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遇,是常山人。他爹叫皇甫武,在太原那边落脚,曾经做过遮塞军的军官。皇甫遇从小就胆子大,长大后,留着络腮胡子,骑马射箭都很厉害。唐明宗当藩王的时候,皇甫遇就在他手下做事,跟着打了好多仗,立了不少功劳。

明宗当了皇帝后,就提拔皇甫遇当龙武都指挥使,还让他挂了个严州刺史的虚职。后来派他去东川打仗,让他当行营左军都指挥使。在应顺、清泰年间,他升了好几个官,最后当上了邓州节度使。他当官的地方,都搞得民不聊生,就知道搜刮民脂民膏,手下的幕僚很多都偷偷跑掉,不想被他连累。

后来,高祖入主洛阳,皇甫遇被调到中山府任职。没多久,听说他要跟镇州节度使安重荣结成亲家,朝廷就把他调到上党,后来又调到平阳,大家都觉得他这个人阴险狡诈,做事不靠谱,政事搞得一团糟。等他到了河阳,就在地盘上盖起了私宅,还挖沟渠引水灌溉,把沿途的坟墓都给毁了,老百姓虽然心里有气,但因为朝廷当时对地方官员比较宽容,所以都不敢告状。

少帝登基后,皇甫遇被免职,回到京城。过了两年,契丹南下入侵,皇甫遇被派去澶州,在郓州北津跟契丹人打了一仗,契丹军队大败,好几千人都淹死了。因为这次战功,他被封为滑州节度使。

三年后,契丹大军又来,在邯郸扎营,皇甫遇和安审琦、慕容彦超等人一起抵抗。皇甫遇要带兵渡过漳河,契丹先锋部队杀过来了,皇甫遇就先撤了,边打边退,退了二十里,到了邺南榆林店。皇甫遇对安审琦他们说:“敌军人多势众,咱们要是逃跑,肯定没命,不如拼死一战!”

于是,从早上辰时打到下午未时,打了上百个回合,己方伤亡惨重。皇甫遇的坐骑被箭射死了,他的部下杜知敏赶紧把自己的马让给了他。皇甫遇换了马继续作战,过了很久,战况才稍微缓和下来。这时杜知敏已经被契丹人俘虏了。皇甫遇对慕容彦超说:“杜知敏在危急关头把马让给我,这是忠义之举,我怎么能让他落到敌人手里!”于是,他和慕容彦超一起骑马冲进敌阵,把杜知敏救了回来,敌军都非常佩服他们的勇气。

没过多久,契丹援军又来了,皇甫遇他们无法突围。这时安审琦已经到了安阳河,他对主将张从恩说:“皇甫遇他们还没到,肯定被敌军包围了,要是不赶紧去救,他们就要被俘了!”张从恩说:“敌人太强大了,我们也无力抵抗,将军您一个人去有什么用呢?”安审琦说:“成败在天,就算战死,我也要和他一起死。如果丢了这两个将领,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皇上!”于是,他率领铁骑渡过安阳河,去救援皇甫遇他们。

契丹人看到尘土飞扬,以为援军到了,就撤兵了。皇甫遇和慕容彦超身受数处重伤才回到军营。当时,大家都感叹说:“这三个人都是猛将啊!”皇甫遇后来官至检校太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四年后,契丹人又来了,皇甫遇跟着杜重威在滹水驻扎。杜重威向契丹人送去了贡品,皇甫遇没参与这件事,等杜重威投降后,他心里很不服气。当时契丹人想让皇甫遇先回汴京,皇甫遇拒绝了,他还私下跟人说:“我身受国家恩宠,官至将相,既然不能战死沙场,还有什么脸面去见老皇上!再接受他们的命令去办事,我实在做不到!”

