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知温,字伯玉,是山东瑕丘人。年轻的时候就很有力气,在当地军队登记注册,当了个赤甲都官健。(《玉堂闲话》里说:知温年轻时,和他的外甥徐某一起在兖州、郓州一带当过盗贼。)后来梁朝将领葛从周镇守当地,把他选进了自己的队伍。当时部将牛存节驻扎在镇上,特别喜欢赌博,每次都要找人陪他玩,因为房知温赌技高超,就被推荐过去,所以跟牛存节很熟。
等到王师范派刘鄩占领兖州,梁太祖命令牛存节带兵去讨伐,房知温趁夜偷偷溜走了,牛存节很高兴地收留了他。第二天晚上,他偷了一匹好马,又回到城里,刘鄩提拔他做了裨将。刘鄩投降后,房知温归属同州的刘知俊,刘知俊又把他提升为克和军使。刘知俊逃到岐州后,房知温又归属魏州的杨师厚,当了个马步军校,慢慢升迁到亲随指挥使,后来又加封检校司空。
庄宗攻打魏州时,赏赐他姓氏,赐名绍英,改任天雄军马步都指挥使,又加封检校司徒、澶州刺史、行台右千牛卫大将军。庄宗平定梁朝后,房知温先后担任曹州、贝州刺史,代理东北面蕃汉马步都虞候,被派去戍守瓦桥关。明宗从邺城进入洛阳,房知温与王晏球第一个赶到。明宗从总管府署任命房知温为滑州两使留后。天成元年,他被授予兖州节度使。
明宗即位后,诏令他担任北面招讨使,驻扎在卢台军。因为卢文进归顺,他被加封特进、同平章事,这是对他的招讨功劳的奖赏。后来朝廷任命乌震为招讨副使,代替房知温回镇。房知温因为乌震突然到来,心里很生气,抱怨连连,于是借着赌博的机会,唆使牙兵把乌震杀害在席上。恰巧这时副将安审通率领骑兵隔河列阵不动,房知温害怕应付不了,就亲自渡过河去,再次与安审通联络,打败了他的叛军,向朝廷复命。当时朝廷姑息养奸,下令在邺城杀害所有军士的家属,老老少少,总共有几万人,清漳河因此都变了颜色。
不久,朝廷下诏让房知温回到他的镇守之地,以安抚动荡不安的局面。很快他又被改任徐州节度使,加封兼侍中。朝廷起兵攻打高季兴时,他被任命为荆南招讨使,负责行府事务。后来他母亲去世,他起复为云麾将军,穿着孝服就上了战场,最终却无功而返。长兴年间,他节制文阳。两年后,被任命为平卢军节度使,官至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东平王,食邑五千户,食实封三百户。天福元年冬十二月辛巳日,他在镇上去世。朝廷追赠他太尉,将他葬回瑕丘,并下令为他立神道碑。
知温这个人性格粗犷,做事很少讲究礼节。每次接待朝廷官员,都不换掉军装,很少说话和笑,还经常纵容手下侮辱宾客。事后即使知道自己错了,也不觉得羞愧。当初他和唐昭宗(唐末帝)曾经因为酒席上的事情闹翻了,甚至拔刀相向,吓唬对方。后来昭宗当了皇帝,知温很担心,昭宗就封他为王,以安抚他。
知温直接去了洛阳,向皇帝解释之前的过错,并表达对新恩的感激。昭宗皇帝很高兴,用丰厚的礼物慰劳了他,然后打发他回去了。回到青州后,知温依旧贪得无厌,积攒了数百万的财富,在南城修建豪宅,出门就带着妓女和乐队,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根本不管政事。他有个幕僚叫颜衎,是个正直的人,多次委婉地指出他的错误,劝他改过自新,但知温根本听不进去。
