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金吾这个职位,一个人担任,俸禄是两千石。书上说:主要负责宫外戒备,处理紧急的火灾水患等事件。每个月要三次巡视宫外,还要管理兵器。这职位,地位很高啊,相当于皇帝的侍卫。 下面还有个丞,一个人,俸禄一千石。还有两百名缇骑(骑兵)。书上说:他们没有品级,俸禄和普通官吏一样。
武库令,一个人担任,俸禄六百石。书上说:负责管理兵器。 下面还有个丞,一个人。武库令归执金吾管辖。书上记载:以前有式道、左右中候三人,俸禄六百石。皇帝出行时,他们负责前面开路,回来时则护送皇帝的车驾到宫门口,宫门才会打开。 后来只留下一个人,而且也不是常设的职位,每次皇帝出行,就临时从郎官中选一个人兼任式道候,事情结束后,就不再归执金吾管辖了。 此外,中垒、寺互、都船令、丞、尉以及左右京辅都尉这些职位也都取消了。
太子太傅,一个人担任,俸禄两千石。书上说:负责辅佐太子。地位如同太子的老师,不管理其他官员。
大长秋,一个人担任,俸禄两千石。书上说:这个职位起源于秦朝,是宦官担任的。景帝时期改称大长秋,有时也由士人担任。中兴时期通常由宦官担任,主要负责传达皇后娘娘的命令。凡是给宗室成员赏赐东西,以及宗室成员要进宫朝见的事宜,都要经过他来沟通协调;皇后娘娘出行,他也得跟着。下面还有个丞,一个人,俸禄六百石。书上说:也是宦官。
中宫仆,一个人担任,俸禄一千石。书上说:是宦官,负责管理车辆。书上还说:太仆的俸禄是两千石,中兴时期取消了“太”字,俸禄也降为一千石,归大长秋管辖。
中宫谒者令,一个人担任,俸禄六百石。书上说:是宦官。中宫谒者,有三个,俸禄四百石。书上说:都是宦官,负责传达皇后的旨意。
中宫尚书,五个人,俸禄六百石。书上说:都是宦官,负责处理皇后的文书。
中宫私府令,一个人担任,俸禄六百石。书上说:是宦官,负责管理皇后的私库里的钱财、布匹等物品,以及皇后的衣服的缝制、洗涤等事务。下面还有个丞,一个人。书上说:也是宦官。
中宫永巷令,一个人担任,俸禄六百石。书上说:是宦官,负责管理宫女。下面还有个丞,一个人。书上说:也是宦官。
中宫黄门冗从仆射,一个人担任,俸禄六百石。书上说:是宦官,负责管理皇宫黄门冗从人员。
皇宫里有个中宫署令,年薪六百石。书上说,这是个宦官,负责向皇帝汇报后宫的情况。此外还有六个女骑,一个丞,一个复道丞,书上也说都是宦官。复道丞负责管理宫里的通道。
再来说说后宫的药长,年薪四百石,也是个宦官。这些人都归大长秋管。书上解释说,以前秦朝的时候,有个詹事,官职比大长秋还高,也是宦官,负责管理后宫的官员。后来成帝觉得这官职有点多余,就把詹事的职务并入了大长秋。所以之后皇后出宫的时候,中谒、中宦者这些官员就兼任了詹事的职责,负责引导和护卫,直到皇后回宫。要是宦官犯了事儿被杀了,尚书台就会选个人来临时顶替这个职务。长信宫和长乐宫也分别设有少府,职责跟大长秋差不多,宫里的其他官员也都是以宫殿的名字来命名官职,人员数量和级别都跟中宫差不多。书上说,因为皇帝的祖母住过长信宫,所以才设了长信少府和长乐少府,他们的官职都在大长秋之上,都是宦官,级别跟中宫的官员一样。长乐宫还有个卫尉和太仆,都是年薪二千石的高官,官职比少府还高。不过,只有在皇帝的祖母去世的时候才设置这些职位,平时是不设的。
太子少傅年薪二千石,书上说,他的职责是辅佐太子,管理太子府里的所有官员。太子率更令年薪一千石,负责安排庶子、舍人值班,职责跟光禄勋差不多。太子庶子年薪四百石,人数不固定,跟三署的中郎差不多。太子舍人年薪二百石,人数也不固定,轮流值班守卫,跟二署的郎中差不多。太子家令年薪一千石,负责管理太子的仓库、粮食和饮食,职责跟司农、少府差不多。太子仓令年薪六百石,负责管理仓库和粮食。太子食官令年薪六百石,负责管理饮食。太子仆年薪一千石,负责管理车马,职责跟太仆差不多。太子厩长年薪四百石,负责管理车马。太子门大夫年薪六百石,以前有注说是跟郎将的官职差不多。以前还有左右户将,分别管理左右宫门的官员,建武年间取消了。太子中庶子年薪六百石,一共五个人,职责跟侍中差不多。
