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重荣,是山西朔州人。他爷爷安从义当过利州刺史,他爸爸安全当过胜州刺史和振武蕃汉马步军都指挥使。安重荣从小就力大无比,骑马射箭都很厉害。唐朝长兴年间,他当上了振武道的巡边指挥使,结果犯了罪,被关进了监狱。当时高行周当老大,想杀了他,他妈妈就跑到京城告状。枢密使安重诲暗中保护了他。后来,张敬达围攻晋阳的时候,唐高祖听说安重荣在代北,就派人把他骗来。安重荣召集了边境的士兵,带了一千骑兵赶了过去。唐高祖非常高兴,当场承诺给他封地。

高祖当上皇帝后,任命安重荣为成德军节度使,后来官职越来越高,一直做到宰相。从梁朝、唐朝开始,很多藩镇节度使、州郡长官都是靠军功获得官位的,他们不懂得怎么治理地方,通常都被身边的那些小人们迷惑,卖官鬻狱,压榨百姓,个个都贪婪成性。但安重荣不一样,他很有本事,处理官司时,大多自己出庭辩论。而且,他把仓库里的盈余和百姓的赋税都收归己有,其他部门的人都不敢打他的主意。

有一次,一对夫妻告他们的儿子不孝顺。安重荣当面严厉斥责那个儿子,还拔出剑来让他自杀。他儿子父亲哭着说:“我实在不忍心啊!”他母亲则破口大骂,还拔剑要追杀安重荣。安重荣觉得奇怪,一问才知道,原来这是后娘。于是,安重荣把后娘赶出去,然后一箭射死了她。这事儿传出去,大家都觉得痛快。从此,境内的人都觉得安重荣英明强干,深得民心。

安重荣出身军伍,一下子富贵起来,又看到好几朝的节度使都迅速升到高位,经常跟人说:“当皇帝,得看谁兵强马壮,哪有什么命定的天子!”他还因为上奏的事情做得过火,被权臣否决,心里一直憋着火,于是就招揽亡命之徒,大量购买战马,野心勃勃,想飞黄腾达。 《通鉴》记载:皇帝派安重荣去代替秘琼时,告诫他说:“如果秘琼不肯交出职位,就另给你一个地方做官,不要用武力强夺,恐怕会惹出更大的麻烦。”安重荣因此觉得皇帝胆小怕事,跟别人说:“秘琼不过是个匹夫之辈,天子还怕他,何况我如今位高权重,手下还有那么多士兵百姓呢!”

安重荣曾经因为暴怒杀害了部将贾章,被指控谋反。贾章有个女儿,安重荣本来想放了她,但她却说:“我家三十口人,经历战乱,死了二十八个,现在父亲被杀,我还活着有什么意义呢?”她再三请求安重荣杀了她,安重荣也把她杀了。镇上的百姓因此更加厌恶安重荣的残暴,却敬佩贾章女儿的刚烈。

话说天福年间,朝廷对契丹采取了姑息政策,一心想保住边境安宁。可重荣这小子,每次见到契丹使者,都摆出一副傲慢的架势,叉着腿,破口大骂。

有一次,几十个契丹骑兵从契丹境内过来,言语粗鲁,态度嚣张,重荣二话不说,把他们全杀了。契丹首领勃然大怒,向朝廷兴师问罪。朝廷呢,为了息事宁人,暂时没追究重荣的责任。 但这重荣可不是省油的灯,他暗地里联络吐浑等各部族,拉拢他们当自己的帮手,然后上书朝廷,为自己辩解。他奏折的大概意思是:

(以下为原文,不作翻译)其略曰:

我前几天接到吐浑节度使白承福、赫连公德等人的报告,他们各自带领着三万多户人家,从应州地区逃过来归顺朝廷了。接着,生吐浑、浑葜苾以及其他三个突厥部落,还有沙陀、安庆、九府等各个部落,都带着家眷、牛羊、车辆、帐篷、兵器和战马,七八路一起前来归顺,现在都安顿在五台山和府城附近了。他们不断地来报告,说被契丹人残害得很厉害,契丹人抢掠人口、牲畜,欺压百姓,实在太过分了。而且,从今年二月开始,他们就一直在挑选强壮的人,准备人马、兵器、铠甲,准备秋天去南边的行营。这些部落都很害怕上天降罪,担心战败后族人会被灭掉,所以才提前归顺,他们一共大概有十万兵马。

还有沿河党项以及山前、山后、逸利、越利等部落的首领,也派人送来了契丹授予他们的官职文书、旗号等等,他们都哭着来报告,说被契丹人欺压得非常痛苦,非常愤怒,非常愿意集合兵马,一起消灭契丹。朔州节度副使赵崇和城里的将校们也杀了伪节度使刘山,控制了朔州城,请求归顺朝廷。这些情况我都已经上报朝廷了。

