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重诲,他祖上原本是北方地区的大族首领。他爹安福迁,是河东军队的将领,在救援兖州和郓州的时候战死了。安重诲从明宗还是皇子的时候就开始在他身边当差,负责处理各种事务。后来明宗镇守邢州,就提拔安重诲当了中门使。安重诲跟着明宗征战十多年,两人之间非常信任,而且安重诲工作非常勤奋。到了邺城兵变的时候,安重诲在辅佐明宗登基的过程中,功劳最大。明宗当上皇帝后,就让安重诲当了枢密使,没多久又升任左领军卫大将军,负责处理政务。(此处原文缺失)

明宗派使者回鹘侯三送信到回鹘国。侯三到了醴泉县,这地方比较偏僻,没有驿站的马匹。县令刘知章当时正在打猎,没及时提供马匹,侯三就赶紧把这事儿报告给了明宗。明宗一听勃然大怒,把刘知章抓起来押解到京城,准备杀了他。安重诲不慌不忙地劝说明宗,这才保住了刘知章的性命。后来,明宗去汴州,安重诲建议趁机攻打吴国,但是明宗觉得不太可行。

之后,户部尚书李鏻得到吴国细作的消息说:“徐知诰想向吴国称臣,请求安公您说句话表示同意。”李鏻立刻带着细作去见安重诲。安重诲一听非常高兴,觉得这事儿靠谱,就送了一条价值千缗的玉带给细作,让他送给徐知诰作为信物。

安重诲当上枢密使,好几年时间里,一个人掌握着大权,但他始终公正无私,那些宫廷卫队、少数民族首领、达官贵人和皇帝身边的近臣,都没人敢干政。他弟弟在郑州当官,儿子镇怀、孟则担任中令,官职都超过了他们的能力,当时很多人说,这肯定要出大乱子。没过多久,有个叫李虔徽的人的弟弟,到处跟人说:“听说算命先生说他将来会富贵无比,现在就要带兵去征讨淮南了!” 一些军官私下把这事告诉了皇帝,把皇帝吓了一跳。

明宗皇帝就问安重诲:“听说你培养心腹,私下买卖兵器,想自己去打淮南,有这回事吗?”安重诲吓得脸色都变了,赶紧说:“兴兵打仗,都是您下的命令,一定是坏人故意陷害我,请陛下查清楚是谁在造谣!”第二天,皇帝把侍卫指挥使安从进、药彦稠等人叫来,说:“有人告安重诲私藏兵器,要对国家不利,这事怎么办?”安从进他们说:“这是坏人故意离间您和安重诲的关系,安重诲侍奉陛下三十年,从默默无闻到功成名就,一直忠心耿耿,今天怎么会做出谋反的事呢!我们愿意拿全家性命担保,绝对没有这事!”皇帝这才消了气。

安重诲三次上书请求辞去枢密使的职务,皇帝都不准。他又当面请求说:“请陛下让我去地方上任一镇,好平息这些流言蜚语。”明宗皇帝有些不高兴。安重诲还是不停地请求,明宗皇帝生气了,说:“让你走!朕自有安排!” 立刻命令武德使孟汉琼到中书省,和宰相们商量安重诲的事。冯道说:“大家要是都心疼安令公,让他辞去枢密使的职务是最好的办法。”赵凤说:“大臣怎么能随便调动呢,你这话说错了!”冯道等人就跟着孟汉琼一起上奏说:“这件事是陛下您决定的,但是重臣不能轻易调动或更换。” 最后,皇帝又任命范延光为枢密使,和安重诲一起担任。

当时东川节度使董璋仗着地势险要,很难对付,于是朝廷就派武虔裕去当绵州刺史。董璋更加疑心忌恨武虔裕,最后把武虔裕扣押起来,说他谋反。后来石敬瑭带兵去打蜀地,山路难走,粮草供应不上,皇帝李明宗很担心,这时,李重诲主动请缨前往督运。第二天,他就带着几匹马出发了,一天能跑几百里路。西边的诸侯们听说后,个个都吓得不轻。各地赶紧把钱、粮、物资日夜不停地运送过去,路上累死累活的人数不清,老百姓也苦不堪言。

李重诲到了凤翔,节度使朱宏昭把他请到卧室里,让妻子儿女给他端茶倒水,非常恭敬地招待他。李重诲在朱宏昭面前说起:“前些日子有人诬陷我,差点儿性命不保,多亏皇上保佑,我才得以保全全家。”说着说着,他就哭了起来。李重诲告辞后,朱宏昭派人上报朝廷说:“李重诲怨气冲天,说了些坏话,不能让他去前线行营,恐怕他会夺了石敬瑭的兵权。”而宣徽使孟汉琼从西边回来,也上奏弹劾李重诲的罪过。李重诲已经到了三泉,朝廷又命令他返回京城。他再次经过凤翔,朱宏昭拒不接待他,李重诲害怕了,赶紧骑马赶路。还没到京城,朝廷就授予他河中节度使的职位。

