家贫困吗?所以说,倾尽宫中女子嫁人,天下就会太平;楚国女子悲伤,西宫就会遭灾。再说,积聚而不使用,一定会产生忧虑悲伤的情绪,最终导致旱涝等灾害。监狱是为了禁止奸邪违法行为,官员是为了根据才能治理国家。如果法律不公平,官员选拔不当,那么王道就会出现缺失。而现在天下人都说,监狱里的囚犯都是因为怨恨才被关进去的,爵位都是用钱买来的。没有臭味,苍蝇就不会飞来。陛下应该调查清楚得失,选择忠诚善良的人才。关于官员的选拔任用,应该交给尚书和三公,让他们负责奖惩,各司其职,这样岂不是更好吗!

皇上多少听取了他的建议,放出了五百多名宫女。只给了黄俊关内侯的爵位,而邓万世则被封为南乡侯。

延熹六年,皇上到广成去打猎。蕃上书进谏说:

我听说啊,皇帝要是去园子打猎,只有仲秋去西郊,按照季节举行军事演习,杀些禽兽祭祀,以此来表达孝敬之心才算合适。要是违背了这个规矩,那就是放纵自己了。所以皋陶告诫舜帝“无教逸游”,周公告诫成王“无槃于游田”。连虞舜和成王都有这样的告诫,更何况德行不如这两位帝王的人呢! 现在国家太平,都应该有所节制,更何况现在这种情况下,面临着“三空”的困境啊!田地空旷无人耕种,朝廷空虚,仓库空空如也,这就是所谓的“三空”。再加上战争还没结束,各地人民流离失所,陛下正为国家操心劳神,夜不能寐的时候,怎么能兴师动众,大张旗鼓地去游猎享乐呢?而且秋天之前雨水多,老百姓刚开始种麦子,现在错过了农时,还要强迫他们去驱赶禽兽清理道路,这可不是贤明圣君体恤百姓的做法啊! 齐景公想去看海,想去琅琊,晏子就向他说明百姓讨厌看到旌旗和车马,听到车马声就愁眉苦脸,齐景公因此打消了念头。周穆王想四处游玩,留下车辙马迹,祭公谋父就给他诵读了《祈招》这首诗,劝他打消这个念头。可见,放纵游乐的危害有多大啊!

奏章没被采纳。

蕃后来做了光禄勋,和五官中郎将黄琬一起负责选拔官员,他们不偏袒权贵富豪,结果却被权贵子弟诬告,被免职回家了。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被征召为尚书仆射,后来又升任太中大夫。八年后,接替杨秉担任太尉。蕃推辞说:“‘不愆不忘,率由旧章’,我比不上太常胡广;‘齐七政,训五典’,我比不上议郎王畅;聪明睿智,文武双全,我比不上被免职的李膺。”皇帝没同意他的推辞。

话说那些中常侍苏康、管霸之流又重新被启用,就开始排挤陷害忠良之士,互相巴结讨好皇帝。大司农刘祐、廷尉冯绲、河南尹李膺,都因为得罪了皇帝,被他们诬告治罪。 董卓当时在朝上,就极力为李膺等人辩解,请求皇帝开恩赦免他们,并提升他们的官职。他反复陈述,语气恳切诚挚。可皇帝就是不听,董卓最后都哭着离开了。

那会儿,小黄门赵津、南阳地头蛇张汜之流,都巴结着那些中常侍,仗势欺人犯法。 两郡太守刘瓆、成瑨查办了他们的罪行,虽然当时有赦免令,但还是把他们依法处死了。这可把那些宦官气坏了,有关部门奉旨行事,就上奏说刘瓆、成瑨的罪责应该处以死刑。 还有山阳太守翟超,查抄了中常侍侯览的财产;东海相黄浮,杀了下邳令徐宣。翟超、黄浮两人都被判了髡钳(剃光头发,戴上脚镣)的刑罚,发配到左校服役。

董卓跟司徒刘矩、司空刘茂一起上奏,请求赦免刘瓆、成瑨、翟超、黄浮等人,可皇帝很不高兴。有关部门就弹劾了他们三个,刘矩、刘茂吓得不敢再说话了。董卓没办法,只好一个人上书,说道:

我听说齐桓公称霸天下,首先是把内政搞好;《春秋》记载鲁国的历史,就连小小的过错都要记录下来。所以应该先整顿好自己,然后再要求别人。现在外边有寇贼作乱,这是四肢的疾病;内政混乱,这是心腹的隐患。我晚上睡不着觉,饭也吃不下,实在是担心那些在陛下身边的人越来越亲近,忠言却越来越不被采纳,内忧越来越严重,外患也越来越深。陛下您是超越列侯,继承了皇位的。就算是一家小户,家产百万,子孙后代还会觉得丢脸,不敢丢掉祖业,更何况您现在拥有整个天下的财富,是先帝传给您的,您怎么能懈怠轻忽呢?难道您不爱惜自己,不思念先帝打天下时的辛苦吗?

以前梁氏五侯,他们的恶行遍布天下,皇上圣明,把他们抓起来杀了,天下人都觉得应该稍微平息一下了。这件事还没过去多久,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可是现在那些近臣的势力,又开始互相勾结了。像小黄门赵津、大奸臣张汜之流,他们肆意贪婪残暴,迷惑在陛下身边的人,以前太原太守刘瓆、南阳太守成王晋,都被抓起来杀了。虽然说大赦之后不应该再杀人,但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清除奸邪,这才是关键。可是陛下您,有什么样的担忧呢?让小人得势,迷惑圣听,以至于让天威震怒。如果只是处罚一下,就已经算是过重了,更何况还要用重刑,让他们伏法受死呢!

哎,以前山阳太守翟超和东海相黄浮啊,都是那种特别正直,恨恶坏人的人。翟超查抄了侯览的财产,黄浮治了徐宣的罪,结果两个人都因为这事儿被判刑,也没得到赦免。说起来,侯览横行霸道,抄了他的家算是便宜他了;徐宣犯的罪过很大,死有余辜。以前丞相申屠嘉批评了邓通,洛阳令董宣还敢顶撞公主,结果文帝还专门去请他,光武帝还重重地赏了他,也没听说这两个大臣因为直言进谏被杀头啊。可现在呢,宫里那些小太监们,互相嫉妒,互相陷害,就因为这事儿,把人送进了监狱。他们要是听到我说这些话,肯定又要哭着告状。皇上您应该好好整顿一下身边那些乱七八糟的人,多听听尚书省那些人的意见,让公卿大臣们定期朝见,选拔那些清正廉洁的人,把那些奸邪小人赶走。这样一来,上天就会高兴,天下就会太平,好兆头自然就来了!皇上您虽然讨厌我的话,但为人君者总得有点儿自己的坚持,我就算是拼了命也要说!

皇上看完奏章更生气了,根本不听我的劝。朝中上下,没一个不怨恨他的。那些宦官们就更加嚣张跋扈了,官员们的奏章,只要稍微不合皇上心意,就被退了回来,很多长史以下的官员都因此受罚。不过,那些有名望的大臣,皇上还不敢轻易动他们。 瓆,字文理,是高唐人;瑨,字幼平,是陕州人。这两个人都有学问,在官场上敢说实话,经常跟那些坏人对着干,当时都很有名气,最后却都死在了监狱里。

九年后,李膺他们因为结党营私被抓起来审问。 宦官张蕃就上书给皇上,极力劝谏说:

我听说啊,贤明的君主,会重用辅佐自己的贤臣;而亡国的君主,却害怕听到正直的谏言。所以,商汤和周武王虽然圣明,却能依靠伊尹和吕尚兴盛起来;而夏桀和商纣却因为失去了贤臣而灭亡。由此可见,君主是头,臣子是肢体,两者是互相依存的,国家的兴衰成败都取决于君臣共同的作为。我看到之前的司隶校尉李膺、太仆杜密、太尉掾范滂等人,他们品行端正,一心为国。然而因为他们直言进谏,却被皇上加以残酷的审讯,有的被禁锢囚禁,有的被流放死地。这堵塞了天下人的嘴巴,蒙蔽了世人的眼睛,跟秦始皇焚书坑儒有什么区别呢?以前武王灭了商朝之后,还为比干立碑封墓,表达敬意;而现在陛下您执政,却先诛杀忠臣良将。对待好人如此薄情,对待坏人却如此优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那些奸佞之徒,他们的话语虽然貌似真实,巧舌如簧,但听的人会被迷惑,看的人会被蒙蔽。国家的吉凶祸福,取决于君主能否认识和选拔贤良;国家的成败兴亡,取决于君主能否明察善恶,辨别忠奸。君主啊,您掌握着天下的政权,肩负着治理天下的重任,您的言行举止都不能违背圣贤的法则,您的进退都不能偏离正道。如果说错话,就会导致天下大乱,更何况是冤杀无辜呢!

