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湛,字惠公,是琅琊东武人。他九世祖叫伏胜,字子贱,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济南伏生。伏湛的高祖父伏孺,在汉武帝时期被朝廷授予官职来到东武,后来就在这里定居了。他父亲伏理,是当时有名的儒学大家,曾经给汉成帝讲授《诗经》,担任过高密太傅,自己也创立了一套学说。
伏湛为人孝顺友爱,从小就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教学生有几百人之多。汉成帝时期,因为父亲的关系,他被任命为博士弟子。后来升迁了五次,到了王莽时期,他当上了绣衣执法,负责查办大奸大恶之徒,之后又升任后队属正。
更始帝建立政权后,任命他为平原太守。当时天下大乱,兵荒马乱,人人自危,可伏湛却依然平静如常,坚持教书育人。他对妻子说:“如果一年歉收,国君都要减少饮食;现在老百姓都饿肚子,我们怎么能独自饱食呢?”于是,他和家人一起吃粗粮野菜,把自己的俸禄都分给乡里百姓,前来求助的人家有上百户。当时,他手下的门下督是个蛮力十足的人,想拉伏湛一起造反,伏湛讨厌他蛊惑人心,就把他抓起来杀了,把他的头颅悬挂在城墙上示众,于是官吏百姓都对他信服,平原郡也因此安定下来。整个平原地区,都是伏湛保全下来的。
光武帝刘秀即位后,知道伏湛是有名望的儒生和老臣,想重用他,把他征召到朝廷,任命他为尚书,负责整理旧有的制度。当时,大司徒邓禹正在西征关中,光武帝认为伏湛有才能,可以担任宰相,于是任命他为司直,代理大司徒的职务。每次皇帝出征打仗,都留下伏湛镇守后方,负责统领各部门。建武三年,伏湛正式接替邓禹担任大司徒,并被封为阳都侯。
话说,彭宠在渔阳造反了,皇帝要亲自去征讨他。这时,湛上书劝谏说:“我听说文王受命讨伐五个国家的时候,一定会先问问同姓的诸侯,然后再跟群臣商量,还要占卜蓍龟,来决定行动,所以计划周密就能成功,占卜吉利就能顺利,打仗就能胜利。《诗经》里说:‘帝谓文王,询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庸。’崇国城池坚固,文王是先让敌人退却,然后再进攻,这样是为了重视人命,等待时机行动,所以最后能分得天下三分之二。
现在陛下您经历了大乱之后,受命称帝,兴复了祖宗的基业,您在位四年,就灭了檀乡,整顿了五校兵,降服了铜马军,打败了赤眉军,诛杀了邓奉一伙人,这可不是没有功劳啊!可是现在京城空虚,钱粮不足,连附近的地方都没能完全平定,就先去管边疆的事;再说渔阳那个地方,紧挨着北狄,那些狡猾的胡人被逼得很急,一定会去求他们帮忙。而且现在军队所经过的县城,都非常贫困,种麦子的百姓大多住在城里,听说官兵要来,肯定都把麦子收起来了。大军要走两千多里路,士兵和马匹都疲惫不堪,运送粮草也很困难。现在兖州、豫州、青州、冀州,都是中原的中心地区,可是盗贼横行,还没来得及安抚呢!渔阳以东,本来就是边防重地,跟外族接壤,赋税本来就少,安平的时候,还要靠内地的郡县支援,何况现在更加荒凉贫瘠,怎么能够先去图谋它呢?陛下您却舍弃容易的,去追求困难的,四方百姓都疑惑不解,非常害怕,这真是让我这个臣子感到困惑啊!
我希望陛下您能远瞻文王用兵谨慎、谋划周全的做法,近思考虑一下征伐的先后顺序,多问问有关部门的官员,让他们实话实说,采纳他们的长处,再用您的圣明智慧来决定,把中原的安危放在心上。”皇帝看了奏章,最终没有亲自去征讨。
这时候,贼人徐异卿等人带着一万多人占据了富平,朝廷多次进攻都攻不下来,他们只说:“我们愿意投降司徒伏公。”皇帝知道湛在青州、徐州很有威望,就派他到平原去,徐异卿等人当天就投降了,并且护送他们到了洛阳。
湛虽然身处紧急时刻,但他总是把文治放在首位,认为礼乐教化是治国的根本,即使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不能违背。这一年,他上奏实行乡饮酒礼,并且最终推行了这项礼仪。
那年冬天,皇上带兵出征,留下伏湛留在京城看家。这期间,在祭祀祖庙的时候,河南尹和司隶校尉这两个大官在庙里吵起来了,伏湛没管这事儿,结果被皇上撤了职。过了六年,皇上又封他为不其侯,给他三千六百户人家管辖,让他去封地就职。
后来,南阳太守杜诗给皇上写信推荐伏湛,信里说:“我听说尧舜时代靠着得力大臣才能国泰民安,周文王靠着众多贤才才能天下太平,所以《诗经》里说‘济济多士’,《尚书》里说‘良哉斯民’。我听说以前的大司徒阳都侯伏湛,从年轻的时候就认真学习,一直以来都没有什么污点,他为人诚实,爱好学习,坚持行善,做人做事都是大家的榜样。以前他在河内朝歌和平原任职的时候,官员百姓都很敬畏他,并且学习效仿他。他经历了多次朝政动荡,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始终保持着正直的品格和沉稳的作风,有着坚定的意志。皇上您非常了解他的才能,曾经重用他担任宰相,许多贤人和百姓都仰慕他的德行。只是因为一点小过错就把他免职,这么久都没再启用他,有识之士都觉得惋惜,儒生们都感到痛心,我心里也很难受。伏湛相貌堂堂,是国家的荣耀;他的智慧和谋略,是朝廷的宝藏。他从年轻时就立下雄心壮志,到老了也没有衰退。他完全有能力辅佐皇上治理国家,他的名声足以传扬到远方。古代选拔诸侯担任公卿大臣,这样才能让天下人都仰慕朝廷。像他这样的栋梁之才,应该担任辅佐之职,出入宫廷,帮助皇上弥补不足。我愚笨,看不透宰相的才能,但我心里一直记挂着这件事,所以斗胆冒昧地向皇上进言。我以前是侍御史,曾经上书皇上,说伏湛廉洁爱民,是非分明,他家几代都是读书人,一向为人诚实守信,学识渊博,品德高尚,通晓国政,尤其适合在皇上身边辅佐,参与朝廷决策。按照旧制,九州各设五尚书,一郡可以设两人,可以让他担任尚书。我的建议以前被驳回了。但是我蒙受皇上的恩泽很深,我说的这些话确实对国家有利,即使为此而死我也毫无怨恨,所以再次冒着越职的风险向皇上禀报。”
