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帝,名字叫李从珂,本来姓王,是镇州人。他妈是宣宪皇后魏氏,在光启元年(公元901年)正月二十三日,在平山生下了他。后来,在景福年间,他爹李存勖(也就是后来的后唐明宗)还是武皇(朱温)手下的骑兵将领的时候,打仗打到了平山,碰到了魏氏,就把她掳走了。那时候末帝十多岁,李存勖就把他养成了自己的儿子,小名就叫“二十三”。末帝从小就稳重少言,长大后,身高七尺多,方脸大身板,长得又高又壮,特别勇猛,他爹李存勖特别喜欢他。
在太原的时候,末帝曾经跟石敬瑭一起打球,还一起去了赵襄子的庙,看到了赵襄子的塑像,那塑像站得笔直,末帝心里暗暗记住了这件事,心里头暗自得意。后来跟着他爹李存勖打仗,因为作战勇敢而出了名。他爹李存勖还说过:“阿三(指末帝)不光和我年纪一样大,就连打仗也一样勇敢!”有一次,他爹李存勖跟梁军在胡柳陂打仗,两军都打得很激烈,末帝保护着他爹李存勖,夺下了土山,打垮了敌人的精锐部队,这才让唐军的士气重新振作起来。当时他爹李存勖先过了河,李存勖有点不高兴,说:“你应该为我而死,过河干什么?”李存勖就认错,李存勖因为末帝在战斗中立了功,这才消了气。
天祐十八年(公元921年),他爹李存勖在河边扎营,正准备攻打镇州。镇州留守符存审在德胜寨还没出兵,梁军以为唐军已经北撤了,就倾巢而出攻打德胜寨。他爹李存勖命令李存勖和符存审分别率领左右两翼军队抵抗,自己率领中军进攻。梁军败退,末帝带着十几个骑兵追击梁军,一直追到梁军营门前大声呼喊,砍下了好几个梁军的脑袋,还砍断了梁军的瞭望塔才回来。他爹李存勖高兴地大笑说:“好样的,阿三!”还赏了他一壶酒。
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四月,末帝跟着他爹李存勖一起攻破了郓州。九月,他爹李存勖在中都打败了梁将王彦章,迅速向汴州进军。李存勖率领前军,末帝率领精锐骑兵跟随,日夜兼程,第一个攻下了汴州城。他爹李存勖夸奖李存勖说:“恢复唐朝江山社稷,是你们父子俩的功劳啊!”
话说,第二年,皇上被任命为卫州刺史。当时有个叫王安节的人,是唐昭宗时期宰相杜让能家的下属。这王安节年轻时就精明能干,擅长经商,还从一位奇人那里学到了看相的本事。他曾经在私下里见过皇上,回来后就对别人说:“这可是真北方天王的面相啊,将来一定会当皇帝,至于最后怎么样,我就不知道了。”
第三年,明宗皇帝奉诏北上抵抗契丹,因为他的家在太原,就推荐皇上担任北京内衙指挥使;可庄宗皇帝不太高兴,就改任皇上为突骑都指挥使,把他派去石门戍守。
第四年,魏州发生兵变,明宗皇帝赶往洛阳。当时皇上在横水,他带领部队从曲阳、孟县快速行军到常山,和王建一起会合,日夜兼程,渡过黄河向南进发。因为这件事,明宗皇帝的军队声威大振。
