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晋宗室列传》这书啊,现在就剩《永乐大典》里那可怜巴巴的四篇了,其他的都缺胳膊少腿的。
广王敬威,字奉信,是高祖的堂弟。他爹叫万诠,后来被追赠为太尉,追封为赵王。敬威从小就擅长骑马射箭,后来跟着后唐庄宗打仗,立了不少功劳,官职也越升越高。明宗当皇帝后,提拔他当了奉圣指挥使。从天成年间到应顺年间,好家伙,军队的编制改了十来次呢!他最后官做到检校工部尚书,还被封为忠顺保义功臣,风光得很。到了清泰年间,又加官兵部尚书、彰圣都指挥使,还遥领常州刺史。等高祖在太原起兵的时候,敬威正好在洛阳,他一看这情况,知道祸事要临头了,就把亲信叫来,说:“人嘛,生老病死是天经地义的。我哥哥现在要干大事,我哪能苟且偷生,让人笑话呢?”说完,就在自己家里自杀了,大家都很佩服他的气节。天福二年,朝廷追赠他太傅的称号,把他葬在河南县。六年后,又追封他为广王。
他儿子叫训,做到左武卫将军。敬威还有个弟弟叫赟。赟,字德和,(哎,这里书上缺了)当过陕州节度使。少帝登基后,又加封他同平章事。这赟啊,性格骄横跋扈,每次有使者来,他都问:“我小侄子怎么样?”简直是无法无天,陕州的老百姓被他害苦了。(哎,这后面也缺了。不过《少帝纪》记载,开运三年十二月,前任曹州节度使石赟死了,他是皇帝的堂叔。《欧阳史》说是掉进沙坑淹死的。)
韩王晖,字德昭,是后唐睿祖孝平皇帝的孙子,也是后唐高祖李存勖的堂兄。他父亲万友,后来被追封为秦王。韩王晖从小就长得高大壮实,为人刚毅正直,很有领导才能,做事光明磊落,处理事情也很有智慧。所以,高祖李存勖在众多宗族子弟中,对他特别器重。
一开始,张敬达围攻晋阳的时候,高祖任命韩王晖为突骑都将。韩王晖总是带领部队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深入敌阵奋勇作战,即使受伤流血,箭镞穿透骨头,他的气势也更加强盛,李存勖对此非常赞赏。天福二年,他被遥授濠州刺史,担任皇城都部署。四年后,他又升任检校司徒,授曹州防御使,并加封检校太保。他在任期间,清廉爱民,体恤下属,不贪图钱财,也不沉迷于享乐,部下都很拥护他。一年多后,他因病去世,死在任上,葬在了太原。八年后,朝廷追赠他太师的官位,并追封为韩王。
他的儿子石曦继承了他的爵位。(《宋史·石曦传》记载:天福年间,石曦被任命为右神武将军,历经汉朝到周朝,官至右武卫将军、左神武将军。恭帝即位后,他最初担任左卫将军,后来高丽王王昭加恩,命石曦作为副使,协助左骁卫将军戴交出使。淳化四年去世。)
还有剡王重胤。(注:郯王以下诸王的传记,《永乐大典》中原本缺失。《欧阳史》记载:重胤是高祖的弟弟,具体是亲兄弟还是堂兄弟不清楚,但高祖很喜爱他,把他当成儿子养,所以名字里加个“重”字,排在其他儿子前面。《资治通鉴·齐王纪》记载:高祖的弟弟重胤早逝。)
还有虢王重英。(注:《虢王传》在《永乐大典》中原本缺失。考证《五代会要》记载:重英是高祖的长子,天福四年四月追封。而《唐纪》记载:清泰三年七月己丑,石重英被诛杀,他是右卫上将军。)
楚王重信,字守孚,是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也是后唐明宗的外孙。他从小就聪明伶俐,很有想法。天成年间,他一开始被任命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没多久又升任检校刑部尚书,代理相州长史。没过多久,他又升迁为金紫光禄大夫,直接被提升为检校司徒,代理左金吾卫大将军。
