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延光,字子环,是河北临漳人。年轻的时候在郡里当小官,后来唐明宗当上相州节度使的时候,看中了他,把他收为自己的亲兵。

唐明宗当皇帝的时候,梁军在杨刘口设防,想阻止明宗的军队。明宗派先锋将康延孝偷偷送礼给明宗,想让明宗派人告诉庄宗(后唐庄宗)情况。明宗正愁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范延光主动请缨,于是明宗给了他密信让他去见庄宗。

范延光到了后,对庄宗说:“杨刘渡口的地形对我们不利,现在攻打不行。建议在马家口筑垒,打通到汶阳的路。”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又让他回郓州。没过多久,梁将王彦章攻打马家口的新垒,明宗担心城里守备不足,又派范延光去见庄宗,请求增兵。

范延光半夜赶到黄河边,结果被梁兵抓住了,关进了夷门监狱。他们狠狠地打了范延光几百鞭子,还拿刀吓唬他,但他始终没有泄露任何秘密。后来狱卒看管他比较松懈,他在监狱里待了半年,也没人再审问他。

等到庄宗快要到汴州的时候,狱卒主动给他解开了镣铐,向他赔礼道歉后放了他。范延光在路边等候,庄宗见到他非常高兴,任命他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明宗当皇帝后,提拔他当了宣徽使。他和霍彦威一起平定了青州王公俨的叛乱,之后升任检校司徒。

明宗去夷门,路过荥阳的时候,听说朱守殷拒绝朝廷的命令,范延光说:“如果不赶紧攻打,敌人会越来越强。请给我五百骑兵,我先去攻打,这样就能震慑敌人的士气。”明宗同意了他的请求。

范延光从傍晚到深夜,快马加鞭跑了二百多里,悄悄地到达城下,和敌人交战。第二天,守城的人看到皇帝的队伍,就纷纷打开城门投降。范延光第一个冲进城里,和敌人巷战,一直打到厚载门,彻底消灭了敌人的部队,明宗非常高兴。

第二年,范延光升任枢密使,代理镇州军府事,不久正式授予节度使的印信和旗帜,加封检校太保。长兴年间,因为安重诲获罪,范延光再次担任枢密使,加封同平章事。

后来因为秦王李从荣谋反,范延光担心受到牵连,多次请求外放,明宗过了一段时间才同意,让他去常山镇守。清泰年间,他又被召回担任枢密使,不久后,又被外放担任汴州节度使。

这时,魏州的屯将张令昭杀死了他的上司刘延皓,据城叛乱,唐末帝命令范延光去讨伐,平定叛乱后,范延光被任命为邺都留守,加封检校太师、兼中书令。

范延光手下有个术士叫张生,自称精通术数,范延光还没发达的时候,张生就说他将来一定会当上将相。范延光当了大官后,非常相信张生的预言。

范延光在各地镇守的时候,曾经住在上舍,他对张生说:“我梦见一条大蛇,从肚脐眼钻进我的肚子,然后一半身子被拉了出来,这是什么预兆?”张生说:“蛇就是龙,钻进肚子是帝王的征兆啊!”从那以后,范延光心里开始有点想篡位的意思了。

话说,当年太祖起兵的时候,唐朝末代皇帝派延光带着两万兵马驻扎在辽州,和赵延寿互相配合,形成犄角之势。后来赵延寿打败了,延光赶紧撤兵,心里头一直不太踏实。太祖进军洛阳后,封延光为临清王,好安抚他。

后来,延光私自杀了齐州的防御使秘琼,还把军队都集中在自己手里,把各州刺史都召集到城里来,太祖对他起了疑心,就到夷门去看看情况。延光有个牙校叫孙锐,和延光老家是邻居,军队的机密大事,民政方面的事儿,都交给孙锐管。所以魏博六州的赋税,几乎没上缴一分钱,朝廷的命令要是孙锐不满意,他就直接跟延光说坏话,这孙锐真是够狠的。

当初朝廷派使者封延光为临清王,延光在宴请僚属的时候,突然得了重病,一躺就是十几天。孙锐就偷偷地挑唆一些小喽啰,把澶州刺史冯晖等人找来,用不臣的罪名逼迫延光造反。延光自己也迷信那些算命先生的话,就听信了他们的建议。天福二年夏天六月,延光派孙锐和冯晖带着两万步骑兵南下攻打黎阳。(《通鉴》记载:延光任命冯晖为都部署,孙锐为兵马都监。)孙锐还带着十几个妓女,打着伞,摇着扇子,非要唱歌跳舞了才吃饭,士兵们又累又热,看到这阵仗,都泄气了,结果很快就被朝廷军队打败了,逃回了邺城。