天成初年,皇上被任命为河中节度使。第二年二月,又加封为检校太保、同平章事。十一月,又加封为检校太傅。长兴元年,又加封为检校太尉。在此之前,皇上和枢密使安重诲在常山,因为喝酒吃饭闹了点不愉快,皇上竟然一拳打中了安重诲的头,打到了他的发髻上,安重诲赶紧跑掉了才免于受伤。皇上虽然事后道歉了,但安重诲心里一直记恨着这件事。等到皇上镇守河中时,安重诲知道他经常出入不按时,就假传圣旨,命令牙将杨彦温,只要皇上出城就关门不让他进。那年四月五日,皇上在黄龙庄校阅战马,杨彦温竟然关闭城门拒皇上于门外!皇上听说后赶紧返回,派人询问原因,杨彦温说:“请您回朝吧,这城门您进不来!”皇上只好先到虞乡禀报,明宗皇帝下令召皇上回京。然后派药彦稠带兵讨伐杨彦温,命令一定要活捉他,当面审问。十一月,城池被收复,杨彦温已经死了,明宗皇帝因为药彦稠没能活捉杨彦温,非常生气。过了几天,安重诲就因为皇上失守河中,唆使宰相上奏弹劾皇上,明宗皇帝很不高兴。安重诲又自己上奏弹劾,明宗皇帝说:“朕当小兵的时候,家里连衣食都难以维持,全靠这孩子帮我扛石灰、捡马粪养活,才有了今天贵为天子,却连一个孩子都保护不了!你想按朝廷的规矩办事,朕不明白你的意思,你们都赶紧退下,到你们自己家里闲坐去吧!”于是下令让皇上回到清化里第,不再参与朝政。皇上仍然害怕安重诲会继续陷害自己,每天只念佛经暗中祈祷而已。
话说第二年,安重诲犯了事儿,皇上立马就给他升官了,直接封了个左卫大将军。没过多久,他又被加封为检校太傅、同平章事、行京兆尹,还兼任西京留守,官越做越大。
到了第三年,他的官位更上一层楼,升任太尉,然后又调任凤翔节度使,掌管一方军政大权。到了第四年五月,皇上更是龙心大悦,直接封他为潞王,这简直是平步青云啊!
闵帝当了皇帝,还兼任了侍中。没多久,皇帝的儿子重吉被派去亳州做官,有个尼姑进了宫,闵帝心里开始不安,觉得情况不妙。应顺元年二月,朝廷把闵帝调到太原,当时并没有正式的诏书,只是口头通知而已。闵帝听到这个消息后,赶紧召集大臣和将领商量对策,大家都说:“皇上年纪还小,没处理过什么政事,国家大事全交给朱宏昭他们那些人,您肯定保不住自己啊!” 但是判官马裔孙却说:“皇帝的命令一下达,就得执行,哪能等着呢?各位说这些丧气话,可不是好主意啊!”
当天晚上,闵帝就让李专美起草文书,向各地求援,想除掉那些奸臣。朝廷那边派王思同带兵来讨伐闵帝。三月十五日,朝廷的军队已经包围了太原。 《九国志·李彦琦传》记载:潞王在岐下坚守,各路军队猛攻他的营垒,李彦琦当时就在包围圈里,他把家里的钱财都拿出来供给军队使用。十六日,朝廷的大将率领大军攻打太原的外城,闵帝登上城楼,哭着对城外的军队喊话:“我不到二十岁就跟着先帝征战沙场,出生入死,身上全是伤疤,才保住了江山社稷,跟着我上过战场的士兵多得很!现在朝廷却相信那些奸臣,残害自己的亲人,我到底犯了什么罪啊!” 他一边说一边痛哭,听到的人都非常同情他。这时,羽林都指挥使杨思权对大家说:“大相公,那就是我们的皇上啊!” 于是他率领军队从西门进入城内,严卫都指挥使尹晖也率领军队从东门进入,朝廷的军队顿时溃败。
十七日,闵帝把收缴来的居民家产赏赐给士兵。当天,闵帝整顿军队向东进发。二十日,军队到达长安,副留守刘遂雍打开城门投降,并把长安居民的家产拿出来犒劳军队。二十三日,军队到达灵口,闵帝杀了王思同。二十四日,军队到达华州,抓捕了药彦稠,把他关进了监狱。二十五日,军队到达阌乡,王仲皋父子前来迎接,闵帝下令杀了他们。二十六日,军队到达灵宝,河中节度使安彦威前来投降,请求处罚,闵帝赦免了他,让他回去继续当他的节度使。陕州节度使康思立前来迎接闵帝。二十七日,军队到达陕州,闵帝下令向京城发布告示。二十八日,康义诚手下的士兵纷纷投降,康义诚也来到军营请罪,闵帝赦免了他。所有跟随闵帝的军队都聚集到了一起,在路上杀了宣徽南院使孟汉琼。当天晚上,闵帝带着一百多名亲兵从元武门离开了长安。
