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威,字文仲,是邢州尧山人,咱们现在说的太祖皇帝。有人说他本来姓常,小时候跟着他妈改嫁到郭家,所以才姓郭。(《五代会要》上说,他是周朝虢叔的后代。)他爷爷郭璟,广顺年间被追封为睿和皇帝,庙号信祖,葬在温陵;他奶奶张氏,被追封为睿恭皇后。他曾祖父郭谌,汉朝时被追封为太保,被追尊为明宪皇帝,庙号僖祖,葬在齐陵;他曾祖母申氏,被追封为明孝皇后。他祖父郭蕴,汉朝时被追封为太傅,被追尊为翼顺皇帝,庙号义祖,葬在节陵;(《五代会要》上说,温陵、齐陵、节陵其实都没建陵墓,只是象征性地去祭拜。)他祖母韩氏,被追封为翼敬皇后。他爸爸郭简,汉朝时被追封为太师,被追尊为章肃皇帝,庙号庆祖,葬在钦陵;他妈妈王氏,被追封为章德皇后。

话说,咱们这位皇帝出生在唐朝天祐元年,也就是甲子年七月二十八日,地点就在尧山老家。他出生那天晚上,屋里红光闪闪的,还听到“噼里啪啦”像炉子里的炭火爆裂的声音,火星子四处飞溅。

李家搬到太原的时候,他爸爸才三岁。没过多久,他爸爸就因为战乱牺牲了,那时李家爸爸才刚刚三岁。他妈妈也早早去世了,是姨母韩氏把他拉扯大的。长大后,李家孩子长得高大威猛,性格也很特别,喜欢打仗,喜欢当兵,对种地这些事一点都不感兴趣。

后来,潞州节度使李嗣昭在常山战死了,他儿子李继韬自封为留后,还跟梁朝勾结,据城抵抗朝廷的命令,到处花钱招募勇士。那时李家孩子十八岁,为了躲避官府,跑到壶关,投靠老朋友常家,然后就去应募了。这孩子脾气暴躁,又爱打架,力气很大,李继韬很欣赏他,即使他有时违法乱纪,李继韬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有一次,他在上党逛集市,碰上一个很厉害的屠夫,大家都怕他。李家孩子却气势汹汹地把他给压下去了。喝醉了酒,还命令屠夫给他切肉,稍微有点不满意就骂他。屠夫火了,敞开肚子对他说:“你敢不敢杀我?”李家孩子二话不说,直接把屠夫肚子捅了。集市上的人把他抓起来交给官府,但李继韬觉得可惜,就把他放了。

那一年,庄宗灭了梁朝,李继韬被杀,他的军队被编入禁军,李家孩子也在其中,那时他二十一岁。他聪明好学,喜欢写写画画,从军后,看了很多书,对军事战略和政治都非常了解,大家都佩服他的聪明才智。

有一次,他去拜访昭义节度使李琼,李琼正在读《阃外春秋》,他就拿过来看,说:“这是讲兵法的书,大哥您教教我吧。”李琼就教他,他很快就理解了书中的道理。 《宋史·李琼传》记载:唐庄宗很欣赏勇士,所以才去应募,和周祖等十个人结拜为兄弟。有一天他们一起喝酒,李琼仔细观察周祖,觉得他不是普通人,就举起酒杯祝愿说:“我们十个人,就像毒蛇混杂在一起,将来要是发达了,千万别忘了彼此。要是违背了这句话,就让上天惩罚我们!”他们都割破手臂,用血起誓。周祖和李琼关系最好,有一次周祖去李琼家,看见李琼正襟危坐地读书,就问他读的是什么书,李琼说:“这是《阃外春秋》,书里讲的是如何以正道治国,以奇谋用兵,分析国家的兴亡治乱,记载贤愚成败,都在这本书里。”周祖让他读给他听,然后说:“大哥,您教教我吧。”从那以后,周祖走到哪里都把书带在身上,有空就读,经常向李琼请教,把李琼当老师一样看待。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收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话说一开始,后唐明宗去浚州郊外巡幸。当时朱守殷在城里抗命不遵,皇帝跟随着晋高祖(后来的后唐庄宗)的军队率先登城。晋高祖当时是副侍卫,因为皇帝擅长文书计算,就把他招到自己手下,让他掌管军队名册,军中将领们都非常倚重他。早些时候,圣穆皇后曾经侍奉过皇帝,那时皇帝还很贫困,后来才逐渐富裕起来。(《东都事略》里记载:柴皇后资助周太祖金帛,让他去办事,就像汉高祖一样。)

有一次,皇帝白天睡觉,竟然有一条五彩的小蛇在他眉心和鼻梁之间进进出出,皇后看见了,吓了一大跳。皇帝在太原的时候,有个跟他同姓的神尼,见到皇帝后,对李琼说:“我们家族是天上来的大神仙,头顶上有肉角,将来要成为统治天下的君主。”