太祖接着派杨光远去讨伐,延光知道大势已去,就杀了孙锐想把责任推到他身上,派人送上奏章请罪,想求得宽恕,但太祖没答应。过了差不多一年,邺城被围困,城里缺粮少食,非常困难。太祖考虑到军队疲惫,百姓也受苦,就想赶紧结束这场战争,就派使者去跟延光说:“你现在的处境已经很危险了,马上就要城破了。你要是能回头是岸,改过自新,投降朝廷,我会给你一个很大的封地。如果你投降了,我再杀了你,那我还怎么治理天下?我说的这些话,都是光明正大的,你可以相信。” 然后太祖赐给他铁券,改封他为高平郡王,让他到太平镇守。

延光对他的门客李式说:“皇上讲信用,说到做到,既然答应我不杀我,那就肯定不会杀我。”于是,延光撤掉了防御工事, (《通鉴》记载:延光还犹豫不决,宣徽南院使刘处让又去劝说他,延光这才下定决心。)穿了便服,请求投降。到汶上后,一个月后进京朝见。之后,延光上表请求免职,太祖几次劝说才答应,任命延光为太子太师,让他退休。

延光在京城住了大概一年,太祖经常召见他,请他吃饭喝酒,待他跟其他大臣一样。有一天,延光向太祖请求,想去河阳的私宅养老,太祖答应了。延光带着妻儿,带着很多珍贵的财物就走了,走到哪个州县,都遭到官吏的盘查。当时杨光远镇守洛阳,兼管孟州、怀州,他看中了延光的财富,又逐渐猜到朝廷的密旨,就上奏说:“延光这个人是国家的奸臣,如果不把他控制住,他一定会跑到北方投靠契丹,或者跑到南方投靠吴越,请求召他回西京居住。”太祖同意了。杨光远就派他儿子杨承勋带兵包围了延光的住所,逼他自杀。延光说:“当今皇上在上,赐给我金书,保证不杀我,你们父子怎么敢这样威胁我?”第二天,杨光远就用刀逼着延光上浮桥,把他推到河里。杨光远谎报说:“延光投河自尽而死。” 水运军使曹千在郡东缪家滩发现了延光的尸体。太祖听到这个消息,停朝两天,下令把延光葬回邺城,并且追赠他太师的称号。

延光一开始是皇帝身边的近臣,后来被派去镇守重要的城市。他待人接物非常讲究礼仪,所以当时名声很好。可是,等到他镇守常山的时候,却因为部将梁汉塘抓获了王都的名马,就强夺过来,还把梁汉塘治罪了;在魏州的时候,又因为齐州防御使秘琼抓到了董温琪的珍宝、金银和美妾,延光也同样强取豪夺,还害死了秘琼。 因此,人们对他的评价就降低了。后来,他害怕受到惩罚,就策划叛乱,又为了苟且偷生而忍辱负重,最终没能自杀谢罪,而是被逼死了,真是可悲啊!

张从宾,具体是哪里人,不清楚。他一开始在唐庄宗手下当一个小兵,后来因为作战有功而升官。唐天成年间,他从捧圣指挥使升任澄州刺史,后来又升任左右羽林都校。他跟随药彦稠讨伐杨彦温于河中,并取得了胜利。长兴年间,他担任寿州忠正军节度使,还被加封为检校太保、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张从宾这个人很会拍马屁,每次进言,明宗皇帝大多都会采纳。当时有个供奉官叫丁延徽,为人贪婪狡猾,奉命监察粮仓时犯了贪污罪被关进监狱,很多权贵都为他求情,但明宗皇帝很生气,没有答应。张从宾趁机在奏报其他事情的时候,也提到了丁延徽,明宗皇帝说:“不只是你这么说,就连苏秦游说我,我也未必会答应。” 结果丁延徽最终被处死了。长兴年间后期,张从宾被派去镇守灵武,并被加封为检校太傅。高祖皇帝即位后,张从宾被召回朝中觐见,正赶上皇帝东巡,于是皇帝留下张从宾在洛阳附近巡逻警戒。有一天,他在天津桥遇到留司御史,带着一百多个士兵,不避让御史,硬生生把御史挤到水里去了,张从宾还谎称御史喝醉了酒。他就是这样蛮横霸道。

