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崇韬,字安时,是山西代州雁门人。他爹叫郭宏正。郭崇韬一开始是李克修手下的心腹。李克修镇守昭义军时,郭崇韬负责很多事务,因为办事清廉又能力强而出名。李克修死了以后,唐庄宗李存勖重用他,让他当典谒,去凤翔办事,还让他当了教练使。郭崇韬办事很机灵,处理事情很有办法。庄宗继位后,更是特别器重他。天祐十四年,郭崇韬被任命为中门副使,和孟知祥、李绍宏一起参与军国大事。没多久,李绍宏被派去幽州办事,孟知祥又推辞了重要的职位。

之前,中门使吴珙和张虔厚因为忠诚而获罪。孟知祥害怕了,想申请外调,他老婆是璚华公主,哭着求庄宗的母亲贞简太后帮忙。庄宗对孟知祥说:“你想避开这个位置,那就推荐个合适的人来接替你吧。”孟知祥就推荐了郭崇韬。于是孟知祥被任命为太原军城都虞候。从那以后,郭崇韬就负责处理所有军务,无论多艰难的战争,他都参与其中。

天祐十八年,郭崇韬跟随庄宗去镇州征讨张文礼。契丹军队打到了新乐,唐军很害怕,很多将领都建议退回魏州,庄宗拿不定主意。郭崇韬说:“阿保机(契丹首领)是被王都吸引来的,图的是钱财,并非真心想和我们友好相处。只要我们前锋稍微挫败一下敌人,他们一定会逃跑的。更何况我们刚刚打败了汴州的叛军,威震北方,现在乘胜追击,怎么会打不赢呢?而且事情成不成,也看天意。”庄宗听从了他的建议,结果唐军果然取得了胜利。

第二年,李存审收复了镇州,派郭崇韬去清点府库里的财物。有人想用珍宝贿赂他,但他一样都没收,只买了些书。

李存勖在魏州当上皇帝后,提拔崇韬当了检校太保、兵部尚书,还让他当了枢密使。那时候,卫州被后梁占领了,澶州和相州之间,后梁的军队经常来抢劫,老百姓四处逃难,土地荒废了,军队也缺粮少弹,大家都很害怕,觉得霸业没希望了,崇韬也睡不着觉,心里特别着急。

没过多久,王彦章又攻陷了德胜南城,敌人的势力越来越大,汴州的军队又猛攻杨刘城。李存勖的弟弟李嗣源当时在郓州,消息完全断了。李存勖登上城楼四处张望,想不出办法。崇韬就说:“段凝堵住了水路,如果咱们的军队不去南方,郓州怎么守得住啊!我建议在博州东岸修筑防御工事,守住水路,但我担心汴州的军队侦察到,直接来攻击我们,所以请陛下招募一些敢死队,每天都去挑战他们,大概三四天,如果敌人没来,防御工事就修好了。”

崇韬带着毛璋等人,一万人马夜里赶到博州,看到兵器尖上闪着光,崇韬说:“我听说兵器上冒火光,是打败敌人的征兆啊!”到了博州,他们就开始渡河筑城,日夜不停地干活。崇韬在芦苇丛里坐着胡床假寐,突然感觉裤子里凉飕飕的,一看,原来是条蛇!他这么劳累,还能如此忘我地工作,真是太拼了!

过了三天,梁军果然来了。城墙又矮又低,沙土质量差,作战物资也不齐全,汴州将领王彦章、杜晏球率领大军猛攻,士兵们都没时间休息。崇韬亲自带头指挥,四处抵抗,哪里有紧急情况,他就去哪里支援。眼看城墙就要被攻破了,这时突然有人来报,说李存勖带着亲兵到了西岸,梁军一听,吓得赶紧逃跑了,杨刘城的包围圈也解除了。

