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顗,字伯真,是长安万年人。他曾祖父姚希齐在湖州当司功参军,祖父姚宏庆做过苏州刺史,父亲姚荆是国子祭酒。姚顗小时候有点傻乎乎的,为人敦厚老实,从不注重打扮,一切都顺其自然,所以同辈人不太看得起他。只有兵部侍郎司空图很器重他,还把女儿嫁给了他。
姚顗为人善良仁慈,经常被家里的仆人和妾欺骗,虽然心里明白,但却不好意思当面指责他们,一辈子都没什么喜怒哀乐。他连一百文钱是多少,一百颗黍子是多少重量都不知道。家里人买东西,他总是让买家多收一倍的价钱,卖东西就少收一半,也不问个所以然。家里从不储存粮食,但他心里也不觉得有什么损失。
唐朝末年,姚顗跟着朝廷官员到了洛阳,然后去嵩山游玩。路上,一个穿着白衣的男子在路边给他跪下,请求做他的仆人。姚顗拒绝了他。白衣男子说:“鬼神看重的是人的德行,君子看重的是诚信。我其实是鬼,想借助您的德行,来恢复我的诚信,希望您不要拒绝我。我以前在阴间掌管事务,奉命收取人的魂魄,名字相同的人却并非同一人,有些人虽然寿命未尽,却被我强行带走了,等他们魂魄归体,身体早已腐烂,因此受到了惩罚,不能再做阳世之人。您是朝廷的辅佐大臣,如今要去祭祀中天,如果用我的名字去求神,神灵一定会答应。”姚顗就为他虔诚祈祷,然后返回。下山时,白衣男子迎上来,说:“我已经摆脱痛苦了。”然后拜谢离去。第二年,姚顗就考中了进士。
梁朝贞明年间,姚顗历任校书郎、登封县令、右补阙、礼部员外郎,后来被召入翰林院,官职一步步升迁,最后做了中书舍人。唐庄宗平定梁朝后,姚顗按照规定被贬为复州司马,一年多后被重新起用,授任左散骑常侍,后来又担任兵部侍郎、尚书左丞。唐末帝即位后,想找些清正廉洁的大臣辅佐自己,于是把十几个朝中名望较高的官员的名字写在纸条上,放在瓶子里,深夜焚香祈祷,从中抽取。结果抽到了卢文纪和姚顗,于是任命姚顗为中书侍郎、平章事。
任命的前一天,嵩山上的白衣男子来拜访姚顗,说:“你明天将成为宰相。”他的话完全应验了,冥冥之中自有天数啊!唐高祖登基后,姚顗被罢免宰相之职,改任刑部尚书,不久又升任户部尚书。天福五年冬天,姚顗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追赠左仆射。他的儿子姚惟和继承了他的爵位。姚顗不善理财,也不会经营家务,死后,连丧葬费用都准备不齐全,家人只好等候朝廷的抚恤和卖掉房子才能料理后事。士大夫们都敬佩他的清廉,但又看不起他的不善经营。
吕琦,字辉山,是幽州安次人。他爷爷吕寿在瀛州景州做过主簿,他爸爸吕兖在沧州做过节度判官,最后做到检校右庶子这么高的官位。后来,刘守光攻陷了沧州,吕琦的父亲被抓了,全家都被杀害了。当时吕琦才十五岁,官府要抓他去杀头。
这时,有个叫赵玉的义士,以前跟吕琦父亲关系很好,看到吕琦面临危险,就骗看守的人说:“这是我兄弟,千万别杀他!”看守人信了,就放了吕琦。走了没多远,吕琦脚疼走不动了,赵玉就背着他走,走了好几百里路。他们改了名字,沿路乞讨,这才躲过了杀身之祸。
吕琦年纪轻轻就没了家,无依无靠,于是发奋读书,经常在汾州、晋州一带游学。唐朝天祐年间,后唐庄宗正要建立自己的势力,四处寻找人才,就让吕琦做代州军事判官。任期满了回到太原,监军使张承业很看重吕琦的能力,对他特别好。
