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延广,字航川,是陕西人。他爹叫景建,后来被追赠为太尉。景延广从小就练射箭,拉弓的力量特别大,有名得很。梁朝开平年间,邵王朱友诲在陕西当节度使,把他招到自己手下当兵。后来朱友诲因为谋反被抓,景延广偷偷跑掉了,才没被牵连进去。

后来,他去给华州的节度使尹皓当差。尹皓很赏识他,把他推荐到汴梁军队里当军官。 他跟着王彦章在黄河边上抵抗后唐庄宗的军队。结果在中都战役中,王彦章被俘虏了,景延广也受了好几处伤,才逃回汴梁。

唐朝天成年间,皇帝明宗去夷门视察,结果朱守殷拒绝执行命令,后来被平定。赵延寿因为这件事牵连到一起被判死刑,要被砍头。高祖(李存勖)当皇帝的时候,赵延寿是六军副使,负责这方面的事务,觉得他挺可惜的,就偷偷地把他放跑了,后来又收他当了客将。

后来张敬达围攻晋阳的时候,高祖把军事重任交给了赵延寿,他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可以说是国家的屏障。高祖当上皇帝后,就封赵延寿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检校司徒,遥领果州团练使,后来又升为检校太保,领夔州节度使。四年后,他被派去滑台镇守。五年后,他又升为检校太傅,调到陕府镇守。六年后,被召回朝廷担任侍卫马步都虞候,又调到河阳镇守。七年后,再次升迁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检校太尉。

同一年夏天,高祖去世了,赵延寿和宰相冯道等人奉遗诏,拥立少帝继位。皇帝死后,京城里的人都不敢说话,百官去皇宫吊唁,还没到宫门口,就被命令下马,由此可见赵延寿有多么骄横跋扈。少帝继位后,赵延寿觉得自己立了大功,不久就升任同平章事,更加骄横自大。

朝廷派使者去契丹国报丧,却没写正式的国书,使者自称是孙子。契丹人很生气,派使者来责问。赵延寿就下令把契丹国的回国使者乔荣关进监狱。《契丹国志》记载:之前,河阳牙将乔荣跟着赵延寿投奔了辽国,辽帝封他为回国使,在汴梁给他安排了住所。这时,赵延寿却把乔荣关进监狱,还把所有在晋地经商的契丹人都杀了,抢走了他们的货物。大臣们都说不能得罪契丹,于是赵延寿才释放了乔荣,还送给他礼物,把他送回去了。

赵延寿跟契丹国的使者说:“先帝是你们契丹人扶持上位的,现在皇帝是我们自己选的,做邻居、做孙子都可以,但做臣子是不可能的!”他还说:“晋朝有十万大军磨刀霍霍,如果你想打仗就赶紧来,不然等我们不认你做孙子了,到时候你就会成为天下人的笑柄,后悔莫及!” 因此,赵延寿和契丹正式开战,战争不断。

早些时候,高祖在位时,曾经借给杨光远几百骑兵,赵延寿请求下诏书把兵马还回去,杨光远因此怨恨赵延寿,也怨恨朝廷,就派使者出海挑起事端。

公元945年12月,契丹人开始南下侵略。

946年1月,契丹攻陷甘陵,河北的军需物资全都被他们抢走了。小皇帝吓得不轻,亲自率领六路大军,驻扎在澶渊。景延广担任主帅,所有军队的进退都由他一人决定,小皇帝也管不了他,大家都很害怕他,也忌惮他。契丹军队到达城下后,派人到处宣扬说:“景延广叫我来打仗的,你们怎么不赶紧作战!”有一天,高行周在郊外与契丹军队遭遇,因为敌众我寡,紧急请求增援,但景延广却命令军队不出战,幸亏那天高行周逃过一劫。等到契丹军队撤退后,景延广仍然紧闭营门,固守不出。大臣们议论纷纷:“以前跟契丹关系那么好,怎么不见你这么勇敢?现在契丹人打到这个地步了,你却这么没精打采?” 那时候,景延广正在军中,他母亲去世的消息传来,他从澶渊的北岸搬到南岸,没过一夜又回到军营处理军务,脸上毫无悲伤之色,老百姓都对他很反感。

