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行钦,原本是幽州节度使刘守光手下的爱将。刘守光篡夺他父亲的职位时,就派元行钦去攻打大恩山,还让他杀害自己的兄弟们。

公元912年(天祐九年),周德威围攻山州,刘守光被逼得走投无路,就让元行钦到山北去招募兵马,用来支援契丹。当时李存勖还是个将军,在山北攻击元行钦,双方交战,箭都射到李存勖的马鞍上了,后来李存勖凭借强大的兵力逼得元行钦投降。李存勖觉得他很勇敢,就奏请朝廷把他收为义子,后来又带他一起征战,对他恩宠有加。元行钦每次临阵作战,抓获俘虏,总能有所斩获,他的名字在军中很有名。

李存勖称帝后,东边平定了赵州和魏州,挑选精兵强将放在自己麾下,于是就向李存勖索要元行钦。李存勖没办法,只好把他送了过去。当时有个散指挥都头,职位叫做“散员”,李存勖就让元行钦担任都部署,还赐给他姓氏,叫李绍荣。李存勖喜欢打仗,非常勇敢,一到战场上,要是遇到紧急情况,元行钦总是挺身而出,冲锋陷阵,保护他。

有一次,李存勖在德胜安营扎寨,和汴军在潘张交战,我军处于劣势,很多士兵都溃逃了。李存勖只带着三四个骑兵逃回来,结果被汴军几百骑兵包围,用长矛攻击他,情况危急万分。元行钦认出李存勖的旗帜,立刻策马飞奔过去,挥舞宝剑,砍断两支长矛,斩杀一名敌军,汴军这才解围,护送李存勖回到宫中。李存勖感动得流下眼泪,说:“富贵荣华,我都要和你一起分享!”从此以后,元行钦的宠信超过了所有将领,官至检校太傅、忻州刺史。后来李存勖平定梁朝,又任命他为武宁军节度使。

有一次宫中举行宴会,群臣和宰相都参加了,元行钦当时官职是保傅,只能在地上铺张褥子坐着。酒喝得正酣,乐声奏响,李存勖开始讲述自己过去的战斗经历,他环顾左右,问道:“绍荣在哪里?”负责的人奏报道:“根据圣旨,宰相和群臣都参加了宴会,绍荣是散官,殿上没有他的座位。”李存勖听了很不高兴,宴会也因此不欢而散。第二天,李存勖就提拔元行钦为同平章事,从此以后,就不再在内殿宴请百官了,只宴请武臣。

三年过去了,行钦的老婆死了。那时候,庄宗特别喜欢一个宫女,还生了皇子,刘皇后心里很不爽。正好行钦来侍奉庄宗,庄宗就问他:“绍荣啊,你老婆死了,打算再娶一个吗?我给你准备些钱财。”皇后指着那个她讨厌的宫女对庄宗说:“皇上您这么疼爱绍荣,不如就让他娶这个宫女吧。”庄宗不好拒绝皇后的请求,就稍微答应了。皇后立刻让行钦去谢恩,行钦还没退出去呢,庄宗就坐轿子走了。庄宗心里很不高兴,装病好几天,这事儿就算过去了,也没办法。

后来贝州军队造反,赵在礼攻打魏州,庄宗正要选将领,皇后说:“这种小事不用派大将,让绍荣去指挥一下就行了。”于是就让行钦当了邺都行营招抚使,带两千骑兵去讨伐。到了邺城,攻打不下,就退守澶州。没过多久,各地的军队陆续集结,又向邺城南面进军。等到明宗当了主帅,带兵到达邺城,行钦去军营拜见,起身的时候,两次不小心喊了“万岁”,明宗吓了一跳,赶紧制止了他。

后来明宗在城西扎营,行钦在城南扎营。三月初八晚上,明宗被叛军逼得很紧,只有行钦的军队纹丝不动,严阵以待。明宗偷偷派张虔钊去行钦的营地,嘱咐他说:“你一定要坚守营地别动,咱们合计一下一起消灭叛军,千万别搞错,别犹豫。”行钦不听,带着一万步骑丢盔弃甲跑了。他自己也知道做错了,就退守卫州,还诬告明宗说:“镇守的军队已经投降叛军了,根本没为国家出力。”明宗被逼出邺城后,赶紧派人快马加鞭上奏章,说明情况,说:“臣暂时在附近的郡县观望一下情况。”庄宗看完奏章后,恍然大悟说:“我知道绍荣是在胡说八道!”于是就派白从训和明宗的儿子李继璟去军前,想见见明宗,结果行钦在路上扣押了李继璟。