天成初年,吕琦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后来升迁为驾部员外郎,还兼任侍御史知杂事。河阳的国库官员贪污受贿的事被揭发出来,朝廷下令让军巡院审理此案。当时的军巡使尹训仗势欺人,收受贿赂,黑白颠倒。很快,有人到朝廷告状,朝廷就让吕琦去查办此案。吕琦查明了尹训的罪行,上奏朝廷请求处罚尹训,但奏章被压了下来。吕琦多次上奏,尹训知道自己逃不掉,就在家里自杀了,案子终于水落石出,很多被冤枉的人都因此获救。从这件事以后,朝廷上下都称赞吕琦的正直。
后唐高祖李存勖在太原起兵,唐朝末帝逃到怀州,赵德钧的军队驻扎在团柏谷。因为吕琦曾经在赵德钧手下做事,末帝就派吕琦带着礼物去犒劳赵德钧的军队。后来,吕琦到北方边境视察军队,住在忻州。这时,晋王李克用降服了晋安寨,派使者去通知附近的州郡。吕琦正好碰上了这个使者,就把使者杀了,然后上报朝廷。之后,吕琦率领一千多名郡兵走小路回到了太原。高祖李存勖攻入洛阳后,并没有责怪他,只是把他调任为秘书监。
天福年间,吕琦参与了《唐书》的修撰工作,还曾经代理选部尚书,都有不错的成绩。他后来升迁为礼部、刑部、户部、兵部侍郎,官至金紫光禄大夫,被封为开国子。
这位琦先生,长得风度翩翩,很有气概,虽然以刚正闻名,但内心却很仁慈。一开始,高祖想找他当辅佐大臣,当时的宰相李崧极力向高祖推荐琦先生,说他很有才能,可以委以重任。高祖好几次在便殿召见琦先生,和他谈论时事,非常欣赏他,正打算让他当宰相呢,没想到高祖突然生病去世了,大家都为他惋惜。
梁文矩,字德仪,是郓州人。他父亲梁景,曾做过秘书少监。梁王友璋很喜欢交际,文矩年轻时就经常去他家做客。他先是在太子那里当校书郎,后来升任秘书郎。友璋担任郓州刺史后,推荐文矩做了项城县令,后来友璋调任徐州,又把文矩带去当从事。友璋去世后,文矩被任命为兖州观察判官。当时庄宗派明宗去占领郓州,文矩的父母都在郓州,如果就这样被隔开了,不知道父母的生死,做儿子的心里,牵挂得厉害,就偷偷地回郓州去找父母,然后又去拜见庄宗。庄宗很高兴,任命他为天平军节度使掌书记,在明宗手下做事。明宗先后镇守汴州和恒州,文矩都跟着他,职位也跟着升迁。天成初年,他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兼任宣武军军州事务,后来又升任御史中丞、吏部侍郎、礼部尚书、西都副留守,掌管京兆府事务,最后还改任兵部尚书。文矩曾经侍奉过霸府(指藩镇),一直希望能做朝廷的辅佐大臣。有一次高祖从外地回朝觐见皇帝,就向明宗推荐文矩说:“梁文矩早年就侍奉陛下,非常勤劳,到现在还没让他当宰相辅佐朝廷,外面的人对此颇有微词。”明宗说:“我很久没想起这个人,是我的错。”很快就有旨意要提升文矩,但因为皇帝遇到丧事而作罢。清泰初年,文矩被任命为太常卿。高祖即位后,任命他为吏部尚书,后来又改任太子少师。文矩喜欢清静的修道生活,收集了几千卷道家书籍,向往赤松子、张良那样隐居的生活,并且非常注重养生。后来因为得了风痹病,上奏章请求退休,以太子太保的职位告老还乡,在洛阳住了很久。天福八年,他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九岁,追赠太子太傅。
史圭,是河北常山人。他祖上跟王武俊一起从塞外来到中原,然后就在石邑安家落户。他爷爷曾做过镇阳牙校。他爸爸钧,当过安平县令、九门令。史圭自己呢,喜欢学习,擅长写诗,也精通官场事务。唐朝光化年间,他先后担任阜城县尉、饶阳县尉,后来又当过房子县令、宁晋县令、元氏县令、乐寿县令、博陆县令,一共五个县的县令。在宁晋当县令的时候,他很会管理县里的驿站粮仓,还把粮食借给那些挨饿的百姓,老百姓都很感激他。 到了乐寿当县令,当地老百姓还特地为他立了块碑呢。
