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提供旧五代史提要的内容。我没有访问外部网站或特定文件的能力,无法处理你提供的“旧五代史提要”内容。请您提供文本内容,我将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各位大人,我们仔细查阅了《旧五代史》一百五十卷,还有目录两卷。这本书是宋朝的薛居正他们写的,他是当时的宰相。查阅晁公武的《读书志》记载:开宝年间,朝廷下令修撰《梁唐晋汉周书》,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刘兼、李穆、李九龄等人一起修书,宰相薛居正等人负责监修。
《玉海》引用《中兴书目》说:开宝六年四月戊申日,朝廷下令修撰《五代史》,七年闰十月甲子日,书稿完成,一共一百五十卷,目录两卷,包括六十一篇纪事,十二篇志,七十七篇列传。主要参考了历朝的实录和范质的《五代通录》作为底稿。后来欧阳修又另外写了一部《五代史记》,七十五卷,藏在家里。欧阳修死后,朝廷才把它刊印出来,学者们才不再只学习薛居正的《旧五代史》,但两本书还是同时流传。直到金朝章宗泰和七年,朝廷下令学官只用欧阳修的《五代史记》,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就渐渐没落了。
元朝和明朝以后,很少有人引用这本书,传抄的版本也逐渐湮没,只有明朝内府收藏了这本书,在《文渊阁书目》里能看到记载,所以《永乐大典》里有很多节选自它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被割裂打乱了,已经不是薛居正他们原本的样子了。我们现在赶上了这个好时代,朝廷重视文化,搜集散佚的书籍,即使是残缺不全的书稿,也都被整理编排。我们根据《永乐大典》里引用的《旧五代史》内容,仔细甄别,按照顺序排列,核对篇章,基本上恢复了十之八九的内容。
我们还参考了宋代书籍中引用《旧五代史》的部分,一条一条地收集,补充了缺失的内容,最终按照原书的卷数整理成了一本书。这本书从默默无闻到重见天日,从散落各地到重新汇聚,这简直像是有什么神灵在庇佑它,等待时机出现一样,真是幸运啊,这绝对不是偶然的。欧阳修的文章比薛居正他们写得好多了,他的写作风格和体例也更加严谨,但是从宋朝开始,评价这两部史书的人,各有各的看法。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胡三省写《资治通鉴注》,都只参考薛居正的书,不用欧阳修的书。沈括、洪迈、王应麟这些博学的大儒,他们的著作里也同时引用了薛居正和欧阳修的书,并没有偏袒哪一方。
欧阳修写的书,都删改了旧史书的内容,他喜欢简洁精炼的风格,不愿意用琐碎的记载来降低文章的格调,所以他的文章写得很漂亮,但是有些事情可能没有交代得很清楚。而薛居正他们奉命修撰这本书,是在宋朝初期,当时参与写作的大臣,很多都亲身经历过五代十国时期,见闻比较接近当时的实际情况,所以他们的纪传体裁都完整详实,比较可信,因此在一些说法不同的问题上,通过核实史实,薛居正的书往往更有优势。虽然薛居正他们的文风比较平淡,叙述也比较冗长,但一些遗漏的琐碎事情,反而因此得以流传下来,这对于研究历史的人来说,是很好的参考材料。
此外,《五代史记》只写了天文和地理两部分,其他的志都缺失了,关于礼乐、职官制度,选举、刑法的沿革,上承唐朝制度下开宋朝制度的内容,都没有记载,在这方面不如薛居正的《旧五代史》的志更有价值。总之,这两本书,长短各有千秋,各有特点,我们应该兼收并蓄,不能偏废任何一方。以前欧阳修和宋祁合著的《新唐书》,内容充实,文字精炼,足以概括刘昫的《旧唐书》,但是刘昫的书也得到了皇帝的赞赏,现在仍然列为正史,更何况薛居正的书,虽然文笔不如欧阳修,但是史实比较完整,又怎么能让它湮没无闻呢?
