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绍威,字端己,是魏州贵乡人。他爹叫罗宏信,原名叫罗宗弁,一开始在马牧监当差,给节度使乐彦贞办事。后来,光启年间快结束的时候,乐彦贞的儿子乐从训太嚣张跋扈了,还招兵买马,想杀掉牙兵。牙兵们气坏了,一起闹着要攻打乐从训,乐从训逃到相州去了。牙兵们把乐彦贞废了,关到龙兴寺里,逼他当和尚,后来干脆把他杀了,推举一个小校官赵文建当留后。

早些时候,罗宏信说,他在自己住的地方遇到一个白胡子老头,老头告诉他:“你将来会当一方诸侯。”这事儿还发生过两次,罗宏信心里觉得挺奇怪的。结果呢,赵文建压不住军心,牙兵们就喊:“谁愿意当节度使?”罗宏信立刻答应了:“白胡子老头早就预言我会当官,我可以当你们的领导!”唐朝文德元年四月,牙兵们推举罗宏信当了留后。朝廷听说后,就正式授予他节度使的官职和印信。

乾宁年间,朱温(唐太祖)猛攻兖州和郓州,朱瑄向太原求援。当时李克用派大将李存信带兵去帮忙,路过魏州,在莘县驻扎下来。李存信带兵没规矩,老是侵占魏州的草料和牲畜,罗宏信心里很不爽。朱温就派人告诉罗宏信:“太原李克用想吞并河朔地区,他哪天要是回过头来,你的地盘就危险了!”罗宏信害怕了,就向朱温投降,还派三万兵去打李存信,把李存信打败了。没过多久,李克用亲自带兵攻打魏州,在观音门外扎营,魏州好多地方都被攻占了。朱温派葛从周去救援,两军在洹水交战,朱温这边抓住了李克用的儿子李落落,献给了罗宏信。朱温下令把李落落杀了,李克用的军队这才撤退。

那时候,朱温正忙着攻打兖州和郓州,担心罗宏信反叛,所以每年都要送礼给他,而且说话特别客气,态度特别好。罗宏信每次收到礼物,朱温都要对着魏州来的使者北面跪拜着接受,说:“六兄比我年长许多,我们是兄弟之国,怎么能用普通的邻国关系对待呢?”所以罗宏信觉得朱温对他很厚道。后来,罗宏信官越做越大,做到检校太尉,还被封为临清王。光化元年八月,罗宏信在任上死了。

绍威继承了他老爸的职位,继续当官。(《旧唐书》:绍威从文德初年开始被任命为左散骑常侍,担任天雄军节度副使,从龙纪年间到乾宁年间,十年间不断升官。)朝廷就给他安排了这个位置,很快正式授予他兵权,官职一路升到检校太尉、兼侍中,封为长沙郡王。后来昭宗皇帝东迁,命令各路藩镇修缮洛阳,就只有绍威一个人负责修缮太庙,还被加封为守侍中,晋封邺王。

话说早先,在至德年间,田承嗣这小子占据了相州、魏州、澶州、博州、卫州、贝州等六个州,他还从军队里招募子弟兵,放在自己手下,叫做“牙军”,好吃好喝地供着,把他们宠得不得了。时间一长,这田家父子轮流当老大,亲戚朋友抱成团,那些个凶狠的家伙就横行霸道,抢钱抢地,违法乱纪,地方官根本管不住他们。换个主帅就跟小孩子过家家似的,从田氏家族开始,这都延续了将近两百年了。主帅的升降,全掌握在他们手里,像史宪诚、何全皞、韩君雄、乐彦贞这些人都被他们扶持上位。要是稍微有点不顺心,整个家族都得被灭门。绍威吸取了之前的教训,虽然用钱财贿赂他们来暂时安抚,但心里一直记恨着他们。

公元910年正月,幽州节度使刘仁恭带着十万大军,计划在河朔地区造反,攻陷了贝州,一路打到了魏州。魏州节度使罗绍威赶紧向后唐庄宗李存勖求救,李存勖派李思安带兵去支援,驻扎在洹水边上。葛从周则从邢州、洺州带兵进入魏州。燕军将领刘守文、单可及在内黄跟唐军交战,结果被唐军打得大败,唐军乘胜追击。这时葛从周也带兵杀来,再次打败燕军,斩杀了三万多敌军。三年后,罗绍威派使者和唐军会合,一起攻打沧州,算是报答了唐军的救命之恩。

