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3年春天,三月初一,庚辰日。朝廷任命白重赞担任滑州节度使,王进担任相州节度使,索万进担任延州节度使,张铎担任同州节度使。

三月初四,甲申日,皇帝把皇子荣封为晋王,任命他为开封尹兼功德使,并且让相关部门择日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同一天,还任命郑仁诲为澶州节度使,李重进为泗州防御使,向训为内客省使。三月初七,己丑日,王仁镐被任命为右卫大将军,兼任宣徽北院使和枢密副使。三月初八,庚寅日,颜衎因为牵涉到王峻的事情,被免职,只保留兵部侍郎的官职。《宋史·颜衎传》记载:颜衎曾经代理开封府尹,王峻兵败后,颜衎被罢免官职,只保留兵部侍郎的职位。 之后,王溥被任命为户部侍郎,景范被任命为左谏议大夫。秘书监陈观因为和王峻有牵连,被降职为左赞善大夫,并且被发配到西京。三月十三,癸巳日,那天刮起了大风,下了大雨,还刮起了沙尘暴。三月十八,戊申日,皇帝到南庄行宫去住了。

四月初一,甲寅日,朝廷下令禁止边境居民把武器卖给少数民族。四月初五,戊辰日,朝廷进行了一系列的将领调动:王景调任凤翔节度使,常思调任青州节度使,赵晖调任宋州节度使,王彦超调任河中节度使。 皇帝还赏赐朗州的刘言三百匹绢,说是因为战乱之后物资匮乏。同时,朝廷下令京城所有军队将士都要互相支援,共同渡过难关。

五月初一,皇帝在崇元殿接受朝贺,仪仗队威风凛凛,一切都很正式。 两天后,前任庆州刺史郭彦钦被允许回到自己的府邸。话说这郭彦钦啊,当初被派去庆州做刺史,还兼管盐务,结果他私自加税,老百姓和少数民族都怨声载道。

庆州北边十五里有个寡妇山,那山上住着个叫野鸡族的少数民族,郭彦钦又去招惹他们,搞得民不聊生。这野鸡族本来就蛮横,经常干些违法的事儿,郭彦钦就上奏说他们抢劫商队,皇帝就派人去安抚他们,希望他们能改邪归正。可是,野鸡族早就受不了郭彦钦的贪污腐败了,根本不鸟朝廷的诏令。朝廷没办法,只好命令邠州节度使折从阮和宁州刺史张建武带兵去讨伐他们。

张建武这小子,一心想立功,直接冲进野鸡族的营地,杀了几百人。 巧的是,还有一个叫牛族的部落,跟野鸡族本来就有仇,听说官兵来讨伐野鸡族,他们就赶紧送来粮草,巴结官军。官兵一看,哎呦,这牛族还挺有钱,财物牲畜一大堆,于是就起了贪念,把牛族的财物都抢了。结果,被牛族给耍了,带到包山那种地势险要的地方,官兵打不过,被追杀得四处逃窜,好几百人从山崖上摔死了。折从阮他们呢,只顾着自己保命,根本不管张建武他们。

皇帝一听这事儿,气得够呛,把郭彦钦和张建武都给罢官了。郭彦钦回到京城后,才有了后面的处置。 又过了几天,新任青州节度使常思在宋州当官的时候,私藏了四万一千四百两丝,想上缴给朝廷。结果皇帝下令把宋州百姓的契券还给他们,那丝也不用上缴了。 最后,皇帝任命了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权判门下省事范质,让他暂时代理修撰国史。

六月初几,沧州那边传来好消息,说契丹的幽州榷盐制置使兼防州刺史、卢台军事长官张藏英,带着他手下的士兵、家属和牲畜,一共七千多人(口)归顺了我们大宋。

第二天,朝廷任命以前开封府尹、楚国公侯益担任太子太师;以前西京留守、莒国公王守恩担任左卫上将军;以前永兴军节度使李洪信担任左武卫上将军。 这都是些重要的官职调整啊。

又过了两天,朝廷又任命左卫上将军宋彦筠为太子少师,同时让太子少师杨凝式致仕,退休回家养老去了。 这几天人事变动真不少。

再往后几天,前河阳节度使王继宏去世了, 唉,人生无常啊。 没过多久,太子太傅李怀忠也去世了。 这一个月里,接连两位重臣离世,真是令人惋惜。

这个月,河南、河北好多地方都发大水,雨下个不停,河水湖水都漫出来了。 襄州那边汉水都漫进城里了,水深足足有一丈五尺,城里的人都只能爬到树上或者划着木排逃命。 更奇怪的是,潞州乌鸦成群,可河南却一只乌鸦都见不着,这真是…… 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啊!