四月初几号,皇帝到了蒋桥,文武百官列队迎接。皇帝说,因为还没祭拜先帝灵柩,所以现在不能见面,等到了至德宫再见面。这时候,军队将领和朝廷大臣已经多次上奏请皇帝登基了。
当天,皇帝去拜见太后和太妃,到了西宫,在先帝灵柩前痛哭。宰相和百官都来拜见皇帝,皇帝也回拜了。冯道等人上奏章劝皇帝登基,皇帝当着所有大臣说:“我来这里,实在是不得已,应该等到先帝灵柩送回京城,下葬仪式结束后,我再回到自己的藩地。诸位大臣现在就说这些,实在是不合适啊!”卫州刺史王宏贽汇报说,前几天(四月)二十九号,闵帝到达了卫州。
第二天,太后下令,把闵帝降为鄂王。太后还下令说:“先帝承蒙上天眷顾,继承了帝位,他的诚心感动了上天,恩泽遍及天下,正准备休养生息,却突然驾崩了。自从少主继承皇位后,奸臣擅权,离间骨肉,猜忌大臣,先帝甚至被赶到藩地,又引发了战争。这导致国家动荡,百姓受苦,江山社稷岌岌可危。皇长子潞王从珂,是皇位的继承人,德才兼备,既有武功,又有文治,而且忠孝两全。他以前平定叛乱,立下了赫赫战功;继承皇位后,也做了很多贡献。现在先帝驾崩,皇位空缺,必须委任贤能的人来管理国家,避免政务积压,也让百姓安心。所以,从四月四日起,让他代理处理军国大事,可以发布诏书和印信。”当天,皇帝在至德宫监国,宰相冯道等率领百官在宫门口请罪。皇帝出来说:“诸位大臣有什么罪过呢?请回各自岗位吧!”然后就回去了。
第二天,太后下令说:“先帝历尽艰辛,平定叛乱,让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鄂王继位后,奸臣当道,作威作福,不讲诚信,离间骨肉,猜忌大臣。鄂王无力承担重任,国家危在旦夕,必须拥立一位贤明的君主来继承大统。皇长子潞王从珂,孝顺父母,天资聪颖,英勇果敢,仁慈宽厚。他之前为国家平定叛乱,劳苦功高,忠贞为国,功绩冠绝古今。而且他能够克己奉公,爱护百姓,深受百姓爱戴,上天也眷顾于他。国家大事一刻都不能耽误,天下百姓也需要一个主心骨。况且先帝下葬的日子也快到了,现在拥立新君是顺理成章的事,应该让他继承皇位。”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收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那年是乙亥年,监国(也就是代理皇帝的人)去了西宫,在灵柩前举行祭奠仪式,然后就正式登基了。中书令李愚宣读了册立皇帝的诏书,诏书上写着:
应顺元年,甲午年四月庚午朔,六日乙亥,文武百官,特进、守司空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太微宫使、弘文馆大学士、上柱国、始平郡公、食邑二千五百户的冯道等九千五百九十三人上奏说:帝王的兴起和天命相符,就像黄河出图,洛水出书一样,祥瑞之气伴随着帝王,如同云随龙而动,风随虎而行。帝王能够扩展疆土,庇护百姓,奠定国家的基础,保全江山社稷。现在民心所向,天命昭然,应该登基称帝,以祭祀祖宗。
