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福六年秋天七月初一,皇帝在崇元殿上朝。第二天,升陈州为防御使的级别。第三天,把以前的邓州节度使焦方调到贝州当节度使。第四天,泾州报告说,西凉府留后李文谦今年二月四号把自己关在家里烧死了,他们派人送来了三部族蕃书。然后,把三司使刘审交调到陈州当防御使。第五天,把以前的郓州节度使赵在礼调到许州当节度使,把以前的邺都留守、广晋尹高行周调到河南当尹,兼任西都留守。皇帝下令把拱辰、威和、内直等军合并改名为兴顺军。第六天,让宣徽使、代理西京留守张从恩负责三司的事务。第十一天,把邺都留守兼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广晋尹刘知远调到太原当尹,兼任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同时把辽州、沁州划归河东管辖。把北京留守李德珫调到广晋当尹,兼任邺都留守;把昭义节度使马全节调到邢州当节度使,还升他为同平章事。第十六天,皇帝下令:以后各路行军副使,不准推荐自己的亲戚朋友当殿直供奉官。第二十一天,把以前的陕州节度使李从敏调到昭义军当节度使,把陕州节度使景延广调到河阳三城当节度使,兼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把河阳节度使石赟调到陕州当节度使。第二十四天,突厥派使者来朝贡。把遥领寿州忠正军节度使兼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李怀忠调到同州当节度使,让宣徽北院使李守贞遥领忠正军节度使、侍卫马军指挥使。第二十六天,皇帝下诏书,说八月五日要暂时去邺都一趟,沿途的吃住费用要准备好,相关部门要安排好官物,州县不能向百姓摊派。第二十八天,把右谏议大夫赵远升为中书舍人,吏部郎中郑受益升为右谏议大夫,刑部郎中殷鹏升为水部郎中,兼任知制诰。
接下来是关于人员任免和调动的具体情况。皇帝下令,陈州升格为防御使。焦方调任贝州节度使,刘审交接替他成为陈州防御使。赵在礼调任许州节度使,高行周成为河南尹兼西都留守。几个军队合并成兴顺军,张从恩负责三司。刘知远升任太原尹、北京留守和河东节度使,同时辽州、沁州划归河东管辖。李德珫接替刘知远成为邺都留守,马全节升任邢州节度使并加官同平章事。
皇帝还下令禁止各路行军副使推荐亲戚当官。李从敏、景延广和石赟三人分别调任昭义军节度使、河阳三城节度使和陕州节度使。突厥来朝贡,李怀忠和李守贞也进行了职务调整。皇帝计划八月五日去邺都,并下令沿途做好准备,禁止向百姓摊派。最后,赵远、郑受益和殷鹏三人也得到了升迁。
八月初一,戊子日,皇上任命皇子开封尹、郑王重贵为东京留守,让天平军节度使兼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杜重威当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宣徽南院使张从恩当东京内外兵马都监。 还把奉德马军改名叫护圣军。 然后呢,皇上允许文武百官不用来东京朝拜,直接去邺都就行,方便点。
壬辰日,皇上的队伍就从东京出发了。 己亥日,到了邺都,金吾六军仪仗队排得整整齐齐的,迎接皇上进城。 皇上还把原来的澶州改名叫德清军。 接着,皇上任命内客省使刘遂清当宣徽北院使,还让他管着三司(财政部门)。
