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12年,四月某天晚上,灵台的西边出现了彗星。 这就像古代的天文记录一样,简简单单地记下了时间和方位。

公元928年,十月某天晚上,西南方向出现了一颗彗星,足有一丈多长,指向东南方向,位置在牛宿五度。 这些古代的观测记录,现在读起来感觉挺有意思的,虽然我们不太懂具体的星座位置。

公元936年,九月某天,彗星出现在虚宿和危宿之间,大概一尺多长,看着细细小小的,掠过了天垒星和哭星。 想想看,古人对天象的观察还真细致。

公元938年九月,出现了一颗一丈多长的彗星。到了公元940年十月某天晚上,东方又出现了一颗彗星,彗尾长达一丈,指向西方,位于角宿九度。 这些彗星的出现,在当时一定引起了不小的恐慌吧。

公元952年,正月某天晚上,一颗星在参宿和角宿之间出现异常,它的光芒指向东南方向。 古人把这些天象变化都记录下来,留给了我们后人研究。

公元957年,正月某天,岁星(木星)运行到月亮附近。 这些天文现象,在古代都被认为是吉凶的预兆。

公元912年,五月某天,火星运行到心宿大星附近,距离大约四度,并且是顺行。 占卜的人说:“心宿是帝王之星啊!” 巧合的是,那年六月五日,皇帝就驾崩了。

公元926年,八月某天,火星运行到某颗星附近。到了公元927年,三月、四月、六月,火星接连运行到上相、左执法、右执法星附近。九月,火星在江东区域运行到第一星附近。 (根据《欧阳史》记载,九月某天,太白金星和岁星还发生了相犯,但薛氏的书里没记载,可能是缺失了部分文字。)

公元927年,八月某天,金星运行到心宿大星附近;同月另一天,火星运行到上将星附近。九月,火星接连运行到右执法星和左执法星附近;十月,火星运行到上相星附近;十二月,火星运行到氐宿。公元928年,正月,火星和岁星相犯;二月,火星运行到键闭星附近;三月,火星运行到上相星附近;六月,火星运行到房宿;九月,岁星运行到房宿。 这些天文事件,记录得如此详细,可见古人对天象的重视程度。

公元某年,三年正月壬申日,金星和火星在奎宿相遇了。闰八月癸卯日,火星犯了上将星。乙卯日,火星犯了右执法星。庚午日,金星犯了左执法星。九月庚辰日,镇星和岁星在箕宿相遇。辛巳日,金星和火星在轸宿相遇。十二月壬寅日,火星犯了房宿,金星和岁星在斗宿相犯。到了第四年,三月壬辰日,岁星犯了牛宿。九月丙子日,火星进入了哭星。

长兴元年,六月乙卯日,金星犯了天樽星。十一月壬戌日,火星犯了氐宿。十二月丙辰日,火星犯了天江星。第二年,正月乙亥日,金星犯了羽林星。四月甲寅日,火星犯了羽林星。八月,辰星犯了端门星。十一月丙戌日,金星犯了键闭星。第三年,四月庚辰日,火星犯了积尸星。九月庚寅日,金星犯了哭星。十一月己亥日,金星犯了壁垒星。第四年,八月己未日,五更三点钟的时候,火星靠近天高星,岁星靠近司怪星,金星靠近轩辕大星。《欧阳史》记载说,九月辛巳日,金星犯了右执法星,但是《薛书》里没写这事儿。

末帝清泰元年,六月甲戌日,金星犯了右执法星。

晋天福元年,三月壬子日,火星犯了积尸星。第四年,四月辛巳日,金星犯了东井北辕星。甲申日,金星犯了五诸侯星。五月丁未日,金星犯了舆鬼中星。第六年,八月辛卯日,金星犯了轩辕星。九月己卯日,火星犯了上将星。第八年,八月丙子日,火星犯了右掖星。十月丙辰日,火星犯了进贤星。