同光年间,安重诲当了真定尹,想提拔史圭当真定府司录,但是史圭没答应。后来郭崇韬管辖真定,又邀请史圭当从事,等明宗皇帝取代了郭崇韬之后,史圭还继续担任原来的官职。明宗皇帝即位后,史圭被调到京城当文昌正郎,安重诲又推荐他当河南少尹,负责府里的政务,不久后又升任枢密院直学士。那时候史圭因为得到安重诲的赏识,安重诲还奏请皇帝让史圭和同事阎至一起在殿前侍立,方便随时咨询,明宗皇帝也同意了。没多久,史圭又从左谏议大夫升任尚书右丞,眼看着就要入阁拜相了。
史圭办事效率很高,但安重诲这个人呢,其实不太懂书,做事又很刚愎自用,每当在明宗皇帝面前商议重要事情的时候,史圭总是沉默不语,一天到晚也说不出一句正反意见来。到了长兴年间,安重诲被杀,史圭被外放到贝州当刺史,没多久就被罢免了,于是就回常山老家去了。从那以后,他就闭门谢客,跟外界完全隔绝,即使是亲戚朋友登门拜访,他也不露面。就算偶尔去乡下别墅玩,也故意坐妻子的毡车,把自己藏起来,别人根本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后来高祖皇帝登基后,又征召史圭担任刑部侍郎,兼任盐铁副使,这是宰相冯道推荐的。其实啊,以前史圭在明宗当政的时候,当尚书右丞,还兼管着吏部选官的事务,冯道当时在中书省,曾经因为吏部对官员的考核结果跟冯道的意见相左,史圭当时还很生气,跟冯道据理力争,冯道当时也略有不悦。现在史圭却成了冯道推荐的人,史圭自己也觉得很惭愧,觉得自己当时的胸襟气度远远不如冯道。后来史圭改任吏部侍郎,负责选官,但他一向清廉正直,为人公正,名声非常好。
河南少尹任上,有个嵩山道士送给他一斗药材,说是能延年益寿,但是必须坚持服用,不能中断,一中断就会生病。 这位圭先生后来就服用这药,感觉神清气爽,身体倍儿棒,非常珍惜这药。到了后唐清泰年间,他在常山,碰上了秘琼起兵造反,当时这药材放在衣箱里,被贼人抢走了,后来就再也没找回来。到了后晋天福年间,他胸口老是疼,感觉像火烧一样,他知道自己不行了,就请求回老家,朝廷也批准了。结果走到黄河边上,竟然是被这药材的药气给熏死了,死在了路上,葬在了石邑,享年六十八岁。
裴皞,字司东,出身于显赫的河东裴氏家族,世代居住在河东,是当地的大族。裴皞长得文质彬彬,性格耿直爽快,刚正不阿,从小就爱学习,刻苦钻研文学,即使在战乱时期,也手不释卷。唐朝光化三年,他考中了进士,当上了校书郎,后来又担任谏官。梁朝初年,朝廷看重他的才华,提拔他做了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唐庄宗时期,升任礼部侍郎,后来因为说话得罪了当权者,被调到太子宾客,不久又当上了兵部尚书,后来年老退休。后晋天福初年,他又被起用为工部尚书,后来再次告老还乡,最后以右仆射的官职退休。裴皞多次主考贡举,选拔人才很有一套,宰相马裔孙、冯道(此处原文为维翰,但根据史实应为冯道)都是他录取的进士。
后来马裔孙当了主考官,带着新录取的进士去拜见裴皞,裴皞很高兴,还写了一首诗:
“词场最重是持衡,天遣愚夫受盛名,三主礼闱年八十,门生门下见门生。”