后来高祖(指后唐高祖李存勖)起兵建义军进入洛阳,知温还不赶紧去投降,反而在高祖的军营帐下耀武扬威。颜衎严肃地对知温说:“清泰(指后梁末帝朱友贞)曾经拥有整个天下,兵强马壮,哪能和您相比?可如今因为天命所归,他的江山灰飞烟灭了。现在青州迟迟不向您进贡,您靠什么求得平安?几千几百个武夫,根本不足以依靠,这是大王您最应该担忧的啊!” 知温这才赶紧上表祝贺高祖,青州百姓才得以安定。没过多久,知温因为沉迷酒色而病死了,他的部下将领瓜分了他的财产,个个都成了富豪。
颜衎又劝知温的儿子知彦儒拿出十万贯钱支援国家,朝廷便任命知彦儒为沂州刺史。知温的家得以保全,全靠颜衎的功劳。
王建立,是山西榆社人。他爷爷的爷爷、爷爷、爸爸都追赠了太保的官职。王建立年轻的时候,性格凶猛,有点无法无天。后来,李存勖当了代州刺史,提拔他当虞候将。李存勖镇守晋阳的时候,因为代郡有皇陵,派宫女去祭祀,结果下面的人扰民,王建立就把那些人抓起来打。李存勖生气了,要抓他,多亏李存勖的哥哥李克用护着他才没事,从此王建立就出名了。李克用后来当了藩镇,都让王建立当牙门都校,还多次上奏朝廷,给他加官,做到检校司空。
后来李克用被魏军逼得很紧,当时他的皇后曹氏和淑妃王氏在常山,李克用就让王建立杀了看守他们的人和那些士兵,所以李克用的家人都保全了。李克用当皇帝后,因为王建立的功劳,让他当镇州节度副使,又加官检校司徒,不久就正式当了节度使,后来又加官检校太尉、同平章事。这期间,王都占据中山叛乱,暗中和王建立兄弟俩联络感情。 《通鉴》记载:王都暗中想恢复河北旧事,王建立表面答应,暗中却向朝廷报告。安重诲本来和王建立关系不好,知道了这件事,就向皇帝报告。李存勖担心王建立造反,就把他召回京城。 《通鉴》记载:王建立奏报安重诲专权,请求进京面陈情况,皇帝召见了他。 王建立被任命为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判盐铁户部度支,还兼任集贤殿大学士。
天成四年,王建立被外放为青州节度使。五年,又被调到上党,但他没去,请求退休回老家。朝廷就让他以太子少保的身份退休。从那以后,王建立就郁郁不得志了。长兴年间,他曾想进京面见皇帝,但皇帝没同意,都是安重诲从中作梗。清泰初年,末代皇帝召他进京,任命他为天平军节度使。王建立年轻时当过军校,主要负责抓捕盗贼,后来当了地方长官,为政严厉。当地只要有人犯了罪,他就灭族处决,这种违反律法的处罚数不胜数,所以当时的人都叫他“王垛叠”,意思是说他杀人太多,尸体堆积如山。后来听说末代皇帝失势,他就杀了副使李彦赟和一个幕僚泄愤,人们都很鄙视他。
高祖李存勖继位后,他又当了青州节度使,多次加官,做到检校太尉、兼中书令。王建立晚年皈依佛教,供养僧侣,修建寺庙,戒杀慎刑,百姓稍微安定了一些。天福二年,被封为临淄王。第二年,被封为东平王。五年,他进京朝见,高祖说:“三朝元老了,就免了吧!”还允许他坐轿子进宫,上殿时由两个宦官搀扶,当时的人们都很敬重他。不久,他上表请求退休,高祖不同意。于是,让他当潞州节度使,把辽州、沁州划归上党管辖,又加官检校太师,晋封韩王,以光耀他的家乡。
他到潞州一个月后就生病了,府署上掉下一颗大星。王建立就召集亲朋好友,写遗嘱,又对儿子王守恩说:“榆社是我的家乡,那里有桑树和梓树,桑树可以养活人,梓树可以用来做棺材。我死后要建寿宫,刻铭于石室,死后要尽快简朴下葬,违背我的话,就是不孝。”说完不久就病重去世,享年七十岁,追赠尚书令。王建立祖先的坟墓在榆社,那里的山峦起伏,松柏茂盛,算命的说那里将来会出公侯,所以王建立自己给自己修了坟墓,怕子孙后代改动它。他的儿子王守恩,《周书》里有他的传记。