当时有个叫王绪的太常丞,奉命出使德州回来,他和景延广有矛盾,就诬告景延广和杨光远密谋造反,派人把他绑了起来,并捏造证据陷害他。判官卢亿多次劝说都没用,后来景延广被朝廷下令处死,当时大家都觉得他很冤枉。小皇帝回到京城后,曾经去过景延广的府邸,赏赐了很多东西,看起来像是互相酬谢,景延广的权势和恩宠,在当时是无人能及的。不久后,他和宰相桑维翰闹矛盾,小皇帝也害怕他难以控制,于是就罢免了他的兵权,让他出任洛阳留守兼侍中。从此以后,景延广郁郁不得志,他心里也明白契丹强大,国家衰弱,自己也危险了,于是就整天沉迷于酒色,不再关心国家大事了。

景延广镇守天平时,推荐他父亲卢亿担任掌书记,后来又在他担任西洛留守时,让卢亿做判官。当时国家财政困难,只能向百姓收税来供给军队。河南府本来要上缴二十万贯,景延广却想从中渔利,要多收三十七万贯。卢亿劝谏说:“您官居将相,既有钱又有势,现在国库空虚,不得已才向百姓收税,您怎么能从中谋取私利呢?” 景延广听了很羞愧,最终停止了这种行为。

开运三年冬天,契丹人渡过了滹沱河。朝廷下令驻军孟津,景延广准备出发时,从府衙正门出来,他骑的马突然站立不动,差点摔倒,只好换了匹马才走。当时大家都觉得这是很不吉利的预兆。结果,等到朝廷军队打败契丹,景延广狼狈地逃了回来。

当时契丹主到了安阳,派出一支几千骑兵的部队,混杂在晋军的队伍里,直奔河桥进入洛阳,目的是捉拿景延广。契丹主下令说:“如果景延广逃到吴地或者蜀地,就一定要追上他拿下他!”景延广当时顾虑自己的家人,拿不定主意。契丹军队很快就到了,景延广就和他的属官阎丕轻骑去封丘拜见契丹主,结果他和阎丕都被抓了起来。《辽史》记载:将军康祥押着景延广前来献俘。

景延广说:“阎丕是我的属官,因为职务关系跟着我,他犯了什么罪也被抓起来?”契丹人放了阎丕。然后契丹人责问景延广:“南北两国关系破裂,都是因为你!”于是,契丹人叫来乔荣来对质之前的那些事情,一共十件事。当初乔荣刚去契丹的时候,骗景延广说:“我怕一时忘记要汇报的事情,想把它记在纸上。”景延广相信了他,就让官员准备笔墨记录。乔荣这个人很狡猾,善于讨好别人,他担心以后会被追究责任,就用这种方法取得景延广的信任,然后把写好的东西藏在了衣服里。

到了现在,景延广开始用其他的话来应付,乔荣就拿出那份文件来质问他,景延广一下子就被问住了。每承认一件事,就要接受一根牙筹,这是契丹的规矩。景延广一共接受了八根牙筹,他只能伏地认罪,契丹人就呵斥他,命令把景延广的胳膊锁起来,要把他押送到北方去。

当天,到了陈桥一个老百姓的草屋,景延广害怕被烧死,等到半夜看守的人懈怠了,他就用手掐死了自己。虽然事情已经到了绝境,但人们还是敬佩他的勇气,他当时五十六岁。《东都事略》记载:昝居润曾经是枢密院的小吏,景延广留守西京时,提拔他做了右职。契丹人攻打京城,包围了景延广的家。其他的官员都逃跑了,只有昝居润尽力保护他的家,当时人们都称赞他。

汉高祖刘邦登基后,追赠景延广为中书令。

延广年轻的时候,曾经在洞庭湖上泛舟游玩。结果在湖中心遭遇了大风,船帆撕裂,船舵也断了,大家都吓坏了。过了一会儿,船夫指着波浪里说:“贤人圣人来保护我们了,一定会有贵人相助!” 后来果然找到了办法脱险。他最终官至将相,这可不是偶然的。

李彦韬是太原人。年轻的时候,在邢州节度使阎宝手下当个小吏,阎宝死后,高祖把他收编到自己帐下。等到高祖起兵造反的时候,因为少帝留守北京,所以李彦韬就被留在了少帝身边,成了少帝的心腹。他先后担任过客将、牙门都校,因为做事细致周到,所以受到重用。少帝继位后,李彦韬被任命为蔡州刺史,后来又升任内客省使、宣徽南院使。没过多久,他又被遥领寿州节度使,同时担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检校太保,不久又改任陈州节度使,仍然掌管军队。他经常在皇帝身边,一路升迁到将相之位,但他只和宦官和近臣搞好关系,对外面的情况完全不了解,把皇帝推向了危险的境地。他还曾经对别人说:“朝廷设立文官有什么用呢?” 甚至还想把文官都裁撤掉,由此可见他辅助皇帝的本事有多差劲。后来契丹人攻打京城,少帝被迁到开封府。有一天,少帝派人紧急召见李彦韬,想和他商量事情,李彦韬却推脱不去,少帝为此很生气,很久都缓不过来,可见他多么辜负国家和皇帝的信任!

