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是河南项城人。唐朝末年,他加入了忠武军。当时秦宗权占据蔡州,悬赏重金招募士兵,王建就混在人群里,最后当上了军候。广明年间,黄巢攻破长安,唐僖宗逃到四川。那时候梁祖是黄巢的将领,带兵攻打襄阳和邓州,秦宗权就派小校鹿晏宏跟着监军杨复光一起带兵去支援。王建也跟着去了。那一年,杨复光进京勤王,第二年打败黄巢,收复了长安。
一开始,杨复光用忠武军八千人设立了八个都,鹿晏宏和王建各管一个都。杨复光死了以后,鹿晏宏带着这八个都护送僖宗,到了山南地区,就开始攻打金州、商州等地,得到了几万兵马,然后逼近兴元府。兴元府的节度使牛丛丢下城池跑了,鹿晏宏就自封为留后,王建他们就成了各个州的刺史,但并没有什么实权。没多久,鹿晏宏升官了,他担心手下谋反,就变得非常残暴,导致手下人心涣散。
王建和另一个将领韩建关系很好,鹿晏宏更加怀疑他们俩,表面上对他们很好,把他们骗到自己卧室里。王建和韩建很害怕,晚上爬上城墙安慰守城的士兵,趁着月光一起商量对策。王建对韩建说:“鹿晏宏表面上说得好听,实际上是在怀疑我们,灾祸随时都可能到来,我们应该早点找个好出路。”韩建说:“好!”于是他们带着三千人马去投奔僖宗。僖宗非常高兴,赏赐了他们很多钱财。把他们的兵马分成五个都,还是由原来的校尉管辖,就是晋晖、李师泰、张造和王建、韩建他们俩。他们被叫做“随驾五都”,田令孜还把他们认作义子。等僖宗回到长安后,王建他们都分管神策军,还被授予刺史的虚职。
话说唐僖宗光启年间,皇帝再次逃到兴元(今陕西汉中)。当时权臣田令孜害怕被逼得太紧,就请求当西川监军,让杨复恭顶替他当观军容使。王建跟田令孜关系很好,杨复恭害怕王建不听他的,就安排五个将领当郡守,把王建贬到壁州当刺史。
后来皇帝回长安了,杨复恭让杨守亮镇守兴元,但他还是怕王建来抢他的地盘,就多次召王建进京。王建待在壁州心里不安,于是就拉拢了当地一些山区里的豪强,聚集了八千人马,攻打阆州,很快就把阆州攻陷了。接着又攻打利州,利州刺史王珙直接弃城而逃。王建攻占了阆州和利州,一路烧杀抢掠,杨守亮根本制止不了他。
东川节度使顾彦朗,以前在关中平叛的时候跟王建认识,经常派人慰问王建,还给他送钱粮,所以王建没去攻打梓州和遂州。西川节度使陈敬瑄看到王建的势力越来越大,很担心,就去找监军田令孜商量,说:“王建,是我的老乡,他没什么坏心思,之所以在山南作乱,是因为他进退两难。我给他写封信,就能把他收为己用。”于是陈敬瑄就给王建写信招降他。王建一听非常高兴,派人告诉顾彦朗说:“监军田令孜给我写信让我去成都,我想去拜见顾节度使,然后依附陈太师,得到一个大州做,这就是我的愿望啊!”于是王建就去了梓州见顾彦朗,把家眷留在东川,挑选了三千精兵前往成都。
王建走到鹿头的时候,有人劝陈敬瑄说:“王建现在是厉害的强盗,他目光锐利,野心勃勃,一心想夺取别人的城池,如果他真的来了,您打算怎么办?他野心很大,绝对不会甘心屈居人下,如果您把他当成普通的将领对待,那就是养虎为患啊!”陈敬瑄害怕了,赶紧派人去阻止王建,同时加紧修城防守。王建很生气,于是就占据了汉州,带着轻兵直逼成都。陈敬瑄质问他:“你这是干什么,竟敢侵犯我的地盘?”王建的军官回报说:“阆州刺史之前想投奔东川,然后观军容使又多次召见他,现在您又拒绝他,这是为什么?阆州刺史不惜改变方向去东川投奔顾节度使,您却拒绝他,他恐怕顾忌梓州会因此而猜忌他,所以才派我来报信,并且想在汉州暂且安顿下来,您就不要再怀疑了。”
