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地理志》里记载了全国郡县的来龙去脉,以及山川奇观和风俗习惯,内容非常详尽。但这本书我只摘录了东汉中兴以后郡县的变迁,以及《春秋》和三史里记载的战争相关的地理位置,编成了这本《郡国志》。凡是以前《地理志》里记载的县,现在找不到的,都是光武帝时期合并或废除了。以前没有现在有的,是后来新设立的。每个县名,第一个写的是郡治所在地。
河南尹,以前是秦朝的三川郡,高祖刘邦改了名字。光武帝在洛阳建都以后,在建武十五年又改名叫河南尹。河南尹辖下有二十一座城,永和五年的时候,户口有二十万八千四百八十六户,人口一百一十八万两千二百七十七人。洛阳,周朝的时候叫成周。城里有个狄泉,还有唐聚、上程聚、士乡聚、褚氏聚、荣锜涧、前亭、圉乡、大解城这些地方。河南,是周公时期建造的洛邑,春秋时期叫王城。东城门叫鼎门,北城门叫乾祭。此外还有甘城和蒯乡。梁,是古梁国,是伯翳的后代建立的。这里有霍阳山和注城。
荧阳,有鸿沟水、广武城、虢亭(虢叔的封地)、陇城、薄亭、敖亭和荧泽。卷,有长城,从阳武一直延伸到密县。还有垣雍城,有人说是古代的衡雍。还有扈城亭。原武,阳武,中牟,中牟有圃田泽、清口水、管城、曲遇聚和蔡亭。开封,菀陵,菀陵有棐林、制泽和琐候亭。平阴,谷城,谷城是瀍水发源地,还有函谷关。缑氏,有邬聚和轘辕关。巩,有寻谷水、东訾聚(现在叫訾城)、坎<土刍>聚、黄亭、湟水和明溪泉。成睾,有旃然水、瓶丘聚、漫水和汜水。京,密,密县有大騩山、梅山和陉山。
新城这地方啊,有个高都城,还有个广成聚,还有一个鄤聚,这可是古鄤氏的地盘,现在叫蛮中。
匽师那边有个尸乡,春秋时期叫尸氏。新郑嘛,《诗经》里提到的郑国,就是祝融的旧址。河内郡,是高祖刘邦建立的,在雒阳北边一百二十里,一共十八座城,十五万九千七百七十户人家,人口八十万一千五百五十八。
怀县有个隰城;河阳有个湛城;轵县有原乡和湨梁;波县有个絺城;沁水……野王这儿有太行山,还有射犬聚和邘城。温县是苏轼当过地方官的地方,济水从这儿发源,王莽时期大旱,济水都干枯了。州……平睾县有邢丘,那是以前的邢国,是周朝公子的封地,还有个李城。山阳县,有个雍城,还有个蔡城。武德……获嘉是侯国。
脩武县,以前叫南阳,秦始皇改的名。这儿有南阳城,还有阳樊、攒茅田,一个小脩武聚,还有一个隤城。共县是古共国的所在地,淇水就从这儿发源,还有个汎亭。汲……朝歌,是商纣王住过的地方,南边是牧野,北边是邶国,南边还有个宁乡。荡阴县有个羑里城;林虑县,以前叫隆虑,殇帝改的名,这儿产铁。
河东郡,是秦朝设立的,在雒阳西北五百里,一共二十座城,九万三千五百四十三户人家,人口五十七万八百三。安邑这儿产铁,还有个盐池;杨县有个高梁亭;平阳是侯国,也产铁,据说尧帝也住过这儿;临汾有个董亭;汾阴有个介山;蒲板有个雷首山和沙丘亭;大阳有吴山,山上有虞舜的城,还有个下阳城,还有茅津和颠軨坂;解县有桑泉城、臼城、解城和瑕城;皮氏县有耿乡,也产铁,还有个冀亭;闻喜县,以前叫曲沃,有个董池陂,就是古代的董泽,还有稷山亭,涑水和洮水也在这儿。
绛州有个翼城。
永安,以前叫彘(zhì),阳嘉二年改名。那儿有霍大山。
河北,诗经里说的魏国地方,有个韩亭。
猗氏县。
垣县,有王屋山,兖水从这儿发源。还有壶丘亭和邵亭。
襄陵县。
北屈县,有壶口山和采桑津。
蒲子县。
濩泽(hào zé),以前是个侯国,有个析城门。
