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文纪,字子持,是长安万年人。(这段没啥好说的,原文就留着吧)长兴年间快结束的时候,他当上了太常卿。卢文纪长得高大威猛,说话声音洪亮,辩论起来铿锵有力,而且酒量特别好,饭量也特大。
有一次他奉命出使四川,路过岐州。当时唐末帝在岐州当节度使,对卢文纪特别客气,隆重接待了他,看得出来他对卢文纪印象很好。清泰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中书省缺宰相,末帝就在朝堂上问大臣们谁合适。有人说:“臣下们听说朝中口碑最好的,应该大力提拔的,就是姚顗、卢文纪和崔居俭这三位。” 然后大家就开始讨论这三位的才能和人品,末帝心里更拿不定主意了。
于是末帝把当时名望很高的一些官员的名字都写在纸上,放进一个玻璃瓶里,然后选了个月黑风高的晚上,焚香祈祷上天,第二天早上用筷子夹出一个名字。第一个夹出来的是卢文纪的名字,第二个是姚顗。末帝本来就对卢文纪很欣赏,这下更是高兴坏了,立刻任命卢文纪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让他和姚顗一起当宰相。那时候朝廷刚刚经历过战争,国家刚刚稳定下来,可是外有敌人入侵,内有权臣作乱,情况非常复杂。
卢文纪当上宰相后,并没有什么高明的策略,处理政事的时候只关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打击政敌,或者在官员选拔上斤斤计较。当时有个四川人叫史在德,是太常丞,经常出入权贵之家,对朝中官员指手画脚,还经常批评别人。他上书说:“文武官员都应该选拔有能力的人。现在军队里的将校和朝廷里的官员,都应该进行考核,能干的提拔,不行的就撤职,不管职位高低。” 这份奏章送到中书省,卢文纪觉得这是在针对自己,非常生气,就让谏议大夫卢损写了一份驳回的奏章,结果写得乱七八糟的,被大家笑话。
三年后夏天,后唐庄宗引契丹军队来攻打后梁,结果军队打了败仗,军营都被包围了。八月,庄宗亲自带兵去救援,路过徽陵,在陵墓前祭拜,然后在军营休息。卢文纪跟着他,庄宗看着卢文纪说:“我听说国君忧愁,大臣就应该感到耻辱。我从凤翔出发,首先任命你当宰相,想听听你的意见,好把国家治理好,现在敌人到处都是,我这个皇帝还要亲自上战场打仗,你心里怎么想的?”卢文纪吓得赶紧谢罪。
当时末帝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虽然嘴上说要去救被围困的军队,其实已经很疲惫了。到了河阳,末帝召见卢文纪和张延朗商量对策。卢文纪说:“敌人的骑兵神出鬼没,没好处就跑了。我们的营寨很坚固,足以抵挡敌人,况且已经有三个地方的援军来了,不用打仗就能解围。派人催促援军,责成他们取得胜利,皇帝可以先在河桥附近驻扎,观察一下情况。这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重要,就算解不了围,撤军也不晚。” 恰好张延朗和赵延寿关系很好,就私下里说:“卢文纪说得对。”所以就让赵延寿北上救援,末帝则在原地等着看结果。
晋朝的皇帝进了洛阳,杨邠(音:bīn)被免了宰相的职务,改任吏部尚书,后来又升迁为太子少傅。小皇帝继位后,他又被提升为太子太傅。汉朝的皇帝登基后,他又被调任太子太师。那时候朝廷的官员都在洛阳办公,虽然有留守洛阳的御史,但是纪律规矩也比较松散,所以皇帝就下令让文纪别令来负责检查监督。