这是光启三年发生的事。王建在汉州待了十几天,就调集了东川所有的兵力,架梯子攻打成都,打了三天没攻下来就撤退了,又回到了汉州。过了一个多月,王建又大肆劫掠蜀地,逼近彭州,从四面八方攻打彭州,陈敬瑄带兵来救援,王建解围后,又放兵大肆抢掠,十一个州都遭到了他的毒害,百姓民不聊生。
建军势力越来越强大,又开始进攻成都,敬瑄为此担忧,顾彦朗也害怕受到牵连。昭宗皇帝登基后,顾彦朗上表请求平息王建的叛乱,建议朝廷挑选一位大臣担任蜀地的节度使,把敬瑄调到其他地方任职。于是,朝廷下诏让宰相韦昭度去镇守蜀地,代替敬瑄。敬瑄不肯交出兵权,皇帝大怒,命令顾彦朗和杨守亮去讨伐他。当时韦昭度把王建任命为牙内都校,让他统领部队。(《鉴戒录》记载:韦昭度用自己的军队设置行营。)结果朝廷军队毫无进展,王建对韦昭度说:“相公您率领几万大军讨伐叛贼,却毫无成效,粮草运输也跟不上。听说自从迁都洛阳以来,藩镇之间互相攻伐,朝廷疲于应付,与其费尽兵力去对付边疆蛮族,不如顺势赦免他们,用兵力平定中原,这才是国家的根本大计。相公何不回朝觐见皇上,向皇上进言呢?”韦昭度犹豫不决。
有一天,王建暗中命令士兵在行营门外抓住韦昭度的亲信,把他们肢解了吃掉,然后王建慢慢地对韦昭度说:“大概是因为士兵们缺乏食物,才导致这样的事情发生吧!”韦昭度非常害怕,于是把兵符交给王建,当天就往东边逃跑了。韦昭度刚出剑门关,王建就严兵把守关口,不让朝廷军队进入。一个月后,王建攻打西川管辖的八个州,所到之处都有人响应,于是迅速攻打成都。田令孜登上城墙对王建说:“老夫和八哥(指王建)关系很好,太师(指王建)早就知道这件事,有什么嫌隙,要这样困扰我呢?”王建说:“军队有父子之情,我怎敢忘记,但是天子把兵权交给我,太师您却孤立朝廷啊。如果您真心悔改,还有什么福分比得上这个呢?”又说:“我想和八哥在军中相见叙旧,怎么样?”田令孜说:“父子之情,有什么好顾忌的。”当天晚上,田令孜带着蜀地节度使的印信进入王建军营,交给王建。王建哭着感谢说:“太师您当初的想法太过分了,才导致今天这样的冲突,既然现在您坦诚相待,一切就都恢复原样吧。”
第二天,敬瑄打开城门迎接王建,把蜀地节度使的职位让给了他。王建于是自称留后,上表陈述了这件事。第二年春天,朝廷任命他为检校太傅、成都尹、西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观察处置、云南八国招抚等使,当时是龙纪元年。朝廷把敬瑄迁到雅州安置,仍然让他儿子担任刺史。敬瑄刚走,王建就派人把他儿子在路上杀害了,田令孜仍然担任监军。几个月后,有人告发田令孜暗中与凤翔的军队联系,于是田令孜被关进监狱饿死了。(《蜀梼杌》记载:“敬瑄被废黜后安置在雅州,让他儿子担任刺史。刚走,王建就派人把他儿子在三江杀害了,田令孜仍然监军,后来因为田令孜暗中依附凤翔,被关进监狱饿死了。”)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建雄这个人,心思缜密,想法难以捉摸。他本来就占据着蜀地,还想窥探东川,又因为和王建彦朗有姻亲关系,所以这事儿没成。后来彦朗死了,他弟弟彦晖接替了梓州刺史的职位,俩人的关系就疏远了。李茂贞抓住这个机会,暗中和彦晖勾结,和李茂贞结盟,在关中和蜀地边境地区,和蜀国之间你来我往,争来夺去。大顺朝快完蛋的时候,王建出兵攻打梓州,彦晖向凤翔求救,李茂贞派兵救援,王建就解了围,从那以后,秦州和蜀地就一直交恶,好多年了。