十三年夏天,皇上召他回京,命令尚书选择合适的日期让他上任,但他还没来得及上任,就在一次宫廷宴会中中暑,病死了。皇上赐给他珍贵的陪葬品,亲自为他举行祭奠仪式,还派使者送他回家乡安葬,并修建他的墓地。
伏湛有两个儿子:隆和翕。
伏家祖上继承了爵位,后来去世了,儿子伏光继承了爵位。伏光去世后,儿子伏晨继承了爵位。伏晨为人谦逊恭敬,博爱友善,尤其好学,他的孙女还当上了顺帝的贵人,在朝廷里当差,官位是特进。伏晨去世后,儿子伏无忌继承了爵位,他也继承了家里的学问,博学多识,在顺帝时期,担任侍中和屯骑校尉。永和元年,皇帝下诏让伏无忌和议郎黄景一起校订中书里的《五经》、诸子百家和各种技艺方面的书籍。元嘉年间,桓帝又下诏让伏无忌和黄景、崔寔等人一起编写《汉记》。伏无忌还自己收集整理古今资料,删繁就简,著成要旨,取名为《伏侯注》。伏无忌去世后,儿子伏质继承了爵位,官至大司农。伏质去世后,儿子伏完继承了爵位,还娶了桓帝的女儿阳安长公主为妻。他的女儿后来成为了孝献皇后。曹操杀了孝献皇后,诛杀了伏氏家族,伏家的爵位也就被取消了。
从伏生之后,伏家世代传承经学,清静寡欲,从不争斗,所以东州地区的人都称伏家为“伏不斗”。
伏隆,字伯文,年轻的时候就以高尚的节操闻名,做过郡督邮。建武二年,他去拜见在怀宫的皇帝光武帝,光武帝对他非常亲切。
话说当时,张步兄弟俩各自手握重兵,占据着齐地。朝廷任命隆为太中大夫,让他拿着皇帝的信符,去青州、徐州招降那些郡县。隆就发文告示说:“前些日子,那个坏家伙王莽,杀了皇帝篡夺了皇位。皇室宗亲们起兵,平定叛乱,诛杀了王莽,所以大家推举圣公当皇帝,让他来主持祭祀宗庙。可是他却重用奸臣,杀害忠良,导致三个王造反,盗贼横行,违背了天意,最终被赤眉军给灭了。还好老天保佑汉朝,圣明的皇帝应运而生,陛下英勇神武,以少胜多。所以,寻阳、邑阳百万大军在昆阳溃败,王郎率领整个赵国的军队,在邯郸土崩瓦解,大肜、高胡看到汉军的旗帜就吓得四处逃窜,铁胫军、五校军也都全军覆没。梁王刘永,仗着自己是皇室宗亲,被封为侯王,不知足,自己作死,结果被封的爵位、当的官都丢了,还犯了谋反的大罪。现在,虎牙大将军带着十万大军,已经攻下了睢阳,刘永逃跑了,全家都被抄家灭族了,这些你们都听说了吧?你们要是还不赶紧投降,以后后悔就来不及了!”
青州、徐州那些土匪强盗们看到这个告示,吓得够呛,立马就带着他们的头目右师郎等等六个校尉一起投降了。张步也派使者跟着隆,到京城去上书,还献上了鳆鱼。
那年冬天,我被任命为隆光禄大夫,然后又奉命出使到步骘那里。我和新任命的青州牧和都尉一起往东走,皇上还下令让我隆可以当场任命县令以下的官员。我招抚安抚那些叛乱的人,很多人因此归顺了。皇上很高兴,夸我的功劳,还把我比作汉朝的郦生呢!然后皇上就封步骘为东莱太守,而刘永又派使者去册封步骘为齐王。步骘贪图王位,心里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我给他分析利弊,说:“高祖皇帝跟天下人约定好了,如果不是刘氏宗族,就不能称王,你现在最多也就是个十万户的侯爵而已。”步骘想让我留下来和他一起管理这两个州,但我没答应,请求回朝复命。结果步骘把我扣押起来,自己接受了刘永的封赏。我赶紧派人偷偷地给皇上写信说:“我奉命出使,行为不端,被步骘这个叛逆给抓起来了,虽然身陷困境,但我仍然忠于职守,毫不畏惧。而且,官吏百姓都知道步骘要造反,大家都不服他,希望皇上您能及时派兵讨伐,不用管我了。我最希望的是能活着回到京城,接受朝廷的处罚,这才是我的最大愿望;如果让我死在叛贼手里,那我的父母兄弟姐妹就会连累皇上您。希望皇上您和皇后、太子永远享有万世江山,与天地同寿!”皇上收到我的奏章后,把我的父亲湛叫来,流着眼泪把奏章给他看,说:“隆啊,他真是有苏武一样的节操啊!只是可惜他没坚持住,反而请求回朝了!”后来步骘果然杀了我,当时的人都为我感到惋惜。
五年后,张步被平定,皇上亲征北海,下令我的弟弟咸来收殓我的遗体,还赐予棺材和丧葬用品,派太中大夫护送我的丧事,并且下令在琅邪为我修建坟墓,还让我儿子瑗做了郎中。
侯霸,字君房,是河南密县人。他族叔侯渊,因为在宫里当差,又很能说会道,在汉元帝时期,在右丞相等人手下管中书省的事务,官职叫大常侍。到了汉成帝时期,侯霸被任命为太子舍人。侯霸为人严肃,很有威仪,家里积攒了上千金的财产,但他从不经商赚钱。他特别爱好学习,拜九江太守房元为师,学习《谷梁春秋》,还经常给房元讲解。