从那以后,罗绍威对李存勖的帮助非常感激,死心塌地地跟着他。罗绍威看到唐朝快不行了,各地军阀混战,而李存勖的军队实力最强,他觉得李存勖肯定想取而代之,所以就真心实意地投靠他,积极配合李存勖的行动。但是罗绍威心里也一直担心自己的牙兵会造反,总是不安稳。天祐初年,魏州城墙莫名其妙地塌了一块,接着一个小校官李公牷又密谋叛乱,罗绍威更加害怕了,于是决定除掉牙兵,就派人告诉李存勖,请求唐军在外边支援。李存勖答应了,派李思安和魏博军一起再次攻打沧州。

在此之前,安阳公主在魏州去世了,李存勖借此机会派亲信马嗣勋挑选了一千精兵,把他们藏在巨大的箱子里,抬进魏州,说是来帮忙公主下葬的。天祐三年正月初五,李存勖亲自率领大军渡过黄河,对外宣称要去沧州、景州视察军营,牙兵们对此有些怀疑。正月十六日,罗绍威带着几百个家奴和马嗣勋一起进攻牙营,当时牙营里驻扎着一千多人,天亮前就把他们全部杀光了,一共八千多户人家,全部被灭族,魏州城一下子空了。第二天,李存勖就从内黄赶到邺城。当时魏州有两万兵马,正和唐军一起围攻沧州,听到魏州城内发生变故后,就拥戴大将史仁遇逃往高唐,河北六州都成了唐军的敌人,李存勖就派将领们分别去讨伐,花了半年时间才平定。虽然罗绍威从此解除了后顾之忧,但他后来又后悔自己这么做了,觉得有点太狠了。

没过几个月,又打了浮阳那场仗。石绍威负责后勤运输,从邺城到长芦五百里路,车马络绎不绝,道路上全是运输的痕迹。他还负责在魏州建立元帅府,沿途设立驿站,准备好了牲畜、酒水、军营帐篷以及各种器械,前后总共几十万人,各项准备工作都做得非常完善,没有一点缺漏。

等到太祖从长芦回来,又路过魏州。石绍威趁机对太祖说:“邠州、岐州、太原那些地方,心里总想着搞点小动作,他们都打着恢复唐朝的旗号,您应该自己登基称帝,这样才能堵住悠悠众口。上天给了您这个机会,您却不去争取,这是古人所不赞成的。”太祖听了这话,心里很受触动。后来太祖登基之后,就封石绍威为太傅兼中书令,还赐给他“扶天启运竭节功臣”的称号。

皇上要进洛阳了,石绍威奉命重修五凤楼和朝元殿。当时找不到这么大的木材和能工巧匠,但他却很快就建好了,而且位置跟以前一模一样,还装饰上了精美的锦绣,样样都准备齐全。太祖非常高兴,赏了他宝带和名马。之前,河朔三镇的守卫和打扫卫生的都是宦官,石绍威说:“这些人都是宫里指使的,哪是臣子家里应该养的人?”于是他查抄出三十多个宦官,全部献给了太祖,太祖对他很是赞赏。

到了开平年间,石绍威又升任太师兼中书令,食邑万户。石绍威曾经说过,临淄、海岱地区停战已经很久了,粮食堆积如山,可是京师的军民却很多,粮食却越来越少。他建议在太行山伐木,然后运到安阳、淇门,造三百艘船,开辟水路运输,从黄河进入洛口,每年漕运一百万石粮食,供给禁军。太祖非常赞同他的建议。

后来,石绍威生病了,上书请求退休。太祖非常感动,对使者说:“赶紧告诉他,让他好好吃饭,如果病情真的无法治愈,我会永远优待他的子孙来报答他!”然后又让石绍威的儿子周翰接管军府。石绍威去世后,太祖辍朝三日,追赠他为尚书令。石绍威在镇上任职十七年,三十四岁就去世了。

