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宏肇,字化元,是河南郑州荥泽人。他老爸潘老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史宏肇年轻的时候,有点游手好闲,爱打抱不平,武功高强,跑得飞快,一天能走二百里,速度能赶上飞奔的马。梁朝末年,每七户人家要出一个兵,史宏肇当时就在户籍里登记着呢,后来被本州的开道都选中,进了禁军。
他曾经在晋朝太祖的军队里当兵,后来被太祖看重,留在了身边当亲兵。晋朝太祖当上皇帝后,就提拔史宏肇做了控鹤小校。后来,晋朝高祖在太原镇守的时候,史宏肇请求跟着他去,于是升了官,当上了牙校。后来,高祖设立武节左右指挥使这个职位,就让史宏肇当了都将,还遥领雷州刺史。
高祖刚称帝的时候,代州刺史王晖叛变了,把城池献给了契丹。高祖就派史宏肇去征讨,史宏肇只打了一仗就把代州拿下了。很快,他就升任许州节度使,还兼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这会儿,王守恩带着上党地区想归顺朝廷,契丹首领就派大将耿崇美带兵翻越太行山,想攻打上党。高祖就命令史宏肇带兵去支援。
史宏肇的军队到了潞州,契丹军队已经撤了,泽州刺史翟令奇也主动投降了。这时,河阳节度使武行德派人来迎接史宏肇,史宏肇就率领军队南下,和武行德会合了。所以说,高祖从蒲州、陕州回洛阳,这可是史宏肇在前面打仗立下的功劳啊!
史宏肇这个人,说话很少,做事却很严厉。他管辖的军队,纪律严明,从不放过任何过错,士兵们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他手下有个指挥使,曾经因为一点小事没听他的命令,史宏肇当场就把他打死了。这下可把将领们吓得够呛,所以一直到平定两京,都没人敢违抗他的命令。 平定两京后,他跟着皇上回京,被加封为同平章事,还担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兼任宋州镇守使。后来皇上病重,他跟杨邠、周太祖、苏逢吉等人一起被托付辅佐新君。隐帝继位后,他又被加封为检校太师,兼任侍中。
没过多久,河中、永兴、凤翔三地联合起来造反,关中地区大乱,朝廷天天征兵,人心惶惶,到处都人心惶惶,甚至还有一些坏人造谣生事,在京城散布谣言。史宏肇负责管辖禁军,保卫京城,他专横跋扈,杀人不眨眼,那些无赖之徒,见了他都吓得躲起来,路上即使有东西遗落,也没人敢捡。更可怕的是,他根本不管罪行轻重,也不讲道理,只要说你犯了罪,就处以极刑,那些冤枉的人,根本不敢上诉。那些巡逻的士兵和官吏,借机作恶,陷害别人,数都数不清。
(《宋史·边归谠传》:史宏肇怙权专杀,闾里告讦成风,归谠言曰:“迩来有匿名书及言风闻事,构害良善,有伤风化,遂使贪吏得以报复私怨,谗夫得以肆其虚诞。请明行条制,禁遏诬妄,凡显有披论,具陈姓名。其匿名书及风闻事者,并见止绝。”论者韪之。)
白天有人抬头看天,就被坊正抓起来,当场腰斩。还有个醉汉顶撞了一个士兵,就被诬陷成其他罪名,然后被砍头。其他的像割舌头、砍嘴巴、砍筋、打断腿这种事,几乎天天都有。就连宰相李崧都被部下诬告,全家都被杀,他的小女儿还被史宏肇抢去当了丫鬟。从那以后,当官的人家里的仆人,都开始变得嚣张跋扈,那些曾经立下功劳的老将,失势后,常常被家里的奴仆欺压。