我之前收到了圣旨,以及多次传达的圣旨,命令我如果和契丹人有往来,必须小心谨慎,要等待契丹人露出破绽,不要主动挑起事端,要信守承诺。我仔细思考圣旨的意思,明白隐瞒缺点是不行的,天意民心都指向消灭残暴,平定叛乱,机会稍纵即逝,不能错过。我想,这些部落没有被我们招呼就主动前来归顺,朔州也没有经过我们攻打就自己归顺了,这都是民心所向,也是天意使然。再想想那些被契丹控制的节度使们,他们本来都是有功劳的,以前也过着富贵的生活,现在却被困在边塞,遭受残酷的虐待,他们都盼望着朝廷能够收复他们,都愿意倒戈相向。

虽然我愚笨无知,但多少能分辨事情的轻重缓急,我不顾忌什么,把心里话都写出来,详细地向朝廷禀报,希望能有一点作用。

他写了一封长长的奏章,大概意思就是指责太祖皇帝向契丹称臣纳贡,把中国的珍宝都送给了契丹,还残酷压迫汉人,简直不知满足。他还把这封信的内容写成书信,分发给朝廷大臣和各地的藩镇诸侯。太祖皇帝担心他会造反,就亲自到邺都去劝说他,一共下了十道诏书。大概意思是:“你身为朝廷大臣,家里还有老母亲,怎么就只顾着发脾气,不考虑后果,抛弃君主和亲人呢?我靠着契丹起家,你靠着我发财,我都不敢忘记,你就能忘记吗?!再说,以前那些和亲,只不过是为了安抚边境,现在我用整个天下臣服于他们,你却想用一个地方对抗他们,这大小悬殊,岂不是自取其辱?” 石敬瑭更加肆无忌惮,毫不悔改,即使有这些诏书,他还暗中派人与契丹幽州节度使刘晞勾结。其实,石敬瑭心里有自己的打算,契丹也正希望我们内部多事,好趁机吞并中原,契丹生气石敬瑭,也不是他们的本意。

那时候,石敬瑭曾经和从北方来的契丹使者并排骑马出行,他指着飞鸟射箭,箭箭都射中了,观看的人有上万,没有不拍手叫好的,契丹使者甚至把自己的坐骑送给他表示庆贺,因此石敬瑭的名声在北方大振,他自己也觉得,天下可以用一支箭就搞定。石敬瑭平时和襄州节度使安从进关系很好,听说安从进打算起兵,于是他的谋反计划就彻底定下来了。

天福六年冬天,大集地区闹饥荒,好几万人饿肚子,他们打着旗号,浩浩荡荡地往京城跑,说是要面见皇帝。朝廷派杜重威带兵去对付他们,两军在宗城相遇。军队刚摆好阵型,有个叛军将领叫赵彦之,居然临阵倒戈,跑到朝廷这边来了。安重荣正在打仗,一听赵彦之反水了,吓坏了,赶紧躲到后勤辎重里去了。朝廷军队乘机猛攻,一下子就把叛军打垮了。安重荣带着十几个骑兵往北逃跑了,他剩下的那些士兵,赶上那会儿正值严冬,又冷又饿,被杀的被冻死的,加起来有两万多人。安重荣逃到镇州后,赶紧用牛马皮缝制铠甲,让当地人分守城墙,准备抵抗朝廷军队。

安重荣反了镇州,带兵直奔京城,到了宗城,晋军迎战,把他打了个大败。解晖将军从军队里挑出百来个勇士,夜里偷袭叛军营地,杀敌无数。解晖自己身上中了好多箭,但他依然指挥若定,脸色都没变一下,因为这次战功,他升了官。杜重荣到了之后,有个部将从西郭水门把官军引进城里,杀了上万个守城的百姓。杜重威事后杀了带路的那个部将,自己独吞了功劳。安重荣带着几百个吐浑族人躲在牙城里,杜重威派兵袭击,把他们抓住了,把脑袋砍下来献给皇帝。高祖皇帝在楼上检阅俘虏和战利品,宣读战报后,下令把那些脑袋漆上颜色,装进箱子里送去契丹。

安重荣镇守边关的时候,就一直想着造反,只是没找到机会。后来,他马厩里生出一匹通体雪白,鬃毛却是红色的马,还有只乌鸦生了五只五彩斑斓的小乌鸦,他觉得这是祥瑞,是凤凰,就高兴地认为这是上天要他当皇帝,于是就举兵造反了。他命令军队走宗岭这条路去京城。当地老百姓听说后,私下里议论纷纷:“这事儿要坏,再说安重荣姓安,王姓,这就像马鞍放在马背上才稳当,他为什么不走贝州那条路?走宗岭,就像马鞍放在马鬃上,能不危险吗?”没多久,他就跟朝廷先锋军遭遇了,打了一仗就败了。