七月初一,那天下午,徐州那边传来说,丰县有个村民家里的井里冒出来一条龙!紧接着就下起了大雨,把城里城外都给淹了。 这天真够倒霉的,太子宾客马裔孙也死了。

第二天,邺都王殷连续三次上书请求朝见皇上,皇上终于答应了。可没过多久,因为北边跟契丹的关系又出了点事儿,皇上又把他的朝见给取消了。 接着,左金吾上将军安审信退休了,还被封了个太子太师。 然后又调整了一波人事,右金吾上将军张从恩升任左金吾上将军,以前邓州节度使张彦成接替张从恩当了右金吾上将军。 韩通,之前是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兼永州防御使,现在调到陕州当留后去了。 唉,这天,太府卿兼判司天监赵延乂也去世了。 之后,以前西京副留守卢价被任命为太子宾客。

过了几天,御史中丞边光范调任礼部侍郎;刑部侍郎张煦接替边光范当了御史中丞;翰林学士承旨兼尚书礼部侍郎徐台符,现在去刑部当侍郎了。 哎,这才几天,之前退休的太子太师安审信也去世了。 皇上为此下了一道圣旨,大意是说:京兆府、凤翔府,还有同州、华州、邠州、延州、鄜州、耀州这些地方,因为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那些老毛病,一直没改过来,政务混乱,这怎么教化百姓呢? 所以,以后那些田地纠纷、税收徭役的事儿,都归地方官吏管;抓贼破案、保护老百姓的事儿,都归军队管。 以后大家各司其职,认真负责,该干嘛干嘛,完不成任务就追究责任!州府不能再随便派人去干预军队和县里的事儿了。

这之后,卫尉少卿李温美被降职到房州当了个小官儿——司户参军。 这是因为李温美奉命去祭海,回家的路上,被寿光县的一个县吏冯勋给告了一状,所以才被贬官的。 还有个叫武怀赞的供奉官,因为偷马卖钱被处死了。 最后,鸿胪少卿赵修己被任命为司天监。

八月初几,皇上去了趟南庄。过了几天,内衣库的官员齐藏珍被开除了,发配到沙门岛。这齐藏珍奉命去修河,但他不走正规渠道,私下去附近的县城住,等到河堤告急,他居然还在睡觉,结果导致河水泛滥,所以才被处罚。 之后,邢州节度使刘词调任河阳。紧接着,龙捷左厢都指挥使、阆州防御使田景咸被任命为邢州留后。 没过几天,黄河在河阴决堤了,京城这边的雨也一直下个不停。朝廷给各路将士发放了不等量的薪草。 再后来,翰林学士、户部侍郎王溥被提升为端明殿学士。

又过了几天,潭州的王进逵上奏说:“朗州的刘言跟淮南的贼寇勾结,派指挥使郑珓带兵想抢占要道。结果郑珓被自己的士兵抓了,逃进了武陵,刘言随后也被军队废黜了,我已经到朗州安抚完毕了。”皇上就下令让刘言回老家,让王进逵看着办,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 这个月,各地都上奏说,雨下个不停,庄稼都被淹了,城墙房屋也都坏了。

九月初几,太子少保卢损去世了。过了几天,深州上报说:“乐寿县兵马都监杜延熙被自己的士兵害死了。” 事情是这样的,齐州保宁郡的士兵驻扎在乐寿,都头刘彦章等人杀了杜延熙造反。当时郑州开道指挥使张万友也驻扎在乐寿,但他没参与这事儿。朝廷赶紧派供奉官马谔去调查,马谔就和张万友一起抓住了刘彦章等十三个造反的人,把他们杀了,剩下的逃回了齐州。 这个月阴天比较多,树木竟然二次开花了。