军司孔目吏解晖,为人狡猾又残暴,凡是有人告他状,他就随意地进行折磨。那些得罪了军队的百姓,都受尽了苦头,宁愿自己诬陷自己求死,京城里的人见了他们,都不敢抬头看。有个燕国人叫何福殷,做买卖为生。他曾经花十四万钱买了个玉枕,派家僮和商人李进到淮南去卖,换茶叶回来。他家僮不老实,偷偷藏匿了何福殷几十万的钱财,何福殷责令他赔偿,他不服,何福殷就打了家僮。没过多久,这个家僮就跑到史宏肇那里告状,说契丹皇帝攻入汴梁时,赵延寿派何福殷送玉枕给淮南,以示诚意。史宏肇当天就派人抓捕了何福殷等人。解晖巴结史宏肇,对何福殷等人严刑拷打,何福殷被迫承认了罪行,牵连了好几个人,都被处死了。何福殷的妻女被史宏肇的手下分了去,家产也被抄没。
史宏肇这个人啊,特别不喜欢那些客人,经常说:“文人真难伺候,看不起我们这些武夫,说我们是当兵的,真是气死我了!”他当时管着睢阳,手底下有个属官叫公利,公利派了个亲信杨乙去府里当检查官,这杨乙特别贪婪凶狠,仗着权势胡作非为,老百姓和官员都怕他,那些副将以下的军官,见了他就赶紧点头哈腰。杨乙搜刮民财,无所不用其极,每个月都要给史宏肇送去上万贯钱,整个睢阳地区的人都恨死他了。
(《东都事略·薛居正传》里记载:史宏肇当侍卫亲军统领的时候,威风凛凛,连皇帝都怕他,他为人残暴,任意妄为,没人敢违抗他的意思。他手下有个官员告发老百姓犯了盐禁,按律当斩。薛居正觉得这事儿不对劲,就仔细调查,结果发现是那个官员私下里跟老百姓有仇,故意诬陷的。于是逮捕那个官员审问,官员招供了,最后按律处死了那个官员。史宏肇虽然很生气,但最终也没办法。)周太祖平定了河中之战后班师回朝,论功行赏,因为史宏肇在保卫朝廷、稳定军心方面立了大功,周太祖就跟隐帝说了这事儿,于是隐帝就让他兼任中书令。
隐帝自从平定了关西的叛乱后,就开始亲近小人,特别是太后娘家的人,经常托关系办事,史宏肇和杨邠对此非常不满。有一次,太后的一个故人的儿子想托关系谋个军职,史宏肇一怒之下直接把他杀了。后来皇帝高兴,赏赐教坊使玉带,赏赐那些乐工锦袍,让他们去感谢史宏肇,史宏肇把这些东西都推辞了,说:“那些在边疆保卫国家的将士,风吹日晒,冒着酷暑严寒,都没能得到赏赐,你们这些乐工有什么功劳,敢接受这样的赏赐!”然后把那些袍带都送回了官府,他这个人,就是这么凶狠霸道。
周太祖要他去镇守邺城,宏肇还想兼管朝廷的机密要事,苏逢吉不同意他的意见,宏肇很生气。第二天,窦贞固办了个酒会,好多高级官员都去了,宏肇脸色很难看,端起酒杯敬周太祖说:“昨天早朝上的讨论,真是太不一样了!今天咱们兄弟喝一杯。”杨邠和苏逢吉也端起大酒杯说:“这是国家大事,有什么好介意的!”大家都喝了。宏肇又大声说:“安邦定国,平定叛乱,需要的是长枪大剑,像毛笔、算盘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三司使王章说:“就算有长枪大剑,如果没有毛笔、算盘,军费国库的钱粮从哪里来呢?”宏肇没说话,过了一会儿就走了。
没过多久,三司使王章在他家里摆酒设宴,当时宏肇、宰相、枢密使还有内客省使阎晋卿他们都在。酒喝多了,王章比划着教大家玩一种游戏,宏肇不会,阎晋卿坐在宏肇旁边,一直教他。苏逢吉开玩笑说:“你旁边坐着个姓阎的,还怕被罚酒吗?”宏肇的老婆姓阎,以前是歌妓,宏肇以为苏逢吉在嘲笑他,非常生气,用难听的话骂苏逢吉。苏逢吉没理他,宏肇想打苏逢吉,苏逢吉骑马跑了,宏肇赶紧起来找剑,想追苏逢吉。杨邠说:“苏公是宰相,你要是害了他,天子颜面何存?你好好想想!”杨邠说着还哭了起来。宏肇骑马追了出去,杨邠怕出事,也跟着追了上去,把宏肇送回家才回来。从那以后,将相之间关系就像水火一样。隐帝派王峻带着酒菜到公子亭去劝和,结果一点用都没有。