等到少帝被北迁,戎王让李彦韬跟着一起走。到了契丹之后,李彦韬被安排在国母帐下。后来永康王起兵攻打国母,以伟王为先锋,国母派兵抵抗,任命李彦韬为排阵使,结果李彦韬竟然投降了伟王,被伟王收留在帐下,最后死在了幽州。

张希崇,字德峰,是幽州蓟县人。他爹张行简,是蓟州玉田县的县令(不过是个临时顶替的)。张希崇小时候就对《左传》很精通,还特别喜欢写诗作词。唐朝天祐年间,刘守光当上了燕地的军阀,这个人特别狠毒,不喜欢读书人,张希崇干脆扔掉笔杆子去投奔他。刘守光收下了他,还一步步提拔他当了小军官。后来刘守光兵败了,唐庄宗派周德威去镇守那块地方,张希崇就凭借以前的功劳跟着周德威。没多久,周德威就派他带兵去守平州。

安巴坚率领契丹军队南下进攻,攻破了平州城,还把张希崇抓走了。契丹首领阿保机问张希崇的情况,才知道他是个读书人,于是就让他当了元帅府的判官,后来又升迁为卢龙军行军司马,接着又当了蕃汉都提举使。天成年间,伪平州节度使卢文进南逃了,契丹人就让张希崇接替他的位置,还派了三百个心腹骑兵监督他。张希崇在那里当了几年官,契丹首领越来越信任他。

有一天,张希崇登上郡里的楼,自己琢磨着:“以前班超在西域戍边,都不敢擅自回来,是因为奉了朝廷的命令啊。我现在被困在这里,心里早就想回去了,为什么还要安安稳稳地待在这个不安全的地方呢?”于是他就把汉族士兵里最精锐的那些人叫来,说:“我被困在这里,吃着马奶,穿着兽皮,活着见不到亲人,死了就成了荒郊野外的孤魂野鬼,每天看着家乡的山山水水,度日如年,你们难道不想家吗?”那些士兵都哭着,眼泪湿透了衣服,说:“将军您想带着我们所有人回南方,这当然好,可是敌人那么多,我们怎么办?”(《欧阳史》里写的是“麾下皆言兵多不可俱亡,因劝希崇独去。”)张希崇说:“等到明天那些头目来军营的时候,咱们先把他们抓住,契丹没了头领,他们肯定就散了。再说,平州离契丹王庭一千多里,等他们派兵来,十天半个月才能到,咱们那时早就进入唐朝境内了,还怕人多吗?”大家一听都高兴坏了。

当天晚上,张希崇就在郡衙旁边挖了个坑,里面放满了石灰。第二天早上,那些头目带着手下们来了,张希崇拿好酒款待他们,等他们喝醉了,就把他们全部扔进石灰坑里,活活闷死了。那些契丹士兵在北城扎营,张希崇派人去攻打他们,那些士兵都溃散逃跑了。张希崇就带着两万多平州百姓回到了唐朝。唐明宗很高兴,任命他为汝州防御使。张希崇上任后,派人把母亲接来。母亲到了地界,张希崇亲自扛着轿子走了三十里路,看到的人都夸赞他孝顺。

过了两年,他又升迁为灵州两使留后。以前,灵州的驻军每年都要运送五百里外的粮食,经常遭到抢劫。张希崇就号召士兵们开垦荒地,种粮食。一年后,军队的粮食就足够了。朝廷下诏书表彰他,还正式授予他节度使的印信。清泰年间,张希崇厌倦了边疆的杂乱生活,多次上表请求回朝,朝廷批准了。他到京城没多久,朝廷因为他在边疆的功劳,想让他在内地任职,改任他为邠州节度使。后来唐高祖入主洛阳,跟契丹刚签订了盟约,朝廷担心契丹会攻打邠州,又把他调回了灵武。张希崇叹道:“看来我这一辈子都要在边疆老死了,我的命运也改变不了了。”于是他就郁郁不得志,不久就生病了,死在了任上,那年五十二岁。张希崇从一个小兵一步步升到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三次担任边疆节度使,被封为清河郡公,食邑二千户,被赐予靖边奉国忠义功臣的称号,也算是人生的巅峰了。(《欧阳史》记载:赠太师)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他这个人呢,崇尚质朴厚道,特别喜欢看书,一有空就捧着书看,手不释卷。他不喜欢喝酒玩乐,也不养小妾和仆人。不管是大冷天还是大热天,他都穿戴整齐,那些伺候他的人,从来没听他说过轻慢的话。他对母亲非常孝顺,每次吃饭都侍立在旁,等母亲洗漱完毕才退下,大家都对他评价很高。虽然他性情仁慈宽厚,但要是遇到坏人,就会像仇人一样痛恨。