罗绍威长得高大威猛,很有英雄气概,文笔好,也懂音律。性格又精明强干,很重视儒家思想,对官场事务也很精通。他喜欢结交文人,收藏了上万卷书,还办了学校,建了藏书楼。每次唱歌喝酒聚会,都会和宾客们一起作诗,很有情调。《太平广记》引用《罗绍威传》里的话说:当时藩镇首领里,他最受推崇,以文章闻名。每当需要幕僚起草公文,稍有不满意,就撕掉重写,自己提笔就能写好,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幕僚们都比不上他。

江东人罗隐,在钱镠手下当幕僚,天下闻名,以诗歌著称。罗绍威派人送礼给他,表达敬意。罗隐就把自己写的诗都送给了罗绍威。罗绍威特别喜欢他的诗,就把自己收集的诗集叫做《偷江东集》,直到现在邺城的人都还在传诵。罗绍威曾经在一场官方宴会上有诗云:“帘前淡泊云头日,座上萧骚雨脚风。”即使是诗歌造诣很深的人,也对他赞叹不已。

罗绍威有三个儿子,老大叫廷规,官至司农卿,娶了太祖的女儿安阳公主,后来又娶了金华公主,可惜英年早逝。老二叫周翰,后来继承了魏博节度使的职位,《资治通鉴考异》引用《梁功臣传》记载:周翰起初被任命为云麾将军,担任天雄军节度留后,之后又检校司徒,最终被正式任命为魏博节度使。他也早早去世了。老三叫周敬,当过滑州节度使,他的事迹另有记载。开平四年夏天,朝廷下令金华公主出家为尼,住在宋州元静寺,这是因为太祖皇帝恩宠罗家,让她得以守节。

五代的时候,有个叫罗邺的人,官拜王绍威,又帅气又有点才华,尤其喜欢写判词,也就是处理案件的文书。有一天,有人在官街上给驴子套鞍子,鞍子就放在地上。这时,一辆牛车经过,不小心把鞍子碾坏了。驴子的主人很生气,就和赶牛车的人吵了起来,结果都被官府的厢司给抓走了。罗邺审理这个案子的时候,压根儿没怎么问,直接判决说:“邺城的路这么宽,你赶牛车干嘛非要碾坏人家的鞍子?驴子主人的事,就这么定了;至于赶牛车的那位,就看您老人家高兴怎么处理吧!”虽然判词有点滑稽,但道理却很清楚,大家都觉得他处理得挺好。

赵犨,老家是今山西永济人。他家世代都是忠武军的将领,他曾祖叫宾,祖宗叫英奇,他父亲叫叔文,都是军中老资格了。赵犨从小就聪明过人。小时候,他和邻居家的小孩在路边玩,总是把大家排成队伍,模仿打仗的样子,他自己当指挥官,指挥若定,就像训练有素似的。其他小朋友都听他的,没人敢违抗他的命令。他父亲看到这一幕,很惊讶地说:“我家这孩子,将来一定能成大器!” 等到他去乡里学校读书,学习能力也比同龄人强得多。

到了弱冠之年(二十岁),赵犨已经是个有担当、有抱负的年轻人了,他喜欢建功立业,擅长骑射,为人仗义勇猛。当地郡守听说他的事迹后,就提拔他做了牙校,也就是军营里的一个小官。唐朝会昌年间,壶关地区发生叛乱,赵犨跟着他父亲一起北上征讨,成功收复了天井关。没过多久,他又跟着军队去南方征讨蛮族,打了整整一个月才取得胜利。在这次战役中,只有忠武军的将士们在山里水里来回穿梭作战,斩获很多敌人。上级根据他的战功,提升他做了马步都虞候,官职又升了一级。

话说唐朝乾符年间,王仙芝在曹州、濮州一带造反,带着一大帮人马,到处烧杀抢掠,攻打汝州、郑州。当时有个叫秦宗权的,就带了几千步兵骑兵去打他,把王仙芝的队伍赶跑了,往南边逃窜了。后来黄巢攻陷了长安,皇帝逃到蜀地去了,中原地区群龙无首,人心惶惶,到处不安定。

