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崇弼一开始在后唐当官,从吏部郎中升到给事中。那时候他族兄昭序也从给事中升了左常侍,兄弟俩都在朝廷要职,当时人们都很羡慕他们。天福年间,孔崇弼又升了左散骑常侍。他没什么真才实学,就只会说笑,跟人玩闹,眉飞色舞的,讨好别人。五年后,朝廷派他出使海路,去杭州和越州。之前,浙江地区送礼行贿,每年都要送去上万贯钱。当时有人议论说:“孔常侍命好,却没钱;有钱的人,命却不好。”第二年他回朝,结果在海上船坏了,两手空空地回来了。(案:以下残缺。)

陈保极是福建人,好学,擅长写作。后唐天成年间考中了进士,秦王从荣听说他的名声,就把他招到身边当幕僚。从荣为人素来急躁暴烈,后来因为陈保极没告诉他就去拜访宰相,就用马鞭抽打了他一顿,后来把他外放到定州当推官。从荣失败后,执政大臣知道陈保极受了委屈,就提拔他做了三个部门的官员,先后担任礼部、仓部员外郎。当初,桑维翰考中进士那年,陈保极在秦王幕府,就开玩笑跟同僚说:“我听说今年考中了三个半人。”因为那年一共录取了四个人,陈保极觉得桑维翰能力很差,所以说他是个“半人”。天福年间,桑维翰当了宰相,陈保极当时在仓部当郎官,担心会被罢官降职,心里很不踏实,就请求休假去南方游玩,想找个机会退休。结果,襄州、邓州的长官把他的言行举止报告给了朝廷,桑维翰就向高祖皇帝奏报说:“陈保极是福建人,很狡猾,恐怕会逃到淮海地区。”于是皇帝下诏把他召回京城,想治他的罪。同僚李崧极力为他辩解,最后朝廷让有关部门在他住处审问他,把他贬为卫尉寺丞,还剥夺了他的官服。后来他又恢复了仓部员外郎的职位,最终因为愤懑而死。

陈保极没什么真本事,却有傲慢的名声,而且为人非常吝啬,得到的俸禄从来不花在自己身上,只吃些粗茶淡饭。他跟人下棋,输了就用手把棋盘弄乱,因为他不想付赌注。他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妻子儿女,帷帐里只藏着十锭白银,是别人的东西,当时人们都很嘲笑他。

王瑜,祖籍是范阳。他爸爸王钦祚,做到殿中监,后来外放当了义州刺史。王瑜这个人啊,性子很凶狠狡猾,但是又特别聪明能干,骑马射箭、写文章都厉害,在当时也算个人物。他一开始官职不高,慢慢升迁,当上了从事。天福年间,他被任命为左赞善大夫。正好那时候濮州秋收大丰收,但是税收却分配不均,朝廷就派他坐着官车去调查,制定合理的税收方案。

到了濮州后,王瑜就对当地负责簿籍的官员胡蕴、惠鹗说:“我穷了好久了,家里一点积蓄都没有,你们帮我跟县令打个招呼,顺便借点钱花花。”就这样,濮州五个县的县令一共凑了五十万钱,偷偷送给王瑜。王瑜就写了个奏折上报朝廷,高祖皇帝一看,感叹道:“竟然有这么清廉谨慎的官员,真是个好官啊!”结果呢,那两个簿籍官员和五个县令立刻就被罢官了,而王瑜却升官了,当上了太府少卿。

杜重威镇守东平的时候,王瑜他爹王钦祚是杜重威的副手。后来杜重威调到常山,王瑜就偷偷摸摸地跟杜重威使坏,让杜重威奏请朝廷让他当恒州节度副使,就这样,他顶替了他爹的位置。一年多后,王瑜调回京城,当了刑部郎中。丙午年,他爹王钦祚被任命为义州刺史,王瑜就回家探望。当时契丹已经占领了中原地区,何建把秦州献给了蜀国,王瑜就劝他爹说:“要是不赶紧往西跑,就要被契丹人抓住了!”他语气强硬地说了好几次,他爹生气了,不听他的。

王瑜他爹卧病在床十多天,王瑜就拿着剑威胁他:“您老人家年纪大了,又没主意,想被敌人烧死吗?要是不赶紧想办法,我就杀了您!”他爹没办法,只好听他的。当时陇东驻扎着军队,堵住了去西边的路,他们想往北边去投靠少数民族,需要经过义州,王瑜就和当地的土匪头子赵徽结拜兄弟,跟赵徽说:“到了成都,我当宰相,我爹当将军,你当一个大郡守,怎么样?”赵徽答应了。王瑜担心赵徽会出卖他,就先把妻儿老小安顿在州里。