明宗上奏的军情,都被行钦扣押下来没送达,所以十几天的时间,消息完全中断。等到庄宗出兵成皋,知道明宗在黎阳,又派李继璟过河去召明宗,行钦就把李继璟杀了,还劝说军队班师回朝。四月初一,庄宗死了,行钦带着皇后和存渥,带着七百骑兵从子门出城,想逃到河中投奔存霸,路上部下都散了,只剩下几个人跟着他。四月初四,到了平陆县界,被老百姓抓住了,县令裴进打断他的腿,用囚车把他送到了明宗那里。明宗即位后,下令剥夺行钦的官职爵位,在洛阳把他杀了。

夏鲁奇,字邦杰,是青州人。一开始他在宣武军当个小军官,跟上司处不来,就跑到庄宗那儿去了,被任命为护卫指挥使。

跟着周德威去攻打幽州的时候,燕国的将领单廷珪和元行钦,当时都号称很勇猛,夏鲁奇跟他们打仗,两人谁也奈何不了谁,双方士兵都放下武器在一旁看热闹。幽州攻下来了,夏鲁奇的功劳最大。

后来梁国的将领刘鄩在洹水边扎营,庄宗带兵深入敌境,刘鄩在魏县西南的芦苇荡里设下埋伏。庄宗身边只有不到一千骑兵,而汴州人埋伏的兵马却有一万多,突然杀出来,把庄宗围了好几层。夏鲁奇跟王门关、乌德儿他们拼命作战,从中午打到下午,这时李存审的军队才赶到解围。夏鲁奇拿着枪扛着剑,独自保护庄宗,亲手杀了一百多人。乌德儿他们都被抓了,夏鲁奇身上也伤痕累累。从那以后,庄宗对他特别看重,提拔他做了磁州刺史。

中都之战,汴州军队大败,夏鲁奇看见了王彦章,认出了他,就一个人骑马追上去,枪指着他的脖子;王彦章回头一看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然后就被夏鲁奇抓起来献给了庄宗。庄宗很欣赏他,赏了他一千匹绢。 《九国志·赵庭隐传》里记载:王彦章守中都的时候,赵庭隐在他军中。王彦章战败后,赵庭隐被庄宗抓住了,正要杀了他,大将夏鲁奇说:“这个人虽然矮小,但是能用。”于是就放了他。

梁朝灭亡后,夏鲁奇被任命为郑州防御使。四年后,又升任河阳节度使。天成年间初期,调任许州,加封同平章事。

鲁奇这个人啊,忠义两全,而且特别懂治理地方的那些事儿,老百姓都爱戴他。后来他调到许田去上任,孟州的老百姓,成千上万的人堵住路,甚至把车轮都压坏了,五天五夜都不让走。当地父老还跑到京城去请求朝廷留下他,唐明宗皇帝只好派使者去劝他,他才肯离开孟州。后来唐明宗要讨伐荆南,鲁奇当了副招讨使,没过多久,他又调到遂州去了。 《九国志·李仁罕传》里记载:夏鲁奇奉朝廷的命令,整顿军队,准备进攻蜀地,孟知祥和董璋却先下手为强,想先拿下鲁奇,还让李仁罕去攻打遂州。

董璋叛乱,跟孟知祥一起攻打遂州,结果鲁奇的援军被断了,弹尽粮绝,没办法了。《九国志·李肇传》里写:蜀军围困夏鲁奇在遂州,唐朝军队来救援,但剑门关没守住,李肇带兵去普安阻击,唐军才没法前进。最后,鲁奇自刎而死,那年他才四十九岁。皇帝听说他死了,哭得特别伤心,还重重地赏赐了他的家人,追封他为太师、齐国公。