没过多久,汴梁的将领康延孝投奔过来,庄宗把他叫到内室,详细询问汴梁军队的动向。康延孝说:“汴梁那边要同时从四个方向进攻,想把咱们的军队围困住。”庄宗很担心,就召集众将领商议对策。宣徽使李绍宏建议放弃郓州,和汴梁议和,以黄河为界,互不侵犯。庄宗很不高兴,独自躺在帐篷里,把崇韬叫来问:“怎么办?”崇韬回答说:“我没什么文化,不懂得引经据典,只能根据目前的形势来分析。自从陛下您十五年前起兵造反,图谋霸业,为了报家仇雪国耻,您披甲戴盔,身上长满了虱子,老百姓也受尽了苦难。如今您登基称帝,黄河以北的百姓都盼着您早日平定天下,咱们好不容易才夺取了汶阳这么一点地方,都不敢好好守着,更别说要拿下整个中原了!将来如果赋税不足,民怨沸腾,要是真划黄河为界,谁来为陛下守卫边疆?自从康延孝汇报情况以来,我日夜都在思考,分析我军的兵力,推算敌人的策略,不出今年,胜负就能见分晓。我听说汴梁要决堤放水,从滑州到郓州,不坐船根本过不去。我还听说汴梁精锐部队都在段凝手下,王彦章天天来骚扰郓州边境,他们既用大军压迫我军南面,又依靠决堤放水,认为我军无法渡过黄河,一心想收复汶阳,这就是汴梁的计策。我认为应该让段凝坚守黄河沿岸,如果他想牵制我们,我就只留一部分兵力守卫邺城,巩固杨刘防线;陛下您亲自率领大军,抄近路快速前进,直捣大梁,汴梁城里没有兵力,看到我们大军到来就会自己崩溃。如果伪梁皇帝被俘,敌军将领自然会倒戈相向,半个月之内,天下就能平定。如果不采取这个策略,而采取一些旁敲侧击的办法,恐怕难以成功。今年秋收歉收,军粮只能支撑几个月,如果决战,胜负难料;如果不决战,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失败。我听说在路边盖房子,三年都盖不好,帝王应运而生,一定有天命,成败都在天意,关键在于陛下的果断决断。”

庄宗一下子坐了起来,说:“这正合我意!大丈夫要么成就一番事业,要么成为阶下囚,就这么办!”当天就下令全军将士的家眷都返回魏州。庄宗把刘皇后和兴圣宫使继岌送到朝城西野亭,哭着告别,说:“形势危急,现在必须决一死战,如果战事不利,我们就再也见不到了。”然后留下李绍宏和租庸使张宪守卫魏州,大军从杨刘渡过黄河。这一年,庄宗擒获了王彦章,诛杀了梁氏家族,段凝也投降了,这些都是崇韬献计谋划的结果。

老朱(庄宗)到了汴州,宰相豆卢革在魏州,就让崇韬暂时管着中书省的事务。没多久,就升崇韬当了侍中兼枢密使。郊祀大典结束后,又让崇韬兼任镇州、冀州节度使,还封他为赵郡公,赏赐两千户的食邑,给了他免死金牌,相当于赦免十次死罪。

崇韬这一下权势滔天,内外无人能及。他出谋划策,总是尽心竭力地为朝廷献计献策,对朝中大臣和士族也都比较提携,所以朝野上下对他赞誉有加。刚拿下汴州和洛阳的时候,有些人送礼给他,他的亲朋好友也劝他收下,崇韬说:“我当了这么大的官,俸禄赏赐已经很多了,可伪梁时期,送礼收礼的风气很盛,现在这些藩镇节度使,很多都是以前伪梁的旧将,都是咱们皇上用计策除掉的人。他们现在突然改变态度,变成咱们自己人了,如果我坚决拒绝他们的请求,他们会不会害怕?把这些东西藏在我家里,跟放在国库里有什么区别呢?”等到郊祀大典的时候,崇韬把家里的所有财产都拿出来,用来犒赏三军。

当时,有些大臣劝庄宗把进贡的宝贝都放到内库里,那些珍宝堆积如山,朝廷赏赐将士的钱都不够用了。崇韬就上奏,请求动用内库的钱财来补充,庄宗犹豫了一下,有点舍不得。那时候天下已经平定,外敌也消停了,庄宗开始变得奢侈起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洛阳皇宫又大又气派,宫殿又深又广,那些宦官为了讨好庄宗,就编造谎言说晚上宫里闹鬼,而且好几个宦官都说看到鬼了。庄宗一听吓了一跳,赶紧问怎么回事。宦官说:“你看咱长安皇宫,后宫嫔妃差不多有一万人,每个宫殿都住满了人。现在洛阳皇宫空空荡荡的,鬼神都感到寂寞,所以闹鬼也不奇怪。”于是,景进、王允平他们就在全国各地挑选宫女,不分贫富贵贱,都送进宫里。

