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那天,夜里还没到五更,京都的百官都穿着红色的衣服,到了夏季就换成黄色的衣服,然后去郊外祭祀。祭祀的仪式是:祭祀土地神,祭祀灶神。

从立春到立夏,一直到立秋,各郡国都要上报雨水的情况。如果雨水少了,各郡县都要打扫社稷坛;要是干旱了,朝廷的公卿大臣就要依次举行求雨的仪式。求雨的时候,要关闭所有向阳的门窗,官员们穿着白色的衣服,举行象征兴云布雨的土龙和土人舞蹈,七天换一次舞步,按照旧例来。之后,要用红色的绳子缠绕社稷坛,敲打红色的鼓,然后按照礼仪用少牢祭祀,祈求上天降雨。

给皇太子行拜礼的仪式是这样的:百官集合,站好位置后,谒者(负责传达旨意的人)引导皇太子到御座下的殿下,皇太子面向北方站立;司空(主管土木工程的官员)站在皇太子的西北方向,面向东方站立。读完册书(任命诏书)后,中常侍(皇帝身边的近侍)拿着皇太子的玺绶(印章和绶带),面向东方交给皇太子。皇太子要行两次跪拜,三次叩头。谒者高声宣读:“皇太子某某臣”,中谒者(负责传达皇帝旨意的官员)回应说:“准奏”。三公(三公是古代最高的三个官职)登上台阶,进入殿内,祝贺皇太子万岁。然后就下令大赦天下。等供奉和赏赐的礼仪结束后,仪式就结束了。

给诸侯王和公爵行拜礼的仪式是这样的:百官集合,站好位置后,谒者先引导光禄勋(掌管宫廷祭祀和饮食的官员)上前。然后谒者引导受封的人到殿下跪下。光禄勋上前,受封者行一拜,举手说:“奉诏书,任命某某为某某。”读完册书后,谒者高声宣读:“臣某某再拜。”尚书郎(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把玺印绶交给侍御史(负责监察的官员)。侍御史上前,面向东方站立,把玺印绶交给受封者。王公要行两次跪拜,三次叩头。谒者高声宣读:“某某王臣某某新受封,某某公某某新任命,谢恩。”中谒者回应:“谨谢。”然后谒者高声宣读:“皇帝为公庆贺。”受封者重新坐下,受封者再次拜谢,然后起身回到自己的位置。等供奉和赏赐的礼仪结束后,仪式就结束了。

仲夏的月份,万物正繁盛。夏至那天,阴气开始萌动,人们担心万物生长不好。当时的礼仪是:用红色的绳子串起荤菜,祭祀祖先,并敲击朴实的钟。还要用桃木刻制印章,长六寸,宽三寸,上面写着五彩的符咒,按照规定的方法贴在门户上。也可以用其他自己认为吉利的东西来装饰。夏朝崇尚金属,用苇茭作为装饰,寓意阴阳之气交合。殷朝崇尚水德,用螺壳作为装饰,谨慎地关闭门户,使其像螺壳一样严密。周朝崇尚木德,用桃木做成更(一种门栓),寓意阴阳之气互相更替。汉朝兼用这些方法,所以每到五月五日,就用红色的绳子、五彩的印章装饰门户,以阻止邪恶之气的侵入。夏至这天,禁止生火,停止烧炭、铸造、炼丹等活动。一直到立秋,才恢复正常。夏至这天还要疏浚井水,更换井水,就像冬至那天要钻木取新火一样。

先立秋十八天,要到郊外祭祀黄帝。那天晚上,夜漏未尽五刻钟,京城的百官都穿着黄色的衣服。等到立秋那天,在黄郊迎接秋气,演奏黄钟宫调的乐曲,演唱《帝临》的歌曲,官员们戴着冕冠,手持干戚,跳起《云翘》、《育命》的舞蹈,以此来顺应时令,教化百姓。

立秋这天,夜漏未尽五刻钟,京城的百官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内衣的领口镶着黑色的边,到白郊迎接秋气。仪式结束后,大家都换上红色的衣服,一直到立冬。