后来王建大举蜀军,在利州打败了岐州和梓州的军队,彦晖害怕了,请求和解,请求和岐州断绝关系,王建答应了。景福年间,山南的军队侵犯东川,彦晖向王建求救,王建出兵救援,大败兴元军队。军队回来后,王建乘虚而入,偷袭梓州,抓住了彦晖,把他带到成都,于是就占领了两川,从此他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了。天复初年,李茂贞和韩全诲在凤翔劫持了皇帝,梁太祖围困凤翔好几年。王建表面上和汴梁修好,指责李茂贞的罪行,暗地里又和李茂贞偷偷来往,还劝李茂贞坚守不出,答应出兵救援,然后分兵攻打兴元。等到梁太祖解围的时候,李茂贞在山南的州县都归王建所有了,王建自己派人驻守。等到李茂贞势力衰弱,皇帝迁都洛阳,王建又攻打李茂贞在秦州、陇州等地的州县,李茂贞实力大减,无力防守。有人劝王建趁机拿下凤翔,王建说:“这主意不行,我已经得到很多了,不用再增加岐州的地盘。李茂贞虽然能力一般,但是名望很高,和朱温争斗不够,守住地盘还是绰绰有余的。韩全诲说的‘入则为屏障,出则为依靠’就是这个意思。应该适当支援他,让他成为我的盾牌。”
等到梁太祖要篡位的时候,王建和其他藩镇一起密谋恢复唐朝,就派他的将领康晏率领三万兵马到凤翔会合,多次和汴梁的将领王重师作战,打败了又回来。赵匡凝丢了荆州和襄州,他弟弟赵匡明带着他的部下投奔了蜀地,王建因此得到了夔州、峡州、忠州、万州等地。等到梁太祖建国的时候,蜀地的人请求王建效仿刘备的做法。王建在成都称帝,改元永平。五年后,又改元通正。这一年的冬天,又改元天汉,又改元光天。他当了十二年皇帝,七十二岁去世,他的儿子王衍继位。
衍是建的幼子。建死了以后,衍继承了他那不正当的皇位,改年号为乾德。过了六年,十二月的时候,他又把下一年的年号改成了咸康。秋天九月,衍带着他母亲徐妃一起去青城山游玩,住在上清宫。当时宫里的人都穿着道袍,戴着金莲花冠,衣服上画着云霞,远远望去就像神仙一样。等到宴会的时候,酒喝得兴起,大家都摘下帽子退席,这才露出她们蓬松的头发。他还修建了怡神亭,跟奸臣韩昭之流混在一起,还带着些女人,放纵地举行宴会,有时候从早到晚,一直喝到点上蜡烛。伪嘉王宗寿也在一次宴会上,就忍不住借着酒劲儿,痛哭流涕地说了好几次关于社稷和国家大事的事儿。一起喝酒的奸臣潘在迎等人就向衍报告说:“嘉王这小子,喝酒就爱哭鼻子。”然后衍就翻脸了,开始嬉笑怒骂,把宗寿给打发走了。从此以后,那些忠臣良将们就都闭口不言了。
这衍啊,是建的儿子,老建一死,这小子就接了班,还改了个年号叫乾德。过了六年,到了十二月份,他又把下一年的年号改成了咸康。秋天九月,这衍带着他妈徐妃,去青城山玩,住在上清宫。宫里那些女人啊,个个都穿着道袍,戴着金莲花冠,衣服上画着云霞,看着跟神仙似的。宴会的时候,酒喝多了,她们就摘下帽子,露出蓬松的头发,那场景,啧啧啧。他还建了个怡神亭,跟那些奸臣韩昭啊,还有女人们,整天在那儿吃喝玩乐,从早到晚,甚至点上蜡烛继续玩。有一次,伪嘉王宗寿也在那儿,喝多了就忍不住哭诉国事,说了好几遍。那些奸臣潘在迎之流,就跑去跟衍说:“嘉王啊,一喝酒就哭!”衍一听,立马翻脸,嘲笑宗寿,把他打发走了。从此以后,那些忠臣们,一个个都吓得不敢说话了。
话说那时候,中国各地战乱不断,只有后蜀王衍过着安逸的日子。唐庄宗灭了梁国后,派使者去蜀国报捷。蜀国人心里又害怕又紧张,赶紧摆上礼物送使者回去,还写信给唐庄宗,信上称自己是“大蜀国主”,口气有点强硬。庄宗一看这态度,很不高兴,就派李严再去蜀国,顺便还让他带些宫里的珍宝去蜀国交易。结果蜀国人把珍宝都挡在了门外,一件也不肯拿出来。