姚洪,原本是梁朝一个小小的校尉。在梁朝的时候,他跟着董璋做事。长兴年间,他带了一千兵去阆州驻守。董璋叛乱,带兵攻打阆州,偷偷派人去劝降姚洪,但姚洪因为忠义,坚决拒绝了。董璋攻城,姚洪拼死抵抗了三天,等到弹尽粮绝,城破被抓了。董璋对姚洪说:“你以前也是个厉害的家伙,是我提拔你到这个位置的;我写信劝降你,还放在你旁边,你为什么这么辜负我?”姚洪破口大骂:“你这老贼,你是天子派来镇守一方的,为什么要造反!你都背叛了皇帝,我跟你有什么恩情,还说辜负你!你以前是李七郎的奴才,给他扫马粪,能吃上一块剩肉就感激涕零,现在天子把土地交给你,让你当了诸侯,你却拉帮结派,想反咬一口。你本来就是个奴才,没脸没皮;我可是个忠义之士,做不出这种事!我可以为天子而死,但绝对不会跟你们这些奴才苟且偷生!”董璋大怒,命令十个士兵,用刀割他的肉,在前面烧着大锅,要把他煮了吃。姚洪一直骂到死,唐明宗皇帝听说后,哭着下泪,把姚洪的两个儿子安排在近卫军,还给了他们很多赏赐。

李严,幽州人,原名叫李让坤。他一开始在燕国做官,当过刺史。他博览群书,骑射都很厉害,口才极好,还会很多技艺,一心想建功立业。唐昭宗同光年间,他当上了客省使。奉命出使蜀地,见到王衍后,按照使者的礼仪,在笏板上详细叙述了后唐庄宗统一中原的功绩,其中最精彩的两句是:“才过汶水,缚王彦章于马前;旋及夷门,斩朱友贞于楼上。”李严的声音清脆响亮,蜀地的人听得都愣住了。

当时蜀国的伪枢密使宋光嗣请李严去赴宴,借机向他打听一些事情。李严回答说:“我们皇上前年四月在邺宫登基,当月就攻下了郓州。十月初四,皇上亲率大军攻破了后梁的中都,乘胜追击,最终消灭了汴梁的叛贼。虽然伪梁当时还有三十万军队,还有不少谋臣猛将,但最终都投降了。我们国家的势力西到甘肃、凉州,东到海外,南到闽浙,北到幽州。各地的诸侯王都争着来称臣纳贡,国库充盈。吴国是咱们以前的老臣,岐国的那些老臣也派儿子来侍奉皇上,表示臣服。淮南、海陵的君主都卑躬屈膝地进贡,湖湘、荆楚、杭州、越州、瓯州、闽地,各种珍奇异宝,每月都源源不断地送来。我们皇上以德服人,又以武力震慑宵小,顺从的就施以恩惠,反抗的就用武力征服,天下都归顺了,大一统指日可待。”

宋光嗣说:“这些我都没听说过,只是岐国的宋公,和我家有姻亲关系,我看他这个人反复无常,专横跋扈,实在靠不住。听说契丹部族最近势力越来越强,大国对此难道不担心吗?”李严说:“你说契丹强盛,能比得上以前的伪梁吗?”宋光嗣说:“比伪梁差一些。”李严说:“我们国家把契丹看作是跳蚤虱子一样,因为他们对我们没什么危害,根本不值得我们去理会。我们有强大的军队遍布天下,对付他们根本不需要动用一郡的兵力,一个校尉的军队,就能把他们斩首示众,全部抓来当奴隶。只是因为契丹是天生的少数民族,所以我们暂时不管他们,他们不在我们九州的范围之内,我们也不想穷兵黩武。”宋光嗣听了李严的分析,既害怕又佩服他。

当时王衍治理蜀国很糟糕,李严知道蜀国可以攻取,于是回国后向朝廷做了详细的汇报,所以平定蜀地的计划,最初就是李严提出来的。

郭崇韬带兵出发那一天,任命严先生为三川招抚使。严先生和先锋使康延孝带着五千兵马,走在军队前面开路,有时候用言语劝降,有时候用武力震慑,大军还没到,沿途的城池就纷纷投降了。康延孝在汉州的时候,给王衍写信说:“可以先请李司空过来,我马上就打开城门投降。”大家都觉得平定蜀地的计策是从严先生开始的。王衍用甜言蜜语,想诱骗严先生来然后杀了他,不想让他去。严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立刻骑马赶往益州。王衍在母亲面前接见了严先生,拿母亲和妻子做人质。当天,王衍就派蜀地使者欧阳彬去拜见魏王王继岌。蜀地平定后班师回朝,正赶上明宗皇帝即位,严先生被提升为泗州防御使兼客省使。长兴年间初期,安重诲想控制两川,严先生就请求担任西川兵马都监,想施展自己的才能。孟知祥看穿了他的心思,等他到了之后,就把他抓起来杀了。(《九国志·王彦铢传》记载:李严担任监军的时候,暗中怀有异心,孟知祥数落了他的罪过,命令王彦铢把他捉拿斩杀,严先生的部下没有人敢动。)后来追赠他为太保。