康福是蔚州人,他家祖祖辈辈都是蔚州的军官。他爷爷做到蕃汉都知兵马使,死后追封太子太师。他爸爸做到平塞军使,死后追封太傅。康福从小就擅长骑射,年轻时在后唐武皇手下做事,一路升官,做到承天军都监。
唐庄宗继位后,曾经跟身边的人说:“我本来是少数民族出身,靠养羊养马为生。康福这小子,长得五大三粗的,适合管钱管物,让他管马场吧。”于是就让他当了马坊使,在他的管理下,马匹数量大增。后来,唐明宗被叛军逼得要离开魏县,正好康福在相州牧养着几千匹马,明宗就把他和他的马一起带走了。明宗继位后,任命康福为飞龙使,不久又升任磁州刺史,兼任襄州兵马都监。
接着江陵叛乱,朝廷派兵讨伐,任命康福为荆南道行营兵马都监,可惜朝廷军队没打赢就撤兵了。康福精通少数民族语言,明宗处理政务之余,经常把他叫到便殿,询问一些情况,康福就用少数民族语言汇报。枢密使重诲很讨厌他,当面警告康福说:“康福你要是乱奏事,哪天我就砍了你!”康福吓得不轻。
这时灵武兵马留后韩浔跟当地人关系不好,担心被人算计,上奏朝廷请求调任,朝廷就授予康福光禄大夫、检校司空的头衔,让他去凉州当刺史,兼任朔方、河西等军节度使,灵威雄警甘肃等州观察处置、管内营田、押蕃落、温池榷税等使。康福得到这个任命,其实是重诲嫉妒他,故意把他调走的。康福哭着辞谢,明宗跟重诲商量,重诲说:“我多次奉命跟康福一起办事,现在他突然升任节度使,还想怎么样?再说圣旨已经下了,不好更改。”明宗没办法,对康福说:“重诲不同意,不是我的意思。”康福辞行,明宗说:“我已经派兵支援你,别太担心。”于是派将军牛知柔带兵送他上任。
走到青岗峡的时候,下起了大雪,派人上山瞭望,发现山下有炊烟,几千顶吐蕃人的帐篷,敌人还没发现他们,于是康福就分兵三路袭击了他们。吐蕃人吓坏了,丢下帐篷就跑,几乎全军覆没,朝廷缴获了大量的玉石、羊和马。康福到任一年多,西边少数民族都归顺了,朝廷赐给他“耀忠匡定保节功臣”的称号,并多次升官加爵。
康福在灵武镇守三年,年年丰收,仓库都装满了粮食,还有上千匹战马,结果有人嫉妒他,向朝廷告状。安重诲奏报说:“根据使臣的多次汇报,康福积攒了大量的财宝,一定对朝廷有二心。”明宗暗中派人问康福:“朕哪里对不起你,让你有异心?”康福说:“我受了朝廷大恩,誓死效忠,怎么会背叛圣上,一定是有人在背后陷害我!”于是上表请求进京面见皇上,但没有得到批准。他又再次上奏,这才得以进京,被任命为彰义军节度使,又调任邠州,加封检校太傅。
清泰年间,调任秦州,加封特进、开国侯,担任西面都部署。唐高祖继位后,又加封检校太尉、开国公。不久,又加封同平章事。调任河中后,又加封兼侍中。天和年间进京朝见,改赐“输忠守正翊亮功臣”的称号,加封开府仪同三司,食邑增加到五千户,实封五百户。过了很久,他请求退休,回到京城。天福七年秋天,康福在京城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追赠太师,谥号武安。
话说这个叫李福的,没啥军功,纯属运气好,赶上明宗皇帝龙心大悦的时候,从一个小兵一下子就升官发财了,成了个大人物。这李福胃口大得很,顿顿饭非得吃整只羊腿才过瘾。跟士大夫们说话,也没啥特别的见识。有一次在天水,他生病了,幕僚们去探望,李福裹着被子坐着接见。有个幕僚出来后跟同事说:“这锦被都烂成这样了!”李福听见了,立刻把那人叫来,瞪着眼睛说:“我虽然出生在边塞,但我可是唐朝人,你凭什么说我的被子烂?”然后就把那人轰出去了。从此以后,那些幕僚们都不敢乱说话了。后来又有个姓骆的幕僚,他祖上跟后唐懿祖都是从金山府来的,有一次在公宴上,李福跟手下的人说:“骆评事官职虽然低,但家世显赫啊,妥妥的沙陀人。” 周围的人都偷偷地笑了起来。李福有三个儿子:老大叫延沼,当过随州和泽州刺史;老二叫延泽,老三叫延寿,都在朝廷里做过官。
