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宗,也就是咱们说的圣德和武钦孝皇帝,他本名叫李嗣源,登基后才改了名字。他是代北人,祖上世代为唐朝效力,后来被编入户籍。他曾祖父叫李聿,死后被追封为麟州刺史,后来在天成年间,又追尊为孝恭皇帝,庙号惠祖,陵墓叫遂陵;他曾祖母是卫国夫人崔氏,追谥为孝恭昭皇后。他祖父叫李教,死后被追封为朔州刺史,后来追尊为孝质皇帝,庙号毅祖,陵墓叫衍陵;他曾祖母是赵国夫人张氏,追谥为孝质顺皇后。他父亲叫李琰,死后被追封为尉州刺史,后来追尊为孝靖皇帝,庙号烈祖,陵墓叫奕陵;他祖母是秦国夫人何氏,追谥为孝靖穆皇后。他爹叫李霓,死后被追封为汾州刺史,后来追尊为孝成皇帝,庙号德祖,陵墓叫庆陵;他娘是宋国夫人刘氏,追谥为孝成懿皇后。皇帝是孝成皇帝的儿子。唐朝咸通丁亥年九月初九,也就是公元877年,懿皇后在应州的金城县生下了他。
一开始,他爹李霓跟着唐朝的献祖皇帝当大将,后来献祖皇帝在振武丢了城池,被吐蕃打得七零八落,手下兵将都逃散了,只有他爹李霓一个人忠心耿耿,解了蔚州之围,立了大功。后来武皇在雁门镇守,李嗣源也跟着去了代州。李嗣源十三岁的时候,就骑射技术高超,他爹李霓看到他,就夸道:“这孩子英气勃勃,像他爹一样!可以留在我的身边侍奉我。”每次打猎,李嗣源都能百发百中,射落空中的飞鸟,武皇就把他招到自己帐下当兵。后来武皇遇到危险,很多将领都死了,当时李嗣源才十七岁,他却护着武皇翻墙逃生,在乱军飞箭之中,竟然毫发无损。武皇镇守河东的时候,让李嗣源当自己的亲兵队长。当时李存信是蕃汉的大将,每次带兵打仗都不顺利,武皇就派李嗣源去帮他,结果每次都打胜仗。
话说唐朝皇帝曾经在雁门关的一个小旅店住过夜,当时店老板娘正怀孕着呢,没来得及准备好饭菜。这时候,老板娘听到肚子里的孩子说话了,孩子说:“贵客来了,赶紧上菜!”老板娘觉得很奇怪,赶紧起来,亲自下厨做饭,态度非常恭敬。皇帝问她怎么回事,老板娘就把孩子说的话告诉了皇帝。(《北梦琐言》里记载:皇帝觉得老板娘之前态度傲慢,后来却变得恭敬,就问她原因,说:“您遇到的贵人,身份尊贵得难以言说啊!”老板娘就把肚子里的孩子说话的事详细说了,皇帝说:“老人家您谦虚谨慎,是怕我生气啊。”后来事实证明,皇帝确实如她所说。)
皇帝长大后,英勇善战,独断独行,但却谦虚平和,待人接物很和蔼。每次打胜仗,他从不夸耀自己。平时就专注于练兵备战,生活简朴,清静淡泊,就像个普通人一样。武皇经常考验他,把他召到皇宫的仓库,让他随便拿东西,皇帝只拿了几匹丝绸就出来了。所有赏赐的东西,他都分给了部下。有一次和众将领开会,其他将领都夸耀自己的武功和勇猛,皇帝慢悠悠地说:“你们是用嘴打仗,我是用手打仗。”大家都羞愧地闭嘴了。景福年间,黑山戍将王弁在振武起兵叛乱,皇帝率领部下攻打他,活捉了王弁献给了朝廷。
乾宁三年,梁军猛攻兖州和郓州,郓州节度使朱瑄向武皇求救。武皇先派骑将李承嗣和史俨前去救援,又派李存信率领三万兵马驻扎在莘县。听说汴梁军队越来越强,猛攻兖州,李存信就派皇帝率领三百骑兵前去支援,在任城打败了汴梁军队,解除了兖州之围。朱瑄见到皇帝,紧紧握着他的手,哭着感谢他。同年,魏州节度使罗宏信背叛盟约,袭击并打败了李存信在莘县的军队,皇帝奋勇殿后掩护军队撤退。武皇很欣赏他的功劳,就给他所属的五百骑兵取名为“横冲都”,让他侍卫在身边,所以黄河以北的人都叫他李横冲。