后来李业、郭允明、后赞、聂文进这些人掌握了实权,对执政大臣们很不满。他们又看到隐帝年纪越来越大,厌倦了被大臣们控制,隐帝还经常抱怨几句,李业他们就乘机在隐帝面前说宏肇等人的坏话,隐帝渐渐相信了他们。李业他们说宏肇等人专权,威胁皇权,迟早会造反,隐帝更害怕了。有一次晚上,隐帝听到作坊里锻造兵器的声音,怀疑外面有军队来了,一夜都没睡着。从那以后,他和李业他们秘密商量在宫里除掉宏肇等人。他们商量好了,就去告诉太后,太后说:“这事不能轻易动手啊!还得问问宰相他们。”李业在旁边说:“先帝说过,朝廷大事,要大家一起商量。”太后又说了这事,隐帝生气地说:“后宫妇人,懂什么国家大事!”甩袖子走了。内客省使阎晋卿暗中知道了这件事,想去宏肇家告诉他,宏肇因为别的事没见他。乾祐三年冬十一月十三日,宏肇上朝,和枢密使杨邠、三司使王章一起坐在广政殿东边走廊下,突然几十个士兵从宫里冲出来,在阁楼上杀了宏肇他们,还灭了他们全家。
在此之前,宏肇家经常出现一些怪事,有一次,他家台阶缝隙里冒出很多烟。祸事发生的前两天黎明,一颗星星落在他家门前几步远的地方,像火星一样散开了,不久他就被害了。周太祖即位后,追封他为郑王,隆重地安葬了他,还为他立了碑。
李宏肇这个人,官做到检校司空,还当过忠州刺史。他虽然读过点书,也跟一些读书人来往,但经常看不惯他爸爸李宏肇做的事。有一次,贡院里考中了几个秀才,这帮人在省门前大吵大闹,还跑到中书省门前去告状。当时的宰相苏逢吉下令把他们交给侍卫司,狠狠地打一顿,还要把他们的脸都打烂。李德珫听说后,就劝他爸爸说:“这些读书人不懂规矩,有府县和御史台管他们,犯不着动用军队来处理啊。您这样处理,只会让人觉得您做得不对。”李宏肇觉得儿子说得有道理,就赶紧让人把那些秀才放了。后来,很多有识之士都夸赞李德珫为人正直。
李宏肇的弟弟李福,当时在荥阳的别墅里住着。听说哥哥出了事,赶紧躲到老百姓家里去了。后来周太祖赵匡胤当了皇帝,李福官职也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闲厩使。在周朝当官期间,他还历任过好几个卫将军的职位。说起来,他哥哥李宏肇以前当先锋都校的时候,听说过李崇矩的名声,就把他招到身边当亲信。乾祐年间,李宏肇掌管禁军,还兼任京城巡检,他滥杀无辜,很多手下都偷偷溜走了,只有李崇矩依然兢兢业业地侍奉他。等到李宏肇被杀后,只有李崇矩幸免于难。周太祖和李宏肇以前关系很好,当了皇帝后,就四处寻找李宏肇的亲朋好友,找到了李崇矩,对他说:“我和史公(指李宏肇)都受过后周朝廷的大恩,同心协力,一起辅佐皇室,却被奸人陷害,史公最终惨遭不测,我也差点没逃过一劫。你是史家以前的官员,帮我找找他的家人,我要好好照顾他们。”李崇矩就推荐了李宏肇的弟弟李福。李崇矩一向对李家忠心耿耿,把家里所有的财产都给了李福,周太祖对此非常赞赏。
杨邠是魏州冠氏人。年轻的时候,他在使府做个小吏。后来,后唐的租庸使孔谦,是他妻子的外祖父。孔谦主管度支,杨邠被提拔为勾押官,后来又历任孟州、华州、郓州三州的粮料使。后唐庄宗当邺都留守时,任用他做左都押衙;庄宗镇守太原后,对他更加信任和委以重任。后唐灭后梁建国后,杨邠被提升为检校太保、权枢密使。汴京、洛阳平定后,正式被任命为枢密使、检校太傅。
等到庄宗病重将死的时候,他和苏逢吉、史宏肇等人一起受命辅佐新君。隐帝即位后,宰相李涛上奏章,请求把杨邠和周太祖外放为藩镇。杨邠等人向太后哭诉,结果李涛被罢免,杨邠被任命为宰相,官至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仍然兼任枢密使。当时中书省的任免官员太多,出错的也很多。杨邠当了宰相后,皇帝把所有事情都交给他处理,凡是南衙奏报的事情,中书省的任免命令,都要先交给杨邠斟酌,如果办不到杨邠的意思,就连一个小小的簿书掾吏,也不允许。