出发的时间到了,赵徽偷偷召集了他的手下,在郊外埋伏。半夜,王瑜全家老小浩浩荡荡地出发,行李辎重绵延十多里。赵徽的亲信们沿着沟渠逃跑,到了马峡路口,点燃火把互相呼应,埋伏的土匪们冲了出来,砍掉了王钦祚的头,挂在长矛上。王家几十年积累的金银财宝,都被土匪抢走了,王家上上下下几百口人,几乎都被杀光了。王瑜一个人跟一千多人战斗,箭箭不落空,双手都打出血了,直到走投无路,才夜里逃到山里,剃了头发做了和尚。一个月后,他被樵夫抓住,押送到岐州,被侯益杀了,那年他才三十九岁。

瑜的姑姑是个寡妇,后来搬来和她一起住。她以前丈夫留下的孩子,好几年都没生孩子。她经常预先告诉别人吉凶祸福,结果都准了。契丹人攻打京城的时候,一个月前她对瑜说:“暴兵马上就要来了,应该赶紧离开,如果不走,乱子一定会波及到你的。”后来瑜果然死了,这真是应了那句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张继祚是以前齐王张全义的儿子。他一开始是河南府衙里的指挥使,他父亲张全义死后,他就升任金吾将军,接着又当上了蔡州刺史,官一直做到检校太保。明宗皇帝祭天的时候,他负责后勤保障,之后又升任西卫上将军。唐朝清泰年间,他母亲去世,他回家守孝。天福年间,他的丧期还没过完,碰上张从宾造反,张从宾带兵逼迫他,把他带到河阳,让他当留守。张从宾失败后,他和两个儿子都被朝廷处死了。张继祚以前和范延光关系不错,曾经送过马给他。后来朝廷起兵讨伐邺城,他被巡逻的士兵抓住了,这事儿被报告给了皇帝。高祖皇帝很忌惮他。张从宾失败后,宰相桑维翰因为他的父亲桑珙以前侍奉过齐王,请求赦免张继祚,但是高祖皇帝没答应。(《资治通鉴》记载:史馆修撰李涛上奏说:张全义有再造洛阳的功劳,请求免除他家族的罪责。于是高祖皇帝才停止了对张继祚妻子的追究。)最后只处罚了张继祚这一支,没有株连他的家族其他人。

郑阮,是洺州人。年轻的时候当了个地方小军官,唐庄宗打下山东地盘后,郑阮就带着队伍投降了,后来官职也越升越高。

郑阮有个儿子,从小就跟着后唐明宗身边的红人安重诲混,安重诲觉得这小子精明又鬼灵精怪的,挺喜欢他。明宗当皇帝后,就把郑阮提拔到凤翔节度副使的位置。那时候末帝李从珂还在凤翔镇守,郑阮跟末帝的关系也挺熟络的。

末帝继位后,又把郑阮调到赵州当刺史。可这郑阮为人贪婪又糊涂,老百姓家里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他都暗中调查记录在案,然后勒索钱财,让老百姓花钱消灾。有个县令因为捐税的事儿违抗了他的命令,郑阮就偷偷地送礼给一些人,让他们暗中找这个县令的毛病,最后硬是把县令给罢官了,当时好多人都觉得他做得不对。

他还曾经用官府的印信,从各个黑店里抓来一些人,说是要送到青州去,还弄了个假的丧事,把这些人都抬着棺材往洺州送。因为路途遥远,老百姓害怕,就愿意花一百贯钱来免除这个苦差事。其实郑阮根本就没死人,他就收了钱,把那些人放了。当时就有识之士说:“这不是好兆头啊!”

没过多久,郑阮又被调到曹州当刺史,结果治理地方越来越糟糕。后来高祖李存勖起兵造反,打进洛阳,郑阮从曹州赶到洛阳朝见皇帝,结果没多久就被曹州的指挥使石重立给杀了,全家老小一个都没留下。

胡饶,是梁地人。年轻的时候,他在当地连帅手下当差,做个小官,后来升迁到马步都虞候。碰巧唐明宗当时驻扎在那儿,他和部将王建立关系很好。明宗当上皇帝后,王建立被封为常山节度使,就推荐胡饶做了真定少尹。胡饶这个人本来就阴险狡诈,当官后一点儿士大夫的风范都没有。

