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主人长叹一声说:“风俗的变化真是太可怕了!你其实是秦国人,却只知道炫耀自己的房子和地盘,只知道秦昭襄王和秦始皇,却不知道汉朝的伟大之处?汉朝的开国啊,是从平民百姓一步步登上皇位,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创立了延续千年的基业,这可是六经典籍里都无法详尽描述的,以前的圣贤们也都没法完全说清楚。

那时候,汉朝的功业是那样辉煌,讨伐叛乱也那样顺利,所以娄敬能够根据形势献上计策,萧何能够权衡利弊制定策略。那可不是太平盛世啊!只是形势所迫,不得不那样做。你没亲眼见过那样的场景,只看到汉朝后世的衰败景象,不是很糊涂吗?我现在要跟你讲讲建武年间的治理和永平年间的政事,让你明白太清的道理,改变你的一些想法。”

话说当年王莽篡汉,天下大乱,老百姓遭了大罪,那惨状啊,简直没法形容! “往者王莽作逆,汉祚中缺,天人致诛,六合相灭。于时之乱,生民几亡,鬼神泯绝,壑无完柩,郛罔遗室,原野厌人之肉,川谷流人之血,秦、项之灾犹不克半,书契已来未之或纪也。” 这比秦朝和楚汉相争的灾难还严重,历史上都没记载过这么惨的! 老百姓都哭着喊着向上天告状,上天也看不下去了,就派了圣皇来拯救大家。

然后这位圣皇,他啊,就好像握着天帝的符节,掌握着大地的珍宝,翻阅着祖先的图谱,研究着帝王的文治,他下定决心,奋起反抗,就像乌云翻滚,雷电轰鸣一样! “于是圣皇乃握乾符,阐坤珍,披皇图,稽帝文,赫尔发愤,应若兴云,霆发昆阳,凭怒雷震。” 他打败了敌人,跨过黄河,越过北岳,在高邑称帝,在河洛建都。他接续了上古帝王的基业,利用天灾人祸后的清扫,建立新的制度,顺应天意,治理天下。“绍百王之荒屯,因造化之荡涤,体元立制,继天而作。系唐统,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勋兼乎在昔,事勤乎三五。” 他的功劳比以前那些帝王有过之而无不及,勤政爱民,比三皇五帝还要厉害! 这可不是简单的模仿前人,而是开创了新的局面,走了一条艰难险阻的道路啊! “岂特方轨并迹,纷纷后辟,理近古之所务,蹈一圣之险易云尔哉?”

建武年间,天下大变,重新建立了夫妻、父子、君臣这些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人伦道德才算真正开始恢复。“且夫建武之元,天地革命,四海之内,更造夫妇,肇有父子,君臣初建,人伦实始,斯乃虙羲氏之所以基皇德也。” 这就像伏羲氏开创的皇德一样! 他划分州郡,设立朝廷,制造舟车,制作工具,这就像轩辕氏开创的帝业一样。“分州土,立市朝,作舟车,造器械,斯轩辕氏之所以开帝功也。” 他执行天罚,顺应天意,爱护百姓,这就像汤王和武王一样,光耀了王业。“龚行天罚,应天顺人,斯乃汤、武之所以昭王业也。” 他迁都改邑,效仿殷商中兴的典范;他治理国家,效仿周成王时期的太平盛世。“迁都改邑,有殷宗中兴之则焉;即土之中,有周成隆平之制焉。” 他没有依靠任何外力,就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这和汉高祖一样厉害。“不阶尺土一人之柄,同符乎高祖。” 他克己复礼,奉行祖宗遗训,这和汉孝文帝一样恭谨。“克己复礼,以奉终始,允恭乎孝文。” 他遵循古制,祭祀泰山,功绩彪炳史册,这和汉世宗一样辉煌。“宪章稽古,封岱勒成,仪炳乎世宗。” 他研究六经,考量自己的德行,总结古往今来的功过,仁义圣明的作为都做到了,帝王之道也完全具备了。“案《六经》而校德,妙古昔而论功,仁圣之事既该,帝王之道备矣。”

话说永平年间,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皇帝按照周朝的礼仪制度,穿着华丽的衮龙袍,大肆宣扬文治武功,彰显国威。君臣和谐,秩序井然。