安从进,他的祖先是索葛部人。一开始在庄宗手下当护驾马军都指挥使,后来当了贵州刺史,到了明宗时期又当上了保义彰武军节度使。愍帝登基后,他被调到顺化,清泰年间又调到山南东道镇守。等到晋高祖即位,安从进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天福六年,高祖去邺城讨伐安重荣。少帝留守京城,当时和凝就跟高祖说:“皇上您去北方征战,我觉得安从进肯定要造反,咱们该怎么办啊?”高祖问:“你有什么主意?”和凝说:“我听说兵法里讲,先下手为强。我希望您给郑王发十道空头圣旨,万一有紧急情况,就可以派将领前去平叛。”安从进听说高祖往北去了,果然造反了。少帝就发空头圣旨,让李建崇和郭金海去讨伐他。安从进带兵攻打邓州,没攻下来,又打到湖阳,结果碰上了李建崇他们,吓了一大跳,觉得他们速度太快了,简直是神兵天降! 更倒霉的是,还被野火烧了,彻底溃败了,最后安从进自焚而死。

张彦泽,他的祖先来自突厥,后来成了太原人。他祖上几代都是阴山府的小官。张彦泽从小就勇猛有力,眼睛黄黄的,晚上还闪闪发光,眼神犀利,像猛兽一样。他在后唐庄宗、明宗时期靠骑射立功,后来当上了郡守。高祖即位后,他被提拔为曹州刺史。后来跟着杨光远围攻范延光于邺城,因为立功被任命为华州节度使,不久又调到泾州镇守,最后官至检校太保。

有个叫张式的人,因为是彦泽的族人,得到了彦泽的赏识和提拔。当时彦泽有个儿子在朝廷里当差,一向跟父亲不对付,经常被彦泽打,害怕挨打,就逃跑了。后来在齐州被抓,送到了京城。皇上下了圣旨,赦免了他的罪,让他回家。彦泽上奏章,请求按照朝廷的规矩办事,说张式这样有损名教,多次劝谏张式。彦泽很生气,拉弓要射张式,张式侥幸逃过一劫。后来彦泽让人把张式赶出了衙门。

张式虽然被赶走了,但彦泽还是让他做自己的幕僚,处理一些杂事。衙门里那些小吏早就看不惯张式了,于是就互相勾结,威胁张式说:“要是你不离开,肯定会被杀掉!”张式没办法,就假装生病,找借口带着老婆孩子逃往衍州。彦泽派指挥使李兴带了二十个骑兵去追,还警告李兴说:“如果张式不听话,就把他杀了,把头带回来!”张式向刺史求救,刺史派人把他送到汾州。汾州节度使李周马上上报朝廷。朝廷因为一直姑息彦泽,就下令把张式流放到商州。

彦泽又派行军司马郑元昭进京请求,当面奏报说:“如果彦泽得不到张式,恐怕会有意外发生。”高祖皇帝没办法,只好同意了。张式到了商州后,彦泽竟然让人把他活活折磨死,割掉他的心,砍断他的手脚。张式的父亲张铎进京告状,朝廷就派王周代替彦泽。王周到任后,上奏弹劾彦泽在当地犯下的二十六条罪状,导致五千多户人家逃散。彦泽进京后,刑法官李涛等人上奏章请求处罚彦泽,高祖皇帝下令,只削去彦泽一个官阶和一个爵位,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对罪犯的处罚太轻了。

小皇帝登基后,桑维翰又推荐了张彦泽,不久张彦泽就被派去安阳镇守。到了安阳后,他很会做人,对士大夫们都非常客气,治理地方也很有方略,大家都夸他。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统兵将领,到恒州、定州驻扎。当时易州位置偏远,粮食供应不上,朝廷下令让邢州、魏州、相州、卫州的百姓用飞快的速度把粮食运过去,路上全是百姓扛着担子,累得不行。张彦泽每次都派兵帮忙,看到体弱的百姓就让自己的士兵帮忙,替他们分担。到了北方边境后,他不让老百姓深入敌境,而是派骑兵用马匹驮运粮食,这样既快又避免了被抢劫的风险,大家都称赞他。在阳城之战中,张彦泽的功劳比其他将领都大,之后跟敌人交战,多次取得胜利,向朝廷报捷。大家都说他是因为感激太祖皇帝当年没杀他,所以才弥补以前的过失。