御史赵砺和文纪别令一起查处了一些在朝中办公的官员,发现他们上香拜表的时候态度马虎懈怠。杨邠为此大发雷霆,凡是生病没来朝拜的官员,都被他勒令退休回家了。当时文纪别令负责的检查监督工作,搞得挺严格的,他自己也因为生病请假,结果又被留守洛阳的御史告了一状,最后就以本官的职务退休了。(《欧阳史》记载:周太祖登基后,立刻在家中被任命为司空。)
广顺元年夏天,杨邠去世了,享年七十六岁。朝廷追赠他司徒的官职,还为此停朝一天表示哀悼。杨邠一辈子积攒了巨额财富,他死后,这些钱财都被他的儿子杨龟龄挥霍光了,没几年就花得精光。所以,这件事就成了那些贪图钱财的人的警示。
马裔孙,字庆先,是棣州商河人。(此处原文缺失)唐朝末代皇帝即位后,任命他做了翰林学士、户部郎中、知制诰,还赏赐了他金紫官服。不到一年,他又被提升为中书舍人、礼部侍郎,这些都是带禁职的要职。不久,他又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平章事,也就是宰相。
马裔孙这个人呢,是个书呆子,性格比较木讷,突然当了宰相,对朝廷里的事情根本不了解。刚开始,冯道从同州回朝,被任命为司空。按照唐朝的规矩,三公都是加官晋爵,没有直接任命的。当时朝廷讨论冯道的任命,有人说:“三公是宰相,应该参与国家大事”;还有人说:“应该接受册封”。大家议论纷纷。卢文纪又想在祭祀的时候让冯道负责打扫卫生,冯道听说后说:“司空负责打扫,是我的职责,我没什么好担心的。”后来意识到不对劲,才作罢。
刘昫当了仆射,为人刚正不阿,很多人看不惯他,于是大家一起支持右常侍孔昭序,让他提出关于行香次序的建议,说:“常侍是侍奉皇帝的官员,站立和行走都应该在仆射之前。”孔昭序的奏疏递交上去后,交由御史台确定规制。从同光年间开始,李琪、卢质先后担任仆射,卢质为人轻浮,不懂得保持长辈的风范,所以孔昭序才敢轻率地提议。马裔孙看到大家对刘昫和冯道不满,想稍微打压一下他们,就责令御史台查阅典籍,而御史台的官员说:“以前没有这样的先例,根据南北朝的官位排列,常侍应该在仆射之前。”
正赶上外邦使臣来访,他们的站位还没确定,马裔孙就批复御史台说:“既然有依据,就可以照此执行,各官司自行通知。”刘昫一听,气得拂袖而去。从此以后,只要是关于确定规制的,崔居俭就对南宫的同僚说:“听孔昭序的话,是朝廷里的人都不懂规矩。再说,仆射是长辈,中丞、大夫都应该恭敬地按照官位站立,常侍的官位还在南宫六卿之下,何况是仆射呢?以前骑省的官员资历很深,对南宫的两位侍郎都像仰望天空一样尊敬,现在这些人真是太没见识了,真是笑话!”大家听了崔居俭的话,议论声才渐渐小了。文人们都嘲笑马裔孙的批复里用了“援据”二字,因为中书省的各种事务,马裔孙根本不熟悉,什么事都无法独立决定,只是签个字而已。
他还很少见客人,当时人们称他为“三不开”,意思是嘴不开、印章不开、门不开。等到太原发生叛乱,唐末帝逃到怀州,马裔孙留在洛阳。没过多久,赵德钧父子起了异心,官府面临危险,皇帝和大臣们都束手无策。这时,马裔孙从洛阳赶回朝廷,大家纷纷说:“马相此来,一定有解决危机的办法。”他到了之后,献上了三百匹绫罗绸缎,却没有提出任何可行的建议。后来,晋祖接受了禅让,马裔孙就回家种田了。
这位老先生的孙子,特别喜欢韩愈,崇拜他的为人,而且特别不喜欢佛教。后来他退休了,住在乡下,想起唐朝末代皇帝以前对他们家的恩遇,就跑到长寿寺的僧舍里读佛经,希望能报答皇恩。读了一年多,枕着佛经睡,翻阅着《华严经》、《楞严经》,觉得佛经里的道理很丰富,文字也很优美,于是特别喜欢,还把重要的内容抄录下来,编成歌咏体,叫做《法喜集》;他还把佛经里的主要内容整理成《佛国记》,一共写了几千字。有些人就笑话他:“你以前最敬佩的是傅奕和韩愈,怎么现在又这么恭敬地信奉佛教了?这是佛教利用了你呢,还是你利用了佛教?”孙子笑着回答说:“佛教利用我的人多了去了!”