然后,皇帝就亲自出巡,走遍全国各地,考察民情,了解各地的情况,让皇恩浩荡,普照四方。接着,他修缮了洛阳城,使得它更加辉煌壮丽,成为全国的中心。皇宫富丽堂皇,奢华至极,却又井然有序,毫不浪费。宫外,则建造了规模宏大的苑囿,引水成池,种植花草树木,饲养珍禽异兽,宛如古代的灵囿。

皇帝按照季节进行狩猎,并举行军事演习,都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进行。仪式隆重,车马浩荡,乐声震天,场面蔚为壮观。狩猎队伍出发时,钟声铿锵,龙旗飞舞,场面宏大而威严,神灵护佑,风雨无阻。军队浩浩荡荡,气势如虹,如同天崩地裂一般,日月为之失色,山川为之震动。

狩猎结束后,皇帝在中囿检阅军队,士兵们整齐列队,军容严整。皇帝亲自下令,开始军事演习,士兵们个个英勇善战,箭无虚发,战果辉煌,马匹跑得筋疲力尽,士兵们仍意犹未尽。

之后,皇帝举行祭祀活动,祭拜神灵,祈求国泰民安。然后,他来到明堂和辟雍,宣扬教化,登临灵台,观察天象。他统领天下,恩泽四方,威名远扬,连那些以前汉武帝和汉宣帝都征服不了的边远地区,都纷纷前来朝贡。

于是,哀牢地区归顺,永昌郡被设立,西南夷各部落首领纷纷前来朝拜,盛况空前。

今天,天子接受了全国的图籍,收到了万国的贡品,国内安抚诸夏,国外接纳百蛮。于是,天子在云龙殿摆设了盛大的礼仪和乐器,排列百官,迎接诸侯,展现出帝王的仪容。殿内摆满了各种珍馐美味,美酒成千上万,金罍玉觞,珍馐佳肴,丰盛的祭祀大牲。接着,演奏了《雍》乐,太师奏乐,摆放金石乐器,陈列丝竹乐器,钟鼓齐鸣,管弦乐声辉煌灿烂。演奏了五声音阶,完成了六律,歌颂九功,跳起了八佾舞,《韶》乐和《武》乐都演奏完毕,展现了古代的盛况。四夷的乐器也演奏起来,天子的德行远播,各种乐器,应有尽有。各种乐器齐奏,各种礼仪都完成了,天子非常高兴,群臣尽欢,香气弥漫,元气调和,然后撞钟宣布宴会结束,百官退下。

天子看到万民的欢娱,享受着长久的恩泽,担心他们会因此产生奢侈的心思,而怠慢农业生产,于是重申旧章,下达诏书,命令有关部门,颁布法令,提倡节俭,彰显朴素。减少后宫的华丽装饰,简化帝王的服饰车驾,取消工商界的奢侈行业,兴办农业和桑蚕事业。于是全国上下都放弃了浮华,回归本真,女子从事纺织,男子从事耕种,器物朴实无华,服饰崇尚素色,以奢侈为耻,以奇丽为贱,把金子扔到山上,把珍珠扔到水里。百姓因此涤荡了污秽,心灵澄澈,形神安宁,耳目清净,贪欲消除,廉洁之心油然而生,人人悠游自得,如同玉润金声。因此,全国各地,学校遍布,学堂门庭若市,人们互相敬酒祝贺,祭祀活动频繁,歌舞升平,吟诵道德仁义。

登降饫宴的礼仪结束后,大家一起感叹天子的玄德,畅所欲言,和谐共处,赞颂道:“盛哉乎斯世!”