王衍这个人,天生呆头呆脑,国家大事都交给别人打理。当时,王宗弼担任六军使,掌管对外军事;宋光嗣担任枢密使,掌管对内军事。李严到了蜀国后,宋光嗣等人设宴款待他,还跟李严聊起了中原的局势。李严也跟他们谈论了中原的情况,并一一驳斥了他们的说法,具体内容记载在李严的传记里。宋光嗣等人听了李严的分析,既害怕又佩服他的才干。李严回国后,向庄宗汇报说:“王衍简直就是个傻孩子,王宗弼他们掌握着蜀国的兵权,只顾着自己发财,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从上到下,个个穷奢极欲,那些有功劳的老臣都被弃用,而那些蛮夷之辈却受到重用,蜀国内部矛盾重重,民怨沸腾。依我看,只要唐军一到,蜀国就会不战自溃。”
庄宗听了李严的话,深以为然,于是开始调兵遣将,准备攻打蜀国。唐军还没出兵的时候,伪东川节度使宋承葆向王衍献策说:“唐朝兵强马壮,咱们不早做打算,以后就来不及了!建议在嘉州沿江建造五百艘战船,招募五千水军,从江流下峡谷。我率领东路军从襄阳、邓州出发,水陆并进,沿东北边境驻扎,严防死守。南路军从江陵出发,情况有利就进攻,不利就退守硖口。再挑选三万蜀地精兵强将,迅速攻取岐州、雍州,然后占据黄河、潼关一线,向契丹人许以重利,如果契丹人愿意帮忙就进攻,如果不愿意,就坚守散关,以保卫我们的国土。就算战事不利,也能打击敌人的士气!” 可是,王衍根本没听他的。
唐朝同光三年九月十日,皇帝下令讨伐蜀国,任命魏王李继岌为统帅,郭崇韬为先锋。九月十八日,魏王率领军队从洛阳出发。十一月二十一日,魏王到达德阳,王衍派人回报说:“我和将领们商量好了要投降,伪枢密使宋光嗣、景润澄,南北院宣徽使李周辂、欧阳晃这四个家伙图谋不轨,已经被我处死了,现在我把他们的脑袋送来。”
当天,王衍上表给皇帝说:“我的祖上王建,在蜀地经营了很久,一直受到唐朝的恩宠,开创基业将近四十年。最近因为梁朝作乱,天下大乱,我不能帮助那些叛逆,所以只能顺应民意,勉强维持王位三十天,实在不是我愿意的,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继承了王位,只想安安稳稳地过日子。我诚惶诚恐,恳请皇上继承尧舜的伟业,效仿陈汤、傅介子平定西域的功绩,平定叛乱,统一全国。我正打算改变国号,准备投降,没想到皇上就派兵来讨伐,我真是又惊又怕。现在,蜀地的千里疆土都将成为您的土地,蜀地的百姓都将受到您的恩泽。我一定会带着棺材来投降,负荆请罪。恳请皇上开恩,施以仁慈,让我能安度余生。如果我的坟墓还能得到祭祀,我死后也能瞑目了。我万分感激您的恩德!” 乙酉年十一月某日,王衍上表。
十一月二十七日,魏王到达成都北面五里的升仙桥,蜀国的官员都在桥下等候。王衍乘着轿子来到桥下,穿着素衣,骑着白马,牵着羊,用草绳捆绑着自己,嘴里衔着玉璧,棺材跟在后面。魏王下马接受了玉璧,郭崇韬解开了他的绳子,然后烧掉了棺材。王衍带领着蜀国的官员在桥上向北跳舞谢恩。仪式结束后,王衍行礼,魏王、郭崇韬、李严都回礼。二十八日,唐军进入成都。从军队出发到攻占成都,一共花了七十五天。(以下史料缺失。根据《欧阳史》记载:同光四年,王衍走到秦川驿,庄宗听信伶人景进的计策,派宦官向延嗣诛杀了王衍的家族。天成二年,追封王衍为顺正公,以诸侯礼仪下葬。《五代史补》记载:王建在许州的时候,为人很不好,曾经因为犯事而被判刑,但是没有挨过打。等到他占据蜀地后,得到马涓为他做事。马涓喜欢挑拨是非,王建害怕被他揭短,于是问他:“我听说外面议论说我曾经受过刑,是真的吗?”马涓回答说:“是真的。”王建因为身上没有杖痕,而且是在众人面前,于是就脱掉上衣,露出后背给马涓看,说:“请你看一看,受过杖刑的人肌肉会是这样吗?”马涓知道他在说谎,于是抚摸着他的后背叹道:“真是奇怪,当时你在哪里弄到这么好的药膏?”宾客们都变了脸色,而马涓却若无其事。