他在邠州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和郭家认了个义子,从孩子到长大成人,因为这义子性情乖戾,不好管教,郭家就把他赶走了。后来郭家的夫妇相继去世了。郭家有个亲生儿子,已经长大了。这时郭家的亲戚和那个义子串通一气,说那义子是亲生的,想分郭家的财产,就闹上了衙门。这案子前后好几任官员都没处理好,成了悬案。希崇看了他们的诉状,判决道:“父亲活着的时候就把他赶走了,母亲死了也不回来。要是说他是义子,那二十年的抚养之恩呢;要是说他是亲儿子,那可是犯了三千条悖逆的罪。这严重损害了伦理道德,我怎么敢承认他继承田产!他的生活所需就由亲生儿子承担,而那个告状的人和那些同伙,就交给法官依法处置吧!”听到判决的人都佩服他的英明。

希崇还擅长天文观象。在灵州的时候,他看到月亮遮掩了毕宿星中的大星,过了一个月又发生了同样的事,他就叹息说:“毕宿星是大将的象征啊,月亮两次遮掩它,我大概也要死了!”结果他真的在灵州去世了。他儿子仁谦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做了引进副使。

王庭胤,字绍基,祖上是长安人。他爷爷王处存做过定州节度使,他爸爸王邺做过晋州节度使。王庭胤是唐庄宗的亲戚。他性格勇猛,又狡猾,反应迅速,眼神犀利,一发起怒来,眼睛都瞪红了,立马拔剑,什么都不顾。年轻的时候,他在晋阳当军官,整天忙着攻城打仗,夏天不躲在树荫下乘凉,冬天也不住暖和的屋子,和士兵们吃一样的饭,住一样的营房,所以唐庄宗在所有亲戚里,对他特别好。唐庄宗和明宗当政的时候,王庭胤先后担任了贝州、忻州、密州、澶州、隰州、相州六个州的刺史。

国家刚建立的时候,范延光在邺城造反,高祖皇帝觉得王庭胤是资历很老的将领,就让他当魏府行营中军使,兼任贝州防御史。城池攻下来之后,皇帝赏赐了他,让他当了相州节度使,后来又调到定州。早些时候,契丹想让王处直的儿子王威当定州节度使,而王处直是王庭胤的叔祖父。王处直被养子都所篡位,王威当时逃到契丹,契丹收留了他。这时候契丹派使者跟高祖皇帝说:“我们想让王威继承他父亲的土地,就像我们契丹内部的制度一样。”高祖皇帝回答说:“我们中原的将领都是从刺史、团练使、防御使一步步升迁的,然后才能授予节度使的权力。请你们先把王威送到这里来任用,让他慢慢升迁,这样才符合我们中原的旧规。”

契丹首领(戎王)非常生气被拒绝了,又派人回来说:“你从诸侯变成天子,还有什么等级制度吗?”高祖皇帝害怕契丹势力越来越大,就给了他们很多好处,坚决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契丹的怒气稍微消了一些,于是连升王庭胤的官职,让他镇守中山,算是变相地安抚了他们。少帝登基后,王庭胤被任命为沧州节度使,官职做到检校太尉。开运元年秋天,他在任上去世,享年五十四岁,死后被追赠为中书令。他有三子,长子叫王昭敏,做到金吾将军后去世。