有一次,胡饶因为公务去了赵郡,碰上平棘县令张鹏献了个计策,建议在每个县管辖的乡里都设立一个乡直,每月向县令汇报他的出行情况。胡饶就从中牵线搭桥,把这个主意推荐给了王建立。王建立用了这个办法,结果好几年下来,官司越来越多,四个郡都乱成一锅粥。到了天成末年,王都那边发生叛乱,暗中想和王建立结盟,成为兄弟之国。那时候,胡饶还推荐了梁朝的右庶子张澄当判官,王建立也和他很亲近。张澄这个人根本不懂书,每次跟人一起坐着,就拿《阴府经》和《鬼谷子》来充门面。王建立私下把和王都结盟的事告诉了张澄,张澄和胡饶都表示赞同。后来王师围攻中山,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可见胡饶这个人有多么凶狠残暴。

清泰初年,冯道出任同州节度使,胡饶当时是他的副使。冯道是朝廷重臣,很少和胡饶来往。胡饶为此很生气,每次喝酒后就在节度使衙门门口骂冯道。冯道每次都把他请进去,用酒菜款待他,然后恭敬地送他走。冯道对身边的人说:“这个人坏事做尽,迟早会有报应,我干嘛生他的气呢?”后来,胡饶闲赋在家,住在河阳。天福二年夏天,张从宾造反,胡饶就跑去投奔他,想跟着他一起干。张从宾兵败后,胡饶听说王建立镇守平卢,就逃过去投奔他。王建立把他抓起来,杀了他,然后上报朝廷。这件事让大家都觉得大快人心。

刘遂清,字得一,是青州北海人,是梁朝开封尹鄩的养子。他父亲刘琪,官做到鸿胪卿才退休。刘遂清从小就聪明又懂事。他一开始在梁朝做保銮军使,后来升迁到内诸司使。后唐庄宗攻入汴州,他的官职没变。明宗即位后,升他为检校尚书仆射,让他负责西都的防务。

一年多后,因为中山王有反叛的迹象,朝廷就派刘遂清去易州当刺史,让他去阻止中山王的叛乱。刘遂清到了易州后,制定了很好的防御策略,易州境内百姓都因此受益。中山王平定后,刘遂清被升为检校司空,又调到棣州做刺史。在后唐天成、长兴年间,他先后管理过淄州、兴州、登州三郡,政绩都很出色。

(《资治通鉴·潞王纪》记载:后唐庄宗从凤翔起兵的时候,召见兴州刺史刘遂清,刘遂清却迟迟不肯前往。等到听说庄宗已经进入洛阳,他才把三泉、西县、金牛、桑林等地的戍兵都召集起来回师,从散关以南的城镇全部被放弃,都落入蜀军手中。刘遂清回朝后,庄宗本来想治他的罪,但考虑到他能主动回朝,就赦免了他。)

高祖即位第二年,刘遂清被任命为凤州防御使,还被加封为检校司徒。这时他母亲去世,他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他又被任命为内客省使、右监门卫大将军。六年后,皇帝到邺都巡幸,刘遂清升任宣徽北院使兼判三司,还被加封为检校太保。七年,少帝继位,刘遂清又被加封为右领军卫上将军,还被赐予“竭诚翊戴保节功臣”的称号。八年,他被外放去郑州当官,还被加封为检校太傅。

开运二年,他升任安州防御使。没过多久,他就上表称病,朝廷准许他请求,他回到上蔡,最后死在驿站里,那是在开运三年四月。

话说这遂清啊,为人孝顺,心地纯洁。他在淄川当官的时候,特地从北海把母亲接来郡里。母亲一到地界,遂清就赶紧跑到路边,牵着马慢慢走,走了几十里地。当地父老乡亲夹道欢迎,那场面可壮观了,当时大家都夸他孝顺。遂清这个人呢,其实不太识字,但他很有头脑,点子多。后来他当了三司使,负责给百官发俸禄。每次发俸禄的时候,他都跟判官商量:“这些人啊,不见得个个都有真本事,很多都是世袭的官位,咱们得把那些不干净的清除掉,留下那些清廉的。” 有人就反对了:“想当年唐朝的浑瑊、郭子仪、颜真卿、段秀实,每次大赦天下,都允许他们家里一个儿子做官,这可是惯例啊!而且这还能激励后代,为国家留下美谈,哪有因为每个月发俸禄就裁撤官员的道理?这恐怕不妥吧!” 大家伙儿一讨论,遂清的这个想法就减弱了。