壬寅日,皇上发布了一道大赦令: “从天福六年八月十五日凌晨之前犯的各种罪行,只要是以前大赦没包括的,现在全部赦免! 那些持械抢劫杀人犯,也免罪,但要发配到边远地区,由当地军队管着; 贪污受贿的,虽然免罪,但以后不能再当官; 那些流放的犯人,全部释放; 被降职还没来得及调任或者已经调任的官员,根据情况重新安排职位;天福五年年底之前的欠税,全部免除。 当初在河东起义和收复邺都、汜水作战有功的将校,都加官进爵,死了的也追赠官职。 从东京到邺都沿途,因为皇上出行受损的田地庄稼,按面积免除今年的租税。 邺都管辖范围内,以前潜龙时期在职的官员,也加官进爵;八十岁以上的老人,都授予上佐官的官职; 全国老百姓都可以自己铸造农具; 逃亡山林的,招安回来务农;一百天内不回来的,再按原来的罪名处罚。 唐朝梁国公狄仁杰,追赠官职。天福三年以前,在败阙场院当差,没有家产的官员,全部免职,免除罪责,以后也不再任用。 民间高利贷,利息超过本金一倍的,全部免除,放贷的人不在此限。”
丁未日,皇上又任命客省使、将作监丁知浚为内客省使,引进使、鸿胪卿王景崇为客省使,殿中监、判四方馆事刘政恩为引进使。
壬子日,皇上把邺都皇城南门应天门改名叫乾明门,大明馆改名叫都亭驿。
甲寅日,皇上派光禄卿张澄、国子博士谢攀出使高丽,进行册封仪式。
九月初几,阎至升职了,当上了吏部侍郎。哎,没几天,滑州河就决堤了,洪水东流,老百姓带着一家老小逃到高地上,被困住了,饿死的可不少。 之后,钱元璙被封为彭城郡王,他弟弟钱元懿也升官了,当了检校太师。 然后呢,派杨彦询去契丹当使者,带去了好多礼物。吐蕃也派人来进贡了。 晚上,天空中还出现了一颗彗星,足足有两丈多长,尾巴还穿过天市垣,一个月后才消失。兖州那边也来报,说洪水从西边来,把庄稼都冲坏了。
十月初一,派了四个人去滑州、濮州、郓州、澶州看看水灾和庄稼的情况。 之后,把胡梁度月城改名叫大通军,浮桥改名叫大通桥。 皇帝又追赠狄仁杰为太师。
十一月初几,郑王夫人张氏去世了。福州王延羲送来了礼物。 然后,派人去册封吴越王钱元瓘。 接着,王松升任尚书右丞,王易简当了御史中丞,张昭远当了兵部侍郎,田敏兼任户部侍郎。 皇太后和皇后从东京回来了。 又派人去册封闽王王延羲。 太子少傅王权去世了,追赠左仆射。 襄州的安从造反了,朝廷派高行周带兵去平叛,宋彦筠当副将,张从恩监军。
十二月第一天,丙戌日,皇帝把东京留守兼开封尹、郑王重贵升职为广晋尹,还封他为齐王;同时,把邺都留守兼广晋尹李德珫调任开封尹,兼任东京留守。 这可真是官场大调整啊!
南边的军队传来捷报,十一月二十七日,武德使焦继勋和先锋都指挥使郭金海他们在唐州南部,跟安从进的贼军一万多人遭遇了,结果大获全胜! 《宋史·陈思让传》里也记载了这件事:思让作为先锋右厢都监,跟着焦继勋出征,在唐州花山下跟安从进的军队交战,迅速出击,大败敌军。 这次战斗,他们还活捉了安从进的衙内都指挥使安宏义,缴获了山南东道的印信,安从进本人则只身逃跑了。
第二天,丁亥日,皇帝下令让襄州行营都部署高行周暂时代理襄州军州的事务。 同一天,镇州节度使安重荣造反,带兵攻打京城! 皇帝赶紧任命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杜重威为北面行营招讨使,带兵去平叛,还让邢州节度使马全节当副手,以前贝州节度使王周当马步军都虞候。 这架势,是要跟安重荣好好干一场了!
癸巳日,武德使焦继勋又报捷,说安从进派他弟弟安从贵带了一千兵去抓接均州刺史蔡行遇,结果焦继勋带兵反杀,消灭了贼军七百多人,还活捉了安从贵,砍了他的双手,再把他放回城里。 这招狠啊!
戊戌日,皇帝把皇子重睿升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 这皇子也是步步高升啊!