史匡翰,字元辅,是雁门人。他爹史建瑭,跟着庄宗皇帝打仗,当先锋大将,敌人特怕他,都叫他“史先锋”,立了不少战功,唐朝的正史《唐书》里都写着呢。

史匡翰一开始就继承了他爹的爵位,当上了九府都督。后来又当过好几个官,比如代州、辽州的副使,还做过检校太子宾客。到了同光年间,他被任命为岚州、宪州、朔州等地的都游奕使,之后又改任天雄军牢城都指挥使,官职又升了,成了检校户部尚书,还兼任浔州刺史。天成年间,他被任命为天雄军步军都指挥使,一年多后,又升任侍卫彰圣马军都指挥使。等高祖皇帝打天下成功后,史匡翰被封为检校司空、怀州刺史。他老婆是鲁国长公主,也就是高祖皇帝的亲妹妹。没多久,他又升任控鹤都指挥使,还兼任和州刺史、驸马都尉。接着又升为检校司徒、郑州防御使,没过多久,又升任义成军节度使,管着滑州、濮州等地,还负责当地河堤的修缮。他母亲去世后,他守孝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岗位继续任职。(按:陶谷写的史匡翰墓碑上说:“圃田待理,汉殿抡才,功臣旌佐国之名,出守奉专城之寄。”大概意思是说,郑州就在义成军管辖范围内,虽然史匡翰升官了,但其实没离开原来的辖区。)

匡翰这个人啊,为人刚毅果断,很有谋略,带兵打仗纪律严明,待人接物又很讲究礼仪。跟手下说话,从来不直呼其名,他当过好几个地方的长官,政绩都非常好。陶谷碑文中写道:“斋坛庄严,金鼓齐鸣,军令如山;油幢高举,威风凛凛。在梁苑西郊,他的威望极高;治理国侨遗民,政声也很好。” 他特别喜欢《春秋左氏传》,每当处理完政务,就请学者来讲解,自己亲自拿着书卷学习,还经常提出一些难题,深入探讨经文的奥妙之处,同僚们就开玩笑地称他为“史三传”。

匡翰为人非常谨慎,不喜欢别人喝酒喝醉。他手下有个幕僚叫关彻,这个人性格狂放不羁,爱喝酒。有一天,关彻喝醉了酒,冲匡翰发脾气说:“您以前在覃怀做刺史的时候,我跟您一起接待宾客,什么事都好商量,现在您当了大官,怎么就容不下我了呢?再说那个书记赵砺,是个奸险卑鄙的小人,整天拍马屁,贪得无厌,您却对他特别好,我今天干脆死了算了!最近听说张彦泽杀了张式,却没听说您匡翰为了我而斩关杀将,恐怕天下人都会拿这事说事儿!” 匡翰一点儿也不生气,给自己倒满酒一饮而尽,然后安慰鼓励关彻,他真是个宽厚的人啊!

天福六年,白马河决堤,匡翰去祭河神,看到一条长着角的狗浮在水面上,心里很不舒服。几个月后,匡翰就生病去世了,死在任上,那年他才四十岁。朝廷追赠他为太保。他的儿子叫匡彦容,后来当过宫苑使,还做过濮州、单州、宿州三个州的刺史。

梁汉颙,是太原人。年轻的时候就侍奉后唐武皇,一开始只是军队里的小官,但是他擅长骑马射箭,而且特别勇敢,冲锋陷阵不在话下。后唐庄宗打败刘仁恭和王德明那些战役,还有在德胜跟梁军对阵的那些仗,他都参加了,立了不少功劳,一直升到龙武指挥使、检校司空这么高的职位。后唐灭亡梁朝后,他又被任命为检校司徒、濮州刺史。

同光三年,魏王李继岌带兵打蜀,就让汉颙当他的中军马步都虞候,负责指挥军队。到了天成年间,他被任命为许州兵马留后、检校太保,没多久又当上了邠州节度使。一年多后,他又升任检校太傅,兼任威胜军节度使、唐州、邓州等地的观察处置使,在这个位置上干了两年,之后调到许州。长兴四年夏天,因为眼睛有毛病,他就以太子少师的身份告老还乡了。

唐高祖李存勖以前就认识汉颙,高祖登基后,汉颙去拜见他,希望能再次被委以重任。高祖就让他当了左威卫上将军。天福七年冬天,汉颙因为生病,在洛阳去世了,年纪七十多岁。死后被追赠为太子太保。

杨思权是陕西彬州新平人。梁朝乾化年间开始当兵,贞明二年升任弓箭指挥使、检校左仆射,后来又升了好几级,做到控鹤右第一军使。唐庄宗灭了梁朝后,杨思权被任命为右厢夹马都指挥使。天成初年,他又升任右威卫将军,还加了个检校司空的虚衔。