十一月份的第一个戊申日,皇帝下令说,明年正月初一要在南郊举行祭祀大典,各州府不得借着进献祭品的名义,随意向百姓收取钱物。第二天,也就是己酉日,右金吾上将军张彦成去世了。庚戌日,任命以前同州节度使薛怀让担任左屯卫上将军;任命尚书左丞兼判国子监田敏暂时代理太常卿;任命礼部尚书王易暂时代理兵部尚书。太常寺奏报说,郊庙社稷坛位的制度需要修缮,请求下令有关部门负责修缮,皇帝准奏了。任命冯道为南郊大祭的总负责人,任命开封尹兼晋王荣为负责运输的官员,任命代理兵部尚书王易为负责仪仗队的官员,任命御史中丞张煦为负责仪仗的官员,任命代理太常卿田敏为负责礼仪的官员,任命以前颍州防御使郭琼暂时代理宗正卿。

甲寅日,以前的光禄卿丁知浚重新担任光禄卿。丙辰日,皇帝去南庄和西庄视察。己未日,前任宁州刺史张建武被降职为右司御副率,原因是野鸡族战败。以前翰林学士、工部侍郎鱼崇谅被任命为礼部侍郎,兼任翰林学士。当时崇谅在陕州休养,这次重新被任命为禁职官员,皇帝还特地派人召他回朝,并命令陕州地方给他准备行装和马匹,让他带着家人回京。任命太子宾客张昭为户部尚书,任命太子宾客李涛为刑部尚书。皇帝下令中书令冯道前往西京迎接太庙的神主。甲子日,中书令冯道率领百官上奏,请求尊皇帝为“圣明文武仁德皇帝”,皇帝最初没有答应,冯道三次上奏章,皇帝才同意,并决定等到郊祀大典结束后再正式施行。壬申日,邺都、邢州、洺州等地都上报说发生了地震,其中邺都地震最为严重。

十一月辛巳那天,皇上把共城(地名)的稻田耕种的事儿都停了,让老百姓自己去种。乙酉日,冬至那天,皇上没接受朝贺。庚寅日,镇州节度使何福三次请求朝见皇上,皇上终于答应了。皇上还下令让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曹英接管镇州军府的事务。癸巳日,任命将作监李琼担任济州刺史。壬寅日,皇上发布诏令:重新确定全国各县的等级,除了京畿地区之外,其他地方,户口三千户以上的为望县,二千户以上的为紧县,一千户以上的为上县,五百户以上的为中县,不足五百户的为中下县。

十二月戊申日,下起了冻雨。这天,四庙的神主到了西郊,皇上亲自到西郊迎接,祭祀完毕后,把神主送回太庙,安置好神主才离开。壬子日,前任单州刺史赵凤被赐死,因为他犯了案,被百姓告发。甲寅日,皇上发布诏令,所有州府县镇城里的百姓,以前上缴的蚕丝和盐的税价,从现在开始全部取消。甲子日,镇州节度使何福来朝见皇上。乙丑日,邺都留守王殷来朝见皇上。丙寅日,礼仪使奏请说:皇上祭祀郊庙的时候,请让晋王李荣担任亚献官,并负责完成祭祀的全部仪式。皇上准奏了。己巳日,左补阙王伸被免职,因为他到亳州去查田地,却弄虚作假。辛未日,邺都留守兼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王殷被剥夺了所有官职,流放到登州,不久后在北郊被赐死。他的家人却没有受到牵连。癸酉日,皇上在崇元殿斋戒,为来年正月初一亲自祭祀南郊做准备。这时候,皇上已经身体不适了。甲戌日,皇上住在太庙。乙亥日天亮后,皇上亲自祭祀太庙,从斋宫乘坐步辇到太庙,穿着衮冕,让近臣簇拥着登上台阶,只在内室行了礼,然后低头退下,剩下的仪式就由晋王和有关官员完成。当天,皇上的车驾就前往郊宫了。