王建称帝后,最受宠爱的是翰林学士,有大臣劝谏他太过重视翰林学士,王建说:“你们没见过唐朝的皇帝待翰林学士的样子。我在神策军的时候,负责宫门钥匙,见过唐朝皇帝对待翰林学士的样子,虽然没有像朋友一样亲近,但是我现在的恩宠,比起唐朝皇帝对翰林学士的恩宠,也只有十分之一而已,怎么能说是过分呢?”很多人赞同他的说法。杜光庭,长安人,参加九经考试没有考中。当时长安有个叫潘尊师的人,道术很高,僖宗很重视他,杜光庭一直很仰慕他,经常去拜访他。僖宗逃到蜀地的时候,看到蜀地的道教衰落,想找一个有名望的人来振兴道教。僖宗回长安后,命令潘尊师在长安两街寻找合适的人选,潘尊师奏道:“我看过两街的人,都是道听途说,一时之俊才倒是有,但是能担任掌教的人,恐怕没有符合圣旨的人。我在科举考试中认识九经博士杜光庭,他为人单纯,气质高雅,度量宽宏,见识广博,而且长期困顿于尘世,想摆脱名利很久了,依我看,只有杜光庭合适。”僖宗召见杜光庭,一见面就非常高兴,于是让他披戴道服,还赐给他紫衣,号称广成先生,当天就派人快马加鞭送他去蜀地。王建占据蜀地后,更加重用他,又称他为天师。杜光庭认为《道德经》的注本很多,但都没有阐明其要义,于是撰写了《广成义》八十卷,许多人都称赞他的学识。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孟知祥,字保裔,是邢州龙冈人。他爷爷和爸爸都是当兵的,世代在郡里当兵。他伯父孟方立做到邢洺节度使才去世,他叔叔孟从迁也做到泽潞节度使。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孟知祥被任命为西川节度副大使,负责节度使的日常事务。
到了天成年间,安重诲专权,他觉得孟知祥是庄宗的老部下,又掌握着这么重要的地区,时间长了不好控制,就暗中想办法对付他。当时,客省使李严曾经出使过蜀地,很了解蜀地的地理和政治情况,就向安重诲献计,请求自己担任西川的监军,好运用策略控制孟知祥。朝廷同意了。李严到了蜀地后,孟知祥热情地接待了他,然后慢慢跟李严说:“您以前出使蜀地的时候,请求朝廷派兵攻打蜀地,结果导致东西两川都遭到破坏,川中百姓怨气很深。您现在又来了,大家都很害怕,哪敢怠慢您啊!” 说完,就让人把李严拖下去,砍了头。(《欧阳史》记载:李严到达蜀地边境,派人送信给孟知祥,孟知祥摆出强大的兵力示威,想吓唬李严,让他不敢来。天成二年正月,李严到达成都,孟知祥设宴款待他,然后责问他:“现在其他地方都取消了监军,你为什么还来?”《鉴戒录》记载:李严在天成初年再次来到蜀地监军,孟知祥表面上对他很客气,然后列举他的五条罪状,下令将他斩首。这和《薛史》的记载不一样。)