严先生的母亲是一位贤明有远见的妇女。当初,严先生要前往蜀地的时候,他母亲说:“你以前就提出了攻打蜀地的计策,现在又要去蜀地,恐怕是要死在蜀地人的手里报仇了!我们母子就此永别吧!”后来果然应验了她的预言。

李仁矩啊,本来是明宗当藩王的时候手下的小兵。明宗当上皇帝后,记着他以前鞍前马后的辛苦,提拔他做了内廷的官员。后来又得到了安重诲的照顾,所以几年时间就升到了客省使、左卫大将军这么高的职位。

天成年间,他奉命出使东川,董璋摆了宴席请他。结果李仁矩贪恋馆舍的舒适,跟歌女们喝酒作乐,太阳都晒屁股了还没去,把董璋气得够呛,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从那以后,李仁矩就一直记恨着董璋。

长兴初年,董璋在东川那边越来越嚣张跋扈。安重诲就建议让李仁矩去当阆州节度使,暗中监视董璋的举动,看看他有没有反叛的迹象。当时很多人觉得这个安排不妥当。

李仁矩到了阆州后,就暗中侦察董璋的行动,然后把情况歪曲了上报朝廷。阆州地处偏远,朝廷根本不知道真实情况,反而激怒了董璋,让他彻底反了,这都是李仁矩一手造成的。

长兴元年冬天十月,董璋带着他的爪牙攻打阆州城。李仁矩召集军官商量是坚守还是出战,大家都说:“董璋早就想造反了,他用钱财收买人心,现在气势正盛,咱们不能跟他硬碰硬,应该坚壁清野,死守城池。要是等个十天半个月的,朝廷大军到了,董璋肯定就退兵了。”李仁矩却说:“蜀地的兵战斗力弱,哪能抵挡得住我们精锐部队!” 于是他命令士兵出城迎战,结果还没交上手就被打败了。 城池很快就被攻破,李仁矩被俘,全家都被董璋杀害了。

康思立,是山西晋阳人。从小就擅长骑射,在唐武宗时期就当了武宗的亲信,担任河东亲骑军使。到了庄宗李存勖继位后,康思立跟着他解了上党的围困,在柏乡打败了梁军,平定了蓟州的叛乱,还在黄河边上打胜仗,战功累累,官职也一路升迁,最后升任检校户部尚书、右突骑指挥使。庄宗即位后,又给他换了个军职,还赐给他“忠勇拱卫功臣”的称号,官至检校尚书右仆射。

天成元年,他被任命为应州刺史,没多久又调到岚州,担任北面诸蕃部族都监。三年后,升任宿州团练使。四年后,又担任昭武军节度使,兼管利巴集等州,还被改赐“耀忠保节功臣”的称号。长兴初年,朝廷出兵讨伐东川节度使董璋,康思立被任命为西面行营军马都指挥使。两年后,他被调到陕州任职。 《通鉴》记载:潞王到了灵宝,康思立计划坚守陕州城,等待康义诚的到来。之前,捧圣率领五百骑兵作为潞王的前锋驻守陕州,到达城下后,他们喊话城上的人说:“禁军十万已经拥戴新皇帝了,你们这点人算什么!只会白白让全城百姓陪葬!”于是捧圣的士兵争先恐后地冲出去迎接潞王,康思立阻止不了,只好也跟着出城迎接。

清泰初年,康思立被调任邢台,官职一路升迁,最终做到检校太傅,被封为会稽郡开国侯。两年后,他回到朝廷担任右神武统军。三年后,他又担任北面行营马军都指挥使。就在这一年的闰十一月,他在军中去世,享年六十三岁。康思立原本是阴山各部族的人,为人忠厚老实,善于安抚将士,明宗李嗣源很器重他,所以在他即位之初,就把他安排到他家乡附近的应州做官。此后,他历任三个郡和三个镇的官职,都得到了百姓的好评。后来,后唐末帝因为康思立年纪大了,把他调到京城担任环卫官职。