接下来咱们说说安彦威。安彦威,字国俊,是代州崞县人。年轻时当兵,在唐明宗手下服役。这安彦威箭术精湛,还懂点兵法,明宗皇帝很器重他。后来明宗皇帝带兵打仗,安彦威一直是他的亲信将领,因为为人谨慎可靠而深得信任。明宗皇帝登基后,皇子李从荣镇守邺城,安彦威当了护圣指挥使;李从荣掌管六军后,安彦威就进了禁卫军,还遥领镇州节度使。等到高祖皇帝即位,安彦威被任命为北京留守,后来又调到归德镇守。那会儿黄河在滑州决堤,皇帝就派安彦威去堵,安彦威还自己掏钱雇人修堤坝。后来他又升任西京留守,正赶上大饥荒,他赈济灾民,那些犯了法的灾民,他也都宽大处理,老百姓都感激他,舍不得离开他。没多久,他母亲去世了,他悲伤过度,哀痛之情超过了礼制规定。后来少帝跟契丹人闹矛盾,安彦威被任命为北面行营副都统,他还把家里的钱都拿出来支援军队。最后,安彦威因为生病死在了京城。
安彦威跟皇太后是同宗,少帝把他当舅舅一样看待,但安彦威从来没以此邀功请赏。他死后,皇太后亲自为他哭丧,大家才知道他是皇亲国戚,更加敬重他了。
李周,字通理,是邢州内丘人,是唐朝潞州节度使张抱真的后代。他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没做过官。李周十六岁的时候,当上了内丘的捕贼将领,因为他很讲义气,所以很自负。那时候,河朔地区盗贼横行,南北战争不断,路上行人没靠山都不敢出城。
有个叫卢岳的读书人,家住太原,带着老婆孩子和行李寄住在旅店,进退两难,只能和亲人抱头痛哭。李周看到很同情他,就帮忙护送他回家。路上经过西山的时候,半夜在树林里遇到强盗埋伏,强盗射中了卢岳的马。李周大声喊:“你们是什么人?”强盗一听他的声音,互相说:“李君来了!”吓得立刻逃跑了。卢岳带着所有的行李,安全到家了。李周要告辞离开,卢岳对李周说:“我懂天文历法,也擅长识人。你相貌不凡,宽大的额头,高挺的鼻子,眉目清秀,身高七尺,这是将相之才啊!河东李氏将来会统一天下,你应该去侍奉他们,以求得富贵。”李周推辞说母亲年纪大了,就回家了。
后来,梁将葛从周攻占了邢州和洺州,唐武皇带兵南下,在青山口筑垒。李周不知道该怎么办,想起了卢岳的话,于是投奔了青山寨的将领张污落。唐武皇赏识他,任命他为万胜黄头军使。唐武皇平定云州,庄宗在柏乡打仗,李周都立了功,升任匡霸都指挥使。庄宗攻打魏国,带兵驻扎在临河、杨刘,走到哪里都和士兵同甘共苦。李周尤其擅长守城,有一天他奔丧回家,让别的将领代替他守城,他刚走,城就要被攻破了,庄宗立刻派人追他回来,让他穿着孝服继续办事。
后来庄宗北征,李周和寺人焦彦宾一起守卫杨刘城。(《九国志·焦彦宾传》:焦彦宾,字英服,沧州清池人。年轻时聪明敏捷,足智多谋,侍奉唐武皇,深受信任。庄宗即位后,他被提升为左监门卫将军,兼任四方馆使,出任邢州军护卫。)梁将王彦章率领几万大军来攻城。李周日夜守在城上,亲自抵挡敌人的攻击,派人快马加鞭向庄宗求援,请求快速增兵解围。庄宗说:“有李周在里面,朕有什么好担心的!”于是每天走两站路,还不耽误打猎,等到了的时候,士兵已经断粮三天了。等包围解除了,庄宗对李周说:“要不是你九次抵挡敌人,诸位将军都要被梁军俘虏了!”