王莽篡汉初期,王莽手下的司命官陈崇推荐侯霸品德高尚,于是侯霸升任随县县令。随县地广人稀,靠近江河湖泊,逃亡的罪犯很多,经常结伙抢劫。侯霸一到任,就立刻查办那些恶霸地痞,抓捕山贼,很快就把县里治理得井井有条。后来他又升任执法刺奸的官职,查办那些仗势欺人的官员,一点也不畏惧权贵。之后,他又升任淮平郡太守,政绩显著,名声很好。王莽失败后,侯霸坚守岗位,保全了全郡的安全。
更始元年,朝廷派人征召侯霸,百姓老老少少都拉着他哭喊,拦着使者的车,有的甚至躺在地上阻拦。大家都说:“我们恳求侯大人再留一年吧!”百姓甚至嘱咐奶妈们,别让孩子哭闹,因为侯大人要走了,他们就没办法过安稳日子了。使者担心侯霸要是去了,淮平郡一定会大乱,所以不敢给他递上诏书,而是把情况详细地报告给了朝廷。正赶上更始政权失败,道路不通,这事儿就耽搁下来了。
建武四年,光武帝征召侯霸,在寿春与他见面,并任命他为尚书令。当时没有成文的典章制度,朝廷里又缺少老臣,侯霸熟悉历史典故,又收集整理了古代的典籍文献,把前朝好的政治制度和法令条文,整理出来奏请光武帝施行。每逢春天,发布恩赦大赦的诏书,以及颁布一年四季的政令,都是侯霸提出的建议。第二年,侯霸接替伏湛担任大司徒,并被封为关内侯。他担任大司徒期间,办事公正,秉公执法,从不徇私舞弊。
十三年,侯霸去世了,光武帝非常悲痛,亲自去吊唁。光武帝下诏说:“侯霸为人清廉正直,为官九年。汉朝旧制,丞相去世后,要被追封为列侯。朕因为正在打仗,功臣们还没来得及封赏,而侯霸是忠臣,不想因为封赏的顺序而逾越礼制,没想到他却突然去世了。唉,多么令人悲伤啊!”于是,光武帝追封侯霸为则乡哀侯,食邑二千六百户。他的儿子侯昱继承了他的爵位。淮平郡的官吏百姓一起为他建立了祠堂,四季祭祀。后来,由沛郡太守韩歆接替侯霸担任大司徒。
歆字翁,是南阳人,因为参加过战争立了功,被封为扶阳侯。他为人正直,有什么话都直接说,一点也不隐瞒,皇帝经常受不了他。有一次上朝的时候,他听到皇帝在读隗嚣和公孙述互相写的信,就说:“亡国的君主都有才能啊,夏桀和商纣王也有才能呢!”皇帝一听就火大了,觉得他在故意刺激自己。歆字翁接着又预言今年要闹饥荒,还指着天画地,说得非常严厉。结果,他被免职,打发回老家种地去了。皇帝还是气不过,又派使者传诏书责备他。司隶校尉鲍永极力为他求情,都没能成功,最后歆字翁和他的儿子歆婴一起自杀了。歆字翁生前名声很好,死得冤枉,很多人为他鸣不平,皇帝这才追赐给他钱财,并为他办了丧事。
后来,千乘人欧阳歙和清河人戴涉先后担任大司徒,结果都因为犯事被关进监狱死了。从那以后,大臣们都不敢轻易担任宰相了。之后,河内人蔡茂、京兆人玉况、魏郡人冯勤,都得到了三公的职位。玉况字文伯,天资聪颖,当过陈留太守,凭借良好的品德感化百姓,后来升任司徒,四年后去世了。
昱后来被封为陵侯,永平年间还兼任了太仆。昱死后,他的儿子建继承了爵位。建死后,他的儿子昌又继承了爵位。
宋弘,字仲子,是京兆长安人。他父亲宋尚,在成帝时当过少府。哀帝即位后,因为宋弘不依附董贤,多次顶撞董贤,所以受到了处罚。宋弘年轻时就为人温和,哀帝和平帝时期当过侍中,王莽时期当过共工。赤眉军攻入长安后,派人征召宋弘,逼得他没办法,走到渭桥的时候,就跳河自尽了。家人把他救了上来,他就装死躲过了一劫。
光武帝即位后,征召他做了太中大夫。建武二年,他代替王梁担任大司空,被封为栒邑侯。他把所得的俸禄都分给九族亲属,家里一点积蓄都没有,以清廉著称,后来又改封为宣平侯。
皇帝曾经问弘问有哪些博学多才的人,弘就推荐了沛国人醒谭,说他的才学和名望,几乎可以比得上杨雄、刘向父子。于是皇帝召见谭,让他担任议郎、给事中。皇帝每次宴饮,都让醒谭弹琴,很喜欢他演奏的那种繁杂的乐曲。弘知道后很不高兴,后悔推荐了他,等到醒谭从宫里出来,弘就穿着朝服坐在府里等着,派人把他叫来。醒谭来了,弘没有让他坐下,而是责备他说:“我推荐你,是想让你用道德辅佐国家,可是你现在却经常演奏那些靡靡之音来扰乱正统的雅乐,这不是忠正之臣所为啊!你能改正错误吗?还是要按照法律来处理你呢?”醒谭连忙叩头道歉,好长时间之后弘才让他离开。
后来,在一次群臣聚会的时候,皇帝又让醒谭弹琴,醒谭看到弘,就演奏得不像平时那样自如了。皇帝觉得奇怪,就问他怎么回事。弘就站起来,脱下帽子向皇帝道歉说:“我推荐醒谭,是希望他能以忠正来引导皇上,可是现在却让朝廷沉迷于那些靡靡之音,这是我的罪过啊!”皇帝脸色缓和下来,向弘道歉,让他重新戴上帽子,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让醒谭担任给事中。弘还推荐了冯翊、桓梁等三十多位贤士,其中很多人后来都当上了公卿。
有一次弘参加宫廷宴会,皇帝坐在新做的屏风前,屏风上画着许多美女图,皇帝多次看着那些图画。弘正色说道:“还没见过像喜好美色那样喜好美德的人呢!”皇帝立刻让人把屏风撤掉。皇帝笑着对弘说:“听到正义的话就服从,可以吗?”弘回答说:“陛下您能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臣下实在高兴。”
当时皇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刚刚守寡,皇帝和她一起议论朝臣,暗中观察弘的反应。公主说:“宋公仪表堂堂,德才兼备,群臣之中无人能及。”皇帝说:“我正打算重用他呢。”后来弘被召见,皇帝让公主坐在屏风后面,然后对弘说:“俗话说,尊贵的人容易结交,富有的人容易娶妻,这是人情世故啊!”弘回答说:“臣听说,贫贱时结交的朋友不能忘记,糟糠之妻不能抛弃。”皇帝转头对公主说:“这件事办砸了。”