这时候,陈州有几百人一起去找许州的军事长官,说希望能让秦宗权来管陈州的事。那个长官就把这事儿上报朝廷,皇帝就下诏书,任命秦宗权为陈州刺史。秦宗权到陈州上任后,就对他的将领和官员们说:“黄巢这帮贼寇,祸害遍天下,要是不在长安把他们消灭掉,他们一定会带着残兵败将往东边跑来。更何况我和黄巢的军队本来就有仇,他们还侵犯我们的土地,这仗是肯定要打的!” 于是,他下令加固城墙,疏通沟渠,储备粮食草料。城外两里地范围内的百姓,只要有粮食的,都得运进城里来。他还整顿军队,磨好刀剑,准备弓箭、弩箭、石头,什么都准备齐全了。他又招募精兵强将,放到自己手下。

他还把自己的弟弟秦昶任命为防遏都指挥使,弟弟秦珝任命为亲从都知兵马使,大儿子秦麓、二儿子秦霖,也都分别统领精兵。黄巢在长安,果然被朝廷军队围困,粮食吃光了,人都饿死了,就计划往东边逃。他先派了个厉害的将领孟楷,带了一万人马,直奔项县而来。秦宗权带兵去打他,把孟楷的军队打得大败,几乎全军覆没,孟楷也被活捉了。

中和三年,朝廷听说孟楷立了大功,就给他加了个兵部尚书的头衔,没多久又升任右仆射。没过几个月,又升任司空,还封他为颍川县伯。 巢寇听说孟楷被陈州的人抓了,吓坏了,又气又急,就带着所有兵马往东边来,先占领了溵水,然后又和蔡州的秦宗权联合起来攻打宛丘,陈州的人可吓坏了。

孟楷担心士兵们军心涣散,就在大家面前大声说:“大家都知道忠武军(指孟楷自己)向来以勇敢闻名,淮阳军也是有名的精兵强将,现在咱们应该齐心协力,一起抵抗这些强盗,建立功勋,保全自身,脱离危险,各位应该好好想想啊!况且我家世代都在陈州吃俸禄,现在贼寇包围我们,敌众我寡,咱们男人就应该在死里求生,有什么好怕的?再说,为国而死,难道不比活着当了贼寇的同伙强吗?!你们就看着我如何打败这些贼寇,谁要是敢有异议,就杀了他!” 孟楷这么一说,大伙儿都兴奋起来了。

没过多久,孟楷就打开城门和贼寇交战,每次战斗都取得胜利,贼寇们也越来越生气。巢寇在陈州城北三四里处修建了一个叫“八仙营”的营寨,规模宏大,就像皇宫一样,还修建了各种官署,储存了大量的军需物资,蔡州那边还给他们送来了盔甲武器,军队里什么都不缺。 他们包围陈州整整三百天,大小战斗打了数百次,虽然兵粮都快用完了,但是大家士气却越来越高涨。

孟楷就派人偷偷地送信给太祖皇帝求援,太祖皇帝一向很欣赏孟楷的勇敢和果断,所以就答应了。四年四月,太祖皇帝率领大军和陈州的军队在陈州西北汇合,陈州人看到太祖的旗帜和军鼓,就出城作战,放火烧贼寇的营寨,猛攻巢寇的营寨,贼寇大败,陈州之围终于解除了。孟楷就去行在(皇帝临时驻跸的地方)报捷。

公元870年八月,高犨被任命为蔡州节度使。当时黄巢的势力虽然被打败了,但是他的余党势力还很强大,在六七年里,他们一直在中原地区烧杀抢掠,攻陷了二十多个郡县。陈州离蔡州只有一百多里,兵力少,实力弱,每天都跟他们对抗,最终也没能把他们打败。

直到公元877年,蔡州才平定下来。朝廷论功行赏,让高犨担任检校司徒,兼任泰宁军节度使,后来又改任浙西节度使,但他一直没离开宛丘,同时管辖着两个地方。公元878年三月,因为平定黄巢和蔡州的功劳,高犨被加封为平章事,担任忠武军节度使,仍然以陈州为办公地点。就这样,中原地区终于安定下来了,唐僖宗也回到了长安。陈州和许州逃难的老百姓,都背着行李,带着家小,纷纷回到家乡。高犨想方设法安抚他们,大家都非常感激他。