立秋这天,白郊的仪式结束后,就开始展示军队的威武,在郊外的东门斩杀祭祀用的牲畜,并将祭品献给陵庙。仪式是这样的:皇帝乘坐戎车,驾着白马,马鬃是红色的,亲自执弩射杀牲畜,牲畜用的是鹿羔。太宰令、谒者各一人,乘坐获车,驾着四匹马将祭品送到陵庙。然后皇帝返回宫中,派使者带着丝绸布帛赏赐给武官。武官们要操练军队,学习战阵的仪式和祭祀时斩杀牲畜的礼仪,这叫做“貙刘”。军队和官员都要学习孙子、吴起兵法中的六十四种阵法,这叫做“乘之”。立春这天,皇帝会派使者带着丝绸布帛赏赐给文官。“貙刘”的仪式是这样的:先祭祀祖先,负责祭祀的人向祖先禀告已经开始祭祀,当烹煮祭品的时候,相关官员要禀告,然后才能依次进行射杀牲畜的仪式。祭品运送到陵庙后,相关官员要禀告仪式已经结束。

九月,也就是仲秋,县里都让老百姓在家待着,安安心心过日子。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政府会给他们发一根王杖,还有粥和柔软的食物。八九十岁的老人,待遇更好。这王杖九尺长,顶端雕刻着鸽子。鸽子是不噎的鸟,寓意着希望老人们都能健康长寿。这个月,还要在国都南郊的老人庙祭祀老人星。

十月,也就是季秋,要在城南坛心的星庙祭祀星宿。

到了立冬那天,夜里漏壶还没走完五刻(大约凌晨两点),京都的百官都穿着黑色的衣服,到郊外迎接立冬的到来。仪式结束后,大家换上红色的衣服,一直到冬至才结束公务。

冬至前后,达官显贵们都安安静静地待着,百官都停止一切政务,不处理公事,要选个好日子再开始工作。停止公务的那天,夜里漏壶还没走完五刻,京都的百官都穿着红色的衣服,一直到立春。皇室成员也会根据季节更换服装,负责具体事务的人员,他们的工作时间也都是一天。

冬至和夏至,阴阳变化,日影最长或最短,是天地之气的起始。所以,会请八位能工巧匠,有的吹奏黄钟律的竽;有的敲击黄钟钟;有的测量日影长度,称量水的轻重(一升水,冬天重十三两);有的敲击黄钟磬;有的弹奏黄钟瑟,瑟长九尺,二十五弦,宫音居中,左右分别是商、徵、角、羽;有的敲击黄钟鼓。这之前三天,太史官会去拜访他们。到了冬至或夏至那天,夏至在孟夏(四月),冬至在仲冬(十一月),天地之气就到了。

首先,大概提前五刻钟,太史令带着八个能工巧匠就坐在端门的左边学堂里等着。乐器都准备好了,夏天用红色的乐器,冬天用黑色的乐器,摆在殿前西边靠上的地方,钟放在最前面。负责记时的官员在乐器南边摆好座位,面朝北,座位朝东,正德(负责指挥音乐的官员)的座位在正中,鼓在南边朝西摆放,计时器放在东北角。

过了三刻钟,中黄门带着侍卫,把太史令他们领进端门,让他们入座。再过两刻钟,侍中、尚书、御史、谒者(都是高级官员)都到了。最后,一刻钟后,皇帝亲临御座,安安静静地等着仪式开始。太史令走到皇帝面前,在御座下边朝北跪下,举起手说:“八位能工巧匠都准备好了,可以开始仪式了。”皇帝说:“可以。”太史令磕头说:“遵命。”然后站起来稍微后退一点,转头对正德说:“可以开始演奏了。”正德说:“遵命。”大家都回到自己的位置。