弘在位五年,因为考核上党太守的事情没有证据,被免职回家。几年后去世,没有儿子,爵位被取消。弘的弟弟嵩,以刚强孝烈而闻名,官至河南尹。嵩的儿子由,元和年间担任太尉,因为依附窦宪而被免职,回到本郡后自杀。由有两个儿子:汉、登。登的事迹记载在《儒林传》里。
宋汉这个人啊,特别有名,因为他精通经学。后来当上了茂才,升迁了好几次,最后做了西河太守。永建元年,他又当上了东平相和度辽将军,因为他为人正直,又很有威望,所以名声很好。后来又升迁为太仆,但他因为生病就请求辞职了,被任命为太中大夫,最后去世了。皇帝给他写了祭文,说:“太中大夫宋汉,为人清廉正直,没有一点邪念。以前他在边疆,统领军队,安抚少数民族,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边境也因此安定下来了。朕记住了他的功劳,提拔他做了九卿之一。他因为生病而辞职,但他遵守承诺,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朕本来想给他委以重任,可惜他英年早逝了。朝廷非常悲痛,心里很难过。《诗经》里不是说了吗:‘因为你卓越的军事功绩,所以朕要给你恩赏。’朕命令所有将相大夫为他送葬,并且加赐十万钱,并且在葬礼上,用最洁白的丝绸、羔羊来表达对他的敬意。”
宋汉的儿子宋则,字元矩,当过鄢陵县令,也很有名气。他很擅长识人,曾经推荐了同郡的韦著和扶风的法真,后来证明他眼光确实不错。宋则十岁的时候,跟一个奴仆一起玩弩箭,结果奴仆的弓弦断了,箭射偏了,误伤了宋则,宋则当场就死了。那个奴仆吓得赶紧下跪请求处死,但是宋则的父亲宋则却原谅了他。颍川的荀爽听说这件事后,非常赞赏,当时的人也都认为宋则的父亲做得很好。
书上评论说:东汉中兴以后,担任三公九卿这些高官的人很多,但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品德获得好名声的,难道不是因为他们先立下了远大的志向,然后再处理好一些小事吗?所以惠公在紧急关头,也能做到不失礼仪;君房入朝为官,首先奏请的是宽大的政策。那些才能卓越的人,不会只顾眼前的小事;那些志向高远的人,他们的功绩也更加深远。这大概就是那些有志向有节操的人,内心深处所追求的吧!君子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能获得成功,即使失败了,也能获得尊重。宋弘拒绝了那些繁华热闹的场合,并且戒除声色犬马的享乐,他身上难道没有《关雎》中那种美好的品德吗?
蔡茂,字子礼,是河内怀县人。在汉哀帝、汉平帝时期,因为精通儒学而闻名,被征召担任博士,在朝廷上回答策问时,他陈述了各种灾异现象,因为回答得很好,被提升为议郎,后来又升迁为侍中。后来王莽篡权,蔡茂就以生病为由辞官,拒绝在王莽政权下做官。
天下大乱的时候,茂素跟窦融关系很好,就躲到窦融那里避难去了。窦融想让他当张掖太守,他坚决不肯;每次窦融给他送东西,他就只按人口数量够用就行,不多要。后来他和窦融一起出征,被任命为议郎,后来又升迁为广汉太守,政绩显著。当时阴氏家族的宾客在广汉郡境内经常触犯法律,茂素都一一查办,从不徇私枉法。
正赶上洛阳令董宣弹劾湖阳公主,皇上起初很生气,把董宣抓了起来,后来又赦免了他。茂素很欣赏董宣的刚正不阿,想让朝廷约束一下皇亲国戚,于是上书说:“我听说要兴起教化,必须先提拔好人;要国家安定百姓安宁,没有比惩治坏人更重要的了。陛下圣德兴盛,再次受命于天,即位以来,天下太平。确实应该早起晚睡,即使休息也不能完全放松。但是最近,一些皇亲国戚,椒房之家的成员,仗着恩宠和权势,屡屡触犯法律,杀人不用偿命,伤人也不追究责任。我担心法律的威严会被丢弃不用,刑罚的工具会闲置不用。
不久前,湖阳公主的奴仆在西市杀人,公主却和他同乘一辆车,出入宫廷,罪行累积多日,冤魂得不到伸冤。洛阳令董宣,正直无私,不顾公主的权势,弹劾这个奸恶之徒。陛下没有先调查清楚,就想要鞭打他。董宣受怒的时候,京城里的人都竖起了耳朵听着;等到他被赦免的时候,天下人都睁大眼睛看着。现在,外戚们骄横放纵,宾客们也肆无忌惮,应该命令有关部门查办这些奸恶罪行,让那些执法公正的官员继续为朝廷效力,以满足远近百姓对严惩罪犯的愿望。”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建武二十年,茂素接替戴涉担任司徒,在任期间清廉俭朴,从不懈怠。建武二十三年,他在任上去世,享年七十二岁。朝廷赐给他东园梓木棺材,并且厚葬了他。
茂素刚到广汉的时候,梦见自己坐在大殿上,殿顶上长着三穗麦子,茂素跳起来去摘,摘到了中间的那穗,又丢掉了。他把这事儿问主簿郭贺,郭贺离开座位高兴地说:“大殿是宫殿的象征。殿顶上长麦子,是人臣最高的俸禄。摘到中间的那穗,是中台的职位。‘禾’字丢掉一点就成了‘秩’,虽然说是丢掉了,但这正是得到俸禄和官职的象征啊。朝廷的要职空缺着,您去补上吧!”不到一个月,茂素就被朝廷征召了,于是他把郭贺召来当了自己的幕僚。