我们根据旧有的内容,重新整理编排,编成了《梁书》二十四卷、《唐书》五十卷、《晋书》二十四卷、《汉书》十一卷、《周书》二十二卷、《世袭列传》二卷、《僭伪列传》三卷、《外国列传》二卷、《志》十二卷,一共一百五十卷,另外还有目录两卷。我们整理编排的思路,都写在凡例里,详细列举如下。乾隆四十年七月,恭敬呈上。
我跟各位大臣一起,恭敬地向皇上呈上我们整理编纂完成的《旧五代史》。
我们仔细研究了薛居正等人编写的《五代史》。这本书是宋朝初期官方编撰的,全书一百五十卷,记载了五个朝代八个姓氏十三个皇帝的事迹,内容完整,很有参考价值。虽然当时社会风气比较衰落,这本书的风格也显得冗长乏力,但它完整地记录了各个朝代的兴衰成败,异同之处,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研究。所以,像杨大年、司马光这样学识渊博、严谨细致的人,都从这本书里汲取了很多营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整理和修改。它在历代正史中,地位和刘昫的《旧五代史》不相上下。我们这次整理,参考了唐朝的史料和天福年间的史书,考证五代史料则主要参考欧阳修的著作,从而搜集了不少散失的史料,整理了不少残缺不全的史书。这些史料经过长时间的沉寂,如今终于重见天日。
皇上您继承了前朝的文化,广泛收集整理各种典籍,亲自校对,扩充了四库全书的收藏。您欣然发现这些遗失的篇章,又将它们整理成册,使这部史书得以首尾完整,篇目清晰。这些史料能够保存至今,全靠皇上的呵护,也等待着皇上您来最终完成编纂。如果不是在您这样的盛世,这部书是很难完成的。我和总纂官陆锡熊、纪昀,以及纂修官邵晋涵等人,按照朝代顺序排列,逐字逐句地校对,广泛搜集各种说法,补充缺漏之处,最终完成了这部完整的史书,可以进行抄写了。
五代十国虽然是短暂的时期,但留下的史料却很丰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既有薛居正的《五代史》记载了比较完整的事迹,又有欧阳修的史书以严谨著称,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有幸赶上这个盛世,让这些珍贵的史料重放光芒,对国家大有裨益。我们先让皇上您过目。我们已经根据《永乐大典》中收录的《旧五代史》的目录,重新编辑整理,完成了这部一百五十卷的《旧五代史》,共分装五十八册,每一册都做了考证,并加上了标签,现在呈献给皇上。我们恳请皇上将这部书收藏在宫中,并下发给各学校。这部书经过七百多年的流散,如今终于被整理编纂成册,跻身于二十四史之列。它如同山间珍贵的记录,理应广为流传;它也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等待着皇上您的明鉴。我们虽然能力有限,但一定会尽力完成您的指示,特此奏报。
乾隆四十年七月初三日,多罗质郡王永瑢、武英殿大学士舒赫德、文华殿大学士于敏中、工部尚书福隆安、协办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程景伊、户部尚书王际华、礼部尚书蔡新、兵部尚书嵇璜、刑部尚书兼户部侍郎英廉、都察院左都御史张若桂、吏部左侍郎曹秀先、户部右侍郎金简,这些个朝廷的大佬们,都在一起。
那天是经筵日,皇上讲课,他们这些人都参与了。 永瑢是郡王,舒赫德、于敏中是大学士,福隆安是工部尚书,还是额驸呢!程景伊、王际华、蔡新、嵇璜、英廉这些人,都是各部尚书,负责不同部门的事务。张若桂是都察院左都御史,曹秀先和金简是侍郎。总之,都是朝廷里头举足轻重的人物。
皇上那天还兴致勃勃地,自己写了一首诗,题目是《御制题旧五代史八韵》,还写了个《旧五代史提要》。 这可是皇上亲笔啊,大家肯定都得好好看看,仔细琢磨琢磨皇上的意思。 这可不是随便看看就能过去的,这可是关系到仕途前程的大事啊!