正德站起身,吩咐八位能工巧匠说:“按照顺序演奏,乐器之间用竽声连接起来。”八位能工巧匠说:“遵命。”每个音阶演奏三十遍算作一阕。演奏完后,正德说:“把五种音律合在一起。”先由他领唱,然后五种乐器一起演奏,一共演奏了二十五阕,乐器之间都用竽声连接。演奏完毕,正德说:“八位能工巧匠,分别陈述你们的职责。”八位能工巧匠各自写好木牌,陈述各自的职责。上面写着:“臣某某奏报,今月某日,甲乙日冬至,黄钟之音调和,君道昌盛,孝道弘扬。”商、角、徵、羽(五音)分别对应着臣民、百姓、政事、万物,每人一块木牌。如果没有写好,就由太史令写好,用黑色布袋封好,送到御座西边,跪着交给尚书,尚书把木牌放在御座前,朝北磕头,呈交给皇帝。尚书再把木牌交给侍中和常侍,由他们向皇帝禀报。然后由小黄门拿着旗帜指挥。太史令上前说明仪式结束。皇帝说:“可以。”太史令上前磕头说:“遵命。”然后皇帝命令八位能工巧匠去太官领赏。官员们依次退朝。夏至的仪式也是一样的。

冬季的月份,星宿运行到一年结束的时候,阴阳之气交替,劳苦了一年的农民举行盛大的腊祭。

腊月二十九,有个大日子,叫“逐疫”。那仪式可讲究了,得选一百二十个黄门(皇宫内侍)家的孩子,年龄在十岁到十二岁之间,让他们当“侲子”。这些孩子都戴着红色的头巾,穿着黑色的衣服,手里拿着大鼓。

然后呢,还有个“方相氏”,戴着黄金面具,面具上有四只眼睛,穿着熊皮,黑色的上衣,红色的裙子,手里拿着戈和盾牌。还有十二个穿着兽皮,戴着角的“兽”。这些“侲子”和“方相氏”、“十二兽”都由中黄门带队,冗从仆射(官名)指挥,在宫里驱赶邪祟。

等到夜里漏壶滴水的声音响起,天快亮的时候,朝廷的大臣们都聚集在御前殿。侍中、尚书、御史、谒者、虎贲、羽林郎将这些官员都戴着红色的头巾,在殿外站岗警戒,皇帝的仪仗也停在殿前。黄门令(黄门官署长官)奏报说:“侲子已经准备好了,可以开始逐疫了!”

然后中黄门带头,侲子们跟着一起喊:“甲作食<歹凶>,胇胃食虎,雄伯食魅,腾简食不详,揽诸食咎,伯奇食梦,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随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凡使十二神追恶凶,赫女躯,拉女干,节解女肉,抽女肺肠。女不急去,后者为粮!” (这句是咒语,不用翻译) 接着,“方相氏”和“十二兽”就开始跳舞,边跳边喊,气氛热烈极了,他们绕着宫殿前后转了三圈,拿着火把,把疫病送出端门。

端门外,骑兵们接过火把,继续往外传递,一直传到司马阙门外的五营骑士那里,最后把火扔进洛水中。 仪式进行到这里,就该准备丧事了。大鸿胪(礼官)准备好一切,谒者(宫廷侍卫官)按照身份高低,让贵人、公主、宗室妇女依次在灵柩后面站好;皇太子和皇子站在东边,面向西边;大家都哭丧着脸伏在地上。大鸿胪带头哭,群臣跟着一起哭。三公(古代最高级官员)从台阶上走下来,把圭璋等祭祀用的物品放在梓宫(棺材)里,近臣们按照惯例协助。

皇上的继承人哭得非常伤心,按照礼仪进行哀悼。东园的工匠和武士们把棺材的钉子钉好,砍掉棺材的牙(棺材上的装饰)。太常(掌管祭祀的官)献上太牢(祭祀用的牛羊猪),太官(掌管饮食的官)、中黄门、尚食(掌管饮食的官)依次献祭,所有参与的人员都按照礼仪进行。太常、大鸿胪按照仪式带领大家哭丧。