高犨兄弟三人,关系一直很好,感情深厚,人们都说他们兄弟和睦。有一天,高犨想到他的弟弟高昶和他一样忠心耿耿地为朝廷效力,一起立下了不少军功,于是就把军州里的所有事情都交给高昶负责,然后就上表请求退休。几个月后,高犨生病了,在陈州的官邸去世,享年六十六岁;他被葬在宛丘县他祖先的墓地附近,后来又追赠为大尉。

高犨虽然尽忠唐朝,保卫了陈州,但他心里清楚太祖(朱温)是个雄才大略的人物,所以他一直暗中投靠他,为子孙后代考虑。因此,在解围之后,他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朱温的儿子。他还请求在陈州为朱温修建生祠,每天早晚都去祭拜。几年里,他全力支持朱温,凡是朝廷征调的物资,他总是带头完成,所以才能保住自己的功名。

老大叫麓,官做到高级官员那个级别。老二叫霖,后来改名叫岩,娶了太祖的女儿长乐公主。开平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卫尉卿、驸马都尉。第二年九月,他被临时派去洺州负责军事和行政事务,没多久又调到天威军当指挥官。十二月,他又升任右羽林统军,接着又升任右卫上将军,还兼任皇宫警卫的负责人。第三年七月,他被外派到宿州当团练使,很快又升任州刺史。之后他一路升迁,好几次都掌管禁军。参与诛杀庶人朱友珪有功,末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租庸使,兼任户部尚书。

岩因为是功臣之后,又娶了公主,所以特别骄傲,收受贿赂是公开的秘密,全国的钱财,有一半都进了他的口袋。他因为娶了公主,听说唐朝的驸马都尉杜悰官做到宰相级别,生活非常奢侈,就觉得很丢脸,自己怎么比不上人家。于是他就开始大吃大喝,山珍海味,一顿饭就花掉上万钱,还雇佣一大堆人给他张罗,他家门前人来人往的,像个市场一样热闹,权势很大,大家都巴结他。后来唐庄宗灭了梁朝,岩翻墙逃跑了。他跟徐州的温韬关系很好,就跑到温韬那里去了。结果到了温韬那里,温韬直接砍了他的头,送到了京城。

大东,字昶,是犨的弟弟。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军事,为人沉稳大气,气质洒脱,处理事情很有决断力。他哥哥犨担任陈州刺史时,他被任命为防御都指挥使。没过多久,巢寇将领孟楷带着上万兵马占据项城县,昶和他哥哥犨一起带兵去攻打,打败了孟楷,把他抓了回来。

几个月后,巢寇的余党集合所有兵力攻打陈州,为孟楷报仇;他们还和蔡州的贼寇联合起来,声势浩大,百万之众,驻扎在陈州城外,陈州百姓都非常害怕。一天晚上,昶巡逻的时候,在城门附近打了个盹儿,迷迷糊糊中感觉好像有神灵在帮助自己,昶觉得很奇怪,就留了个心眼。

天亮后,他下令打开城门,与敌人决战。士兵们士气高涨,勇猛无比,好像有神兵鬼将在前引导一样。这一天,他们活捉了几个贼将,斩杀了上千敌军,敌人的气势一下子就弱了下去。“其后连日交战,无不应机俘斩,未尝小衄”,连续几天的战斗,每次都能抓住机会俘虏斩杀敌人,没有一次失败,即使被围困了几个月,士兵们的士气也依然高昂。

最终敌人战败解围,朝廷为他记功,昶一家都得到了升官加爵。当时,在地方官员中,说起忠勇的、说起善于守城的、说起有功劳的、说起治理政事的,都把犨和昶放在首位。后来,犨被调任泰宁军节度使,昶被任命为陈州刺史、检校右仆射。不久,犨生病了,就把军州事务全部交给了昶。朝廷任命他为兵马留后,不久又升迁为忠武军节度使,仍然以陈州为治所。

当时朱温还没被消灭,中原地区还在遭受他的祸害。陈州和蔡州接壤,昶经常挑选精锐部队深入蔡州境内作战。蔡州的贼寇虽然人多,最终还是抵挡不住,最终导致朱温的失败。朝廷赏赐他的功劳,加封他为检校司徒。大寇平定后,昶更加重视政务,鼓励农业生产,施行了许多惠民政策。