李崧升官了,提拔李专美当赞善大夫,这位老先生因为是李专美朋友的关系,就辞官回家了,李专美后来升了少卿,老先生则被任命为太子詹事。当时晋国和汉朝的官员们,都觉得他文章写得好,都很高兴地和他交往。太祖皇帝登基后,又提升他为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让他在洛阳工作。他经常闭门不出,专心写作诗词。他特别喜欢八分书,别人送给他尺牍,他都要亲自写信回赠,好显摆一下自己的书法。临死前,他看到一条小白蛇缠绕在庭院里的槐树上,他驱赶它,但没找到它,于是他写了一篇关于大鹏鸟的文章,题为《槐虫赋》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广顺三年(公元953年)七月,他在洛阳去世。朝廷追赠他太子少傅的官位,还为此停朝一天。
他年轻的时候在河中当从事,因为公务进京,住在逻店。逻店有个上逻神祠,有一天晚上他梦见神灵召见他,还很客气地招待他,并且亲手给了他两支笔,一支大一支小,醒来后觉得很奇怪。后来他当了翰林学士,就觉得这是得到好笔的预兆。后来他又负责贡举,私下里就说:“这就是那两支笔的应验啊!”等到他进入中书省办事的时候,堂吏给他送来了两支笔,仔细一看,大小跟以前梦里得到的一模一样。他死后十多天,有个侍女说梦话,声音和语气都像他,还处理家务事,条理分明,当时的人都觉得很神奇。
和凝,字成绩,是汶阳须昌人。他家祖上九代之前有个叫逢尧的,在唐高宗时候当过监察御史,但从逢尧之后,他们家几代人仕途都不怎么显赫。他曾祖父敞和祖父濡,都是因为和凝发达了才被追赠为太师。他父亲叫矩,死后被追赠为尚书令。他父亲矩特别爱喝酒,也不怎么讲究礼仪规矩,虽然平时不怎么读书,但见到读书人从来没摆过架子,总是倾尽家产款待他们。
和凝从小就聪明伶俐,长得又高又帅,还很有精神气儿,一看就是个不同凡响的人。他从小就爱学习,只要看过一遍书,就能理解书中的大意。十七岁的时候,他考中了明经,到了京城。有一天晚上,他做梦梦见有人给了他一束五彩的笔,并对他说:“你这么有才华,干嘛不考进士呢?”从那以后,他的才思就更加敏捷了,十九岁就考中了进士。滑州刺史贺瑰听说过他的名声,就把他招到幕府做事。和凝还很擅长射箭。
当时贺瑰和唐庄宗在黄河边上打仗,在胡柳陂发生了一场大战,贺瑰的军队战败逃跑,只有和凝跟着他。贺瑰回头对他说:“你别跟着我了,自己保重吧!”和凝哭着回答说:“大丈夫既然得到了别人的赏识,遇到危险怎么能不报答呢?这可不是我的本意,只是可惜没有为国捐躯的机会。”这时,有个骑兵追上来要杀贺瑰,和凝大声呵斥他,对方不听,和凝就拉弓射箭,一箭射死了那个骑兵,贺瑰因此逃过一劫。后来,贺瑰对他的儿子们说:“要不是和公,我今天就死定了。和公文武双全,而且很有志气,将来一定能位居高位,你们要好好侍奉他。”于是,贺瑰把女儿嫁给了和凝,从此,和凝的名声更加显赫了。
后来,他先后在郓州、邓州、洋州三个州担任从事。唐天成年间,他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后来又担任礼部、刑部员外郎,接着又改任主客员外郎、知制诰,不久被召入翰林院担任学士,又转任主客郎中,兼管贡举。科举考试有个旧规矩,放榜那天,要在贡院门口插上带刺的树枝,并且关上院门,防止落榜的考生闹事。和凝下令把带刺的树枝撤掉,打开院门,那天竟然一点儿喧闹声都没有,录取的都是很有才华的人,当时的人都认为他选拔人才很有一套。
(《渑水燕谈》记载:范质刚考中进士的时候,和凝是主考官。和凝曾经以宰相自期,登第那天,范质名次排在第十三位,和凝看了范质的考卷后,非常欣赏,就把他排在了第十三位。当时考场里的人都说这是“传衣钵”,就像禅宗的衣钵传承一样。后来,范质果然继和凝之后做了宰相。)唐明宗更加器重他,提升他为中书舍人、工部侍郎,都兼任学士。