同光年间,李周先后担任相州、蔡州刺史,蜀地平定后,被任命为西川节度副使。天成二年春天,他被提升为遂州两使留后,不久正式授予节度使的印信,没多久就被调回京城。三年秋天,他又被任命为邠州节度使,正赶上庆州刺史窦廷琬据城抗命,李周奉命讨伐,平定了叛乱。长兴、清泰年间,他先后镇守徐州、安州、雍州、汴州四个地方,到哪里都没有苛政,大家都喜欢他。高祖建立天下后,他又被任命为邠州节度使,官至检校太师、兼侍中。
他卸任回京的时候,正赶上少帝到澶渊,因为李周在朝中德高望重,就被任命为东京留守。皇帝回京后,他又被任命为开封尹。后来他生病了,梦见焚烧旌旗铠甲,于是自己感叹,上奏请求退休,不久就在任上去世,享年七十四岁。朝廷下诏赠他太师,陪葬在明宗徽陵的北面。
张从训,字德恭,祖籍是姑臧,他家祖上是回鹘族的一个分支,后来跟着沙陀人搬到了云中,再后来又跟着唐武皇李克用到了太原,所以张从训就成了太原人了。他爷爷张君政,做过云州长史,认识西域文字,还懂佛理。他爸爸张存信,是河东地区的蕃汉马步军都指挥使,武皇李克用还亲自给他赐了名字,特别看重他,就跟亲儿子一样,史书上都有记载呢。天福年间,朝廷追赠他太师、中书令的官职,还追封他为赵国公。
张从训从小就读儒家经典,还擅长骑马射箭。一开始他只是个普通的将领,天祐年间,他管辖着几百个沙陀兵,在壶关驻扎了十几年,节度使李嗣昭对他很器重。后来,后唐庄宗跟梁军在德胜口对峙,就把他征调到前线,先让他当先锋游奕使,没多久就升任云捷指挥使、检校司空,还赐给他一个名字叫“继鸾”,这是按照皇室子弟的惯例来的。后唐明宗当皇帝之前,曾经在他爸爸张存信手下当过都押牙,跟张从训认识,所以明宗当皇帝后,就封他当石州刺史,还把他的名字改回了原来的。后来他又当过宪州和德州刺史。
李存勖(后唐高祖)在太原当节度使的时候,还把张从训的大女儿嫁给了少帝李从珂。清泰初年,张从训被任命为唐州刺史。三年后,李存勖起兵造反,张从训奉唐末帝的命令,被征调到行在(皇帝的行宫),负责带领乡兵,结果在团柏谷遭遇战败,晚上偷偷逃跑了,躲藏在民间。李存勖攻入洛阳后,下令搜捕他,一个月后张从训才露面。李存勖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对他很同情。后来,张从训被任命为绛州刺史、检校太保,在这个位置上干了几年,天福年间,他在任上去世,享年五十二岁。因为他的女儿嫁给了少帝,所以少帝的父亲李存勖追赠他太尉的官职。
他弟弟张从恩也在后唐朝廷当官,做到右金吾卫上将军,后来也去世了。
李继忠,字化远,是后唐昭义军节度使兼中书令李嗣昭的二儿子。他老爸李嗣昭,在《唐书》里是有记载的。李继忠从小就擅长骑马射箭,跟着他爹打仗立了不少功劳,庄宗皇帝亲自下令任命他为检校兵部尚书,兼任感义马军指挥使,后来又调到潞州当司马,升任检校尚书右仆射,再兼任安义都巡检使。天成年间,他从北京大内皇城使调到河东当行军司马,后来回到京城做了右骁卫将军。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成德军司马,官职升到检校司徒。
高祖皇帝即位后,第二年三月,李继忠被任命为沂州刺史,官职升到检校太保,没多久又调到棣州当刺史。李继忠以前就患有风痹症,他都以路途遥远为理由推辞了这些任命,最后被任命为单州刺史,还被封为输忠奉国功臣。三年后,他回到京城担任右神武统军。四年三月,他又出任隰州刺史。七年八月,调任泽州刺史。开运元年,他又回到京城担任右监门大将军。三年秋天,他因为生病在东京去世,享年五十一岁。
李继忠他妈杨氏,特别会理财,一辈子攒下了巨额财富。等到高祖皇帝在太原起兵的时候,杨氏已经去世了,李继忠带着全家搬到了晋阳。当时各路军队都处于困境,契丹的援军又来了,高祖皇帝就派人到李继忠家里,拆了他的围墙,拿走了他家以前积攒下来的所有东西,金银绸缎,甚至连鞋袜针线这些细碎的东西,一样都没放过。高祖皇帝成就大事之后,非常感激李继忠家慷慨解囊的行为,所以等他进驻洛阳后,虽然李继忠身体不好,还是连续让他担任了好几个重要的州郡刺史,这都是他母亲杨氏积攒家财的功劳啊!