首先,三位大臣宣读了《尚书·顾命》,然后太子当天就在父亲灵柩前登基,成为新皇帝,皇后则被尊为皇太后。 这个提议得到了批准。大臣们都退了出去,然后穿着吉服,按照礼仪重新入场。太尉从阼阶(古代宫殿的台阶)走上台,在灵柩前面向北坐着,然后低头行礼,宣读完毕后,他把传国玉玺和绶带交给跪在东面的皇太子,皇太子正式即位成为皇帝。接着,中黄门(负责皇宫警卫的官员)拿着玉器、随侯珠、斩蛇宝剑交给太尉,并向全体大臣宣布这个消息,大臣们都叩拜高呼万岁。朝廷还下令大赦天下,并派使者命令打开城门和宫门,撤掉驻守的军队。朝中百官随后退场,换上丧服,按照礼仪进行服丧。军队将领、三位大臣和太常(掌管祭祀的官员)也按照礼仪进行服丧。

接下来是关于丧葬仪式的安排。按照惯例,百官每五日要到灵前致祭一次,而二千石级别的官员、刺史以及在京城的郡国上计掾史(负责统计上报的官员)也每五日要来一次。全国的官员和百姓则要到灵前吊唁三天。葬礼前两天,大家都要在早晨和傍晚来吊唁。下葬后,大家就可以脱去丧服,婚丧嫁娶和祭祀活动也不受限制了。佐史以下级别的官员,穿布衣,戴着简单的帽子,丧服的绖带(一种丧服饰物)不超过三寸,在庭院中进行祭奠。武官则戴着布帽和高冠。大司农(主管财政的官员)拿出钱粮,发放六丈布作为丧葬费用,其中大红布用十天,小红布用十四天,细布用七天,之后便可脱去丧服。各地的刺史、二千石官员、列侯以及关内侯、宗室长吏,还有通过邮驿递送奏章的官员,以及诸侯王都派一位大夫来吊唁并进献奏章。那些需要请求驿马和发布布告的官员,他们的请求也得到了批准。

最后是关于灵柩的制作和安葬事宜。灵柩是用木头做的,高九尺,宽八尺,外面裹着苇席。灵柩的门和帐篷都用竹席做成。车子都去掉了车辕和装饰,车轮也用粗布包裹。负责抬灵柩的人员都穿着布衣和简单的帽子。太仆(掌管马匹的官员)则准备了四轮的宾车,车顶用大麻布做成。中黄门和虎贲卫各派二十人执绋(一种丧葬仪式用的绳索)。司空(主管土木工程的官员)负责选择墓地并挖掘墓穴。太史(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负责选择下葬的吉日。两位谒者(负责传达诏令的官员),以及中谒者仆射和中谒者副将作,用油浸过的缇帐(一种丝织品帐篷)覆盖墓坑。墓穴的结构也按照礼仪,用方石砌成黄肠题凑(一种特殊的墓室结构),并建造了便房。

哎,皇帝驾崩了,这出殡的场面可真大!你看,前面开路的是方相氏,戴着黄金面具,眼睛瞪得像铜铃,穿着熊皮大衣,黑色上衣红色裙子,拿着戈和盾牌,骑着四匹马,威风凛凛地带头冲!后面跟着的旗帜,足有三丈长,十二面飘扬,拖在地上,上面画着太阳、月亮和飞龙,还写着“天子之柩”五个大字。再后面是两个谒者,骑着六匹马跟着。

这皇帝的灵车队伍啊,那叫一个豪华!金根车、兰台法驾,还有丧车,装饰得跟金根车似的,金光闪闪的。皇帝亲自送葬,按照礼仪来的。太常官上奏,要开始祭奠了。夜里过了二十刻,也就是十个小时,太尉戴着长冠,穿着斋衣,坐上高车,到了宫殿门口停下。皇上的使者到了,太尉朝南站着,然后跪地伏拜,接受圣旨。接着,太尉就去了南郊。

还没到九刻钟,大鸿胪就安排好了九宾,文武百官都站好了位置,太尉开始行礼。负责祭祀的人,都戴着长冠,穿着斋衣,庄严肃穆。太祝官跪着念诵谥号的诏书,太尉两次跪拜,然后磕头。祭祀的礼仪都完成了。太尉拿着谥号的诏书,回到宫殿的端门。太常官又开始上香祭奠,中黄门尚衣官把衣服放到金根车上。东园的士兵抬着灵柩,司徒官在前面引路,让太尉入座。灵车停在西偏南一点的地方,面向东方,太尉宣读谥号,太史令拿着哀策跟在后面。太常官跪着说:“可以进去了”,皇帝就进来了。太尉宣读完谥号,把诏书放到金匮里保存。皇帝再把一份副本放到宗庙里。太史令拿着哀策,放到苇席编的箱子里,送到陵墓去。

