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殷是河北瀛州人,他曾祖父是瀛州别驾,祖父是沧州教练使,所以家就安在了沧州。唐朝末年,幽州、沧州一带大乱,王殷的父亲王咸珪为了躲避战乱,带着全家南迁,投奔了魏国的军队。王殷自己说他出生在魏州的开元寺,长大后也从军,慢慢地当上了偏将。

唐朝同光末年,他当上了华州的马步军副指挥使,并在华州安家。天成年间,他又被调到灵武当都指挥使,干了很久才回来。清泰年间,张令昭在邺城叛乱,王殷跟着范延光去讨伐,他冲锋陷阵,第一个登上城墙,因为立了功,被封为祁州刺史,后来又调到原州。王殷为人谦虚谨慎,待人有礼,尤其孝顺母亲,每次和别人交往,都要先告诉母亲,如果母亲不同意,他就绝对不去。即使在军营里,他也很少和人交往。当上刺史后,如果政务上有一点小问题,他母亲都能察觉出来,就会把他叫到院子里,责备他,甚至还会打他。(《欧阳史》记载:王殷当刺史的时候,要是政务上有一点失误,他母亲就会责备他,王殷就会把杖子交给仆人,然后在母亲面前自己打自己。)

晋朝天福年间,王殷的母亲去世了,不久朝廷就下诏让他复职,任命他为宪州刺史。但他上书辞官说:“我只不过是个小将,我的去留对国家没有多大影响。我本来是燕国人,赶上家乡战乱,从小就受了不少苦,多亏母亲的养育和教导,我才长大成人,我不忍心丢下母亲的坟墓,远离墓地,恳请允许我守孝三年。”晋高祖很欣赏他的孝心,就准了他的请求。晋少帝继位后,王殷守孝期满,被朝廷召回,担任禁军将领,后来多次升迁,最后当上了奉国右厢都指挥使。

汉朝建立后,王殷跟随皇帝讨伐杜重威,在邺城作战,他和刘词一样,都是第一个冲上去战斗的,结果箭射中了头部。过了很久,他才从嘴里把箭镞取出来。汉高祖因此很赏识他。乾祐末年,王殷升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兼任夔州节度使。这时契丹入侵边境,朝廷派他带兵驻守澶州。后来李业等人叛乱,汉隐帝秘密下诏给澶州的统帅李洪义,让他除掉王殷。李洪义害怕自己办不成,反而把这件事告诉了王殷。王殷和李洪义一起派人去邺城,请求太祖来平定内乱。王殷参与平定京城后,被任命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赵匡胤当了皇帝后,任命石守信为天雄军节度使,还让他兼任同平章事,继续管着军队。石守信到任后,带着侍卫司的人马,河北所有驻军的防务,都听他的指挥。他还私底下在老百姓那儿弄了不少钱。赵匡胤知道了,很不高兴,就派人去告诉他:“我离开邺城的时候,国库里钱粮不少,你和国家是一体的,需要用钱就拿去用,还怕没钱吗?”

第二年夏天,赵匡胤从兖州打仗回来,石守信在路上迎接他,赵匡胤设宴款待了他,然后就让他回去了。后来王峻犯了罪,赵匡胤派他儿子飞龙使承诲去邺城,当面告诉王峻他的罪行,以安抚他的情绪。第三年秋天,石守信上表请求进京朝见,赵匡胤虽然答应了,但心里怀疑他没安好心,又派人把他拦住了。何福进当时在镇州做官,一直看不惯石守信太嚣张跋扈,何福进进京后,把石守信的坏事都告发了,赵匡胤开始怀疑他了。

这一年冬天,因为要举行郊祭,石守信从镇州进京朝见。赵匡胤命令依旧加强内外警戒。石守信出入时,跟着的人不下几百个,他又长得身材魁梧,看到他的人都吓了一跳。有一天,石守信突然进宫奏报说:“郊祭快到了,兵民都要聚集,我在城外负责警戒,请求拨给一些武器装备,以防万一。”赵匡胤没答应他。当时朝野上下都听说赵匡胤生病了,走路都有些困难,好多天不上朝,郊祭又快到了,石守信气势汹汹,大家都替赵匡胤担心。

