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王全昱是太祖皇帝的哥哥,等太祖当上皇帝后,封他为广王。乾化元年,他回睢阳老家,皇帝派内侍送他出城。到了偃师,皇帝又下令让他的儿子衡王友谅陪着他一起回去。后来,朱温篡位了,还让全昱当了宋州节度使。贞明二年,全昱去世了。《五代会要》里说,他死后被追封为尚书令,谥号是德靖;《五代史阙文》里说,他是梁太祖朱温的哥哥。
朱温当上皇帝后,宫里摆宴席,只有亲王才能参加。大家一起玩博戏,全昱喝多了酒,突然站起来,拿起骰子把棋盘上的东西都砸了,然后大声喊朱温:“朱三,你本来就是砀山一个老百姓,因为天下闹饥荒,才跟着黄巢造反,皇上用你当了四个州的节度使,已经够富贵了,为什么还要灭了李家三百年的江山,称王称帝?我实在看不下去,族人自相残杀,这博戏还有什么意义!”朱温很不高兴,宴会就散了。《梁史·广王全昱传》说,全昱为人很朴实,总是叫朱温“朱三”,宫里那次砸棋盘的事儿,是故意隐瞒的。朱温杀害了两个皇帝,一个皇后,被杀害的名臣更是数不清。后来,后唐庄宗当了皇帝,把朱家的人几乎都杀光了,只有全昱因为早早去世而幸免于难。到了后周至道年间,单州还有人自称是广王的子孙,跟尼姑打官司争田地,这大概是因为全昱曾经说过一句好话,所以他的后代才得以保全吧!
衡王友谅是全昱的儿子,一开始封的是衡王,后来继承了广王的爵位。他当了地方官后,做了很多坏事。因为他弟弟友能造反,他也被废掉关进了京城。后来唐军攻入汴梁,他和友能、友诲兄弟三人在同一天被杀害了。
惠王友能是全昱的儿子,被封为惠王,后来当了宋州和滑州的留后。(按:友能后来造反被废,详情见《末帝纪》。《资治通鉴》上说:龙德元年夏四月,陈州刺史惠王友能造反,带兵攻打大梁。朝廷派陕州留后霍彦威、宣义节度使王彦章、控鹤指挥使张汉杰带兵去讨伐他。友能到了陈留,兵败逃回陈州,各路军队包围了陈州。秋七月,惠王友能投降。庚子日,朝廷下令赦免他的死罪,降封为房陵侯。)
朋友们都劝过他,说他这个人啊,叫全昱,被封为邵王。唐朝乾化元年的时候,他担任着检校兵部尚书,还兼任着控鹤指挥使这个要职,听着就挺厉害的。
结果呢,因为朋友友能造反失败,牵连到他,最后被唐朝的军队给杀了。 这全昱啊,官位不低,可惜啊,摊上这么个事儿,命也挺苦的。
安王友宁,字安仁,从小就学习诗书礼仪,长大后喜欢研究兵法,是个很有气概的人。朱温镇守汴州的时候,友宁多次被委任担任军职,每次出征,朱温都让他统领精锐部队。后来捉到秦宗权后,朱温派友宁押送秦宗权到长安,朝廷还给他加官,封他为检校右散骑常侍、行右监门卫将军。之后,友宁不断建立军功,官职做到检校司空兼龚州、柳州刺史。
朱温驻军岐州的时候,派友宁率领部队先回梁苑驻守,以防万一。这时,青州节度使王师范造反了,因为关东各镇的军队都驻扎在岐州和陇州,王师范想趁虚而入。从齐州、鲁州到华州,他都发展了不少叛乱分子,都假借运输贡品的名义,暗中和淮南的叛军和并州的叛军勾结。后来,有个青州人把这些情况告诉了裴迪,裴迪又把情况报告给了朝廷,友宁不等朝廷下令,就率领一万多人马东征。王师范派他弟弟带兵包围了齐州,友宁带兵去救援,大败青州叛军,缴获战马四千匹,斩杀敌军数千人。