明年,皇上派大将军李嗣昭带兵去马岭关,准备收复邢州和洺州,梁国的将军葛从周带兵去支援。结果李嗣昭打败了,退到了青山口,梁军堵住了他们的路,步兵没打就自己溃散了,李嗣昭控制不住局面。这时候,皇上亲率的军队到了,皇上对李嗣昭说:“步兵虽然散了,但如果我们空手回去,大事就完了。你试试跟我一起决一死战,打输了就死,总比被俘虏强。”李嗣昭说:“我听你的。”
皇上带着他的士兵,卸下马鞍,磨尖箭头,占据高地列阵,皇上亲自指挥,梁军根本摸不着头脑。皇上大声喊:“奉皇上之命,我要拿下葛司徒,其他人不用管!”然后直接冲进敌阵,打得跟神仙似的勇猛。李嗣昭紧跟着冲上去,梁军立刻就撤退了,皇上和李嗣昭收兵回关。皇上身上中了四支流矢,血流到裤腿上,皇上老爸武皇赶紧脱下衣服给他上药,还亲自给他倒酒,拍着他的背说:“我的儿子真是个神人啊!要不是你,差点就被葛从周笑话了!”从青山口这一仗之后,皇上的名声传遍了天下。
话说唐朝天复年间,梁王朱温派他叔父朱友琮带着五万大军,在洞涡扎营。那时候,各路唐朝军队都聚集在太原,很多州县都落入梁军手里,晋阳城外,到处都是敌军的营帐,一眼望不到边。 唐昭宗的儿子李存勖(武皇)站在城墙上,大声指挥作战,顾不上吃饭睡觉。
连续下了十多天的大雨,城墙和营垒都被冲坏了,情况危急。李存勖就命令他和李嗣昭分别带兵,从四个方向突击敌营,梁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开始撤退。李存勖率领一部分兵马追击,夺回了许多州县。后来,唐昭宗跑到凤翔避难,梁王朱温又率领大军包围了岐州。李存勖奉命前去救援,派李嗣昭、周德威带兵前往晋州、绛州,在蒲县安营扎寨。
结果,李嗣昭他们的大军被梁将朱友宁和朱友琮打败了,梁军的追兵一直追到晋阳城下,在晋祠扎营,每天都用步兵和骑兵包围着晋阳城。李存勖站在城墙上督促将士们作战,脸上写满了焦虑。 眼看梁军攻城越来越猛烈,李存勖跟手下的大将们商量,想逃到云中去。
这时,李存勖的儿子(文中称“帝”)却说:“现在采取攻守策略,坚守城池,我们的实力要强百倍!只要我们都在这里,一定能守住!” 于是,李存勖打消了逃跑的念头。过了几天,溃散的军队逐渐集合起来,李存勖带领敢死队,每天晚上都从各个城门杀出去袭击梁军,还活捉了梁军的骁将游昆仑等人。梁军士气受挫,只好烧毁营帐撤退了。
公元912年五月,咱们的老大庄宗亲自带兵去解潞州的围困。当时皇上带着突骑左右军,跟周德威一起,分成两路大军。一大早,皇上就到了夹城东北角,下令砍掉鹿角,用草料填壕沟,然后下马登上城墙,大声喊叫。这时候周德威也在西北角大声呼应。皇上第一个冲进夹城,大败梁军,当天就解了围,皇上在这场战役中立了头功。
柏乡那场仗,两军摆开阵势后,庄宗觉得梁军兵力很强大,担心咱们的士兵害怕,想鼓舞一下士气,就拿着一个大大的白金酒杯给皇上敬酒,说:“你看见南边梁军的‘白马’和‘赤马’部队了吗?看到他们就让人胆寒。”皇上说:“他们只是表面强盛而已,明天他们就要变成我的战利品了!”庄宗拍着大腿哈哈大笑:“你已经把他们吓破胆了!”皇上把酒全部喝完,然后弯弓搭箭,策马冲锋,带着一百多名部下直接冲向梁军的‘白马’部队,挥舞着长枪,勇猛无比,还生擒了两个梁军校尉回来,飞来的箭矢像刺猬的毛一样密密麻麻地扎在皇上的盔甲上。