我们认为皇帝陛下天生仁智,又得到上天的帮助,在先帝(庄宗)艰难的时候辅佐他,在先帝四处征战的时候跟随他,凡是需要决断的时候,都能取得成功。他整顿朝纲,严明法纪,为国家立下了大功,也做到了臣子的本分。他一直为先帝的去世而悲伤,盼望着能与先帝同归于尽。但是自从鄂王继承皇位后,奸臣篡权,导致神灵祭祀都无法正常进行,朝野上下都盼望出现明君。现在,委屈的人伸冤了,不好的局面也扭转了,民心顺畅,天象也十分明朗,出现了许多祥瑞的征兆,预示着新君的到来。所以,从文武百官到地方官员,甚至普通百姓都祝愿陛下登基。现在,奉太后懿旨,继承先朝的伟业,治理天下,万寿无疆。我们无比高兴,特此奉上宝册,遵照太后的旨意,恭迎皇帝陛下登基。我们由衷地感到高兴和喜悦,谨此上奏。
皇帝在殿东边的台阶上接受群臣的祝贺。早些时候,皇帝还在凤翔的时候,有个瞎子叫张濛,自己说懂占卜算命,侍奉太白山神,那个神庙就是北魏崔浩的庙。当时天下兴衰,人的吉凶祸福,张濛都会向神灵询问,然后转告皇帝吉凶的预言。皇帝身边的房暠特别相信他。有一天,张濛来到府上,听到皇帝说话的声音,吓了一跳,说:“这不是人臣的声音啊!”房暠就问他怎么回事,张濛就把神灵说的话转告了:“三珠并一珠,驴马没人驱,岁月甲庚午,中兴戊己土。”房暠请他解释,张濛说:“神灵说的话,我自己也不懂。”
长兴四年五月,府衙的几扇门无缘无故地自己开了,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就派房暠去问张濛,张濛说:“衙门里有点小异常不用担心,三天之内,会有好消息。”当天晚上就来了好消息,皇帝被封为潞王。等到皇帝迁到河东,非常害怕,又去问张濛,张濛说:“王爷您不会有危险的。”王思同的军队打过来了,皇帝又去问张濛,张濛说:“王爷您虽然能得到天下,但不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朝廷的军队会来迎接您的。王爷如果您怀疑我,我只有一个儿子,请王爷把他带到军中,来证明我的忠心。”皇帝就让张濛担任馆驿巡官。到了皇帝受册立的那天,册文中写着:“维应顺元年岁次甲午,四月庚午朔。”皇帝回头看着房暠说:“张濛说的神言‘甲庚午’,是不是很神奇啊!”皇帝让房暠和术士一起解释“三珠一珠”的意思,说是:“三珠,是三个皇帝;驴马没人驱,是失去帝位的意思。”
皇帝即位后,就让张濛担任将作少监同正,还赏赐给他金紫,来报答他。皇帝刚被封为潞王的时候,有人说:“‘潞’字,一足已经踏入洛阳了。” 另外,皇帝在凤翔的时候,有个姓何的老头,七十多岁,突然暴毙,看见阴间的官吏靠着桌子告诉他说:“替我告诉潞王,明年三月他将成为天子,在位二十三年。”老头醒过来后,害怕不敢说。一个月后他又死了,阴间的官吏出现呵斥他:“怎么敢违抗我的命令,不把这件事告诉他,我再让你回来。”然后他看见走廊下有簿书,就问管理簿书的人说:“朝代将要更迭,这是升降官爵的册子。”醒过来后,他就去告诉皇帝身边的刘延朗。皇帝召见他询问,老头说:“请验证一下,如果这话是假的,杀了我也可以。”后人说:“二十三,是皇帝的小名。”
还有,石壕人胡杲通很擅长天文,皇帝召见他询问,他说:“王爷您将要显贵,无法用言语形容,如果您要有所行动,应该选择乙未年。”等到起兵的时候,又去问他,胡杲通说:“今年是篰首(指农历正月),王者不宜兴兵动武,如果等到明年入朝,那您的福泽将会永远绵延。”后来这些预言都应验了。
要是这样的话,那皇帝的宝座,肯定是有天注定,哪能随便说呢!