景福元年秋天,陈州、许州的官员、将领和乡绅们一起记录了他的功绩,上奏朝廷。皇帝很高兴,命令人撰写德政碑,立在城里的大路上,以表彰他的功劳。不久,他又被加封为同平章事。自从解围之后,昶经常说:“梁王的恩情,我不敢忘记!”此后,太祖每次出兵征伐,昶都负责训练军队,筹集军需物资,从没有懈怠过。乾宁二年,他生病去世,享年五十五岁,追赠太尉。

珝,字有节,是犨的弟弟。他从小就性格刚毅,气质深沉。成年后,喜欢读书。长大以后,擅长骑射,尤其精通《三略》。后来他哥哥犨担任陈州刺史,就把他带在身边,任命为都知兵马使。当时巢贼从商州、邓州东进,和蔡州的贼兵汇合,兵力多达上百万,挖了五百条长壕进攻陈州,陈州百姓都非常害怕。

珝和他的两个哥哥一起,坚定地鼓励士气,激励将士们,约定要以死保卫陈州。因为祖先的坟墓在城外几里地的地方,担心会被贼军破坏,所以他夜里派精兵把祖先的灵柩迁进了城里。府库里以前存有几百枝巨型弩箭,但是弩机齿轮都坏了,工匠都说不能用了。珝就亲自设计改进,调整弦和弩机,把它们安置在城墙的雉堞上。弩箭射程能达到五百多步,射中人马,都能穿透胸膛腋下,贼兵非常害怕,不敢靠近。从仲秋到初夏,军粮快要吃完了,将士们虽然吃不饱,但是坚守的意志没有改变。后来唐太祖率领大军来解围,珝兄弟痛哭流涕地感谢他。

后来朝廷论功行赏,提升他为检校右仆射,遥领处州刺史。犨去世后,他的哥哥昶担任忠武军节度使,珝被提升为行军司马、检校司空。昶去世后,珝担任忠武军留后。珝在处理政务方面很有才能,名声远扬,无论是军队的账目物资,还是钱粮的收支,他都能查清根本原因;百姓的疾苦,没有他不了解的。他处理政务简明廉洁,兼顾公私,唐太祖对他非常赞赏。不久,他又被提升为特进、检校司徒,担任忠武军节度使。陈州地势低洼,每年城墙都会倒塌,修缮工程没完没了。珝就设计了一种方法,用砖砌成城墙,从此以后再也不怕水灾了。

光化二年,他被提升为检校太保、平章事。第二年,他又被提升为检校侍中,被封为天水郡公。珝博览群书,通晓古今,知道陈州是伏羲氏建都的地方,南顿是光武帝的旧地,于是他就按照古代的制度,修缮庙宇,把它建成百姓祈福的地方。他还考察了邓艾的旧址,疏通翟王河,用来灌溉农田,使粮仓丰满,百姓从中受益。珝兄弟在陈州、许州节制军队,先后掌握兵权,一共二十多年,陈州百姓非常爱戴他们,社会风气也大为好转。天复元年冬天,韩建担任忠武军节度使,征召珝担任同州匡国军节度留后。当时唐太祖在岐州统兵,珝负责运输调拨军需物资,奔波于道路之上。不久,昭宗回到长安,诏令他入朝觐见,并赐予他迎銮功臣的称号。珝坚决辞去藩镇的官职,于是被提升为检校太傅、右金吾卫上将军。后来他跟随朝廷东迁,一年多以后,因为旧病复发而辞官,回到淮阳。不久,他在家中去世,享年五十五岁。朝廷追赠他为侍中,陈州百姓为他罢市停业表示哀悼。他的儿子縠,官至左骁卫大将军、宣徽北院使。唐庄宗攻入汴州后,他和堂兄岩都被诛杀了。

王珂是河中人,他爷爷王纵当过盐州刺史,他爹王重荣是河东节度使,当年打败黄巢立下大功,被封为琅邪郡王。王珂其实是王重荣他哥哥王重简的儿子,后来过继给了王重荣。唐僖宗光启三年,王重荣被手下常行儒害死了。 大家推举王重荣的弟弟王重盈当蒲州节度使,王珂做了行军司马。王重盈死后,军中推举王珂当留后。