到了后唐清泰年间快结束的时候,晋王(后来的后唐庄宗)在河东起兵。当时河阳节度使张彦琪担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奉命北伐,皇帝跟着他,驻扎在晋祠。那时候,住的房子倒塌了,好几个人都被压死了,只有皇帝毫发无损。

后来,晋王当了侍卫马步都虞候,把皇帝招到身边。皇帝住的地方隔壁住着一位姓吴的,家里有个穿着青衣的漂亮姑娘,被山魈附身了,那鬼还会说话,还扔瓦片石头,邻居们都不敢经过吴家门口。皇帝路过那里,那鬼却安静下来了,皇帝走后又恢复原样,这种情况发生了两次。有人问那鬼说:“你既然是鬼,刚才客人来了,你为什么却安静下来了呢?”鬼回答说:“那是位大人啊!”因此,军营里的人都觉得很奇怪。

范延光在魏州叛乱,朝廷派杨光远去讨伐,皇帝本来不想去。有人问皇帝:“杨公现在可是朝廷重臣,你为什么不愿意跟着他去?”皇帝说:“杨公根本没有英雄气概,带我去有什么用?能用上我的,只有刘公(指晋王)啊!”晋王多次镇守边疆,皇帝都跟着他。等到晋王镇守并州的时候,对皇帝更加器重,让他出入自己的帐篷,委以心腹重任,皇帝也尽心竭力,凡事都听从吩咐。

后来吐浑白可久叛逃投奔契丹,皇帝劝晋王诛杀白承福等五个家族,得到了几千匹好马和价值百万的财物,用来资助军队。

开运年间,契丹人攻入汴京,晋朝皇帝北迁。皇帝和苏逢吉、杨邠、史宏肇等人一起劝说汉祖建立新的政权,以回应百姓的期望。汉高祖在晋阳登基,当时百废待兴,各地局势仍然动荡不安,需要重新规划建设,皇帝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被任命为枢密副使、检校司徒。汉高祖到达汴京后,官职升为枢密副使、检校太保。乾祐元年春天,汉高祖身体抱恙,临终前,他和苏逢吉等人一起受命辅佐幼主。隐帝继位后,他被任命为枢密使,并加封检校太尉。按照旧的制度,枢密使如果没有加封为宰相,是不宣读皇帝诏书的,从他开始才有了这个例外。(《东都事略魏仁浦传》:仁溥年轻时是做文书工作的,在枢密院任职,太祖问他军队有多少人,仁溥回答说:“带甲士兵有六万人。”太祖高兴地说:“天下大事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没过多久,河中的李守贞据城起兵造反,朝廷为此忧心忡忡,大臣们一起商议讨伐的策略。史宏肇说:“守贞只不过是河阳的一个小官吏,他能掀起什么风浪?”皇帝说:“守贞虽然不擅长带兵打仗,但他善于结交豪杰,能得到部下的全力支持,也是个厉害的对手,应该认真对待。”于是命令白文珂、常思率兵攻打河中。军队还没出发,赵思绾就偷偷占据了永兴,王景崇叛乱的消息也传来了,朝廷派郭从义、王峻去讨伐赵思绾。七月,西线军队集结完毕,但最终没有发起进攻。七月十三日,皇帝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并被立即派往西线,以安抚招降的名义,命令西线各路军队听从他的节制。当时人们认为白文珂、常思不是李守贞的对手,听说皇帝要西征,大家都感到很高兴。(《宋史·李蒨传》:周祖讨伐河中时,李蒨负责军需运输。当时周祖已经很有威望,暗中蓄谋自立,多次试探李蒨,李蒨只是回答说,臣子应该尽忠职守而已。)

八月六日,皇帝离开京城。二十日,军队到达河中。(《宋史·扈彦珂传》:周祖担任枢密使,统兵出征,当时很多人认为应该先讨伐王景崇、赵思绾,周祖拿不定主意。扈彦珂说:“三个叛军互相勾结,以李守贞为首,应该先攻打河中。河中平定后,永兴、凤翔就会失去依仗。现在舍近求远,如果王景崇、赵思绾在前面抵抗,李守贞在后面袭击,前后夹击,那怎么办呢?”周祖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白文珂在河西驻扎,皇帝在河东驻扎。没几天,周军就挖了很长的战壕,又修筑了长长的连环城墙来逼迫他们。皇帝在军中,平时经常接待宾客,与大将们宴饮谈话,穿着正式的礼服;有时巡视城墙,观察敌情,就戴着便帽,穿着简便的衣服,和士兵们没什么区别。冲锋陷阵,冒着枪林弹雨,他总是身先士卒,和士兵们同甘共苦。对那些稍有功劳的人,就重赏他们;对那些稍微受伤的人,就亲自慰问他们。士兵无论贤愚,只要有什么话要说,他都温和地接待他们,让他们把话说完,对别人的冒犯,他从不放在心上,所以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愿意为他效力。李守贞听说后,非常担忧。十二月,皇帝得知蜀军驻扎在大散关,就亲自率领精兵前往凤翔、永兴。准备出发时,他对白文珂、刘词说:“困兽犹斗,一定要小心谨慎。”皇帝到达华州时,听说蜀军已经溃败,于是就回军了。