贺乔卿,洛阳人。他爷爷贺坚伯和爸爸贺游君,都很有节操,不肯在王莽手下做官。贺乔卿自己也很懂法律,官越做越大,建武年间当上了尚书令,干了六年。他熟悉官场规矩,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后来被任命为荆州刺史,皇上还特别接见他,赏赐他东西,对他特别恩宠。他到荆州上任后,政绩显著,老百姓都拥护他,还编歌谣赞扬他:“您的德行仁爱又明智啊,郭乔卿,您让朝廷上下都太平了!” 皇上汉明帝南巡到南阳,特意去见他,还很感慨地赐给他三公的服装,就是那种绣着精美图案,戴着冕冠和旒珠的衣服。皇上还下令让他在巡视的时候去掉遮挡视线的帷幕,让老百姓都能看到他的官服,以此来表彰他的功德。他走到哪儿,官吏百姓都指着给他看,没有一个人不敬佩他。永平四年,他又被征召为河南尹,以清廉著称。他在这个位置上干了三年就去世了,皇上还特别惋惜,赐给他一辆车和四十万钱。
冯伟伯,魏郡繁阳人。他曾祖父冯扬,在汉宣帝时期做过弘农太守。冯家有八个兄弟,都当上了二千石的官,在赵国和魏国一带特别荣耀,人们都称他们为“万石君”。冯家兄弟个个长得高大强壮,只有冯伟伯的祖父冯偃,身高不到七尺,一直为此感到自卑,担心自己的儿子孙子也长得矮。所以,他给儿子冯伉娶了个高个子的妻子。冯伉生的冯伟伯,身高八尺三寸,八岁的时候就特别聪明。
他一开始在太守铫期手下当功曹,表现出色,铫期很赏识他。铫期经常跟随光武帝征战,政务都交给冯伟伯处理。后来,冯伟伯和同县的冯巡等人一起起兵响应光武帝,但计划没成功,被当地豪强焦廉等人反叛了。冯伟伯就带着年迈的母亲、兄弟和宗亲投奔铫期。铫期把他们都当成心腹,还向光武帝推荐了冯伟伯。起初光武帝没重用他,后来才让他当了郎中,在尚书台办事。他负责规划和筹措军粮,工作非常认真努力,很快就得到了光武帝的赏识。每次光武帝召见他,都会对身边的人说:“这是个好官啊!” 因此,光武帝让他负责管理诸侯上奏的封事。冯伟伯根据功劳大小、国土远近、土地肥沃贫瘠等情况,认真衡量,划分等级,没有一点差错,大家都心服口服。从此以后,封爵的制度,没有冯伟伯的意见,光武帝就不做决定。光武帝更加器重他,尚书台的大事小情,都让他负责统筹管理。
司徒侯霸推荐前梁令阎杨做官。阎杨这个人平时就挺招人议论的,皇帝也一直对他有点意见。结果侯霸一推荐,皇帝就怀疑其中有猫腻,勃然大怒,还给侯霸写了封信,信里写着:“崇山、幽都,哪能比得上呢?黄钺一挥,你就没地方躲了。你想拿自己试试法律的厉害吗?还是想舍身取义呢?”然后派了个叫勤的人拿着圣旨去司徒府。勤回来后,把侯霸的真实想法和事情的原委都跟皇帝解释清楚了,皇帝的怒气才消了一些,顺手就把勤提拔为尚书仆射。勤在尚书仆射这个位置上干了十五年,因为工作勤劳,被封为关内侯。后来又升任尚书令、大司农,三年后又升任司徒。
早些时候,朝廷里好几个三公大臣都因为犯错被罢免了。皇帝很看重勤,希望他能善始善终,所以就趁着宴请的机会,语重心长地劝诫他说:“朱浮这个人对皇帝不忠,对同僚又傲慢无礼,最后落得个被中伤的下场,生死吉凶都难料,真是可惜啊!大臣们要是被流放或处死,就算事后追封赏赐,也弥补不了失去生命的损失啊!忠臣孝子,应该从前人的故事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只要能尽忠报国,一心一意侍奉君主,那荣华富贵就会伴随一生,功名也会流芳百世,难道不应该努力吗?”勤听了之后更加恭敬谨慎,尽心尽力地工作,名声非常好。
勤的母亲八十岁了,每次勤去觐见皇帝,皇帝都会下令让他母亲不用行跪拜礼,还让侍卫扶她上殿,然后指着勤的母亲对皇子皇孙们说:“勤能得到我的器重和宠爱,都是因为他母亲的缘故啊!”可见皇帝对勤的母亲有多么尊重。
中元元年,勤去世了,皇帝非常悲痛惋惜,派人去祭奠,还赐予他东园秘器,赏赐也格外丰厚。
勤有七个儿子。长子勤宗嗣,官至张掖属国都尉;二儿子勤顺,娶了平阳长公主,最终官至大鸿胪。建初八年,勤顺的儿子勤奋袭承了平阳侯的爵位,后来去世了,没有儿子。永元七年,皇帝下诏书,让勤奋的哥哥、羽林右监勤劲袭承平阳侯的爵位,奉祀平阳长公主。勤奋的弟弟勤由,官至黄门侍郎,娶了平安公主。勤劲去世后,他的儿子勤卯继承爵位。勤卯在延光年间担任侍中,去世后,他的儿子勤留继承爵位。
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从小就很有节操。他哥哥被人杀害,又没有儿子,赵憙十五岁的时候,就一直想着为哥哥报仇。于是他就聚集人马,结交亡命之徒,后来就去找仇家报仇。可是仇家的人全都生病了,没有一个能动弹的。赵憙觉得趁着他们生病报仇,不是仁义之举,就放弃了报仇,离开了。临走时,他还对仇家说:“如果你们身体好了,就躲远点吧!”仇家的人全都躺在床上捶胸顿足。后来他们病好了,都主动把自己绑起来去见赵憙,但赵憙根本没见他们,最终还是杀了他们。
更始皇帝登基后,舞阴县的大族李氏占据城池不肯投降。更始皇帝派柱天将军李宝去劝降,李氏依然不肯,说:“听说宛县的赵氏有个孤儿赵憙,为人信义著称,我们愿意向他投降。”于是更始皇帝就召见赵憙。赵憙当时不到二十岁,被召见后,更始皇帝笑着说:“**茧栗犊,岂能负重致远乎?**” (意思是:像你这么年轻,能担负重任,走远路吗?) 然后就任命他为郎中,让他以偏将军的身份前往舞阴,李氏果然投降了。赵憙接着进入颍川,攻打那些没有投降的城池,又巡视了汝南地区,最后回到宛县。更始皇帝非常高兴,对赵憙说:“**卿名家驹,努力勉之。**”(意思是:你的名声如同千里马一样,要继续努力啊!)
