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王李存霸,是唐庄宗李存勖的弟弟,同光三年被封为永王。后来庄宗战败被杀,李存霸也跟着倒霉了。 欧阳修的史书上说,李存霸曾经做过昭义、天平、河中三个地方的节度使,但其实就只是待在京城领俸禄而已。后来赵在礼造反,庄宗就派他去河中镇守。庄宗又跑到汜水,之后又把李存霸调到北京当留守。 《资治通鉴》里记载,李绍荣想逃到河中投奔李存霸,结果军队散了,李存霸也带着一千人马逃到晋阳去了。 书上还说,李存霸到了晋阳,跟着他的兵都逃光了。 没办法,他只好剃了头发穿上僧衣,去求李彦超收留他,说:“我想当个和尚,求您可怜可怜我,给我个容身之处吧!” 结果那些士兵不肯放过他,非要杀了他,李彦超说:“等六相公(指李存勖)来了,再决定怎么办吧!” 可士兵们不听,直接就在府门前的碑下把他杀了。
邕王李存美,也是唐庄宗的弟弟,排行第三,同光三年被封为邕王。庄宗失败后,李存美就失踪了,没人知道他后来怎么样了。《资治通鉴》里只说他因为得了半身不遂的病才躲过一劫,住在晋阳。
薛王李存礼,唐庄宗的弟弟,同光三年被封为薛王。庄宗战败后,他的下落也不得而知。
申王李存渥,是唐庄宗的第四个弟弟。(欧阳修的史书上说,李存渥和李存霸、李存纪都是庄宗同母兄弟。)他也在同光三年被封为申王。庄宗战败后,他和刘皇后一起逃到太原,最后被自己的部下给杀了。《资治通鉴》上记载,李存渥到了晋阳,李彦超没收留他,他就逃到风谷,结果在那里被杀了。
睦王李存乂,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第五个弟弟,在同光三年被封王。 (后面的记载缺失了。)他当过鄜州节度使,后来因为是郭崇韬的女婿,被庄宗杀掉了。《北梦琐言》里是这样说的:庄宗同母异父的弟弟李存乂,因为是郭崇韬的女婿而被处死。在此之前,郭崇韬被杀后,朝野上下都震惊惋惜,议论纷纷。庄宗派宦官去暗中调查,说李存乂在将领们的聚会上为郭崇韬喊冤,言语中充满了怨恨。他还曾在妖术师杨千郎家里喝酒聚会,哭得捶胸顿足。这个杨千郎,是魏州一个地位低下的老百姓,自称从岳父那里学到了墨子的法术,能够驱使鬼怪,戴着帽子就能变出各种食物水果。他还擅长赌博,而且百战百胜,别人手里攥着什么东西,他都能用计谋赢过来。他还说自己会炼丹,能改变人的形态,能打开任何锁。因为这些神奇的本事,他官至尚书郎,还被赐予紫袍,他的妻子出入皇宫,深受皇帝宠信。皇弟李存乂经常在他家寻欢作乐,最后也因此和他一起遭了殃。
通王李存确,是庄宗的第六个弟弟;雅王李存纪,是庄宗的第七个弟弟,他们都在同光三年被封王。庄宗失败后,兄弟俩都被霍彦威杀害了。《梁纪》记载,太祖李克用还有两个儿子叫李廷鸾和李落落;《卢文进传》里说,庄宗还有个弟弟叫李存矩。《薛史宗室传》里都没有这些记载。
魏王继岌是后唐庄宗的儿子。庄宗在魏州称帝后,任命继岌为北都留守;后来把镇州定为北都,又让他继续担任留守。(《五代会要》:三年九月二十三日,封为魏王。)三年后,后唐攻打蜀国,任命继岌为都统,郭崇韬为招讨使。
十月某一天,大军到达凤州,武兴军节度使王承捷率领凤州、兴州、文州、扶州四州投降。几天后,大军到达故镇,康延孝收复了兴州。当时伪蜀主王衍率领五万亲军驻扎在利州,又派三万步骑在三泉阻击唐军。康延孝、李严率领三千精锐骑兵发起攻击,蜀军大败,被斩杀五千人,其余溃逃。王衍听说战败的消息后,丢下利州逃回西川,炸毁了吉柏津的桥梁,乘船逃走。