己亥日,北面战场传来好消息,十三日下午未时,在宗城县西南,大军大败镇州贼军,杀了敌人一万五千人,剩下的逃进了宗城县。 当天夜里三更,宗城县城也被攻破了,前深州刺史史虔武自己捆绑起来投降了。 这次大胜,缴获马三千匹,绢三万匹,其他物资更是堆积如山!安重荣本人则逃跑了。 当天,朝中百官都来祝贺胜利。
癸卯日,皇帝下令剥夺安从进和安重荣的官爵。 右金吾上将军苌从简去世了,朝廷因此停朝一天,并追赠他太师的职位。 乙巳日,天下兵马都元帅、守尚书令、吴越国王钱元瓘去世了,朝廷停朝三天,追谥为文穆王。 同一天,皇帝还在后苑练习射箭,所有高级将领都参加了,皇帝还赏赐了大家礼物。
丁未日,南面行营都部署高行周报捷,说这个月十三日,他的军队到达襄州城下,已经有二千名敌军投降。 皇帝下令,投降的骑兵部队名为“彰圣军”,步兵部队名为“归顺军”。
庚戌日,皇帝任命代理吴越国事的钱宏佐为起复镇军大将军、检校太师、兼中书令、杭州越州大都督、镇海镇东等军节度使,并封他为吴越国王。
壬子日,杜重威率领大军到达镇州城下,准备决战了!
天福七年正月初一,皇帝没上朝,因为要打仗嘛。正月初五,把李锴提拔成少府监。北面招讨使杜重威上奏说,正月初二收复了镇州,安重荣的人头也送来了。皇帝在乾明楼上宣读捷报,然后把大理卿给杀了,示众,满朝文武都来祝贺。顺便还大赦了广晋府的囚犯。《辽史》上记载说,正月初四,晋国把安重荣的头送来了,皇上本来想亲自去讨伐安重荣的,这下也就算了。
正月初八,皇帝追封三位皇弟:先皇弟沂州马步军都指挥使,追封为福王,追赠太傅、太尉;先皇弟检校太子宾客,追封为通王,追赠太傅、太尉;先皇弟彰圣右第三军都指挥使、长州刺史,追封为广王,追赠大傅、太尉。正月初九,又追封了五位皇子:先皇子右卫将军,追封为虢王,追赠太保、太傅;先皇子权东京留守、河南尹,追封为寿王,追赠太傅、太尉;先皇子皇城副使,追封为郯王,追赠太保、太傅;先皇子河阳节度使,追封为沂王,追赠太尉、太师;先皇子左金吾卫将军,追封为夔王,追赠太保、太傅。正月十日,把镇州改名叫恒州,成德军改名叫顺国军。
正月十三,赵莹升任侍中;杨光远加封食邑,还改了个功臣名号;桑维翰加封检校太保;刘知远加封兼侍中;杜重威升任恒州顺国军节度使,还加封兼侍中;齐王重贵也加封兼侍中;侯益加封特进,还增加了食邑。正月十四,孟承诲当了太府卿。正月十五,安叔千调任邢州节度使;马全节调任定州节度使;王庭胤调任沧州节度使;杨彦询调任华州节度使。参与收复恒州的将士们都得到了升迁。正月十七,契丹派使者来朝贡。这天是元宵节,京城里大街小巷、寺庙都挂起了灯笼,皇帝还特意去乾明门看灯,半夜才回宫。正月十九,丁审琦、安审徽、石赟都加官进爵。正月二十二,契丹又派使者来朝贡。景延广加封检校太尉,调任郓州节度使,原来的职务不变;王周调任河阳节度使,加封检校太保。正月二十六,窦贞固升任门下侍郎,边归谠升任比部郎中,兼知制诰。正月三十一,王周调任泾州节度使,王钦祚升任殿中监。
二月初几,皇帝的妹妹清平公主被封为卫国长公主,真是喜事一桩! 这时候,契丹国派使臣来咱们大宋联姻。 过了几天,皇帝在武德殿设宴款待契丹使臣,新恒州节度使杜重威以下,各军副兵马使以上的大臣们都参加了宴会,皇帝还赏赐了不少东西,级别越高赏赐越多。 同一天,皇帝任命曹州防御使何建为延州留后。 泾州那边传来消息,押牙陈延晖奉着圣旨去西凉府,西凉府的都指挥使他们居然请求让陈延晖当节度使,这可真是让人意外啊! 再过了几天,宰相李崧的母亲去世了,他因为守孝而离职,现在皇帝又让他重新上任了。 延州的那些蛮夷又造反了,同州和鄜州赶紧派兵去平叛,很快就平定了。 之后,皇帝下令说,邓州、唐州、随州、郢州这几个地方,有很多荒地,应该让老百姓方便地去开垦,并且免除他们五年的赋税,鼓励大家好好种地。
