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周是魏州人,从小就又勇猛又强壮。他跟着唐庄宗和明宗打仗,慢慢升官,做到裨校,靠着军功一步步升到郡守。
晋朝天福年间刚开始的时候,范延光在魏州造反,王周跟着杨光远一起把范延光打败,让他投降了。后来安重荣又带着镇州造反,王周又跟着杜重威一起平定了叛乱。因为这些功劳,他被任命为贝州节度使。
一年多后,他又被调到泾州做节度使。之前泾州的节度使张彦泽当政时很苛刻残暴,导致有五千多户人家逃跑了。王周到任后,马上改革了二十多项以前不好的制度,那些逃走的人又都回来了。朝廷还下诏书嘉奖了他。
后来,他又先后担任了邓州和陕州的节度使。在阳城之战的时候,王周是定州节度使,当时大军来来往往,后勤保障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一点儿都没出问题。没过多久,他又升迁为镇州节度使。王周为人宽厚仁慈,老百姓都很拥护他。
开运年间快结束的时候,杜重威投降了契丹,还把契丹皇帝请到城里来劝降王周。王周哭着说:“我接受了国家的大恩大德,却不能拼死抵抗,反而用军队投降,我还有什么脸面南下去见皇帝和各位大臣呢?”他当时想痛痛快快喝一杯酒然后自杀,幸好家人拦住了他。没办法,他只好去见契丹皇帝,后来被任命为邓州节度使,还被授予检校太师的荣誉称号。
高祖皇帝统一全国后,王周被调到徐州做节度使,还被加封为同平章事。乾祐元年二月,王周因为生病死在徐州任上。朝廷为此停朝两天,还追赠他中书令的官职。
王周为人宽厚仁慈,从不与人冲突。他刚到信都做刺史的时候,城西的一座桥塌了,压坏了老百姓租来的车子。王周说:“桥梁没有好好修缮,这是刺史的责任啊!”于是,他把沉在水里的粮食还给了老百姓,还拿出自己的钱来修桥,老百姓都很高兴。
刘审交,字求益,是幽州文安人。他爷爷叫刘海,他爸爸叫刘师遂。刘审交年轻的时候就爱读书,尤其擅长处理政务。他一开始在北平当主簿,后来升迁到兴唐县令,之后又被本府调到牙门当差。后来刘守光称帝,伪造官职给他当兵部尚书。燕国灭亡后,刘审交投奔太原。庄宗了解他的才能,就让他当各府的从事。
同光年间初期,赵德钧镇守幽州,朝廷派内官马绍宏担任北面转运使,并任命刘审交当他的判官。王都据占领定州叛乱,朝廷派王晏球去讨伐,任命刘审交为转运供军使。王都叛乱平定后,因为他的功劳,朝廷授予他辽州刺史的职位。第二年,他又被任命为北面供军转运使,后来改任磁州刺史。因为母亲年纪大了,他就辞官回家侍奉母亲。母亲去世后,他守孝期间非常悲伤,超过了礼仪规定的程度。守孝期满后,好几年都没出来做官。
晋高祖即位后,范延光在魏州叛乱,朝廷派杨光远率兵讨伐,又召刘审交担任供馈使。邺城平定后,朝廷任命他为三司使,并授予他右卫大将军的职位。六年夏天,他被外派担任陈州防御使,一年多后,又调任襄州防御使。刘审交治理襄州和汉中,很有办法,百姓都很拥戴他。青州杨光远平定叛乱后,把平卢军降格为防御州,又任命刘审交为防御使,官职一直做到检校太傅。当时因为战争,很多地方都荒废了,刘审交很关心百姓,认真治理,让那些荒废的地方又恢复了生机。
契丹攻破晋朝后,刘审交从代州回到京城。萧翰在京城执政的时候,再次任命他为三司使。萧翰回到契丹后,李从益在汴州,朝廷想让高行周、武行德负责军事,但他们都不接受任命。不久就听说高祖在太原起兵,史宏肇在泽潞,汴京的人都很害怕。当时有一千燕军士兵守卫着城门,李从益的母亲王淑妃问文武大臣们说:“我的儿子和母亲都在洛阳,处境非常危险,万一被萧翰逼迫,后果不堪设想。不如派人去太原请高祖来,不要因为我和我儿子而影响大局。”有人说:“把城里的守军和燕军集合起来,足以守住城池,等待河北的援军就可以了。”王淑妃说:“这不是好办法,我儿子和我在亡国之后,哪里敢和别人争夺天下!”