公元丙子年(936年),皇帝下令河南府征收京城居民的钱财,用来奖励军队。第二天,丁丑日,他又下令预先向所有居民借收五个月的房屋税,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一律照办。皇帝本来就出手阔绰,喜欢施舍,从岐州起兵的时候就承诺士兵们:“等进了洛阳,每人赏赐百千!”现在国库空虚了,所以才出台了这种摊派钱财的命令,导致京城里很多平民百姓走投无路,自杀的人一个接一个。
己卯日,卫州上报说,鄂王李王在九月初九去世了。庚辰日,皇帝任命宰相刘煦兼任三司使。辛巳日,邢州上报说,磁州刺史宋令询自杀了。宋令询是鄂王当藩王时期的幕僚,所以他的死和鄂王之死有关联。甲申日,皇帝因为鄂王去世,在内园穿孝服,群臣都来安慰他。癸未日,太后和太妃拿出宫里的衣服和器物,用来资助赏赐军队。
乙酉日,皇帝穿着衮冕,在明堂殿举行仪式,文武百官都穿着朝服参加。皇帝宣布改元,将应顺元年改为清泰元年,并且大赦天下,连平时赦免不了的罪犯也都赦免了。丁亥日,皇帝任命宣徽北院使郝琼为宣徽南院使,同时让他代理枢密院;以前的三司使王玫被任命为宣徽北院使。随驾的牙将宋审虔被任命为皇城使,刘延朗被任命为庄宅使。凤翔节度判官韩昭裔被任命为左谏议大夫,兼任端明殿学士;观察判官马裔孙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掌书记李专美被任命为枢密院直学士。
戊子日,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康义诚被处死了。当天,皇帝下诏书说:枢密使朱宏昭、冯赟,宣徽南院使孟汉琼,西京留守王思同,前邠州节度使药彦稠,这几个人互相勾结,煽动叛乱,互相挑拨离间,差点儿就造成国家灭亡的灾难,应该公开处死他们,以平民愤,并且要剥夺他们的官爵。
公元940年,正月初七,凤翔府奏报,西川节度使孟知祥篡位称帝,建立大蜀国,年号明德。有人就这事儿上奏说:“皇上您五月初一在明堂殿接受朝拜,三天后是夏至,要祭祀皇地祇,祭祀的前两天要先在祖庙里奏告,那天皇上是不上朝的。以前过年过冬至,当天有祭祀活动,第二天再上朝。现在祭祀在五更之前就结束了,天亮仪式就办完了,上朝是在早上之后,请您按照以前的规矩办吧。”皇上就下诏说:“天亮了再上朝,举行祭祀活动没啥冲突,就按往年的规矩来吧!”史馆又上奏说:“所有诏书和处理公务的文件,还有大臣们的奏章,希望命令近臣记录后交给史馆保存。”皇上就让端明殿学士韩昭裔和枢密直学士李专美负责把这些东西记录好送去史馆。正月初九,任命左谏议大夫卢损为右散骑常侍。正月十一,皇上下令赏赐禁军和在凤翔城下归降的将校钱财,数额各有不同。(《资治通鉴》记载:在凤翔归降的禁军将士,像杨思权、尹晖这些人,每人赏赐两匹马一峰骆驼,七十贯钱;普通士兵也赏赐二十贯钱;那些在京城里的,每人赏赐十贯钱。)当初,皇上离开岐州回京的时候,这些军队都盼望着能得到意外的重赏,结果到了京城之后,赏赐没达到他们的预期,大家就开始私下里谣传:“把活菩萨(指前朝皇帝)送走了,扶起了一根铁棍子(指新皇帝)!”他们的贪婪真是没完没了。正月十五,安葬明宗皇帝于徽陵。正月十六,把明宗皇帝的神主牌位供奉到太庙。正月十七,主管山陵建设的官员、司空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冯道上表请求辞官还政,皇上没同意。
五月初一,那天是庚子日,皇帝在文明殿接受朝贺。
两天后,也就是乙巳日,安审琦升任左右捧圣都指挥使,符彦饶升任左右严卫都指挥使。丙午日,韩昭允被任命为枢密使,刘延朗为枢密副使,房暠为宣徽北院使;石敬瑭升任北京留守兼河东节度使,还加封了检校太师,兼中书令,之前的都部署职务不变。同时,赵延寿被晋封为鲁国公。