后来范延光在邺城叛乱,朝廷任命张从宾为副部署使,和杨光远一起讨伐范延光。范延光派人诱降张从宾,当时张从宾在河阳,就起兵响应了范延光。他首先杀害了皇子重信,进入洛阳后,又杀害了皇子重乂,然后把内库的金银财宝都拿去给士兵发放,接着占据汜水关,想观望一下军队的形势。高祖皇帝命令杜重威、侯益分兵讨伐他,张从宾大败,骑马逃入黄河,溺水而死。

张延播,是汶阳人。一开始在郡里当个牙将,唐同光年间,明宗攻下他们的城池,他就被收编到皇帝身边当差了。

天成年间,他升了好几级,做到检校司空、两河发运营田使、柳州刺史这些官职。长兴元年,他被派去蔡州当刺史,还加封了检校司徒的官衔。后来回到京城,当上了左领军卫大将军,兼任客省使。打蜀国的仗的时候,他被任命为马军都监。三年后,他又升迁为凤州防御使、西面水陆转运使。

高祖皇帝登基后,任命他为东都副留守。皇帝到汴州的时候,还让他兼任洛京巡检使。后来张从宾造反,皇帝就让张延播负责河南府的事务。张从宾叛乱失败被杀后,事情也就平息了。

杨光远,小名叫阿檀,长大后只用檀这个名字。唐朝天成年间,因为皇帝改名叫李亶,而“檀”字的偏旁与“亶”字相近,所以他才改名为杨光远,字德明。他祖上是沙陀部人。他爸爸原来叫阿噔啜,后来改名叫杨瑊,曾经在唐武宗手下当队长。杨光远呢,给唐庄宗当骑兵将领。唐天祐年间,庄宗派振武节度使周德威去幽州打刘守光,就让杨光远跟着周德威一起去了。后来,他和周德威在新州抵抗契丹,因为军队深入敌境导致战败,杨光远胳膊还受了伤,所以就退役回家了。

庄宗当皇帝后,想起杨光远的战功,就让他当幽州马步军都指挥使、检校尚书右仆射,让他在瓦桥关驻守很久。到了唐明宗当政的时候,杨光远先后担任了妫州、瀛州、易州、冀州四个州的刺史。杨光远虽然不识字,但是很会说话,很懂官场上的事,在各个州都有好名声,明宗也很看重他。

长兴年间,契丹在中山战败,被俘虏的契丹将领紥拉等几十个人被送到了京城。后来契丹和朝廷讲和了,派使者来请求把紥拉他们放回去。明宗跟大臣们商量这事儿,打算把他们放了。有一天,明宗在便殿召见杨光远,跟他说了这件事。杨光远说:“紥拉他们都是契丹北方很厉害的战士,他们要是失去了紥拉这些人,就像失去了手脚一样难受;而且他们在咱们这儿待了好几年,对咱们中国的情况非常了解,要是放他们回去,恐怕不太好。”明宗说:“契丹人很重视盟约,既然已经和好了,肯定不会反悔的。”杨光远说:“臣担心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明宗听了之后就打消了放人的念头,非常欣赏杨光远这种敢于直言的性格。后来,杨光远从振武节度使调任中山,官职也升到了检校太傅,带兵驻守蔚州。

李克用起兵造反,当时皇帝派李存光和张敬达带兵去围困他。结果契丹人来了个大规模袭击,把他们打了个大败仗,把他们的营寨围了个水泄不通,时间长了,军队里没粮食了。李存光就和副将安审琦等人一起杀了张敬达,带着剩下的兵投降了李克用。

李克用带他进了洛阳,升他做检校太尉,兼任宣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还让他管六军禁卫军的事。那时候,李存光每次见到李克用,总是闷闷不乐的。李克用觉得他可能有什么不满,就偷偷派亲信去问他怎么回事。李存光就上奏说:“我当了这么大的官,没什么不满意的,只是张敬达死得其所,我却做不到那样,心里很愧疚,所以不快乐。”张敬达的小名就叫张生铁。李克用听了这话,觉得李存光是最忠诚的人。其实李存光这是故意这么说,想得到李克用的信任。