显德元年正月初一,那天是丙子朔,皇帝亲自去圜丘祭祀,仪式结束后,去了郊宫接受朝臣的祝贺。 回宫后,皇帝在明德楼上发布诏书,宣布:大赦天下,把广顺四年改成显德元年。从正月初一凌晨之前犯了罪的人,即使是以前大赦时不包括的,也都赦免了。内外将士都加倍赏赐,文武官员都加官晋爵,后宫的命妇们也都晋封。寺监的摄官,如果做了七年以上的,和明经出身一样,以后寺监不能再用白身的人来担任摄官了。朝官做了两任以上的,穿绿袍十五年后赐穿红袍,穿红袍十五年后赐穿紫袍。州县官如果参加过五次选拔,即使没达到十六考的标准,也授予朝散大夫的官阶;七十岁以上的,授予优散官,并赐穿红袍。所有负责郊庙祭祀的人员,也都受到恩泽。以后不准再把梁朝和清泰朝称为伪朝伪主,天下帝王陵庙和名臣的坟墓没有后人的,由官府负责祭祀。

皇帝宣布完大赦令后,在崇元殿接受册封和尊号,仪式结束后,群臣纷纷祝贺。 当时皇帝郊祀、受册,很多礼仪都简化了,因为皇帝身体不太好。 之前,有个占卜的人说:“镇星在氐、房,这是郑、宋的分界,就在京城附近;而且氐宿主管帝王的寝宫。如果散财祈福,迁都避灾,或许可以化解灾难。”皇帝觉得迁都太麻烦,不好轻易决定,但散财是可以的,所以才有了郊祀的命令。到了年底,皇帝的病情加重了,郊庙的祭祀仪式,其实都是勉强完成的。

戊寅日,皇帝下令废除邺都,恢复原来的天雄军名称,大名府地位低于京兆府。庚辰日,皇帝下令:皇子晋王荣可担任开封尹,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侍中,负责开封府政务和功德事务,并掌管内外兵马事宜。襄州安审琦被封为陈王;郓州符彦卿被封为卫王,调任天雄军;荆南高保融被封为南平王;夏州李彝兴被封为西平王。甲申日,宋州赵晖被封为韩国公,青州常思被封为莱国公,徐州王晏被封为滕国公,邓州侯章被封为申国公,西京武行德被封为谯国公,许州郭从义加封检校太师,凤翔王景被封为褒国公,华州孙方谏被封为萧国公。从赵晖以下,都加封开府仪同三司。乙酉日,皇帝命令朝臣前往各地州府开仓放粮,降低粮价,救济饥民。下令潭州依旧是大都督府,地位高于朗州和桂州。丙戌日,任命澶州节度使郑仁诲为枢密使,加同平章事;鄜州杨信加封开府仪同三司,进封杞国公;邠州折从阮加封开府仪同三司,改封郑国公;沧州李晖加封检校太尉;安州李洪义加封检校太师;贝州王饶加封检校太尉;任命陈州节度使兼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郭崇为澶州节度使,加同平章事;任命曹州节度使兼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曹英为镇州节度使,加同平章事;潭州王进逵加封特进、兼侍中;河阳刘词加封检校太尉;河中王彦超加同平章事;任命镇州节度使何福进为郓州节度使,加同平章事;潞州李筠加同平章事。戊子日,晋州药元福、滑州白重赞、相州王进、同州张铎都加封检校太傅;任命延州节度使索万进为曹州节度使,加封检校太傅;定州留后孙行友、邢州留后田景咸、陕州留后韩通、灵武留后冯继业都正式授予节度使的职务。庚寅日夜里,东北方向有一颗很大的星星坠落,声音如同雷鸣。

公元954年,朝廷里人事变动挺大。冯道升任太师,范质升任尚书左仆射,李谷升任右仆射兼集贤殿大学士。王溥,之前是端明殿学士兼户部侍郎,现在又加封中书侍郎、平章事。 《东都事略》里记载,当时太祖皇帝病重,赶紧召集学士们起草诏书,就让王溥担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诏书宣读完毕后,太祖皇帝说:“我没什么遗憾了。”