公元二年正月初五晚上,李守贞派将军王三铁带着一千多人,夜里偷袭河西寨,结果被刘词他们打败了。之前啊,军营里是禁酒的,结果皇帝的一个爱将李审违反了命令,被砍头示众了。

五月初九,咱们拿下了河西寨,敌将周光逊带着寨子里的几千人投降了。十七号,下令攻城,正好碰上西北风大作,黄沙漫天,什么都看不见。皇帝就跑去河伯庙祈祷,祈祷完风就停了,从那以后,我们就日夜不停地攻城。七月十三,皇帝亲自率领三个营的将士攻破了敌人的外城。二十一日,城破了,李守贞一家老小自焚而死。皇帝之前做梦,河神告诉他:“七月下旬,老天爷要灭了李守贞全家。”攻下敌人的营垒后,城里的人说,看见皇帝的营地上空有紫气,像楼阁华盖一样。 (《东都事略·王溥传》:周太祖带兵平定三叛,让王溥当他的幕僚。三叛平定后,朝中大臣和藩镇之间经常互相写信,有些信里话说的很反叛,太祖想把写信的人抓起来。王溥劝他说:“妖魔鬼怪都是晚上出来作祟,只要太阳出来了,邪气自然就消散了。不如把这些信烧了,让那些不安分的人安心。”太祖听从了他的建议。)

二年八月初五,皇帝从河中回师,二十七号回到京城。汉朝皇帝亲自出来迎接,还赏赐了酒和很多东西,非常优厚。第二天,汉帝要论功行赏,想给皇帝兼任地方官职,皇帝拒绝了,这事儿就算了。皇帝把出征时随行的七十三个人都登记造册,献给了朝廷。九月初五,皇帝被加封为检校太师,兼侍中。十月,契丹人入侵,前锋部队打到了邢州、洺州、贝州、魏州,河北告急,皇帝奉诏率军北上,宣徽南院使王峻当监军。十九号,皇帝到了邢州,派王峻率领先头部队前往镇州、定州。这时契丹人已经撤退了,皇帝就进行了大阅兵,想亲临边境,但朝廷下令阻止了。

三月初,大军凯旋回朝。三月十七号,我被任命为邺都留守,枢密使的职务照旧。当时汉朝皇帝觉得北方军队很麻烦,就把河朔地区的重任交给了我。宰相苏逢吉他们觉得,藩镇官员不应该同时兼任枢密使,这没先例啊。史宏肇说,我承担的责任这么重大,要是不兼任枢密使,很多事情就不好灵活处理。最后采纳了史宏肇的意见,皇帝下令河北各州,所有事情都要直接向我这个节度使汇报。

我准备北上赴任,就对汉朝皇帝说:“陛下您年事已高,处理政务繁忙,应该谨慎地做出决定。文武大臣们都忠心耿耿,凡事多问问他们的意见,就不会出错了。”汉朝皇帝严肃地向我道谢。到了邺城后,我立刻取消了一些繁琐无用的制度,没过几个月,军政就井井有条,整个地区都安定下来了。朝廷还专门下诏书表彰了我。

有一天晚上,我在山亭院的书房里,突然看到前面升起一股黄色的气体,直冲云霄,在这黄气中,我看到了星象,紫微星、文昌星,清晰明亮地出现在眼前。后来我跟懂星象的人说了这事儿,说:“我在屋里看到了天上的星象,是不是很奇怪?”那人回答说:“您能坐在屋里就看到天上的星象,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挡,这是非常吉祥的征兆啊!”第二天,我的牙门旗杆上的龙头上,竟然出现了紫色的气体,足足持续了三天。

十一月十四号,澶州节度使李洪义和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王殷派澶州副使陈光穗到邺都,报告京城出事了:十三号早上,一群乱臣贼子害死了史宏肇等人。前一天晚上,李业他们派心腹送密诏到澶州,命令李洪义杀掉王殷,又命令护圣左厢都指挥使郭崇他们杀掉皇帝在邺城。十三号,李洪义收到密诏,害怕事情办不成,就把密诏给王殷看,王殷和李洪义立刻派陈光穗飞快地报告给皇帝。

十四号,皇帝正和宣徽使王峻一起商量边疆的事,突然收到李洪义的信,赶紧回军营,王峻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皇帝一开始知道杨、史等大臣被杀,神情非常茫然,又看到祸事要殃及自己,想申诉也没地方说,就召集所有将校说:“我从低微到显贵,一直辅佐国家。先帝驾崩后,我亲受他的托付,和杨、史等大臣一起,殚精竭虑地为国家效力,日夜操劳,没想到突然之间,他们都被杀害了。现在又来诏令取我的脑袋,你们应该遵照诏令,杀了我向天子报信,各自图谋功业,也不用连累你们了。”郭崇他们和其他的将校都哭着说:“这事肯定不是圣上的意思,一定是左右的小人诬陷造反,如果让这些人掌握大权,国家还能安宁吗!应该好好查清楚,分辨忠奸,为什么要相信一个人的话就放弃自己,千百年后,岂不落个骂名?我们愿意跟着您进京,当面洗清冤屈,除去君侧的奸邪,一起安定天下。”大家都同意,于是请求皇帝南下,皇帝立刻准备出发。