第二年,范延光在邺城叛乱,李克用就派李存光带兵去讨伐他。快要渡过黄河的时候,滑州军队哗变,当时将士们想拥立李存光当皇帝。李存光说:“自古以来有断胳膊的皇帝吗?再说皇帝是你们这些贩夫走卒能随便拥立的吗?我在晋阳投降,是因为形势所迫,现在如果这样做,那就是反贼了!” 这下大家都不敢吭声了。李克用听说这事后,更加重用他。李存光围困范延光后,又升任魏博行府节度使。

兵权在握后,李存光觉得李克用怕他,就开始干预朝政,有时候还顶撞李克用,李克用也只好顺着他的意思。李克用还下诏,把李存光的儿子李承祚许配给长安公主,另一个儿子李承信也给了很高的官职。李克用对李存光的恩宠超过了其他人,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桑维翰是枢密使,经常弹劾李存光,李存光心里一直记恨他。等范延光投降后,李存光回朝,当面指责桑维翰专权。李克用因为李存光刚刚立了大功,就把桑维翰外放到了相州,李存光则被任命为西京留守,兼任河阳节度使,同时被撤销了兵权。

李存光因此心怀怨恨,暗中蓄谋不轨,他送了很多珍宝给契丹人,诉说自己的委屈,还私下养了一千多名部下,违法乱纪,河洛地区的人民,都像防贼一样防着他。后来他又被册封为太尉,兼任中书令。

范延光退休后,带着一大堆歌姬舞女住到河阳去了。 光远觉得范延光这老家伙手里握着不少宝贝,而且担心他以后会成为自己子孙的仇人,于是就向皇帝告状,说范延光不待在汴京或洛阳,跑到边远地区去了,不是跑到淮南就是跑到契丹去了,应该赶紧把他除掉。 皇帝知道范延光有免死金牌,所以有点犹豫,没答应。 光远于是派儿子承勋带兵包围了范延光的府邸,逼他自杀。 范延光说:“皇上还在上面呢,怎么能这样!” 于是派人请求搬到洛阳城下居住。 走到河桥的时候,被人推到河里淹死了,光远却谎报说是范延光自己投河自尽的。朝廷也就顺水推舟,没再追究。

一年多以后,光远去朝见皇帝。 皇帝设宴款待他,还让教坊的乐师表演节目,讽刺光远贪婪残暴,重敛厚赋。 光远居然一点也不觉得羞愧! 皇帝对光远说:“元城之战,你手下的人都立了功,却一直没得到赏赐,现在就给他们每人一个郡当刺史,让他们光宗耀祖吧!” 于是就封了好几个人当刺史。

那时候王建从青州调到上党镇守,皇帝就让光远当平卢军节度使,封他为东平王。 光远请求带大儿子一起去上任,皇帝就让他的儿子承勋当了莱州防御使。 光远上任后,带着上千骑的仆人和歌姬舞女,排场极其奢华,是当时各路诸侯中最铺张浪费的。 他到任后,就只知道搜刮民脂民膏。 少帝即位后,册封光远为太师,封寿王。 (《宋史·马仁镐传》记载:晋天福年间,青州杨光远图谋不轨,朝廷任命马仁镐为节度副使,监视他的动向。两年后,有人在朝廷中诬告马仁镐,把他调到护国军当行军司马。马仁镐在河中待了几个月,杨光远就起兵造反了。)后来景延广上奏,请求收回光远借用的二百匹官马,光远勃然大怒,说:“这些马是先帝赏赐给我的,为什么还要收回去?这是怀疑我!” 于是暗中派人把儿子承祚从单州叫回来。朝廷就干脆任命他为淄州刺史,让他自便。 光远更加骄横,于是勾结契丹,说少帝失信于契丹,还说大饥荒之后国库空虚,现在正是攻打中原的好时机。

开运元年正月,契丹人南下入侵,攻陷了我们的博陵,小皇帝不得不逃到澶渊避难。

三月,契丹军队撤了,朝廷就命令李守贞和符彦卿带兵去东边讨伐叛军。杨光远本来就没多少兵,只能龟缩在城里防守,李守贞就长期围困着他。

到了十一月冬天,杨光远手下的承勋和他弟弟承信、承祚看到城里的人都快饿死了,知道这仗没法打了,就劝杨光远投降,希望能免于被灭族。杨光远不同意,他说:“我在代北的时候,曾经用纸钱和驼马祭祀天池,都沉下去了,有人说这说明我有当皇帝的命,应该再等等,不要轻易投降。”