到了河中上任后,李重诲心里很不踏实,于是请求退休。圣旨刚下达,他的儿子崇赞、崇绪就跑回河中。两个儿子刚到,李重诲很吃惊,说:“他们怎么来了?”家里人想问个究竟,李重诲说:“我知道了,这不是他们自己的主意,是别人指使他们来的。我只要用一死报答国家,还有什么好说的!”第二天,朝廷派来的使者到了,见到李重诲,哭了好久。李重诲说:“您只管说明来意,不要过度同情我。”使者说:“有人说您要据城叛变!”李重诲说:“我死了都还不够弥补我的过失,我已经辜负了君主和父母,哪里敢有异心,让朝廷兴师动众,增加皇上日夜操劳的负担呢?那样我的罪过就更大了!”

老皇帝派翟光邺去河中,要是发现安重诲有不轨的企图,就把他杀了。翟光邺到了河中后,李从璋亲自带着士兵把安重诲的家围了起来,然后在安重诲家门口拜见他。安重诲赶紧下台阶回礼,说:“太傅您太客气了!” 正要低头拜下去,李从璋就用棍子狠狠地打了他脑袋。安重诲的妻子吓得跑过去抱住他,哭喊着:“老爷死了也不迟啊,太傅您怎么这么急着下手!” 李从璋接着又把安重诲的妻子也打死了,还把他们夫妻俩的衣服都扒了,两个人赤身裸体地倒在走廊上,血流了一地。

第二天,副使判官请求用衣服盖上他们的尸体,李从璋坚持了好久才答应。后来李从璋上报说安重诲家里的财产没多少,只有几千钱。有人议论说,安重诲虽然为国家做过很大的贡献,但是志向太大,能力却不足,不能很好地处理和权贵的关系。他喜欢结交士大夫,想为国家做长远打算,却总是任性妄为,结果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五代史补》) 话说之前,孟知祥要占据蜀地,还上表请求把家人接到身边。当时安重诲权势很大,拒绝了他的请求。孟知祥说:“我知道了。”于是暗中送给他一百两黄金作为贿赂,安重诲很高兴,就帮忙奏请皇帝,皇帝就准了。家人到了之后,孟知祥在僚属面前笑着说:“天下人都听说枢密使权势很大,以为天下间没有比他更厉害的人了,谁知道只要一百两黄金就能搞定?他也不过如此嘛!” 于是孟知祥就据险抵抗朝廷的命令。(《五代史阙文》)

明宗皇帝命令翟光邺和李从璋在河中杀了安重诲。李从璋用棍子把安重诲打倒在地,安重诲说:“我死而无憾,只是遗憾没能和皇上一起除掉潞王,他将来一定会成为朝廷的祸患!”说完就死了。(《明宗实录》是清泰帝时期修撰的,潞王就是清泰帝。史臣为了避讳,不敢直接写他的名字。)唉,安重诲的忠义之心就这样被磨灭了!

朱宏昭是太原人,他爷爷朱玟和爸爸朱叔宗,都是太原府的牙将。朱宏昭在明宗当藩王的时候,就跟着他,当典客。天成元年,他当上了文思使,后来又当了东川副使,两年多后,升任左卫大将军,兼任内客省使。三年后,他又升任宣徽南院使。明宗去南郊祭祀的时候,朱宏昭留守皇宫,还被加封为检校太傅。

后来他被派去凤翔镇守。当时朝廷派石敬瑭带兵去打蜀国,打了很久都没成功,安重诲就主动请缨去西线督战。到了凤翔,朱宏昭亲自到军营门口迎接,还把安重诲请到府里住,他的家人也都跪下迎接,还敬酒祝寿。朱宏昭偷偷派人告诉石敬瑭:“安重诲亲自来督战,看他那样子,太轻率了,要是让他到了军营,恐怕士兵们都会听他的,到时候不用打仗,咱们自己就先垮了。你赶紧把他拦住,他肯定不敢硬闯,这样咱们大军就安全了。”石敬瑭一听这话,吓坏了,当天就烧毁营帐逃跑了。安重诲听说这事后,也不敢继续西行了,掉头就往东跑。他又路过凤翔,朱宏昭直接把他拒之门外。后来安重诲犯了罪,那年朱宏昭回朝,被任命为左武卫上将军,兼任宣徽南院使。