十六号,到了澶州,王殷迎接皇帝,痛哭流涕。这时,隐帝派个小太监叫嵒脱去侦察邺城的军队在哪里,结果被敌人的骑兵抓住了,皇帝立刻把他放了回来。让嵒脱带奏章给隐帝,说明自己南下的原因,还把密奏藏在他衣服的领子里。奏章里写着:“我出身卑微,蒙受圣恩,如今富贵荣华,已经超过了我平生的愿望,我只想报效国家,不敢有其他想法!现在奉诏行事,却被命令郭崇他们杀我,我当时就准备等死,可是军队不肯执行命令,逼着我进京,让我向您请罪,并说这件事一定是因为您身边有人诬陷我。现在嵒脱到了这里,这是天赐良机,让我能说明我的心意,三五天就能到京城见您。如果我确实犯了欺君之罪,我不敢惜命;如果真是有人诬陷我,请您把他们绑到军前,以慰三军将士之心,这样我死也瞑目了。现在我托嵒脱带奏章给您。”十七号,皇帝到达滑州,节度使宋延渥打开城门迎接。皇帝将要离开滑州,召集将士们说:“皇上被奸邪迷惑,杀害了功臣,我来这里,并非我所愿,但是臣子对抗君主,无论对错!你们家都在京城,不如遵照之前的诏令,我以一死谢天子,实在没有什么遗憾。”将校们上前说:“国家对不起您,您没有对不起国家。请您赶紧走,不要耽误,安定国家,雪洗冤仇,就在此时!”后来王峻告诉军队:“我得到皇帝的处置,等平定京城后,允许你们十天抢掠。”大家都非常高兴。

十九号那天,皇帝派左神武统军袁鳷和前邓州节度使刘重进带着禁军去抵挡叛军,跟前开封尹侯益他们一起在赤冈扎营,结果当天晚上大家都撤了。第二天,也就是二十号,皇帝在刘子坡摆开阵势准备战斗。

二十一号,双方军队都列好了阵,慕容彦超带兵猛攻,皇帝就派何福进、王彦超、李筠他们带大批骑兵去夹击。慕容彦超败退,死了百十号人,南边的军队士气全没了,慢慢地就往北军那边逃。慕容彦超带着几十个骑兵往东逃到兖州去了,吴虔裕、张彦超他们陆续来见皇帝。当天晚上,侯益和焦继勋偷偷摸摸地跑到皇帝营地,皇帝安慰他们一番后就让他们回去了。

第二天早上,也就是二十二号,郭允明在北郊把皇帝给杀了。早些时候,官军战败的时候,皇帝对宋延渥说:“你是皇亲国戚,赶紧去保护皇上,顺便递个奏章,请求皇上趁早跑到我的军队里来,免得被那些乱兵害了。”宋延渥到了之后,乱兵已经蜂拥而至,他吓得赶紧跑回来了。当天早上,皇帝远远地看见皇上的旗帜在高坡上,以为皇上就在下面,就摘了头盔下了马往前走,身边的人担心有危险,劝皇帝别去了。皇帝哭着说:“皇上就在那儿,我有什么好担心的!”等到了跟前,皇上已经不在了,皇帝叹气了好久。一会儿听说皇上被杀了,就放声大哭。

皇帝到了元化门,刘铢在城外放箭,皇帝掉头从迎春门进城。军队开始大肆抢掠,到处都是火光,皇帝在旧宅子住下,何福进带兵守着明德门。第二天,王殷、郭崇言说:“要是还不停止抢掠,晚上这城就成空城了!”于是将领们就分头抓捕那些抢掠的人,到下午才算平息下来。皇帝和王峻一起去了太后的宫里,商议立新皇帝,最后决定让高祖的侄子,徐州节度使李赟继承皇位,这事儿《汉纪》里都写着呢。二十七号,因为新皇帝还没到,皇帝请求太后临朝听政,这时镇州、定州紧急奏报,契丹人入侵,河北各州告急,太后命令皇帝北上征讨。

十二月一日,皇帝离开了京城。

四号,到了滑州,在那边停了好几天。这会儿,湘阴公派人来慰问将士们,大家正要行礼呢,互相看了看,都没跪下。私底下都在嘀咕:“咱们攻破京城,个个都犯了罪,要是刘氏皇族又重新掌权了,咱们可都没好果子吃了!”有人把这些话告诉了皇帝,皇帝一听,吓了一跳,立刻就加快了行程。