端氏县。
弘农郡,是武帝设立的,辖区有两个县,建武十五年才归属弘农郡。它在洛阳西南450里,一共九个城,户口四万六千八百一十五户,人口十九万九千一百一十三人。弘农,以前是秦国的函谷关所在地,烛水从这儿发源,还有枯枞山、桃丘聚(以前叫桃林)、务乡和曹阳亭。
陕县,以前是虢仲国。这儿有焦城和陕陌。
黾池县,谷水从这儿发源,还有二崤(xiáo)。
新安县,涧水从这儿发源。
宜阳县。
陆浑县,西边是以前虢国的土地。
卢氏县,有熊耳门,伊水和清水都从这儿发源。
湖县,以前属于京兆尹。这儿有閺(yīn)乡。
华阴县,以前属于京兆尹。这儿有太华山。
京兆尹,以前是秦国的内史,武帝改名。辖区四个县,建武十五年才归属京兆尹。它在洛阳西边950里,一共十个城,户口五万三千二百九十九户,人口二十八万五千五百七十四人。
长安,是高祖刘邦建都的地方。镐京,在当时的上林苑里。这儿还有细柳聚、兰池、曲邮和杜邮。
霸陵县,有枳道亭和长门亭。
杜陵县,酆(fēng)在它西南。
郑县。
新丰县,有骊山,东边有鸿门亭和戏亭,还有掫(cuī)城。
蓝田县,出产很好的玉。
长陵县,以前属于冯翊郡。
商县,以前属于弘农郡。
上雒县,以前是个侯国,有冢领山,雒水从这儿发源,以前属于弘农郡。这儿还有菟和山和苍野聚。
阳陵县,以前属于冯翊郡。
左冯翊,就是秦朝的内史,汉武帝的时候给分开了,改了个名字。它管辖十三座城,总共有三万七千九十户人家,十四万五千一百九十五口人。这些城分别是:高陵、池阳、云阳、殳祤(永元九年才重新设立的)、频阳、万年、莲勺、重泉、临晋(本来是叫大荔,这儿还有个河水祠,还有芮乡和王城)、郃阳(永平二年才重新设立的)、夏阳(这儿有梁山和龙门山)、衙、粟邑(永元九年才重新设立的)。
右扶风,也是秦朝的内史,汉武帝的时候分开了,改了名字。它管辖十五座城,总共有万七千三百五十二户人家,九万三千九十一口人。这些城分别是:槐里(周朝的时候叫大丘,高祖皇帝改的名)、安陵、平陵、茂陵、鄠(丰水发源于此,还有个甘亭)、眉(有邰亭)、武功(永平八年才重新设立的,这儿有太一山,原来叫终南山;还有个垂山,原来叫郭物山;还有斜谷)、陈仓、汧(吴岳山就在这儿,本来就叫汧,汧水也发源于此,还有个回城,也叫回中)、渝麋(侯国)、雍(这儿产铁)、栒邑(有豳乡)、美阳(有岐山和周朝的城池)、漆(有漆水,也产铁)、杜阳(永和二年才重新设立的)。
右司隶校尉管辖着七个郡,一百六十个县、邑和侯国。执金吾一人,是二千石的官职。书上说:他负责皇宫外的戒备,以及处理突发的水火事件。每月要绕着皇宫外巡逻三次,还要管理兵器。 “吾”字,在这里指代皇帝。 丞一人,是比千千石的官职。缇骑二百人。书上说:他们没有品级,俸禄跟一般吏员一样。武库令一人,是六百石的官职。书上说:他负责管理兵器。 他手下也有一位丞。
执金吾下面原来有几个职位,分别是式道、左右中候,每人俸禄六百石。皇帝出行的时候,他们负责前面开路,回来再拿着指挥旗到宫门口,宫门才会打开。后来中兴时期,只留了一个,而且也不经常设置,每次皇帝出行,就临时从郎官里选个人兼任,事情办完就不再隶属于执金吾了。中垒、寺互、都船令、丞、尉以及左右京辅都尉这些职位也都取消了。
太子太傅就一个人,俸禄是两千石。他的职责是辅导太子,地位跟老师一样,不管理下属。