第二天,他们走到赵郡,住在县里的驿站。皇甫遇对随从说:“我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病得很重,主辱臣死,我不能再往南走了。”说完就气绝身亡了,远近的人听到后,都很敬佩他。汉高祖登基后,追赠他为中书令。

周广顺三年正月,也就是公元953年正月,周世宗柴荣的妻子宋国夫人霍氏,向他提出想出家当尼姑。周世宗同意了她的请求,还赏赐给她紫色的僧衣,尊称她为“贞范大师”,法名“惠圆”,并且赐给她十个月的夏腊(夏腊指僧尼的衣食供给)。

就这样,宋国夫人霍氏正式告别了后宫生活,开始了她平静的修行之路。 周世宗的恩准和赏赐,也体现了他对妻子的尊重和理解。 “周广顺三年正月,遇妻宋国夫人霍氏上言,请度为尼,周太祖许之,仍赐紫衣,号贞范大师,法名惠圆,又赐夏腊十。” 这段历史记录简洁明了,却展现了当时一段温情而又不失庄重的场景。

王清,字去瑕,是河北曲周人。他爸爸世代务农。王清年轻的时候就以勇敢、忠厚闻名乡里。后来后唐明宗设立步直军,王清参加了招募,慢慢升到小校的职位。同光年间,他参加河上的战斗,立下战功,被封为忠烈功臣。明宗当上皇帝后,从天成到清泰年间,王清历任严卫、宁卫指挥使,还被授予检校右散骑常侍的官职。天福元年,高祖起兵进入洛阳,王清被授予检校刑部尚书,并改封为扈跸忠孝功臣。三年后,他跟随杨光远平定了范延光在邺城的叛乱,被任命为奉国军都虞候。六年,襄州安从进叛乱,王清跟随高行周去讨伐,一年多都没拿下。有一天,王清请求先登城,其他军队跟在他后面,恰好城内有人接应,于是攻下了城池。王清在战斗中受了重伤,皇上还下诏书慰问他。七年,他被改封为推忠保运功臣,加封金紫光禄大夫,并担任溪州刺史。八年,朝廷下令让他率领部队驻扎在邺城。

九年春天,契丹南下,包围了邺城,王清和张从恩一起守城。少帝还专门派人送来诏书鼓励他们,并赐给他们宅子。契丹军队撤退后,因为王清守城的功劳,他的官职又升了一级。开运二年三月,他跟随杜重威北上,解除了阳城的围困,被加封为检校司徒。同年七月,朝廷派他和皇甫遇一起运送粮草到易州。十一月,他们跟随杜重威收复了瀛州,这时听说契丹大军到了,杜重威率领军队沿滹沱河往西撤退,准备前往常山。到了滹沱河的中渡桥,发现契丹军队已经占据了北岸。从二十七日到十二月五日,军队一直无法突围。

契丹军队来了以后,派精锐骑兵来阻击我们,又派一些兵力从故灵都城沿着山脚下,渡过滹沱河浅水区,向南推进到赵郡,大约一百多里,切断了我们的运输线,并且封锁了我们的退路。王清知道情况危急,对杜重威说:“我们的军队距离常山只有五里,现在在这里坚守,等粮草吃完,那该怎么办!请让我率领两千步兵作为先锋,夺取桥梁开辟道路,您再率领大军跟上,争取进入常山,一定能渡过难关。”杜重威同意了,派宋彦筠和王清一起行动。王清发起猛攻,夺回了桥梁,契丹军队稍微后退了一下,但是杜重威却犹豫着不敢前进,其实他已经暗中投降了。宋彦筠撤退了,王清在北岸列阵,严加戒备。天黑了,激烈的战斗还在继续。契丹军队不断增兵,而我们的军队已经没有武器补充了,王清和他的士兵全部战死了,当时他五十三岁。(《资治通鉴》记载:王清对将士们说:“上将掌握军队,却看着我们陷入困境而不救援,这其中一定有异心。我们应该用死来报效国家!”将士们都被他的话感动了,没有人后退,直到天黑,战斗还在继续。契丹军队不断增兵,王清和所有将士都战死了,因此其他军队都士气低落。)契丹人在战场上修建了一座京观。