十六号,到了澶州。这天早上太阳刚出来,皇帝马头前面出现了一道紫气。十九号,皇帝下令全军出击。

二十号,全军将士吵吵嚷嚷地往驿站跑,像堵墙一样涌过去,皇帝赶紧关门躲了起来。士兵们爬上墙头,翻过屋顶冲了进去,要拥立皇帝当皇帝。乱哄哄的军队挤成一团,涌上台阶,登上宫殿,大家推推搡搡,拥挤着皇帝。有人还撕下黄色的旗帜盖在皇帝身上,代替了皇帝的赭色袍子,山呼海啸般的声音震耳欲聋。皇帝被困在人群中,又惊又怕,脸色惨白,好几次都昏过去了,身边的侍卫们都四散逃跑了。后来皇帝上了城楼,稍微安定了一些,军队就拥着皇帝往南走。当时河里的冰刚开始融化,浮桥还没搭好。那天晚上北风呼啸,特别冷,等到第二天早上,冰面已经结实得可以过人了,军队就都过了河,大家管这叫“凌桥”。等军队过完河,冰又融化了,当时的人都觉得很奇怪。

这时候,湘阴公已经驻扎在宋州了,枢密使王峻还在京城。听说澶州出了这么大的事,赶紧派侍卫马军指挥使郭崇带着七百骑兵赶去宋州保护湘阴公。二十五号,皇帝到了七里店,大臣们都来拜见他,然后就在皋门村安营扎寨了。

二十七号,太后下令说:“枢密使、侍中郭威啊,你英勇有才能,内外事务都管,平定了叛乱,解决了困难,功劳很大,百姓都拥戴你。现在朝野上下都推崇你,应该由你掌握大权,来满足大家的愿望,就让你监国吧!全国大小事务,都由你负责处理。”

第二天,也就是二十八号,郭威监国后发表讲话:“我出身行伍,本来没什么名望,只是因为机缘巧合,才得到皇恩。先帝在世时就非常信任我,登基后也把重权交给我。先帝驾崩时,我承担了辅佐少主的重任,和各位老臣一起,共同辅佐新君。后来接连发生叛乱,四方敌寇入侵,我奉命领兵出征,镇守边疆,对抗强敌,我拼死效力,尽心竭力!希望能平定战乱,保卫国家社稷。没想到奸邪之徒竟然造反,大臣们被杀害,我侥幸逃脱,平定了叛乱,我的愿望是保全刘氏江山,报答朝廷恩情,选立贤明的君主继承大业。所以我向太后奏请,立徐州相公为帝,迎接他的队伍已经在路上了,行李还没运到京城。后来因为北方战事紧急,敌军深入,我便率领军队前往迎击,行军到附近州县,已经渡过了黄河。十二月二十号,将要到达澶州,军情突然变化,军旗指向我,喊杀声震天,将士们纷纷请求我当皇帝。我被包围了,逃无可逃,他们逼得越来越紧,转眼之间,安危难保,我没办法,只能顺从。于是,步兵骑兵一起拥戴我来到京城。现在奉太后旨意监国,因为时局艰难,事情紧急,不能耽误,我只能勉力接受,日夜忧心忡忡。” 当时文武百官、内外将领、藩镇官员都纷纷上表劝郭威登基。

二十九号晚上,御营西北角的步兵将领们喝醉了酒,大声嚷嚷:“昨天澶州的骑兵拥戴郭威当皇帝,我们步兵也要拥戴他!” 于是马上派人查问他们的姓名,天亮前就把他们抓起来杀了。他们的部队也交出了武器装备,派宦官押送他们去粮仓。

公元976年正月十四,汉太后的懿旨下来了,她说:“从古至今,王朝更迭,并非同一个姓氏一直传下去,几百个帝王,没有一个不是人心所向才能兴盛,上天抛弃才会灭亡的,这些历史事实,都清清楚楚地记载在史书上。我呢,命不好,家世也不兴旺,偏偏赶上奸邪作乱,朋党横行,忠臣良将被冤枉杀害,少主也因此丧命,都是自作自受,上天又何必多加责怪呢?监国(指赵匡胤)啊,你深深记着汉朝的恩德,一心为了刘氏江山,平定了叛乱,又整顿了朝纲,想着要巩固江山社稷,从宗室里选择继承人。现在,诉讼案件都归西伯(指周文王)处理,怨声载道的情况也不再像丹朱(指夏桀之子)时代那样了,全国上下都拥戴你,万民都敬仰你的德行,改朝换代的天命已定,皇位理应归你所有,我作为见证者,感到非常幸运。现在,我奉上符节和玉玺,授予你监国之权,你可以登基称帝了!哎呀!上天赐予你福泽,神器自然归你所有,你完全符合天命,将永远保佑百姓,真是可喜可贺啊!”