因为皇上的英勇表现,三军士气大振。从早上辰时打到下午未时,骑兵们打了上百场小规模战斗,皇上在战场上穿梭冲杀,俘获的敌军将领和士兵数都数不清。这一天,梁军大败,皇上因此被封为代州刺史。后来,庄宗派周德威去攻打幽州,皇上则分兵平定了山后八个军营,在广边军跟刘守光爱将元行钦打了八仗,皇上射箭七箭七中。元行钦打得很猛,一直不肯罢休,还射中皇上的大腿,皇上拔出箭继续战斗。元行钦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束手就擒。皇上给他倒酒喝,还拍着他的后背说:“你小子,是个真英雄!”然后就优待了他。
公元913年二月,咱们老庄王(庄宗)跟梁国的将军刘鄩在故元城北边打了一场大仗。老庄王带着三千骑兵把刘鄩的军队围了个水泄不通,又是擂鼓又是呐喊,里应外合,把刘鄩的军队打得差不多了。之后,老庄王又顺势收复了慈州和洺州。
四月,相州的张筠跑了,老庄王就当上了相州刺史。到了九月,沧州节度使戴思远也放弃了沧州,跑回汴州去了。有个小将叫毛璋,他占据了沧州,表示愿意投降。老庄王就派他带兵去沧州安抚百姓。毛璋进城后,给老庄王写信汇报说情况稳定了。结果,写信的书吏写错了,信上说:“已经到了沧州,礼仪都完成了。” 老庄王一看这信,当时就火了,大吼一声:“李嗣源这是造反了吗?!” 当时的老庄王心里正想着李嗣源呢,这书吏一写错信,让他误以为李嗣源反了,吓得够呛。最后,老庄王把责任推给了那个书吏,把书吏给砍了。没过多久,老庄王就让李存勖当上了邢州节度使。
公元914年四月,契丹人安巴坚带兵攻打幽州,幽州的周德威派人来求救。老庄王召集各位将军商量怎么去救援,大家都说:“契丹兵力虽然强大,但他们也没什么可以抢掠的,粮草吃完了自然会退兵,咱们到时候再打过去就行了。” 可李存勖却说:“周德威对国家忠心耿耿,幽州城危在旦夕,咱们不能等敌人自己退兵了再出手啊!我想请求您让我带五千骑兵当先锋去支援!” 老庄王说:“你说的对!” 于是,老庄王就让李存勖、李存审、阎宝带兵去救援幽州,李存勖当先锋,几支军队在易州会合。李存勖对将士们说:“契丹骑兵靠马匹生活,不需要安营扎寨,更何况咱们人少敌众,应该秘密行动,走小路抄近路,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八月,咱们军队从上谷出发,天气阴沉沉的还下着雨。皇上抬头对着天祈祷,结果一下子就晴了,真是神迹!然后军队就沿着大房岭,冒着潮湿的路往前走。
第二天,敌人的骑兵就杀过来了,每次遇到山谷口,敌人就在前面堵着,皇上和太子李从珂拼死作战,跟敌人血战,才把敌人逼退,咱们军队才能继续前进。快到幽州还有两站路的时候,敌人又堵在山谷口摆开了阵势,咱们军队当时都吓坏了。皇上说:“当兵的,接到命令就应该忘记家,面对敌人就应该忘记自己的生死,为了国家牺牲自己,就应该在今天!你们看着我和我儿子怎么跟敌人周旋!”说完,皇上就冲进了敌人的阵营,用北方的方言跟他们说:“你们不是我的对手,我要跟天皇(指唐朝皇帝)决一死战!”皇上挥舞着大锤猛打,敌人溃不成军,很快皇上就抓住了敌人的首领回来。咱们的军队士气大振,奋勇杀敌,敌人大败,败得跟卷席子一样,扔下的盔甲兵器、羊马无数,数都数不清。当天,咱们就解了围,大军开进了幽州,周德威出来迎接皇上,两人握着手,哭得稀里哗啦的。