戊申日,中书门下和太常礼院上报说,明宗皇帝将在五月二十日举行祔庙大典,宰相需要代理太尉的职务。因为冯道正在休假,李愚又恰好赶上十八日自己的忌日,正在斋戒之中,刘煦又奏请免除三司的祭祀事宜。(《五代会要》记载:清泰元年五月,宰相刘煦上奏说:“根据最近的敕令,祠祭的官员都在斋戒之中,只有祭祀可以进行,其他事务全部停止。而且,宰相在斋戒期间,不参加仪仗队,不参加内殿的起居仪式,也不盖印。我因为处理三司的公务,所以请求免除祭祀、国忌、行香等事宜。”皇帝批准了。)皇帝于是下令礼官重新考虑此事。相关部门上奏说:“李愚赶上自己的忌日,正在斋戒中。但以往遇到大朝会,即使是私人的忌日,只要宫里召见,也要入朝参加。如今祔庙是大事,虽然是李愚的私忌,但请求参照大朝会召见时的处理办法。”皇帝同意了这个建议。之后,康思立被任命为邢州节度使,安重霸为西京留守,杨思权为邠州节度使。
己酉日,孔知邺和华光裔两位将军被勒令停止现任职务。当时孔知邺被派去应州祭祀,称病辞官;后来改派华光裔,华光裔又称马匹坠落摔伤了脚,所以两人都被罢免了。
公元某年(庚戌年),皇帝任命冯道担任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兼任同州节度使;范延光升任枢密使,封齐国公;李从曮则调任凤翔节度使。第二天(辛亥),尹晖被任命为齐州防御使。再过几天(甲寅),安从进升任河阳节度使,军队指挥权不变。 太常卿卢文纪建议,为庆祝皇帝登基,创作一套舞蹈,取名为《雍熙之舞》,皇帝同意了。 之后(丁巳),皇子重美被封为检校司徒、守左卫上将军。 从这以后,各地的节度使、刺史和文武官员,都陆续被加官进爵,赏赐土地,这是为了庆祝皇帝登基,普天同庆嘛! 戊午日,相里金被任命为陕州节度使。 话说一开始,皇帝给周边诸侯国发檄文,只有相里金派了薛文遇来往沟通,所以皇帝才特别提拔他。 书房暠升任检校司空,兼任左威卫大将军,职位不变;韩昭裔升任刑部尚书,职位不变。
己未日,白天出现了太白星。刘延朗升任左领军大将军,职位不变。庚申日,李愚加封特进,兼任太微宫使、宏文馆大学士,其他职位不变。刘煦加封门下侍郎,兼任吏部尚书、平章事,继续负责监修国史和判三司。癸亥日,秦州报告说,西川的孟知祥带兵攻打成州。郝琼升任左骁卫上将军,职位不变;张承祐被任命为武胜军留后。戊辰日,王景戡升任右骁卫上将军。
六月初一,庚午日,皇帝下令把侍卫捧圣军改名为彰圣军,把严卫军改名为宁卫军。 壬申日,也就是几天后,皇帝把吴岳成德公封为灵应王,享受跟五岳一样的祭祀规格。 皇上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就派人去祭祀五岳山,祈求保佑,现在登基了,所以才这么封赏他。 (原话:中书门下奏:天宝十载正月,封吴山成德公,与沂山、会稽、医巫闾同封。至德二载十二月,改吴山为岳,祠享官属一同五岳。今国家欲祈祷灵应,宜示殊礼,臣等商量,请加封为灵应王。从之。)
幽州节度使赵德钧升官了,被封为北平王;青州节度使房知温也升官了,被封为东平王。癸酉日,以前担任鄜州节度使的索自通,被任命为右龙武统军。甲戌日,皇子的左卫上将军重美,官职升为检校太保、同平章事,还兼任镇州节度使、河南尹,负责管理六军诸卫的事务。
丁丑日,皇帝下令全国各地都要认真审查被关押的犯人,地方长官要亲自过问,尽快处理这些案子。庚辰日,皇帝去了至德宫,顺便还去拜访了房知温、安元信、范延光、索自通、李从敏几位大臣的家。壬午日,以前担任太子太傅,已经退休的王建立,被重新任命为检校太尉、兼侍中、郓州节度使;而之前担任宋州节度使的安元信,也被任命为检校太尉、兼侍中、潞州节度使。
公元943年(癸未年),三司使刘煦上奏说:“全国的百姓,从天成二年(927年)确定秋夏田赋以来,到现在已经八年了。最近接二连三的有老百姓跑到京城来告状,说田赋不公平,朝廷多次减免,税收越来越少,希望派大臣们全面检查一下。” 皇上没理他。
公元944年(甲申年),皇上为去世的皇子、亳州刺史重吉和皇长女、尼惠明大师幼澄举行了隆重的丧礼,群臣都到宫门口去慰问皇上。说起来,皇上起兵的时候,重吉和幼澄都被闵帝杀害了。哎,真是世事无常啊。
公元944年(乙酉年),任命户部侍郎韩彦恽为绛州刺史,任命左武卫上将军李肃为单州刺史。 这都是一些常规的官场任命。