当天,赵匡胤从皋门进入皇宫,在崇元殿登基称帝。然后发布诏书:

自古以来,那些能兴邦建国的皇帝,没有一个不是顺应天意,符合民心的。所以夏朝衰落后,商朝就兴起了;炎帝不行了,魏朝就建立了。我以前在朝廷做官,很久都位居高位。受命辅佐朝政,我哪敢忘记伊尹、霍光那样忠心耿耿啊!带兵打仗,我也承担了韩信、彭越那样的重任。我日夜操劳,费尽心思,平定了河东、潼关的叛乱,支援了岐山、雍州的军队,最终平定了大乱,也算有点功劳吧。刚从关西回来,又去河朔带兵,训练军队,保卫边疆,一心为国家效力,绝不会让敌人危害君父。

外边的忧患刚消停一点,内乱又发生了,那些小人勾结在一起,大臣们被杀害,国家的栋梁之材倒下了,社稷就要倾覆了。我当时还在藩地,却遭到奸人的陷害。我从万死之中逃出生天,直接赶到京城;当众揭露了那些罪犯的罪行,总算保住了国家。为了延续汉朝的江山,我选择了刘氏宗族的人继承皇位,诏书都发下去了,没想到军情突然发生了变化。因为百姓们都拥戴我,我实在无法躲避,被拥戴着来到京城,被尊为皇帝。朝中内外都劝我登基,各方都推崇我,虽然勉强顺应了民心,但我觉得自己德行不够,实在惭愧。改元建号,只是遵循旧例;革除旧弊,创新改革,应该施以恩泽,造福百姓。

我本来是皇室远支,是虢叔的后代,祖上积德累功,上天格外垂青,我们家的好名声流传了百年,如今这大位又落到了我身上。现在建国,应该以大周为国号,把汉乾祐四年改成广顺元年。从正月初五凌晨开始,天下所有罪犯,以前赦免令里没包括的,现在全部赦免。

像枢密使杨邠、侍卫都指挥使史宏肇、三司使王章他们,为国家安定出力,对朝廷忠心耿耿,赶上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却突然遭遇不幸,令人悲痛,想想他们冤死地下,心里实在难受。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恩泽,追赠更高的官位,隆重地把他们安葬,丧葬费用由朝廷承担,还要找到他们的子孙,给他们安排官职。其他同样冤死的,也一并追赠。

马步军将士们,都尽心竭力,效忠朝廷,先平定了内乱,后来又拥戴我登基,他们的功劳实在应该好好奖赏。那些原来的将士,都根据他们的功劳级别,给予更高的恩典和赏赐,再赐予功臣称号;已经有了功臣称号的,再另外赐予新的称号。那些被降职的官员,没被调动职位的,就调动他们;已经调动的,就恢复他们的官职;官职已经恢复的,就再给他们升职。那些丢官失爵的人,要恢复他们的官位;被流放充当苦役的人,都允许他们回家。各地犯了罪逃亡的人,还有山林里的草寇等等,一概不追究,但是如果赦免令下达后一个月还不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就按原来的罪名重新处罚。

内外所有前任和现任文武官员、退休官员,都给予恩典。在朝的文武官员、内务部门官员、各道行军副使、各藩镇的马步都指挥使,如果父母健在,还没得到恩泽的,就给予恩泽;已经得到恩泽的,再给予新的恩泽;如果父母已经去世,还没追封赠官的,就追封赠官;已经追封赠官的,就再追封赠官。

各位州县,以前乾祐元年、二年夏天和秋天的税收欠款,以及各种附加税的欠款,还有三年夏税的所有欠款,全部免除。从澶州往后,官道两边二十里内的地区,乾祐三年欠税也全部免除。河北边境州县,去年九月以后被契丹侵略过的地方,百姓欠的乾祐三年以前的所有税款,也全部免除。三司主管钱粮的官员,乾祐元年以前征收的税款,如果确实没有抵押物,就交给三司分析后上报。全国的仓库和库房,要让节度使严格管理,收税的官员必须按照朝廷的规定办事,不准多收斗余、秤耗,以前上交的盈余物资,以后全部停止。

皇家的车马服饰,不能过于华丽,宫里的器物,必须朴素,高级官员的膳食,都要减少。各地进贡的东西,用来支援军国大事,那些珍奇华美的物品,以及奇禽异兽、鹰犬之类的,都不能再进贡了,所有没用的东西、不紧急的事务,都应该停止。帝王之道,以德化民为先,崇尚虚名,朕是不会做的,如果治理国家还没做好,即使有很多花样又能怎样呢?以后各地发现祥瑞,也不许上报。

“古者用刑,本期止辟,今兹作法,义切禁非。” 以前用刑罚,目的是为了制止犯罪,现在制定法律,目的是为了禁止不正当的行为。“盖承弊之时,非猛则奸凶难制;及知劝之后,在宽则典宪得宜。”因为继承了之前的弊端,不严厉就难以制止奸邪凶恶;等到百姓知道劝诫之后,宽松一些,法律法规就能适用了。“相时而行,庶臻中道。”要根据时势而行,才能达到中庸之道。以后犯了偷盗抢劫和通奸罪的,都按照晋朝天福元年以前的法律执行。犯了罪的人,除了谋反罪以外,都不能没收家产,株连亲属,都按照规定处罚。