以前大禹巡视苍梧,看见有人在市场上被杀,就下车痛哭说:“天下所有的罪过都在我一人身上!”所以他的事业才能兴盛。现在青州、徐州闹旱灾,庄稼歉收,百姓流离失所,连吃野菜都难以维持。而宫中却堆满了宫女,国家财政都花在了丝绸罗缎上,外戚和私门豪强贪污受贿,这正应了“俸禄都流向了公室之外,政权掌握在大夫手中”这句话。春秋末年,周朝国力衰微,几十年间没有发生过什么灾害,这是上天抛弃它的征兆啊!上天对汉朝的恩泽深厚,却屡屡显现灾异,这是在殷切地提醒陛下啊!要消除祸患,根本在于修德。我身居台司要职,责任重大,不敢贪图安逸,坐视国家兴亡。如果我的话能被采纳,即使因此而身首异处,我也绝无怨言。

皇帝对我的话很不高兴,借口要提拔人才,召见了一些不合适的人,最终把我免职了。

永康元年,皇帝驾崩了。窦太后临朝听政,下诏书说:“老百姓拥立君主,是为了让君主来治理国家,这必须要有好的辅佐大臣,才能巩固王业。前任太尉陈蕃,忠诚正直,光明磊落。就让他担任太傅,负责处理尚书省的事务吧。” 那时候,刚经历丧事,皇位继承人还没确定,很多尚书因为害怕掌权的大臣,都借口生病不上朝。陈蕃写信责备他们说:“古人讲究气节,即使国家灭亡了,也要像活着一样尽忠职守。现在皇帝还没立嗣,政务一天天堆积,诸位大臣怎么可以像萎靡的野菜一样躺在床上休息呢?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怎么能称得上仁义呢!” 那些尚书们吓得赶紧都起来上班了。

灵帝登基后,窦太后又下了一道优厚的诏书给陈蕃:“表彰功绩来鼓励做好事,宣扬义行来教化百姓,没有功德就不会有回报,这是《大雅》里赞扬的道理。太傅陈蕃辅佐先帝多年,忠孝的美德,在朝中首屈一指;正直刚毅的操守,年华老去也依然坚定。现在封你为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 陈蕃上书推辞说:

使者来到我家,授予我高阳乡侯的印绶,我心里真是惶恐不安,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我听说谦让是修养自身,彰显德行的表现,但我不敢假借谦让来沽名钓誉。我认为受封赏是应该有功劳的,我仔细反省自己,以前担任的职务,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该领俸禄就领俸禄,不该领俸禄也领俸禄。我虽然没有清正廉洁的作为,但我非常敬佩“君子不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东西,是不会占有的”这句话。如果接受爵位而不推辞,那就像掩面接受一样,会让上天震怒,给百姓带来灾祸,到那时,我又能依靠什么呢?希望陛下体谅我年老体衰,引以为戒,不要贪图享受。

窦太后不同意,陈蕃又坚决推辞,前后上书十多次,最终没有接受封赏。

一开始,汉桓帝想立他宠爱的田贵人为皇后。可是,梁冀觉得田氏出身低微,窦氏家族是名门望族,就极力反对。皇帝没办法,只好立窦氏为皇后。窦皇后当政后,就把权力交给梁冀。梁冀和皇后的父亲大将军窦武,两人齐心协力,招揽贤才,一起参与政事,全国的人都盼望着天下太平。可是,皇帝的奶妈赵娆,每天都侍奉在太后身边,和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人勾结在一起,巴结讨好太后。太后相信他们,经常下达诏令,封官赐爵,他们的亲戚朋友也都贪赃枉法,横行霸道。梁冀一直痛恨他们,想要铲除这些宦官,恰好窦武也有这个想法。梁冀觉得自己凭借民心获得了太后的信任,就觉得自己的计划一定能成功,于是先上书给太后说:

臣听说,说话不正直,行为不正派,那就是欺骗上天,辜负百姓。如果直言进谏,触犯了那些坏人,灾祸就会很快降临。这两种情况,我宁愿冒着危险,也不敢欺骗上天啊!现在京城里谣言四起,满城风雨,都说侯览、曹节、公乘昕、王甫、郑飒等人,还有赵夫人和那些女尚书,他们一起扰乱朝纲。那些依附他们的都升官发财,那些反对他们的都被陷害。现在朝中大臣,就像河里的水藻一样,随波逐流,只顾着享受俸禄,害怕遭到报复。陛下刚开始执政的时候,顺应天意,诛杀奸邪,苏康、管霸都被处死了。当时,天下清明,人人都欢欣鼓舞,怎么才几个月,又纵容那些左右近臣?那些罪大恶极的奸臣,没有比他们更严重的。现在不赶紧诛杀他们,一定会发生变乱,危及社稷,后果不堪设想。我希望您把我的奏章宣读给左右近臣听,让天下那些奸邪之人都知道我痛恨他们。

太后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朝中听到这件事的人都非常震惊害怕。于是梁冀和窦武商量对策,具体情况记载在《窦武传》里。

话说曹节他们利用诡计,假传圣旨,要杀掉窦武等人。窦武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了,听到这个消息后,立马带着八十多个官吏和学生,拔出刀冲进了承明门,高声喊着:“大将军忠心耿耿保卫国家,黄门宦官们却反叛作乱,凭什么说窦家不忠不义呢?” 王甫正好出来,跟窦武有点过节,听到窦武的话,就责备窦武说:“皇上刚去世,皇陵还没修好,窦武有什么功劳,兄弟父子,竟然一家三个人都当了侯爵?他还大量纳妾,吃喝玩乐,短短几个月,就花了无数的钱财!大臣都这样,这还算忠义吗?你身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却偏要依附权贵,你图个啥?” 然后就下令逮捕窦武。

窦武拔出剑指着王甫,王甫的士兵不敢上前,于是就派更多的人,层层包围窦武,最后把窦武抓起来,关进了黄门北寺的监狱。黄门宦官的官员们还狠狠地羞辱窦武,骂道:“老东西!你还想减少我们的编制,抢我们的福利?”当天就把窦武杀害了。 窦武的家人都被流放到偏远的地方,他的亲戚、学生、旧部属都被罢官免职,受到各种限制。

窦武的朋友,陈留人朱震,当时是铚县县令,听说这件事后,就辞官去哭悼窦武,还把窦武的尸体安葬了,并把窦武的儿子窦逸藏在了甘陵附近。 这件事后来被发现了,朱震被关进了监狱,全家都被戴上了脚镣手铐。朱震受尽拷打,始终不肯说出窦逸的下落,所以窦逸才得以幸免。后来黄巾起义,朝廷大赦天下,窦逸被赦免,后来还当上了鲁国的相国。

朱震,字伯厚,开始在州里做从事,他曾经上奏弹劾济阴太守单匡臧的罪行,还牵连到了匡的哥哥,也就是中常侍、车骑将军单超。汉桓帝把单匡抓到廷尉审问,并责备单超,单超去监狱谢罪。当时三府的人都说:“车马像鸡犬一样,迅速除恶像风一样,说的就是朱伯厚啊!” “车如鸡栖马如狗,疾恶如风朱伯厚。”

话说啊,桓帝、灵帝当政的时候,像陈蕃那样的人,都能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敢于批评时弊。可是那些在险恶的环境中奔走呼号,跟那些贪官污吏同朝为官,最终落得个灭亡下场的人,他们可不是不想保持高洁的情操,远离污浊啊!真是让人惋惜啊,那些世上的读书人,把远离尘世看作是高尚,却没有人与人之间互相体恤。他们认为隐居避世是不义之举,所以屡次辞官又不肯彻底离开;他们把仁义之心当成自己的责任,即使道路遥远也更加努力。等到遇到机会,与窦武一起共谋大事,自己认为这是几千年才遇到一次的机会啊!这真是像伊尹、姜尚那样辅佐君王的伟业啊!虽然功业没有完成,但是他的诚信和义气足以感召民心。汉朝在乱世中没有灭亡,一百多年间,这都是几位忠臣的功劳啊!