三月初几,兵部尚书韩恽去世了,令人惋惜。 紧接着,皇帝派前齐州防御使宋光邺和翰林茶酒使张言出使契丹。 之后,皇帝下令让朝中大臣们去各寺庙道观祈雨,这年头,雨水可是关系到百姓的收成啊。 皇后妹妹,也就是契丹枢密使赵延寿的妻子,燕国长公主,在幽州去世了,皇帝在宫外举行了隆重的哀悼仪式。 滑州节度使兼驸马都尉史匡翰也去世了,皇帝下令停朝一天,并追赠他太保的爵位。 皇帝还下令,唐州湖阳县蓼山的神祠,赐名为“蓼山显顺之神”。 又过了几天,皇帝任命晋昌军节度使安审琦为河中节度使,以前亳州防御使王令温为贝州节度使。 皇帝还赏赐了宰相李崧一辆白藤肩舆,这是因为李崧重新上任的缘故。 之后,皇帝又调整了一批节度使的人事安排:晋州节度使皇甫遇调任河阳节度使;寿州节度使兼侍卫步马军指挥使李守贞调任滑州节度使;夔州节度使兼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郭谨调任相州节度使。 这些人调动之后,仍然负责各自的军队。 最后,宰相们也去寺庙道观祈雨,希望老天爷能赶紧降雨。
闰月,丙戌这天,司徒诩升职了,当上了右谏议大夫。戊子这天,兖州节度使桑维翰又升官了,还被封为开国公。庚寅这天,何建接替了延州留后的位置,成了延州节度使;刘政恩也升职了,当上了太子詹事。壬辰这天,宋州节度使安彦威报告说,修缮滑州黄河的工程完成了。皇帝下令,在黄河决口的地方修建碑庙,以示纪念。
丙申这天,周密调任晋州节度使,符彦卿接替他当了鄜州节度使。壬寅这天,皇帝下令,所有官员每五天就要轮流值班一次,每天要安排两个人,把他们看到的奏报给皇帝。 皇帝还下令改名,把邺都的一些门和宫殿的名字都改了,具体是:宣明门改成朱凤门;武德殿改成视政殿,文思殿改成崇德殿,画堂改成天清殿,寝殿改成乾福殿,这些殿的门也跟着改名;皇城的南门改成乾明门,北门改成元德门,东门改成万春门,西门改成千秋门;罗城的南砖门改成广运门,观音门改成金明门,橙槽门改成清景门,寇氏门改成永芳门,朝臣门改成景风门;大城的南门改成昭明门,观音门改成广义门,北河门改成静安门,魏县门改成应福门,寇氏门改成迎春门,朝城门改成兴仁门,上斗门改成延清门,下斗门改成通远门。
戊申这天,安彦威因为修河有功,被封为邠国公,算是奖励他吧。癸丑这天,泾州节度使王周报告说,前任节度使张彦泽在任期间做了二十六件违法的事,他已经把这些事情都纠正了。皇帝对此表示赞扬。 这年春天,邺都、凤翔、兖州、陕州、汝州、恒州、陈州等地都闹旱灾,而郓州、曹州、澶州、博州、相州、洺州等地则遭受了蝗灾。
四月初一,那天是朔日,皇帝因为日食,所以没上朝。结果那天太阳好好的,一点事都没有,百官都上表祝贺皇帝。皇帝就下令让黄河沿岸的节度使和刺史,都兼管河堤的事务。
过了几天,右谏议大夫郑受益连续上书两次,说张彦泽在泾州当官的时候,违法乱纪,虐待百姓,还把掌书记张式和部下杨洪等人给杀害了,要求彻查张彦泽的罪行。但是,皇帝把奏章都压了下来,没处理。
接着,刑部郎中李涛、张麟,员外郎麻麟、王禧,一起到宫门口上书,弹劾张彦泽的罪行,说得非常恳切。 (《宋史·李涛传》里记载:泾州刺史张彦泽杀了记室张式,还霸占了他的妻子。张式的家人到京城告状,晋祖皇帝因为张彦泽有军功,就放过了他。李涛在宫门口坚持上书,请求依法处置张彦泽。晋祖皇帝召见了他,李涛拿着笏板,跪在地上,声色俱厉地陈述,晋祖皇帝很生气,呵斥他,但李涛依然坚持。晋祖皇帝说:“我和张彦泽有约定,饶他一命。”李涛大声说:“张彦泽私下立的誓约,陛下难道不能食言吗?范延光曾经被赐予铁券,现在又在哪里呢?”晋祖皇帝答不上来,生气地拂袖而去。)