旧五代史提要
御制题旧五代史八韵
各位大人,我们仔细查阅了《旧五代史》,一共一百五十卷,还有目录两卷。这本书是宋朝的薛居正他们写的,薛居正当时可是宰相。查阅晁公武的《读书志》记载:宋太祖开宝年间,朝廷下令修撰《梁唐晋汉周书》,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刘兼、李穆、李九龄等人一起修书,宰相薛居正等人负责监修。
《玉海》这本书引用《中兴书目》的说法:开宝六年四月戊申日,朝廷下令修撰《五代史》;七年闰十月甲子日,书稿完成,一共一百五十卷,目录两卷,包括六十一篇纪事,十二篇志,七十七篇列传。主要的资料来源是历朝的实录和范质的《五代通录》。后来欧阳修又另写了一部《五代史记》,七十五卷,一直珍藏在他家里。欧阳修死后,朝廷才把它印出来发行。从此以后,学者们就不再只学习薛居正的《旧五代史》了,不过这两本书还是同时流传于世。直到金朝章宗泰和七年,朝廷下令学官只准用欧阳修的《五代史记》,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就渐渐没落了。
元朝和明朝以后,很少有人引用这本书了,流传的版本也逐渐湮没无闻,只有明朝皇宫内府还保存有副本,这在《文渊阁书目》里可以查到。所以《永乐大典》里有很多摘录自《旧五代史》的内容,但这些内容被割裂开来,顺序也混乱不堪,已经不是薛居正他们原本的样子了。我们现在赶上了这个重视文化传承的好时代,朝廷致力于搜集散失的文献,即使是残缺不全的书籍,也都被整理编排。我们根据《永乐大典》中引用的《旧五代史》内容,仔细甄别,按照顺序重新编排,核对篇章,大概恢复了原书的八九成。
我们还参考了宋代文献中引用《旧五代史》的部分,一条一条地搜集补充缺漏之处,最终按照原书的卷数整理成册。这本书能从湮没中重现,从分散中汇聚,这简直像是有什么神灵在庇护它,等待时机重现于世,我们能遇到这样的机会,真是幸运,绝非偶然。欧阳修的文章比薛居正他们写得好得多,他的写作风格和体例也更加严谨。但是,从宋朝开始,评价这两部《五代史》的人,各有各的看法。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胡三省为《资治通鉴》作注,他们都只参考薛居正的书,而不采用欧阳修的书。沈括、洪迈、王应麟这些博学多才的人,在他们的著作中也经常同时引用薛、欧两部史书,并没有偏向哪一部。
欧阳修的书,多是删改旧史的内容,他的写作风格追求简洁精炼,不愿意用琐碎的记载来降低文章的格调,所以他的文章写得很好,但有些事情的细节可能不够完整。而薛居正他们奉命修撰《旧五代史》是在宋朝初期,当时执笔的官员,很多都经历过五代时期,见闻比较接近当时的实际情况,所以他们写的纪事和列传都比较完整,可信度也比较高,因此在一些说法不同的问题上,通过核实史实,薛居正的书往往更有优势。虽然薛居正他们的文笔比较平淡,叙述也略显冗长,但一些遗漏的琐碎事件,反而因此得以保存下来,这对于后世研究历史的人来说,是很好的参考材料。
此外,《五代史记》只记载了天文和地理两个方面,其他的志都缺失了。关于礼乐、职官制度,以及选举、刑法制度的沿革,上承唐朝制度,下开宋朝制度的部分,欧阳修的书里都没有记载,在这方面,《旧五代史》的志更有文献价值。总而言之,这两本书,一本详尽,一本简洁,各有各的特色,我们应该兼收并蓄,不能厚此薄彼。过去欧阳修和宋祁合著的《新唐书》,内容详实,文字精炼,足以概括刘昫的《旧唐书》,而刘昫的书也得到了皇帝的赞扬,至今仍被列为正史,更何况这本书虽然文笔不如欧阳修,但史实记载比较完整,又怎能任其湮没无闻呢!
我们仔细校对旧文,重新整理编排,最终整理成《梁书》二十四卷、《唐书》五十卷、《晋书》二十四卷、《汉书》十一卷、《周书》二十二卷、《世袭列传》二卷、《僭伪列传》三卷、《外国列传》二卷、《志》十二卷,共一百五十卷,另有目录两卷。我们整理编排的详细情况,都记载在凡例里,具体内容如下……乾隆四十年七月,恭敬呈上。
话说,茂名县,原本在梁朝开平元年五月的时候改名叫越裳县了,结果到了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又改回茂名县了。 这改来改去的,真是让人头疼。
然后是纯化县,它也在梁朝开平元年五月改名叫归化县, 同样,到了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又改回了纯化县。 这名字改来改去,跟玩儿似的。
邕州呢,在晋朝天福七年七月的时候,改成了诚州,说是为了避庙讳。 这避讳的事儿,还挺讲究的。