话说,鲁公凝在晋朝当上了朝廷要职,先是被任命为端明殿学士,还兼管着度支,后来又升任户部侍郎。后来端明殿学士的职位被废除了,他又回到翰林院当承旨。晋高祖经常召见他询问朝政大事,鲁公凝的建议总是深得皇帝欢心。五年后,他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兼平章事,那是相当高的官位了。
六年秋天,晋高祖准备去邺都,这时襄州安从进造反的消息已经传来了。鲁公凝马上向皇帝进言说:“皇上您要离开京城,安从进万一趁机作乱,那该怎么办呢?”晋高祖问他:“你有什么主意?”鲁公凝回答说:“依我看,敌人要是想动手,临阵磨枪肯定来不及。不如先准备好十多道圣旨,秘密交给开封尹郑王,让他一旦有紧急情况,就立刻填上将校的名字,派兵去讨伐。”晋高祖采纳了他的建议。
后来,唐州和邓州那边传来捷报,郑王按照圣旨的指示,派李建崇、焦继勋等将领率兵出征。他们与安从进在湖阳相遇,安从进完全没想到朝廷的反应这么迅速,大吃一惊,结果兵败被擒。这全靠鲁公凝的妙计啊!后来少帝继位,鲁公凝被加封为右仆射。开运年间,他辞去了宰相的职位,但没过多久,又升任左仆射。汉朝建立后,他被授予太子太保,国初又升任太子太傅。显德二年秋天,鲁公凝因背疽病逝于家中,享年五十八岁。朝廷为此停朝两天,并追赠他侍中之职。
鲁公凝这个人,特别讲究排场,从他当官开始,到后来位居高位,他的车马服饰,仆人随从,都非常讲究华丽。他为人处世,举止优雅,气度不凡。他还喜欢提携后进,不管对方是才华横溢还是平庸之辈,他都虚怀若谷地对待他们,甚至帮助他们获得仕途上的发展,所以当时的人都很敬重他。他一生擅长写文章,尤其擅长短歌艳曲,而且特别爱惜自己的名声。他写了一百卷的文集,自己刻版印刷,印了几百套,分送给别人。 《宋朝类苑》记载:和鲁公凝有一部艳词集,名叫《香奁集》。后来鲁公凝官至高位,就把这个集子嫁祸给了韩偓,现在世人流传的韩偓《香奁集》,其实是鲁公凝写的。鲁公凝一生著作,分为《演纶》、《游艺》、《孝悌》、《疑狱》、《香奁》、《籝金》六集,他自己在《游艺集序》中写道:“我还有《香奁》、《籝金》两集,没有流传于世。”他在朝中为避免议论,隐瞒了自己的名字,但又想让后人知道,所以才在《游艺集序》里说明了这件事,这就是鲁公凝的本意。
老大叫峻,很可惜,早早就在做官的地方去世了。老二叫岘,这名字还有个故事呢,《绵绣万花谷》里范蜀公的《蒙求》里写到:和岘是晋朝宰相和凝的儿子。岘出生的时候,他爹和凝正好被朝廷任命为翰林学士,还加了金紫光禄大夫的官职,并且负责考试选拔人才。和凝高兴地说:“我这一辈子最得意的事,这三件好事竟然同时发生,这孩子真是我的福星啊!”所以就给他取名叫“三美”。老二后来在朝廷里当了司勋员外郎。
苏禹珪,字元锡,他祖上是武功人,后来家搬到了高密,现在是高密人。他爹叫仲容,在乡里以儒学闻名,唐朝末年考中了《九经》,做了广文馆的助教,后来升迁为辅唐县令,死后追赠太师。苏禹珪为人谦虚温和,待人真诚,继承了他父亲的学业,考中了五经,被朝廷任命为辽州的副职官员,后来又历任青州、郓州的官员,接着又升迁为潞州、并州的管记,官职一步步升迁,最后做到户部郎中。汉高祖在并州镇守的时候,奏请苏禹珪兼任判官。开运年间快结束的时候,契丹人攻入汴京,汉高祖在晋阳登基,任命苏禹珪为中书侍郎兼平章事。汉高祖即位后,又让他兼任刑部尚书,不久又升任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汉高祖病重的时候,苏禹珪和苏逢吉、杨邠等人被托付辅佐少主。第二年,苏禹珪升任左仆射。三年冬天,太祖平定了内乱,苏禹珪逃进都城,被士兵抓住了。第二天,太祖派人把他找来,安慰了他一番,很快就恢复了他的官职。国家刚建立的时候,苏禹珪被加封为司空,不久后辞去宰相的职位,只做原来的官。世宗皇帝即位后,封他为莒国公,没过多久,他就辞官回家了。显德三年正月初一,苏禹珪在和客人一起吃饭的时候,突然暴病去世,享年六十二岁。苏禹珪为人厚道,德高望重,在汉高祖时期,以及苏逢吉被灭族的时候,他都能保持平静,没有受到牵连,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他积德行善的回报。