接着,继岌到达兴州,伪蜀东川节度使宋光葆率领梓州、潼州、剑州、龙州、普州等州投降;武定军节度使王承肇献上洋州、蓬州、壁州三州的印信投降;兴元节度使王宗威献上梁州、开州、通州、渠州、麟州五州的印信投降;阶州刺史王承岳也献上印信;秦州节度使王承休弃城逃跑。继岌经过利州,到达剑州,又到达绵州,王衍派使者送来求降的信。唐军最终进入成都。从出兵洛阳到平定蜀地,只用了七十五天,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大军回师,到达渭南的时候,听说庄宗在洛阳遭遇了兵变。军队溃散,继岌自缢而死。(《太平广记》引《王氏见闻录》云:后唐庄宗巴子魏王继岌伐蜀,回军在道,而有邺都之变。庄宗与刘后命内臣张汉宾赍急诏,所在催魏王归阙。)
庄宗和刘皇后命令内臣张汉宾带着紧急诏书,四处催促魏王回京。张汉宾日夜兼程,在兴元西县遇到了魏王继岌,宣读了诏书。继岌说他的军队正在攻打汉州,康延孝随后就会赶来,他想等康延孝出山后,再一起回朝,张汉宾催促他。这时,有个叫陈岷的军谋,以前在梁朝为官,和张汉宾很熟,私下里问张汉宾:“天子换人了,是谁当了皇帝?”张汉宾脸色严肃地说:“我奉命宣诏给魏王,更何况大军正在行军途中,哪能轻易议论这些事?”陈岷说:“我早就听说了一些消息,所以才斗胆询问。这两天听到风声,新皇帝已经即位了,情况究竟如何?”张汉宾说:“我出发时听说李嗣源渡过了黄河,其他的情况就不知道了。”陈岷说:“魏王殿下最好先暂且停留观望一下形势,不要轻举妄动。”张汉宾因为庄宗的命令很紧急,不敢耽搁,催促继岌继续前进,结果继岌在渭南遇害。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继潼、继嵩、继蟾、继峣这几个,都是庄宗的儿子。同光三年的时候,他们都被封为光禄大夫,检校司徒,但还没来得及正式封王。后来庄宗失败了,这几个人的下落就没人知道了。《清异录》里记载:唐福庆公主嫁给了孟知祥。长兴四年,明宗驾崩,唐朝大乱。庄宗的几个儿子剃了头发,装扮成普通百姓,偷偷地跑到蜀地去了。当时孟知祥刚称帝,他看在唐福庆公主的面子上,对庄宗的这些儿子特别好,给了他们很多东西。
李从璟是明宗的长子,为人忠勇老实,冲锋陷阵,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他跟着庄宗在黄河边打仗,立下了不少战功,庄宗很器重他,让他当了金枪指挥使。后来明宗在魏州被士兵逼迫,庄宗就派李从璟去说:“你父亲为国家立下了大功,忠心孝顺,朕都看在眼里,现在他被乱兵挟持,你去宣我的旨意,别让他们起疑心。”李从璟走到半路,被元行钦给拦住了,又带回了洛阳。庄宗把他的名字改成了李继璟,认他做自己的儿子,又让他去宣旨,但李从璟坚决不去,宁愿死在皇上面前,表明自己的忠心。后来跟着庄宗去汴州,明宗的旧部下大多都逃跑了,身边的人劝李从璟也逃命,但他始终不肯,最后被元行钦杀害了。天成初年,追赠他为太保。
李从荣是明宗的第二个儿子。明宗即位后,天成初年,他被任命为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三年后,调任北京留守,兼任河东节度使。四年后,又调回京城当河南尹。有一天,明宗对安重诲说:“我听说从荣身边的人,假传我的旨意,让他不要接见儒生,说儒生大多懦弱,怕影响他的锐气。我刚知道这事,觉得很震惊。以前我觉得从荣年纪还小,让他去管辖那么大的地方,就先让他多接触儒生,希望他们能辅佐他。现在听说他竟然听信这种奸邪的言论,这可不是我期望看到的啊!”明宗想杀了那些乱传旨意的人,安重诲说:“如果马上处死他们,恐怕会引起更大的麻烦,不如先严厉警告他们。”于是明宗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李从荣喜欢写诗,他和属下高辇等人互相唱和,自认为诗作在当时首屈一指,写了一千多首诗,取名为《紫府集》。
话说,长兴年间,赵从荣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牛气冲天!他让严卫、捧圣步骑两指挥当他府上的衙役,每天上朝都带着几百骑兵浩浩荡荡,出门更是弓箭在手,骑马飞驰,那叫一个威风!