太尉回到自己的位置,再次跪拜。太常官跪着说:“可以哭泣了”,大鸿胪指挥大家哭丧,一共哭十五声,然后停止。其他的祭奠仪式也都按照礼仪进行,哭泣和停止哭泣都非常有仪式感。

话说这天,漏壶注满了水,该出发了。司徒、河南尹先带着车队出发,太常跪下说:“请允许我们送行。” 送葬的车队,车上的白布长达三十丈,宽七寸,用来拉车的绳子有六排,每排五十人。公卿以下的子弟,一共三百人,都戴着素色的头巾,穿着素白的衣服。三百名校尉则戴着红色的头巾,不戴帽子,穿着红色的单衣,拿着幢幡。候司马丞领头,大家都不说话。还有六十名羽林孤儿和擅长唱歌的乐工,分成六排列队。八名铎司马拿着铎走在前面开路。大鸿胪按照礼仪安排了九宾的位置,站在陵南羡门道东边,朝北站立;诸侯、王公、特进则站在道西边,北面朝东。中二千石、二千石、列侯则站在九宾的东边,北面朝西。皇帝坐在用白布幔帐围起来的轿子里,位于羡道东边,西向而坐,符合礼仪。皇帝的随从则坐在羡道西边,南向而坐,车正对着座位,也是南向。中黄门尚衣官则在座位旁侍奉。车子稍微往前移动,太祝就按照礼仪献上醴酒。司徒跪下说:“请皇上移驾。” 太史令则站在车南面,朝北读祭文,然后将祭文投入洛水中焚烧。百官和各级官府都用木头雕刻了兽面,做成祭祀用的器物,摆放了桃梗、郁垒、苇茭等祭品,负责祭祀的官员退下。然后,用苇戟、桃杖赏赐给公卿、将军、列侯、诸侯们。

这一个月,还在国都和郡县城外的丑地,立了六头土牛,以送走严寒。

接下来是为老卫士举行的宴会和送别仪式:百官们都到齐了,按照各自的职位就座后,谒者拿着符节引导老卫士们从端门进入。卫司马拿着幡和钲护卫着队伍行进。队伍就位后,侍御史拿着符节慰问他们,宣读皇上的恩旨,询问他们的疾苦,并接受他们的奏章和陈情。宴会结束后,赏赐他们歌舞表演,让他们观看角抵表演。等歌舞表演结束后,就送他们离开,并鼓励他们从事农业生产。

每年正月初一,都要举行盛大的朝会接受百官的祝贺。具体仪式是这样的:夜里漏壶还没漏完七刻(大约凌晨三点),钟声就响了,开始接受祝贺。进献的礼物,公侯要献上玉璧,二千石官以上献羊羔,一千石到六百石的官献雁,四百石以下的官献野鸡。百官都要来贺新年。二千石以上的官员要上殿高呼“万岁”,然后举起酒杯在皇帝面前敬酒。司空官负责呈上汤羹,大司农官负责呈上饭食,同时演奏祝贺的音乐。百官接受赏赐,参加宴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至于每个月的朔日(初一),只有十月初一才按照旧例行事,因为这是高祖刘邦灭秦的月份,也是他称帝的第一年正月。

至于其他的每月初一,就比较简单了,没有正月初一那么隆重。只有十月初一,因为是刘邦起义成功,推翻秦朝建立汉朝的月份,所以要按照正月初一的规格来庆祝,算是纪念一下这重要的日子。 这仪式啊,从夜里就开始,想想就挺热闹的,各种等级的官员献上不同的礼物,皇帝也赏赐宴请,整个朝堂都沉浸在喜庆的氛围里。 “万岁”的呼声,乐声,觥筹交错,想想都觉得场面宏大,气势非凡。 “高祖定秦之月,元年岁首也”,这句话点明了十月初一特殊意义的由来,也体现了汉朝对开国历史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