杨邠虽然擅长处理政务,但不识大体,经常说:“治理国家,只要国库充盈,军队强大就行了,那些文章礼乐,都是虚头巴脑的东西,根本不值得重视!”平定河中之后,杨邠被加封为右仆射。杨邠独揽大权后,处理事情苛刻细致,条理繁琐。以前官员可以在外地居住,自从京城到各州府,来往的行人都必须领取公文凭证。各地官府请求公文凭证的人,每天都挤满了衙门,十天之内,民怨沸腾,道路堵塞,杨邠这才停止了这项规定。
当时史宏肇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百姓们走在路上互相看着,都害怕。杨邠却一味称赞史宏肇的好。太后的弟弟武德使李业想做宣徽使,隐帝和太后意见相左,私下里问杨邠的意见,杨邠说朝廷官员的升迁有规章制度,不能随意越级提拔,于是这事就作罢了。隐帝宠爱的耿夫人,想立她为皇后,杨邠也认为太仓促了。耿夫人去世后,隐帝想以皇后的礼仪安葬她,杨邠又阻止了,隐帝心里很不高兴,身边有人在旁边挑拨离间,隐帝更加生气。(此处疑似有缺失的文字)杨邠整顿军队,充实仓库,使国家财政不匮乏,边境也大体安定,这也是他的功劳。 《宣和书谱》记载:杨邠晚年开始注重士大夫阶层,延请宾客到府上,认为经史很有用,于是就让属下抄写经史书籍。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王章,是南乐人。年轻的时候做过小官,在使府里办事。唐同光年间,他在枢密院工作,后来回到家乡,升迁到都孔目官。
唐朝清泰年间快结束的时候,驻扎在捧圣都的虞候张令昭造反,赶走了节度使刘延皓,自己当了留后。王章因为是他的下属,被迫给他办事。后来唐末帝派范延光去平叛,严厉搜查叛党。王章的老婆是白文珂的女儿,白文珂和副招讨使李敬周关系很好,就托李敬周帮忙。叛军被平定后,李敬周偷偷把王章藏在骆驼的驮包里,送到了洛阳,藏在他自己的家里。
唐末帝失败后,王章官复原职,后来当了沔阳粮料使。高祖当皇帝后,让他当都孔目官,跟着高祖去河东,专门负责钱粮。建国初期,他被任命为三司使、检校太傅,还跟着高祖去邺城征讨杜重威。
第二年,高祖去世,隐帝继位,王章被加封为检校太尉、同平章事。没过多久,蒲州、雍州、岐州三镇就叛乱了。那时契丹刚刚入侵过京城,国家刚建立,国力还没恢复。王章和周太祖、史宏肇、杨邠等人一心辅佐朝廷,尽心尽力,取消不必要的开支,节省没用的费用,大力收取赋税,全力支持西征,军队所需物资都能及时供应。三镇叛乱平定后,朝廷除了赏赐他们之外,国库里还有剩余。
但是,王章因为过于专权,对百姓的压榨太过分了,导致民怨沸腾,很多人都在批评他。以前规定,百姓交秋粮夏税,每交一斛粮食,还要另外交两升,叫做“雀鼠耗”。到乾祐年间,每交一斛粮食,要另外交两斗,叫做“省耗”。老百姓苦不堪言。而且,官府收支用的缗钱,都是按八十文算作一陌,但是百姓交税还是按以前的标准,而官府发放钱粮时,却按七十七文算作一陌,这成了惯例。《归田录》记载:“用钱之法,自五代以来,以七十七为百,谓之‘省陌’。今市井交易,又克其五,谓之‘依除’。”
老百姓告状说田地的问题,即使只有十来户人家,王章都要命令全州重新调查,如果发现田地多,就增加赋税。几年下来,百姓都穷困不堪了。王章和杨邠不喜欢读书人,郡县官员请求增加月俸,他们就用不够给军队用的钱来发放,叫做“闲杂物”,还让相关部门故意抬高价格,叫做“抬估”,王章还不满意,总是让再抬高价格。
王章为了钱财,严酷地执行刑法,老百姓只要犯了关于盐、矾、酒、曲的禁令,即使只有一点点,都要处以极刑。官吏借机作恶,百姓苦不堪言。