当时的人都非常敬重他。冯道(此处原文为维翰,但根据史实应为冯道)曾经私下拜访裴皞,裴皞并没有出来迎接,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在中书省见冯道(此处原文为桑公,根据史实应为冯道)的时候,他是我的同僚;现在他在我家做客,他是我的学生。” 大家听了都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他活到八十五岁去世,死后被追赠为太子太保。
吴承范,字表微,是魏州人。他爸爸吴琼,当过右金吾卫将军,后来追赠太子少保。承范从小就爱学习,很擅长写文章。唐朝闵帝在邺都当节度使的时候,就听说过他的名气,把他招到身边当个宾客。承范主动要求跟着闵帝一起办事,闵帝也同意了。长兴三年春天,他考中了进士。等闵帝当上皇帝后,就让他当了左拾遗。
清泰二年,他还是左拾遗的时候,被派去史馆当修撰,和张昭远他们一起修《明宗实录》。后来升了右补阙,还继续负责修史。等到高祖李克用造反成功后,吴承范被提升为尚书屯田员外郎,还兼任知制诰。天福三年,他又改任枢密院直学士,没多久,就从祠部郎中、知制诰的位置上被召来当翰林学士,然后正式升任中书舍人,还被赐了金紫官服。等到少帝继位,他又升任礼部侍郎,负责主持考试,没多久就生病去世了,享年四十二岁。死后被追赠为工部尚书。
吴承范为人温和厚道,话不多,很会揣摩别人的意思,桑维翰和李崧尤其看重他,曾经向高祖皇帝推荐他,说他可以委以重任。承范知道这件事后,就更加谨慎小心,即使是盛夏酷暑,也穿着单衣长裤,里面还加一层纯棉的内衬,因为他担心受凉感冒。但是最终他也没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哎,这就是命啊!
卢导,字熙化,祖上是范阳人。他爷爷伯卿做过唐朝殿中侍御史,他爸爸如晦做过国子监丞,死后被追赠为户部侍郎。卢导从小就很有文化修养,文笔好,也很会说话。唐朝天祐年间初期,他考中了进士,一开始当校书郎,后来做过均州郧乡县令,之后回到朝廷当监察御史,升迁三次后当上了职方员外郎,还参与了史馆的修撰工作。他又先后做过河南县令、礼部郎中,还被赐予紫色官服,后来又升任右司郎中,同时兼任侍御史知杂事。因为生病,他就辞官了,在汉水上隐居了很长时间。
天成年间,朝廷又召他回去上班,任命他为右谏议大夫。长兴年间末期,他当上了中书舍人,还负责主持科举考试。第二年春天,潞王从凤翔带兵进京,唐闵帝逃到了卫州。宰相冯道和李愚把百官召集到天宫寺,准备迎接潞王。当时军队溃散,人心惶惶,很多官员很久都没到。卢导和舍人张昭远第一个赶到,冯道请卢导起草劝进的奏章。卢导说:“潞王进京,郊外迎接就行了;要劝他登基,这太草率了。再说,潞王和皇帝都是太后的儿子,废立之事,应该听从太后的旨意,怎么能不先问问太后就擅自行动呢?”冯道说:“事情要务实,劝进难道不行吗?”卢导说:“现在皇帝在外流亡,就马上劝别人登基,如果潞王坚持原则,以忠义自居,我们拿什么话来回答他?不如我们全体大臣一起到宫门口,请示太后,听从太后的决定,这样才是最好的办法。”冯道还没来得及回答,这时京城巡检安从进回报说:“潞王到了,百官还没到齐呢!”于是大家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当天,潞王还没到,冯道等人就停在上阳门外,又让卢导起草劝进的奏章,卢导还是坚持之前的意见。李愚说:“舍人的话是对的,我们都犯错了。”卢导坚持原则就是这样。