当上大元帅后,他让府里的官员和各地来的文人墨客,都写一篇《檄淮南书》,好显摆显摆他要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当时有人建议给秦王(赵从荣)找个师傅,明宗皇帝问了问身边的大臣,那些大臣见赵从荣权势正盛,不敢反对,就说:“应该给王爷找个师傅。”赵从荣就奏请任命刑部侍郎刘赞为秦王的师傅,又奏请翰林学士崔棁做他元帅府的判官。明宗皇帝说:“翰林学士替我发号施令,这事儿没得商量!”赵从荣很不高兴,回去跟手下人抱怨:“给了我元帅的职位,却不让我自己选人,也没给我个准信儿!”他又奏请任命刑部侍郎任赞,这次总算成功了。
(《宋史·赵上交传》记载:秦王赵从荣开府,兼管军卫,任命赵上交为虞部员外郎,充任六军诸卫的推官。李澣、张沆、鱼崇远当时都是平民,都在秦王府做事,和赵上交关系很好。赵上交后来升官,做了判官。赵从荣为人豪迈,不拘礼法,喜欢跟一些小人物混在一起。赵上交劝他说:“王爷身份尊贵,应该修身养性,才能得到百姓的爱戴。王爷您这样,难道没看到恭世子、戾太子那些事儿吗?”赵从荣一听就生气了,把赵上交赶走了。赵上交后来做了泾州、秦州两镇的节度判官。赵从荣后来出事,他的下属都受到了牵连。)
后来,赵从荣举兵造反,攻打皇宫,结果兵败身死,被废为庶人。
(《资治通鉴·明宗纪》记载:己丑日,明宗皇帝病重,秦王赵从荣去探望,皇帝低着头抬不起头来。淑妃说:“从荣来了。”皇帝没反应。赵从荣出来后,听到宫里都在哭。他以为皇帝死了,第二天就称病不上朝。其实那天晚上皇帝病情稍有好转,赵从荣不知道。赵从荣知道自己不受大臣们待见,担心自己不能继承皇位,就和他的同伙密谋,想用兵力控制朝局,先下手为强。)
壬辰日,赵从荣穿着便服,带着一千步骑兵,在天津桥摆开阵势。孟汉琼穿着盔甲骑着马,召集马军都指挥使朱洪实,让他带五百骑兵去讨伐赵从荣。赵从荣正坐在桥上,派人去叫康义诚。这时端门已经关了,他去敲左掖门,从门缝里看到朱洪实带兵北上,赶紧告诉赵从荣。赵从荣大吃一惊,叫人拿来铁甲穿上,坐下来调整弓箭。一会儿,骑兵就到了,赵从荣逃回府里,他的下属都躲了起来,卫兵抢了嘉善坊的东西就逃跑了。赵从荣和他的妃子刘氏躲在床底下,皇城使安从益把他杀了,把他的头献了上去。丙申日,追废赵从荣为庶人。(《五代会要》记载:清泰元年,以公爵礼仪下葬赵从荣。)(《五代史补》记载:秦王赵从荣是明宗皇帝的宠爱之子,喜欢作诗,在河南府做官时,提拔高辇为推官。高辇也很会作诗,他和赵从荣经常一起吟诗作对,非常开心。当时出入赵从荣府上的,都是张杭、高文蔚、何仲举这样的名士,大家见面都互相尊重,一起吟诗作赋。当时战乱刚结束,武将当权,他们看到赵从荣的样子,都很不高兴。于是康知训等人私下议论:“秦王喜欢文人,交往的都是些文人,如果这小子将来当了皇帝,我们这些武将可就死定了,不如早点除掉他。”高辇知道他们的阴谋,就劝赵从荣装病:“这些人一定会来探望,请大王安排伏兵,出其不意把他们都杀了,这样才能免除灾祸。”赵从荣说:“皇上还在上面,如果这样做,会不会有危险?”高辇说:“你用你父亲的军队造反,罪该万死;不然,以后后悔都来不及了!”赵从荣犹豫不决,不久就出事了,高辇被处死。赵从荣失败后,高辇躲到老百姓家里,还剃度做了和尚。后来被抓到后,康知训见他面目全非,难以辨认,又让他戴上帽子穿红衣服,验证他的身份,然后才处死他。高辇神色自若,大声说:“红衣刚脱,白刃难逃。”围观的人都笑了。)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从璨是明宗皇帝的儿子,性格刚正不阿,喜欢交朋友,花钱也大方,为人洒脱得很。在明宗天成年间,他当上了右卫大将军。当时安重诲掌握着大权,从璨却一点也不巴结他,安重诲因此就有点忌恨他。
后来明宗皇帝去汴州,留下从璨负责皇城的安全。有一天,从璨在会节园宴请宾客,酒喝多了,竟然跑到皇帝的御榻上玩耍。安重诲抓住机会,奏请皇帝处罚从璨。皇帝下旨说:“皇城使从璨,朕去汴州巡幸,让他负责皇宫的安全,但他却完全辜负了朕的信任,只顾自己寻欢作乐,在我的行宫里多次举办热闹的宴会,还滥用职权,羞辱平民百姓,弄得喧闹不堪,传到了我的耳朵里。现在我应该严惩不贷,不能因为他是我的亲戚就徇私枉法,应该把他贬为房州司户参军,让他去自生自灭。”