话说三年夏天,下大雨,黄河发大水,把天津桥都冲坏了。那会儿,天气热得要命。庄宗皇帝老是挑高楼避暑,可哪个都不满意。 宫里的太监就说:“现在皇宫里的楼阁,比不上以前长安那些达官贵人的府邸啊!以前的大明宫、兴庆宫,楼楼阁阁数都数不清,全是雕梁画栋,高耸入云,遮天蔽日,现在皇上纳凉都没个像样的地儿。”

庄宗一听,大手一挥说:“我可是天下之主,难道还造不起一座楼?” 立马就吩咐宫苑的官员去建造。 但他心里还担心崇韬会反对,于是就先找崇韬打了个招呼,说:“今年这天气太热了,我在黄河边上打仗的时候,五六月份,跟贼寇对垒,行宫又低又潮,整天骑马打仗,反而觉得凉快。现在我住在这深宫里,却受不了这酷暑,这是怎么回事呢?”

崇韬一听,就回奏道:“陛下您在黄河边上打仗的时候,汴梁的贼寇还没平定,您日夜操劳,废寝忘食,心里想着的都是打仗的事,不管是严寒酷暑,您都感觉不到。现在贼寇平定了,中原太平无事,您开始享受荣华富贵,不用再担心打仗了,就算您住的是百尺高楼,九座大殿,也比不上那时候打仗时感觉凉快啊!希望陛下能想想当初创业的艰辛,这样一来,您现在觉得热,也会觉得凉快不少的。” 庄宗听了,沉默不语。

王允平他们还是继续造楼,崇韬又上奏说:“皇宫里现在天天都在花钱盖房子,万一要是碰上灾荒年景,还请陛下暂时停止建造。” 可庄宗这次没听他的。

一开始,崇韬和李绍宏都在朝廷里当官,地位差不多。后来庄宗当了皇帝,崇韬觉得李绍宏以前比自己地位高,而且老资格的人不好管,就奏请让泽潞监军张居翰和他一起掌管枢密院,把李绍宏调到宣徽使这个职位。李绍宏特别失望,哭得稀里哗啦,心里憋屈得很。崇韬为了安抚他,就让他负责内勾使,掌管三司的财政,所有钱财都得经过他手来审查,希望这样能堵住他的嘴。可李绍宏还是很不痛快。

崇韬觉得自己立了大功,黄河、洛阳平定后,权势很大,担心别人会夺他的权,就对儿子们说:“我辅佐皇上,大事已经完成了,现在却遭到小人排挤,我想躲躲,回常山镇守,给自己留条后路。”他儿子崇廷说他们说:“爸爸,您已经功成名就了,要是现在放弃权力,就像神龙离开了水,会被蚂蚁欺负,您更应该谨慎小心啊!”崇韬的门客和旧部也劝他说:“侍中您的功劳最大,虽然有些官员眼红您,但他们肯定没法离间您和皇上。您现在应该坚决辞去枢密院的职务,皇上肯定不会同意,这样您就有借口推脱,堵住那些诽谤您的人的嘴。魏国夫人刘氏很受宠,皇后还没立,您应该奏请册立她为皇后,皇上一定会高兴。有了刘氏的支持,那些宦官还能拿您怎么办?”崇韬觉得有道理。

于是,崇韬三次上奏章坚决辞去枢密使的职位,皇上虽然下旨挽留,但他还是坚持。崇韬暗中奏请立魏国夫人为皇后,又上奏了二十五条关于时务利弊的建议,这些建议都很实用,很得人心;他还建议撤销枢密院,把权力分给各部门,以削弱枢密院的权力。但是,宦官们还是不停地造谣中伤他。