房皓,是长安人。年轻的时候,他在唐朝宰相崔魏公家里当差。后来天下大乱,他就跑到蒲州去了。天成年间,唐末帝出镇河中,房皓在路上迎接他,想在军中谋个差事。末帝挺喜欢他,就让他负责接待宾客。等末帝当了皇帝,房皓就升官了,先后做了南北院宣徽使,后来又跟赵延寿一起当枢密使。那时候薛文遇、刘延朗那些人在朝廷里当权,房皓虽然身居要职,但他的意见十次也只有三四次能被采纳,他总是顺着形势走,从不主动出头。朝廷有什么大事要商量,房皓跟那些端明学士们一起围坐讨论,他经常在众人中间低着头睡觉,他躲事就是这样。高祖皇帝登基后,考虑到房皓在乱世中保全了自己,没有做过什么坏事,就特别开恩赦免了他,封他为左骁卫大将军,让他留在西京。开运元年春天,房皓在洛阳去世了。

孟承诲,是个大名人。一开始在本地当个小兵,后来碰上赵匡胤(高祖)路过这儿,就升了官当了个客将。之后又升任宗城县令,任期满了,老百姓都拥护他留下,于是他又当了常山藁城县令,在这些地方他都干得很不错。赵匡胤当了皇帝后,提拔他当了宫门副使,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检校司空、太府卿、右武卫大将军,官位很高了。

等到少帝继位,因为孟承诲为人精明,很会揣摩皇帝的心思,又和当时的权臣宦官暗中勾结,朝廷里但凡有什么好处美差,都少不了他,一年里好几次这样,所以他家财万贯,房子也盖得富丽堂皇。后来契丹人打进开封,张彦泽带兵逼近皇宫,少帝让孟承诲出主意,孟承诲却躲了起来,不敢去。少帝逃出皇宫,暂时住在开封府的住所,就把孟承诲背叛他的事告诉了张彦泽,让张彦泽抓了他杀了,他的老婆孩子也被发配到边疆。后来汉高祖赵匡胤即位,追封他为太保。

刘继勋是卫州人。唐朝天成年间,赵匡胤驻扎在邺都,刘继勋当时是他的客将,赵匡胤很欣赏他为人谨慎,把他留在身边,跟着赵匡胤转战各地。赵匡胤当了皇帝后,提拔他当了宫门使,后来又外放当了淄州刺史,接着又升迁为澶州防御使,不久又调任郑州,然后从宣徽北院使升任华州刺史。一年多后,又调任同州。当初少帝和契丹人断绝了友好关系,刘继勋也参与了这个计划。后来契丹皇帝来到开封,刘继勋从同州赶来朝见,契丹人就责问他。当时冯道也在旁边,刘继勋情况危急,就指着冯道说:“少帝在邺都的时候,冯道是宰相,他和景延广一起商量,导致了南北关系破裂。我官位低微,没说过什么话,现在请您问问冯道,他最清楚。”契丹皇帝说:“这个老头子不是爱惹事的人,别把他牵扯进来,都是你们这些人的错。”刘继勋不敢再说话了。刘继勋当时有病,契丹皇帝就派人去查看他的病情,说是患了风痹症,契丹皇帝说:“北方天气冷,住在这儿病就好了。”于是下令把刘继勋关了起来。后来又放了他,刘继勋因为疾病最终在家中去世。(《资治通鉴》记载:契丹皇帝听说赵在礼死了,就释放了刘继勋,刘继勋忧愤而死。)后来汉高祖赵匡胤进入开封,追封他为太尉。

郑受益,字谦光,是唐朝宰相余庆的曾孙。余庆的儿子余浣,孙子余从谠,都当过太原节度使,还都做过宰相。余从谠的哥哥余处诲,当过汴州节度使。他们家一直清廉俭朴,很有士大夫的风范,朝中上下都把郑家视为模范。郑受益继承了家风,凭借文学才能步入仕途,历任多个官职,从尚书郎升到右谏议大夫。

天福七年夏天,他上奏章弹劾张彦泽的诸多罪行,请求朝廷依法处置,但是十多天都没得到回复。他又上书直言不讳地批评朝政,毫不避讳,惹恼了当权者。不久,他就以生病为由告假,回到长安。高祖皇帝驾崩后,因为他没有参加国丧而被免职,后来大赦天下,他又被任命为京兆少尹。宰相赵莹出镇咸阳秦州,因为郑受益是朝中老同事,对他非常器重。当时天下都在向朝廷借钱,赵莹就对郑受益说:“京兆府的户籍情况,百姓的贫富情况,你都清楚,你负责评估一下,制定一个公平合理的方案。”赵莹相信他,就让他和王人一起负责这件事。