长兴年间,安重诲自己犯了罪被处罚了。皇帝这才下令恢复了从璨原来的官职,还追赠他太保的爵位。
许王郭从益是后唐明宗的儿子,是宫嫔生的。明宗特别喜欢他,还让他由王淑妃抚养,经常对身边的人说:“这个孩子生在皇宫,所以我特别疼爱他。”后唐长兴年间,他被封为许王。后晋高祖石敬瑭即位后,因为皇后是郭从益的姐姐,就把郭从益接到宫里抚养。后晋天福年间,郭从益被封为二王后,又改封为郇国公,食邑三千户。后来他和母亲一起回到洛阳。
守陵开运年间,契丹主耶律德光攻入汴京。契丹主任命郭从益为曹州节度使,又重新封他为许王,他和王妃一起回到西京洛阳。契丹主死后,汴州节度使萧翰想回北方,他担心中原没有主子,军民大乱,自己也回不去,于是就假称是契丹主的命令,派人把郭从益接到洛阳,让他负责南朝的军国大事。郭从益和王妃逃到徽陵躲避,但使者追来,他们没办法,只好去了。郭从益在崇元殿接见了群臣。萧翰带着契丹将领在殿上拜见,群臣在殿阶下拜见。萧翰假称任命王松为左丞相,赵上交为右丞相,李式、翟光邺为枢密使,王景崇为宣徽使,其他的官职也都有安排。他还任命北方的燕将刘祚为权侍卫使,负责京城巡检。萧翰回北方后,郭从益在北郊为他送行。
后来,后汉高祖刘知远从太原起兵,郭从益召集高行周、武行德想抵抗刘知远,但高行周他们不肯听从,还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刘知远。刘知远大怒,军队快要到皇宫了,郭从益和王妃就在自己的府邸被赐死,当时他才十七岁,当时的人都为他感到惋惜。 《五代史阙文》记载:后汉高祖刘知远从太原起兵建号,到达洛阳,恰逢郭从义先进入京城,奉密旨杀害了王淑妃和许王郭从益。淑妃临刑时哭喊着说:“我们母子有什么罪?我既然是被契丹人立的,不敢和别人争夺天下,为什么不能留下我的儿子?每年寒食节,让他拿着一碗饭去明宗陵寝祭奠。”听到的人都忍不住流泪。
李重吉是唐末帝的嫡长子,官职是控鹤都指挥使。唐闵帝继位后,李重吉被外放到亳州担任团练使。后来唐末帝起兵,李重吉被闵帝杀害了。《资治通鉴》记载:闵帝下令让殿直楚匡祚逮捕李重吉,把他囚禁在宋州。之后又记载:楚匡祚在宋州杀了李重吉,并抄了他的家。清泰元年,朝廷追赠李重吉为太尉,并在宋州为他选址修建庙宇。《明宗纪》记载:闵帝有个儿子叫李重哲,被授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的官职。《欧阳史·家人传》没有记载此事,这里补充说明一下。
唐末帝的第二个儿子,雍王李重美,在清泰三年被封王。后来晋军攻入洛阳,他和唐末帝一起自焚而死。《资治通鉴》记载:洛阳城里的人听说战败的消息后,人心惶惶,四处逃窜,躲进山谷里。守城门的官兵请求禁止百姓逃亡,雍王李重美说:“国家现在多难,我都没能当好百姓的君主,又禁止他们逃命,只会增加我的恶名。不如让他们自便,事情自然会好转。”于是下令任凭百姓去哪里,百姓们这才安心一些。书中又记载:皇后想用柴火烧毁宫殿,李重美劝阻说:“新皇帝来了,肯定不会露宿街头,以后还要费力重建,死后留下怨恨,有什么用呢?”于是阻止了皇后。
史官评论说:李岌年纪轻轻就承担了统帅的重任,虽然在剑外取得了功劳,却死在了渭水边,这都是命运使然,并非他的过错。他感恩戴德,从没有想过逃避责任,死在君主身边,难道不算忠义吗!李从审因为狂妄自大的计策,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说他犯了大逆不道之罪,未免有些过分。李从璨因为被权臣忌恨,李从益因为被强敌威胁,他们都不得善终,实在令人惋惜!李重美允许洛阳百姓逃亡,阻止了母亲烧毁宫殿,虽然他最终死在了战火中,但他宽仁大度的言行却永远记录在史册上。年纪轻轻就能如此,真是贤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