后来秦王李从荣镇守太原,唐明宗就派冯赟当副留守,同时派杨思权当北京步军都指挥使,协助冯赟辅佐李从荣。李从荣从小就骄横跋扈,不爱管正事,明宗就派了个叫纪纲的人去陪他,纪纲跟李从荣关系好,好劝说他。纪纲私下跟李从荣说:“河南的冯相公为人恭敬谨慎,喜欢做好事,待人也很有礼貌,很有老成持重的风范。您现在地位比他高,更应该努力,别让名声比冯相公差。”李从荣很不高兴,就告诉杨思权说:“朝廷的人都说冯赟好,都说我不好,我快要被废掉了!”杨思权说:“请您别担心,万一真有什么事,只要我还在这儿,手里有兵,就能解决问题。”于是劝李从荣招募军队,磨练武器,暗中做准备。杨思权还对纪纲说:“朝廷派你来陪着王爷,整天说王爷弟弟贤惠,王爷自己懦弱,这是怎么回事?只要我们还在,难道不能帮王爷掌握大权吗?”纪纲害怕了,把这事告诉了冯赟,冯赟又偷偷地把这事报告给了唐明宗。明宗就下令召杨思权进京,因为是秦王的事,也没怎么处罚他。

长兴年间末期,杨思权当上了右羽林都指挥使,被派去兴元戍守。闵帝继位后,奉诏跟随张虔钊讨伐凤翔,到了岐州,杨思权带头反戈一击,攻打张虔钊。很快率领部队率先攻入城内,对唐末帝说:“我真心实意地拥戴殿下,等京城平定后,请殿下给我一个镇守的地方,别把我放在防御团练使的职位上。”然后从怀里掏出一张纸,对末帝说:“希望殿下亲笔写下我的名字,以示纪念。”末帝提笔写下了“可为邠宁节度使”五个字。末帝即位后,授予杨思权“推诚奉国保乂功臣、静难军节度、邠宁庆衍等州观察处置等使、检校太保”的称号。清泰三年,杨思权入朝担任右龙武军统军。唐高祖即位后,杨思权被任命为左卫上将军,并被封为开国公。天福八年,杨思权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九岁,死后被追赠为太傅。

尹晖是魏州人。年轻的时候,因为勇猛强壮,在魏州节度使杨师厚手下当兵。唐庄宗攻打魏州的时候,提拔他当个小军官,跟着去河边打仗,每次冲锋陷阵都在最前面,立了不少功劳。庄宗当皇帝后,接连给他升官,让他当各个军队的指挥使。天成、长兴年间,他当了好几个州的刺史,最后升到严卫都指挥使。唐应顺年间,朝廷军队攻打末帝在岐州,尹晖和杨思权第一个投降了,末帝答应给他邺都。末帝当了皇帝后,高祖李存勖打进洛阳,有一次在街上碰见尹晖,尹晖骑在马上,横着马鞭向高祖行了个礼。高祖很生气,后来借着拜见末帝的机会说:“尹晖能力一般,就因为投降早,就得到重用,陛下想让他去镇守重要的边疆,外面的人都说这不合适。”末帝这才把尹晖调到应州当节度使。高祖李存勖当皇帝后,又把尹晖升为右卫大将军。那时候范延光占据邺城想造反,知道尹晖失宠了,就偷偷派人送给他蜡丸,用荣华富贵诱惑他。尹晖收到了范延光的信,害怕了,想逃跑,打算沿着汴河逃到淮南去。高祖听说后,马上派人下诏召他回来,结果尹晖还没出京城就被杀了。

他的儿子尹勋,在后唐王朝当官,一路升迁,做到内外马步都军头,后来当上了郢州防御使。

李从璋,字子良,是后唐明宗皇帝的义子。他从小就擅长骑射,跟着明宗打过很多仗,在平定梁国战役中立下过功劳。后唐同光末年,魏州发生兵变,叛军拥立明宗为帝,李从璋当时正率领军队从常山经过邢州,邢州的老百姓想让他留下来当地方长官。一个月后,明宗登基,李从璋奉诏担任捧圣左厢都指挥使,那是在天成元年五月。八月,他又被任命为大内皇城使,加封检校司徒、彰国军节度使,并被赐予“竭忠建策兴复功臣”的称号。

没过多久,达靼等部族入侵,李从璋率领军队出征,一战就打败了敌人,皇帝还下诏表彰了他。天成三年四月,他被调到滑台镇守。当时明宗皇帝住在梁州,李从璋曾经召集幕僚商议说:“皇帝巡视各地,藩镇都纷纷进贡,我作为臣子又是义子,怎么能落后呢?我想用仓库里的剩余物资来补充皇家的开支,大家觉得怎么样?” 有个幕僚劝他说:“皇上宽厚仁慈,但也很难触犯,行宫就在附近,要是突然把这事上报给皇上,我们所有人都会受罚。”李从璋听了很生气。