九月,军队回到魏州,庄宗皇帝亲自出城犒劳军队,还给皇上升官,封他做检校太保。
十八年十月,皇上跟着庄宗皇帝在戚城大败梁军将领戴思远,斩首两万!庄宗皇帝任命皇上为蕃汉副总管,还加封他同平章事。
二十年,李存审去世,我接替他当上了沧州节度使。四月,庄宗在邺宫登基,我被提升为检校太傅,兼任侍中。没多久,我就奉命率领五千步骑兵袭击郓州,攻下了它,然后被授予天平军节度使的职位。
五月,梁军攻陷了德胜南城,包围了杨刘,想切断我们的后路。我孤军坚守汶阳,四面抵挡敌军,坚持了很久,直到庄宗才解除了对杨刘的包围。九月,梁将王彦章率领一万步骑兵逼近郓州,从中都渡过汶水。我派长子从珂率领骑兵在递坊镇迎战,俘获了梁将任钊等三百人,王彦章这才退回中都。庄宗听说我们打胜仗了,就从杨刘带兵来到郓州,让我担任先锋,结果我们在中都大败梁军,活捉了王彦章等人。那天,众将士都来祝贺,庄宗端起酒杯敬我,说:“以前我在朝城的时候,很多人都劝我放弃郓州,以黄河为界,多亏你冲锋陷阵抵御敌人,崇韬在后方运筹帷幄,要是听信李绍宏那些人的话,大事早就失败了!”
庄宗和众将士商议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很多将领都说:“青州、齐州、徐州、兖州都是空城,咱们大军一到,不用打仗就投降了。”只有我劝庄宗直接攻打汴州,这事儿《庄宗纪》里都记载着呢,庄宗很欣赏我的建议。我立刻率军前进,庄宗随后也从中都出发。十月己卯,天刚蒙蒙亮,我就先到达了汴州,攻打封丘门,汴州守将王瓒打开城门投降了。我到达建国门时,听说梁王已经死了,于是下令安抚百姓,然后在封禅寺等候大军。辰时,庄宗到了,我在路边迎接他。庄宗非常高兴,拉住我的衣服,用头碰我的头说:“我能拥有天下,全靠你的浴血奋战啊,这天下咱们一起共享!”随后,我又被提升为兼任中书令。
同兴二年正月,契丹入侵边境,我奉命北上征讨。二月,庄宗郊天祭祀完毕,赐予我铁券。四月,潞州一个小将领杨立叛乱,我奉命讨伐他。五月,我活捉了杨立,把他献给了庄宗。六月,我被晋升为太尉,调任汴州,接替李存审担任蕃汉总管。十二月,契丹再次入侵。
公元923年正月,皇帝率领军队在涿州打败了契丹,然后被任命为镇州节度使。之前,皇帝带兵经过邺城,邺城的仓库里存放着很多御用的铠甲,皇帝就拿走了五百副铠甲随军使用。同年,庄宗(后唐庄宗李存勖)来到邺城,知道了这件事,非常生气。没过多久,皇帝上奏请求,让自己的长子李从珂担任北京内衙都指挥使,庄宗更加不高兴了,说:“军队的政务都在我手里,怎么能私自给你儿子安排职位!我的精良铠甲,你没经过我同意就强行拿走,是什么意思?” 庄宗还命令留守张宪亲自去把铠甲取回来,在左右大臣的劝说下,才作罢。皇帝心里又害怕又不安,上表解释清楚,这才平息了庄宗的怒火。
到了十二月,皇帝去洛阳朝见庄宗。那时候,庄宗执政失误,各地闹饥荒,军队物资匮乏,甚至有人卖儿卖女,路上到处都是怨声载道。皇帝在京城,也受到了不少谣言的攻击,朱友谦、郭崇韬这些人都莫名其妙地被杀害了,朝中大臣个个都提心吊胆。 当时,诸军马步都虞候朱守殷奉到秘密指令,暗中观察皇帝的一举一动。朱守殷私下里对皇帝说:“那些为君主立下大功的人,往往会身处险境;那些功劳盖世的将领,却得不到赏赐。您为君主立下大功,应该早作打算,别卷入这场灾祸。” 皇帝回答说:“我问心无愧,祸福都由天定,我不会逃避,一切交给上天吧,你不用再多说了。”