王允,字子师,是太原祁县人。他家世代在州郡做官,都是些显赫人物。同郡的郭林宗曾经见过王允,对他非常欣赏,说:“王允一天就能进步千里,这是辅佐君主的才能啊!”于是就和王允结交成了朋友。

王允十九岁的时候,做了郡里的一个小官。当时,一个小黄门,晋阳人赵津,贪婪横暴,放荡恣肆,成了当地的一大祸害。王允就把他抓起来杀了。可是赵津的兄弟们巴结讨好宦官,就从中作梗诬告王允。桓帝一听,勃然大怒,把太守刘瓆都给抓起来了,最后刘瓆被判死刑。王允送完刘瓆的丧事回到平原老家,守孝三年后才回家。他又重新做官,结果郡里有个叫路佛的人,年轻的时候没什么名声和好行为,却被太守王球提拔做了官。王允就大胆地反对,王球很生气,要杀王允。刺史邓盛听说后,赶紧派人把王允请来,让他做别驾从事。王允因此名声大噪,而路佛却被罢免了官职。

这位允先生啊,从小就志向高远,一心想建功立业,平时就勤学苦练,天天练习骑射。后来,朝廷的三公都看中了他,让他当上了侍御史,职位还挺高的。中平元年,黄巾起义了,朝廷特别任命他当了豫州刺史,去镇压叛乱。他请来了荀爽、孔融这些名士当助手,先把那些跟黄巾贼有勾结的人给处理了。

接着,他带兵打败了黄巾军的几个头目,和皇甫嵩、朱俊这些将军一起,接受了数十万黄巾军的投降。 在战场上,他还缴获了张让的宾客来往书信,证明张让跟黄巾贼有私下联系。允先生把这些证据都呈报给了皇帝。皇帝当然很生气,把张让狠狠地训了一顿,张让吓得磕头认错,但皇帝最终也没怎么惩罚他。可张让心里窝火,就暗中找机会陷害允先生。结果,第二年,允先生就被抓进监狱了。

后来赶上大赦,允先生被放出来了,又当回了刺史。可没过几天,他又因为别的事情被抓起来了。司徒杨赐觉得允先生为人正直,不想让他再受委屈,就派人去探望他,说:“你因为张让的事,一个月内被抓了两次,这情况很危险啊,你得小心点!” 允先生的那些下属,个个都急得哭着给他送药,劝他保命。允先生却大声说:“我作为臣子,犯了错就应该接受惩罚,怎么可以吃药求死呢!”说完,他把杯子一摔,起身就上了囚车。

到了廷尉,大家都催着他认罪,朝中大臣们都为他叹息。大将军何进、大尉袁隗、司徒杨赐一起上书为允先生求情,说:“只有真心待人,才能得到忠臣的辅佐;只有宽容贤能之士,才能激发义士的忠贞。就像汉文帝重用冯唐,晋悼公原谅魏绛一样。允先生奉命平叛,短短时间内就平定了豫州,正准备要论功行赏,却因为一些小事被判死刑,这惩罚也太重了,会寒了众臣的心啊!我们作为宰相,不能坐视不管,恳请皇上开恩!”

皇帝看了奏章,同意减轻允先生的罪行。那年冬天,朝廷大赦天下,但允先生却没被赦免,三公又再次为他求情。直到第二年,允先生才被释放。当时宦官专权,动不动就杀人,允先生害怕自己再次被陷害,就改了名字,在河内、陈留一带躲藏了起来。

皇帝驾崩后,我赶紧赶到京城奔丧。当时,大将军何进正想除掉宦官,把我叫过去商量事情,让我当从事中郎,后来又升任河南尹。汉献帝登基后,我被任命为太仆,接着又升任尚书令。