承勋觉得危险随时都可能发生,就和兄弟们一起商量,杀了节度判官邱涛,又砍了杜延寿、杨瞻、白延祚等人的头,然后派承祚把人头送给李守贞。接着他们放火制造混乱,把杨光远软禁起来,然后打开城门投降,派即墨县令王德柔带着投降书请罪,杨光远也自己上书自首。

小皇帝想起前几年太原也归顺了朝廷,想网开一面,饶了杨光远。但是大臣们说:“这可是天大的罪过,怎么能赦免他呢?”于是朝廷就命令李守贞自行处置。李守贞就派人把杨光远杀了。(《欧阳史》记载:李守贞派客省副使何延祚在家中杀了他,对外宣称是病死的。)

汉高祖刘邦登基后,下诏追赠杨光远为尚书令,追封他为齐王,还下令为他立碑。没过多久,碑石就无缘无故地自己断裂了,可见他死后也受到了谴责。《五代史补》里还记载了另一件事:杨光远灭了范延光之后,朝廷因为他的功劳很大,任命他为青州节度使,封他为东平王,让他管辖登州、莱州、沂州、密州好几个郡。后来他自恃强大,又起兵造反,朝廷因为李守贞以前跟杨光远有仇,就派李守贞去讨伐他。李守贞接到命令非常高兴,决心一定要拿下杨光远,自己总是冲在最前面。杨光远看到李守贞这么厉害,知道自己打不过,就投降了。刚开始,杨光远反叛的消息传到朝廷,朝野上下都非常震惊。当时百官都在上朝,突然有个大臣在大家面前大声说:“杨光远想干大事?我不信!杨光远本来就患有秃疮,他老婆还瘸腿,古来哪有秃头皇帝,跛脚皇后啊?” 于是大家心里都踏实了,没多久,杨光远果然投降了。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承勋啊,是杨光远的长子。他一开始叫杨承贵,因为避开少帝的名字才改的。靠着老爸的功劳,他当上了光州和濮州刺史。他爹杨光远当时兼任河阳节度使,还让他负责建造三座城池的事儿。后来他爹调到青州当节度使,承勋就当上了莱州防御使。他在莱州当官,表现还不错,但一直很生气他爹身边那些坏人,想把他们都杀了,每次去见他爹,他爹都得偷偷藏起来。

结果他爹杨光远后来造反了,据城抵抗朝廷军队。承勋呢,也跑去帮他爹,等敌人退了,他们父子就被朝廷大军围住了。一年多过去了,粮草都吃光了,承勋和他弟弟承祚不听他爹的命令,向朝廷投降了。朝廷就封承勋为汝州防御使,没多久又调到郑州去了。他爹杨光远死了以后,承勋和弟弟承祚一起进京,请求朝廷处死他们,以谢罪。皇上念在他们投降有功,就赦免了他们,封承勋为右羽林将军,承祚为右骁卫将军,让他们回家戴孝,之后又把承勋安置在郑州。

后来契丹人打进开封城了,派骑兵从圃田把承勋叫过去,责怪他害死他爹,又背叛朝廷,然后把承勋凌迟处死,剁成肉块。之后,朝廷任命承勋的弟弟承信为青州节度使。

卢文进,字国用,是范阳人。个子很高,饭量也特别大,看起来特别威猛。他年轻的时候,在刘守光手下当骑兵将领。后来唐庄宗攻打燕地,卢文进第一个投降了,唐庄宗就远远地任命他为寿州刺史。