公元924年二月六日,赵在礼在魏州起兵造反,庄宗派元行钦带兵去攻打;元行钦打仗不利,退守卫州。起初,皇帝和枢密使李绍宏关系很好,等到皇帝在洛阳的时候,很多人造谣诽谤皇帝,李绍宏总是为他说话。正赶上元行钦军队撤退,河南尹张全义秘密上奏,建议让皇帝去北方征讨,李绍宏也赞同这个建议,于是就派皇帝带兵渡过黄河。
三月六号,皇帝到了邺都,赵在礼他们上城墙谢罪,还摆上祭品犒劳军队。皇帝也安慰他们,表示接受了他们的道歉。然后就在邺城西南扎营,下令九天内攻城。结果,第八天晚上,军队哗变了!有个叫张破败的骑兵小头目,带头鼓动大家,把各部队的指挥官都杀了,还放火烧营,喊杀声震天响。
到了五更天,哗变的士兵就冲到皇帝的营地,皇帝的亲兵跟他们打了起来,结果好多人都受伤了,哗变的士兵越来越多。皇帝呵斥他们,责备他们的暴行。那些士兵说:“以前贝州的驻军,皇上您都没给好脸色看;我们还听说邺城攻下来后,您想把全军都坑杀掉。我们本来没想造反,只是怕死啊!我们已经跟其他部队商量好了,要跟城里的人里应外合,打退各路大军,想让您当河南的皇帝,您当河北的皇帝!”皇帝哭着拒绝了他们,那些哗变的士兵喊着:“您想怎么办?要是不当河北的皇帝,那河北就落到别人手里了!要是再犹豫,事情就不好办了!”说着就拔出刀剑,把皇帝围了起来。安重诲和霍彦威赶紧扶着皇帝的脚,建议他偷偷地跟着那些士兵进城。
那些哗变的士兵把皇帝硬是带进了邺城。吊桥已经升起来了,大家一起扶着皇帝过了护城河。赵在礼他们哭着迎接皇帝。 《通鉴》上记载:乱兵拥着嗣源和李绍真他们进了城,城里的人却不接受外来的军队。皇甫晖反击张破败,把他杀了,外面的哗变士兵都溃散了。赵在礼他们带着各级军官迎接嗣源。
当天,皇帝在行宫设宴款待将士,赵在礼他们没让外来的军队进城,军队都散了,不知道该去哪儿。皇帝登上南楼,对赵在礼说:“要想成大事,没有军队不行,我要亲自到城外招抚军队。” 于是皇帝就出城了。晚上到了魏县,身边只剩下不到一百人了。这时霍彦威带的镇州五千兵马没参与哗变,听说皇帝出来了,就都来归顺皇帝了。第二天早上,皇帝登上城楼,哭着说:“国家到了这步田地,真是太惨了!明天我就上表请求回封地,以后再想办法吧!”安重诲、霍彦威他们说:“这话不妥!国家把边疆的事都交给你了,没想到军队出了乱子,被贼兵吓跑了。元行钦那个狂妄小人,他在城南,根本没听到打仗的声音,就无缘无故地丢盔弃甲;要是等他回朝述职,他还不知道会编造出什么谎话来呢!如果您回封地听命,那就是强占要地,挟天子以令诸侯,正好中了奸人的圈套!您应该立刻星夜兼程回京城,当面向皇上说明情况,这样才能保住您的功业,其他的办法都不行!”皇帝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十一日,皇帝从魏县出发,到了相州,收拢了两千匹官马,这才算有了点军队。
元行钦这小子,竟然敢告我黑状!直接飞鸽传书给皇帝告我的状!皇上收到奏章后,也觉得这事儿得好好查查,就派了皇子李从审和内侍白从训带着圣旨下来调查。结果李从审一到卫州,就被元行钦给抓起来了,皇帝的奏章也没送到。没办法,我只能赶紧跑到白皋渡,在河边扎营。正发愁呢,好巧不巧,几艘运送丝绸的船刚好从山东送贡品过来,我立马把丝绸赏给士兵们,大伙儿士气一下就上来了。