开运三年冬天,契丹南下入侵,杜重威的军队驻扎在瀛州。张彦泽被契丹收买了,已经暗中叛变了。他跟契丹勾结,请求做向导,然后策反杜重威,引导军队沿着滹沱河西进,去支援常山,并和杜重威密谋叛乱。等到朝廷军队在中渡被击败后,契丹皇帝派张彦泽率领两千骑兵直奔京城,目的是控制小皇帝,并向朝廷大臣和百姓显示一种安抚的姿态。张彦泽就在这一年的十二月十六日夜里,从封丘门攻破城门,用军队包围了皇宫。第二天,他把皇帝迁到了开封府的住所,把皇宫里的所有财宝都搬到自己家里,还放纵军队大肆抢掠,抢了两天才罢休。(《东都事略·李处耘传》记载:李处耘在京城时,碰上了张彦泽的暴行,李处耘箭术精湛,独自一人守住家门,杀死了几十个人,里巷百姓都靠他保护。)当时桑维翰是开封尹,张彦泽把他召到自己手下,对他一点也不客气。桑维翰责备他说:“去年我把你从罪犯中提拔出来,又让你领兵镇守边疆,给你兵权,你为什么恩将仇报到这个地步?”张彦泽无话可说。当天晚上,张彦泽就杀了桑维翰,并抢走了他家所有的财产。

张彦泽觉得自己对契丹立了大功,成天喝酒寻乐,乐不思蜀。他在京城当巡检的时候,出门带几百个随从,旗子上写着“赤心为主”,看得大家都在偷偷笑话他。他住的地方,堆满了金银财宝,简直是富可敌国。楚国夫人丁氏,是少帝的弟弟、曹州节度使曹延煦的母亲,长得非常漂亮,张彦泽就派人把她抢了过来。太后本来犹豫着没答应,张彦泽直接派人把她强行带走了,他这简直是欺君罔上,毫无底线!

几天之内,张彦泽就滥杀无辜。有时候士兵抓到犯人带到他面前,他根本不问犯人犯了什么罪,只瞪着眼竖起三根手指,士兵们就明白他的意思了,直接把犯人的腰砍断。张彦泽和伪阁门使高勋关系不好,有一次喝醉了酒,跑到高勋家门口,把高勋的二叔和弟弟都杀了,尸体就扔在大门外。后来契丹军队驻扎在北郊,高勋去告状,这时契丹首领已经对张彦泽在京城抢掠百姓非常生气了,就下令把他抓起来。契丹首领还把张彦泽的罪行昭告天下,问百官和百姓:“张彦泽的罪行,该不该杀?”百官一起上奏说张彦泽罪不容赦,城里的老百姓也纷纷上书,控诉张彦泽的罪行。契丹的戎王看到民愤这么大,就下令把他处死,还让高勋监督行刑,先把张彦泽手上的锁链砍断,然后才处决了他。高勋让人剖开张彦泽的心脏祭奠死者,城里的人还抢着吃他的肉。

李涛一直很生气张彦泽杀了邠州幕吏张式,还霸占了他的妻子,李涛就和同事一起上书,请求朝廷杀了张彦泽,以平息西部的民愤。但是当时皇帝比较姑息养奸,没有答应。没过多久,契丹南下入侵,打到中渡桥,张彦泽第一个投降了。契丹戎王很高兴,让他统领蕃部军队,先进入京城。张彦泽自以为功劳巨大,就怀恨在心,杀了开封尹桑维翰。李涛听说后,对熟人说:“我以前上书请求杀了张彦泽,现在国家都丢了,张彦泽还做出这种事,我的脑袋还能保住吗?唉,没办法,谁能躲到沟里去受辱呢?”于是,李涛自己写了一份状子,请求见张彦泽。状子上写着:“上书请求杀害太尉的人是李涛,谨随状纳命。”张彦泽看完后,高兴地迎下去迎接他。但李涛心里还是不踏实,又问:“太尉真的会饶恕我吗?”张彦泽说:“我看你的状子,看到‘纳命’二字,我的怒气都消了,你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李涛这个人很滑稽,知道自己肯定没事了,又开玩笑地唱了一段戏曲说:“太尉既然饶恕我了,为什么不送些压惊的绸缎呢?”张彦泽哈哈大笑,最后很好地对待了他。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和处理诗词对联。

赵德钧,原名叫赵行实,是幽州人。年轻的时候,他跟着沧州的军事首领刘守文,学习骑射。后来刘守文被自己的弟弟刘守光害死了,赵行实就转而投靠了刘守光,被任命为幽州的军官。唐庄宗攻打幽州的时候,赵德钧觉得刘守光肯定要输,就偷偷跑回唐朝投奔庄宗。唐庄宗对他很好,还赐给他姓氏,改名叫赵绍斌,之后他一路升迁,当过好几个地方的行政长官,还参与了平定梁国的战役,最后升任沧州节度使。