太子洗马,职位相当于六百石俸禄。书上说:旧的注释里写,一共十六个人,工作跟宫廷接待官员差不多。太子出门,值班的就要在前面引路,维持秩序。
简单来说,就是太子洗马这个职位,工资是六百石,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此处需要根据具体历史背景补充现代等值工资),工作内容呢,就像现在的接待人员一样,太子出门,他们得在前面带路,保持队伍的整齐和威仪。
太子中盾,一个人,四百石俸禄。书上说:负责皇宫周围的巡逻和警戒。
这太子中盾啊,就一个人,拿四百石的工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皇宫四周的安全,巡逻警戒,保证皇宫的安全。
太子卫率,一个人,四百石俸禄。书上说:负责宫门的守卫。
跟上面那个差不多,也是一个人,四百石工资,主要负责看守宫门。
上面这些人都归太子少傅管。书上说:如果皇帝刚登基,还没立太子,这些人的职位就都取消了,只有舍人这个职位还保留着,归少府管。
这些职位啊,都归太子少傅管。不过,如果皇帝刚上任,还没立太子,那这些人的职位就都空缺了,只有舍人这个职位还存在,归少府管。
将作大匠,一个人,两千石俸禄。书上说:这个职位是从秦朝沿袭下来的,以前叫将作少府,景帝的时候改成了将作大匠。负责修建宗庙、寝宫、宫殿、陵墓,以及相关的土木工程,还要在路边种树,比如桐树和梓树之类的。 他下面还有个丞,六百石俸禄。
将作大匠,这可是个大官,两千石的工资!这个职位从秦朝就有了,以前叫将作少府,后来景帝改成了将作大匠。主要工作就是负责修建皇家的建筑,比如宗庙、宫殿、陵墓等等,还包括一些土木工程,甚至连路边的树木栽种都归他管。他手底下还有个丞,六百石的工资。
左校令,一个人,六百石俸禄。书上说:负责管理左边的工匠。他下面也还有个丞。
左校令,六百石的工资,管着左边的工匠。他手底下也还有个丞。
右校令,一个人,六百石俸禄。书上说:负责管理右边的工匠。他下面也还有个丞。
右校令,跟左校令差不多,也是六百石的工资,管着右边的工匠,手下也有个丞。
上面这些人都归将作大匠管。
城门校尉,一个人,相当于两千石俸禄。书上说:负责管理洛阳城十二座城门。
城门校尉,相当于两千石的工资,地位很高,负责管理洛阳城十二座城门。
司马,一个人,一千石俸禄。书上说:负责城门的军事防卫。每个城门都有一个候,六百石俸禄。书上说:洛阳城有十二座城门,正南门叫平城门,北宫门归卫尉管。其他的城门分别是上西门、雍门、广阳门、津门、小苑门、开阳门、秏门、中东门、上东门、谷门、夏门,一共十二座。
城门还有个司马,一千石的工资,负责城门的军事防卫。每个城门还有一个候,六百石工资。洛阳城一共有十二个城门,正南门叫平城门,北宫门归卫尉管,其他的城门分别是……(此处列举了十二个城门的名称)。
上面这些人都归城门校尉管。
北军中候,一个人,六百石俸禄。书上说:负责监视五营兵马。
北军中候,六百石的工资,负责监视五营的军队。
屯骑校尉,相当于两千石俸禄。书上说:负责皇宫的宿卫兵。下面还有个司马,一千石俸禄。
屯骑校尉,相当于两千石的工资,负责皇宫宿卫兵,他手下还有个司马,一千石的工资。
越骑校尉,相当于两千石俸禄。书上说:负责皇宫的宿卫兵。下面还有个司马,一千石俸禄。
越骑校尉,跟上面那个差不多,也是负责皇宫宿卫兵,工资也相当于两千石,手下也有个司马,一千石的工资。
步兵校尉,相当于两千石俸禄。书上说:负责皇宫的宿卫兵。下面还有个司马,一千石俸禄。