赵匡胤硬撑着病体坐在滋德殿,石守信来请安,赵匡胤立刻下令逮捕了他,随后下令把他流放,等他出了京城,就把他杀了,大家这才安心了。这一年春天快结束的时候,邺城的寺庙钟突然断裂掉了下来,幡竿上还冒出了火光。石守信进京朝见的时候,城里的人在郊外为他送行,他上马时马镫掉了,从马上摔了下来,大家觉得这是不祥之兆,果然应验了。赵匡胤随后派澶州的统帅郑仁诲去邺城,石守信的次子是衙内指挥使,他不去迎接郑仁诲,结果被郑仁诲杀了,石守信全家都被迁徙到登州。

何福进,字善长,是太原人。他爹何神剑,官职一直追赠到左骁卫大将军。何福进从小就当兵,以勇敢善战出名。

唐朝同光年间快结束的时候,郭从谦带兵包围了庄宗在皇宫里。那时候何福进还是个宿卫军的小兵,他一个人拼死抵抗,在宫内奋勇作战。后来明宗皇帝知道了这件事,很赏识他,就提拔他当了捧圣军的军官,然后又派他去磁州当刺史,还让他当北面行营先锋都校。

清泰年间,何福进从彰圣都虞候的位置出发,跟着范延光平定了邺城,因为立了功,先后升任郑州、陇州的防御使。开运年间,他从颍州团练使升任左骁卫大将军。后来契丹人攻陷了中原,朝廷让几十个文武官员跟着契丹人北上。何福进也在其中。他们走到镇州的时候,听说契丹首领死了,但是契丹的残余势力还在镇阳据守。于是何福进就和李筠、白再荣等人一起商量,决定拼死一战,结果把契丹人赶跑了,占领了镇阳。

这时候后汉高祖刘知远已经在河东称帝了,他下诏任命何福进为北面行营马步都虞候,不久又升任曹州防御使、检校太保。后汉太祖刘知远在邺城驻扎,准备北伐,就让何福进跟着他。等太祖平定了内乱,因为何福进的辅佐之功,就封他为忠武军节度使。没过几个月,他又调任镇州节度使。好几年,北方边境都很太平。

后来听说太祖要到南郊祭祀,何福进就上表请求进京朝见。结果皇帝把他调任天平军节度使,还加封他为同平章事。可是还没来得及上任,他就死在东京的私宅里了,享年六十六岁,那是在显德元年正月。死后,朝廷追赠他为中书令。

他的儿子何继筠,也在朝廷当官,后来当上了建武军节度使,后来也去世了。

刘词,字好谦,是元城人。在梁朝贞明年间,他给邺城的杨师厚将军当差,因为勇猛强悍而出名。后来唐庄宗攻打魏国,刘词也跟着他打仗,黄河两岸的战役,他几乎都参加了。

到了后唐同光年间,他当上了效节军的军使,后来又升迁为剑直指挥使。不过,后来因为得罪了权臣,被贬到汝州当个小兵,一待就是十多年。等到后晋清泰年间,朝廷下令各州府选拔精兵强将充实禁卫军,他才重新回到京城,进入禁军。

后晋建立初期,他跟着侯益攻打汜水关,又协助杨光远平定邺都,一路升迁,当上了奉国第一军都虞候。之后,他又跟随马全节攻打安陆,打败了上万淮贼,后晋高祖很高兴,就提拔他做了奉国都校,后来又升了好几级,做到检校司空。他还跟着杜重威在宗城打败了安重荣。在围攻镇阳的时候,刘词亲自爬云梯,冲在最前面,立下大功,被加封为检校司徒、沁州刺史。

那时候,朝廷正在攻打襄阳,刘词又兼任了行营都虞候。襄阳城破后,他被升为沁州团练使。在沁州当官一年多,即使休息的时候,他也要穿着盔甲枕着兵器睡觉。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靠着勇敢才当上高官,哪能一天忘记自己的本分?如果只顾着吃饱穿暖,那身体就会变弱,将来还怎么报效国家呢!”