后来汉高祖即位后,派人平掉了这座京观,并追赠王清为太傅。同年,王清的儿子守钧在老家义化别业招魂祭奠,将他安葬。

梁汉璋,字国宝,是山西应州人。年轻的时候,凭借着胆识和力气,在唐明宗手下做事,一路升迁,当上了突骑指挥使和奉德指挥使。唐高祖即位第二年,他被授予钦州刺史的虚职。第三年,他又被加封为检校司空,并改任护圣都指挥使。第七年,他升任检校司徒,并被授予阆州团练使的虚职。第八年,他被任命为陈州防御使,跟随少帝从澶州撤军回来后,又被加封为检校太保,改任郑州防御使,同时担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永清军兵马留后,不久后正式被授予节制权。同年,朝廷下令让他率领一千骑兵驻守冀州。后来,因为杜重威北上讨伐契丹,朝廷任命汉璋担任北面马军都排阵使,派他去收复淤口关。他在浮阳北部边界与五千契丹骑兵遭遇,激战了一整天,由于敌众我寡,最终被流矢射中,战死沙场,那是十一月,那年他四十九岁。

汉璋精通军事,屡立战功,但是当上地方长官后,他喜欢搜刮民财,没有什么好的政绩可以记载。他镇守甘陵的时候,很想平定契丹,但是因为所率领的是一支偏师,突然遭遇强敌,所以才战败身亡。这个月,他的儿子海荣献上了汉璋生前所骑的马鞭和兵器装备,皇帝很悲伤,于是追赠他为太尉。

梁汉璋有个弟弟叫梁汉瑭,也因为擅长使用长矛而闻名于世。天成年间,他担任魏府效节军使,攻打定州王都的时候,汉瑭率领的部队第一个冲进城里,俘获了王都和契丹将领托诺以及几匹好马。当时范延光镇守常山,想要那些好马,但是汉瑭不肯给他。后来汉瑭驻军赵郡,因为一些事情被朝廷问罪并处死了,当时的人都觉得很冤枉。

白奉进,字德升,是云州清塞军人。他老爸叫达子,祖祖辈辈住在北方边塞,靠打猎为生。白奉进从小就擅长骑马射箭。后来后唐武皇在太原驻扎,白奉进就跑去军营,想为国家效力,武皇把他收编到自己手下。庄宗攻破夹寨那次,白奉进第一个冲锋陷阵,庄宗看到后非常欣赏他。后来,他跟着打仗,立下不少功劳,升迁到龙武指挥使。

同光年间,魏王李继岌攻打蜀地,白奉进被提升为亲军指挥使。天成、长兴年间,他统领上军,还被加封为检校右散骑常侍。应顺年间,他又升任捧圣右厢都指挥使、检校刑部尚书,被封为忠顺保义功臣,还被遥领封州刺史。清泰年间,他又升任检校右仆射、唐州刺史,他在唐州当了一年多的刺史,政绩显著。

高祖李存勖即位后,把他召到京城,直接提升为检校司徒,担任护圣左厢都指挥使,还遥领歙州刺史。因为白奉进的女儿嫁给了皇子李重信,所以高祖对他特别信任和喜爱。两年后,白奉进又升任护圣左右厢都指挥使。同一年,皇帝出巡夷门。五月,他被任命为昭信军节度使,兼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六月,范延光在邺城造反,朝廷下令让他率领三千骑兵到滑台驻扎。

当时,符彦饶是滑州节度使。有一天晚上,有士兵夜里抢劫百姓,白奉进把他们抓住了,一共抓到五个贼,三个是白奉进自己军队的,两个是符彦饶军队的,后来都按军法处斩了。符彦饶生气白奉进没提前告诉他,心里很不爽。第二天,白奉进的部下劝他去向符彦饶道歉,白奉进就带着几个骑兵去符彦饶的营帐,向他解释。符彦饶说:“军队有自己的法令,你凭什么把我的士兵也一起杀了,这也太不讲道理了吧!”白奉进说:“军法面前,哪有什么你我之分?我现在来认错,你却还这么生气,是不是想跟范延光一样造反啊!”说完,白奉进拂袖而去,符彦饶也没挽留他。符彦饶帐下的士兵大吵大闹,抓住白奉进把他杀了。