现在那些读书人,只知道背诵虞舜、夏禹时代的《尚书》,吟诵殷商、周朝的《诗经》,讲解伏羲、文王的《易经》,评论孔子的《春秋》,很少有人能真正辨别古今治乱兴衰的道理,探究汉朝盛世的原因。你呢,虽然多少懂点旧典故,却总是在一些末流的学问上浪费时间。温故知新就已经很难了,真正懂得治国之道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再说,守着函谷关,西边是凶险的西戎,四处都是险要的关隘,忙着修筑防御工事,这能比得上占据中原腹地,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天下万方都汇聚于此吗?秦国的九座险峻山峰,泾河、渭河的水流,怎么能比得上四渎五岳,黄河、洛水,那浩瀚的文献典籍呢?秦始皇的阿房宫、甘泉宫,那些华丽的宫殿,怎么能比得上灵台、明堂,那样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建筑呢?秦始皇的太液池、昆明池,那些供玩赏的园囿,怎么能比得上辟雍、海流,那样蕴含着丰富道德教化的场所呢?那些游侠们,行为放纵,违反法度,侵犯礼仪,怎么能比得上大家共同遵守法度,井然有序呢?你只知道夸耀秦始皇的阿房宫,那种穷奢极欲的建筑,却不知道京城的规划建设;你只知道函谷关的险要,却不知道王者之治在于天下归心,而不是靠关隘防守。

主人话还没说完,西都的客人一下子变了脸色,慌忙地想要降低价格,心里很不安,双手捧着东西想要告辞。主人说:“请坐,我现在要给你讲解五首诗。”客人听完后,说道:“这诗真是太好了!它的意义和杨雄的著作一样正大光明,它的内容和司马相如的作品一样真实生动,这不仅体现了主人博学多才,更是因为赶上了这个时代啊!我以前见识短浅,不知道该如何取舍,现在听了您的教诲,我愿意终身学习这些道理。” 然后,主人念起了那五首诗:

明堂詩:於昭明堂,明堂孔陽;聖皇宗祀,穆穆煌煌。上帝宴饗,五位時序;誰其配之,世祖光武。普天率土,各以其職;猗與緝熙,允懷多福。

辟雍詩:乃流辟雍,辟雍湯湯;聖皇馬止,造舟為梁。皤皤國老,乃父乃兄;抑抑威儀,孝友光明。於赫太上,示我漢行;鴻化惟神,永觀厥成。

靈台詩:乃經靈台,靈台既崇;帝勤時登,爰考休征。三光宣精,五行布序;習習祥風,祁祁甘雨。百谷溱溱,庶卉蕃蕪;屢惟豐年,於皇樂胥。

寶鼎詩:岳修貢兮川效珍,吐金景兮歊浮雲。寶鼎見兮色紛縕,煥其炳兮被龍文。登祖廟兮享聖神,昭靈德兮彌億年。

白雉詩:啟靈篇兮披瑞圖,獲白雉兮效素烏。髮皓羽兮奮翹英,容絜朗兮於淳精。章皇德兮侔周成,永延長兮膺天慶。

话说汉明帝时期,宫里专门有几首诗歌来歌颂盛大的祭祀典礼和天子德行。《明堂诗》是这样写的:“于昭明堂,明堂孔阳;圣皇宗祀,穆穆煌煌。上帝宴飨,五位时序;谁其配之,世祖光武。普天率土,各以其职;猗与缉熙,允怀多福。” 这诗歌描绘了明堂祭祀的盛况,说的是汉明帝祭祀祖先光武帝,场面宏大庄严,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然后是《辟雍诗》:“乃流辟雍,辟雍汤汤;圣皇莅止,造舟为梁。皤皤国老,乃父乃兄;抑抑威仪,孝友光明。于赫太上,示我汉行;鸿化惟神,永观厥成。” 这首诗描写了汉明帝在辟雍讲学的情景,天子亲自主持,群臣尊老敬贤,场面隆重,寓意着汉朝的兴盛和天子教化万民的功德。

接着是《灵台诗》:“乃经灵台,灵台既崇;帝勤时登,爱考休征。三光宣精,五行布序;习习祥风,祁祁甘雨。百谷溱溱,庶卉蕃芜;屡惟丰年,于皇乐胥。” 这首诗描写了汉明帝登上灵台观测天象,祈求丰收的场景,预示着国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生活富足。

还有一首《宝鼎诗》:“岳修贡兮川效珍,吐金景兮歊浮云。宝鼎见兮色纷缊,焕其炳兮被龙文。登祖庙兮享圣神,照灵德兮弥亿年。” 这首诗歌颂了汉朝的盛世景象,宝鼎的华丽和祭祀的庄严,象征着汉朝的强大和国运昌隆。