到了唐同光三年,他又被调到幽州当节度使。唐明宗继位后,赵绍斌恢复了自己的本姓赵,并且改名为赵德钧。他儿子赵延寿还娶了唐明宗的女儿兴平公主,所以赵德钧在朝廷里更加受重视。天成年间,定州节度使王都叛乱,契丹派惕隐率领五千精锐骑兵来支援王都。他们到达唐河的时候,被招讨使王晏球打败了。接着又下了好几天的雨,到处都是泥泞,溃败的契丹军队往北逃窜,人困马乏。赵德钧在关键路口设下埋伏,把剩下的契丹士兵全部抓获,还抓到了包括特哩衮在内的几十个首领,把他们押解到京城。

第二年,王都叛乱平定,赵德钧被加封为侍中,没过多久,又升任东北面招讨使。

赵德钧在河北几个州县征调民夫,开凿了从王马口到游口长达二百里的水路,方便水运。还在阎沟修筑工事,驻兵防守,因此地就叫良乡县,用来防备盗寇。又在幽州东边修建了三河城,北边连接蓟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老百姓因此也能稍微安心地打柴放牧了。德钧镇守幽州十多年,政绩很好,官职做到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北平王。《辽史》记载:天赞六年,有人奉诏赐给卢龙军节度使赵德钧诏书;七年,赵德钧派人进献时令水果。这说明德钧长期在边境,曾经和契丹保持友好关系。

清泰三年夏天,晋高祖在晋阳起兵。九月,契丹在太原城下打败了张敬达的军队,唐末帝下令让德钧率领军队从飞狐路绕到贼军后面去拦截他们。当时德钧的儿子延寿是枢密使,唐末帝命令他率军驻扎在上党,德钧就带着三千骑兵——都是以前在契丹当过兵的精锐——赶到镇州,和节度使华温琪一起出征,从吴儿峪路前往昭义,和延寿在西唐店会合。十一月,德钧被任命为诸道行营都统,延寿被任命为太原南面招讨使,朝廷还派端明殿学士吕琦带着皇帝的诏书和赏赐去犒劳军队。吕琦不慌不忙地传达了皇帝的委任之意,德钧说:“既然皇帝把军队交给我,我哪敢吝惜性命!”当时范延光在辽州率领两万军队,德钧想把他的军队也收编过来,就上奏请求和范延光会合。唐末帝听说了,怀疑德钧有不良企图,没同意。

德钧、延寿从潞州率军到达团柏谷,德钧多次上奏请求授予延寿镇州节度使的职位,末帝很不高兴,对身边的人说:“赵德钧父子死乞白赖地想要镇州,如果真能打退契丹人,就算他们想取代我的位置,我也认了;如果他们玩忽职守,让契丹人得逞,那恐怕父子俩都要完蛋。”朝廷接着又派人送来加急的诏书,催促他们进军,德钧犹豫不决,没有行动,反而派使者去契丹,带着大量的金银财宝,请求契丹立他为皇帝,还答应让晋高祖长期占据太原,但契丹王没有答应。

杨光远带着晋安寨投降了契丹,德钧父子就从团柏谷一路往南逃到潞州。这一路上,士兵们丢盔弃甲,互相踩踏,死了上万人,那场面真是惨不忍睹。德钧有个爱将叫时赛,带着一千多轻骑兵往东逃回了渔阳,后来又和一些逃散的士兵一起汇集到了潞州。

这天,潞州节度使高行周也从北方回来,到了府门,看到德钧父子在城楼上,就对德钧说:“我跟您老家是同乡,我得劝您一句,城里已经没有粮食了,您赶紧去迎接皇上,自己想想办法保全性命吧,别到时候后悔莫及啊!”德钧听后,就带着儿子德延寿一起投降了契丹。

后来,唐庄宗李存勖到了潞州,德钧父子去马前迎接,李存勖连理都没理他们。契丹主耶律阿保机问德钧:“你在幽州的时候,那些缴获的契丹战马的银鞍在哪儿?”德钧指给他看,契丹人就把那些马全杀了,在潞州西郊处决了。然后,就把德钧父子押解到了契丹。

到了契丹,德钧把随身携带的全部财宝和幽州的田产房契都献给了契丹国母述律太后。述律太后问他:“你们父子自己想当皇帝,这是怎么回事?”德钧低着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通鉴》里记载,太后还问他:“你最近为什么在太原?”德钧说:“奉唐主的命令。”太后说:“你竟然想从我儿子手里夺取皇位,这真是胡说八道!”太后指着自己的心说:“人心是骗不了人的!”又说:“我儿子要出发时,我还特意嘱咐他:‘如果赵王(指德钧)带兵北上榆关,一定要把他带回来,太原是守不住的。’你想要当皇帝,为什么不先打败我儿子,然后再慢慢图谋呢?你身为臣子,既背叛了你的主子,又打不过敌人,还想要乘乱渔利,你做了这么多坏事,还有什么脸面活下去呢?”德钧再次低着头,无言以对。太后又问:“你的田产房契在哪里?”德钧说:“都在幽州。”太后说:“这些都归我了,你还献给我做什么?”