当天,步军都校马万和次校卢顺听说白奉进被杀害后,就率领步兵攻打滑州子城,抓住了符彦饶,押解到京城,在班荆馆北处死了他。高祖李存勖为白奉进的意外身亡感到惋惜,追赠他为太傅。

卢顺密是汶阳人,一开始在梁朝将领戴思远手下当个小兵。戴思远当上郓州节度使后,带着部队驻扎在德胜渡,留下卢顺密守城。卢顺密看到北方军队越来越强大,就偷偷跑回后唐庄宗那儿,还说郓城防备空虚,可以偷袭拿下。庄宗信了他的话,马上派明宗带兵去攻打郓城,果然攻下来了,这都是卢顺密出的主意。庄宗后来把卢顺密留在身边,一路升迁,成了军官。明宗当皇帝后,卢顺密又当了好几个州的刺史。卢顺密为人厚道,带兵打仗也好,安抚百姓也好,都很有仁爱之心,口碑很好。

后来,后唐高祖去夷门,范延光在邺城叛乱,高祖命令将领们轮流带兵去讨伐,卢顺密也去了。当时骑兵将领白奉进驻扎在滑州,结果被滑州节度使符彦饶杀了,军队顿时大乱,士兵们都拔刀相向,乱成一锅粥。当时马万是步兵都校,也没能控制住局面。(《资治通鉴》记载:马万当时吓得不知所措,带着步兵想跟着一起闹。)卢顺密还没搞清楚马万的想法,就带着几百人冲过去,对那些士兵和马万说:“滑州离京城两百里,咱们的家人都住在京城,你们这样乱来,就不想想你们的家人吗?白奉进被杀,责任在符彦饶,咱们抓住他送回京城,肯定能立大功!听我的有赏,不听我的就杀!”马万说:“好!”士兵们这才不敢乱动了。(《资治通鉴》记载:马万的部队里还有人在喊叫乱跳,卢顺密杀了几个,其他人就都不敢动了。)然后卢顺密带兵攻打牙城,在楼上抓住了符彦饶,让裨将方太押送他回京城,滑州就这样平定了。朝廷马上任命马万为滑州节度使,当时上报朝廷的奏章都把马万说成是首功。

过了几天,高祖才知道这功劳其实是卢顺密立的,于是马上任命卢顺密为泾州留后。卢顺密到任没多久就去世了,高祖很惋惜,追封他为骁卫上将军。

周瑰,是晋阳人。从小就为人正直厚道,擅长写字和算账。从高祖(唐高祖李渊)时期开始,就在朝廷担任要职,深得高祖信任,被委以重任。他一路升迁,做到牙门都校的职位。所有钱粮的收支,都交给他负责。十多年来,从未出现过一点差错,高祖对他非常器重。

高祖登基后,任命周瑰代理三司使的职务。没过多久,周瑰就上奏辞职,说:“我的才能不足以胜任如此重要的职位,恐怕最终会办砸事情,与其到时候因为办事不利而获罪,不如现在就主动辞去,以免蒙受圣上恩宠却犯下大错。希望陛下可怜我能力有限,让我退休养老,这就足够让我感激了。” 高祖同意了他的请求。

没过多久,高祖又任命周瑰代理河阳三城的事务。几个月后,又提升他为安州节度使。周瑰在当地为政清廉,爱民如子,管理军队也十分严格,安州境内一片太平。

在此之前,威和指挥使王晖率领部队驻扎在安陆。周瑰到安州上任后,对王晖非常客气和尊重。这时,听说范延光在魏博叛乱,张延宾在汜水作乱。王晖心想,周瑰是高祖的旧臣,如今朝廷正值危急时刻,于是就趁机在官署里杀害了周瑰,自己接管了安州军政大权。他的计划是:如果范延光叛乱成功,他就投靠范延光;如果范延光失败,他就渡江逃跑。

然而,襄阳安从进派出的行军司马张朏,与复州军队在要道上设下埋伏,准备拦截王晖。奉诏而来的李金全也随后赶到。王晖见大势已去,就抢掠城中的财物和妇女,企图逃往江南,结果很快就被自己的部下杀死了。李金全到达后,将王晖的同党全部诛杀。