这时王莽派王寻、王邑率兵出关,更始皇帝就提升赵憙为五威偏将军,让他协助其他将领在昆阳抵抗王寻、王邑。光武帝打败了王寻、王邑,赵憙也受了伤,劳苦功高,回朝后被任命为中郎将,封为勇功侯。更始皇帝失败后,赵憙被赤眉军的士兵包围了,情况危急,他就翻墙逃跑,带着好友韩仲伯等几十个人,还有老弱妇孺,翻山越岭,一路逃到了武关。韩仲伯的妻子长得漂亮,他担心会遭到强暴,甚至已经做好了牺牲妻子的准备,想把她丢在路上。赵憙责备他,不同意这样做,于是用泥巴涂抹了韩仲伯妻子的脸,把她放在鹿车上,自己推着车走。每当遇到强盗,想要抢劫他们,赵憙就说他妻子生病了,以此躲过一劫。到了丹水,他们遇到了更始皇帝的亲属,这些人衣衫褴褛,赤脚行走,又饿又累,走不动了。赵憙看到他们非常悲伤,把身上所有的丝绸布匹和粮食都给了他们,并护送他们回家乡。
话说,邓奉在南阳造反,赵憙跟邓奉关系不错,多次写信劝他别造反,结果有人从中作梗,说赵憙和邓奉是一伙的,皇上也起了疑心。后来邓奉失败了,皇上看到了赵憙写给邓奉的信,这才惊叹道:“赵憙真是个忠厚长者啊!”马上就召见赵憙,还赏赐给他马匹和鞍具,让他坐公车进宫。当时江南地区还没完全平定,路也不通,朝廷就让他担任简阳侯相,负责当地事务。赵憙不肯带兵,只身一人跑到简阳。当地官吏百姓都不想让他进城,赵憙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城里的大人物都叫来,向他们展示朝廷的威信,结果城里的首领直接开门投降,其他的营垒也跟着投降了。荆州牧上奏说赵憙很有才能,能处理棘手的事情,皇上就封他为平林侯相。他打败了一群盗贼,安抚了投降的人,当地也恢复了平静。
后来,赵憙被任命为怀令。当地有个大族李子春,以前做过琅邪相,仗着势力欺压百姓,让大家都很苦恼。赵憙刚到任,就听说李子春的两个孙子犯了杀人案还没被发现,于是立刻追查,抓捕了李子春,他的两个孙子也自杀了。京城里有很多为李子春求情的人,但赵憙始终没有答应。当时赵王良病重将死,皇上亲自去看望他,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赵王说:“我以前和李子春关系很好,现在他犯了罪,怀令赵憙想要杀他,我希望你能饶了他。”皇上说:“官员执法,法律不能枉顾,你再说说别的愿望吧。”赵王就没再说什么了。赵王死后,皇上念及赵王的旧情,就赦免了李子春。
那一年,赵憙升迁为平原太守。当时平原地区盗贼很多,赵憙和周围几个郡的官吏一起抓捕盗贼,斩杀了他们的头目,还有几千个参与的喽啰要受牵连。赵憙上奏说:“与其让这些坏人继续作恶,不如把他们都迁移到京城附近。”皇上同意了,于是就把这些人都迁移到了颍川和陈留。就这样,赵憙提拔正直的人,打击奸邪。后来青州发生蝗灾,蝗虫飞到平原地区就死了,连续几年丰收,百姓都为此歌颂他。
二十六年,皇上召集皇亲国戚宴会,大家玩得很开心,各位夫人纷纷说:“赵憙为人正直,富有仁爱之心,以前赤眉军攻打长安的时候,很多人都是赵憙救活的。”皇上对此非常赞赏。后来皇上召赵憙进京担任太仆,召见他的时候说:“你不仅得到英雄的赞赏,就连妇人都记得你的恩情啊!”皇上还重重地赏赐了他。
公元前27年,霍光被封为太尉,还被赐爵关内侯,真是风光无限啊!那时候,南匈奴单于都来朝贡称臣了,乌桓、鲜卑这些民族也纷纷来朝见皇帝。皇帝让霍光负责边境事务,希望他能制定长久的边境策略。霍光重新整顿了边境各郡,幽州和并州因此安定下来。
过了几年,公元前30年,霍光建议皇帝举行封禅大典,恢复三雍之礼。到了中元元年,霍光就跟着皇帝一起到泰山封禅了。后来皇帝驾崩了,霍光遵照遗诏负责皇上的丧事。当时,各地的藩王都聚集在京城,自从王莽篡权之后,以前的礼仪制度都没了,皇太子和东海王他们竟然混杂着一起坐在同席上,完全没有章法可言!霍光立刻板着脸,横着剑站在殿堂的台阶上,把那些藩王们一个个扶下去,以此来表明尊卑等级。那时候,藩国的官员出入宫廷,跟朝廷百官没什么区别,霍光就上奏章建议设置专门的官员来管理,把他们安排到不同的住所,藩王们只能在早晚朝见皇帝。霍光整顿了礼仪,加强了宫门的守卫,宫廷内外一下子就变得井然有序了。
永平元年,霍光被封为节乡侯。三年春天,因为查办中山国相薛脩的事实不清,霍光被免职了。那年冬天,他又接替窦融担任了卫尉。八年后,霍光又接替虞延代理太尉,在太尉府里处理政务,跟正式的太尉没什么两样。后来霍光母亲去世了,他上书请求辞官回家奔丧,但是皇上不准,还派使者去安慰他,赏赐很多东西,恩宠非常厚重。霍光在宫里负责宿卫,在外面担任宰相,他为人正直,在朝中任职,从没有懈怠过。等皇帝去世后,他又负责了丧事,两次为皇帝办理丧礼,礼仪都非常周全。肃宗皇帝即位后,霍光被提升为太傅,还负责处理尚书的事务。他的几个儿子都被提拔做了郎官,一共七个呢!霍光的大儿子霍代,还在黄门侍郎任职。