章和杨邠是老乡,关系特别好,他提拔重用的人,基本都是老乡。他特别看不起文官,经常说:“这些人就像一堆算盘珠子,都不知道怎么用,对正事有什么用!”有一次,他在自己家办酒席,请来宾客,史宏肇、苏逢吉喝醉了酒,大吵大闹才散场。章从此闷闷不乐,暗地里想找个外地官职。杨邠和史宏肇极力劝阻他,可他家经常发生一些怪事,章越来越害怕担忧。乾祐三年冬天,他和史宏肇、杨邠等人一起被害,满门抄斩。他的妻子白氏,在灾难发生前几个月就去世了。他们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嫁给了户部员外郎张贻肃,女儿身体不好,病了一年多,最后也被牵连杀害了。
李洪建是太后的弟弟。他以前是高祖的部下,高祖当皇帝后,李洪建一路升迁,最后遥领防御使。史宏肇等人被杀后,李洪建被任命为权侍卫马步军都虞候。邺兵南下的时候,皇帝命令李洪建诛杀王殷家族,李洪建没马上动手,只是派人看守王殷家,还给他们送饭,最终王殷家族免于被屠杀。周太祖进京后,李洪建被抓了,王殷念及李洪建的恩情,多次请求周太祖饶他一命,但周太祖没答应,最后杀了李洪建。李洪建有个弟弟叫李业。
李业兄弟六个,他是最小的,所以太后特别疼爱他。高祖把他留在身边,当了皇帝后,李业官职一路升迁,做到武德使,经常出入皇宫。李业仗着是太后的亲戚,越来越骄横。隐帝继位后,更是对他宠信有加,让他掌管内库,全国各地进贡给皇宫的费用都由他经手。李业喜欢追逐权力,什么都不顾忌,执政大臣都不敢管他。当时宣徽使的职位空缺,李业想得到这个职位,太后也暗示执政大臣。杨邠、史宏肇等人反对,李业因此怀恨在心,宫廷政变,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杨邠、史宏肇被杀后,李业代理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北郊战败后,李业自己抢了金银财宝藏起来,骑马往西逃。逃到陕州郊外,他哥哥洪信是那里的节度使,他也不敢回家躲藏。李业准备逃到太原,走到绛州境内,被强盗杀死,财物都被抢走了。
阎晋卿是忻州人,家里世代富裕,年轻时在并州做官,一路升迁做到客将,因为高祖当时镇守一方,所以对他比较信任。乾祐年间,他当上了阁门使,还负责管理四方馆。没过多久,关西地区就乱了,郭从义带兵去京兆府讨伐赵思绾,阎晋卿也率领一支偏师去攻打贼营。
(这段史料来自《宋史·李韬传》:周祖皇帝征讨三个叛乱的将领,李韬跟着白文珂去攻打河中府,军队抵达城下。白文珂晚上去见周祖皇帝商议犒赏军队的事,把李韬留在了城下。当时营寨还没建好,李守贞趁机偷袭,营地里突然起火,大家一看贼兵来了,吓得不知所措。客省使阎晋卿带着几十个手下,在月城边上碰到了李韬,对他说:“情况紧急了!城里的人都穿着黄色的铠甲,被火光一照,都变成白色了,这很容易辨认,可是士兵们都没什么斗志啊!”李韬生气地说:“难道吃着朝廷的俸禄,就不为国家拼死一战吗?”于是他拿着长矛冲了上去,十几个死士跟着他一起冲锋陷阵。蒲州有个猛将,骑着马挥舞着武器要攻击李韬,李韬一枪刺穿了他的胸膛,那猛将坠马而亡,他又连杀了数十人,蒲州的军队溃败了,最后被彻底打败了。)
贼寇平定后,阎晋卿被任命为内客省使,后来父亲去世,他丁忧守孝,服丧期满后又回到原来的官职。当时宣徽使的职位空缺,按照阎晋卿的资历和声望,理应由他担任,可是很久都没得到任命,阎晋卿心里很怨恨执政大臣。正巧碰上李业等人密谋杀害杨、史二人,朝廷下令让阎晋卿参与调查此事。阎晋卿想退朝去见宏肇,想把这件事告诉他,可是宏肇不见他。阎晋卿担心事情办不成,晚上把高祖皇帝的画像挂在堂上,在画像前哭着祈祷,等到天亮后穿着戎装上朝。内乱爆发后,阎晋卿被任命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北郊的战役失败后,阎晋卿在家中自杀了。