初平元年,我接替杨彪担任司徒,继续兼任尚书令。董卓迁都关中时,我赶紧把兰台、石室里重要的书籍典籍都收拾起来带走。到了长安后,我把这些书都整理好,分别上报。我还把汉朝以前适用的旧制度都整理出来,一一奏报朝廷。 这些经籍得以保存,我出力不少。那时候董卓还留在洛阳,朝政大小事务,都交给我处理。我表面上对他曲意逢迎,处处顺着他,董卓也对我信任有加,毫无猜忌,所以我才能在危难之际,支撑着王室,朝中内外,没有不依靠我的。

我看到董卓的祸害越来越深,篡权的迹象已经很明显了,就暗中跟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人密谋除掉他。我上奏朝廷,让护羌校尉杨瓒代理左将军,让执金吾士孙瑞担任南阳太守,并让他们带兵从武关出发,对外说是讨伐袁术,实际上是想分兵进攻董卓,然后把皇帝接回洛阳。董卓对此有所怀疑,就把他们留了下来,我便把士孙瑞调到身边当仆射,杨瓒当尚书。

第二年,董卓回到长安,论功行赏,封我为温侯,食邑五千户。我坚决推辞不受。士孙瑞劝我说:“谦虚谨慎,要看时机而定。您和董太师地位相同,也一起被封侯,您却独守高洁,这可不是明智的做法啊!”我听从了他的建议,只接受了二千户的食邑。

第三年春天,连续下了六十多天雨,我和士孙瑞、杨瓒一起登上高台祈祷雨停,同时又重新商议之前的计划。士孙瑞说:“从去年年底以来,太阳不见踪影,大雨连绵不断,月亮运行轨迹异常,彗星也出现,白天阴暗,夜晚明亮,雾气弥漫,这预示着时局将要发生剧变,内部起事会成功。时机已经迫在眉睫,您应该赶紧行动了。”我同意他的说法,于是暗中联络董卓的部将吕布,让他里应外合。等到董卓来祝贺的时候,吕布就刺杀了董卓。《董卓传》中有详细记载。

曹操一开始想赦免董卓的部下,吕布也几次劝他这么做。但是曹操后来又犹豫了,说:“这些人本来就没罪,只是跟着他们的主子而已。现在如果把他们定为罪犯,然后又特赦他们,只会让他们自己心里犯嘀咕,这不是安抚他们的好办法。”吕布还想把董卓的钱财分给朝廷大臣和将领,曹操也不同意。曹操本来就看不起吕布,把他当个江湖剑客看待。吕布虽然立了功,却总是夸夸其谈,自吹自擂,这下没达到目的,心里就渐渐跟曹操不对付了。

曹操性格刚强,嫉恶如仇,当初害怕董卓像豺狼一样凶狠,所以才委曲求全地讨好他。董卓被杀后,曹操自认为从此不会再有危险了。可是在处理政事的时候,他总是缺乏温和的态度,执法严厉,不考虑权宜之计,所以手下的人不太拥护他。董卓的将领和在朝的官员大多是凉州人,曹操打算解散他们的军队。有人劝曹操说:“凉州人一向害怕袁绍家族,也畏惧关东地区的人。现在如果突然解除他们的兵权,他们一定会人人自危。可以让皇甫义真担任将军,统领这些人,让他们留在陕地安抚他们,然后慢慢地和关东地区的人商量,观察一下情况再说。”曹操说:“不行。关东起兵的人,都是我的同伙。现在如果在险要的地方驻扎军队,虽然能安抚凉州人,却会让关东地区的人心生疑虑,这非常不可取。”

当时,百姓谣传要杀光凉州人,于是大家都很害怕,人心惶惶。在关中的凉州人,都各自拥兵自守。他们互相说:“丁彦思、蔡伯喈只是因为和董卓关系好,才跟着一起被牵连,现在曹操既不赦免我们,又要解散我们的军队,今天解散军队,明天我们岂不是又要变成任人宰割的鱼肉了吗?”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等人,之前带兵在关东,本来就心不安稳,于是就合谋造反,攻打长安。长安城破了,吕布四处逃窜。吕布在青琐门外停下马,邀请曹操一起走,说:“你可以走了!”曹操说:“如果得到上天保佑,国家安定,那就是我的愿望。如果不能成功,我就以死报效国家。朝廷现在皇帝年幼,只有依靠我了,在危难关头苟且偷生,我做不到。我宁愿竭尽全力去谢罪关东诸位诸侯,一心一意为国家着想。”