第二天,他还想用弓箭射杀那个劝他的幕僚,朝廷知道了这件事,就把他调任为右骁卫上将军。长兴元年十月,他被派去陕州镇守。长兴二年五月,升任河中节度使。长兴三年,他又加封检校太傅,并被赐予“忠勤静理崇义功臣”的称号。长兴四年五月,被封为洋王。同年,明宗皇帝去世,闵帝继位,李从璋随后奉命代替潞王到岐州上任,正赶上潞王起兵攻打洛阳,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后唐高祖李嗣源即位的第一年十二月,李从璋被任命为威胜军节度使,爵位降为陇西郡公。二年九月,他在任上去世,享年五十一岁。邓州的老百姓为他罢市,以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朝廷追赠他太师的称号。李从璋为人贪婪,害怕明宗皇帝严厉的处罚,自从在滑州做节度使后,搬到京城附近居住,因为官职的升迁变动,他的心思有所改变,后来在多个地方镇守,遇到以前那些不够富裕的幕僚,也不再计较了。他在蒲州、陕州任职期间,政绩很好,口碑也不错,所以才被改赐“忠勤静理”的称号,这大概就是原因吧。等到高祖李嗣源当政,李从璋更加敬畏法律,所以死在了南阳,人们都很惋惜他,他也算是明宗皇帝宗室里比较优秀的了。他的儿子叫李重俊。

重俊啊,在唐朝长兴年间和清泰年间,当过好几个卫将军。唐高祖登基后,他被遥授池州刺史的官职。后来少帝继位,他又被任命为虢州刺史。这哥们儿特别贪婪吝啬,老是惹得当地百姓告状,结果被送到了御史台。查出来贪污受贿的赃款巨额,太后因为他是她的侄子,就把他给保了下来,反倒把责任推给了判官高献,只把高献给撤了职。没过多久,重俊又官复原职,被派去商州当官。商州老百姓本来就穷,重俊一去,把他们都快榨干了。他还经常在家胡作非为,他那些奴仆们战战兢兢,生怕惹他不高兴。要是谁稍微惹着他了,轻则鞭打,重则杀头。他还杀了自己的随从孙汉荣,还霸占了他的妻子。

后来重俊被调回洛阳,孙汉荣的母亲燕氏好不容易找到了儿媳妇,就去向府尹景延广告状。有个牙将叫张守英,对燕氏说:“重俊这可是前朝皇室的亲戚,又是当今皇帝的表亲,河南尹他能怎么办?不如你收点钱,私下和解算了,这才是上策。”燕氏听了他的话,收了三百贯钱才罢休。后来,重俊家的一个叫赵满师的仆人,因为受不了重俊的虐待,翻墙越院去告状,告诉府尹景延广说重俊和他妹妹乱伦,以及他以前干的那些坏事。景延广把这事儿奏报朝廷。朝廷就派刑部郎中王瑜去调查,结果查清了所有事实,重俊那些肮脏的丑事都被曝光了,最后被赐死在家中。

李从温,字德基,是山西代州崞县人,他是后唐明宗的义子。明宗年轻的时候,李从温在他身边当差,后来明宗把他收养成了自己的儿子。明宗当上藩镇节度使的时候,就让李从温当他的亲兵,负责管理马厩和仓库。

唐同光年间,李从温升官了,官职是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后来又升任检校司空,还担任北京副留守。明宗当皇帝后,李从温被任命为安国节度使、检校司徒。长兴元年四月,他被调回朝廷,担任右武卫上将军。同年,他又被派去许田镇守。第二年,调任北京留守,官职升为太傅。长兴四年正月,他又改任太平军节度使。五月,被封为兖王。十一月,他又被调到定州镇守,同时兼任北面行营副招讨使,不久又调到常山镇守。

清泰年间,李从温官至同平章事,调任彭门镇守。后唐高祖即位后的第二年,李从温又升任侍中。七年后,又兼任中书令。八年后,再次担任许州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被封为赵国公,食邑一万户,实封一千二百户。开运二年,他被调任河阳三城节度使。开运三年二月,李从温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三岁。死后被追赠为太师,追封为陇西郡王。