开运元年,二月壬戌,这天啊,太白星犯了昴宿。己巳日,荧惑星又犯了天钥星。四月丁巳日,太白星又犯了五诸侯星。七月甲申日,太白星犯了东井星。八月甲辰日,荧惑星进了南斗。十月壬戌日,荧惑星犯了哭星。(对了,欧阳修的《新五代史》里没记载这一条。)到了十二月,太白星又犯了辰宿。第二年,八月甲戌日,岁星犯了东井星。九月甲寅日,太白星犯了南斗魁星。十一月甲午朔日,太白星又犯了哭星。

汉朝天福十二年,十月己丑日,太白星犯了亢距星。

乾祐元年,八月己丑日,镇星这颗星啊,它跑到太微宫的西垣去了。戊戌日,岁星犯了右执法星。十月丁丑日,岁星又犯了左执法星。到了第二年,九月壬寅日,太白星犯了右执法星。庚戌日,太白星又犯了镇星。丁卯日,太白星犯了岁星。十一月,镇星终于从太微宫的左掖门出来了。从元年八月己丑日镇星进入太微垣,它啊,一路犯了上将星、左右执法星、内屏星、谒者星,来来回回折腾了足足四百四十三天才出来。第三年,六月乙卯日,镇星犯了左掖门。七月甲申日,荧惑星犯了司怪星。八月癸卯日,太白星犯了房宿。庚戌日,太白星犯了心大星。十月辛酉日,太白星犯了岁星。

周朝广顺元年,二月丁巳日,岁星犯了咸池。己未日,荧惑星犯了五诸侯星。三月甲子日,岁星停留在心宿。己卯日,荧惑星犯了鬼宿。壬午日,荧惑星犯了天户星。四月甲午日,岁星犯了钩钤星。第二年七月,荧惑星犯了井钺星。八月乙未日,荧惑星犯了天樽星。九月辛酉日,荧惑星犯了鬼宿。庚辰日,荧惑星遮掩了右执法星。十月壬辰日,太白星犯了进贤星。第三年,四月乙丑日,荧惑星犯了灵台星。五月辛巳日,荧惑星犯了上将星。

公元953年,六月庚子日,火星和心宿二这两颗星运行到一起,光芒交相辉映。在此之前,火星在房宿和心宿之间徘徊了好几个月,直到这天跟心宿二合到一起,当天晚上火星开始顺行。(注:欧阳修的史书上没记载这件事。)

公元929年,六月己巳日,金星白天也能看见。

公元926年,七月庚申日,金星白天也能看见。

公元932年到936年之间,金星和木星多次白天可见。具体是:长兴二年(公元932年)五月己亥日,木星白天可见;闰五月己巳日,木星白天可见;八月戊子日,金星白天可见;长兴三年(公元933年)十月壬申日,金星白天可见;长兴四年(公元934年)五月癸卯日,金星白天可见。

公元934年,五月己未日,金星白天也能看见。

公元942年,四月丙子日,金星白天也能看见。

公元950年,四月壬午日,金星白天也能看见。

公元931年,二月庚寅日,金星横跨天空。

公元948年,十一月甲辰日,东方出现一颗流星,像几个升斗那么大,从毕宿星附近飞出,拖着三丈多长的光尾,声音像雷一样响。

公元932年,九月丙戌日夜里,刚过二更天,东北方向有一颗小流星落入北斗星的魁星而消失。到五更天刚过,西北偏北方向又出现一颗流星,形状像半个升斗,开始小后来变大,飞得很快,像奎星一样消失。它的尾巴在天空中凝结,弯弯曲曲像云一样散开,光芒照亮了大地。 之后,东北方向又出现一颗像大桃子一样的流星,从下台星飞出,迅速向西北飞去,在北斗星的柄的第三颗星附近消失。从五更天后到天亮,天空中央和四面八方出现了上百颗小流星,互相交错着飞过。

公元931年春天,二月辛未日夜里,出现一颗像五个升斗那么大的星星,从东北方向飞过,声音像雷一样响。

公元934年,九月辛丑日夜里,刚过五更天,出现一颗像五个升斗那么大的星星向南飞去,尾巴有几丈长,也是红色的,过了一会儿,它盘旋着像龙一样,又卷缩成两个犁铧的样子,互相碰撞着散开了。还有一颗稍小的星星向东飞去,也有尾巴,凝结成白色的气体,过了一顿饭的工夫才散去。