建初五年,霍光生病了,皇帝还亲自去探望他。霍光去世后,皇帝还派车驾去吊唁。霍光享年八十四岁,死后被谥号为“正侯”。
霍光的大儿子霍代继承了他的爵位,官做到越骑校尉。永元年间,霍代作为副将跟随征西将军刘尚征讨羌族,因为事情牵连被下狱,后来因病去世了。和帝很同情他,赏赐了很多珍贵的器物、钱财和布帛,还追赠他越骑校尉和节乡侯的印绶。霍光的孙子霍直继承了爵位,官做到步兵校尉。霍直死后,他的儿子霍淑继承了爵位,可惜霍淑没有儿子,爵位也就此消失了。
牟融,字子优,是山东安丘人。他年轻的时候就学识渊博,靠教《大夏侯尚书》为生,学生多达数百人,在当地很有名气。后来他当上了丰县县令,三年时间里,县里竟然没有一起官司,这在州郡里是最好的成绩。
司徒范迁推荐牟融说他忠诚正直,品德高尚,办事认真细致,应该在朝廷效力,还上奏了他的事迹。永平五年,牟融接替鲍昱担任司隶校尉,他做了很多纠正错误的事,朝中官员都很敬畏他。八年后,他接替包咸当了大鸿胪;十一年后,又接替鲑阳鸿当了大司农。
那时候,汉明帝正忙于处理国家大事,经常召见大臣议事,处理案件。牟融知识渊博,善于辩论,朝中人都服他,皇帝多次赞叹他,认为他有宰相的才能。第二年,他接替伏恭担任司空,做事谨慎稳重,深得大臣们的尊重。汉章帝即位后,因为牟融是前朝的名臣,就让他接替赵憙担任太尉,和赵憙一起参与处理尚书事务。
建初四年,牟融去世了,皇帝亲自去祭奠他的丧事。当时牟融的长子牟麟回乡下了,皇帝见他其他的儿子年纪都还小,就下令让太尉府的官员教导他们的礼仪规矩,还给了他们很多赏赐,恩宠非常厚重。皇帝还在显节陵下赐给他们墓地,并让牟麟做了郎中。
韦彪,字孟达,是陕西扶风平陵人。他父亲韦贤是汉高祖的贤臣,他祖父韦赏在汉宣帝时当过丞相。
韦彪为人孝顺,父母去世后,他悲痛欲绝,守孝三年,不出门,也不回房间。守孝期满后,他瘦得皮包骨头,样子都变了,花了数年时间才恢复过来。他好学多闻,被誉为儒学大师。汉光武帝建武年间,他被举荐为孝廉,做了郎中,后来因为生病辞官,回家教书。他安贫乐道,不追求功名利禄,关中一带的儒生都很敬仰他。
汉明帝听说过韦彪的大名,永平六年,召见他,让他做了谒者,还赏赐给他车马和衣服,后来又升迁三次,做了魏郡太守。汉章帝即位后,他因为生病辞官。后来朝廷又征召他做了左中郎将、长乐卫尉,他多次向皇帝陈述治国方略,主张宽厚仁慈。后来他上书请求退休,被任命为奉车都尉,俸禄很高,皇帝还赏赐给他很多东西,对他的亲戚也多有照顾。
公元78年,皇上西巡视察,带上了彪当太常一起出行。皇上多次召见彪,问他关于三辅地区(长安附近)以前的事情,以及那里的礼仪风俗。彪就趁机建议说:“现在西巡到旧都长安,应该追录高祖和中宗时期的功臣,表彰他们的功劳,并且把他们的子孙也记入史册。”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
到了长安,皇上就下令让京兆尹和右扶风去查找萧何和霍光的后代。结果发现霍光没有后代了,只有萧何的远孙萧熊,皇上就封他为酂侯。 曹参的后代曹湛,在建初二年就已经被封为平阳侯了,所以这次就没再考虑他。皇上还重赏了彪,给了他很多钱财、珍贵的物品和好吃的,让他回平陵去祭扫祖坟。彪回来后,就被任命为大鸿胪。
当时,很多人上奏说各地推荐的人才,大多都不是真正有才能的人,所以地方官吏越来越懈怠,政务也越来越疏忽,责任在于州郡。皇上就下诏让公卿大臣们一起讨论这件事。彪就上书陈述了自己的意见,他说:“我仔细拜读圣上的诏书,您是如此关心百姓疾苦,又如此重视人才选拔,一心想选拔到真正的人才。国家要以选拔贤才为首要任务,而孝敬父母是成为贤才的首要条件。孔子说过:‘侍奉父母孝顺,这种忠诚就能推及到君主。’所以说,想找忠臣,一定要从孝子家里找。人的才能和品德很难兼备,所以孟公绰虽然比赵国和魏国的那些老官吏强,但他却不能胜任滕县和薛县的县令。忠孝的人,心地善良厚道;那些被磨练出来的官吏,心地就比较薄凉。夏商周三代之所以能够长治久安,是因为他们注重对官吏的磨练。选拔人才应该首先看他们的才能和品德,不能只看他们的出身和门第。但是,关键在于选拔好二千石的官吏,只要二千石的官吏贤能,那么推荐的人才自然也就都是优秀的人才了。”皇上非常赞赏他的意见,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韦彪是继承祖上两代做官的,可是当时的官吏大多以严苛为能事,选拔官员也不看才能。有一年夏天特别冷,韦彪就上书劝谏皇帝说:“我听说治理国家的根本,一定要顺应阴阳变化。