一开始,庄宗得到山后八军,让他的弟弟李存矩当新州围练使,统领这支军队。庄宗跟刘鄩在莘县对垒,命令李存矩在山后招募精兵,又命令山北的百姓交出战马和武器,规定十头牛才能换一匹马,老百姓都怨声载道。当时李存矩手下有五百骑兵,让卢文进当将军统领,和李存矩一起行动。到了祁沟关,士兵们聚在一起商量说:“我们这些边境人,抛弃父母妻子,为他卖命打仗,千里迢迢来送死,这实在受不了!”大家说:“咱们拥护卢将军回去新州,据城自守,他们又能拿我们怎么样呢!”于是大声呼喊,挥舞武器,往营房跑去,在床上杀了李存矩。卢文进拍着胸脯说:“这些家伙害死我了!”然后围着李存矩的尸体哭了起来:“这些人既然害死了郎君,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大王!”(案《辽史》:李存矩把卢文进的女儿纳为妾室,卢文进心里一直很愧疚,所以参与了杀害李存矩的叛乱。)他和薛史异因为被乱军拥戴。他们反攻新州,没成功;(马令《南唐书》:卢文进攻打新州,没成功,晚上逃跑时掉进沟里,他一跃而出,第二天一看,原来是郡里的黑龙潭,悬崖峭壁有好几丈高,深不见底。他还曾经遇到过一条大蛇,径直走到他座位旁边,昂着头,蛇头都到他膝盖了,卢文进拿食物喂它,然后它就走了。因此卢文进很自负。)又攻打武州,也失败了。周德威派兵追讨,卢文进就逃到契丹,被任命为幽州兵马留后,他指挥汉军,总是单独设营扎寨。没多久,卢文进就引诱契丹军队攻打新州。

从那时起,契丹军队多次入侵,掳掠了好几个州的男女老少,教他们织布纺纱做各种各样的活计,中原地区能做的一切,契丹都学会了,契丹之所以强大,都是因为卢文进。 (案《辽史》记载:卢文进引诱契丹军队攻打新州,新州刺史安金全守不住,弃城而逃。周德威前去救援,攻打新州,契丹军队有好几万人,周德威打不过,大败而归。卢文进和契丹军队攻打幽州,打了将近二百天,城里被围困,晋王亲自带兵救援,才解了围。契丹任命卢文进为幽州节度使,又任命他为卢龙节度使。)唐同光年间,卢文进的危害尤其严重。卢文进在平州,率领奚族精锐骑兵,像鸟一样飞速,像兽一样猛烈搏杀,忽来忽去,燕赵等州,到处都是荒草荆棘。军队驻扎在涿州,每年运送粮食,从瓦桥到幽州,精兵强将,轮流护送粮车,但还是被契丹军队抢劫,疲于奔命,这些都是卢文进指使的。

明宗皇帝登基的第二年,文进率领着十多万军队从平州投奔朝廷来了。快到幽州的时候,他先派使者递交奏章,奏章里说:“以前新州团练使李存矩,在当地一手遮天,鱼肉百姓,搜刮民脂民膏,比豺狼还狠毒,贪得无厌,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士气涣散,我这才抛弃家乡,跑到塞外。几年在边关苦熬,心里一直想着家;一看到家乡的山,就肝肠寸断。李绅在黄河边上写下满腹怨言,石崇在享乐中也没想过要回家。最近听说皇上您得到上天的保佑,英明神武,励精图治,改革创新,我这才知道有希望了,有了回家的路,就一心想着归顺朝廷,只等机会。十月十号,我决定攻打契丹,十月十一日拿下州城,押着七八千辆车,带着十五万百姓,十月十四日就到了幽州。”

到了洛阳,明宗皇帝对他非常优待,任命他为滑州节度使、检校太尉。一年多后,又调他去邓州镇守,不断升官,做到同平章事,后来又入朝担任上将军。长兴年间,他又出镇潞州,他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深受百姓爱戴。清泰年间,改任安州节度使。高祖皇帝即位后,与契丹修好,文进因为之前背叛过契丹,心里不安。 《南唐书》上说:文进在好几个地方做官,政绩不错,百姓都很爱戴他。他每次离开的时候,都只带几个骑兵到军营,跟他的副将李藏机告别,说明自己要躲避契丹的意思,将士们都向他跪拜辞行。

天福元年十二月,文进杀了行军司马冯知兆、节度副使杜重贵等人,率领部下渡过淮河,投奔金陵。李昪对他非常重视,《南唐书》上说:烈祖任命文进为天雄统军。 伪命他为宣州节度使,后来在江南去世。《金陵志》上记载:文进从润州被召回,被封为左卫上将军、兼中书令、范阳郡王,享受朝请待遇。

李金全,原本是唐明宗身边的一个小太监。他祖上是吐谷浑人。李金全这个人很勇猛,擅长骑马射箭,年轻的时候就跟着明宗打仗,因为作战勇敢立了不少功劳。明宗当皇帝后,就让他接连管理好几个大州府。天成年间,他被任命为泾州节度使,在泾州当了几年官,主要心思都放在搜刮民脂民膏上。长兴年间,他被调回京城,一开始进贡了几十匹马,没几天又进贡了一批。明宗把他叫来,问他:“你难道是马太多了,所以才几次三番地进贡?”又说:“你在泾州当官的时候,政绩怎么样?是不是把搜刮来的钱财都用来买马了?”李金全羞愧地谢罪后就退下了。