三年后,他坚持请求辞去兼任节度使的职务,皇上答应了。 《册府元龟》里记载:唐同光年间,崇韬再次上表辞去镇守的职位,皇帝的批复是这样的:“朕知道你长期掌握军政要务,一直身处艰难险境。很多犹豫不决的事情,都得向你请教;很多忧虑不安的事情,都得听取你的意见才能定下心来。当初我登基称帝,群臣议论纷纷,只有你坚定地支持我,说‘天命不可违,唐朝的江山必须恢复’,你建议我纳入你的家族,公开立下誓言;以及你秘密占领汶阳,兴兵进入险要之地;暗中打通河口,谋划占据必胜的渡口。这些事情,别人都不知道,只有你我心知肚明。后来中都出现叛乱,各方势力蠢蠢欲动,我决定平叛,兼并浚州的水军,虽然计划已定,但我还是反复征求你的意见,你果然都赞成我的决定,你的计策都非常周全有效,所以根本不需要我亲自上阵杀敌,你就已经立下了大功。更何况常山、陆梁等地还没有收复,你能够安抚百姓,团结人心,只有我知道你的才能,其他人根本无法与你相比。所以朕对你如此赏识,是不同于其他人的;朕对你的恩宠,也不是虚情假意。如今你一再谦逊,反复推辞,朕才勉强同意你担任常州节度使,让你辞去上将军的职位,又让你担任梁州节度使,但不能再兼任其他要职。你这样处处为名节着想,这种操守,古人也很难比得上。朕已经看到了你坚定的辞表,很难拒绝你的请求。你再次请求辞去汴州的职务,朕也应该答应你。”

皇上这番话,其实是对崇韬多年来忠心耿耿、屡立奇功的肯定和赞赏,也表达了对崇韬高尚品德的敬佩。 他辞官的请求,最终得到了批准。

话说有一天,李严使者从西川回来,跟庄宗汇报说王衍那家伙可以拿下。庄宗和崇韬就开始商量怎么打仗,正琢磨着选谁当大将呢。当时明宗是各路兵马的总管,正等着带兵出发。崇韬心里琢磨着,自己是个宦官,身边不少人眼红,想立个大功来压压他们,于是就上奏说:“契丹老是来犯边境,北方防线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坐镇,全指望着总管您呢。臣觉得兴圣宫使继岌,现在名声越来越大,但是还没什么大功劳,按照惯例,应该让一位亲王当元帅,把讨伐的权力交给他,这样才能树立威信。”庄宗正喜欢继岌呢,就说:“这孩子还小,哪能单独带兵啊,你得给他找个副手。”崇韬话还没说完,庄宗就说:“没人比你更合适了。” 于是就让继岌当都统,崇韬当招讨使。

同年九月十八日,他们带着六万亲军,出发去攻打西川。崇韬出发前,又上奏说:“臣才疏学浅,竟然被委以重任,全靠将士们的忠心和陛下的神威才能取得胜利。如果西川平定了,陛下选蜀地的大帅,要是说忠诚可靠,善于谋划,对君主忠心耿耿,那孟知祥就合适;要是说宰相缺人,张宪在平定叛乱方面立过大功,为人谨慎,见识广博;其次是李琪和崔居俭,都是朝中名门望族出身,很有学问,也可以考虑重用。”庄宗在嘉庆殿设宴款待西征将领,举起酒杯敬崇韬说:“继岌没啥带兵经验,你跟着我征战多年,西面的事情就交给你了。”

十月十九,大军开拔,进了大散关。崇韬指着险峻的山势,跟魏王说:“朝廷派了十万大军,已经深入到这里了,要是不成功,哪还有退路啊?现在岐州那边情况紧急,顶多撑十天半个月,必须先拿下凤州,把那里的粮草辎重抢到手,才能继续作战。” 于是,他派李严、康延孝先去凤州送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说凤州节度使王承捷投降。大军一到,王承捷果然开城投降,送来了八千兵马和四十万斤军粮。

接着到了故镇,那边的伪命屯驻指挥使唐景思也投降了,又给了我们四千兵马。 之后攻下三泉,又获得了三十多万斤军粮。从那以后,军队再也不缺粮草了,士气也大涨。 招降纳叛,安抚官员,行军打仗的策略,还有给将士们发的文书,这些事全都是崇韬一手操办的,继岌只是听命行事而已。 魏王让内官李廷安、李从袭、吕知柔负责都统府的纪律,他们看到崇韬的幕府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将领们都争着巴结他送礼,而都统府却冷冷清清,只有大将才来拜见,这让他们很看不惯,觉得丢脸。