高祖听说周瑰被害的消息后,叹息了很久,下诏追赠周瑰为太傅。

沈赟,字安时,是徐州下邳人。从小就胆子大,很有勇气,一开始在梁太祖手下当个小兵。

天祐三年,他升职了,当上了同州左崇勇马军指挥使,进了宫里当侍卫,后来又升任龙骧、拱宸都指挥使,立了不少战功。等到庄宗灭了梁朝,沈赟跟着段凝等人投降了后唐,职位没变。

同光三年,他跟着魏王李继岌去平定蜀地。当时康延孝叛乱,魏王任命沈赟当一行马步都虞候,让他带兵协助任圜在汉州攻击康延孝,结果把康延孝抓住了,献给了魏王。还没来得及给他记功,明宗就登基了。

天成年间,他被任命为检校司空、虢州刺史,后来又先后担任壁州、随州、石州、卫州、威州、衍州、忻州、赵州八个州的刺史,官职做到检校太保,还被封为“输忠宣力功臣”。

开运元年,他当上了祁州刺史。那年冬天,契丹人入侵,从恒州撤兵,他们带着一些瘦弱的士兵,赶着牛羊从祁州城下经过。沈赟就带兵出城攻击他们。契丹人派精锐骑兵袭击祁州城门,企图包抄州兵。结果州兵陷入敌军包围。

赵延寿知道祁州城防空虚,就和契丹人一起猛攻,还喊话劝降沈赟:“沈使君,咱们以前认识,你最好别抵抗了,早点投降,别让自己受辱!”

沈赟登上城楼大声回应:“侍中(指赵延寿)父子判断失误,落入契丹人之手,竟然忍心用这么点人马残害自己的国家,竟然不感到羞愧,反而还摆出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沈赟宁愿为国家而死,绝不会像你们那样!”

第二天,城池失守,沈赟自刎而死,他的家人也被敌人抓走了。

吴峦,字宝川,是汶阳卢县人。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学习,考乡试没考上。唐朝长兴年间初期,他给沙彦珣当幕僚,后来升官,做到大同军节度判官。唐高祖建号之后,契丹来支援太原,沙彦珣占据云中,几次探望情况,等到契丹军队撤回北方,沙彦珣出城迎接他们,结果被契丹人抓走了。当时吴峦还在城里,他对大家说:“难道一个讲礼义的人会投降异族吗!”于是他和云州的将领们关起城门抵抗。契丹人很生气,攻打云州,半年都没攻下来。唐高祖给契丹人写信,契丹人才解围离开。朝廷召吴峦回京城,任命他为徐州节度使,又升任右谏议大夫,后来又当了复州防御使,几年后退休回家。

一开始,朝廷觉得甘陵是水陆交通要道,担心契丹南侵,就赶紧运送粮草,储存在甘陵,作为军队多年备用的物资。王令温当甘陵刺史的时候,有个军校叫邵珂,为人凶狠暴躁,目中无人。王令温因为一些事情让别人代替他,不再重用他,邵珂就闲赋在家。后来邵珂的儿子杀人,他用很多钱贿赂了别人,事情才算解决。但后来他又被州里的官吏恐吓,又把所有的钱都给了那些官吏,堵住他们的嘴。从此以后,邵珂更加怀恨在心,就派一些无赖去投奔契丹,说:“甘陵城里储存了很多粮食,城里没有强兵,包围攻打它,一定能攻下来。”

等到王令温进京述职,朝廷官员想起吴峦在云中坚守的功劳,就派他坐上快车去甘陵,暂时代理贝州军州事务。他到了甘陵之后,正赶上大寒天,士兵们很多人都没衣服穿,他就把自己的衣服都给了他们。吴峦平时生活节俭,身上没什么钱,甚至把自己的帐篷都拆了,用来接济士兵,他爱护士兵的心意可见一斑。邵珂见到吴峦后,就请求效力,吴峦就同意了,任用了他。吴峦本来就是个读书人,身边没有亲信,邵珂主动请缨,说愿意为他赴汤蹈火,吴峦就派他督率义兵,守卫城南门。天福九年正月,契丹大军来攻。