大长秋也一个人,俸禄两千石。起初是秦朝时期就有的职位,是宦官担任的。景帝时期改称大长秋,有时也会用士人担任。中兴时期通常还是宦官担任,负责传达皇后的命令。宗室成员需要赏赐或者觐见皇帝,都要经过他,皇后出行的时候,他也要跟着。大长秋下面有个丞,俸禄六百石,也是宦官。
中宫仆,一人,俸禄一千石,是宦官,负责管理车辆。原本太仆的级别是两千石,中兴时期把“太”字去掉,级别降为一千石,归属大长秋管辖。
中宫谒者令,一人,六百石,是宦官。中宫谒者还有三个,每人四百石,也是宦官,负责传达皇后的旨意。
中宫尚书五人,每人六百石,都是宦官,负责处理皇后的文书。
中宫私府令,一人,六百石,是宦官,负责管理皇后的私库里的钱财、布帛等物品,以及皇后的衣服的制作、缝补和清洗。下面还有个丞,也是宦官。
中宫永巷令,一人,六百石,是宦官,负责管理宫女。下面还有个丞,也是宦官。
中宫黄门冗从仆射,一人,六百石,是宦官,负责管理皇宫黄门冗从人员。
中宫署令,一人,六百石,是宦官,负责记录皇后向皇帝请示的事项。还有六个女骑,以及一个丞和一个复道丞,都是宦官。复道丞负责管理宫中的阁道。
中宫药长,一人,四百石,是宦官,负责皇后的医药。
这段话讲的是古代皇宫里一些官职的设置和职责。首先说的是“大长秋”这个职位。书上解释说,以前秦朝的时候,有个“詹事”的官职,地位比大长秋还高,也是宦官,主要负责管理宫里其他的官员。后来成帝把詹事的职权并入了大长秋。所以之后皇后出宫的时候,中谒、中宦者这些官员就兼管了詹事的职责,负责引导和护卫,直到皇后回宫。后来宦官弄死了皇后,尚书就选了一个官员来兼管这个引导的工作。长信宫和长乐宫呢,各设一个少府,职责跟大长秋差不多,其他的官员也都是用宫殿的名字来命名官职,人数和级别跟皇宫里的官员差不多。书上解释说,因为皇帝的祖母住过长信宫,所以才设立了长信少府和长乐少府,他们的地位比大长秋高,都是宦官,级别跟皇宫里的官员一样。长乐宫还有卫尉和太仆,都是二千石的官职,地位比少府高,不过皇帝去世后,这两个职位就取消了,不是一直都存在的。
接下来讲的是太子的官职。太子少傅是二千石的官职,书上说,他的职责是辅佐太子,管理太子府里的所有官员。太子率更令,千石,负责庶子、舍人轮流值班,职责跟光禄寺差不多。太子庶子,四百石,没有固定人数,跟三署中郎差不多。太子舍人,二百石,没有固定人数,轮流值班守卫,跟二署郎中差不多。太子家令,千石,负责管理太子的仓库、粮食和饮食,职责跟司农、少府差不多。太子仓令,六百石,负责管理仓库和粮食。太子食官令,六百石,负责管理饮食。太子仆,千石,负责管理车马,职责跟太仆差不多。太子厩长,四百石,负责管理车马。太子门大夫,六百石,书上说,这个职务跟郎将差不多。以前还有左右户将,分别管理左右宫门的官员,建武年间取消了。太子中庶子,六百石,有五个人,职责跟侍中差不多。太子洗马,相当于六百石,书上说,有十六个人,职责跟谒者差不多,太子出宫的时候,值班的官员要在前面引导,维护仪仗。太子中盾,四百石,负责宫殿的巡逻和守卫。太子卫率,四百石,负责宫门的守卫。
好家伙,这都是些啥官职啊!咱一句一句掰扯掰扯。
首先说太子少傅,这官儿啊,只有太子在的时候才有人当。要是皇帝刚上任,还没立太子,那这职位就空着,除了个舍人还能继续干活,管着少府的事儿。
然后是将作大匠,这可是个大官,年薪两千石呢!这官职啊,是从秦朝就有的,原来叫将作少府,后来景帝给改名叫将作大匠了。主要负责修建宗庙、皇宫、陵墓这些地方,还得负责种树,像桐树、梓树之类的,都得种在路边。 这将作大匠手下还有个丞,年薪六百石。