公元944年(丙戌年),襄州节度使赵在礼升任同平章事,算是升官了。公元944年(甲午年),又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调整:武胜军留后张承祐被任命为华州节度使;皇城使宋审虔被任命为寿州节度使,还兼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右卫上将军刘仲殷被任命为宋州节度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兼寿州节度使皇甫遇被任命为邓州节度使;以前华州节度使华温琪退休,被封为太子太傅。 这一个月,人事变动真不少。
公元944年(丁酉年),左神武统军周知裕去世了,追赠太傅。这个月,京城大旱,天气非常热,热死的人有一百多。 哎,真是天灾人祸不断啊。
七月份庚子日,太子少保崔沂去世了。
哎,可惜了。 癸卯日,凤翔府那边,那个伪蜀国的孟知祥派人送来一封信,信里头自称“大蜀皇帝”,还说“没办法,被逼无奈,今年四月十二号才当上皇帝的”, 皇上压根儿没理他。“大蜀皇帝献书于大唐皇帝”,这口气,啧啧。
之前武州刺史郑琮升官了,当上了右卫上将军。甲辰日,皇上亲自去龙门寺祈雨去了,估计那阵子旱得厉害。乙巳日,皇上的儿子,以前亳州团练使重吉,追封为太尉,还在宋州给他建了个庙。丁未日,凤翔节度使李从曮被封为西平王。 同一天,宰相李愚和刘煦因为公事吵起来了,吵得那叫一个难听,话都难听死了。皇上让枢密副使刘延朗去训斥他们:“你们是辅佐我的大臣,怎么能这样?以后不许再这样了!”
辛亥日,太常卿卢文纪升任中书侍郎、平章事。 这天,中书门下三省一起上奏章,请求立皇后,皇上同意了。丁巳日,正式册立沛国夫人刘氏为皇后。庚申日,太子少傅陈皋去世了。乙丑日,史官张昭远把写好的《庄宗朝列传》三十卷呈上来了,这可是个大工程啊。
八月庚午这天,朝廷下令免除长兴四年十二月以前全国欠缴的剩余税款。第二天,辛未,以前尚书左丞姚顗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平章事。朝廷还下令,那些曾经担任过御署官,又代理过同一职位的正官的人,都得按照期限去参加选拔。(徐无党在《五代史注》里说:御署官,可能是废帝刚起兵时设立的官职,因为不是吏部正规任命的,所以必须有圣旨才能参加选拔。)荆南那边报告说,伪蜀的孟知祥死了,他儿子孟昶继承了伪蜀的王位。
壬申这天,尚书礼部侍郎郑韬光被任命为刑部侍郎,以前工部尚郎杨凝式被任命为礼部侍郎。甲戌,以前金州防御使娄继英被任命为右神武统军,右神武统军高允贞被任命为左神武统军。乙亥,翰林学士承旨、工部尚书、知制诰李怿被任命为太常卿;翰林学士、户部侍郎、知制诰程逊被任命为学士承旨。甲申,兵部侍郎龙敏被任命为吏部侍郎,秘书监崔居俭被任命为工部尚书。乙酉,右武卫上将军张继祚被任命为右卫上将军;右骁卫上将军王景戡被任命为左卫上将军;右领卫上将军刘卫被任命为左武卫上将军;右千牛上将军王陟被任命为右领军上将军;司农卿兼通事舍人,判四方馆事王景崇被任命为鸿胪卿,并继续担任通事舍人、判四方馆。
丁亥,右龙武统军索自通死了。辛卯,礼部尚书致仕李光宪去世了。甲午,太子少傅卢质被任命为太子少师。乙未,以前邢州节度使赵凤被任命为太子太保。朝廷下令说:“文武百官的差遣,应该按照顺序来,中书省要设立登记簿,不能重复派遣。如果被差遣的人自己因为有事情,或者不愿意去,登记簿上就应该注明一次差遣。从长兴三年正月以后已经奉命出使的人,就列在簿首;以后差遣的人,就按照顺序登记。” 有官员上奏说:“皇后受册封,内外命妇上交的祝贺笺没有回信。”朝廷批准了这个建议。丙申,在文明殿册封皇后,命令摄太尉、宰臣卢文纪为主使,副摄司徒、右谏议大夫卢损为副使,前往皇后宫中行册封礼仪,仪式结束后,赏赐各有不同。