等到后汉建立,他又被任命为奉国右厢都校,还遥领阆州防御使。他跟随太祖平定邺城后,又被加封为检校太保。乾祐年间,李守贞在河中叛乱,太祖亲征,朝廷任命刘词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遥领宁江军节度使,兼任行营马步都虞候,让他驻守在河西。

第二年正月,李守贞派了几千敢死队夜袭刘词的营地。大家都吓得不知所措,只有刘词神色自若,他告诉大家:“这只是一些小贼,没什么可怕的!”然后,他脱下头盔,拿着兵器,指挥士兵反击,把叛军打得大败而逃。从此以后,李守贞彻底没了胆子,不敢再轻举妄动了。河中平定后,太祖很赏识刘词,把他升为华州节度使。一年后,他又被调到邢台。

太祖称帝后,刘词被加封为同平章事。三年秋天,他又被调到河阳镇守。显德年间,世宗皇帝亲征刘崇,刘词奉命率领部队随驾出征。行军到高平南面时,遇到樊爱能等人从北面退回来,说官军已经打败了,劝刘词不要继续前进。但是刘词不听,继续向北挺进。世宗皇帝听说后非常高兴,任命他为随驾都部署,又授予他河东道行营副部署的职务。

那年夏天,大军回京,刘词被任命为永兴军节度使,加兼侍中,并兼任京兆尹。第二年冬天,他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五岁。朝廷追赠他中书令的官职,谥号为忠惠。刘词出身军校,一生都在战场上度过,他总是以忠勇自负。等到他当上藩镇节度使后,能够安抚百姓,治理地方,没有苛政,所以谥号为“忠惠”,人们都认为很恰当。

子延钦,在朝廷里当了个控鹤厢使。这官职听着挺高大上,具体是干啥的咱也不太清楚,反正就是个朝廷官员。

王进,是幽州良乡人。年轻的时候挺落魄的,啥正经营生都不干,但人特别勇猛,跑得比马都快!还曾经拉帮结伙当过土匪,附近老百姓可被他害惨了。后来,有个叫符彦超的,当了河朔郡守,用钱财收买了王进,把他留在身边当打手。长兴年间,符彦超调到安州当官,手下有个叫王希全的家伙造反,王进赶紧把情况报告给了朝廷。明宗皇帝一看这小子办事效率高,就把他招进军队了。

后来契丹人入侵,在胶口打仗,王进一个人就活捉了六十七个敌人!当时汉祖皇帝(后来的太祖皇帝)是侍卫亲军统领,看到王进这么厉害,就提拔他当了贴身侍卫。汉祖皇帝镇守河东的时候,要是边境有紧急情况,就派王进拿着奏章飞奔京城,从并州到汴京,来回也就六七天,来去如风!皇帝对他也越来越赏识。后来王进继续在军队里升官,一直做到奉国军都指挥使。

跟着太祖皇帝平定内乱后,因为立了大功,又升了虎捷右厢都指挥使,后来又当了汝州、郑州的防御使,政绩也还不错。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相州节度使,可这当上节度使后,他的治理能力好像下降了不少,很多人为他惋惜。显德元年秋天,王进因为生病,在任上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检校太师。

史彦超,是云州人。他性格勇猛,胆子很大,凭借军功一直做到龙捷都指挥使这个位置。当年太祖皇帝去平定内乱的时候,史彦超就带着自己的部队跟着去了。

建国初期,他和虎捷都指挥使何徵一起驻守晋州。碰巧刘崇和契丹人入侵,围攻晋州城一个多月。当时晋州没主帅,知州王万胆小怕事,不配合大家。史彦超和何徵齐心协力,死守城池,多次击退敌人的进攻。敌人的进攻越来越猛烈,但我们防御措施到位,军纪严明,老百姓都没受什么影响。后来朝廷派枢密使王峻带兵来支援,敌兵趁夜逃跑了。太祖皇帝很欣赏他们坚守城池的功劳,赏赐了很多东西。

没过多久,史彦超被任命为龙捷右厢都指挥使,接着又升任郑州防御使。后来刘崇又去攻打潞州,皇上亲自带兵去征讨,任命史彦超为先锋都指挥使。在高平之战中,他第一个冲锋陷阵,立下大功,被授予华州节度使,仍然担任先锋。大军到达河东城下的时候,契丹人在忻州和代州之间扎营,遥相呼应刘崇的军队。朝廷下令让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率领各路将领驻守忻州,抵挡契丹人。符彦卿在忻口袭击了契丹军。史彦超率领先锋部队追击契丹军队,结果追得离大部队比较远,中了敌人的埋伏,不幸战死。