长兴三年十二月,朱宏昭接替康义诚当了襄州节度使。第四年,秦王李从荣当了元帅,他经常说些坏话,朝中的大臣都很害怕,都想办法躲着他。枢密使范延光和赵延寿每天都去求皇上,哭着请求离开,明宗很生气,不肯答应。赵延寿就让他老婆兴平公主去求情,范延光也让孟汉琼和王淑妃帮忙说好话,所以他们俩都保住了官位。没过多久,赵延寿被派去汴州当镇守使,朝廷召朱宏昭到汴州,让他接替赵延寿当枢密使,还加封他为同平章事。十月,范延光被派去常山镇守,朝廷让三司使冯赟和朱宏昭一起处理政务,他们和康义诚、孟汉琼一起密谋除掉秦王。

闵帝即位后,朱宏昭觉得是自己的功劳才让他当上皇帝,所以对各种事情都非常在意,等大赦天下后,朱宏昭第一个被加封为中书令。他一向猜忌潞王,和潞王结下了仇怨,最终导致自己失败。潞王到了陕州,闵帝害怕,想逃跑,赶紧派人给朱宏昭写信,让他想办法对付潞王。这时将军穆延辉正在朱宏昭府上,他说:“快召见我吧,要杀就杀我吧,怎么办?我的儿媳是您的女儿,您赶紧把她接回去,别让她受牵连。”皇上的使者一个接一个地来催,朱宏昭拔出剑哭着,跑到后院想自杀,家人才把他拦住。使者催得更紧了,朱宏昭说:“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了吗!”然后他就跳井自杀了。安从进杀了冯赟,砍下朱宏昭的头,一起送到陕州。后来汉高祖即位后,追封朱宏昭为尚书令。

朱洪实,不知道是哪里人。因为他武艺高强,所以一路升官,做到马军都指挥使。秦王当了元帅,觉得朱洪实骁勇善战,特别器重他,逢年过节都送给他很多礼物,比其他将领优厚得多。后来朱宏昭当了枢密使,权势更大,朱洪实把他当作族兄一样尊敬,两人关系不错。朱宏昭打算杀掉秦王,还把计划告诉了朱洪实,朱洪实对此没说什么。当时康义诚把自己的儿子送到秦王府做事,所以总是左右逢源。

等到秦王带兵攻打端门的时候,朱洪实奉孟汉琼的命令,带头率领骑兵从左掖门冲出去追赶秦王。从那以后,康义诚就暗中记恨上了朱洪实。闵帝继位后,朱洪实凭借在平叛中的功劳很自负,康义诚总是说自己不比朱洪实差。应顺元年三月辛酉,康义诚将要出征,闵帝来到左藏库,亲自给士兵发放钱粮。当时,康义诚和朱洪实都在库里,当面讨论用兵的利弊。(《欧阳史》记载:朱洪实看到士兵士气低落,而康义诚却要把所有兵力都调往西方,怀疑康义诚另有二心。)朱洪实说:“出兵讨伐叛逆,已经多次派兵,现在听说打了败仗,却一个人一匹马都没回来。不如用禁军守住城门,自保实力,他们哪敢直接过来,然后我们再慢慢想办法进攻,这是万全之策啊。”康义诚勃然大怒:“你这么说,就是你反了!”朱洪实说:“是你自己要反,关我什么事!”他的声音越来越大。

闵帝听到后,把朱洪实叫来审问,朱洪实还是坚持之前的想法,又说:“康义诚说我图谋反叛,根据他调兵的计划来看,反叛的人一定是康义诚!”闵帝看不清真相,就下令杀了朱洪实。后来,康义诚果然用禁军迎接潞王投降,所以朱洪实之死,后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

康义诚,字信臣,是代北三个部落的人。年轻的时候就跟着唐武宗皇帝练骑射,后来跟着庄宗李存勖攻打魏博,当上了突骑使,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本军的都指挥使。

到了唐明宗时期,跟着明宗去攻打邺城,结果军队大乱,大家逼着明宗当皇帝。明宗不愿意。康义诚就劝他说:“皇上您不考虑国家危急,也不想想士兵们有多辛苦,只顾着沉迷酒色享乐。现在跟着大家一起拥立您当皇帝,大家都有个好结果,您要是坚持不当,那可就死定了!”明宗听进去了他的话,从此对他非常信任,委以重任。

明宗当上皇帝后,就给康义诚加官进爵,让他当检校司空,富州刺史,继续统领突骑军。没多久,他又升任捧圣都指挥使,镇守邠州刺史。后来明宗到汴州平定朱守殷的叛乱,康义诚被任命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兼任江西节度使。等皇帝回洛阳后,他又被任命为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河阳节度使。到了长兴年间,他又被加封为同平章事。

(《玉堂闲话》里记载:长兴年间,侍卫使康义诚曾经在军中派人去他家当院子里的杂役,还曾经稍微责罚过他。有一天,康义诚觉得这人年纪大了,就问他姓什么,那人说是姓康。康义诚又问了他的家乡、亲戚、子孙,才知道那是自己的父亲,父子俩抱头痛哭,听到的人都感到非常惊讶。)长兴年间,康义诚被加封为同平章事。