各位诸侯啊,你们都有自己的亲戚朋友,选拔任用官员的时候一定要谨慎,选那些能真正为国家效力的人。朝廷之前的一些任命,可能有些不太合适,现在应该改正之前的错误,让一切符合规矩。以前在京城的各部门派到州郡当元从都押衙、孔目官、内知客等等的军将,都可以停掉,让他们回到原来的岗位。

近代帝王的陵墓,应该禁止砍柴采伐。像唐朝的庄宗、明宗,还有晋朝的高祖,他们陵墓的守卫,都是安排了十户人家,而且都是就近选择陵墓附近的人家。汉高祖皇帝陵墓的官员和守卫人员,祭祀的时间和方式,以及守陵的人家,都保持原样不变。 晋朝和汉朝的后裔,就封他们为二王,具体的事情就由中书门下省来处理吧。

天文官上奏说:“现在国家改朝换代,用木德代替水德,按照古代的规矩,以姓氏的墓地来定腊日,所以请定未日为腊日。”皇上同意了。当时有人议论说:“以前武王打败商朝,每年都在房宿星聚集,咱们国家受命于天,金星和木星也都在房宿星聚集。文王被困在羑里,卦象是明夷,皇帝在邺城脱险,大衍之数,又遇明夷,所以周朝的国号,跟文王和武王都相符啊!”

早些时候,丁未年夏六月,土星、金星、木星、火星这四颗星聚集在张宿,占卜的人说,这预示着将会有周朝的帝王兴起。所以汉高祖建立国家,是从平阳、陕地出发,最终到达洛阳,这都应验了星象的预兆。等到隐帝要继位的时候,也封周王来应验这件事。而皇帝又是姬姓虢氏的后代,再次继承了周朝的香火,天下太平的景象就清晰可见了。以前武王用木德统治天下,宇文周也承袭木德,这三朝都用木德代替水德,这难道不奇怪吗?

公元947年,何福被任命为许州节度使,王彦超被任命为徐州节度使,李洪义被任命为宋州节度使,这几个都是代理的。第二天,皇帝尊汉朝的太后为昭圣皇太后。当天,皇帝还下令官员们选个日子为前朝皇帝发丧。 诏书原文是这么说的:“汉高祖为义帝发丧,魏明帝正禅陵尊号,一时达礼,千古所称,况朕久事前朝,常参大政,虽迁虞事夏,见夺于群情,而四海九州,咸知予夙志。宜令所司择日为故主举哀,仍备山陵葬礼。”

接下来,官员们上奏说,皇帝为前朝皇帝举哀那天,要穿素服,戴孝,穿深衣,系丧带等等。仪式结束后,要停朝七天,市面上禁止演奏音乐。文武百官都要穿孝服,每天去太平宫祭奠,三天后停止,七天后脱去孝服。等到下葬那天,再穿上普通的衣服,乘车出城,然后脱去孝服。皇帝同意了这个方案。 公元947年,李筠被任命为滑州节度使,也是代理的。王峻升任同平章事,李洪义正式成为宋州节度使,也升任同平章事。陈观升任左散骑常侍,王溥升任左谏议大夫,两人都兼任枢密院直学士。郑仁诲升任客省使,向训升任宫苑使。

北京留守刘崇派人送信给刘赟,让他回封地去。皇帝回信说:“我以前在澶州的时候,军中推举我当皇帝,我之前已经派李光美去见你了,他应该把情况都告诉你了,更何况消息早就传遍天下。你之前在宋州驻扎,我让你来京城,不用担心,我会安排好你的。你在那边安心,只要你全力支持我,就不用担心别的,我会封你为王,让你镇守北门,给你铁券丹书,保证不会亏待你。其他事情,就让来人告诉你吧。” 皇帝还派人出使契丹。之前,契丹的永康王乌裕入侵邢州、赵州,攻陷内丘,后来因为战死很多,又赶上月食,军中出现很多怪异现象,契丹王不敢深入,就撤兵了,派人向汉隐帝求和。 契丹使者到边境时,正好赶上朝廷发生政变,皇帝平定京城后,回到澶州,正好遇到契丹使者,就让他们进京了。现在,皇帝派人送契丹使者回去,还写信解释了政变的原因,并送给了乌裕一套金酒器和一条玉带。晋州节度使王晏杀害了行军司马徐建,因为徐建与河东有联系。

这一天,高行周升任尚书令,职位可真高啊!还有审琦封南阳王,符彦卿封淮阳王,王殷也加官进爵,当上了邺都留守,继续带兵。

第二天,皇帝去太平宫,给汉隐帝办丧事,百官都按规矩陪着。可就在这天,徐州那边,巩廷美和杨温带头造反,不听朝廷的命令。皇帝立马派新任节度使王彦超带兵去平叛,还给那些造反的家伙写了封信。皇帝还给刘赟写信说:“我念你忠心耿耿,就别追究你的责任了,等新节度使进城,我会安排好一切,你再慢慢跟我解释吧。”

丁丑日,荆南的高保融上奏说:去年十一月,马希萼攻破了潭州;十二月十八日,他把马希广给杀了;十九日,马希萼自称天策上将军、武平静江宁远等军节度使、嗣楚王,这口气可真大!