天福二年夏天,德钧死在了契丹。《契丹国志》上说,德钧郁郁寡欢,吃不下饭,一年后就死了。德钧死后,契丹国主释放了德延寿,并重用了德延寿。

延寿,本名叫刘延寿。他爸爸叫刘邧,是常山人,曾经做过蓚县县令。梁朝开平年间,沧州节度使刘守文攻占了他们家所在的县城,当时赵德钧是刘守文的副将,就把延寿和他妈妈种氏一起抓了,后来就把延寿收养成了自己的儿子。延寿长得漂亮,性格温柔,从小就读过一些书,特别喜欢交朋友,还会写诗。 《太平广记》里引用《赵延寿传》说:延寿小时候就学习兵法,就算是在军营里,也经常写诗。有一次在北庭写过一首诗:“占得高原肥草地,夜深生火折林梢。”南方人都听说过这首诗。

延寿长大后,娶了后唐明宗的女儿兴平公主。他一开始是汴州的司马,明宗当皇帝后,就让他当了汝州刺史,后来又当了河阳、宋州的节度使,之后进京做了上将军,担任宣徽使,接着又升任枢密使,还兼任徐州的镇守使。后来,后唐高祖李存勖在晋阳起兵,唐朝末代皇帝跑到怀州,就派延寿去北方打仗。后来高祖到了潞州,延寿和他养父赵德钧一起被困在了北庭。没过多久,契丹首领竟然任命延寿为幽州节度使,封他为燕王,后来又让他当了枢密使,还兼任政事令,权力很大。

后唐天福年间,契丹和后唐少帝关系特别好,契丹主派耶律延寿去南方打仗,答应给他中原的皇帝位置。耶律延寿就带着契丹军队和其他的部落军队,一点点侵占中原的河朔地区。

晋军投降后,契丹主让耶律延寿去安抚那些投降的军队,还赏赐给他龙凤图案的华贵袍子,让他穿着去安抚军队。契丹主对耶律延寿说:“汉人的士兵,现在都归你了,你应该亲自去安慰他们。”耶律延寿到了军营,杜重威、李守贞等将领都出来迎接他。

契丹军队攻入汴州后,当时有几万投降的晋军士兵,都在陈桥驻扎。契丹主担心这些士兵会反叛,想把他们全部杀掉。耶律延寿听说后,赶紧去见契丹主,说:“我仔细想想,皇帝您打了那么多仗,才好不容易收复了晋国,请问您是想自己治理这片土地呢,还是为了别人夺取的呢?”契丹主脸色变了,说:“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因为晋国人背信弃义,我才举全国之力南征,打了五年仗才得到中原,我当然是为了自己当皇帝,而不是为了别人!你有什么话,快说!”

耶律延寿说:“皇帝您知道吴国和蜀国和晋朝之间互相攻打吗?”契丹主说:“知道。”耶律延寿说:“现在中原地区,从南边的安州、申州,到西边的秦州、凤州,沿边几千里,都是两国交界防守的地方。将来您回国的时候,天气也渐渐炎热了,如果吴国和蜀国趁机入侵中原,不知道您用什么兵马去抵挡?要是防线失守了,那岂不是为别人做嫁衣裳吗?”契丹主说:“我没想到这个,那怎么办呢?”耶律延寿说:“我知道,上国的军队,在炎热的时候,在吴蜀边境作战,很难发挥作用。不如把陈桥这些投降的军队编成一个新的军队,用来守卫边防。”

契丹主说:“我记得在壶关、阳城的时候,也讨论过这个问题,但没解决,所以才打了五年的仗,现在好不容易打下来了,怎么还能不把他们消灭掉呢?”耶律延寿说:“现在这些晋军,数量和以前在河南的时候差不多,确实不能留。我建议把他们的军队和家属迁到镇州、定州、云州、朔州等地安置,每年轮流派他们到河外的边境戍守,这是最好的办法。”契丹主很高兴地说:“我去和大王商量一下。”就这样,陈桥的那些士兵逃过了被屠杀的命运。

耶律延寿在汴京待了很久,发现辽主根本没打算遵守承诺,于是派李崧去跟辽主谈,想让辽主立他为皇太子。李崧没办法,只好把这事儿说了。辽主说:“我对燕王(耶律延寿)没什么好怜惜的,就算我的皮肉能给燕王用,我也能割下来,何况其他事情!我听说皇太子是天子亲生的儿子才能当,燕王怎么可能当呢!” 然后就下令加封燕王。