窦贞固升了汧国公,苏禹珪升了莒国公,两人都加封了开府仪同三司。袁鳷从宣徽南院使兼永兴军府知府升任延州节度使;王仁镐从宣徽北院使兼枢密副使升任永兴军节度使;王令温从安州节度使调任陈州节度使;李重进从殿前都指挥使兼泗州防御使升任武信军节度使、检校太保,军队指挥权不变;樊爱能从龙捷左厢都指挥使兼睦州防御使升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兼洋州节度使,加封检校太保;何徽从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兼果州防御使升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兼利州节度使,加封检校太保;魏仁浦升任枢密副使。

当天上午,皇帝驾崩于滋德殿,享年五十一岁。消息暂时封锁了。两天后,把皇帝的灵柩移到万岁殿,召集文武百官到殿前,宣读遗诏,内容是:晋王荣可可以在灵柩前登基,服丧期和日期都按照旧制执行。那一年,从正月初一以后,天气一直阴沉晦暗,日月都带着光晕。等到新皇帝登基那天,天气突然放晴,全国上下都一片肃穆。皇帝从郊祭回来后,病情时好时坏,晋王一直寸步不离地侍奉在侧。 《东都事略》里还记载:李重进是周太祖的外甥,他母亲是福庆长公主。李重进年纪比世宗大,太祖皇帝病重时,召见李重进,让他辅佐世宗,确定君臣关系。

皇帝多次嘱咐晋王说:“如果我病死了,你立刻着手准备我的陵墓,不要在宫里久留。陵墓一定要简朴,建造陵墓需要的人力和工匠,都要公平雇佣,不论远近,不能强征民夫。陵墓不用石柱,太费人力物力,用砖代替就行了。用瓦棺和纸衣。下葬前,召集附近三十户人家作为陵户,在仪式开始前打开瓦棺,让他们仔细查看陵墓内部,绝对不能伤人。不要修建地宫,也不需要守陵人,更不用石人石兽,只立一块石碑,上面刻字:‘大周天子驾崩,与嗣帝约定,因平生好俭素,只用瓦棺纸衣安葬。’ 要是违背了我的话,我的在天之灵也不会保佑你。” 他还说:“我攻打河中府的时候,看见李家十八代的陵墓,耗费巨大,而且都被盗掘了。你没听说过汉文帝葬在霸陵,简朴得很,到现在还保存完好。每年寒食节没事的时候,派人去打扫一下,如果没人去,就遥祭吧。另外,在河中府和魏府各埋一副剑甲,在澶州埋通天冠和绛纱袍,在东京埋一副平天冠和衮龙袍。千万千万,别忘了我的话!”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二月初一,朝廷正式给太祖皇帝上谥号,叫“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庙号“太祖”。四月初八,把他葬在了嵩陵。宰相李谷写了谥册文,王溥写了哀册文。

话说,高祖当枢密使的时候,每次进出宫门,总感觉好像有人在前面引路,穿着打扮像朝廷的官员,一个穿红色衣服,一个穿绿色衣服。高祖觉得这很不吉利,心里很担心。后来河中、凤翔、永兴等地都造反了,朝廷下令让高祖去征讨。高祖一出手就平定了这三个地方,从此权势滔天。有人说他功劳太大,皇帝却没怎么赏赐他,郭家(指皇帝家族)危险了!高祖听到这些议论,害怕极了。没过多久,他突然发现前面引路的那两个人,穿红色衣服的改穿紫色了,穿绿色衣服的改穿红色了。高祖这才放下心来,说:“这两个人,只看到他们升官,没看到他们降职,这是好兆头啊!”没多久,他就得到了三军的拥戴。