后晋天福年间,他从礼部侍郎升任尚书右丞,主管吏部尚书的选官事务,任期满了,又升任吏部侍郎。六年秋天,他在东京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郑韬光,字龙府,是洛阳清河人。他曾祖郑絪,当过唐朝宰相。他祖父郑祗德,做过国子祭酒,《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上还记载他做过兵部尚书呢,死后被追赠为太傅。他父亲郑颢,做过河南尹,死后被追赠为太师。他们家祖上住在荥阳,从隋朝到唐朝,三百多年来,都是当官的,出了不少公卿宰相,一门几代都位居高位,真是厉害。
郑韬光呢,是唐宣宗的外孙,万寿公主生的。他出生三天,皇帝就赐给他一个“一子出身”的官位,还给了他银章朱绂(高级官员的服饰)。长大后,他长得特别好看,气质也很好,不轻易发怒,为人正直,品德高尚,深受名门望族的好评。他从京兆府参军做起,后来当过秘书郎、集贤校理、太常博士、虞部比部员外郎、司门户部郎中、河南京兆少尹、太常少卿、谏议大夫、给事中,官职一个接一个地升。
梁朝贞明年间,他请求退休,结果上奏的奏章因为漏了名字没被采纳,反而被贬到宁州做个司马。后来后唐庄宗灭了梁朝,他又被提升为工部、礼部、刑部侍郎。天成、长兴年间,他又当上了尚书左丞和右丞。到后唐国初的时候,他以户部尚书的职位退休了。从婴儿时期到退休,他一共侍奉了十一任皇帝,活了七十多岁,做官期间没有任何污点,没有犯过任何错误,三次出使,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对人也很宽厚,不管对方是贤才还是庸才,他都一视同仁,谦逊地对待。
他晚年的时候背有点驼,人们都叫他“郑伛”(伛,驼背的意思),但都说他虽然驼背,却不迂腐。他一生与朋友相处融洽,没有怨恨,和亲戚关系也很好,没有爱憎之分,为人非常平和,生活简朴。退休后回到洛阳,过着非常舒适的生活,实现了人生的愿望。天福五年秋天,他因病去世,享年八十岁,死后被追赠为右仆射。
王权,字秀山,是太原人,祖上几代都是高官显贵。他曾祖父王起,官做到左仆射、山南西道节度使,死后追赠太尉,谥号文懿,唐朝正史上有记载。他祖父王龟,当过浙东观察使;他父亲王荛,做过右司员外郎。王权自己考中了进士,一开始在秘书省当校书郎,集贤院当校理,后来又当了左拾遗、右补阙。
梁朝开国的时候,御史中丞崔沂推荐他当侍御史,后来又兼任职方员外郎,负责处理一些杂事。一年多后,他被召进翰林院当学士,在翰林院期间还加封户部郎中、知制诰,之后又当过左谏议大夫、给事中,还做过集贤殿学士兼管院里的事情,没多久就升任御史中丞。唐庄宗灭了梁朝后,按照惯例,王权被外放做随州司马,后来大赦天下,他又被调到许州。一个月后,他又被召回朝廷,当了右庶子,之后又升任户部、兵部、吏部三个部门的侍郎,后来又当了尚书左丞、礼部尚书,还负责吏部选官考试的事务。
清泰年间,王权负责主持贡举考试,后来又改任户部尚书,他官位高,品级好,很少有人能像他这样一路升迁。高祖皇帝即位后,他又升任兵部尚书。天福年间,朝廷要派他出使契丹。王权觉得他祖上几代都是朝廷重臣,从来没有谁出使过契丹还自称陪臣的,于是跟别人说:“我虽然没什么才能,现在年纪也大了,怎么可能远赴契丹出使呢!就算违抗圣旨受罚,我也认了。” 所以他就推辞了这个差事。