九月初九那天下着大雨,皇帝下令让朝臣们去修缮城门,还去宗庙社稷祭告一番。到了十一那天晚上,天上出现一颗星星,像个五斗的酒器一样,从西南方向划过,尾巴足足有几丈长,弯弯曲曲的,像条龙似的。而且还有好多星星一起乱窜,多得数不清。京城下着大暴雨,冰雹大的跟弹丸似的。曹州刺史药纵死了。十三那天,因为雨下得太大了,皇帝下令让京城所有监狱的案子都交给御史台去审理,各州县的判官也要亲自审问,赶紧把案子处理好。十九那天,中书省和门下省执行了长兴三年颁布的命令,按照惯例推荐举人,各州县在举行乡饮酒礼的时候,要按照太常寺拟定的仪注上报朝廷。二十一那天,以前潞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同平章事的卢文进被任命为安州节度使。二十六那天,云州上报说契丹人入侵边境了。
十月初八那天,有一只金黄色的野鸡,停在中书省政事堂。中书省和门下省上奏说:“建议把正月二十三日皇帝的生日定为千春节。”皇帝同意了。十一那天,宰相李愚和刘煦被罢免了相位,李愚留任左仆射,刘煦留任右仆射。契丹人侵犯了云州和应州,皇帝下令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带兵驻扎在代州。十三那天,宰相姚顗上奏说:“吏部三铨,这几年都合并成一个部门了,希望恢复以前的三个部门。”皇帝同意了。十六那天,左卫上将军李宏元死了,朝廷为此停朝一天,并追赠他司徒的官位。十八那天,礼部郎中、知制诰吕琦继续担任原来的官职,同时兼任枢密院直学士。
十一月,辛丑日,朝廷任命刑部侍郎郑韬光担任尚书右丞,乌昭远担任少府监。
这天,秦州节度使张延郎上奏朝廷,说要带兵去打蜀国。中书省和门下省一起上奏皇帝说:“二十六日是明宗皇帝的忌日,陛下您第一次遇到这个忌日,和往年不一样,请求在忌日的前后各一天都不上朝。”皇帝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御史台又上奏说:“以前那些节度使、刺史、行军副使,虽然平时每天都在便殿起居,但是每逢五日起居的时候,也应该一起列队参加朝会。”皇帝也同意了这个建议。
丙午日,以前兴州刺史冯晖被发配到同州衙门前看守,算是变相的软禁。冯晖当兴州刺史的时候,驻扎在乾渠,蜀国军队来入侵,冯晖竟然从驻扎地逃回了凤翔,所以受到了这样的处罚。
丁未日,朝廷下令,对振武军、新州、河东、西北边境那些被契丹人践踏过的地方,免除三年内的赋税和差役。这是因为契丹军队刚刚撤退,朝廷为了安抚民心。
癸丑日,以前华州节度使王万荣被授予左骁卫上将军的荣誉称号后退休了。甲寅日,朝廷任命振武节度使杨光远担任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队的兵马都虞候,同时任命之前的右金吾大将军穆延晖为右武卫上将军。壬戌日,礼部侍郎杨凝式调任户部侍郎。甲子日,中书舍人卢导调任礼部侍郎。
十二月丁卯日,是月初一,皇帝下令修缮历代皇帝的陵墓。 嗯,第二天,也就是己巳日,皇帝任命北面马军都指挥使兼易州刺史安叔千为安北都护、振武节度使;同时,任命齐州防御使尹晖为彰国军节度使。
到了庚午日,皇帝下令安葬庶人从荣。 负责这事儿的官员们奏报说:“按照贞观年间对庶人承乾的葬礼规格办理。” 皇帝就同意了。 然后,乙亥日,皇帝又任命秦州节度使张延朗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并兼任三司使。(《五代会要》记载:第二年三月,宰相张延朗上奏说:“我主管三司事务,每天都要在内殿候旨,那些排队站班的仪式,能不能让我免了?”皇帝批准了。) 同时,任命中书侍郎、平章事卢文纪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并负责修撰国史;中书侍郎、平章事姚顗兼任集贤院大学士;之前担任邠州节度使的康福,则调任秦州节度使。
丙戌日晚上,天上出现了白色的气体,从东到西,横贯天空。 到了庚寅日,皇帝亲自去龙门祈求降雪,因为从九月到现在,一直没下过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