世宗皇帝很惋惜他,追封他为太师,以示表彰,还下令优厚地抚恤他的家人。

史懿,字继美,是代郡人。他原来的名字跟太祖的庙号重名了,所以改了名字。他爸爸叫史建瑭,曾经跟着唐庄宗打仗,当先锋都校,《唐书》里头有记载他呢。唐庄宗攻打镇阳的时候,史建瑭被流矢射中死了,那时候史懿才刚刚成年。庄宗因为史懿他爹是为国捐躯的,就召见他,让他当昭德军使,没多久又升他当先锋左右厢都校,让他继承他爹的军功和名声。天成年间,史懿当上了涿州刺史。后晋建立初期,他从赵州刺史升迁到洺州团练使,接着又当了亳州和凤州的防御使。晋祖觉得他弟弟史翰娶了晋国长公主,所以对他特别器重。天福年间,史懿被任命为彰武军节度观察留后。开运初期,他先后担任澶州和贝州的节度使。三年后,调任泾原节度使。没过多久,契丹人就入侵中原了,当时很多地方的节度使都听从了契丹的召唤,唯独史懿坚守城池,拒绝了契丹的招降,还向后汉高祖进贡表示效忠。后汉建立天下后,就封史懿为检校太尉、同平章事,还给了他功臣的称号。广顺初年,又加封他为检校太师、兼侍中,晋封邠国公。显德元年春天,史懿抱病回朝。

(《东都事略·杨廷璋传》记载:周太祖曾经让杨廷璋想办法对付泾原节度使史懿,杨廷璋就悄悄地把圣旨给史懿看了,史懿于是进京,从而避免了一场灾祸。)史懿在回朝的路上经过洛阳,死在了自己的府邸里,享年六十三岁。死后被追赠为中书令。

王令温,字顺之,是河北河间人。他爸爸王迪,当过德州刺史,后来追赠太子太师。王令温年轻的时候就以勇敢闻名,一开始在唐庄宗手下当兵,慢慢升到厅直军校。

后来李存勖当主帅的时候,曾经在上谷跟契丹打仗。李存勖骑的马受惊了,被敌人追着跑,王令温赶紧把自己的马让给李存勖,自己徒步作战,箭矢嗖嗖地射出去,敌人被逼得稍微退了一些。李存勖当皇帝后,王令温一路升迁,做到神武彰圣都校。

到了后晋,他从淄州刺史升到洺州团练使。安重荣在镇州造反,后晋高祖派王令温当行营马军都指挥使,跟都帅杜重威一起在宗城打败了安重荣的军队。因为立了功,王令温被任命为亳州防御使,不久又升任永清军节度使。

正赶上契丹来入侵,王令温奉诏进京,结果契丹攻陷了贝州,他的家人因此被契丹俘虏了。后晋少帝很同情他,任命他为武胜军节度使。没过多久,他又被调到延州,后来又调到灵武。

汉朝建立后,他又当上了永清军节度使,后来又改任安州节度使。国家刚建立的时候,他被加封为检校太尉、同平章事。世宗继位后,他被调到镇安军节度使,后来辞去职务回到京城。

显德三年夏天,王令温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二岁,朝廷追赠他侍中。

周密,字德峰,是山西应州神武川人。一开始他在后唐武皇手下当兵。唐庄宗征讨平山,唐明宗攻打汶阳,周密都跟着出征,立下了不少功劳。庄宗平定梁国后,周密被任命为镇州马军都指挥使。明宗即位后,周密升迁,做到河东马步军副都指挥使。

到了后晋天福年间,他被任命为冀州刺史,后来官职越来越高,做到检校司徒,然后调回朝廷担任右羽林统军、检校太保。天福四年秋天,他又被任命为保大军节度使、检校太傅。结果他管辖的百姓造反了,周密把叛乱平定了,之后调任晋州,官职也升为检校太尉。

后汉开运年间,周密调回朝廷担任右龙武统军。三年秋天,他又被派去镇守延州。那年冬天,契丹攻破中原,延州军队发生哗变,推举高允权当领导。当时周密占据东城,高允权占据西城,双方僵持了很久。后来后汉高祖刘知远在太原起兵,派人来安抚延州,周密就放弃了延州城,跑到太原投奔刘知远。跟着刘知远回汴京后,周密就在京城长期居住。

广顺年间,周密被授予太子太师的荣誉称号,告老还乡。显德元年春天去世,享年七十五岁。他的大儿子周锐在朝廷做内务官,二儿子周广历任多个卫戍部队的大将军。

李怀忠,字光孝,是山西太原晋阳人。他父亲李海是太原府的军校。李怀忠身材高大魁梧,一开始在唐庄宗手下当兵,属于保卫军。在夹城之战中,李怀忠第一个冲上城墙,因为立功被提升为本军副兵马使。庄宗平定山东后,李怀忠升迁为保卫军使。