李顷啊,是河南陈州项城人,他爹是河阳节度使兼侍中罕之,这个罕之在《梁书》里头有记载。唐朝光启年间,他爹罕之跟河南的张全义结了仇,俩人互相打仗,结果罕之打输了,就跑到太原投奔了唐昭宗。昭宗把泽州给了他爹做官。他爹准备去上任,就把李顷留下来当人质。那时候李存勖(庄宗)还没成年,就和李顷混熟了,俩人关系特别好,称兄道弟的。
光启年间刚开始的时候,李顷他爹罕之从泽州偷偷地占领了潞州,还给梁朝送了钱财表示臣服。唐昭宗因为李顷他爹叛乱,想杀了他。李存勖偷偷地给他弄来快马,让他逃跑了,李顷就跑到梁朝去了。梁太祖觉得李顷父子投靠了自己,对他俩特别好,赏赐不断。
天复年间,梁太祖从凤翔送唐昭宗回长安,留下一万兵马,还让他侄子友伦和李顷一起统领,说是为了保护皇帝的安全。后来梁太祖逼着唐昭宗禅位,李顷就多次掌管禁军,成了梁太祖的左膀右臂。后来朱温的养子朱友珪篡位,就封李顷做检校尚书右仆射、右羽林统军。等梁末帝杀了朱友珪后,李顷参与了这次谋划,后来又当了随州刺史,然后又当回右羽林统军。
到了唐同光年间,李存勖攻入汴梁,把李顷叫来见他。李存勖见到李顷特别高兴,就封他做卫州刺史,还加官光禄大夫、检校太保。到了唐明宗时期,又让他做了衍州刺史。长兴年间,又升任检校太傅、右神武统军。唐高祖李存勖即位两年后,又加封李顷为特进、检校太尉、右领军卫上将军。三年后,封他为开国伯。五年后,又升任左领军卫上将军。后来李顷因为生病去世了,享年七十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师。李顷为人温和,不暴虐,当官的地方老百姓都很敬爱他,他死后,大家都非常惋惜。
他儿子李彦弼,在太原的时候,因为李顷逃到梁朝,唐昭宗很生气,把他关进蚕室,还用了熏腐的酷刑。后来被编入内侍省,最后死在那里了。
周光辅,是太原人,他老爸是后唐的蕃汉马步总管、幽州节度使周德威,周德威的事迹《唐书》里都有记载。周光辅十岁那年,就被任命为幽州中军兵马使,小小年纪就很有担当,他爹周德威把重要的军事权力交给他,手下的人都听他的。
长大后,周光辅长得高大威猛,而且非常擅长军事。他爹去世后,周光辅被任命为岚州刺史,跟着庄宗李存勖打仗平定梁朝,后来升官到检校尚书左仆射、汝州防御使,还被封为“协谋定乱功臣”。天成年间初年,他调到汾州任职;四年后,又调回朝廷当右监门卫大将军。长兴、清泰年间,他先后在陈州、怀州、磁州三个地方当官,后来又升官为检校司徒。
等到高祖李嗣源当皇帝后,周光辅被任命为蔡州刺史,一年多后,他在任上去世,享年35岁。死后被追赠为太保。周光辅是功臣之子,但他担任那么多地方官,都没做过什么坏事,最后也善终,虽然活得不算长,但也算得上是好官了。
周光辅还有几个弟弟,他弟弟周光贞当过义州和乾州的刺史,后来在朝廷里当诸卫将军;另一个弟弟周光逊后来接替周光辅当了蔡州刺史;还有一个弟弟周光赞,当过青州行军司马,后来因为杨光远叛乱的事被贬到商州当司马,后来大赦天下被召回,没多久就在家里去世了。
符彦饶是唐朝庄宗时期蕃汉总管李存审的第二个儿子。李存审的事迹,《唐书》里有记载。符彦饶从小就骁勇善战,骑射技术一流。唐天祐十五年冬天,庄宗和梁国在胡柳陂打了一场大仗,符彦饶和弟弟符彦图都跟着他爹一起浴血奋战,立下了不少功劳,庄宗很欣赏他,就让他当了骑兵将领。后来到了同光年间,因为战功被任命为曹州刺史。明宗继位后,他又被调到沂州做刺史。