唐昭宗回到长安后,朝廷论功行赏,友宁被任命为岭南西道节度使,加封特进、检校司徒,并被赐号“迎銮毅勇功臣”。这时,几千青州叛军偷偷摸摸地想攻打兖州。友宁知道了,就在兖州南部埋伏兵马,把叛军打得溃不成军,一个都没跑掉。之后,兖州的防线岌岌可危,友宁督促各路军队进攻叛军营地。首先攻打博昌县,攻打了一个多月都没能拿下。朱温很生气,派刘捍督战。友宁就抓了十多万百姓,让他们抬木头石头,赶着牛驴,在城南堆土山。堆好后,把人和牲畜、木头石头都用上,一起筑城攻城,哭喊声传出几十里远。很快城池就被攻破了,城里的人都被杀光了,清河因此断流了。
接着进攻叛军大营,在石楼与青州叛军作战,我军稍有后退,友宁从高处骑马冲进敌阵,结果战马跌倒,友宁战死沙场。友宁战死的前一天,帐中出现了一条很大的白蛇,友宁心里很不舒服,结果果然发生了不幸的事。
密王友伦从小就聪明伶俐,喜欢写字画画,还懂音律。长大后,他酷爱骑马射箭,而且很有谋略,太祖皇帝对他非常欣赏,经常说:“这是我家的千里马啊!”十九岁的时候,他当上了宣武军校。景福年间,他被任命为元从骑军都将,不久又升任右武卫将军,逐渐开始负责军事事务。
太祖皇帝征讨兖州和郓州的时候,友伦带领部队收集粮食,支援前线作战。幽州和沧州的军队到达内黄,友伦率领先锋部队夜渡黄河,袭击敌军,缴获战马一千多匹,斩杀俘虏无数。接着,他率军前往八议关,碰上了晋军一万多骑兵,友伦就巧妙地安排兵力,设置许多疑兵迷惑敌人。然后,他擂鼓誓师,士气大振,士兵们奋勇杀敌,追杀敌人几十里。后来,李罕之请求献上上党地区投降,却被晋军包围了。太祖皇帝派友伦统领几万步骑兵,翻山越岭去解救李罕之,结果大败晋军。唐朝朝廷授予他检校司空、守藤州刺史的官职。
天复元年,岐州和陇州发生战事,晋国趁机入侵北部边境。友伦率领三万士兵直奔矾山,晋军一看就吓得逃跑了。友伦和氏叔琮等人紧追不舍,一直追到太原城下,与晋军交战,缴获牛马一万多头。第二年,他带领部队西去凤翔,多次与敌军作战。第三年,昭宗皇帝回到长安,朝廷任命友伦为宁远军节度使、检校司徒,并赐给他“迎銮毅勇功臣”的称号。太祖皇帝东归后,留下友伦在京城担任侍卫。一年多后,友伦在一次宫廷击鞠比赛中,不幸坠马身亡。昭宗皇帝为此停朝一天,追赠他太傅的官位,并将他葬在了砀山县。
开平年间刚开始的时候,有人向皇帝上奏说:“东汉王朝建立的时候,伯升参与了最初的谋划;西周重视宗族亲情,叔虞得到了封地。所以,对于皇兄您来说,虽然兄弟们因为各种原因凋零逝去,时间流逝,恩泽却未能惠及到(像)陟冈(那样远), 朝廷的礼仪制度也才刚刚开始完善。您的侄子,以前担任邕州节度使的友宁,还有以前担任容州节度使的友伦,他们之前都参与了国家建设,都精通军事,并且都因为战功而为国捐躯,令人永远怀念。我们认为应该追封他们。”
然后,皇帝就追封了(他的)哥哥为朗王,追封友宁为安王,追封友伦为密王。
郴王友裕,字端夫,是太祖李克用的长子。从小就擅长骑射,跟着他爹四处征战,为人宽厚,很得士兵拥戴。唐朝中和年间,太祖李克用和并州节度使李克用一起攻打华州,敌将黄邺死守,非常顽固。突然,有个敌人爬上城墙大声叫骂,李克用命令北边的骑兵齐射,结果都没射中,于是就让友裕试试。友裕一箭射出,敌人应声倒地。大军欢呼雀跃,声音震耳欲聋,李克用高兴地送给他一百支箭和一把好弓。