后来,六军使王宗弼也投降了,他先给招讨府送了礼。王衍投降成都后,崇韬住进了王宗弼的府邸。王宗弼挑选了王衍的漂亮歌姬和珍宝送给崇韬,请求让他当蜀帅,崇韬答应了。 他还跟崇韬的儿子廷诲合谋,让蜀地百姓写信给魏王,请求封崇韬为蜀帅。 继岌看到这些信后,对崇韬说:“皇上很信任侍中如衡、华,怎么可能把这些老臣丢在蛮夷之地呢?况且,我也不敢提这事儿。” (《九国志·王宗弼传》:王宗弼给魏王送了礼物,然后回到成都,把成都府库里的宝贝都搬回了家。魏王派人来要征收几千万钱的军费,王宗弼却扣着不给,魏王非常生气。等魏王大军到了成都,王宗弼就让儿子承班送去价值百万的珍宝给魏王,还贿赂了郭崇韬,请求让他当西川节度使。魏王说:“这些都是我家里的东西,干嘛要送给我?”魏王进城后,第二天就指责王宗弼不忠,把他和他儿子一起斩首示众。)李从袭等人对继岌说:“郭崇韬收买蜀地人心,居心叵测,您得小心点儿。” 于是,两人之间就开始互相猜忌了。

老庄宗派内侍向延嗣带着诏书去蜀地,催促军队回师。诏书到了,崇韬却没去迎接,向延嗣气坏了。 向延嗣身边的一个叫从袭的人跟他说:“魏王是尊贵的太子,皇上身体还好好的,郭崇韬却独揽大权,目中无人。前些日子,他还让蜀地的人请求他当主帅,郭廷诲带着他的手下到处耀武扬威,摆出一副要当皇帝的样子。他跟谁交往呢?都是军队里的精锐士兵和蜀地里的恶霸。他日夜笙歌宴饮,指点江山,父子俩都这样,可见他的野心。现在军队里的将校,几乎都是郭崇韬的人,魏王在蜀地带兵,孤立无援,一旦班师回朝,恐怕会发生大乱,我们这些人到时候都不知道死在哪里了!”说着说着,两个人就抱头痛哭起来。

向延嗣回朝后把情况详细地奏报了皇上,皇后哭着向庄宗求情,请求保全李继岌。庄宗又翻阅了蜀地的账簿,说:“都说蜀地有很多金银珠宝,数都数不清,怎么会有这么微不足道的事呢?”向延嗣奏道:“我问过蜀地的人,蜀地的珍宝都进了崇韬的家,崇韬得到了上万两黄金,四十万两白银,一千匹好马,王衍最爱的六十个歌妓,一百个乐工,一百条犀牛角玉带。廷诲自己也得到十万两金银,五十条犀牛角玉带,七十个绝色歌妓,七十个乐工,其他的财物也很多。魏王府,蜀地的人送的礼物,只不过是一匹马而已。”庄宗本来听说崇韬想留在蜀地就心里不痛快,现在又听说崇韬霸占了蜀地的所有歌妓、珍宝,更是勃然大怒。

他立刻派内侍马彦珪快马加鞭赶往蜀地,查看崇韬的情况,如果班师回朝就罢了,如果真的迟迟不回,就和李继岌一起除掉他。马彦珪见到皇后说:“这祸事就要爆发了,时间紧迫,哪能再等几千里外送回圣旨呢!”皇后又再次向庄宗进言,庄宗说:“还不知道事情的真相,怎么能轻易下决定呢?”皇后于是自己写信给李继岌,命令他杀了崇韬。当时蜀地刚刚平定,山里有很多盗贼,孟知祥还没到,崇韬让任圜、张筠分头招抚,担心军队回师后,士兵们不稳定,所以回师的时间稍微延后了一些。

正月初六,马彦珪到了军队,决定十二号从成都出发去京城,临走前让任圜暂时负责留守成都,等着那边传来好消息。军队都安排好了,马彦珪拿出皇后给他的指示给王继岌看,王继岌说:“大军就要出发了,本来也没什么问题,干嘛要干这种忘恩负义的事!你们别再说了。” 从袭他们哭着说:“皇上都下口谕了,王爷您要是不去,万一中途事情败露,后果会更严重!” 王继岌说:“皇上根本没下诏书,就凭皇后的指示,怎么能杀掉招讨使呢!” 从袭他们故意制造事端来离间他们,王继岌虽然很果断,但还是勉强答应了。