最后是《白雉诗》:“启灵篇兮披瑞图,获白雉兮效素乌。发皓羽兮奋翘英,容洁朗兮于淳精。章皇德兮侔周成,永延长兮膺天庆。” 这首诗歌颂了祥瑞之兆,白雉的出现象征着汉朝的太平盛世。

话说汉肃宗特别喜欢文章,所以贾固就更受宠信了,经常被召进宫里读书,有时候甚至通宵达旦。每次皇帝出巡狩猎,贾固都会献上赋颂。朝廷有重大议事,如果大臣们拿不定主意,就让贾固去辩论,皇帝对贾固赏赐优厚。贾固觉得,自己虽然才华横溢,但从二世以来,官位也不过是个郎官,他很受东方朔和杨雄的影响,认为自己没有赶上苏武、张衡、范晔、蔡邕那个时代,于是就写了篇《宾戏》来表达自己的抱负。后来,贾固升迁为玄武司马。一次,天子召集儒生们讨论《五经》,撰写《白虎通德论》,就让贾固负责整理记录这些事情。

话说,北匈奴派使者来进贡,请求和亲,皇上就问大臣们怎么办。有人说:“匈奴是反复无常的国家,根本没想过真心归顺,他们只是害怕汉朝的威势,又受南方的少数民族的威胁,所以才想通过和亲来安抚那些离叛的部落。现在如果派使者去,恐怕会失去南方少数民族的友好,反而中了北匈奴的诡计,这可不行啊!”

但是,也有人反驳道:我仔细想想,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这么多年,一直和北方少数民族打仗,尤其和匈奴的战争不断。咱们安抚和控制他们的方法,有很多种,有的是修好关系,和他们和平相处;有的是用武力征讨他们;有的是采取卑下的态度去讨好他们;有的则是让他们臣服。虽然方法时而强硬时而柔顺,原因也根据情况而定,但是从来没彻底放弃和他们交往的。所以,从建武年间开始,我们又恢复了以前的做法,多次派使者出使匈奴,一直持续到后来才暂时中断。到了永平八年,朝廷又讨论要不要和匈奴恢复联系。朝堂上争论了好几天,各种意见都有,大部分人说困难多,很少有人说容易。先帝英明神武,目光远大,考虑周全,最后还是决定派使者出使,做法和以前一样。由此看来,历朝历代都没有中断和匈奴交往的。现在乌桓都来朝拜,俯首称臣;康居、月氏这些远方国家也纷纷来朝,匈奴内部分裂,他们的王也来投降,这三方都归顺了我们,这可不是靠武力就能做到的,这真是国家得到上天保佑的征兆啊!我认为,应该按照以前的惯例,再次派使者出使,既能延续汉朝五凤、甘露年间与远方国家友好交往的盛况,又能保持建武、永平年间对匈奴羁縻统治的政策。等匈奴使者再来的时候,我们再派使者过去,这样既能显示出我们大汉王朝的诚信,又能让匈奴知道我们圣朝的礼仪是始终如一的,怎么能用猜疑的态度去伤害他们的善意呢?中断交往不知道有没有好处,而恢复交往却没听说有什么坏处。万一以后北匈奴势力壮大,又来骚扰我们,我们再想和他们交往,那就来不及了。不如现在就施以恩惠,这才是长远之计。

他还专门写了一篇《曲引篇》,来歌颂汉朝的恩德,认为司马相如的《封禅文》华丽但不切实际,杨雄的《甘泉赋》切实际但不华丽,他自认为自己的文章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文章写道:

……

一开始啊,天地混沌,阴阳才刚分开,朦朦胧胧的,有的沉下去,有的浮上来。沉浮交错,万物就这样形成了。最早的人类帝王,五德开始出现,那时候跟原始社会差不多,一切都非常神秘混沌。那时候没留下什么文字记载,所以《系辞》也无法追溯到那个年代。 后来有了氏族部落,那些继承天命、发展文明的人,都是从大昊皇开始的,真是了不起啊!他们的历史记载,我们还能找到一些。再往后,社会发展变化,充满了神奇,但光辉还没完全显露出来。