其实在此之前,宰相冯道刚从契丹出使回来,王权自己也刚从凤翔回来,朝廷责备他的话大概意思是:要是说路途遥远,那鸾阁的官员也去过;要是说身体衰弱,那凤翔册礼使刚回来。你既违反了朝廷法令,就应该降职处罚。 但实际上,王权是不想臣服于契丹,所以才坚决推辞,并不是故意找借口违抗圣旨。一年多后,他被授予太子少傅的官职后退休。六年后的秋天,他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八岁,死后被追赠左仆射。
韩恽,字子重,是太原晋阳人。他曾祖是唐朝的龙武大将军韩俊,祖父是石州司马韩士则,父亲是代州刺史韩逵。韩家几代都在太原做官,兄弟们大多在军队里任职,只有韩恽喜欢跟读书人交往,爱好写诗作歌,还收集了几千卷书。
乾宁年间,后唐庄宗迎娶了他的妹妹为妃子,而且是正妻,所以庄宗对韩家非常尊重。韩恽因为有文化,先是被任命为交城县令、文水县令,后来又升任太原少尹。庄宗平定赵国和魏国的时候,韩恽还担任魏州的支使。庄宗当上皇帝后,授予韩恽右散骑常侍的官职,跟着皇帝去了洛阳,之后又升任尚书户部侍郎。
天成年间,韩恽调任秘书监。没多久,冯道当了宰相,他和韩恽以前是同事,因为知道韩恽为人谨慎厚道,特别器重他,不久就把他提拔为礼部尚书。韩恽家里后来出了丧事,守孝期满后,他又被任命为户部尚书。明宗去世后,冯道担任山陵使,就带上了韩恽当副使。
清泰年间,因为在皇帝祭祀活动中出力,韩恽被授予检校尚书右仆射、绛州刺史的官职。一年多后,他又回到朝廷,担任太子宾客。高祖皇帝即位后,因为韩恽是前朝的皇亲国戚,对他非常优待,任命他为贝州刺史。当时范延光很嚣张跋扈,韩恽害怕被他欺负,就迟迟不敢上任。高祖皇帝对此很不高兴,又把他调回朝廷当太子宾客,不久又改任兵部尚书。
天福七年夏天,皇帝在邺城,韩恽得了脚气病,死在了龙兴寺,那年他六十多岁。
李怿,是长安人。他爷爷李褒,是唐朝黔南观察使;他爸爸李昭,是户部尚书。李怿从小就能写文章,考中了进士,一开始当校书郎、集贤校理、清河县尉。到了后梁,他升迁当了监察御史、右补阙、殿中侍御史、起居舍人、礼部员外郎、知制诰,然后调任都官郎中,被赐予绯袍,被召入翰林院当学士,正式任命为舍人,被赐予金紫袍,仍然兼任原来的内职。
庄宗攻下汴州和洛阳后,李怿被贬为怀州司马,后来得到赦免,调任孟州,之后又回到朝廷当卫尉少卿。天成年间,他又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兼任翰林学士,在职期间升迁为户部侍郎右丞,还担任承旨。当时,常侍张文宝负责主考进士,中书省奏请落选了几名进士,还请求皇帝下诏让翰林学士院写一首诗和一篇赋,交给礼部,作为录取进士的标准。翰林学士窦梦徵、张砺等人各写了一首诗和一篇赋,送交中书省,但宰相觉得不满意。
窦梦徵他们就请李怿来写,李怿笑着回答说:“我李怿只是识几个字,几年前靠别人帮忙才侥幸考中进士,哪敢给年轻有为的后辈们定标准啊!如果现在让我再参加进士考试,去礼部应试,肯定要落榜的。这诗赋标准的事,我可不敢接旨。”大家都觉得他很识大体。天福年间,他从工部尚书升任太常卿,又先后担任礼部尚书和刑部尚书,因为身体不好,就留在洛阳,不怎么参与政事了。开运年间,契丹人入侵洛阳,他的家产都被抢光了,不久就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多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