之后,皇帝下旨说:“张彦泽残害部下,剥削百姓,他的恶行传遍四方,很多奏章都指责他。虽然他曾经立过一些小功,朕也念及旧情,但他的罪行实在太严重了。我既要顾及法律,又要顾及他的功劳,所以决定:张彦泽降一级,降低爵位。张式应该追赠官职,张式的父亲张铎、弟弟张守贞、儿子张希范都授予官职。同时,在泾州赏赐十万钱,派人把张式的灵柩和遗体送回老家,并且把张式家以前被收缴的财物都还给他们。对泾州新迁来的百姓,要减免税赋。”第二天,张彦泽被任命为左龙武大将军。 (《宋史·杨昭俭传》记载:杨昭俭和李涛一样,也上书弹劾张彦泽,但没有结果。后来,皇帝下令允许大臣随时上奏,杨昭俭再次上书说:“天子统领天下,事务繁忙,应该重用敢于直言的臣子,弥补不足之处。现在谏官虽然有,但言路不通,好的建议无法到达皇帝的耳朵,而奸邪小人却在皇帝身边蒙蔽圣听。御史台是负责监督和弹劾的机构,有冤屈的人应该得到昭雪,作恶的人应该受到惩罚。陛下自从即位以来,过于宽仁,导致御史台和谏官形同虚设,让节度使们蔑视朝廷法令,残害属下。有人到京城告状,却被送回当地,他们肆意妄为,根本不顾百姓的痛苦。希望陛下下定决心,处死张彦泽,以告慰那些冤死的官员。”)
后来,雄州被废除,改名为昌化军;警州被废除,改名为威肃军,新的军使由本道官员任命。 之前泾州节度使掌书记张式被追赠为尚书虞部郎中,张式的父亲张铎被任命为沁州司马,退休;弟弟张守贞被任命为贝州清河县主簿;儿子张希范被任命为兴元府文学。 皇帝下令让齐王到前河中府节度使康福的府邸,在教坊乐队的演奏下,与前任和现任节度使一起宴会。 前庆州刺史米廷训因为奸污妻子的妹妹,被剥夺官职,流放到麟州。 这个月,有十六个州县发生蝗灾。
五月己亥这天,中书省和门下省一起上奏说:现在正值酷暑,很多事情应该简化。每天早朝百官的起居报备,就让一位宰相带队,负责百官的队列;早朝时,负责转达皇帝旨意的官员就两个人,由他们交给阁门使带进宫,其他官员就跟着大臣们一起退朝,不用再单独谢恩了。凡是文武百官请假、朝见、搬家、婚丧嫁娶、生病以及告辞这些事,都直接在宫门口办理。各路进贡的物品,也不用在殿前排队了,由进贡使直接带到殿前,说一声“某某等进贡”,说完就让进贡使退下。进贡的专使朝见的时候,队伍里排在最前面的人代表大家说话,然后一起进行早朝的起居报备。刺史、行军副使、各路马步军都指挥使以下的官员,派人来京城,也直接在宫门口办理手续。州县官员谢恩的时候,也只要领头的人代表大家说话就行了,不用每人都单独向皇帝汇报。至于供奉官、殿直这些官员,如果当天值班或者需要在殿前列队站岗的,就按照规定参加早朝的起居报备;如果当天不需要值班列队的,就不用每天都参加早朝的起居报备了。这个事情就交给宣徽使去检查,一定要保证井然有序。皇帝同意了这个奏章。当时皇帝身体不太舒服,所以不便于上朝,这也是原因之一。
(《辽史》记载:二月甲午,辽国派使者去晋国,索要叛逃到晋国的吐谷浑人。)(《契丹国志》记载:辽国因为晋国收留了吐谷浑的叛逃者,就派使者去责问晋国,晋高祖因此忧虑成疾。)左威卫上将军卫审去世了,追赠太子少保的官职。乙巳日,尊封皇太妃刘氏为皇太后。(徐无党《五代史记注》记载:她是高祖的生母。)丁未日,工部侍郎韦勋调任刑部侍郎。壬子日,任命左散骑常侍李光廷为秘书监,给事中萧愿为右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曹国珍为给事中,太常卿裴坦为左谏议大夫。这个月,各地纷纷上奏报告发生大水灾的,有五份奏章;报告发生旱灾和蝗灾的,有十八份奏章。