要说追溯到上古时期,那些继承天命,得到上天眷顾,把功德都记载在《典》、《谟》这些典籍里的人,没有比尧更伟大的了。尧禅让给舜,舜又禅让给禹,接着是夏朝的启、商朝的汤、周朝的武王,一代代传承下来。 国家安定团结,上天就把功劳归于帝王,后来汉朝的刘邦也得到了天命。他接手的是前朝残破的局面,还遇到了各种灾难,天象异常,典章制度都坏了。所以汉朝就先任命了那些有学问、有能力的人,来制定制度,发展国家。歌颂祖先的功德,表彰那些贤明的人,真是辉煌灿烂,简直是神明一样的榜样!虽然之前也有皋陶、夔、管仲、伊尹这些贤明的辅佐大臣,但跟汉朝相比,还是差远了。

所以汉高祖、汉文帝这两位皇帝,时机成熟,天时地利人和,就像蛟龙从深水中跃出一样。 刚开始还没完全掌握权力的时候,就已经威震天下,全国各地都像蒸汽一样涌动,雷声隆隆,电闪雷鸣,那些反对者都被镇压了。 之后,他们就恭敬地对待百官,巩固了皇位,做到了谦虚谨慎,没有骄傲自满,也没有盛气凌人。他们能够获得天下的正统,靠的是禅让和顺应天命,靠的是他们自身的才能和贤明的辅佐大臣。

话说这帝王之德,浩大如洋,远超一般人所能理解,甚至连那些诰誓都无法完全表达。仔细看看夏商周三代的治国之道,其精妙之处真是难以穷尽啊!他们都发源于一个很小的区域,却最终都统领了广阔的土地,世世代代勤政爱民,以强大的力量治理天下。 凭借着上天所赐的强大武力,他们讨伐了那些不服从的部落,比如韦、顾、黎、崇等等。 到了夏商周时期,都城不断迁徙,从镐京到亳,最终都位于北方。强大的军队如同猛虎般,征服了四方,灭掉了许多城邑。所以说,那些义士虽然功勋卓著,但他们的功德却未必完美无缺,《武》篇称赞的还不够全面,《濩》篇也略有不足,难道不是这样吗?然而,他们依然能够保持庄严、纯洁、光明的形象,通过祭祀祖先来尊崇先帝,祈求福泽绵延,与天地相通,他们的功德将流传千年。这难道不是因为他们自身具备神明般的智慧吗?他们的功绩和言行都记录在史册上,光辉灿烂,永垂不朽。

再说说汉朝和唐朝这两位赫赫有名的王朝,他们的兴盛之源,可以追溯到虞夏时期,他们继承并发展了殷商和周朝的文化和制度,然后才使得汉高祖和唐太宗的光辉得以展现,并延续了四代帝王的辉煌成就。他们的神灵之光照耀四方,仁义之风吹遍海内外,威严的力量震慑一切邪恶,那些奸邪小人最终都逃不过历史的审判。所以说,能够成就三代盛世,开创辉煌功业的,非尧舜禹莫属;能够继承先贤遗志,发扬光大汉唐盛世的,非汉唐莫属。他们的治国之道,能够统筹天地,运行日月星辰,掌控宇宙运转,滋养万物生灵,遵循自然规律,使天下太平,繁荣昌盛,这已经延续很久了。

哎呀,皇家帝位,真是盛况空前啊!那些有功的臣子、诸侯、帝王,都为宇宙增添了光彩,他们的尊贵地位无人能及。然而,他们却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压制那些骄奢淫逸的行为,不敢夸耀自己的功绩。 虽然他们能够让那些正直的人得到重用,那些奸邪小人被清除,让天下太平,但那些礼官、儒生,却没能将祖宗的遗风传承下去,虽然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很谨慎,但实际上是不是有点过于胆小了呢?

好家伙,这帮大臣们一起上奏皇帝说:皇上您啊,一直都遵循着唐朝的典章制度,效法祖先的规矩,并且严格遵守祖宗留下的法度。您亲自奉行天经地义,让教化深入人心,到处巡视,体恤百姓疾苦,恩泽遍及四方。您还祭祀天地,隆重地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以示敬意。所以啊,现在宫里到处都是珍禽异兽,飞禽走兽都聚集在皇家园林里,郊外也到处是各种珍奇的动植物,池沼里也满是美丽的鱼儿,丰茂的草地上还有甘露夜降,大树上还有三足鸟栖息。各种珍贵的谷物、灵草、奇兽、神禽,应有尽有,祥瑞之兆不断,遍布全国各地。想当年,姬周时代出现一些稀奇的鸟兽,君臣都非常重视,热闹非凡,场面盛大极了。这都是因为皇上您敬天畏神,才能得到上天的保佑,也才能让这些祥瑞之兆世代流传下去,光宗耀祖,哪能因为个人原因而拒绝呢?皇上您要是接受了这些祥瑞的征兆,那更应该勤勉地治理国家,完成您的使命,打开宫中珍藏的宝库,拿出那些珍贵的宝物,好好利用这些祥瑞的预兆。