大家议论纷纷,仍然坚持要守城。刘审交说:“我是燕国人,现在城里有燕军,理应为燕国打算,但是现在情况不允许这样做。这座城池被敌军攻破后,民力已经耗尽,幸存的人也不多了,如果再采取错误的策略,闭门死守,一个月之内,就没有人能活下来了。诸位不要再说了,应该听从太妃的安排。”于是李从益派使者去太原向高祖请降。高祖到达汴京后,撤销了使者的职务,让他们回去了。隐帝继位后,任命刘审交为汝州防御使。汝州是京畿重地,号称难以治理,刘审交却能去除烦扰,不扰民,百姓都称赞他。
乾祐二年春天,刘君去世了,享年七十四岁。当地老百姓都聚集在灵柩前痛哭,一起上书请求朝廷允许把他葬在本州境内,并且立碑建祠,定期祭祀。
本州把这件事上报朝廷,皇帝下诏说:“朝廷的制度,都有既定的章程,地方官吏,一般没有赠官的先例。但是,如果有人在政绩上特别突出,惠及百姓,生前名声很好,死后还留下美好的口碑,那么为了褒奖贤能,就不应该受限于常规的章程。可以特赠刘君太尉,老百姓的请求应该答应。”
前宰相、太师、秦国公冯道听说后说:“我曾经和刘汝州做过同事,知道他为人廉洁公正,慈祥善良,是一位没有过错的好官。他先后在辽州、磁州、陈州、襄州、青州任职,政绩都称得上公正平和,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事迹。他在汝州的政绩,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老百姓的赋税减免不了,徭役也停不下来,穷人还是穿不暖,饿肚子的人还是吃不饱,百姓们自己都焦头烂额的,那么做官的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然而,他死后,老百姓却如此怀念他,这正是因为他从不滥用刑罚,不敲骨吸髓,不徇私枉法,不损人利己,踏踏实实地做好一个好官该做的事,处罚轻微,宽容过错,严于律己,节俭用钱,安守俸禄,遵守礼法而已。凡是做官的,谁做不到这些呢?只是之前的那些地方官做不到这样,所以汝州百姓才如此怀念他。如今天下刚刚经历战乱,各地还有盗贼作乱,家家户户都穷困潦倒,赋税却很重,人口稀少,粮仓空虚,说天下太平,还为时尚早。那些诸侯、卿大夫、地方官,如果能够体恤百姓疾苦,不去贪婪聚敛,不去杀害无辜百姓,(要知道)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政治是为百姓服务的,和平宽松才是正道,那么刘君的政绩又有什么值得特别称道的呢?他治理黄河水患,也没有因此留下什么特别显赫的名声啊!”冯道还特意为他撰写了六章祭文,刻在了墓碑的背面。
武汉球,是泽州人。年轻时就以拳脚功夫了得,潞州节度使李嗣昭很器重他,把他当亲信。他后来侍奉过唐庄宗和唐明宗,做到禁军裨校的职位。清泰年间,碰上晋高祖李克用借助契丹的力量,跟朝廷断了联系,武汉球就投奔了晋高祖。天福初年,他被任命为赵州刺史,后来调回朝廷担任奉国军都指挥使,之后又出任曹州刺史。开运初年,升迁为耀州团练使。晋高祖李克用攻入东京(开封)后,任命他为洺州刺史。武汉球因为眼睛有毛病,年纪也大了,就请求辞去刺史的职位。皇帝说:“洺州是个小地方,你可以在那里安心休养,不用因为生病就辞官。”他到任没多久,又因为眼睛疼请求调任,最终得以免职。乾祐二年秋天,他在京城去世。武汉球虽然出身行伍,但却擅长安抚百姓,治理地方,他总是告诫自己不要贪污受贿,老百姓都很感激他,他死的时候,家里一点钱财也没有留下。有个叫管回的人,在武汉球当洺州刺史的时候,被武汉球聘为判官。等到武汉球死在汴州(开封)的时候,管回还在洺州,并不知道这件事。有一天,管回突然对家人说:“太保(指武汉球)派人来叫我呢。”然后他就洗了个澡,换上新衣服,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去世了。家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过了几天,才听说武汉球死了。