当时王重盈的儿子王珙是陕州节度使,王瑶是绛州刺史,他们俩都想要当蒲州节度使,就一起上书弹劾王珂,还给唐昭宗写信说:“王珂根本不是我们兄弟,他以前是我们家的家奴,小名叫忠儿,哪能继承家业!”王珂也上书说他父亲王重荣有平定叛乱的功劳。他还派人向太原求救,李克用保荐他,唐昭宗就同意了。

王珙就赶紧拉拢王行瑜、李茂贞、韩建这三个藩镇来帮忙,这三镇互相推荐,唐昭宗说:“因为王重荣的功劳,我已经答应太原的请求了。”乾宁二年五月,三镇的军队来朝见皇帝,他们借机闹事,要求把河中交给王珙和王瑶,还合兵攻打河中。李克用听说后,带兵去讨伐三镇,王瑶、王珙的军队就撤退了,晋军攻下绛州,抓住了王瑶并杀了他。

李克用军队驻扎在渭水北边,唐昭宗任命王珂为河中节度使,正式授予他兵权,李克用还把女儿嫁给了王珂。王珂到太原谢恩完婚后,李克用派李嗣昭带兵帮助王珂攻打王珙在陕州的军队。光化年间快结束的时候,朱温对张存敬说:“王珂仗着太原的势力,瞧不起周围的藩镇,你去给我把他绑起来!”

天复元年春天,张存敬带兵攻打晋州和绛州,派何絪守晋州,阻止太原的援军。二月,大军包围了河中,王珂的妻子给太原写信说:“敌人兵临城下,随时可能被俘,我们都快饿死了,求你们快来救救我们吧!”李克用说:“路都被堵死了,我们人少敌众,去救你们的话,我们都会一起完蛋。你跟你丈夫一起投降朝廷吧。”王珂又向李茂贞求救,李茂贞没理他。王珂的情况非常危急,他登上城楼对张存敬说:“我和汴王(朱温)家有世交,你应该撤退,等汴王来了,我再听他的命令。”张存敬当天就撤兵了。

三月,朱温从洛阳来到河中,先去王重荣的坟墓哭祭,河中人都很感动。王珂想绑着自己,牵着羊去见朱温,朱温说:“你太师舅舅的恩情,什么时候能忘?如果你用亡国之君的礼节来见我,黄泉之下,我该如何面对他?”(《欧阳史》记载:梁太祖朱温从同州投降唐朝后,就依附王重荣,王重荣的母亲王氏是朱温的母亲的姐妹,所以王重荣是朱温的舅舅。)王珂在路上迎接朱温,两人握手痛哭,一起骑马进了城。朱温留下居敬守河中,王珂举家搬到了汴州。后来王珂去朝见朱温,在华州的驿站被杀害了。

珙啊,从小就长得帅气,文武双全,但性格特别傲慢霸道。当时天下不太平,所以他就代替伯父王重霸当上了陕州节度使。他当官非常残暴,还特别多疑,残忍嗜杀,根本不把人命当回事儿,家里老婆孩子、亲戚宗族,外面宾客幕僚、将领士兵,只要一句话不合心意,立马就用各种酷刑,鞭打、砍杀,每天都这样。他奢侈挥霍,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所以身边的人都提心吊胆,害怕哪天就遭殃。唐光化二年夏天六月,他被部将李璠给杀了。李璠自己当了留后,从此陕州就不再是王氏家族的了。

史书上说:王绍威一开始是唐朝的英雄,占据魏地,正赶上土德衰败的时期,他拥立梁祖篡位,对梁朝来说是辅助建立政权的功臣,但对唐朝来说,怎么能算忠臣呢!赵犨凭借淮阳那么点地方,抵挡住了黄巢百万大军,功成名就,非常了不起。王岩、王縠虽然不是贤臣,但他们的后代却很快被灭了,真是可惜啊!王珂家族世代拥有山河,势力强大,最后却被俘虏,简直就是魏豹那样的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