聂文进,山西人。年轻的时候就在高祖(指周太祖)帐下做事,高祖镇守太原的时候,很器重他,做到兵马押司官这么高的职位。高祖进军汴州后,聂文进被任命为枢密院承旨,后来又升任领军大将军、屯卫大将军,最后做到右卫大将军,还继续兼任原来的枢密院承旨。后来碰上周太祖出征,聂文进有点飘了,很久没升官,心里很怨恨,就和李业等人一起密谋造反。史宏肇他们遇害的前一天晚上,聂文进和同伙们预先伪造圣旨,准备接管朝廷,所有相关的文件都是聂文进亲手写的。第二天造反,聂文进亲自点检兵籍,征调军队,指挥作战,把一切都揽在自己身上,朝廷内外所有的文书奏报,都得经过他手。周太祖在邺城被陷害,一开始以为聂文进没参与,后来查明真相,才知道聂文进是这次叛乱的罪魁祸首,周太祖大骂了他一顿。周太祖路过封丘的时候,皇帝在北郊行宫,聂文进跟太后说:“我在外面护驾,请宫里不要担心。”叛乱失败后,聂文进召集同伙痛痛快快地喝酒庆祝,还唱歌跳舞,一点也不紧张。天亮后,皇帝遇害,聂文进逃跑,被士兵追上,砍了头。
飞龙使后赞,他母亲是歌女出身。后赞的父亲和他同乡,经常去他母亲家,所以有了后赞。后赞在各地做官,他父亲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后赞长大后,怀疑自己的身世。后来后赞做了朝廷要职,不想让他父亲来京城,还写信表达了这个意思。他父亲还是从老家来到京城,直接到了后赞的府邸,后赞没办法,只好供养他父亲。乾祐年间快结束的时候,宰相杨祐和侍卫亲军使史宏肇掌握大权,后赞因为长期没有升迁,心里很是不满,于是就和枢密承旨聂文进等人密谋叛乱。叛乱开始后,后赞和同伙们一直侍奉在皇帝身边,处理军务,还防范流言蜚语。北郊的军队战败后,后赞逃回兖州,被慕容彦超抓住献给了朝廷。有关部门审问后赞,他认罪了,周太祖下令处死了他。
郭允明,小名叫窦十,是山西人。小时候给河东的制置使范徽柔当差,范徽柔被杀后,郭允明就成了太祖皇帝的养子,伺候了很久,很受太祖皇帝喜欢。太祖皇帝镇守太原的时候,郭允明就跟着干些杂活,后来太祖皇帝当了皇帝,郭允明也一路升迁,做到翰林茶酒使兼鞍辔库使。隐帝继位后,更是对他宠信有加,郭允明就仗着皇帝的宠爱,越来越骄横,一点儿也不尊重人。因为他和相州节度使郭谨是同族,所以关系很好。郭谨在相州当节度使的时候,郭允明经常送御用的酒给他,根本不在乎这算不算僭越犯法。其他的轻率行为也都是这样,那些当权的大臣们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怎么管他。
有一次,郭允明奉命出使荆南,出行排场跟节度使差不多,州县的驿站官员都吓得屁滚尿流,生怕怠慢了他,荆南节度使高保融都忙得不可开交。郭允明还偷偷派人测量荆南城墙的高低、护城河的宽窄,以此来吓唬荆南人,想多要点钱财。乾祐年间末期,他又兼任了飞龙使。没过多久,他就和李业等人一起策划政变,杨邠等人的儿子们,都被郭允明亲手杀害在朝堂西边的走廊下。户部员外郎张贻肃是王章的女婿,当时血溅了他一身,听到的人都感到非常悲痛。后来在北郊战败后,郭允明逼着皇帝躲进老百姓的房子里,亲手弑君,随后他自己也自杀了。
刘铢是陕西人,年轻时在梁朝邵王朱友诲手下当兵。后来,后晋天福年间,郭威当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他和刘铢以前就认识,就推荐刘铢做了内职官员。郭威出镇并州,就带上了刘铢,让他当左都押牙。刘铢这个人性格残暴嗜杀,郭威觉得他勇猛果断,和自己很像,所以很器重他。
后汉建国初期,刘铢被任命为永兴军节度使,参与平定了汴州、洛阳,后来调到青州任职,还加封同平章事。隐帝即位后,又加封他为检校太师、兼侍中。刘铢制定的法令非常严厉,执行起来也很严格,官员百姓犯了错,不管轻重,从不宽恕。他亲自处理事情的时候,只要稍微有点不顺他的意,就会让人把犯错的人拖出去,拖到几百步外才停下,被打的人身上没有一块好肉。他惩罚人的时候,喜欢用两根棍子一起打,叫做“合欢杖”;有时候会根据犯错人的年龄,打相应的棍子数,叫做“随年杖”。他在任上随意加税,秋天每亩收三千钱,夏天每亩收二千钱,说是为了公用,青州的人都怕他,走路都小心翼翼的。