接着是左校令,年薪六百石,管着左边的工匠;右校令也一样,年薪六百石,管着右边的工匠,他们手下也都有个丞。 这左校令、右校令都归将作大匠管。
再来说说城门校尉,这官儿级别跟两千石的差不多,负责管理洛阳城十二个城门。 手下有个司马,年薪一千石,负责城门的军事防卫。每个城门都得安排个守卫,年薪六百石。 洛阳城十二个门,正南门叫平城门,北宫门归卫尉管,其他的门分别是上西门、雍门、广阳门、津门、小苑门、开阳门、秏门、中东门、上东门、谷门、夏门。 这城门校尉,也挺重要的,所以也归他管。
北军中候,年薪六百石,主要负责监督五个军营。 然后是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这几个都是高级将领,级别都跟两千石差不多,都负责宿卫兵。 他们手下都有个司马,年薪一千石。 长水校尉手下还有个胡骑司马,年薪一千石,负责乌桓骑兵。 射声校尉,级别也跟两千石差不多,负责宿卫兵,手下也有个司马,年薪一千石。 这些校尉,都归北军中候管。 以前还有个中垒校尉,管北军的营垒,还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都是武帝时候设立的。后来中兴的时候把中垒校尉给撤了,改成了北军中候,负责监督五个军营,胡骑校尉并入了长水校尉,虎贲校尉并入了射声校尉。
哎,古代官职的俸禄制度,听着就复杂!你看,那些二千石的官儿,他们的丞(相当于副手)有的领一千石,有的领六百石,这得看具体情况。真真正正的二千石官,丞和长史就领六百石;要是只是比二千石的官,丞就领六百石。至于那些令、相,一千石的官,丞和尉(相当于军事长官)就领四百石;要是六百石的官,丞和尉就领三百石。那些长官和相,四百石和三百石的,丞和尉都只领二百石。至于诸侯和公主家的丞,俸禄都和百石的官差不多。边疆那些守卫边塞的尉和陵墓的校尉长,都领二百石。那些有固定俸禄的,就不另外标明了。
接下来说司隶校尉,这可是个大官,地位相当于二千石。书上说,这官职是汉武帝时候设立的,拿着皇帝的符节,主要负责监察百官以下的人,还有京师和附近郡县犯法的人。后来元帝取消了符节,成帝又精简了,到了东汉建武年间才重新设立,还管辖一个州。他手下有十二个从事,也分好多种:都官从事负责监察百官的违法行为;功曹从事负责州里的选拔任命和各种事务;别驾从事,要是校尉出巡,他就负责引导和记录各种事情;簿曹从事负责管理财务和文书;如果有军事行动,就设兵曹从事,负责军事事务;其他各郡国都设一个从事,负责督促文书,监察违法行为,这些从事都是州里自己任命的,所以俸禄一般都是百石。司隶校尉还有二十五个辅助人员,负责记录、处理文书,管理州府的日常事务,选拔人才,教导《孝经》、《月令》和律法等等,还有负责文书记录的。司隶校尉管辖七个郡。
最后说说河南尹,这可是个管辖京都的大官,地位特殊,待遇优厚。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这三个官,汉朝初期都在长安,都是二千石的官,合称三辅。后来东汉迁都洛阳,就改河南郡为尹,但因为三辅是陵庙所在地,所以官名没改,只是俸禄降低了。剩下的弘农、河内、河东三个郡,他们的尹、冯翊、扶风和太守的丞,他们的官职和俸禄,具体可以查《地理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