第一天,契丹人大声喧哗,包围了整个城池;第二天,他们把攻城器械架设在城墙四周;第三天,契丹主亲自率领步兵、奚族人和渤海人等,从四面进攻。吴峦的士兵们往夹墙里扔柴火,然后点燃火炬,敌人的云梯和冲车都被烧毁殆尽。当天,敌人再次包围了城池,城里的青壮年都登上城墙防守。这时邵珂从南门引来了敌人的骑兵,一同进入城内。吴峦守卫东门,不知道这件事,左右的人告诉他:“邵珂叛变了!”吴峦一看城里已经大乱,就骑马回到官邸,投井自杀了,契丹人于是屠城。朝野百姓听到这件事,都非常惋惜。

翟璋,不知道是哪里人。他特别勇猛有力气,当时人们都叫他“大虫”,也就是“虎痴”的意思。后唐天成初年,他从邺都马步军都指挥使升任平州刺史,没多久又改任复州防御使。三年三月,他升任新州威塞军两使留后。四年五月,正式授予他节度使的旄节。长兴元年二月,他又加封检校太保,进京担任右领军卫上将军,后来又调任左羽林统军。清泰年间,他又回到新州担任节度使。等到后唐高祖起兵的时候,新州被割让给了契丹。当时契丹大军要回国,派翟璋负责在管辖范围内筹集犒劳宴请的物资,需要十万贯钱,可是山后地区贫穷,老百姓实在承受不了。一开始契丹人用好话安抚翟璋,翟璋以为自己肯定能回到中原,而且他平定奚族叛乱,围攻云州都有功劳,所以契丹人就把他留下了,没让他回去。翟璋心里憋屈,郁郁不得志,后来生病去世了。

程福赟,也不知道是哪里人。他性格沉稳厚重,也很勇敢有力气,多次升迁为军官。天福七年冬天,杜重威讨伐镇州,和安重荣在宗城进行了一场大战,程福赟因为立功被提升为洺州团练使、检校太保,没过多久,他又进京担任奉国左厢都指挥使。九年春天,少帝要到澶渊去,程福赟手下的士兵文荣等八个人暗中密谋造反,在军营里纵火,程福赟赶紧带领心腹士兵把火扑灭了,他自己也受了伤。程福赟为人本来就厚道老实,而且因为皇帝的车驾要顺利出行,所以他把这件事隐瞒下来没有上报。他的同僚李殷,官职比程福赟低,想借此陷害程福赟来提升自己,于是偷偷地把这件事报告给了皇帝,说:“程福赟要是不想造反,为什么不说出来?”少帝到了封丘,就把程福赟贬为商州刺史,没多久就把他抓起来审问。程福赟始终没有为自己辩解,最后被杀害了,大家都觉得他很冤枉。

郭璘是邢州人。一开始他在后唐明宗手下做事,慢慢升职当了军官。天福年间,他当上了奉国指挥使,后来又当过好几个州的刺史。开运年间,他调到易州当官。契丹人攻打易州,郭璘带领士兵们,和大家同甘共苦,敌人没能攻下来。他还率领州里的军队多次打败敌人,朝廷很赏识他,就提升他为检校太保。契丹皇帝曾经对身边的人说:“我并不害怕整个天下,只是被这个人压制住了!” 郭璘威名远播,震慑契丹。后来,契丹使者耿崇美用计策诱降易州百姓,郭璘没能阻止,城池失守后,他被耿崇美杀害了。汉高祖即位后,追封他为太傅。

史书上评论说:我看了很多前朝大臣的事迹,发现太平盛世的时候,那些依仗权势、享受俸禄的人特别多;而当国家遇到危难的时候,能够尽忠报国的人却很少。像皇甫遇那样激愤而死,像王清那样浴血奋战而死的人,近些年来,屈指可数啊!他们有的在危难时刻捐躯赴死,有的在守卫边疆时遇害,这和那些被美色迷惑而丢掉性命,沉迷酒色而丧失生命的人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只有像顺密那样阻止滑台的叛乱,像那些拯救晋朝危亡的大臣一样,才能称得上是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