乾祐年间,淄州、青州闹蝗灾,刘铢下令捕蝗,一点都没放过,田地里的庄稼都没受损。以前,滨海地区的郡县,都有和吴越地区互通贸易的机构,这些机构大肆盘剥百姓,自己还设立刑法,抓捕百姓,以前的官员都收受贿赂,不敢管。刘铢就告诉手下的人,不许和吴越地区进行贸易往来,也不许私自抓捕百姓,吴越那边的人都很害怕,不敢违抗他的命令。朝廷害怕刘铢的残暴难以控制,正好前浙州刺史郭琼从海州带兵回来,路过青州,朝廷就把他留了下来,让郭琼接替刘铢的职位。刘铢当时就接受了调令。
(《隆平集》《郭琼传》记载:刘铢在平卢做官时,称病不上朝,隐帝怀疑他叛变,就让郭琼带兵驻扎在青州。刘铢想害死郭琼,设宴埋伏士兵在幕后,郭琼一点都不害怕,刘铢也不敢动手。郭琼跟刘铢讲了离开和留下可能带来的祸福,刘铢就赶紧把郭琼请了回去。)刘铢离开青州那天,他把几间私盐作坊用粪便填满,堵塞了所有的井,然后用土填平。郭琼发现这件事后上报朝廷,刘铢在朝廷做了很久的朝请郎,经常暗中拿着武器去史宏肇、杨邠家里。后来李业等人一起杀了史宏肇等人,刘铢很高兴,对李业等人说:“你们真是厉害啊!”不久,刘铢被任命为开封府尹,周太祖的亲戚和王峻的家人都被他害死了。周太祖进京后,把他抓了起来。刘铢对妻子说:“我要死了,你以后就要给人当奴婢了!”妻子说:“老爷您做的事,我早就料到了。”
周太祖派人责备刘铢说:“以前我们一起在汉朝做事,难道就没有一点旧情吗?你把我的家人全部杀害,虽然你是奉命行事,但是你下手也太狠毒了!你家里也有妻子儿女,你就不想想吗?”刘铢只是认罪。后来周太祖禀告太后,把刘铢和他一个儿子都杀了,放了他的妻子。周太祖登基后,下令赏赐刘铢的妻子陕州的庄园和住宅各一处。(《五代史阙文》记载:汉隐帝时期,刘铢担任开封尹,周太祖从邺城起兵,刘铢杀害了周太祖的子孙和妇女十多人,极其残忍。隐帝被害后,周太祖奉汉朝太后的命令,把刘铢抓了起来,派人责备他。刘铢回答说:“我只是为汉朝杀叛逆的家族,不知道其他事。”周太祖大怒,把他杀了。)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史学家说:我看汉朝的灭亡,可不是什么天命啊!主要是因为用人不当,决策失误造成的。你想想,像宏肇那种残暴的刑罚,杨邠那些糟糕的政策,李业、晋卿的阴谋诡计,文进、允明那些疯狂的举动,就算当时是成王当皇帝,周公当丞相,也保不住江山社稷,延长国运,何况是像隐帝、逢吉那样的人当政,还能逃得过灭亡的命运吗?!《易经》上说:“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必乱邦也。”到了乾祐年间后期,这不就应验了吗!只有刘铢那种狠毒的人,还能逃过一死吗?!
你看,汉朝灭亡的原因,根本就不是什么老天爷注定要亡,而是因为选错了人,做错了决定。那些昏庸的统治者,一个比一个糟糕:宏肇搞那些残酷的刑法,杨邠推行那些馊主意,李业、晋卿暗中搞阴谋,文进、允明更是胡作非为,简直没谱!就算当时是成王当皇帝,周公辅佐,也救不了汉朝,更别说隐帝、逢吉这种人了,他们能撑多久?《易经》早就说了:“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乾祐年间后期,这句话完全应验了!像刘铢那样心狠手辣的人,最终也难逃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