张瓘是同州车渡村人,是以前太原监军使李承业的养子。李承业,《唐书》里有他的传记。唐天祐年间,李承业辅佐唐武皇和唐庄宗立下功劳,非常受器重。张瓘听说后,带着五个兄弟从老家跑到太原,唐庄宗都把他们都任用了。张瓘在唐天祐十三年被任命为麟州刺史。李承业管教家人非常严格,一点小错都不放过。他一个侄子是磁州副使,因为杀了河西卖羊的人,李承业立刻把他抓起来杀了。李承业经常告诫张瓘他们说:“你们车渡村的百姓刘开道以下都是些坏人,惯于做坏事,现在必须改邪归正,如果还像以前那样,哪天都会死掉的!”所以张瓘无论到哪里做官,都不敢贪赃枉法。晋天福年间,他做了密州刺史,任期满后回到京城居住。乾祐三年夏天,他在任上去世,朝廷为此停朝一天表示哀悼。
李殷,是蓟州人。从后唐庄宗、明宗到晋高祖时期,他一路升迁,从一个小小的偏校做起,最后官至检校司徒,还当过好几个郡守。他为人沉稳厚重,做官期间从没听说过什么苛政暴政的事儿。
后来,晋少帝在澶渊跟契丹人打仗,李殷负责军队后勤保障工作。战争结束后,皇帝任命他为鄜州留后,没多久又升为检校太保。开运年间,他被任命为定州节度使。临行前,他对少帝说:“我这次出征,一定能打败敌人!”大家都觉得他这话说得很有气势。可到了定州后,他却没啥作为,敌人第二次来攻打,他竟然直接投降了。
之后,李殷跟着契丹人去了常山。契丹将领解里让他和契丹首领杨安一起,在洺水阻击我们的军队。没过多久,杨安就撤兵了,李殷居然还送了杨安不少行李和马匹。杨安撤走后,李殷躲在坟墓里才逃过一劫,赶紧跑回来投降了。晋高祖很欣赏他最终还是回到了朝廷,等魏州战事平定后,因为甘陵缺个主帅,就派李殷去当贝州节度使,还升他为检校太傅。乾祐年间,李殷在任上去世,朝廷追赠他太师的称号。
刘在明,是幽州人。从小就胆子大,很有魄力。幽州节度使刘守光看中了他,把他当心腹,派他去平塞当军使。后来刘守光失败了,刘在明就回到太原,被唐庄宗收编,当了个小官。
等到唐明宗当皇帝的时候,刘在明升迁到捧圣左厢都指挥使,还兼任和州刺史。有一次跟着皇帝去汴州,到了荥阳,听说朱守殷造反了,皇帝就派他当先锋部队。到了汴城,他第一个冲上城墙,很快就把叛军平定了,于是被任命为汴州马步军都指挥使。
应顺年间,他被任命为贝州刺史。第二年,又调到赵州,还兼任北面行营马军都指挥使,驻军易州。清泰年间快结束的时候,幽州节度使赵德钧带兵去团柏谷,路过易州,就带上了刘在明的部队。结果赵德钧打败了,刘在明就逃回了怀州。唐末帝让他和苌从简一起守河阳。
后来晋祖来了,刘在明就迎接了他。等京城的事情都安定下来了,刘在明被任命为单州刺史。天福年间,李金全在安州造反,刘在明跟着李守贞去攻打,大败淮贼,因为立了功,被授予安州防御使,第二年又调到绛州。
后来杨光远在青州造反,朝廷又召刘在明当行营马步军都指挥使,还兼任齐州防御使。青州平定后,他升迁为相州留后,后来又历任邢州、晋州留后。《资治通鉴》记载:契丹人攻打京城,当时镇州留后刘在明竟然投降了契丹,然后由节度副使骆知朗代理镇州州事。
等到高祖登基后,刘在明被任命为幽州道行营都部署。当时契丹人占领着中山,刘在明带兵去攻打,契丹人一看扛不住了,就放弃了中山城跑了。于是刘在明被任命为镇州留后。乾祐元年五月,正式被任命为镇州节度使。六月,因为生病,在镇州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侍中。