公元942年,三月壬申日夜里,过了四更天,东方出现一颗很大的流星,形状像三个升斗那么大,颜色是白色的,有一尺多长,弯弯曲曲地从河鼓星东边三尺处飞过,飞了一丈多远就消失了。

话说周显德元年正月庚寅夜里,半夜过后,东北方向一颗大星星掉下来,轰隆一声巨响,跟打雷似的,牛马都吓坏了。城里负责打更的那些人,正睡着觉呢,被这动静吓醒了,还以为是天亮打更的鼓声,都赶紧敲起鼓来回应。一直到天亮了,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到了三月,高平打仗,就在开战的前一天晚上,天上出现了一颗巨大的流星,像太阳一样,足足有几丈长,嗖地一下落到敌营去了。“三月,高平之役,战之前夕,有大流星如日,流行数丈,坠于贼营之所。”

梁开平二年三月丁丑夜,月亮周围出现了一圈苍白的晕圈,晕圈里还飘着十几个像人一样形状的白气,都朝着东边,从晕圈里冒出来。九月乙酉的清晨,西方出现很多像人一样形状的气体,都好像趴伏在地上的样子,过了一会儿才散去。“梁开平二年,三月丁丑夜,月有苍白晕,又有白气如人形十余,皆东向,出于晕内。九月乙酉,平旦,西方有气如人形甚众,皆若俯伏之状,经刻乃散。”

唐同光三年,太阳上有背光,一共出现了十二次。三年后的九月丁未夜里,天上乌云密布,北方传来像打雷一样的响声,到处鸡鸭都叫了起来,老百姓都说这是“天狗落下来”了。那一年,太阳背光又出现了十三次。这个月,司天监上报说:“从七月三日开始阴云密布大雨,一直到九月十八日才放晴,这三辰运行的轨迹,预示着灾祸,好几天都看不到星星。”闰十二月庚午,太阳上出现了黑色的气体,看起来像太阳一样,互相交错摩擦,测算在室宿十度。“唐同光三年,日有背气,凡十二。三年,九月丁未夜,遍天阴云,北方有声如雷,四面鸡雉皆雊,俗谓之“天狗落”。是岁,日有背气,凡十三。是月,司天监奏:“自七月三日阴云大雨,至九月十八日后方晴,三辰行度灾祥,数日不见。”闰十二月庚午,日有黑气,似日,交相错磨,测在室十度。”

天成二年十二月壬辰,西方出现红色的气体,像火焰一样,大概有两千里长。算命的说:“不出两年,那里就要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了。”“天成二年,十二月壬辰,西方有赤气,如火焰焰,约二千里。占者云“不出二年,其下当有大兵。”

长兴三年六月,司天监上报说:“从月初到月底,每天晚上都是乌云遮天,根本看不到星星月亮。”“长兴三年,六月,司天监奏:“自月初至月终,每夜阴云蔽天,不辨星月。”

应顺元年四月九日,白虹贯日,那会儿闵帝被害了。“应顺元年,四月九日,白虹贯日,是时闵帝遇害。”

晋天福初年,高祖准备在太原起兵,太阳旁边经常出现五彩祥云,像莲花荷叶一样。“晋天福初,高祖将建义于太原,日傍多有五色云,如莲芰之状。”二年正月丙辰,刚打完第一遍更鼓,北方出现红色的气体,往西一直到戌亥方位,往东北一直到丑方位,然后又往北,宽有三丈多,形状像火光一样。红色的气体里可以看到紫微宫和北斗七星,这气体忽明忽暗。到三更以后,又出现几道白色的气体,依次往西移动,直到三更过后才散去。“二年,正月丙辰,一鼓初,北方有赤气,向西至戌亥地,东北至丑地已来向北,阔三丈余,状如火光。赤气内见紫微宫共北斗诸星,其气乍明乍暗。至三点后,后有白气数条,相次西行,直至三鼓后散。”

汉乾祐二年十二月,日晕有三层,上面还有背光。“汉乾祐二年十二月,日晕三重,上有背气。”

周显德三年十二月庚午,白虹贯日,气晕勾环。“周显德三年,十二月庚午,白虹贯日,气晕勾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