此后,朝廷每次任命剑南地区的官员,都让他们带兵前往,人数或多或少,分别驻守各个郡城。当时董璋已经在东川镇守好几年了,也有着割据一方的野心。恰逢朝廷任命夏鲁奇镇守遂州,李仁矩镇守阆州,两人都带了几千兵马前往,朝廷还暗中下令让他们控制两川。董璋察觉到了朝廷的意图,于是就和孟知祥搞好关系,结为姻亲,巩固彼此之间的联盟。孟知祥担心唐朝军队突然到来,与遂州、阆州的军队会合,到时候自己就难以抵挡了,于是和董璋一起商量,让董璋先用自己的军队攻打阆州,孟知祥则派大将李仁罕、赵廷隐率军包围遂州。
长兴元年冬天,唐军攻打蜀地,到达剑门关。第二年,由于遂州、阆州失守,而且粮草供应不上,唐军只好撤兵。第三年,孟知祥又打败了董璋,于是自己兼任了东西两川节度使。应顺元年,孟知祥自称皇帝,国号大蜀,改元明德。同年七月,孟知祥去世,享年六十一岁。(注:《孟知祥传》原载于《永乐大典》中有所缺失,此处根据《册府元龟》僭伪部内容补充。)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孟昶是孟知祥的第三个儿子。史书上说,他最初的名字叫仁赞,字保元。他母亲是李氏,本来是后唐庄宗的妃嫔,后来被赐给了孟知祥。公元936年,农历十一月十四日,孟昶出生在太原。孟知祥镇守蜀地的时候,孟昶和他母亲跟着孟知祥的妻子琼华公主一起去了蜀地。孟知祥称帝后,立孟昶为太子。孟知祥死后,十六岁的孟昶继承了他的帝位,沿用明德年号。到了明德四年冬天,孟昶下诏书,把下一年改名为广政元年,这一年正是后晋天福三年。广政十三年,孟昶自称睿文英武仁圣明孝皇帝。
公元951年春天,宋朝军队平定了蜀地,朝廷下诏让孟昶举家前往京城,并在京城赐给他府邸,并且赏赐他的臣子们很多东西。随后,孟昶被封为楚王。同年秋天,孟昶在东京去世,享年四十七岁,这些记载在皇家史书里都有。从孟知祥公元933年进入蜀地算起,父子二人相继统治蜀地四十年后,孟昶去世了。 《五代史补》里记载,孟知祥进入蜀地后,观察了蜀地的险要地势,暗中就有了割据一方的想法。到了成都郊外的时候,天色已晚,孟知祥在郊外休息。这时,有人推着一辆小车经过,车上装满了用布袋装的东西。孟知祥问他:“你的车上装了多少袋?”推车的人说:“最多也就两袋。”孟知祥很讨厌这句话,结果孟氏父子两代就灭亡了。
孟知祥和董璋有矛盾,于是起兵讨伐董璋。董璋一向勇猛强悍,听说孟知祥来了,以为是来送死的。孟知祥手下的将领们意见不一,李镐是孟知祥的判官,非常担心。将要开战的时候,孟知祥想表现得轻松自在,就写了一封信给董璋。没想到,他写信的时候,不小心把“董”字写成了“重”字,心里很不高兴,很久才平静下来。李镐在一旁看到后非常高兴,连忙带着其他将领到马前祝贺。孟知祥觉得不可思议,说:“事情还没确定,为什么要祝贺呢?”李镐说:“‘董’字下面是草字头,现在大王把草字头去掉,写成‘重’,那就是‘董’字没头了,这肯定是胜利的预兆啊!”于是三军士气大振,一战就打败了董璋。
史书上记载说:以前张孟阳在《剑阁铭》里写道:“惟蜀之门,作固作镇,世浊则逆,道清斯顺。” 这说明啊,自古以来,蜀地这个战略要地,乱世就关闭它,不让它通行;太平盛世就很容易占领,就像低头捡东西一样简单。
可是唐朝攻打蜀地的时候,虽然兵力强大,但皇帝的统治却很昏庸,所以几年之间蜀地就几次易手,得而复失。等到咱们皇上平定蜀地的时候,却像尧帝一样施行仁政,像舜帝一样和蔼可亲,所以蜀地的老百姓都高兴地归顺了朝廷。
你想想,王衍在乱世末期,结果被杀害在秦川;而孟昶碰上咱们这个太平盛世,却能被封为楚地的诸侯。他们俩都是亡国之君,可他们的结局差别也太大了!这幸运和不幸,差距可真不是一般的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