马万是澶州人,年轻时就当兵了,水性特别好。唐庄宗跟梁军在河边对峙,庄宗在德胜渡,在河的两边分别设了营寨。结果梁军猛攻南边的营寨,还在河中间连起战船,切断南寨的支援路线,昼夜不停地攻城,打了三天,南寨的将领氏延赏向庄宗求救。庄宗隔着河看敌人,没办法,就招募能游泳破敌的人。当时马万兄弟俩都报名了,就偷偷潜入南寨,来回跑了三次,还帮忙烧了敌人的船,梁军这才撤退。 就这样,马万升了官,当了水军的小校,后来管禁军,又遥领刺史,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奉国左厢都指挥使、泗州防御使。
晋朝天福二年夏天,范延光在邺城叛乱,他的部将孙锐带兵到了黎阳,朝廷派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白奉进带兵渡过滑州,马万也跟着去了。结果滑州节度使符彦饶暗中跟邺城勾结,在军营里杀了白奉进。马万带着自己的兵想参与平乱,这时奉国右厢都指挥使卢顺密也带兵到了,劝马万不要造反,马万没办法,就和卢顺密一起迅速赶到节度使府,活捉了符彦饶,押送到京城。朝廷马上任命马万为滑州节度使,但对卢顺密的赏赐却很少。没过多久,晋高祖大概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就提拔卢顺密为泾州兵马留后,对马万越来越冷淡。后来马万镇守邓州,没多久就被罢免了,授予上将军的称号,因为眼睛有病就退休了。乾祐三年四月去世,朝廷为此停朝一天。
李彦从,字士元,是汾州孝义人。他父亲李德是麟州司马。李彦从年轻时就学习武艺,后来从军,晋高祖掌管禁军时,因为是老乡,就重用他,把他当心腹。国家刚建立的时候,李彦从被任命为左飞龙使、检校司空。镇州打仗的时候,向朝廷求援,高祖就让李彦从带兵去支援。乾祐初年,李彦从担任恩州刺史。赵晖在岐州讨伐王景崇,李彦从担任兵马都监,在战场上打败了川军,立下大功。叛乱平定后,他被任命为濮州刺史,治理地方很有能力,百姓都很拥戴他。乾祐三年冬天,李彦从在任上去世。
郭谨,字守节,是山西太原人。他年轻的时候就参军了,骑马射箭都很厉害,后来当上了河中教练使。晋朝天福年间,他升迁为奉国右厢都指挥使,兼任禺州刺史。三年后,他又升任奉国左厢都指挥使、泗州防御使。一年多以后,被任命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同时兼任宁江军节度使。天福六年,他跟随皇帝去邺城。七年,晋朝的祖宗皇帝去世,少帝继位,郭谨被任命为彰德军节度使,原来的军职也保留着。开运年间刚开始,他被外派到鄜州担任节度使。两年后,回朝担任左神武统军。三年后,他又被派回鄜州镇守。高祖皇帝登基后,因为郭谨是家乡的老臣,就给他加封了检校太尉的官职,并调他到滑台镇守。乾祐年间刚开始,他又被任命为彰德军节度使。两年后,又加封了检校太师。三年后,他回朝,朝廷还增加了他的食邑。这一年的十月,他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岁。朝廷停朝两天为他哀悼,追赠他侍中的官职。
皇甫立,是代北人。唐朝明宗到代州的时候,任命他为牙校,后来跟着明宗辗转各个藩镇。他为人忠厚谨慎,明宗非常信任他,王建立和安重诲这些权臣都对他很恭敬。明宗当皇帝后,任命皇甫立为忻州刺史。长兴年间快结束的时候,他升任洺州团练使。应顺年间刚开始,他升任鄜州节度使,被授予检校太保的称号。清泰三年春天,他被调到潞州镇守,没过多久,又被调到华州。晋朝天福年间,他被任命为左神武统军。少帝继位后,他历任左金吾卫上将军,官至检校太尉。高祖皇帝统一全国后,授予他特进、太子太师的荣誉称号,让他退休回家。乾祐二年秋天,他去世了。