最后是溥州,这来头就更大了。晋朝开运三年三月的时候,把桂州下面的全义县升格成了州, 同时还把全义县改名叫德昌县, 并且把桂州的临川、广明、义宁三个县划给了这个新升格的溥州。 这事儿还是湖南的马希范提出来的呢! 看来这古代的行政区域调整,也是挺复杂的。
话说唐朝后期,秦州管辖下的天水县和陇城县,情况有点复杂。长兴三年二月,秦州上报说,除了长道、成纪、清水三县之外,还有十个镇,税收都由镇将负责。于是他们建议:把归化、恕水、五龙、黄土四个镇合并到归化镇,恢复旧的陇城县;把赤砂、染坊、夕阳、南冶、铁务五个镇合并到赤砂镇,恢复旧的天水县;而白石、大泽、良恭三个镇,则划归长道县管辖。朝廷批准了这个方案。
接着说说成州的同谷县和栗亭县。清泰三年六月,秦州又上报说:阶州原来管辖的利、福津两县,没有镇,而成州的同谷县,剩下的都是镇,税收也由镇来负责。他们想把成州西南几个方便管理的镇合并到同谷县;而东边四个镇,则想另立一个县。这四个镇分别是胜仙、泥阳、金砂、栗亭,位置是东到凤州美赡镇十五里,南到果州二十里,北到高桥三十五里,西到同谷三十五里,北到秦州六十七里。他们想把这四个镇的地盘并入栗亭县。税收由县里负责,抓捕盗贼则由镇里负责。朝廷也同意了这个方案。 同时,成州西南有府城、长丰、魏平三个镇,打算把这三个镇并入同谷县,取消镇的建制。这三个镇的位置是东到泥阳镇二十五里,北到黄竹路金砂镇五十里,南到兴州三十里,西到白石镇一百一十里,西南到旧阶州砂地岭四十五里。
再来说说潘州的茂名县。梁朝开平元年五月,改名为越裳县,到了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又恢复了茂名县的旧名。
桂州的纯化县也差不多。梁朝开平元年五月,改名为归化县,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又改回纯化县。
邕州在晋朝天福七年七月,改名为诚州,这是为了避开皇帝庙号的讳。
最后是溥州。晋朝开运三年三月,把桂州的全义县升格为州,同时把全义县改名为德昌县,并且把桂州的临川、广明、义宁三县划归溥州管辖,这是根据湖南马希范的奏请而决定的。
复州这地方,梁朝乾化二年十月的时候,划给了荆南;后来后唐天成二年五月,又划回襄州管;到了晋朝天福五年七月,直接归属京城,还设了个防御使。
果州呢,后唐天成二年五月,归属利州管辖。
唐州下面的慈丘县,周显德三年三月给撤销了。
邓州的临湍县,汉朝乾祐元年正月改名叫临濑县,这是为了避开庙里的讳。
菊潭县和向城县,周显德三年三月也给废除了。
商州的乾元县,汉朝乾祐二年六月改名叫乾祐县,并且划给了京兆府管。
襄州的乐乡县,周显德六年二月并入了宜城县。
秦州的天水县和陇城县,后唐长兴三年二月,秦州上奏说:“除了管辖长道、成纪、清水三县之外,还有十个镇,赋税都由镇将收取。现在我们想把归化、恕水、五龙、黄土四个镇合并到归化镇,恢复旧时的陇城县;把赤砂、染坊、夕阳、南冶、铁务五个镇合并到赤砂镇,恢复旧时的天水县。至于白石、大泽、良恭三个镇,就划给长道县管辖。”朝廷就批准了。
成州的同谷县和栗亭县,后唐清泰三年六月,秦州又上奏说:“阶州原来管辖的利、福津两县,并没有设置镇,成州原来管辖的同谷县,剩下的都是镇,赋税都由镇收取。现在想把成州西南几个方便的镇合并到同谷县,至于东边那四个镇,想另外设立一个县。这西南有府城、长丰、魏平三个镇,东边到泥阳镇有二十五里,北边到黄竹路金砂镇有五十里,南边到兴州有三十里,西边到白石镇有一百一十里,西南到旧阶州的砂地岭有四十五里。这三个镇的管辖范围并入同谷县,废除镇的建制。东边有胜仙、泥阳、金砂、栗亭四个镇,东边到凤州美赡镇有十五里,南边到果州有二十里,北边到高桥有三十五里,西边到同谷有三十五里,北边到秦州有六十七里,想把这四个镇的地盘并入栗亭县。赋税由县里收取,抓捕盗贼则由镇里负责。”朝廷也批准了。
潘州的茂名县,梁朝开平元年五月改名叫越裳县;到了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又改回茂名县了。
话说,桂州有个纯化县,梁朝开平元年五月改名叫归化县,后来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又改回纯化县了。 这改来改去的,真是让人记不住。
邕州呢,晋朝天福七年七月改名叫诚州,这是为了避开皇帝庙号的讳,懂吧? 这改名的事儿,古代可是很常见的,为了避讳,改个名字也是常有的事儿。
再来说说溥州,这可是晋朝开运三年三月才新设立的州。 原本是桂州下面的全义县,升格成了州,全义县也改名叫德昌县,还把桂州的临川、广明、义宁三个县划到溥州管辖。 这事儿呢,是湖南的马希范提出来的。 啧啧,这古代的行政区域划分,也是挺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