天成年间,他历任陕府、许州、沧州都指挥使,还被遥领辰州刺史。清泰年间,因为河西的少数民族叛乱,李怀忠被派去方渠驻守。后晋高祖石敬瑭即位后,因为李怀忠是他的老朋友,就把他召回朝廷掌管禁军,后来升迁为护圣左右厢都指挥使,还被遥领寿州节度使、检校太保。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同州节度使、检校太傅。

少帝即位后,李怀忠调回朝廷担任右羽林统军,后来改任左武卫上将军。广顺年间,他被授予太子太傅的荣誉称号,告老还乡。三年夏天去世,享年六十六岁。朝廷追赠他太子太师的称号。

白文珂,字德温,是太原人。他曾祖父叫辩,他父亲叫君成,当过辽州刺史。白文珂一开始在后唐武皇手下做事,被任命为河东牙将,后来升迁为辽州副使。庄宗继位后,他又被调到振武,当上了都指挥使。

天成年间,镇州节度使王建立推荐他担任本州马步军都指挥使,还被遥授舒州刺史、检校司空。之后,他又先后担任青州、魏府都指挥使,以及瀛州、蔚州、忻州、代州四州刺史。在代州任职期间,他还兼任了蕃汉马步都部署。汉高祖镇守并州时,推荐他担任副留守、检校太保。

汉朝刚建立的时候,白文珂被任命为河中节度使、西南面招讨使、检校太傅。汉高祖平定两京后,他又被调任天平军节度使,并被加封为同平章事。没过多久,他又被派去镇守陕州,官至检校太师。正赶上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叛乱,朝廷就让他担任河中府行营都部署。当时白文珂已经年纪大了,朝中大臣担心他不是李守贞的对手,于是就派太祖西征平叛。河中平定后,白文珂被任命为西京留守、河南尹。

太祖登基后,又加封他为兼中书令。不久之后,他以太子太师的身份退休回家。世宗继位后,封他为晋国公。显德元年,白文珂在西京去世,享年七十九岁。朝廷为此停朝一天表示哀悼。

他的儿子廷诲,在后来的朝代做官,历任过好几个卫将军,最后去世了。

白延遇,字希望,是太原人。小时候在晋国的皇宫里长大。十三岁的时候,就跟着晋祖皇帝去打蜀国,因为他勇猛强悍而闻名。晋朝统一全国后,他历任禁军将领,一直升到检校司空这个职位。

天福年间,晋祖皇帝在邺城,安重荣在镇州叛乱,带着几万大军直逼京城。晋祖皇帝命令杜重威统领各路将领去抵御叛军。当时白延遇没被派去,他就哭着请求晋祖皇帝,愿意冲锋陷阵,走在最前面,晋祖皇帝答应了他。到了宗城战场,白延遇率领他的部下第一个冲上去,砍杀了数十个敌人的脑袋。战斗正激烈的时候,他的剑都断了,其他将领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晋祖皇帝听说后,立刻派使者送给他宝剑和好马。常山战役结束后,因为他的功劳,他被授予检校司徒的官职,担任马军左厢都校。后来他又出任汾州刺史,接着升迁为复州防御使。

国家刚建立的时候,他被加封为检校太保,不久后请求告老还乡回到京城。正赶上太祖皇帝亲自带兵征讨兖州和海州,太祖皇帝任命白延遇为先锋都校。兖州平定后,他被授予齐州防御使的职位。一年多后,他又改任兖州防御使。他在兖州做了两年官,政绩显著,百姓都很安居乐业,甚至有几百个百姓一起到京城请求朝廷为他立一块刻有政绩的碑来歌颂他的功德。

显德二年冬天,世宗皇帝任命宰相李谷为淮南道军都部署,同时任命白延遇为先锋都校。三年春天,白延遇和韩令坤率领部队率先进入扬州,军威十分强盛,后来又奉命率领其他部队驻扎在盛唐地区,前后打败了淮贼一万多人。四年夏天,世宗皇帝从寿春班师回朝,任命白延遇为同州节度使,但他还没上任,就被再次命令率领军队南征。同年冬天,他在濠州城下因病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太尉。