白再荣,本来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年轻时当兵,一路升官,最后当上了护圣左厢指挥使。后晋灭亡的时候,契丹人攻入汴梁,第二年契丹主撤兵北上,白再荣跟着部队回到真定。那年闰七月最后一天,李筠和何福率领军队杀了北方的主帅满达勒,占据了兵工厂,敌人还没完全撤走,李筠他们就派人去请白再荣。白再荣稳稳地坐在自己的营帐里,犹豫了很久。被军官们逼着,才肯动身。第二天,他们赶走了满达勒,因为白再荣在众将领中资历比较高,大家就请他暂时代理留后(节度使)的职务。《东都事略·李筠传》里记载:李筠想让冯道当节度使,冯道说:“我只是负责奏报朝廷而已,留后的位置应该由有功的将领担任。” 所以,最终是根据将领们的军功来决定谁当留后。
白再荣这个人贪婪愚昧,优柔寡断,行事犹豫不决,出行时带一大帮人马,刀剑外露,箭矢在旁,各将领之间互相不服管,彼此猜忌。奉国厢主王饶害怕被白再荣吞并,就占据了东城门楼,用军队保护自己,还假装腿脚有毛病,不敢见白再荣。司天监赵延乂跟他们俩关系都很好,就来回奔走调解,最后他们倒也没什么嫌隙了。白再荣听说李崧和和凝带着家人住在城里,就派了几百个士兵把他们围起来,想敲诈勒索一番,李崧和和凝只好拿出家里的钱财给他们。白再荣还想杀掉李崧霸占他的财产,前磁州刺史李谷劝他说:“你和各位将军都被契丹人抓过,受尽了凌辱,每天都担心会被杀掉。今天大家齐心协力赶走了契丹人,保卫城池,死伤的百姓不下三千人,这难道仅仅是你们的功劳吗?好不容易活下来了,就想杀个宰相,以后到了京城,万一有人问起来,你又怎么解释呢?”白再荣听了,沉默不语。
白再荣还想搜刮城里居民的财产,用来犒赏士兵,李谷又劝了他一番,他才作罢。他把所有曾经侍奉过满达勒的汉人都抓了起来,搜刮他们的钱财。后来,高祖(周太祖)任命白再荣为镇州留后,他当政期间贪婪残暴,百姓苦不堪言,人们都叫他“白麻答”。没过多久,他又被调到滑州当节度使,依旧是搜刮民脂民膏,百姓活不下去,最后被朝廷召回京城。周太祖攻入京城后,士兵们攻打白再荣的家,威胁他,抢走了他所有的财物。抢完之后,士兵们说:“我们这些士兵,平时都服从您的指挥,今天却做出如此失礼的事情,以后还有什么脸面来见您呢?”说完就举刀砍下白再荣的头,提着人头跑了。后来,他的家人用钱赎回了他的尸体,埋葬了他。
张鹏,是河北镇州鼓城人。从小当和尚,读书识字,能说会道,还喜欢夸夸其谈,后来还俗了。唐朝末代皇帝当潞王的时候,张鹏就投奔他了。等他当上皇帝后,就给张鹏安排了个供奉官的职位,后来还多次让他去军队里当监军。
到了后晋开运年间,契丹人猛攻澶州,张鹏作为前锋的监军,勇敢地冲锋陷阵,打仗受伤才回来。之后,他一直在边关戍守,那些士兵都很佩服他的勇敢。乾祐初年,他被任命为镇州副使。路过邺城的时候,高行周热情地接待了他。张鹏就趁机说起后晋王朝灭亡的原因,说少帝用人不当,那些藩镇大臣只顾着自己发财,根本不把国家放在心上,导致国家灭亡,这可不是仅仅皇帝一个人的责任。高行周为人比较温和,并没有把张鹏的话当回事。
张鹏走后,高行周的部下跟他说:“张副使刚才说的话,是在讽刺您呢!”高行周一听就生气了,于是上奏朝廷说张鹏诽谤国家,散布谣言。朝廷下令,在常山把张鹏杀了,那是在乾祐元年七月的事。
史书上评论说:晋朝和汉朝交替的时候,那些靠军功、勤劳为国效力而得到奖赏的人很多,但是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的却很少。像王周的军政才能,审交的良好名声,算是比较好的了;汉球、张瓘也还可以。所以应该把他们的事迹记录下来给后人看,其他的那些人,就没什么值得说的了。张鹏就因为一句话说错了,就丢了性命,这也足以告诫后代那些爱说大话、乱议论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