秦王当时是全国军队的大boss,牛得不行,那些大臣们都怕他,都想方设法申请外调,离他远远的。义诚呢,觉得皇帝对他的恩情太大了,不好推辞,就让自己的儿子去秦王那儿学习骑射,想跟秦王搞好关系。后来皇帝身体不好,秦王就暗示义诚去帮忙,义诚表面上毕恭毕敬的,其实心里根本没那么回事儿。

后来朱宏昭、冯赟他们也害怕秦王,就找义诚商量对策,但义诚装傻充愣地说:“我就是一个打工的,不敢参与这些大事,一切听您的吩咐就是了。” 秦王被干掉了,皇帝也驾崩了,小皇帝闵帝继位,提拔义诚当了大官,管着全国的军队。没过多久,凤翔那边出事了,西线军队打仗不利,义诚害怕了,就主动请缨出征,其实是想带着手下的军队投降潞王,保住自己的小命。

结果,义诚跟朱洪实商量事情,俩人意见不合,朱洪实直接大声指责义诚有反叛之心。闵帝当时脑子不太清楚,没搞明白怎么回事儿,就把朱洪实给杀了。义诚带兵到了新安,手下的兵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投降潞王,丢盔卸甲的,义诚就带着几十个手下,去见潞王请罪。潞王虽然知道义诚坏事做尽,但也没马上杀他。

到了清泰元年四月,义诚最终还是在兴教门外被砍了头,全家都被抄斩了。

药彦稠,是沙陀族三部落的人。他年轻的时候就靠骑马射箭在明宗手下做事,一路升官,做到了一定级别的军官。明宗当皇帝后,让他当澄州刺史和河阳马步都将。后来跟着王晏球去定州平定王都的叛乱,成功后,他又被任命为寿州节度使和侍卫步军都虞候。

河中指挥使杨彦温造反的时候,药彦稠被调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兼任河中副招讨使,带兵平定了叛乱。没过多久,党项族劫持了回鹘的使臣,朝廷就命令药彦稠驻守朔方,去讨伐那些听命于党项的叛军,搜捕盗贼。结果,他把回鹘进贡的骆驼、马匹、珠宝都找了回来,还抓住了叛乱的首领。之后,他又被任命为邠州节度使。

他奉命带兵去盐州,把那些叛乱的蕃族都吓跑了,还抓获了一千多名被俘的蕃族百姓,把他们送回了家乡。后来,他奉命和延州节度使一起攻打夏州,打了好多个月都没拿下,最后只能撤兵回去了。

等闵帝继位后,他和王思同一起攻打凤翔,担任副招讨使。结果禁军溃败了,药彦稠想顺着河逃跑,却被士兵抓住,献给了朝廷。当时末帝已经到了华州,下令把药彦稠关进监狱,杀了他。后来汉高祖即位,追封他和王思同为侍中。

宋令询,不知道是哪里人。闵帝当藩王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客将。他这个人很懂礼仪,为人善良,做事都很规矩。在长兴年间,闵帝管辖了好几个大藩镇,宋令询也升官做了都押衙,协助处理军政事务,名声很好,闵帝也很信任他。

闵帝继位后,朱温、冯道当权,他们不想让闵帝的旧臣留在身边,就把宋令询外放到磁州当刺史。后来闵帝在卫州被杀,宋令询每天都派人去打听消息。等他听到闵帝遇害的消息,痛哭了一整天,然后自杀了。

史官说:哎,就连代替了大工匠去砍树的人,都还容易伤到手呢,更何况是代替天子掌握赏罚大权的人呢!所以啊,古代那些贤人,那些承担重大责任、掌握大政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谦卑谨慎地约束自己,推己及人,不占为己有,坚持公正的原则,断绝私欲,这样才能保全自身,避免灾祸。可重诲这个人,他哪里逃得过死呢?古话说的好:“不要去争当权力的首脑,否则反而会招来祸患。”说的就是重诲啊!从宏昭之后,一个个都无力保卫社稷,无力安定国家,接二连三地死去,这又该怪谁呢?只有令询还记得旧主人的恩情,悲痛欲绝,最终自杀身亡,这才能流芳百世。

令询这小子,还算有点良心,记得老主子的恩情,伤心过度,最后自杀了,也算是留下了个好名声。想想从宏昭之后,那些个当权的,一个比一个没用,国家都保不住,一个个都死了,这又能怪谁呢? 唉,这就像古人说的,“无为权首,反受其咎”, 别总想着争权夺利,当了老大反而倒霉。 你看,就连替人砍树都可能伤到手,更何况是替天子掌管生杀大权呢? 那些个贤人,都是谦虚谨慎,一心为公,才能保住自己,避免灾祸。 重诲啊重诲,你也是一样,最终逃不过这劫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