郑受益因为之前被免职,对仕途已经看淡,于是开始贪污受贿,想弄点钱过日子;他又仗着家族背景,欺压同僚,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跟谁都不对付。后来他的贪污行为败露,传得沸沸扬扬,赵莹没办法,只好查办他,查出来他贪污了上百万钱。天福八年冬天,郑受益在家中被赐死。他祖上几代都是朝廷重臣,却最终落得如此下场,让很多士大夫都惋惜不已。

程逊,字浮休,是寿春人。(此处原文缺失)他被召入翰林院担任学士,从兵部侍郎承旨升任太常卿。天福三年秋天,朝廷派他出使吴越(《十国春秋》记载:礼部尚书程逊被任命为加恩使)。他母亲年老体弱,双目失明,程逊却并没有以此为由向领导请假。临行前,母亲用手抚摸着他的脸,哭泣着送别他。仲秋的夜晚,阴沉昏暗,程逊写了一首诗:“幽室有时闻雁叫,空庭无路见蟾光。” 同僚们看到这首诗,觉得诗句有些不同寻常。等他出使回来,却不幸遭遇水灾溺水身亡了。

李郁,字文纬,是唐朝宗室成员。年轻时在宗庙里做过官,天成、长兴年间,一步步升迁到宗正卿。他为人公正平和,在各个岗位上从不偏袒谁,也不怕得罪人。高祖皇帝登基后,任命他为光禄卿。有一天他午睡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吃了个大枣,醒来后就生病了,对亲朋好友说:“我听说‘枣’字跟‘再来’谐音,像是呼唤灵魂的样子。我现在感觉身体很虚弱,恐怕不行了!”天福五年夏天,李郁去世了,追赠太子太保。

马重绩,字洞微,从小就学习天文历法,精通太一、五纪、八象、三统等历法,住在太原。他在晋朝做官,被任命为太子右赞善大夫,后来升迁为司天监。天福三年,马重绩上书皇帝说:“历法是帝王用来校正天地运行规律,宣布国家政令的依据,但是古今历法记载,考证起来有很多出入。《宣明历》的气朔是正确的,但是星宿的度数不准确;《崇元历》五星的运行位置是正确的,但是岁差却差了一天。我认为应该结合《宣明历》的气朔和《崇元历》的五星位置,两者互相参照,这样才能准确无误。从前历代的历法,都是以天正十一月为岁首,用太古甲子为上元,时间越久,误差就越大。我综合了两种历法,创造了一种新的历法,以唐天宝十四年乙未年为上元,以雨水节气为岁首。”

皇帝下令让司天监赵仁琦、张文皓等人考核马重绩新历法的优劣。赵仁琦等人说:“明年庚子年正月初一,用马重绩的历法推算,都完全符合,没有错误。”于是皇帝下诏颁布施行这种新历法,命名为《调元历》。但是实施几年后,就发现有误差,最终没有继续使用。《调元历》不用了,马重绩又上书说:“漏刻的计算方法,是用观测北极星来确定昼夜的长度,分为一百刻,八刻六十分刻的二十等于一时,一时等于四刻十分,这是古时候一直沿用的方法。现在这种方法失传了,以正午为一天的开始,把未时四刻十分的时间算作午时,因此昼夜的明暗变化都不准确,请求按照古法改正。”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马重绩去世时六十四岁。

陈元,是长安人。他家世代行医,一开始给河中王重荣当医生。乾符年间,后唐庄宗李存勖从太原带兵攻打王行瑜,路过蒲州,当时陈元在给他煎药,李存勖非常看重他。李存勖回到太原后,陈元每天都侍候在他身边。李存勖脾气暴躁,喜欢杀人,谁也不敢劝他。陈元很了解他的脾气,每次李存勖大发雷霆的时候,陈元就沉着冷静地劝谏他,因此避免了很多灾祸,所以晋地的人都非常感激他,达官贵人们送给他很多礼物,他的家门都快被踏破了。他喜欢喝酒、喜欢施舍,有什么就拿出来给别人,从不私藏。

明宗时期,他当上了太原少尹,后来又升任太府卿。长兴年间,他把平生验证有效的75个药方,以及100种配药方法,编成了一本书,叫做《要术》,刻在石头上,放在太原府衙门的左边,让大家都能看到,很多病人因此受益。天福年间,他年纪大了,上表请求退休,以光禄卿的职位告老还乡,最后死在晋阳,活了八十多岁。

史书上说:记录善事,批评恶行,这是《麟史》的意义;不掩盖缺点,这是美玉的品德。所以,从崇弼以下,好的坏的都记录下来,目的是让后来的君子看到好的事情就努力学习,看到坏的事情就敬而远之。像重绩制定的历法,陈元精湛的医术,这些功绩也不能忽略不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