这些典籍记载,是上天启示的智慧;孔子的教诲和先王的遗命,是圣人的教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的本性;赶上吉利的丁辰日,是天命所归。您顺应天命制定制度,端正品性以沟通神明,回应上天赐予的种种祥瑞,展现您如同唐朝盛世一样的文治武功。这件事意义重大,而且完全符合您的圣心。瞻前顾后,您怎么会忽视祭祀祖先,而怠慢上天的旨意呢?从远古时代开始,上天就降下恩泽,这次参与编撰的人有七十四位,没有一个人偷懒敷衍,也没有人弄虚作假,如今就差这最后一块拼图了,怎么能就此搁置呢?

话说当时,皇上已经非常认真地学习和钻研各种典籍,多次召见很多儒生,和他们一起探讨道德的源头和仁义的精髓,希望能够达到盛世太平的景象。那些大臣们上奏的奏章,也都经过了皇上细致的考虑。皇上希望能够继承和发扬光大祖先的功业,让皇家的恩泽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让美好的风气代代相传,流芳百世,生生不息,如同浩瀚的天空一样广阔无垠,这盛世谁又能与之相比呢?真是伟大的王朝啊!“唐哉皇哉,皇哉唐哉!”

后来,因为母亲去世,他辞官回家守孝。永元初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任命他为中护军,参与军议。北匈奴单于听说汉军出征,就派使者到居延塞请求和谈,想效仿呼韩邪单于的先例,朝见天子,并请求汉朝派大使。窦宪就派他担任中郎将,带了几百骑兵护送匈奴使者出居延塞迎接他们。正巧这时候南匈奴攻破了北庭,他到达私渠海的时候,听说匈奴内部发生叛乱,于是就带兵回去了。等到窦宪战败后,他也因此被免官。

他家里那些小子们都不怎么守规矩,老百姓都受不了他们,官吏们也头疼。早些时候,洛阳令种兢曾经出行,他的奴仆竟然阻拦了种兢的车驾,官吏们呵斥他们,那些奴仆喝醉了酒还破口大骂,种兢当时非常生气,但是因为害怕窦宪,不敢发作,心里一直记恨着。等到窦氏家族的宾客都被逮捕审问的时候,种兢就借此机会把他也抓了起来,最后他死在了狱中,享年六十一岁。皇上后来下诏书谴责种兢,并追究了相关官吏的责任。

他留下的著作包括《典引》、《宾戏》、《应讥》等等,还有诗、赋、铭、诔、颂、书、文、记、论、议、六言,总共有四十一篇。

话说啊,司马迁和班固父子俩写的史书,那可是相当有分量,正义凛然,大家都说他们俩是写史书的好手。司马迁的文章直截了当,史实准确;班固的文章则文笔流畅,内容详实。你看班固写史书,不夸大其词,也不隐瞒事实,内容丰富但不低俗,详尽却有条理,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根本停不下来,他能够成名,真是实至名归啊!

但是呢,班彪和班固都批评司马迁,说他是非观念有点模糊,和圣人的标准不太一样。而且他们经常贬低那些为国捐躯的人,否定那些正直的人,不歌颂那些为正义而牺牲的人的崇高行为,这就显得他们轻视仁义,看不起那些坚守节操的人了。班固还惋惜司马迁学识渊博,却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没能躲过酷刑;他自己也身陷囹圄,虽然聪明,却没能保全自己。哎,古人啊,总是会在眼前的事情上争论不休!

赞曰:二班兄弟才华横溢,撰写了帝王的史书。他们的才华堪比司马迁和董仲舒,又兼具张衡和扬雄的文采。班彪明白皇命,班固却迷失在世俗纷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