可是自从立夏以来,天气应该热却很冷,这大概是因为刑罚过于严厉,各郡国不按时令办事造成的。农民忙着耕种,苛刻的官吏却夺走了他们的时间;赋税按规定征收,贪婪的官吏却克扣了他们的钱财,这是很大的祸患啊!想要百姓努力工作,就应该先消除他们的忧患。天下最重要的部门是尚书省,尚书的选拔怎么能不慎重呢?可是现在很多人都是从郎官升上来的,虽然熟悉文法,擅长应对,但都是些小聪明,没有大才干。应该挑选那些曾经做过州郡长官、有良好名声的人,即使他们处理事情慢一些,偶尔有点不足,但他们心怀公正,办事认真细致。应该学习啬夫那种办事迅速的优点,也要思考绛侯那种沉默寡言却能建功立业的精神啊!以前楚国发生过大规模的冤狱,所以设立了令史来协助郎官,但这些人大多都是小人,喜欢做奸邪的事情谋取利益。现在应该精简机构,可以把这些令史都裁撤掉。还有谏议大夫的职位,应该用正直的人,他们能直言敢谏,对朝廷有益处。现在却往往用参加考试的人来做大夫。御史外放,动辄就占据州郡,也应该认真挑选人选,考核他们的政绩。那些做了很久二千石官,而且深受百姓爱戴的官员,应该给他们升官加爵,重重赏赐,不要轻易调动他们。希望陛下能够认真考虑我的建议。”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元和二年春天,皇帝东巡狩猎,让韦彪担任司徒,随行一起前往。回来后,韦彪因为生病请求退休,皇帝派小黄门和太医去探望他的病情,还赐给他食物。韦彪就说自己病得很重。章和二年夏天,皇帝下诏书说:“韦彪是将相之后,勤奋努力,品行端正,从地方官做起,在官场上任职多年。现在他身患重病,多次请求退休。你年纪大了,不能再增加你的负担了,恐怕繁重的职务会损害你的健康。现在授予你大鸿胪的印绶。派太子舍人到你的府上,领取赏赐的钱二十万。”永元元年,韦彪去世了,皇帝下诏书给尚书说:“故大鸿胪韦彪,在任期间没有过失,朕正想重用他,没想到他突然去世了。赏赐他钱二十万,布一百匹,谷三千斛。”
韦彪这个人啊,生活简朴,乐善好施,把俸禄都分给了族人,家里一点余钱都没有。他还写了十二篇文章,取名《韦卿子》。
他族兄叫韦义,字季节。他们家祖上厉害,高祖父韦玄成,可是元帝时候的丞相呢!一开始,韦彪自己搬去了扶风,所以韦义还住在京兆杜陵。
韦彪的哥哥韦顺,字淑文,做过平舆县令,名声特别好。他另一个哥哥韦豹,字季明,好几次都被朝廷征召进公府做事,但他总是因为各种原因推辞了。后来司徒刘恺又征召他,还说:“你总是轻易地就推辞了,所以官位一直上不去。现在年底了,朝廷要选拔御史,我打算推荐你,你今晚就留下来吧?”韦豹说:“我年纪大了,精力也差了,虽然很感激您的好意,但实在力不从心。再说我最近身体也不好,实在待不住,您要推荐我,我实在不敢当。”说完,他就光着脚站了起来。刘恺追着他,但他头也不回地走了。后来安帝西巡的时候,征召他做了议郎。
韦义年轻的时候就和两个哥哥齐名,一开始在州郡做官。后来太傅桓焉看中他的才能,把他举荐去做官,先后担任过广都县长、甘陵县令、陈县令,政绩非常出色,官署里一点事情都没有,监狱也空空如也。他还多次上书给顺帝,建议按照古代的典章制度考核官员的功过,升迁或降职,并且要征召有名望的儒生,完善这些制度。他还批评当时的朝臣,讽刺窦氏家族。但是他的建议没人理会,他被压制了好久都没升官,后来因为哥哥韦顺去世,他就辞官了。后来朝廷几次征召他入公府,他都没答应。广都县老百姓还为他立了庙。他死后,甘陵、陈、广都三县的官吏百姓都为他哭丧,就像死了父母一样。
豹子,字休明。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学识渊博而有名气,但是他拒绝了州郡的征召。
大将军梁冀想请他去做官,他也拒绝了。延熹二年,汉桓帝派专车,用隆重的礼仪征召他,他到了霸陵之后就称病回家了,然后跑到云阳山去采药,再也没回来。有关部门上奏弹劾他,皇帝却特地赦免了他。皇帝又下诏书,让京兆尹再次用隆重的礼仪劝他出来做官,豹子还是不肯。
汉灵帝继位后,中常侍曹节觉得陈蕃、窦氏被杀后,天下怨声载道,想借着重用名士来稳定民心,就向皇帝推荐豹子,让他做东海郡太守。皇帝的诏书催得很紧,豹子没办法,只好卸下头发,到东海郡上任了。他当官很严厉,结果得罪了不少人,被别人告发,被判刑,贬到左校当差。后来,他的妻子又骄横跋扈,胡作非为,导致他名声受损,最后他辞官回家了,结果被坏人害死了,隐士们都为他感到惋惜。
赞曰:“湛、霸奋庸,维宁两邦。淮人孺慕,徐寇要降。弘实体远,仁不忘本。憙政多迹,彪明理损。牟公简帝,身终上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