后来,太祖镇守汴州,提拔友裕做了宣武军牙校。蔡州叛军被消灭后,朝廷论功行赏,提升友裕为检校左仆射,不久又升任牙内马步都指挥使。景福元年,友裕统领大军讨伐徐州。当时朱瑾率领兖州、郓州的军队,作为徐州叛军的援军,在彭门南面的石佛山下列阵。友裕率兵猛攻,斩获颇丰,朱瑾带着残兵败将逃跑了。
这时,都虞候朱友恭给太祖写信,诬告友裕按兵不动,没有追击敌人。太祖大怒,立刻派驿卒传达命令,让裨将庞师古代替友裕担任主帅,同时还下令调查此事。偏偏有人把这个命令错送到友裕手里,友裕害怕了,就带着几个骑兵逃到山里去了。后来他跑到广王李克宁在辉州的驻地,申诉自己的冤屈。幸好元贞皇后听说后把他召回汴州,极力为他求情,太祖才放过他,让他暂时代理许州刺史。
乾宁二年,友裕被提升为检校司空,不久又担任武宁军节度留后。四年后,太祖攻下东平,友裕改任天平军留后,并被提升为检校司徒。光启元年,他又一次担任许州刺史。天复初年,担任奉国军节度留后。太祖兼任河中节度使时,任命友裕为护国军节度留后,不久又升任华州节度使,并被加封为检校太保、兴德尹。天祐元年七月,友裕兼任行营都统,率领数万步骑兵,负责经略邠州和岐州。十月,友裕生病了,将领们就商议撤兵,不久友裕就死在了梨园,葬在了东京。开平初年,追赠他为郴王。乾化三年,又追赠他为太师。
说起来,博王朱友文,原姓康,名勤,咱太祖皇帝把他当成亲儿子养着,等当了皇帝后,就封他当了王。他当时在东京当留守,特别爱喝酒,政事上挺马虎的。后来朱友珪造反,还把朱友文给杀了。等朱友文他侄子朱瑱当了皇帝(末帝)后,又把朱友文的官爵都恢复了。
朱友珪这小子,小名儿叫遥喜,他妈是谁,连姓氏都不知道,原来是亳州的一个营妓。唐朝光启年间,咱太祖皇帝打到亳州,把她召进宫侍寝。过了一个多月,太祖皇帝想把她打发走,结果这营妓说自己怀孕了。当时,元贞皇后很贤惠,又得宠,太祖皇帝有点怕她,所以没把这营妓带回大梁,就留在亳州,给她另找了个房子住。等到孩子出生,这营妓来报喜,是个男孩,太祖皇帝高兴坏了,就给他取名叫遥喜。后来,才把母子俩接回汴州。等太祖皇帝当了皇帝后,就封他为郢王。开平四年十月,又给他官升到司徒,还让他当左右控鹤都指挥使,兼管着四蕃将军。乾化元年,又让他当了诸军都虞候。到了乾化二年,这小子竟然弑君篡位!结果被朱友贞(均王)带兵讨伐,自杀了,最后还被追废为庶人。《五代会要》上记载:郢王朱友珪,开平元年五月九日受封,到乾化二年六月三日篡位,还自己改元凤历。三月十七日,京城发生兵变,侍卫袁象先带兵入宫,朱友珪自杀了。少帝即位后,追削了他的爵位,还把他定为庶人。书上还说,周朝广顺年间,张昭修撰实录的时候,奏报说:梁末帝之前,有郢王朱友珪篡位杀君,历史上没记载,建议按照《宋书》里刘劭的例子,把他写成“元凶友珪”。不过,现在查《梁实录》已经找不到相关记载了。
福王朱友璋是太祖皇帝的第五个儿子,等太祖当了皇帝后,就封他为王。贺王朱友雍是第六个儿子,建王朱友徽是第七个儿子,康王朱友孜是第八个儿子,这几个也都在太祖当皇帝后被封王,不过康王朱友孜是在末帝即位后被封王的,后来因为造反被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