唐景思,是秦州人。他小时候是杀狗为生的,但很擅长斗狗。一开始,他在伪蜀当个小军官。唐同光年间,庄宗派魏王继岌带兵攻打蜀国,当时景思带着他的部队驻守在固镇,他第一个打开城门投降了魏王继岌,然后被任命为兴州刺史,后来又做了贝州行军司马。

后来契丹人攻打他的城池,结果他被俘虏了,成了契丹人的俘虏。契丹的赵延寿早就听说过他的名声,就把他留在身边做事,让他当负责壕沟工事的官员。开运年间快结束的时候,契丹占领了中原地区,他们任命景思为亳州防御使。

景思当官期间,碰上几万草寇围攻亳州城,景思拼尽全力抵抗。几天后,城池还是被攻破了。景思挺身而出,派人向邻近州郡求援,很快得到几百人的援军,把草寇赶跑了,夺回了亳州城,亳州的老百姓都因此得救了。

汉初年,景思被调到邓州当行军司马,他一直郁郁不得志,后来请求退休回京城。乾祐年间,朝廷任命景思为沿淮巡检使,他多次击败淮南的贼寇。当时,史宏肇这个人特别狠毒贪婪,他经常诬陷南北方的富商,把他们杀掉,抢走他们的钱财,还大开告密之门,鼓励大家互相告发。

景思手下有个仆人,贪得无厌,景思对他已经很好了,但他还是不满足,有一天,他竟然拂袖而去,跑到史宏肇那里告状,说景思收受淮南的贿赂,私藏武器,想里应外合。史宏肇马上派了三十个骑兵去抓景思,告密者对带队的士兵说:“景思力气很大,一个人能抵十个人,看见他就要立刻杀了他,不然就来不及了!”

抓捕的骑兵到了,景思主动出来迎接他们。有人想抓他,景思用双手抱住那个人,大声喊冤:“冤枉啊!我唐景思犯了什么罪?就算我有罪,死也不晚,为什么不让我解释清楚?你们都是男子汉大丈夫,怎么能这样呢?”带队的将领下令放了他,然后让告密者当面对质,说景思收受淮南的贿赂。景思说:“我家人的东西都在这里,如果我有十贯钱的积蓄,那才叫受贿呢!你说我私藏武器,除了朝廷发的之外,我一件也没有私藏!”

来人搜查了他的家,只找到一个衣箱和一些军籍粮簿,于是就放了他。景思说:“你们干脆把我捆起来押解到京城吧!”早些时候,景思有个关系很好的朋友王知权在京城,听说景思被诬陷了,就去找史宏肇说:“唐景思对国家一片赤诚,我侍奉他三十年了,他孝顺父母,讲义气,现在被这样诬陷,怎么才能洗清冤屈呢?让我先去坐牢吧,请您彻查景思的案子,别让他冤死!”史宏肇被他的忠义感动,让他先坐牢,每天还给他送酒食。

景思被戴上枷锁,准备押解到京城的时候,颍州、亳州的老百姓都跟着到了京城,大家为他作证。史宏肇于是审问了那个告密者,他最终承认自己诬陷了景思,于是被处斩。史宏肇最后奏请朝廷释放了唐景思。

话说显德年间刚开始的时候,河东的刘崇带着他的军队来打仗,咱们皇帝世宗亲自率领六路大军去抵抗。

到了高平战场上,景思在世宗皇帝的马前,又是跳又是蹦地好几次,还说:“皇上,能不能赏我一副坚固的盔甲,让我试试我的本事?” 世宗皇帝这才知道他的名字。后来,高平之战打胜了,抓了好多俘虏,大概几千人吧,世宗就让景思当“效顺指挥”,管着这些俘虏,派他去淮河那边。

三年春天,世宗皇帝亲自带兵去淮河地区打仗,景思又立了战功,皇帝就让他遥领饶州刺史的官职。没过多久,又升官了,改任濠州行刺史,让他带兵攻打包围濠州。四年冬天,景思在激烈的战斗中受了伤,几天后就死了。世宗皇帝很惋惜他,下诏追封他为武清军节度使。

史书上评论说:自古以来,当臣子的,地位越高就越危险,功劳越大就越难保全,如果不是贤能的人,谁能避免这种结局呢?更何况,王邺是昏庸无能的,周太祖又是个性格强硬多疑的皇帝,想要不招惹祸端,谈何容易啊!从福进以下,都是将帅中的优秀人才,手握兵权,建功立业,这也很正常。只有彦超为了抵抗敌人而战死沙场,这难道不能说是忠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