戊寅日,湘阴公去世了。己卯日,朝廷任命冯道为中书令、宏文馆大学士;窦贞固当了侍中,还负责修国史;苏禹珪当了守司空,继续当平章事;李彝兴封陇西郡王,高保融封渤海郡王,冯晖封陈留郡王;白文珂、慕容彦超、赵晖都加了兼中书令的头衔。皇帝下令王彦超带兵攻打徐州。

庚辰日,朝廷追封杨邠为恒农郡王,史宏肇为郑王,王章为郎琊郡王,算是给他们身后留个好名声吧。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收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 “是日,诏曰:” 只是一个开头,后面需要有具体的诏书内容才能进行翻译。

我一个卑微的人,竟然被推举到王公大臣之上,我担心自己德行不够,常常忧心忡忡,哪敢只顾自己享受,不顾百姓疾苦呢?道理还没完全贯通,就不知道节制,这怎么行?与其浪费钱财,劳民伤财,不如节俭克制自己。之前发布的赦令,我已经把我的想法都写进去了。宫里用的衣物用品,我都已经减少了;那些珍奇的贡品,也都停止进贡了。但还有没说全的,我得再详细列举一下。

全国各州府以前进贡的各种山珍海味,都应该减少。比如两浙进贡的细酒、海味、姜瓜;湖南进贡的枕子茶、乳糖、白沙糖、橄榄子;镇州进贡的高粱米、水梨;易州、定州进贡的粟子;河东进贡的白沙梨、米粉、绿豆粉、玉屑巩子面;永兴御田进贡的红粳米、新大麦面;兴平进贡的苏粟子;华州进贡的麝香、羚羊角、熊胆、獭肝、朱柿、熊白;河中进贡的树红枣、五味子、轻餳;同州进贡的石敖饼;晋州、绛州进贡的葡萄、黄消梨;陕府进贡的凤栖梨;襄州进贡的紫姜、新笋、橘子;安州进贡的折粳米、糟味;青州进贡的水梨;河阳进贡的各种杂果;许州进贡的御李子;郑州进贡的新笋、鹅梨;怀州进贡的寒食杏仁;申州进贡的蘘荷;亳州进贡的萆薢;沿淮州郡进贡的淮白鱼……这些东西,虽然都是当地的土特产,但也是从老百姓手里收上来的,免不了麻烦,而且还很浪费。更别说运输途中的人力物力消耗了,这些东西堆积在官府里,根本没啥用!以后这些东西都不用再进贡了。各州府以前进贡的其它吃食,如果我没说到的,也请上奏说明,看看能不能停止进贡。

皇上又下令,让朝中所有文武官员都上书建议,凡是能利国利民的好主意,赶紧上报上来。 (《通鉴》:诏曰:朕生长军旅,不亲学问,未知治天下之道。文武官有益国利民之术,各具封事以闻,咸宜直书其事,勿事辞藻。) 皇上这是说,自己从小在军营长大,没怎么好好学习,不懂得怎么治理国家,希望大臣们能积极献策,直接写出建议,别搞那些华丽的辞藻。

接下来几天,皇上连续给好多官员升官。辛巳日,镇州的武行德、晋州的王晏、相州的张彦成、潞州的常思、邠州的候章,都升任了兼侍中; 郭崇,之前是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果州防御使、检校太保,现在升任洋州节度使、检校太傅,继续管着军队;曹英,之前是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岳州防御使,现在升任利州节度使、检校太傅,也继续管着军队。

癸未日,泾州的史懿、延州的高允权、沧州的王景、永兴的郭从义、定州的孙方简也升任了兼侍中; 鄜州的杨信、同州的薛怀让、贝州的王继宏则升任了同平章事。乙酉日,华州的王饶、河中的扈彦珂、邓州的折从阮、邢州的刘词都升任了同平章事。丙戌日,皇上去了西庄行宫。 这天,潞州那边传来消息,说是收到了石会关守将王延美送来的报告,说河东的刘崇在正月十六号称帝了。

丁亥日,皇上又任命李洪义为宋州节度使,还让他兼任同平章事;何福进升任许州节度使,加封检校太傅;李筠升任滑州节度使,加封检校太保。戊子日,有人向皇上建议,按照赦书上的规定,晋王和汉王的后代应该被封为二王,而唐朝五庙的次祀应该取消。皇上同意了。庚寅日,宗正寺又建议,按照晋朝和汉朝的旧例,把汉朝七庙的神主迁到升平宫,举行次享的仪式,并由汉朝宗室子弟来行三献礼。皇上也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