准备过河的时候,发现渡船太少了,我正着急呢,突然间,好几只木筏顺着河水漂过来了!真是天助我也!赶紧用这些木筏把军队渡过去,一点儿都没耽误时间。二十六号那天,我们就顺利到达了汴州。这时,庄宗也带兵到了荥泽,还派了龙骧都校姚彦温当先锋。结果当天,姚彦温带着他手下八百骑兵投奔了我,说:“皇上被元行钦给蒙蔽了,现在情况已经很糟糕了,没法再跟他一起干了。”我一听,火了,“你个不忠的家伙,胡说什么!”直接把他的兵给收了,然后下令说:“皇上不理解我的苦衷,才导致了现在的局面,咱们得赶紧去京城!” 没过多久,房知温、杜晏球也从北面陆续赶来了。
四月初一,那天是丁亥日,我到了罂子谷,就听到宫里出了大事,庄宗皇帝驾崩了!我当时悲痛欲绝,哭得停不下来。
第二天一大早,朱守殷派人快马加鞭送来消息:“京城乱成一锅粥了,到处都在烧杀抢掠,您赶紧回京吧!” 己丑日,我到了洛阳,住在以前的老宅子里,赶紧派将领们去制止那些烧杀抢掠的行为。百官们穿着破旧的衣服来见我,我向他们表示感谢,然后又忍不住哭了起来。当时魏王继岌去蜀地征战还没回来,我对朱守殷说:“你好好安抚百姓,等着魏王回来。等我去把皇上的梓宫安葬好,办完山陵的仪式,我就回自己的封地去了。”
当天,很多大臣和将领都上书劝我登基,但我当面拒绝了他们。枢密使李绍宏、张居翰,宰相豆卢革、韦说,还有六军马步都虞候朱守殷、青州节度使符习、徐州节度使霍彦威、宋州节度使杜晏球、兖州节度使房知温等等,这些人全都跪下来,一个劲儿地说:“当皇帝是顺应天命,是上天选择的,是三灵所归属的,这都是命中注定的。福气降临到您身上,您可不能谦虚推辞;国家大乱,您更不能用智慧和计谋去推脱责任。历史上有很多先例,从失败中走向成功,忧患才能成就圣明,少康复兴夏朝,平王复兴周朝,这些都是天命所归,并没有丢掉祖宗基业。现在朝廷没有依靠,百姓没有主心骨,天命已经选择了您,别人怎么能争呢!就像光武帝说的‘就算让成帝复活,天下也应该让给我’。希望殿下您能答应我们的请求,千万别错过这个时机,现在军国大事紧急,希望您能下令处理!” 我客气地谢绝了他们,并没有答应。
901年,文武大臣们一起上奏,请求按照监国的礼仪行事,以安定国家社稷,皇帝同意了。随后,相关部门上报了监国仪注。
901年,皇帝前往大内兴圣宫,正式接受百官朝见。大家开始讨论皇帝即位的礼仪,霍彦威、孔循等人说:“唐朝的气数已尽,不如另立一个新的国号。” 于是建议更改国号,不要沿用土德(指唐朝)。皇帝询问藩邸的侍臣,侍臣们奏道:“先帝用唐朝的宗室血脉延续唐朝的江山,为唐朝雪耻。现在梁朝旧臣们都不希望殿下您继续沿用唐朝的国号,请求您另立国号。”
皇帝说:“我十三岁就侍奉先祖,他待我和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我侍奉武皇三十年,排忧解难,风吹日晒,浴血奋战,身上没有一块好肉,什么艰难险阻我没经历过!武皇的功业就是我的功业,先帝的天下就是我的天下!兄终弟及,这有什么不合适的?再说,同宗不同号,这在典礼上有什么依据?唐朝的兴衰成败,我自会承担,那些乱七八糟的议论,我根本不理会!”