话说李从温,他是明宗皇帝的亲戚,一直待在藩地当个小官,没啥文武才能,帮不上什么忙。他做官的唯一想法就是赚钱。

他在常山当官的时候,看到衙门里十多顷的池塘,都用树木做护岸,周围种满了竹子。李从温就问:“这竹子树木有啥用?” 然后下令把竹子树都砍了,卖到市场上,把钱收缴到国库里。 这算盘打得,啧啧。

高祖皇帝登基后,李从温在兖州任职,他私下里大量制造皇帝才能用的车马服饰。家里人劝他别这么干,太危险了!可他根本不听。他老婆关氏是个很正直的人,有一天在衙门口大声喊:“李从温想造反,私自制造皇帝才能用的东西!”李从温吓得赶紧认错,把那些东西全烧了。 家里没出啥事,全亏了他老婆关氏。

后来,李从温养了很多骆驼马,就在郊外放养,老百姓告状说这些牲口糟蹋庄稼。李从温说:“要是按你们的办法,那我养的这些牲口怎么办?” 他这糊涂劲儿,真是没少干这种事。

高祖皇帝虽然看得很清楚李从温的这些毛病,但就是装作不知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少帝继位,太后还特意嘱咐说:“我只有这么一个哥哥,千万别处罚他。” 所以李从温就更肆无忌惮了,一直活到六七十岁才去世,也算是命大。

张万进,是突厥南边的人。他爷爷叫拽斤,他爸爸叫腊。张万进皮肤白净,留着漂亮的胡子,年轻的时候特别不靠谱。后来他跟着唐武宗,因为骑射技术好而出名,打仗冲锋陷阵,一点都不怕死。有一次跟梁军交战,他拿着把锋利的短刀,骑着马独自冲进敌阵,刀刃钝了就换成大锤,左右开弓猛打,进进出出,没人敢拦他。唐庄宗和明宗都很欣赏他的勇猛,又因为他战功卓著,所以一直提拔他担任大郡的官职。天成、长兴年间,他先后担任威胜、保大两镇的节度使。唐高祖建立天下后,任命他为彰义军节度使,他到任后不管事,政务都交给下属处理。到了泾原后,他更加骄横跋扈。每天在衙门里摆上大鼎,煮肥羊,切成方寸大小的肉给属下吃,那些属下都感动得流泪,吃不下那么多,等张万进不注意的时候,就偷偷把肉藏到袖子里。他还让人拿大酒杯劝酒,谁不喝就羞辱谁,所以很多人只能假装喝酒,偷偷把酒倒进衣领里。

他沉迷酒色,没有节制,只听他老婆的话。他老婆和幕僚张光载一起干预政务,收受贿赂几万钱,把一个普通老百姓提拔成捕贼将,领着几百兵进了新平郡的地界。邠州的节度使把这事儿奏报朝廷,朝廷下令调查,张光载被判流放,发配到登州。天福四年三月,张万进病得很重,一个月后,州里的兵将要造反,朝廷就下令让副使万庭圭接管他的印信。记室李升一直对他被欺压感到愤恨,知道他要死了,就对万庭圭说:“他这口气都快断掉了,说不定活不到明天早上,赶紧把他接到府里去吧,是不是应该啊?”万庭圭听从了他的建议。张万进不久就死了,他们用篮子偷偷把尸体运出去,然后赶紧骑马去报告朝廷,等朝廷的命令下来了才发丧。他老婆特别狠毒,对他大儿子彦球说:“万庭圭逼死了他,还惊扰了他,不亲手杀了他,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万庭圭听说后,不敢去吊唁。张万进的灵柩停放在精舍下面,一直停到轊东辕,几个月的时间,几万郡民,没有一个人来祭奠他。

为人不善,大家都会抛弃他,这话是真的啊!

史学家说啊,延广这小子,辅佐过两位皇帝,还掌管过六支军队,也算是晋朝的大功臣了。但是,他目光短浅,看不清国家的长远大计,还对强大的敌人口出狂言,最后导致国家灭亡,天下变成一片废墟。《尚书》里说的“惟口起羞”,说的就是他这种人吧!

彦韬这个人能力不足,担子又重,被别人夺了权,也是活该。希崇蔚虽然很有本事,在边关也待了很久,但没发挥出全部才能,真是可惜啊!杨、尹两位将军,因为叛变而掌握了兵权,这可不是义士应该做的事!其他的那些人,大多是因为功劳大或者和皇帝有亲戚关系,都分到了权力,至于万进那家伙的丑行,咱们也懒得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