高祖进京的时候,军队里乱成一锅粥,到处都是杀人抢东西的,多得数不清。当时有个叫赵童子的,读书好,箭术高明,做到防御使的职位。他看到这乱象,心里非常生气,就大声喊:“枢密太尉(指高祖)一心想清除皇帝身边的坏人,安定国家,这叫‘以正义之师兴兵’,你们这些鼠辈竟敢如此放肆,简直是强盗!难道这是太尉的意思吗?”说完,他就拿着弓箭,在巷口摆张床坐下,凡是来侵犯百姓的士兵,他都射杀。因此,几千户人家才得以保全。有些人家把金银财宝送到他家门口表示感谢,堆积如山。赵童子笑着说:“我可不是为了钱财!”就把这些东西都还给了失主。高祖听说后很奇怪,私下里对世宗说:“我听说民间有预言说,赵家将来会当皇帝,看这赵童子的才能和气度,还真有点像。要是咱们不早点除掉他,我和你还能保住性命吗?”于是让人诬告赵童子,把他抓进御史府,最后把他杀了。高祖死后不到十年,宋朝就建立了,赵氏的预言应验了,可见王者不死,真是千真万确啊!

高祖征讨李守贞的时候,军队驻扎在黄河边。高祖担心李守贞会抢渡黄河,走到河边劝说他投降。还没等他坐下,突然一群乌鸦在头上吵闹起来。高祖后退十多步,拉弓准备射乌鸦,箭还没射出去,河岸就塌了,裂开的河岸正好在他脚下。高祖放下弓,看着乌鸦笑了,说:“是不是上天派你们来吓唬我的?既然这样,李守贞不足为虑了!”军队听了都很高兴,个个斗志昂扬。

《五代史阙文》记载:周太祖在汉隐帝当政时是枢密使,带兵去攻打河中的李守贞。当时冯道担任太师,不参与朝政,告假在家。周太祖去冯道家拜访,想问问他讨伐李守贞的策略。冯道说自己不在官位上,不敢议论国家大事。周太祖再三追问,冯道没办法,就对周太祖说:“相公您知道博弈吗?”周太祖年轻时喜欢赌博,多次因此受罚,他怀疑冯道是在讽刺他,脸色一下子变了。冯道说:“打仗也像博弈一样。博弈中,钱多的人气势盛,容易赢;钱少的人心里害怕,容易输。李守贞在晋国长期掌管禁军,自以为军队都听他的,所以才造反。您要是肯舍得花钱,多施恩惠,赏罚分明,让军心向您,那李守贞就没什么可怕的了。”周太祖说:“我明白了。”所以,在攻打李守贞的战役中,周太祖灵活运用策略,最终取得了胜利,也因此赢得了军队的拥戴,最终取代了汉朝的统治。

另外,周太祖从邺城起兵进京,汉隐帝兵败,死在了刘子陂。周太祖进京后,百官都来朝见他。周太祖见到冯道还像以前一样行礼,以为冯道会拥戴他,但冯道受礼如同平常,慢慢地说:“侍中(指周太祖)这一步不容易啊!”周太祖很泄气,所以篡位的计划稍微缓了一些。后来,周太祖请冯道去徐州册封湘阴公为汉朝的继承人,冯道问:“侍中这是真心实意的吗?”周太祖发誓保证,冯道说:“别让我说错话,让我说错话的人,可要承担责任啊!”我仔细查阅史料,周世宗当政时,曾下令让御史修撰《周祖实录》,所以关于冯道的事,都应该隐瞒。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史书上说啊,周太祖当年刚起家的时候,名声并不显赫。等到他西平蒲阪,北镇邺台,才展现出他统兵作战的才能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后来赶上汉朝快要灭亡的时候,天命归于周太祖。他率领军队攻入都城,心里多少还是有点惭愧的;但他最终还是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开创了新的王朝。

仅仅几个月,以前的坏制度就都被他废除了;一年多一点,老百姓就都对他服气了。他改革的速度这么快,效果这么好,这完全是因为他能够随机应变,应对各种情况啊。所以那些鲁国的暴徒,一听风声就跑散了;那些依附前朝的余孽,也都偷偷摸摸地苟活下去。等到他快要驾崩的时候,他下令用瓦棺薄葬,勤俭节约的美德,从始至终都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他当皇帝的时间不长,但也算得上是开国有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但是,他杀了两个王子,有人批评他不能很好地驾驭那些权势熏天的豪强,说他猜忌狠毒,所以活得时间不长,这也情有可原。