那时候,北面来的翰林学士承旨张砺,给耶律延寿拟了个官职,是中京留守、大丞相、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枢密使,燕王的头衔照旧。辽主一看奏章,拿起笔就把“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几个字圈掉了,然后才让翰林院起草正式的任命文书。他还把耶律延寿的儿子耶律匡赞任命为河中节度使。耶律延寿在汴州的时候,又娶了后唐明宗的女儿做继室。之前,延州节度使周密已经给他儿子娶了这个女子,彩礼都付清了,迎娶的日子都定好了,结果耶律延寿把人家媳妇儿抢过去了。

辽主从汴京回邢州的路上,下令把耶律延寿的座位安排在契丹左右相之上。辽主死后,耶律延寿向各路发布命令,自称是权知南朝军国大事。这一年的六月一日,被永康王耶律乌裕给抓了起来,抄了他的家产,分给了各部族。后来耶律延寿被押回辽国,最终死在了契丹。

耶律匡赞在后汉、后周两朝当官,多次被授予节度使和统军使的职位。到了宋朝,又先后在庐州、延州、邠州、鄜州等四个地方当节度使。

张砺,字梦臣,是磁州滏阳人。他爷爷叫庆,爸爸叫宝,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张砺从小就特别爱学习,很有文采。在还没当官的时候,要是看到老百姓因为纠纷争吵,他一定会亲自跑到官府去,为他们评理,说明他性格刚正。唐同光年间,他考中了进士,不久被任命为左拾遗,在史馆工作。

碰巧郭崇韬带兵攻打蜀地,朝廷就奏请张砺负责管理军中的文书。蜀地平定后,郭崇韬被魏王李继岌杀害了。当时郭崇韬身边那些亲信都害怕受牵连,纷纷逃跑了,只有张砺一个人跑到魏王府,痛哭了好久,当时的人都佩服他的高尚气节。魏王班师回朝,张砺跟着副招讨使任圜一起回东边。

到了利州,碰上康延孝叛乱,占据了汉州。任圜奉魏王的命令,回军西征讨伐康延孝。这时张砺向任圜献计,建议在后面埋伏精兵,先用弱小的部队引诱敌人。任圜觉得这个主意很好。康延孝本来就是个骁勇善战的将领,而任圜却是个读书人。康延孝听说任圜来了,又看到他的军队弱小,根本没放在心上。等到战斗激烈的时候,任圜突然派精兵出击,康延孝果然被打败,被俘虏带了回去。

那年四月五日,他们到达凤翔。内官向延嗣奉庄宗的命令,要处死康延孝。监军李延袭听说洛阳发生了变故,所以想留着康延孝,并且想破坏任圜的功劳。任圜拿不定主意,张砺对任圜说:“这个贼人造反作乱,导致我们凯旋归来晚了。而且您浴血奋战抓住了这个贼人,怎么能违抗圣旨留下祸患呢?这就像打开牢笼放虎,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如果您拿不定主意,我就亲手杀了这个贼人!”任圜没办法,只好杀了康延孝。

天成初年,明宗皇帝知道张砺的名声,召他做了翰林学士。后来他接连遭遇父母去世的丧事,守孝期满后,他又回到朝廷当学士,先后担任礼部、兵部员外郎,知制诰等职务。没过多久,他父亲的妾室去世了。当初,这位妾室在世的时候,因为长期侍奉张砺的父亲,张砺对她也比较尊敬,张砺的弟弟妹妹们都叫她祖母。妾室去世后,张砺对这件事有些怀疑,就向同僚们询问,但没有人能给他答案。于是张砺就借故回到滏阳老家,闲居三年,没有按照礼制服丧。他的做法合情合理,识大体的人都很赞同。清泰年间,他又被任命为尚书比部郎中、知制诰,依旧担任翰林学士。

话说高祖,也就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他老家在晋阳。后来唐朝快完蛋的时候,皇帝派赵延寿去打仗,又让翰林学士和凝跟着一起去。和凝这人比较嫩,担心自己搞不定事儿,就主动请缨去了前线,皇帝安慰了他几句,就同意了。结果唐军在团柏谷打败仗了,和凝和赵延寿都被契丹人俘虏了。契丹人看和凝是个人才,就给他安排了个官职,一步步升官,最后当上了吏部尚书,那可是个肥差!

后来契丹人攻破了汴京,又给和凝升了官,让他当了右仆射、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还跟着他们去了镇州。正赶上契丹皇帝死了,永康王往北跑了,萧翰从东京经过常山,就带兵把和凝的家给围了。那时候和凝正生病卧床呢,萧翰一见面就质问他:“你以前跟先帝说,不能让那些外族人当节度使,说那样国家就完了;先帝来汴州的时候,你还说不能让我在皇宫里住;我还当了汴州节度使,你又在中书省,为啥还给我下命令?”和凝大声反驳,一点儿也不示弱。萧翰气急败坏,直接把和凝抓起来了。《辽史》里记载,和凝当时大声说:“这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大事,我说的都是实话!要杀就杀,干嘛要抓我?”