天成年间,他驻守梁园,正赶上要北上戍守边关。当时有个偏将,仗着宣武节度使的权势,逼着符彦饶听他的。符彦饶表面上答应了,第二天就把这个偏将杀了,然后上奏朝廷说他作恶多端。当时的人都称赞他的计谋。到了长兴年间,他做了金州防御使,政绩很好,深受百姓爱戴,后来又陆续升迁到各个节镇担任要职。天福初年,他当上了滑州节度使,官位一直做到检校太傅。
天福二年七月,范延光在邺都叛乱,朝廷派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白奉进率领三千骑兵驻扎在滑州的开元寺。有一天,符彦饶和白奉进因为一些事情在军营里吵了起来,具体情况白奉进的传记里有记载。当时,白奉进大声吼道:“你该不会是跟范延光一起造反的吧?”说完拂袖而去,符彦饶也没留他。帐下的士兵们顿时喧闹起来,抓住白奉进把他杀了。白奉进的骑兵四散逃走,在外面大声呼喊。这时,步军都校马万和次校卢顺听说白奉进被杀了,立刻率领部队攻打滑州子城,抓住符彦饶带走了。他们派裨将方太押送符彦饶到京城,走到赤冈南的时候,高祖派人半路把他杀了。
罗周敬,字尚素,是邺王罗绍威的第三个儿子。罗绍威的事迹,《梁书》里有记载。周敬从小就聪明,八岁就开始写诗,写的诗经常被人传诵。他一开始被任命为检校尚书、礼部员外郎。梁朝乾化年间,他哥哥罗周翰在滑台担任节度使,死在了任上,于是周敬接替了他哥哥的职位,被任命为留后,不久后正式授予了兵权,那时他才十岁。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许州节度使,后来又升任检校尚书左仆射。三年后,他又被调回朝廷,担任秘书监、检校司空、驸马都尉,还娶了梁朝的普安公主,紧接着又调任光禄卿。
庄宗即位后,周敬历任左右金吾大将军。早些时候,唐朝天祐年间,罗绍威曾在洛阳福善里修建府邸。后来庄宗攻入洛阳,就把梁朝租庸使赵岩的宅子赐给了后唐明宗。同光年间,明宗住在洛阳,觉得住的地方离宫廷有点远,就召见周敬,商量着换个府邸住。周敬答应了。后来明宗即位后,有一天晚上做梦,梦见一个仪表堂堂、气质非凡的人,好像以前认识似的。梦里明宗问他:“你不是以前那座宅子的主人罗家的子孙吧?”醒来后,明宗就打听罗家的后代,左右侍臣回答说:“周敬现在在朝廷做官呢!”于是明宗把周敬召来,果然和梦中见到的人一模一样。明宗对侍臣说:“我不希望功勋之后长期没有土地。”于是就授予周敬同州节度使的职位,还加封他为检校太保。长兴年间,周敬回到朝廷,担任左监门卫上将军,后来又升迁了四次,担任了各个卫戍部队的上将军。天福二年,周敬去世,享年三十二岁,死后被追赠为太傅。
郑琮,是太原人。一开始在唐武宗手下当五院军的小兵,后来立了不少军功。唐庄宗在黄河边上打仗的时候,郑琮是他的马步都虞候(相当于骑兵和步兵的指挥官)。他打仗的事儿,看一眼就记住了,你问他啥,他答得跟流水似的,所以大家都认识他。唐同光年间快结束的时候,他跟着唐明宗去打魏州,当时战况急转直下,明宗不得不退守魏县,下一步咋办谁也不知道。安重诲要四处征兵,郑琮就在帐篷前面,把各个地方驻扎的军队和主将的名字,一个一个地都说了出来,还顺带把征兵的文书口头传达下去了,兵力调动安排得井井有条。
唐明宗当皇帝后,很欣赏郑琮的才能,就让他当了防州刺史。任期满了,当地老百姓都请求他留下。三年后的八月,他又被任命为左羽林统军。唐长兴二年二月,他又被派去当武州刺史。唐高祖当皇帝后,郑琮又回到中央,继续在禁军里任职。可是时间长了,他觉得俸禄太低,家里穷,心里憋屈,一直没啥大的发展。到后唐天福年间,他因为生病,死在了任上。死后被追赠为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