当时群臣议论纷纷,意见不一,只有吏部尚书李琪说:“殿下是宗室,功勋卓著,为唐朝三代立下大功,如今您冒着生命危险平定京城,安定社稷,顺应民心,继承前朝,没有改变旧制。如果另立新朝,那先朝就成了过路人,先帝的灵柩又该安放在哪里呢?这不仅是对先帝不敬,大臣们又怎么能安心呢!再说,咱们本朝睿宗、文宗、武宗都是兄弟相继为帝,都在先帝灵柩前即位,就像太子继承皇位一样,这完全可以照办。” 于是大家意见才统一。
河中军校王舜贤奏报,节度使李存霸在901年11月3日逃跑了,不知去向。901年,皇帝下诏说:“我接受了大家的意见,正在监国,对外要安抚百姓,对内要团结宗亲,希望能够实现国家安定团结的目标,永远保持太平盛世。前些日子京城发生变乱,灾难接踵而至,甚至连皇室宗亲都受到惊吓而逃亡,我担心他们躲藏起来,会受到伤害,一想到这些,我就忍不住流泪。应该命令河南府和各道州府,凡是那些因为惊扰而逃亡的诸王眷属,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及时护送他们回京。如果不幸有人去世的,要妥善安葬并上报。”
(《北梦琐言》记载:庄宗的弟弟李存纪、李存确躲藏在南山老百姓家里,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安重诲,安重诲说:“皇上已经下诏寻找他们,皇帝仁慈,一定不会加害他们,不如暗中下令杀掉他们。”于是就把他们都杀害在老百姓家里。后来明宗听说这件事,严厉责备安重诲,为此很长时间都感到惋惜。)
皇帝任命安重诲为枢密使,张延朗为枢密副使,范延光为宣徽使,冯赟为内客省使。
公元丙申年(公元936年),朝廷下令说:今年夏税和秋税的粮食,就让老百姓自己上交吧,每几百亩地五户人家组成一个保甲单位,州府把账目送到朝廷,州县官不许派人检查核实。如果老百姓隐瞒欺骗,允许别人举报,那就要加倍征收田赋。
同年己亥日(公元936年),朝廷任命石敬瑭为陕州兵马留后,皇子李从珂为河南府兵马留后。庚子日(公元936年),淮南节度使杨溥进贡了新茶。同时,朝廷任命孔循为枢密副使,刘仲殷为邓州留后,王思同为同州留后。
接着,朝廷下了一道旨意,说:“租庸使孔谦,滥用职权,专揽大权,各种巧取豪夺、欺骗手段层出不穷,搞得老百姓民不聊生,士兵衣食不足,弄得天下疮痍满目,百姓疲惫不堪。根据各种举报和大家的反映,孔谦的罪行实在难逃法网,应该严惩不贷。所以,要剥夺他所有的官爵,按照军法处置。虽然他犯了众怒,但看在他全家人的份上,特赦他们,但他所有的田地房屋都要充公。”当天,孔谦被处死了。朝廷下令取消租庸使的职位,恢复盐铁、户部、度支三司的旧制,并委任豆卢革专管这三司的事务。
中书省和门下省上奏说:“建议取消各道的盐运使、内勾司、租庸院大程官的职位,释放那些负责供应猪肉、羊、柴火等物资的百姓。重新丈量田地,按照后梁时期的制度执行,仍然由节度使和刺史将结果上报三司,不许派人检查核实。州府衙门的钱物,以前都被租庸院控制,现在要按照数目归还州府,州府不许再向百姓额外收税。百姓缴纳的蚕丝和盐税,每年只在二月内一次性上缴,按夏税的期限缴纳钱款。夏税和秋税,除了原先征收的谷物和地租外,不许再加收其他费用。以前赦免的欠税,以及租庸使违规征收的税款,全部免除。现在要通知河南府和各道,按照这个规定执行。”朝廷同意了这个建议。当天,宋州节度使元行钦被处死了。壬寅日(公元936年),孔循升任枢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