一开始,朝廷任命同郡的宋翼担任左冯翊,王宏担任右扶风。那时候,三辅地区百姓众多,粮食充足,兵力强盛。李傕等人本来想立刻杀了杨允,但又害怕宋翼和王宏两人会造成麻烦,所以先把他们俩召回。王宏派使者去告诉宋翼说:“郭汜、李傕之所以还没对王公下手,就是因为我们俩不在长安。今天被召回,明天可能全家都要被杀。你说怎么办?”宋翼说:“虽然祸福难料,但这是朝廷的命令,我们躲避不了啊。”王宏说:“现在义军四起,都是因为董卓,更何况他的党羽!如果我们一起举兵讨伐那些在皇帝身边作恶的人,山东地区一定会响应我们,这样就能转危为安!”宋翼不同意。王宏自己也无法独力行动,所以两人一起回长安,结果都被关进了廷尉监狱。李傕随后逮捕了杨允、宋翼和王宏,并将他们全部杀害。

杨允当时五十六岁。他的长子侍中杨盖,次子杨景、杨定,以及十几个宗族成员都被杀害,只有他的侄子杨晨和杨陵逃脱,回到了家乡。天子非常悲伤,百姓士气低落,没有人敢去收殓杨允的尸体,只有前任平陵令赵戬辞官为他料理后事。

王宏,字长文,年轻时就有很强的力气,为人也不拘小节。他最初担任弘农太守时,查办郡里那些花钱买官的宦官,即使是位高权重的二千石官员,他也毫不留情地逮捕审讯,最后杀了数十人,威震邻郡。他跟司隶校尉胡种素来不和,王宏入狱后,胡种就赶紧下令杀了他。王宏临死前骂道:“宋翼那个书生,不足以商量大事。胡种喜欢看别人倒霉,他自己也会倒霉的!”后来胡种睡觉总是梦见王宏用棍子打他,因此生病,几天后就死了。

后来朝廷迁都许昌,皇帝想起杨允的忠义,就下令重新安葬他,派虎贲中郎将奉旨吊祭,赐予东园秘器,追赠他原来的官职印绶,送回他的家乡安葬。并且封他的孙子杨黑为安乐亭侯,食邑三百户。

士孙瑞,字君策,是扶风人,挺有才华和计谋。因为在讨伐董卓的战役中立了功,虽然没得到封赏,但也因此躲过了杀身之祸。后来,他当上了国三老和光禄大夫。每次三公职位空缺,杨彪、皇甫嵩都主动把机会让给他。兴平二年,他跟随皇帝东归,结果被乱兵杀害了。

赵戬,字叔茂,是长陵人,为人正直,而且很有谋略。初平年间,他担任尚书,负责选拔官员。董卓几次想徇私舞弊安插人选,赵戬都坚决拒绝,态度强硬,言语犀利。董卓大怒,下令要杀了他,周围的人都吓得瑟瑟发抖,而赵戬却泰然自若。董卓后来后悔了,向他道歉并释放了他。长安发生兵变后,他逃到荆州,刘表对他非常礼遇。曹操平定荆州后,把他召来,握着他的手说:“真后悔认识你太晚了!”最后,他做了相国钟繇的长史。

文章评论说:士人虽然要以正直立身,但也要运用谋略来成就大事。像王允那样,先除掉董卓,再利用他的权力,伺机揭露他的罪行,如果当时那样做,天下就能很快安定下来了。但他最终没有因为猜忌和冲突而招致祸患,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根本在于忠义之心啊。所以,推翻董卓并非失于正直,分化权力并非投机取巧,伺机而动并非阴险狡诈。当他的谋略成功,他的目的达到时,最终都是归于正直的。

文章最后赞叹道: 陈蕃家境贫寒,志向却高远,如同清澈的天河。人的谋划虽然周密,但命运的安排却难以预料。看看那些遭遇不幸的人,难道不是因为时运不济吗?子师(指赵戬)图谋艰难,内心光明磊落,忠心耿耿。虽然最终功业未成,身死殉国,但时势有兴衰,事情也有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