六月初几,那天是丁巳(具体日子),朝廷把兖州节度使桑维翰调到晋昌军当节度使,同时把以前许州节度使安审琦调到兖州当节度使。襄州的都部署高行周上奏说,安审琦手下观察判官李光图出城去求援兵,已经把人送往京城了。
哎,倒霉的事发生了,乙丑日(具体日子),皇帝驾崩了,死在保昌殿,享年五十一岁。按照遗诏,齐王重贵在老皇帝的灵柩前登基,继承皇位。丧事一切照旧例办理,修建陵墓要节俭,军队的事务都由新皇帝处理。
对了,顺便提一句,《通鉴考异》里记载说,《汉高祖实录》里写着:晋高祖病危的时候,召集身边的大臣说:“这天下啊,是明宗的天下,我霸占了这么久。我死了之后,应该把皇位还给许王,这是我的愿望。” 这个说法嘛,我觉得不太可信。
八月,朝廷正式给崔棁皇帝上谥号,叫“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庙号“高祖”。 同年十一月十日庚寅这天,他被葬在了显陵,宰相和凝负责起草了谥册和哀册的文稿。
说起来,高祖年轻的时候,娶了后唐明宗的女儿,宫里的人都叫他“石郎”。 后来他准备在太原起兵,那会儿京城晚上到处是狼,成群结队地跑,甚至跑到皇宫里来。 愍帝(后唐愍帝)被吓得够呛,就命令那些箭法好的侍卫四处抓狼,还专门起了个名字叫“射狼”。 那些侍卫在路上要是碰见别人,就问:“你这是从哪儿来的?” 人家回答:“去看射狼。” 没过多久,高祖就来了。 这“射”和“石”读音相近,是不是巧合呢?
梁朝开平年间,潞州行营使李思安上报说:函关县穰乡的百姓砍树,树倒了,自己裂成两半,里面出现六个字,就像这样写着:“天十四载石进”。 梁朝皇帝把这块木头藏进了军械库,当时谁也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直到高祖即位,有人才解释说:“天”字,把“四”字的两笔加到旁边,就成了“丙”字;“四”字,去掉中间的两笔,加上“十”字,就成了“申”字。 高祖即位的那一年,正是丙申年。“进”就是晋朝的意思,“石”就是石敬瑭的姓。 我仔细查了一下,天祐二十年是癸未年,那一年庄宗建立了后唐,改元同光元年,到清泰三年,是丙申年,晋祖石敬瑭即位,改元天福元年。从癸未到丙申,正好十四年。所以,那块木头上的预言“天十四载石进”,意思是说,从后唐灭亡后十四年,石氏家族将在晋朝兴起,这还不够明白吗?! 那些硬要拆字解谜,非要说成丙申年,那就大错特错了!
史书上说啊,晋祖皇帝在称帝之前,为人沉稳而有毅力。
等到他当了皇帝以后,每天都早起晚睡,勤于政事;他礼贤下士,虚心纳谏;他还学习黄老之学,喜欢清静简朴的生活,穿粗布衣服,穿麻鞋。正因为这样,他才能保住江山社稷,最终得以善终。
但是,他当初为了图谋大事,却向戎狄求援,结果导致猃狁(xǔnyǔn)更加强大,老百姓因此遭受了巨大的灾难。等到他儿子继位后,战争不断,祸乱接连不断,最终导致都城被攻破,全家都被俘虏了。这就好比用海水灭火,结果反而被淹死;又像喝毒酒解渴,最后却丢了性命。他当初的策略实在太糟糕了,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呢!
如果当初他不依靠外族的帮助,而是凭借上天所赋予他的才能,用他的聪明才智去造福百姓,虽然可能比不上古代那些贤明的君王,但也算得上是一位仁慈、恭俭的好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