等到后唐出兵怀州,因为北方战事不利,后唐末帝就命令康思立统领禁军骑兵前往团柏谷增援。没过多久,杨光远就率领大军投降了太原,康思立因为这件事感到非常愤怒,病情加重,最终去世了。晋高祖李克用即位后,念及他过去的功劳,为他辍朝一日,并追赠他太子少师的职位。

张敬达,字志通,是代州人,小名生铁。他爸爸张审,是个很勇敢的人,曾经在武皇手下当兵,官做到厅直军使,后来在同光年间,死在了战场上。

张敬达从小就擅长骑马射箭,很有名气。后唐庄宗知道这事儿,就让他接替他爸爸的职位。后来在平定河南的战役中立了功,升官做了检校工部尚书。明宗当皇帝后,张敬达又升任捧圣指挥使、检校尚书左仆射。长兴年间,他又调到河东当马步军都指挥使,直接升任检校司徒,还兼任钦州刺史。三年后,他又升任检校太保、应州节度使。四年后,调到云州。

那时候契丹人经常带着他们的部落从黑榆林挎剌泊一直跑到没越泊,说是借用汉朝的地界放牧,吃草。张敬达总是把军队集结在边塞,阻止契丹人的入侵。契丹人因此不敢南下放牧,边境百姓都靠他保护。清泰年间,张敬达从彭门调到平阳镇守,升任检校太傅,还跟着石敬瑭当北面兵马副总管,继续驻守雁门关。

没过多久,后唐庄宗起兵造反,后唐末帝就派张敬达当北面行营都招讨使,让他带兵包围太原,还让定州节度使杨光远当副手。接着,张敬达统领三万大军,在晋安乡安营扎寨。从六月开始,末帝就不断下令催促他攻打太原,张敬达就让人修建长城一样的防御工事,还有云梯、火炮,工匠们都使出浑身解数,把土木工程做到极致。可是,每次督战的官员有点儿意见,就会下暴风骤雨,平地积水好几尺深,城墙和栅栏都塌了,根本围不住太原。

九月,契丹军队来了,张敬达大败,很快就被包围了。后唐庄宗和契丹军队在晋安寨南门外扎营,营地长一百多里,宽五十里,到处都是毡帐,帐篷上挂着铃铛,军队里还有很多狗,用来警戒。营地里要是有人晚上偷偷逃跑,狗叫铃响,跑都跑不掉。

就这样,张敬达和他五万士兵,一万匹马被困住了,到处都是像山一样连绵不断的帐篷,士兵们都吓坏了。一开始,他们砍树枝筛粪便喂马,每天盼着朝廷派兵来救,等马都饿死了,他们就和士兵一起吃马肉。副将杨光远和次将安审琦知道大势已去,劝张敬达赶紧投降保命。

张敬达说:“我受了明宗的恩惠,官做到节度使,皇上把重任交给我,现在却打败仗,心里已经很愧疚了。现在援军就在附近,很快就能雪耻,你们为什么逼我投降?等到实在不行了,你们尽管杀了我,把我的脑袋砍下来投降,也不算晚。”杨光远、安审琦见张敬达主意不定,害怕自己也跟着遭殃,就杀了张敬达投降了。

《契丹国志》记载:杨光远谋杀了张敬达,将领高行周暗中为他准备了防御措施,但张敬达疏于防范,反而把责任推给了杨光远和高行周。清晨,杨光远去拜见张敬达,见他身边没有人,就把他杀了。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最后那个皇帝听说他死了,悲伤了好久好久。契丹首领告诉他的部下和投降的汉人说:“做臣子就应该像他这样!”然后命令部下把他好好安葬了。

晋高祖登基以后,把敬达所有的田地房屋都赏赐给了他的妻儿。当时有人议论说,敬达曾经侍奉过好几个皇帝,多次建立军功,担任边疆州郡长官期间,从没听说过他有什么贪污腐败的行为,后来又长期镇守边关,善于安抚百姓,而且在危难关头能够坚持原则,不苟且偷生,真是近代少有的忠臣啊!晋朝统一全国了,却没能追封他官职,表彰他的功绩,这可不是激励忠臣的好办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