他儿子叫德祥,考中了进士,后来在朝廷里担任过很多官职。
景范,是淄州长山人。(这段话后面缺失了一些内容,根据《世宗纪》记载,景范的父亲名叫初,曾担任户部郎中后退休。)皇上北征的时候,任命景范担任东京副留守。皇上从河东打仗回来,因为国库空虚,就提升景范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兼任三司使。(《册府元龟》记载:皇上登基后,七月癸巳这天,下诏说:“自从朕登基以来,就想着要治理好国家,制定任何法令都考虑到百姓的承受能力,做任何事情都担心上天会不保佑,每天早起晚睡,一年到头都是这样。虽然礼仪教化已经逐渐兴盛,但天下还不够太平,难道是刑法政令有什么不足,还是教化没有深入人心?因此,朕要提拔贤良的臣子,来辅助朕宣扬教化,虽然朕心中早就有了打算,但这也要符合大家的期望,所以朕选择了一个好日子,正式下达任命。枢密院直学士、中大夫、尚书工部侍郎、上柱国、晋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的范景范,你以前辅佐先帝,总是献上好的计策,如今侍奉朕,更是尽忠职守,你做到了大臣应有的样子,也展现了君子儒者的风范。前些日子朕亲征,你是京城的留守,你留守期间的功劳很大,在行营中也积极参与军事调度,军队所需的一切,国库都没有短缺。现在战争结束了,要开始治理国家了,朕想起了先帝想重用你的话,想完成先帝想重用贤才的美好愿望,让你参与国家大事,同时掌管财政大权。你要认真听朕的话,好好治理国家,朕希望国家清廉,你也要按照天道来治理国家,朕希望能够减轻刑罚,避免战争,你也要遵守法度,制定好的战略。天人和谐,军民安宁,国家丞相的位置,非你莫属,国家大事,只有你才能胜任。你要努力为朕效力,不要安于现状,朕期待着你的政绩,来实现朕的期望。任命你为正议大夫、中书侍郎平章事,兼任三司使。”)
景范为人厚道正直,刚正不阿,从不屈服,但是处理繁杂的政务不是他的强项,虽然他尽心尽力,最终也没有得到称职的好评。皇上知道他的情况,因为他生病了,就让他辞去了三司使的职务。不久之后,因为父亲去世,景范辞去宰相的职位,回老家奔丧去了。显德三年冬天,景范因病去世,死在了家乡。皇上恩准追赠他侍中的官职,并为他立碑。
史学家说:哎,那些靠着深厚的历史学识取得执政地位的人,可不是一般人啊!可是,文纪这个人沉迷于经商致富,他的后代又都一个个的品行不端,这就说明能做到德行完美的人真是少之又少啊。像成绩那样文采斐然,元锡那样恪守职责,景范那样纯朴厚道,这几位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儒生。要是能像他们那样选拔人才,那还有什么不好的呢?
你看,那些凭借深厚的历史功底当上大官的人,可不是普通人!但是文纪这个人,太喜欢赚钱了,结果他的子孙后代一个个都行为不正派,可见真正做到品德完美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啊!像成绩那样有才华,元锡那样认真负责,景范那样淳朴善良,这几位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君子!要是能按照他们的标准选拔人才,那还有什么不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