步兵校尉,也是负责皇宫宿卫兵,工资相当于两千石,手下也有个司马,一千石的工资。
长水校尉,相当于两千石俸禄。书上说:负责皇宫的宿卫兵。下面有司马和胡骑司马各一人,一千石俸禄。书上说:负责宿卫,管理乌桓骑兵。
长水校尉,也是负责皇宫宿卫兵,工资相当于两千石,手下有个司马和一个胡骑司马,都是一千石的工资,负责宿卫和管理乌桓骑兵。
射声校尉,相当于两千石俸禄。书上说:负责皇宫的宿卫兵。下面还有个司马,一千石俸禄。
射声校尉,最后一位,也是负责皇宫宿卫兵,工资相当于两千石,手下有个司马,一千石的工资。
话说这位官员是北军的中候。书上说啊,以前有个中垒校尉,负责北军的营垒事务。还有胡骑校尉和虎贲校尉,都是武帝时候设立的。后来中兴的时候,取消了中垒校尉,只设中候,负责监督五个营。胡骑校尉和长水校尉合并了,虎贲校尉则负责轻车和射声。
官职的俸禄是这样的:一般来说,二千石的官职,他们的丞(副手)的俸禄相当于一千石;真正的二千石官职,丞和长史的俸禄是六百石;那些相当于二千石的官职,丞的俸禄相当于六百石;令、相(相当于县令、县丞)一千石的官职,丞和尉的俸禄是四百石;如果官职是六百石的,丞和尉的俸禄就是三百石;长、相(相当于县令、县丞)四百石或三百石的官职,丞和尉的俸禄都是二百石;诸侯和公主家的丞,俸禄都相当于百石;边关要塞的尉和陵墓的校尉、长,俸禄都是二百石;有些官职的俸禄是固定的,就不另外标注了。
司隶校尉只有一人,他的俸禄相当于二千石。书上说,这是孝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持节,负责监察百官以下,以及京师和附近郡县犯法的人。元帝时期取消了持节的权力,成帝时期又精简了这个官职,到了建武年间又恢复了,并且还管辖一个州。司隶校尉下属有十二个从事。书上解释说,都官从事负责监察百官的违法行为;功曹从事负责州府的选拔任命和各种事务;别驾从事负责在校尉巡视的时候引导,并记录各种事务;簿曹从事负责钱粮和文书的记录;如果有军事行动,就设立兵曹从事,负责军事事务;其他各郡国的从事,每个郡国各一人,负责督促文书,监察违法行为,都是州府自己任命的,所以他们的俸禄一般都是百石。司隶校尉还有二十五个佐官。书上说,主簿负责记录府里的事务,审核文书;门亭长负责州府的警卫;门功曹书佐负责选拔任用;《孝经》老师负责监考《孝经》;《月令》老师负责按时节进行祭祀;律令老师负责解释法律;簿曹书佐负责文书记录;其他的都官书佐和各郡国,都有一个典郡书佐,各负责一个郡的文书,由郡吏担任,每年轮换一次。司隶校尉管辖七个郡。
话说有个河南尹,管着京都的事儿,那是皇上特地委任的要职。这京都啊,汉朝初期在长安,那时候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这三个官儿,个个都是朝廷二千石的高官,合称“三辅”。后来首都迁到洛阳,就用河南郡来代替原来的河南尹了。因为三辅那块儿有历代帝王陵墓,所以名字没改,就是官职级别降了点儿。至于弘农、河内、河东这三个郡,它们设置尹、冯翊、扶风以及太守、丞这些官职的情况,都详细记载在《地理志》里。
说白了,就是有个管京都的大官儿,河南尹,那是皇上钦点的。早先汉朝在长安建都的时候,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这三个官儿,个顶个都是高级官员,俸禄高着呢,合起来叫“三辅”。后来首都搬到洛阳了,就用河南郡来顶替河南尹了。不过因为三辅地区有重要的陵墓,所以名字没变,只是官职级别低了一些。至于弘农、河内、河东这三个郡的官职设置,具体情况可以去查《地理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