四年夏天,他被任命为沧州节度使,后来官位一直升到检校太傅。清泰年间,他卸任回到京城,在京城待了很久。高祖皇帝即位后的第二年,安州的屯兵将领王晖杀了节度使周瑰,皇帝就派李金全带一千骑兵去安州平乱。还没到安州,王晖就被自己的部下杀了。李金全到了安州后,几百个乱兵都人心惶惶不安,李金全就劝他们回京城,然后暗中在野外埋伏兵马,把他们全部杀掉了,又抓了他们的军校武彦和等几十个人,把他们也杀了。一开始,李金全出发的时候,高祖皇帝告诫他说:“王晖造反,罪大恶极,但是我担心安州城防不稳,老百姓会受苦。”于是皇帝亲笔写了诏书,命令李金全不要滥杀无辜,还答应赦免王晖,让他当唐州刺史。皇帝还对李金全说:“你这次去,千万别违背我的命令。”结果李金全到了安州后,听说武彦和等人要造反,抢劫了州城,抢来的财物都堆在武彦和家里,于是李金全就把他们杀了,抢来的东西也据为己有。 (《资治通鉴》:武彦和临死前喊着说:“王晖是罪魁祸首,皇上都赦免了他;我们只是被胁迫的,有什么罪呢!”)

高祖皇帝听说这件事后,因为之前已经宽容过李金全了,就没有追究他的责任,不久后还给他授予了旄节。

金全手下有个叫胡汉筠的官员,这人又狠又狡猾,还特别小气,贪婪残暴,简直没边儿了。军营里的所有事情,金全都交给他管。高祖皇帝听说这事儿后,就派官员贾仁绍去代替胡汉筠,并且把胡汉筠召回朝廷。胡汉筠心里害怕极了,赶紧让金全上奏说自己生病了。等贾仁绍到了,胡汉筠竟然下毒毒死了他!

(《南唐书》记载:胡汉荣(此处原文为汉荣,与前文汉筠疑为同一人,下同)做了很多违法的事,晋高祖很头疼,不想因为胡汉荣而连累功臣,就选了个清廉的官员贾仁沼去代替他,并且召回了胡汉荣。胡汉荣让金全把他留下,别送他走。金全的客人庞令图劝他说:“贾仁沼以前在王晏球手下做事,立了大功,王晏球想重重赏他,但他却推辞不受,这是天下少有的忠臣啊!后来分发缴获的战利品时,贾仁沼把所有东西都分给了穷困的亲戚朋友,这是天下少有的清廉之士啊!您应该接受贾仁沼,把胡汉荣送走。”胡汉荣听了这话,当晚就派人杀了庞令图,还毒死了贾仁沼。)

天福五年夏天,高祖皇帝任命马全节为安州节度使,代替金全。胡汉筠因为以前违抗命令,又听说贾仁绍的两个儿子要告他下毒的事,心里很不安,就骗金全说:“邸吏刘珂派人日夜兼程,秘密传达朝廷的意思,说朝廷会在你被撤职后,因为贾仁绍的事追究你的罪责。”金全一听吓坏了,赶紧让属下张纬写信送钱给淮夷。淮夷人派了个假将领李承裕来代替金全,金全当天就逃跑了,他的歌妓、车辆、珍宝、钱财都被李承裕抢走了。他和几百个同伙夜里偷偷跑路,天亮时到了义州,望着北方哭着离开了。到了金陵后,李棨给了他一个节镇的职位。(《南唐书》记载:烈祖任命金全为天威统军,后来又升迁为润州节度使。)最后,他在江南去世了。

史书上说啊,延光这人在唐朝当官的时候,名声还不错,挺有口碑的。可到了晋朝,他就开始肆无忌惮地搞阴谋诡计了。后来兵败投降,还死要面子活受罪,舍不得死。最后死在孟津,成了千古笑柄。 这帮跟着他一起投降的人,也都因为参与叛乱而丢了性命,根本不值得多说。

文进是因为害怕强大的敌人,金全是被朝廷给卖了,虽然情况不一样,但他们都叛变了,这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投靠了岛上的夷人,都是可耻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