重信在唐明宗、闵帝和末帝时期都担任过要职,但他从不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就骄横跋扈,能够克制自己,遵守礼法,为人总是谦逊温和,因此受到当时很多人的称赞。高祖即位后,派他到孟津镇守,他到任一个月多一点,就解决了十多件老百姓的疾苦,朝廷还专门下诏表彰了他。
同年,范延光在邺城叛乱,朝廷下令让前灵武节度使张从宾率领几千士兵从河桥出发,去讨伐范延光。没想到张从宾却和范延光勾结起来造反,结果害死了重信,当时他才二十岁。远近听到这个消息的人都为他感到惋惜。朝廷追赠他为太尉。当时负责这件事的官员奏报说:“汉朝的皇室子弟,很少有人在死后能追赠三公的官位的。”高祖说:“这孩子是因为做好事而招致祸患,我很同情他,我另立规矩,难道还要遵循旧例吗?”于是就下令追封他。
同年十月,重信被葬在河南万安山。天福七年,追封他为沂王,少帝继位后,又改封他为楚王。他的妻子是南阳白氏,是昭信军节度使的女儿。重信有两个儿子,都很小,在宫里长大,等到少帝北迁后,就不知道他们的下落了。
寿王重乂,字宏理,是太祖皇帝的第三个儿子。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喜欢读儒家经典,也懂军事战略,深受他父亲的喜爱。等他父亲当上皇帝后,重乂就从北京皇城使升任左骁卫大将军。后来皇帝去浚县郊外巡幸,重乂又加封检校司空,同时代理东都留守。没过多久,邺都的范延光造反了,朝廷派杨光远去讨伐,同时又命令前灵武节度使、洛都巡检使张从宾带兵从盟津出发前往邺城。结果张从宾暗中勾结了范延光,和娄继英等人先抢占了黄河桥梁,接着又攻乱洛阳,最后在河南府杀害了重乂,当时他才十九岁。张从宾后来兵败,太祖皇帝在便殿为他哭丧,停朝三天,并追赠他太傅的官位。那年冬天十月,皇帝派庄宅使张颖负责重乂的丧事,把他葬在了河南府万安山。到了天福年间,又追封他为寿王。他的妻子是李氏,汾州刺史李玘的女儿。重乂没有儿子,他的妻子后来削发为尼,开运年间在京城去世了。
夔王重进,《五代会要》记载:重进是高祖的第五个儿子,天福七年四月追封。
陈王重杲,《欧阳史》记载:高祖最小的儿子叫冯六,还没来得及起名字就死了,后来被追赠太傅,追封为陈王,并赐名重杲。
重睿,《契丹国志》记载:高祖皇帝忧愁成疾,有一天冯道单独去见他,高祖皇帝就让最小的儿子重睿出来拜见冯道,还让宦官把重睿抱到冯道的怀里,估计是想让冯道辅佐他这个儿子。高祖皇帝死后,冯道和侍卫马步都虞候景延广商量,觉得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应该立个年纪大的皇子为帝,于是拥立齐王重贵为皇帝。《五代会要》记载:重睿是高祖的第七个儿子,担任过许州节度使,没有被封王。《欧阳史》记载:从后唐出帝北迁后,就不知道重睿的最终下落了。
延煦,《五代会要》记载:延煦是少帝的长子,遥领陕西节度使。《资治通鉴》记载:赵在礼家财是所有节度使中最多的,皇帝看中了他的财富,就把他女儿嫁给了皇子、镇宁节度使延煦。赵在礼自己花了十万缗钱,加上官府的支出,费用是其数倍之多。
延宝是谁呢?史书上记载,他是少帝的第二个儿子,还被遥远地任命为鲁州节度使。
《资治通鉴》里说,延煦和他的弟弟延宝都是高祖的孙子,皇帝把他们收养成了自己的儿子。《五代会要》引用史实也这么说,说他们都是皇帝的堂兄弟,被皇帝收养了。欧阳修的史书里则记载,延煦他们跟着皇帝从北方迁徙,后来就不知道他们的下落了。 “延宝,少帝次子,遥领鲁州节度使。” “延煦及弟延宝皆高祖诸孙,帝养以为子。” “皆帝之从子,养以为子。” “延煦等从帝北迁,后不知其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