镇州节度使满达勒后来把和凝放了。可当天晚上,和凝就病死了,家人烧了他的骨头,把他葬在了滏阳。

和凝这个人啊,为人耿直,还特别爱喝酒,喝起来没个度。刚被契丹人俘虏的时候,他还偷偷想跑回南方,结果被契丹骑兵抓了回来。契丹皇帝大怒:“你为啥要跑?”和凝说:“我是汉人,衣食住行跟你们都不一样,活着还不如死了痛快,干脆杀了我吧!”契丹皇帝转头问翻译高唐英:“我老是让你们好好待着他,结果他还跑了,这是你们的责任!”说完就打了高唐英一百鞭子。你看,契丹皇帝对和凝还挺好的。和凝这辈子一直很讲义气,爱惜人才,听到谁有优点,就赶紧夸奖;看到谁穷,就掏钱帮助。所以他死的时候,朝中大臣都很惋惜。

萧翰是契丹各部族首领,他爹叫阿钵。当时刘仁恭镇守幽州,阿钵曾经带兵攻打平州,刘仁恭就派猛将刘雁郎和他儿子刘守光带着五百骑兵先去守平州。阿钵不知道这事儿,被平州人给骗了,跑去参加个酒宴,结果被刘守光给抓了。契丹人求着刘仁恭放人,刘仁恭答应了,阿钵这才回家。阿钵的妹妹是安巴坚的妻子,也就是耶律德光的母亲。萧翰也有个妹妹,嫁给了耶律德光,所以老百姓都管萧翰叫“国舅”。

后来契丹攻入东京,任命萧翰当宣武军节度使。契丹人以前没姓氏,萧翰要当节度使了,就给自己取了个姓,叫萧翰,从此他全家都姓萧了。契丹主耶律阿保机北撤回国,留下萧翰镇守河南。这时候,后唐高祖李存勖已经在太原称帝了,萧翰害怕,想回契丹,但他又担心京城没人管,大家都会造反,于是就派骑兵去洛阳迎接唐明宗的幼子,许王李从益,让他来负责南朝的军国大事。李从益到了洛阳,萧翰带着契丹将领在宫殿里给他磕头行礼。第二天,萧翰就带着他的金银财宝、马鞍辔头往北跑了。后唐人觉得许王已经即位了,不会再乱了,没想到中了萧翰的奸计。

萧翰走到镇州的时候,碰到了张砺,因为以前的事儿,萧翰很生气,把张砺叫到家里,数落了一顿他的不是,然后把他关了起来。萧翰回到契丹后,被永康王乌裕给关了起来,不久后就死在了契丹。

刘晞,是涿州人。他爹刘济雍,当过好几个县的县令。刘晞年轻的时候,因为学问好,在老家挺有名的,还当过唐朝将领周德威的幕僚。后来被契丹俘虏了,契丹人给他安排了个汉人的官职,想笼络他。天福年间,契丹人任命刘晞当燕京留守,他还三次参加契丹的科举考试,官做到同平章事兼侍中那么高。跟着契丹人南下攻打汴京后,他又被任命为洛阳留守。结果河阳那边闹起兵变,刘晞逃到许州,又跑到东京(开封)。萧翰派兵去救他,一直护送他到洛阳。契丹皇帝死了以后,刘晞从洛阳又回到东京,跟着萧翰北上,最后留在镇州。后周初年,他和一个叫满达勒的人一起逃到定州,最后死在了北方边疆。对了,《契丹国志》上还记载,刘晞的儿子刘珂娶了后周世宗的妹妹燕国公主。

崔廷勋,不知道是哪里人,《资治通鉴》里引宋白的话说他是河内人。他长得高大威猛,胡子又漂亮。小时候被契丹俘虏了,后来官做到云州节度使,最后也做到侍中。契丹攻陷汴京后,把少帝软禁在封禅寺,派崔廷勋带兵看守。接着又让他当河阳节度使,他还挺受老百姓欢迎的。契丹人北撤的时候,武行德率军去攻打河阳,崔廷勋被武行德打败了,就和奚王伊剌保一起跑到怀州,后来又带兵反攻武行德,结果打败了武行德。契丹皇帝死后,崔廷勋也回到了镇州。后周初年,他和一个叫麻达勒的人一起逃到定州,最后死在了北方边疆。

史书上说:当皇帝,必须是天命所归。即使像韩信、彭越那样骁勇善战,像吴濞、淮南王那样势力强大,都不能妄想篡位,更何况是安重荣、安审琦那样的庸才,互相勾结,作乱,他们自取灭亡是理所当然的!后来的那些掌握重兵、镇守要地的将领们,难道不应该引以为戒吗?彦泽(安重荣)狼子野心,最终身败名裂而死,真是太晚了!安重荣、安审琦等人,与后晋的兴亡成败息息相关,所以把他们的故事也记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