第二天早上,从袭就奉王继岌的命令把崇韬叫去商量事情。王继岌故意躲到楼上不见他,崇韬进去后,王继岌的左右就把崇韬杀了。崇韬有五个儿子,廷信、廷诲跟着父亲一起死在了蜀地,廷说在洛阳被杀,廷让在魏州被杀,廷议在太原被杀,家产全部被抄没。等到明宗皇帝即位后,下令把崇韬的尸体运回去安葬,还把他在太原的旧宅子赐还给他。崇韬的儿子延诲和廷让各有幼子一人,多亏姻亲们帮忙保住才免于一死,崇韬的妻子周氏,最后在太原生活。

崇韬啊,他那可是尽心尽力辅佐王室,在创业初期吃了不少苦,功劳那是没得说,平定巴蜀,也让王室威名远扬。可惜啊,他死的时候,不管是中原人还是少数民族,都为他惋惜。

但是,很多人也觉得崇韬功劳虽大,权力却太大了,他不懂得量力而行,还听信小人的坏主意,想图个安稳,结果却像拼命逃跑一样,反而更快地招来了祸患。他性格又刚愎自用,做事冲动,既不学习前人的成功和失败经验,也不了解当时的形势,把天下大事都揽在自己身上,真是太孟浪了!

等他权势滔天,车马盈门,那些士人就都来巴结他了,他也就开始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了。他同僚豆卢革就问他:“汾阳王是北方人,后来迁居华阴,你家的侍中世代都在雁门,这难道不是沾了汾阳王的祖德吗?”崇韬回答说:“经历战乱,家谱都丢了,我祖上曾经说过,我们和汾阳王是四世同堂的关系。”豆卢革说:“那也是沾了祖德啊!” 崇韬就因为这话,开始抬高自己,打压别人,提拔那些跟他关系好的人,而那些曾经一起打江山的功臣旧部,都被他冷落了。以前那些跟他一起共事的人,要是想升官,崇韬就说:“虽然你是跟着王爷很久的老臣,但是你家没有显赫的门第,我知道你有才能,不敢轻易提拔你,是怕那些名门望族笑话我。”

征讨蜀地的途中,崇韬在兴平拜祭了尚父子仪的墓。他跟继岌私下里说:“蜀地平定后,大王当了太子,将来千秋万代,权力在握,应该把宦官都清除掉,优待士族,不光要疏远宦官,那些阉割过的马都不能再骑了!” 宫里那些伶人,个个都气得咬牙切齿;宫外那些老臣宿将,也都是气得捶胸顿足。他招来灭族之祸,其实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再加上他的儿子们骄横跋扈,目无法纪,平定蜀地后,他们把抢来的珍宝运回洛阳的府邸,等到抄家的时候,那些泥封的印章还湿漉漉的。虽然庄宗后期被小人蒙蔽,导致功臣们都没能善终,但崇韬的灾祸,也是他自己造成的。

史官说:一个人要是能得到皇帝的重用,又赶上好时候,那功劳就不能不立,名声就不能不扬。可是,一旦功成名就了,就会权势熏天,也更容易招来杀身之祸。就像漂亮的丝绸织成锦缎,上好的玉石先被雕琢一样,崇韬的下场就是这样。所以说,吴国灭亡后范蠡就离开了,齐国投降后乐毅就逃跑了,如果不是他们足够聪明,谁又能躲过杀身之祸呢?那些聪明睿智的人啊,应该从这些事情中吸取教训!

你看,那些在皇帝身边做事,而且赶上好时候的人,肯定想着要建立功勋,要博得名声,这很正常。但是,一旦他们真的功成名就了,反而容易树大招风,变得危险起来。这就像用上好的丝绸织成的锦缎,或者用上好的玉石雕琢成的器物,越是精美,越是容易受到重视,也更容易遭到破坏。崇韬的结局,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啊,吴国灭亡之后,范蠡就赶紧离开了;齐国投降之后,乐毅也逃跑了。他们能活下来,可不是运气好,而是因为他们足够聪明,懂得审时度势,及时抽身。那些聪明的人,都应该从他们的故事里学习,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